採石磯遊玩
1. 作文《去東海大峽谷遊玩》
雄偉的黃山,險峻的天柱山,佛教勝地九華山,歷史悠久的八公山,還有皖南古村落。【六安】 天堂寨 壽縣 皋陶墓 南嶽山 梅山水庫 馬宗嶺自然保護區 史可法衣冠墓 七門堰 響洪甸風景區 望江寺塔 【安慶】 大龍山 天柱山 浮山 小孤山 司空山 花亭湖 白崖寨 石蓮洞國家森林公園 天仙河 妙道山 神秘谷 鷂落坪 振風塔 【亳州】 三國攬勝宮 曹操運兵道 花戲樓 湯王陵公園 曹操宗祖墓群 道德中宮 薛閣塔 華祖庵 【馬鞍山】 採石磯 太白樓 青山李白墓 朱然墓 濮塘自然風景區 雨山湖 丹陽湖 【巢湖】 姥山 半湯、湯池、香泉 太湖山 天門山 雞籠山 陋室 霸五祠 【黃山】 慈光閣 玉屏樓 天都峰 蓮花峰 鰲魚峰 天海 光明頂 飛來石 排雲亭 始信峰 獅子峰 白鵝嶺 芙蓉嶺 五龍潭 松谷庵 雲谷山莊 古樹三株 九龍瀑 翡翠谷 【淮南市】 八公山景區 【阜陽市】 潁上八里河風景區 【淮北】 【銅陵】 【宿州】 虞姬墓 涉故台 皇藏峪 【滁州】 琅琊山 韭山洞 醉翁亭 琅琊古剎 釀泉 【黃山市】 宏村景區 西遞古民居景區 呈坎八卦村 寶綸閣 東海大峽谷——鳳凰源 程大位故居 程氏三宅 牯牛降風景區 關麓 齊雲山 魚梁壩 歙縣古城 江南第一漂 木坑竹海 桃源洞 旌德--江村 太平湖 潯陽台 奇墅湖 老屋閣、綠繞亭 【池州】 九華山 九子岩 大王洞 蓬萊仙洞 黃岩峽谷 秋浦河漂流 【蚌埠】 珠園 龍湖風景區 張公山公園 南山兒童公園 湯和墓 錐子山森林公園 垓下 沱湖 懷遠縣 卞和洞 【合肥】 包公祠 包公墓 逍遙津 教弩台 環城公園 ,,
2. 觀月記原文及譯文
原文:
月極明於中秋,觀中秋之月,臨水勝;臨水之觀,宜獨往;獨往之地,去人遠者又勝也。然中秋多無月,城郭宮室,安得皆臨水?蓋有之矣,若夫遠去人跡,則必空曠幽絕之地。誠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獨行以夜而之空曠幽絕蘄頃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與?
蓋余以八月之望過洞庭,天無纖雲,月白如晝。沙當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環之水,近者猶數百里。余系船其下,盡卻童隸而登焉。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閬風、瑤台、廣寒之宮,雖未嘗身至其地,當亦如是而止耳。
蓋中秋之月,臨水之觀,獨往而遠人,於是為備。書以為金沙堆觀月記。
譯文:
觀賞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觀賞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觀優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觀賞,最好是獨自一人前往。而獨自前往的地方,又以離人遠的地方最好。
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沒有月亮。況且城郭宮室等地方,又哪裡能都靠近水澤呢?假如有這樣的地方,要麼是遠離人居、人跡罕至,要麼是空曠幽靜少有之處。
果真有喜歡獵奇的人士,誰又能在黑夜中獨行而到達這樣地方以求得一時的快樂呢?我現在金沙堆遊玩,這里不正符合賞月的四個條件(即中秋月,臨水,獨往,去人遠)嗎?
我於八月十五路過洞庭湖,天空明朗,沒有一絲雲朵,月光皎潔,宛如白天。金沙堆正好位於洞庭湖內,正個沙洲青草蔥蘢,高有十仞,四面綠水環繞,最近的陸地離這里也有幾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邊,系在沙洲下面,讓書僮僕役全部退去,然後徐步向上攀登。
只見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黃,和月光爭輝;這時候,天上月亮猶如玉盤,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積的黃金,光芒四射。微風吹過,頓感一陣涼意,似覺眼花,彷彿到了仙境。即使沒有曾經親身到達那裡,應該也不過如此而已吧。
看樣子賞月之至,中秋,臨水,獨往,去人遠,在這里全都完備了啊!特寫此文以記述金沙堆觀月情景。
《觀月記》重點詞語釋義:
1、金沙堆:在洞庭湖與青草湖之間,是由湖沙堆積而成的小島。
2、臨水勝:靠近水的地方景觀優美。
3、觀:觀賞。
4、宜:適宜,應當。
5、去:距離。
6、蓋:句首語氣詞,表示假設,推測。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宮室。
7、若夫……則……:「如果不是……那麼……」。或者「要麼……要麼……」。
8、誠:果真。
9、獨行以夜:在黑夜中獨行;「以」:於。之:往。
10、蘄(qí):通「祈」,求。
11、玩:欣賞。
12、「其具」句:大概具備了這四個好的條件吧?其:語氣詞,大概。四美:指上文所說賞月最理想的四個條件:中秋月,臨水之觀,獨往,去人遠。
13、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歷每月十五日。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東北。
14、天無纖(xiān)雲:天空沒有一絲雲彩。
15、沙:指金沙堆。當……之中:處在……之間。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16、「四環」二句:謂金沙堆四周環繞的水域,距離近的都還有幾百里寬。
17、盡卻:全部退去。卻,退。童隸:書童僕役。
18、正黃:純黃,指沒有雜色。
19、與月相奪:和月光爭輝。
20、激射:噴射。
21、目眩(xuàn):眼花。
22、閬(làng)風:傳說是仙界昆侖山所謂「三山」之一。瑤台:傳說在昆侖山上,以五色玉為台基。廣寒宮:即月宮。
23、身:親自。
24、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25、於是:在這里。備:齊全,完備。
(2)採石磯遊玩擴展閱讀:
觀月記創作背景:
《觀月記》選自《於湖居士文集》,作者為張孝祥。張孝祥,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雲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塤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台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閑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
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
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鑒。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張孝祥創作《觀月記》時是乾道二年(1166),張孝祥在知靜江府、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任上被免職,自桂林北上,途經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時當中秋,獨登觀月,作本文以記之。中秋觀月,是詩文中常見的題目;在洞庭湖中的金沙堆觀中秋月,則別有一番景象與情趣。
張孝祥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