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樂游園
『壹』 登樂游園.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運用了敘事的寫作手法,描寫了晚上登上樂游原看落日以及聯想到自身情況的事
『貳』 用行書寫登樂游園
作者:裴度陰律隨寒改,陽和應節生。祥雲觀魏闕,瑞氣映秦城。 驗炭論時政,書雲受歲盈。晷移長日至,霧斂遠霄清。 景暖仙梅動,風柔御柳傾。那堪封得意,空對物華情。
『叄』 登樂游園的正楷仿寫
登樂游園 顏體楷書毛筆字:
『肆』 《登樂游園》是誰寫的
你找的是登樂游原吧,有兩個版本,如下:
登樂游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登樂游原 杜牧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
『伍』 《登樂游園》原文
白居易《登樂游園望》賞析
--------------------------------------------------------------------------------
中國台灣網 (2006年08月23日)
登樂游園望①
獨上樂游園, 四望天日曛②。
東北何靄靄③, 宮闕入煙雲!
愛此高處立, 忽如遺垢氛④;
耳目暫清曠, 懷抱郁不伸⑤。
下視十二街⑥, 綠樹間紅塵⑦。
車馬徒滿眼, 不見心所親⑧。
孔生死洛陽⑨, 元九謫荊門⑩。
可憐南北路11, 高蓋者何人12?
[注釋]
①樂游園:又名樂游原、樂游苑,是長安的游樂勝地。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大雁塔東北。②曛(xūn):日落的餘光。 ③靄(aǐ矮)靄:煙雲密布的樣子。 ④遺:拋棄、丟開。 垢(gòu夠)氛:指濁氣。 ⑤二句意為人的耳目雖然暫時清爽開闊,但胸中抑鬱不暢。 ⑥十二街:唐長安城南北七街,東西五街,共十二街。⑦間(jiàn見):隔開。 ⑧心所親:指志同道合者。⑨孔生:指孔戡,元和五年因受誣陷憂憤而死。 ⑩元九:指元稹。 謫(zhě哲)貶官。 荊門:縣名,唐貞元間置,屬江陵府。 11可憐:可惜。南北路:唐皇宮在長安城北,南北路指來往於皇宮的路。 12高蓋:肥馬高車。借指高官權貴們。
[賞析]
樂游園是唐長安城中的游覽娛樂勝地。唐代的詩人們在那裡留下了為數極為可觀的詠作。但是由於生活時代的不同,個人生活經歷和當時心境的差異,.詩人們或者抒發對往事的感慨,或歌詠大自然的美妙。白居易來到勝地,看到的卻是一片天昏地暗,煙雲籠罩的朦朧景色。他觸景生情,聯系志士沉淪,小人猖獗的現實,寫下了這首抒發不平之慨的《登樂游園望》。
此詩首二句緊扣題目, 「獨上樂游園,四望天日曛。」詩人到此本是為了尋求耳目清新,然而很不幸,他看到的僅是黃昏一線夕陽的余暉而已。這不僅讓我們聯想到晚於自居易的另一位著名詩人李商隱在游園時所作《樂游原》詩:「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似乎盛唐以後,知識分子都有一種夕陽西下,美好時光一去不返的窮途末路之感。因為樂游園是長安城中的最高點,所以遊人很自然地「四望」。至於白氏「四望天日曛」,看到一片天日昏暗,煙雲籠罩的景色,還和他「獨上樂游園」有關。「獨』』字是指沒有友人陪伴,孤單一人來此游賞,這是實寫;但也令人聯想到詩人孤標傲世,不同流合污的品格。與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之「獨」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現實生活中,他們鬱郁不得志,身邊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無從施展自己的抱負,故常有獨自登高遠望這一令人神傷的場面。
下面的詩句可以說是對「獨上樂游園」之「獨」作出的解釋。詩人登上樂游園,「愛此高處立,忽如遺垢氛」,可見他是從垢氛中走出來的,他的周圍本是充塞著各種污濁不堪的臭氣。現在耳目雖得到暫時的清爽豁朗,但胸中仍有抑鬱不暢之感。他看到高聳入雲的天子宮闕;他看到長安街道上來回奔忙的車馬;就是看不到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為「孔生死洛陽,元九謫荊門」,孔戡、元稹都是詩人的好友,一個受誣憂憤而死,一個因彈劾貪官,觸犯近臣,被貶到江陵。這些為國為民的正直之士一個個慘遭不幸,那麼奔走於皇宮內院的權臣高官們,都是些什麼人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詩人最後發出了「可憐南北路,高蓋者何人」的不平之慨嘆。用「何人」作結,既是疑問,又是感嘆,顯得含蓄蘊藉,雖說「何人」看似疑問,而言外之意卻甚明了。
這首詩是寄給好友元稹的,但卻深深刺痛了權貴們的心。原因即在於作品因景生情,巧妙自然,雖未明確指斥權貴們的惡行,但詩人擺脫污濁世界的孤傲形象卻躍然紙上,兩相對比,那些奔走於皇宮大道的得志小人不免相形見絀,令人想見其丑態。這正是作品含蓄得體、諷刺巧妙之處。從結構上看,全詩都是從登樂游園所望見的「宮闕」、奔走於十二街的「車馬」及「南北路」上的「高蓋車」著筆,極巧妙地把小人得志,志士沉淪的事實融於景色之中。清人薛雪說白居易的詩「言淺而思深,意微而詞顯」(《一瓢詩話》),於此詩可見一斑。
【原載】 《白居易詩歌賞析》
(來源:中國文學網 作者:鄭永曉 華岩)
『陸』 登樂游園的作者
登樂游原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七絕】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作品注釋 注釋: [1]樂游原:古地名,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內大雁塔東北,是當時有名的游覽勝地。 [2]澹澹:安靜,寂靜。 [3]沒:消失。 [4]銷沉:形跡消失、沉沒。 [5]此中:指樂游原四周。 [6]五陵: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在咸陽市附近。 [7]無樹起秋風:即每棵樹都在蕭瑟的秋風之中。
『柒』 登樂游園的詩有哪些
登樂抄游原
(唐)李商隱襲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登樂游園望
(唐)白居易
獨上樂游園,四望天日曛。東北何靄靄,宮闕入煙雲。
愛此高處立,忽如遺垢氛。耳目暫清曠,懷抱郁不伸。
下視十二街,綠樹間紅塵。車馬徒滿眼,不見心所親。
孔生死洛陽,元九謫荊門。可憐南北路,高蓋者何人。
『捌』 登樂游園望的詩詞鑒賞
此詩首二句緊扣題目,「獨上樂游園,四望天日曛。」 詩人到此本是為了尋求耳目清新,然而很不幸,他看到的僅是黃昏一線夕陽的余暉而已。這不僅讓我們聯想到晚於自居易的另一位著名詩人李商隱在游園時所作《樂游原》詩:「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似乎盛唐以後,知識分子都有一種夕陽西下,美好時光一去不返的窮途末路之感。因為樂游園是長安城中的最高點,所以遊人很自然地「四望」。至於白氏「四望天日曛」,看到一片天日昏暗,煙雲籠罩的景色,還和他「獨上樂游園」有關。「獨』』字是指沒有友人陪伴,孤單一人來此游賞,這是實寫;但也令人聯想到詩人孤標傲世,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與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之「獨」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現實生活中,他們鬱郁不得志,身邊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無從施展自己的抱負,故常有獨自登高遠望這一令人神傷的場面。 下面的詩句可以說是對「獨上樂游園」之「獨」作出的解釋。 詩人登上樂游園,「愛此高處立,忽如遺垢氛」,可見他是從垢氛中走出來的,他的周圍本是充塞著各種污濁不堪的臭氣。現在耳目雖得到暫時的清爽豁朗,但胸中仍有抑鬱不暢之感。他看到高聳入雲的天子宮闕;他看到長安街道上來回奔忙的車馬;就是看不到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為「孔生死洛陽,元九謫荊門」,孔戡、元稹都是詩人的好友,一個受誣憂憤而死,一個因彈劾貪官,觸犯近臣,被貶到江陵。這些為國為民的正直之士一個個慘遭不幸,那麼奔走於皇宮內院的權臣高官們,都是些什麼人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詩人最後發出了「可憐南北路,高蓋者何人」的不平之慨嘆。用「何人」作結,既是疑問,又是感嘆,顯得含蓄蘊藉,雖說「何人」看似疑問,而言外之意卻甚明了。 這首詩是寄給好友元稹的,但卻深深刺痛了權貴們的心。
原因即在於作品因景生情,巧妙自然,雖未明確指斥權貴們的惡行,但詩人擺脫污濁世界的孤傲形象卻躍然紙上,兩相對比,那些奔走於皇宮大道的得志小人不免相形見絀,令人想見其丑態。這正是作品含蓄得體、諷刺巧妙之處。
『玖』 登樂游園望的介紹
《登樂游園望》全詩從登樂游園所望見的「宮闕」、奔走於十二街的「車馬」及「南北路」上的「高蓋車」著筆,極巧妙地把小人得志,志士沉淪的事實融於景色之中。清人薛雪說白居易的詩「言淺而思深,意微而詞顯」(《一瓢詩話》),於此詩可見一斑。
『拾』 登樂游園望的詩詞原文
獨上樂游園,四望天日曛。
東北何靄靄,宮闕入煙雲。
愛此高處立,忽如遺垢氛。
耳目暫清曠,懷抱郁不伸。
下視十二街,綠樹間紅塵。
車馬徒滿眼,不見心所親。
孔生死洛陽,元九謫荊門。
可憐南北路,高蓋者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