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府應該對遊客開放
1. 大學校園開放的利與弊分別有哪些
大學對外開放是有很多好處的,可以拓展大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提前了解社會,融入社會,跟上時代潮流,思想上與時俱進。
中國人講究學以致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大學對外開放,就等於給他們實踐的機會。
他們可以通過勤工儉學的方式,找一個對口的工作,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增加自身的綜合素質,以後畢業後會有更好的發展。
相對而言,我覺得還是壞處更多一點,比如一滴墨水能污染一杯清水,而一桶清水,卻澄清不了一滴墨水。
大學對外開放,大學生一旦被傳染壞習慣,那就是不可逆的結局,他們再也回不到從前。學習成績會一落千丈,而且道德上也會有瑕疵。
但是對於一些性格堅定,不忘初心的人來說,大學開放與否,都影響不了他們的內心。所以大學生最重要的,是要磨練自己的意志,堅守自己的內心。
2. 一道辯論題:高校應不應該向遊客開放 正方要怎麼去辯 求資料素材!
武大,櫻花節,(例子)英國大學,如劍橋
一,有利於高校學子的對外交流。
二,擴大學校的知名度。
三,學生交際圈的擴大。
四。營造全民學習的氛圍。
3. 高等學府為什麼要向遊客開放!
對學校有益,學校可以趁機掙錢,因為對公眾開發就有了商機。是社會商業化造成的,但政府又怕借機鬧事所以得提防,大節日就會加強管理。
4. 高等學府向遊客開放的利弊
作為正方:
首先,對於所有影響正常教學生活等等問題,可以去打它的必然性。有遊客來就必然影響教學嗎?有遊客來就必然影響師生正常生活嗎?如果是這樣,那麼上級考察團、平級交流團、下級訪問團是不是也一改要予以拒絕呢?
其次,把遊客的概念泛化,泛化到全民。高等院校的建設,雖然是依賴於教育經費,但那也是來源於國家財政、來源於國家稅收的呀。等於說是全民的錢在養高校,那麼憑什麼不允許老百姓進來看看呢?
在現實層面,對於想報考這所高校的學生及學生父母而言,進來看看也是有所裨益的。他們可以了解這所高校好在哪裡、不足在哪裡、是不是適合自己等等。如果一概不讓參觀,那麼大家填報志願不就是兩眼一摸黑嗎?光憑幾個差異很大、很不靠譜的大學排名能填飽好志願嗎?事實上,很多高校在每年春季都有校園開放日,允許大家進來參觀、了解高校的;甚至還有相應院系或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為大家答疑解惑呢。這難道也是不合理、應該取締的嗎?
作為反方:
第一,高等學府本身不是旅遊景點。高等學府從法人備案到隸屬關系,都屬於教育系統,屬於事業單位,完全不屬於旅遊性質的,不歸屬旅遊局管轄。而且,高等學府的建設,是學校自籌資金或是從教育系統籌錢,而沒有得到旅遊局的任何資助,且對外不收門票。既然如此,那麼高等學府就完全沒有義務向旅遊事業、向遊客做出任何貢獻。
第二,高等學府的所有建設,完全是基於本校內的計劃來考量的。學校有多少師生員工,我們就建多大規模的食堂、宿舍;圖書館和體育場里的稍微遠一點,以躲開體育場上的吵鬧等等。但遊客的到來,將大亂這些安排,會使得師生在食堂不能很快買到飯菜,在圖書館得不到安靜。等等這些,都不是高等學府建設所考慮范疇之內的,而這些打亂都會對高等學府的正常運行帶來不可避免的麻煩。
第三,高等學府坐擁一些歷史遺跡或是美麗風景,那僅僅是因為學校選址,而這並不能成為對遊客開放的理由。打個比方說,西湖一周的風景很好,如果我花高價在那裡買棟別墅,景色宜人,難道遊客就可以強行到我們家參觀嗎?顯然是不行的。當然,買別墅我是付了錢的;可學校選址,雖然沒有付錢,但是也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的,至少根據學校對社會之貢獻所贏取的。
5. 高校應不應該對外開放
1、開放後來讓大眾了解大學、一些謠言就不攻自破、可以杜絕一些關於校園的謠言在社會傳播。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作為學校也一樣、在社會上被炒得炙手可熱的校園負面事件畢竟是少數。學校要讓大家知道這一點、了解真相、開放校園可以提供這樣一個機會。
2、改革開放已是多年之前之事、偌大一個國家尚且需要開放、更何況一個小小校園。眾所周知、開放對我們國家造成多大影響。高等學府也需要這樣的開放、在我們感知社會同時、社會也需要感知我們。我們需要更多了解社會、大學本身就是我們接觸社會的第一步、如果連大學校門都不開放、何來接觸、何來了解?大學不同於高中初中的特點又何來?為什麼大部分高校生都找不到工作呢?就是閉關自守的原因造成的、如果還不能開放、不能在大學期間與社會接觸、大學生素質又該如何提高?開放校園、讓羞於與外界接觸的大學生也感受感受外界的氣息。
3、開放的社會需要開放的校園,校園需要更多的了解社會的市場,社會也需要了解校園學子的生活。對社會而言,開放校園既緩解了旅遊景點的緊張,更重要的是滿足了人們對科學、文化、人文精神額景仰之情。一所大學連形體上、外在的東西都不能開放,那麼思想深處、觀念深處的東西又如何開放呢?思想不開放、觀念不開放,創造性思想又如何而來呢?社會快速發展,不進就會倒退。在這樣一個開放的年代,我們不想想怎麼更開放、更富強、更充滿活力,卻還在考慮封鎖校園,這難道不是我們思想的退後嗎?
4、我們主張大學開放,同時也主張不要把這簡單當做讓不讓人進來玩一玩的事,既然開放,我們就會拿出措施來針對環境、治安方面的問題。美國的西點軍校不但不是軍事重地,反而有一套旅遊的服務與設施。我們可以效仿這一點啊。這同時對吸引年輕人報考這個學校,這樣的做法豈不比單一的宣傳更到位,而且還能吸引外界對高校的注意力。
5、高等學府作為不同於初中高中的一個形式,最重要的就該是它的資源開放性。高等學府就應該與外界資源共享,與社會融合才能突顯高等教育的特性,才會提高其自身修養。
6、國家對大學投入是相當高的,所謂十年樹木,十年樹人,一般民眾對大學也是十分景仰的,但卻往往無緣進入,這樣拉大民眾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好嗎?
7、放眼世界大學,除了極少數是封閉管理外,世界一流大學都是開放式的。為什麼我們的大學就不能呢?這並不是空間、管理的問題,而是一種觀念的問題,一種是否具有開放心胸的問題。在一個開放的時代、大學就該是自由的、面向全社會的。
8、就拿北大限制遊客這一事件來說,很多人認為,北大不是北大師生的北大,而是全國人民的北大,為什麼不可以讓民眾來感受北大濃郁的人文氣息呢?出現那麼多問題,難道一定要用消極的封鎖來解決嗎?為什麼不想想更好的解決措施、這其實是愚昧自私的做法。封閉的大學功能單一,萎靡不振,開放的大學才有活力。蔡元培校長著名的「兼容並包」的治校方略,造就了一個多元、開放、寬容的北大。然而今天的北大,已經在這光榮的歷史幻影里,愈顯頹廢,屢屢成為社會負面新聞的創造者。即使人們依然願意去北大校園參觀,但人們心中留念的是歷史的北大和北大的歷史及古建築。
9、高等學府對遊客的開放是對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滿足,是對公眾意願的尊重。同時也體現了高校與社會的良好互動,也是對其社會責任的勇敢承擔。高校應通過校園旅遊這個途徑,在公眾心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滿足社會公眾的精神和知識層面的需求,開拓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科普知識,促進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高等學府有教育、科研和服務社會的三項功能、服務社會就意味著對社會風氣的引導也是其責任所在。雖然其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與維護作用不是立竿見影、卻是潛移默化的。)
10、高校開放是具有一定需求的、中小學生有感受高校氛圍、為未來制定目標的需求、對在校大學生有增長見識、拓寬知識面的需求、對學生家長有了解兒女學習壞境、感受其文化需求、對未上過大學的人提供一個踏進大學校門、感受文化氛圍需求、對高校校友有故地重
游的需求。對其他遊客有開拓視野、感受高校校園文化、放鬆心情等需要。 高校在這個開放過程中是獲益的、可以獲得旅遊收入、可以提高知名度、可以為學生提供勤工助學的機會、可以在民眾心理塑造一個親和的形象。不開放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用納稅人就改為納稅人做出點貢獻、而不是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6. 高校該不該對遊客開放。。求辯論高手。。如何應對反方。。
高校當然要對游抄客開放襲的。
首先針對對方辯友的問題,難道說有一些安全隱患就可以不為社會服務了嗎?這就是因噎廢食啊!我們要做的應該是避免所謂的安全隱患,而不是去取消對遊客開放啊有木有!
是的,為社會服務的方式很多,但是就高校的本質來講,普及學習氛圍,文化氣息才是最重要的吧?難不成讓大家去上街義務勞動為主嗎?為什麼有這么好的條件而不去利用呢?讓更多的人認識高校,明白文化不好嗎?
7. 最新高等學府對遊客開放有什麼好處
知識對外開放好啊!圖書資料沒有什麼值得保密的,最難過的是開放後沒有人肯光顧!你想想看,美國通過蘋果手機可以了解用戶信息,你還有什麼可以隱藏的,不知道你用的是哪款機型?
你要真有正直的態度,也可以把知識賣給遊客來實現你那顆清廉的思。
你將來有權重值的話也可以封閉政府。
8. 高等學府應不應該對遊客開放辯論
高等學府是否應該向遊客開放
立論
:高等學府應該向遊客開放
定義
:
高等學府:
應該
:
遊客
:
是指任何一個人,到他的官場環境意外的地方去
旅遊,其旅歐的不是通過所從事的活動,從訪問
地獲得報酬的人。
開放:解除限制
先多隻技術交流,經濟合作,解放和發
展生產力,思想開通,解放,所有的開放都不可能
是完全的,
無所閑置,
沒有立場的開放是人得開放,
是信息的開放,
是服務的開放,
是商業模式的開放。
開放不等於撒手不管,開放不等於放任自流;開放
不等於視而不見;開放不等於隨心所欲
標准?????????
分論點
1
:高校:開放校園不僅可以宣傳校園文化,還可以讓外
界了解校園內部。大學校園是一個公共場所,學校的
各種設施很完善,環境越來越美,不可能不去吸引外
人的關注和想去欣賞的慾望,如果一個大學連對遊客
敞開的心胸都沒有,那又怎麼能敞開胸懷擁抱世界,
去接受更廣闊的文化呢!
分論點
2
:遊客:首先,有遊客來就必然影響教學嗎?有遊客
來就必然影響師生正常生活嗎?如果是這樣,那麼上
級考察團、平級交流團、下級訪問團是不是也一改要
予以拒絕呢?其次,高等院校的建設,雖然是依賴於
教育經費,但那也是來源於國家財政、來源於國家稅
收的呀。等於說是全民的錢在養高校,那麼憑什麼不
允許老百姓進來看看呢?
在現實層面,對於想報考這所高校的學生及學生父母而
言,進來看看也是有所裨益的。他們可以了解這所高校
好在哪裡、不足在哪裡、是不是適合自己等等。如果一
概不讓參觀,那麼大家填報志願不就是兩眼一摸黑嗎?
光憑幾個差異很大、很不靠譜的大學排名能填飽好志願
嗎?事實上,很多高校在每年春季都有校園開放日,允
許大家進來參觀、了解高校的;甚至還有相應院系或職
能部門的工作人員為大家答疑解惑呢。這難道也是不合
理、應該取締的嗎?
分論點
3
:國家:
一方面,既緩解了旅遊景點的緊張,又滿足
了人們對於科學、文化、人文精神的景仰之情。這是
無須投資就有良好社會效益、利國利民的好事
特
別是高等學府是許多孩子神往的地方,放假期間,能
讓孩子到北大的校園里走一走、看一看,領略一下大
學濃郁的人文氣息,感受一下強勁的讀書氛圍,對於
開闊孩子的視野,
陶冶孩子的情操,
培養孩子的志向,
可以說是功德無量。這些年來,由於人們對於科學、
文化、人文精神追求的升溫,高等學府成了新的旅遊
熱點,像北京大學進校免費,而北京無需再下力氣投
資,就能獲得很好的社會效益,這對北京旅遊收入的
增加,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分論點
4
:
師生:學生與外界有更多的交流機會,況且,大學也
要有生機活力,失去了與外界的來往和交流,都會讓
大學顯得死氣沉沉。如果學校所謂的交流永遠是固定
模式下的,學生只是活在學校所營造的愚人天堂而已
小結
:從現實上說,個人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縱觀古今中外歷
史,時代的命題應該有時代的意義,如主席所說,……
在……的背景下,
來討論這一問題,
追求社會的和諧發展
才是我們的目的所在。
綜上所述:
既然高等學府向遊客開放有諸多益處,
那我們又何樂
而不為呢?所以我方認為:
高等學府應該向遊客開放!
我的陳詞結束,謝謝大家!
9. 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可以隨便進去參觀嗎
可以參觀,但要符合條件才行:
一、清華大學
校園對外開放參觀從7月21日開始。學校寒暑假期間,每周一為校園休整日,不對外開放。如遇校內調休、調課、重要活動或極端天氣等不宜開放的情況,暫停校園參觀。開放日入校時間為上午9:00,下午14:00。
參觀校園全部實行網上實名預約。個人提前7天通過「參觀清華」微信小程序進行預約;團隊提前14天通過http://www.y-ars.com網址進行預約。
(9)高等學府應該對遊客開放擴展閱讀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誕生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之名創辦的學校,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
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學校,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
「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