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園與驚夢
⑴ 對崑曲 游園驚夢的理解與感受
沒有《游園》這一出(出),崑曲里常說的《游園驚夢》,都是第十齣《驚夢》里的,《尋夢》則是第十二出。之所以叫游園,我想是因為這一出是比較經典的劇目,而游園這一情節也是很經典的,經常演出的,所以就常稱為「游園驚夢」。
以下是余秋雨《笛聲何處》里的,我覺得回答你這個問題還不錯。部分文字有所省略,你可以找找這本書看看。
「( 一)《牡丹亭》湯顯祖的《牡丹亭》無疑可列入中國戲劇文化史上哪怕是以最苛嚴的標准選定的幾部第一流的佳作之內。
為了論述的方便,,還需要把人們也許早已很熟悉的《牡丹亭》的故事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這是一個在明媚的春光里開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寶家的後花園里已是一片奼紫嫣紅,但是,他的獨生女兒杜麗娘還被牢牢地關在閨房裡。一天,杜寶聽說女兒在刺綉之餘還偶爾午睡一會,,十分生氣,覺得有失家教,決定聘請一位家庭教師來嚴加管束。請誰呢?杜寶夫婦合計:女兒除父親外還沒見過其他男性,,最好是請一位女先生來;但是合適的女先生是很難請到的,,他們終於選定了一個六十多歲、咳嗽多病的窮學究陳最良。
沒料到,,剛開課就出了亂子。陳最良為杜麗娘和伴讀丫頭春香講解《詩經》的第一篇《關雎》,,明明是一首求愛的戀歌,,陳最良卻依據禮教習慣講解成有什麼賢達、風化的意義在內,,兩位姑娘當然既不懂,,又不滿。春香當著陳最良的面頑皮地搶白了一通,,杜麗娘則在先生背後反復吟味《關雎》中的詞句,,悄然嘆道:聖人不是也在這里說「情」嗎?真是古今同懷啊!不讀書還好,,一讀書竟惹起了春愁,,惹起了杜麗娘青春的郁悶。春香丫頭見小姐困悶,,就建議她到後花園走走,,消遣消遣。
雖然是自己家的後花園,,按照規矩,,姑娘們也是不準進的。知道有這么一個破敗的後花園的存在,,還是春香丫頭不久前的發現呢。杜麗娘當然很想去看看,,但又十分害怕父母親得知,,後來想起父親這些天外出了,,就鄭重其事地取來歷書選日期,,決定幾天之後大膽地到後花園去領略一下春光!
杜麗娘終於一步跨進了後花園。這些花,,這些草,,這些鳥鳴,,是那樣的平常,,但都在杜麗娘心中激起了青春的感應,,掀起了情感的波瀾。她立即發覺,,自己的生命與眼前燦爛而又易凋的春花是那麼相像。她奇怪地感受到,,在這惱人的春色中,,自己竟然產生了需要尋找一個「折桂之夫」, 與之「早成佳配」的強烈願望。她闖到閨房後就迷迷糊糊地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手持柳枝的英俊青年朝她走來,,並把她摟抱到牡丹亭畔、太湖石邊、芍葯欄前,,千般愛戀,,萬種溫情。直到從夢中驚醒,,杜麗娘還在低聲呼喚著: 「秀才,,秀才,,你去了也?」
(部分文章省略)
「《牡丹亭》的情節,,奇異到了怪誕的地步。你看杜麗娘,,也不是有過兩小無猜的愛侶,,也不是有過一見鍾情的際遇,,只是遊了一次園,,做了一個夢,,就懨懨而死。夢中之人果有,,死後尚能復生,,這就更奇特了。後代的人們有理由疑惑:這樣大膽的藝術措置,,能夠取信於人嗎?戲劇領域的任何藝術創造都在睽睽眾目的逼視之下,,一點細小的失真常常成為人們長年譏笑的話柄,,像《牡丹亭》這樣的怪誕,,能在劇壇容身嗎?
歷史證明,,它不僅受到人們充分的信任,,而且還以巨大的力量震撼了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偉大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到,,林黛玉只是隔牆聽了幾句《牡丹亭》的曲調,,就已經「如醉如痴,,站立不住」。......
明代末年可憐的婦女馮小青所寫的這首詩,,是幾乎所有研究《牡丹亭》的人都喜歡提及的: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讀牡丹亭。
人間更有痴於我,,不獨傷心是小青。
任何虛假的藝術都不可能引起如此強烈的情感共鳴的。
......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夠在奇幻無比的《牡丹亭》中看到一種強悍而熱切的情感邏輯,,並在這種情感邏輯背後,,看到一種使它產生具有必然性的歷史邏輯。
《牡丹亭》最精彩的部位,,不是在矛盾糾葛臨近解決的後半部分,,而在於矛盾引起和展開的前半部分。不要輕視了那一堂近乎嬉鬧的《詩經》課,,也不要輕視了那兩個姑娘到後花園賞玩春色的小小舉動。正是它們,,給了女主人公以出入生死的力量,,給了劇作家以上天下地的自由。
不妨說,,湯顯祖在《牡丹亭》的開頭就用輕松的筆觸扳開了封建禮教的重閘,,哪怕只是一條縫,,放進來一股強大的新鮮氣流,,讓我們的女主角迷醉和暈眩。
她竟然在孔聖人編定的詩集中讀到了坦率地表述戀情的詩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著自己的房舍後面看到了不加掩飾的春光!這兩個發現,,在現代人看來是那樣平常,,但對生活在濃郁的理學氣氛中的杜麗娘來說簡直有驚心動魄的力量。重重的禮教教條和閨房迴廊的重重門檻在這里幾乎構成了同一種形象。原先總以為是不可逾越雷池一步的,,但今天她驚恐地看到,,外面,,有一個更真實、更美好的天地。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
這兩個發現,,引起了她的另一個、也是更重要的一個發現:對自己的發現。
是啊,,連堂堂聖人也沒有避諱男女間的戀情,,甚至還用在洲渚間互相呼叫、追逐的雎鳩來比擬,,杜麗娘為什麼不能產生這樣的聯想呢: 「關關的雎鳩,,尚然有洲渚之興,,何以人而不如鳥乎?」
由這種聯想,,她的膽子壯大起來。她敢於讓自己的身心到真實的自然景色中去作一次短促的巡行。但這一步邁出去實在非同小可。這哪裡是一次普通的游園,,分明是對她自己內心中已在發酵的情感激潮的一次驗證和催動。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游園,,是一個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怡然融和的絕妙藝術片斷,,在整個中國文化藝術史上都光彩奪目。人和自然,,在一片勃勃生機中互相感應著。對杜麗娘來說,,這次游園簡直是一個重大的人生儀式。她事先選擇吉日,,梳妝打扮,,在打扮時已經體味到自己與自然的特殊親和關系。她對服侍她的春香說: 「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這是一種人生原則的自我表述,,也是在貼近自然美的時刻所獲得的一種自我發現。待到進得園中,,她輕步慢踏,,美目四盼,,開始怨恨起父母不把這么好的景色告訴她。花草鶯燕,,對她來說件件都能引起激動,,樣樣都在催發她生命的嚮往、青春的渴求。在這么一個美好的環境里,,她覺得,,她與這些花草聲息與共,,她與如許春色魂魄相印。於是,,十分自然,,她由鮮花的易凋聯想到自己青春的短暫。她煩惱了,,甚至傷心了。當杜麗娘離開後花園回到自己房中的時候,,滿心充溢著一種青春的緊迫感。自然界雄辯地告訴她,,絢麗的春光雄辯地告訴她:必須趕緊追取情感、享受青春!請看她一回到閨房就這樣嘆息道:默地游春轉,,小試宜春面。春啊,,得和你兩留連。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氣,,好睏人也。……天啊,,春色惱人,,信有之乎?常觀詩詞樂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誠不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宮之客?……吾生於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 淚介)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
也這樣,,當她從自然的懷抱中重新認識了自己、發現了自己,,她便忍耐不住了。她接受了自然的崇高指令,,要去過一種新的生活,,哪怕是短暫的,,哪怕在夢中。
一切能夠享受正常的青春和感情的姑娘是難於理解杜麗娘這番心聲的力度的。一切能夠自由地觀賞自然景色、領受天地恩賜的青年是不會面對春光產生杜麗娘這樣強烈的生命沖動的。但是,,我們只要根據湯顯祖提供的情境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杜麗娘的爛漫青春陷落在如何深黑的泥淵里,,我們就能理解她。這是一股沖開頑石迸湧出來的激流,,在平常的情況下,,它也許只是一泓靜靜的泉水。
於是,,她立即做起了大膽的夢。這個夢,,就是她突然翻卷出來的情感的凝聚;這個夢,,就是對於由她的父母、腐朽的塾師、高高的門檻、整日相對的綉架、裝著禮教的書櫃等等組成的家庭生活的叛逆,,就是對於「宦族」、「名門」的叛逆。平時連午睡也不準許的森嚴家教,,怎會容忍這么一個夢呢?這個夢,,在杜麗娘活動的天地里,,是沒有絲毫容身之地的。但這又正是她全部生命寄託所在,,因此她要背著人,,獨個兒到花園「尋夢」。「尋夢」之舉,,證明她的青春焦渴,,並不是一時沖動,,而是一種邁開了步不再想回頭的決絕行動,,也證明她的這種行動是何等艱苦和可憐,,有著何等險惡和渺茫的現實背景。連夢還要尋,,連夢也值得尋,,湯顯祖由此寫出了夢境和實境的嚴重分裂,,理想和現實的嚴重分裂。他用夢境,,反襯了現實的黑暗;他又用現實,,反襯了理想的珍貴。
當這一切都寫好了,,杜麗娘因夢而死、死而復生的理由已經大體溝通。當千百個杜麗娘只能在夢中享受她們的青春和理想的時候,,我們的藝術家為什麼不能以自己深厚的同情心和豐富的想像力,,給她們以許諾呢?
然而, 湯顯祖的許諾不是輕薄的。他不能偽造一種現實,,他必須如實地寫出杜麗娘理想實現的艱難性。他寧肯運用怪誕的手法,,也不願過多地粉飾。因此,,他只能先在夢中給杜麗娘引來一位青年男子,,而杜麗娘真的要和他結合,,還得經過一番生死磨煉。這樣做,,不是炫奇競怪,,而是為了說明,,在湯顯祖生活的年代裡(盡管他所採用的是歷史上已有流傳的故事),,要實現正常的感情理想幾乎沒有實現可能,,但是,,天地間又畢竟存在著一種不被現實困厄所掩埋的「至情」。只有這種力敵生死的「至情」, 才能構成對於扼殺感情的黑暗現實的挑戰。一切萎弱的感情細流,,根本無法與那麼沉重的禮教相抗衡。
質言之,,湯顯祖筆下的「至情」, 因它從杜麗娘胸中迸發出來時已賦有了特殊的強度和濃度,,因它要對付的是一種像大山一樣沉重和巨大的阻礙,,所以就流瀉成一種怪異的行程。它無法平直地貼著地面行進。古今中外許多浪漫主義傑作的高強度的、怪異的情感行程,,都與之相類。
平心而論,,湯顯祖通過一個春夢交付給杜麗娘的男子柳夢梅,,是配不上杜麗娘的。讓杜麗娘為他而生生死死,,他是應該自慚形穢的。柳夢梅,,比上,,比不過張君瑞,,比下,,比不過賈寶玉。這或許是杜麗娘比崔鶯鶯和林黛玉更不幸的地方。傻乎乎的張君瑞要比柳夢梅真情,,而賈寶玉則更不用說了。林黛玉雖然未能與賈寶玉結合,,甚至連杜麗娘那樣的夢也沒有做過,,但無論如何她被一個真正理解自己的人愛過了,,這就夠了。柳夢梅與杜麗娘還沒有那樣知心。柳夢梅也有一些大致不錯的作為,,對杜麗娘的情感也不能說不深,,但總的說來,,他主要是在杜麗娘身上迸發出來的「至情」的承載體。在杜麗娘身邊,,除了父親,,只有腐朽塾師一個男性,,後來劇中還陸續出現過一些殘疾人物,,在這么一個可怕的環境中,,柳夢梅,,已算是一線光明了。
雖然柳夢梅的形象內涵與杜麗娘對於他的情感強度並不相稱,,但他無論如何是一個正常的男青年。杜麗娘並不是像林黛玉那樣苦苦地尋求一個知音,,而只是尋求一種正常的戀愛生活,,正常的情感形態。因此如果塑造一個也是性格非常鮮明、情感非常奇特的柳夢梅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要不得的。就像後花園的春光並不奇特,,但對杜麗娘來說卻珍貴之極一樣,,柳夢梅的形象也應是平常的。這樣看來,,《牡丹亭》的情感結構與許多愛情題材的劇作不同, 它是更加突出杜麗娘的主體性的。柳夢梅只是她的陪襯,,而不是像《西廂記》和《紅樓夢》那樣,,男女主人公面對面地向著愛情的峽谷奔跑。......」
⑵ 牡丹亭游園原文~~
【繞地游】
夢回鶯囀
亂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盡沉煙
拋殘綉線
恁今春關情似去年。
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
你側著宜春髻子恰憑欄。
剪不斷,理還亂,悶無端。
已吩咐催花鶯燕借春看。
雲髻罷梳還對鏡
羅衣欲換更添香。
《游園驚夢》是崑曲《牡丹亭》的一個曲目。作者為中國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其中最為引人入勝的當屬杜麗娘與柳夢梅那亦真亦幻的愛情故事。
杜麗娘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一日,背著父母和塾師,和丫環春香到後花園游春,花香鳥語,觸景傷情,游倦之後,回房休息。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在花園中相會,並有許多花神一起來為他們做媒。
(2)游園與驚夢擴展閱讀:
《游園驚夢》作者在這篇小說里,苦心經營製造「夢」的意象。夢境和仙境,十分相像,只有一點大異:仙境是永恆的,夢境是短暫的。人類往往不願面對「人生有限」「世事無常」的悲苦事實,卻躲藏入「一切如故」的自欺幻想里。
然而,俗語說得好,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今晚竇夫人這棟「上上下下燈火通明,亮得好像燒著了一般」的大樓公館,哪裡持得了多久,轉眼間就會燈火熄滅,燒成灰燼。今晚的錢夫人,就是明天的竇夫人。
作者對過去生活的追憶更多的是在心理情感上對故國的眷戀。在這里,故國不僅僅是祖國大陸、舊時家園,而是一種情感,一種對舊時在心理上的認同感、歸屬感。故國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情感,而祖國大陸、舊時家園只是承載這種情愫的載體。這種情愫,以鄉愁的形式表現出來。
⑶ 牡丹亭「游園」和「驚夢」兩個部分在內容上有什麼必然聯系
其實很簡單的,沒有那麼多專業說法。你想啊,一個大家閨秀,長這么大連自己家有個後園子都不知道,多少悲催的啦,足見她有多少不出閨房的。
春天容易思春,這是肯定的。我們的大小姐款款步入春意盎然的花園,看到一片春色,必然心神盪漾。要是換做常常出門買菜的窮人家丫頭,最多也就感嘆下,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現在是杜麗娘啊,肚子里開始有墨水了,開始想學著古人思春嘆春傷春了。於是乎,這片春色在她心中深深紮根了。
然後,有了「春」做一個偉大的誘餌,我們的杜麗娘小姐開始渴望心中的那絲懵懂的嚮往著的那啥了。然後上天也真是待她不薄,為她安排了一場曠世絕倫的春夢。此春夢非現在意義上的那啥,那是很純美的一段,雖然當中確實有那啥......
總之吧,就是因為游園,讓她見識了春,感受了春,繼而渴望春,最終把這個願望埋到了自己的夢里。柳夢梅先生不負眾望,千里迢迢來到她的夢中與她相會相知相許。
⑷ 試以《游園》《驚夢》為例,分析《牡丹亭》的思想和藝術成就
1思想。
牡丹亭》的主題有著強烈的時代意義。明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統治階級已經變得更加頑固和腐朽。他們竭力鼓吹程朱理學,高唱「女德」,表彰貞節。《明史·列女傳》所收節婦烈女的數目,比《後漢書》以下任何一代正史多出許多倍。
劇本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諭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表達了掙脫封建牢籠、粉碎宋明理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理想生活的朦朧願望。
《2.藝術。
一是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
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
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變。
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如「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牡丹亭·驚夢》〔皂羅袍〕就把大家閨秀的內心世界精細地展示了出來。
三是語言濃麗華艷,意境深遠。
全劇採用抒情詩的筆法,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⑸ 游園在牡丹亭驚夢中的意義
《驚夢》這出戲它可分為「游園」和「驚夢」兩部分;就內容而言,主要寫女主人公杜麗娘的青春覺醒,夢里鍾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開始,《游園》是第十齣《驚夢》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組成,主要是刻畫杜麗娘的內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閨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許」,當她來到園中,領略了「奼紫嫣紅」的春色,也就象徵著她的青春的覺醒。 游園進一步喚醒了杜麗娘青春的覺醒,此後,她在追求幸福愛情的道路上邁出了更勇敢的步子,是杜麗娘人生命運的轉折。
⑹ 杜麗娘為什麼游園而驚夢
游園驚夢出自《牡丹亭》,千百年來驚艷了多少人,它成功塑造了社麗娘這一具有時代意義的經典藝術形象。其中,最負盛名的一出戲―便是《驚夢》,最能體現杜麗娘豐富的內心世界。那滿園關不住的春色讓她的內心徹底驚醒了,「驚」了她的心,「驚」了她的自我,「驚」了她的情,喚醒了一個年輕人心中的那股悸動,也「驚」了原本被封建禮教禁錮壓抑的愛情意識和性意識,徹底表現出杜麗娘反對封建禮教和熱烈追求屬於自己的美滿愛情生活的性格。
⑺ 游園驚夢的故事
湯顯祖《牡丹亭-游園驚夢》故事內容《牡丹亭》所講的是貴族小姐杜麗娘與窮書生柳夢梅生離死別的愛情悲喜劇。南宋時南安太守的獨生女杜麗娘,在丫環春香的誘導下,青春與個性開始覺醒,對自己的生活環境開始不滿,一日與春香在牡丹亭中遊玩,回來後杜麗娘特別困,於是早早進入了夢鄉,在夢中與一少年在牡丹亭畔相會,杜麗娘認為那就是她的夢中情人,於是整天思念這個可能不存在的人,還給自己描了一幅畫,後來相思成疾,悒鬱而死。杜麗娘的家人將她埋在了牡丹樹下,並在一旁放上了她生前給自己描的那幅畫像。嶺南書生柳夢梅,赴臨安應試途經南安郡,拾得麗娘畫像,悅其貌美,又覺其非常熟悉,便終日把玩,贊慕不已,牡丹花神看他們的故事太凄慘,於是讓柳夢梅在夢中空間麗娘的幽魂,可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於是讓柳夢梅掘開墳墓救出杜麗娘。他們團聚後,柳夢梅便去淮安提親,杜母不相信女兒會死而復生,然後看見杜麗娘後就相信了,杜太守要讓柳夢梅考上狀元才可以允許他們結婚,於是杜麗娘就隨柳夢梅進京趕考,柳夢梅考上了狀元,杜母和杜太守也同意了這門婚事。
故事的最後,杜麗娘和柳夢梅在一起了。
⑻ 杜麗娘為什麼游園而驚夢
一出《牡丹亭》千百年來驚艷了多少人,他成功塑造了社麗娘這一具有時代意義的經典藝術形象。其中,最負盛名的一出戲――《驚夢》,最能體現杜麗娘豐富的內心世界。那滿園關不住的春色讓她的內心徹底驚醒了,「驚」了她的心,「驚」了她的自我,「驚」了她的情,喚醒了一個年輕人心中的那股悸動,也「驚」了原本被封建禮教禁錮壓抑的愛情意識和性意識,徹底表現出杜麗娘反對封建禮教和熱烈追求屬於自己的美滿愛情生活的性格。
一、春之「驚」
如今我們都會說,春天是戀愛的季節,陽春三月,花紅柳綠,到處都是鶯鳥的歌聲,但是在《牡丹亭》里的杜麗娘,是一個來自封建官僚家庭的千金小姐,在那個強調女子只能「三從四德」,終日只能在閨閣中綉花讀書的封建時期,連去自家的後花園逛逛都是一件極其稀罕的事。杜麗娘在閨閣中哀嘆到,「恰三春好處無人見」,平日里在深閨中織布綉花,學習讀書,所以杜麗娘心疼這滿園春色無人欣賞,其實也是為自己而感到惆悵,縱使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美貌,也無人思慕欣賞。
在杜麗娘還未游園時,她一直都深受著來自封建禮教的束縛與壓迫,她在父母師長的管束教導下,壓抑了個性,漸漸地,她成為一個恭順賢良的大家閨秀。但是她到了花樣年華,充滿了豐富的情感和活力,內心的悸動就愈加明顯,她對於大自然的春天是充滿著幻想和希冀的,杜麗娘道出自己「一生愛好是天然」,大自然的天然和生機是她所喜歡和追求的。
⑼ 牡丹亭驚夢中杜麗娘在游園賞春過程的心理變化
從熱愛青春和自然,到青春流失的無奈與不甘
1、游園驚夢細致地刻畫了杜麗娘在美好的自然春光啟迪下的復雜心理活動。
這一部分由六支曲子組成。前三支曲子著重寫她熱愛自然和青春,卻因初出綉房而嬌羞的復雜心態;後三支曲子將她面對春景的驚喜和由此感發的對青春流失的無奈和不甘,展現得十分委婉動人。
杜麗娘的心中情和眼前景巧妙、完全地結合,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充分揭示了杜麗娘復雜微妙的心理波動。
2、《游園·驚夢》是《牡丹亭》中塑造杜麗娘形象的關鍵情節。是游園驚夢喚起了杜麗娘青春的覺醒,表現了她熱愛自然、珍惜青春、熱烈追求美好愛情的性格特點。
(9)游園與驚夢擴展閱讀
《游園驚夢》的故事背景
《游園驚夢》是崑曲《牡丹亭》的一個曲目。作者為中國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其中最為引人入勝的當屬杜麗娘與柳夢梅那亦真亦幻的愛情故事。
杜麗娘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一日,背著父母和塾師,和丫環春香到後花園游春,花香鳥語,觸景傷情,游倦之後,回房休息。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在花園中相會,並有許多花神一起來為他們做媒。
杜麗娘的母親來到床前將女兒喚醒,母親看見女兒神情恍惚;囑咐她以後少去後花園。杜麗娘雖然應允,但心裡仍在追戀夢境,不久竟憂郁成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游園驚夢》
⑽ 簡述「游園」在《牡丹亭》驚夢中的意義
「游園」在《牡丹亭》驚夢中的意義
《牡丹亭》全劇共五十五齣(場),「游園」是第十齣(驚夢)中的前半部分。
《牡丹亭》的愛情故事是十分獨特的,由情而夢,由夢而死,死而復生,終成眷屬。這是它奇幻情節逐嘗演進的主脈。《驚夢》就是這一奇幻情節主脈的第一環,在這里,作者的生花妙筆寫出了杜麗娘青春覺醒,寫出了女主人公在「牡丹亭上三生路」上邁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第一步。杜麗娘的愛情起步,何以呈現這種特異的形式?
就是因情而夢,夢中把愛情追求化為了行動。湯顯祖在《驚夢》前若干出戲裡面,如三、五、七、九出裡面,從人物的家庭、教養、環境等方面,為讀者觀眾提供了可信的答案。杜麗娘生活在理學泛濫,窒息人性的時代,她父親杜寶是個恪守禮教的正統官僚,他按照封建社會貴族女子的規范,為女兒精心構築「拘束身心」的精神囚籠,把麗娘禁錮在與社會,與大自然隔絕的「小庭深院」之中,她在官衙住了三年,竟連後花園也未曾到過;刺綉累了,在閨房中小憇片刻,居然也被看作是非禮並招致訓斥。這樣的環境,杜絕了她與青年異性發生愛情的一切機緣,使其任何合理的人生願望都只能化為徒然的渴求。不過,在這種獨特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身為大家閨秀的杜麗娘,並沒有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走上一條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也使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封建傳統觀念的毒害。恰恰相反,曾經是安於社會和家庭替她鋪設的生活道路,「爹娘萬福,女孩兒無限歡娛,坐黃堂百歲春光,進美酒一家天䘵。」這是杜麗娘初次出場時的一段唱,這唱詞所傳達的顯然是隨順、柔和的心靈的節律。杜麗娘不但接受了「他日到人家知書達理,父母光輝」的庭訓,她表示「從今後茶餘飯飽破工夫,玉鏡台前插架書。」事實上她早已把男女四書都讀過了。「那賢達女都是些古鏡模」的觀念也深深地積淀在她的腦海里。「名為國香,實守家生,嫩臉嬌羞,志誠端重。」貼身丫環春香為杜麗娘所下的這幾句評語是相當准確的。但是,陰冷的世界,終究無法凍結青春少女的生命慾望,違背人性的虛偽教育,有時則收到了相反的效果——為詩章講動情腸。正是《詩經·關睢》這首所謂講「後妃之德」的詩篇,第一次撥動少女愛情的心弦。「關著的睢鳩,尚然有洲諸之興,可人而不如鳥乎?」為了排遣愁悶,她在春香的鼓動下,不顧家訓塾規走出深閨,來到春光明媚的後花園,於是生出了游園驚夢這一幕。
從結構上看,《驚夢》這出戲它可分為「游園」和「驚夢」兩部分;就內容而言,主要寫女主人公杜麗娘的青春覺醒,夢里鍾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開始,文采飛揚,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游園》由六支曲子組成。前三支曲子主要寫杜麗娘游園前的心理活動,後三支曲子主要寫麗娘游園中的所見所感。
【繞地游】:「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盡沉煙,拋殘綉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這曲子寫杜麗娘對深閨內院寂寞生活的厭倦和春光撩人,青春嚮往的心態。一夢醒來,鶯鳥鳴唱,春光是那樣撩人,而麗娘卻被禁錮在狹窄,冷寂的「小庭深院」中,百無聊賴聽憑沉香燃盡,針線活也沒心思去做。為什麼今年我對春天的關心和嚮往比去年更為殷切?
「夢回」,意思是從夢中醒來。「囀」,啼的意思。這句說黃鶯婉轉的歌聲把我從夢中喚醒。黃鶯歡叫是春天到來的象徵。「年光」,春光。「亂煞」,撩亂。煞,是加重語氣的助詞。寫出了杜麗娘對春光的特有感受。「夢回」「亂煞」關合物我兩端,頗有言外之致。「夢回」不僅指人從睡夢中醒來,而且包含著婉轉的鶯聲喚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這樣一層意思。「亂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寫出杜麗娘的心旌搖盪,意緒撩亂。「小庭深院」,是杜麗娘生活的地方。「小」「深」二字說明生活天地極其狹窄,這是一種束縛人生活自由、窒息青春的陰冷環境。「炷盡沉煙」,是說沉香已燃盡熄滅了。「炷」,作動詞用,是一種很明貴的香料。這句說,沉水香已經燃盡了。「拋殘綉線」,指沒做完的針線活被拋在一邊。「恁」,怎麼,為什麼。「似」,比擬之詞,超過的意思。這句意是,為什麼今年對春天的關心嚮往,比去年更為殷切?這里,連丫環春香都看出了小姐對春天的關心、嚮往同去年不一樣。「炷盡」兩句一個「盡」,一個「拋」,一個「殘」,生動點出了女主人公沉悶單調的生活。從這支曲子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杜麗娘對環境的不滿以及朦朧躍動的春情。這種情懷在賓白中也時有透露,「望斷」「憑欄」等都是。
【繞地游】曲意是:黃鶯婉轉的歌聲,把我從夢中喚醒。在小小、深深的庭院中站立,覺得遍地是撩亂人心的春光。那沉水香已經燃盡了,未做完的針線活拋在一邊。你為什麼對春天的關心、嚮往比去年更為殷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