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園驚夢說
㈠ 王者榮耀游園驚夢是史詩還是傳說
王者榮耀游園驚夢皮膚是史詩級別的,而且是限定的。官方確認甄姬兩周年限定新皮膚專游園驚夢免費,登錄必屬得英雄,有兩種方式獲取: 一種是參與挖寶活動免費獲得;另一種就是普通的商城購買,即是挖寶那一定有其它獎勵,而獎勵在此前的周年狂歡福利預告中就有說明。這次周年跟隨新賽季一起啟動,將會有更多新皮膚和新活動上架。
㈡ 探討白先勇小說《游園驚夢》里的人物與主題
http://book.kanunu.cn/html/2008/0322/5970.html
㈢ 是不是有本小說叫《游園驚夢》它講的是什麼樣的故事啊
這本書是作家白先勇寫的。
白先勇 (1937,7,11~)
當代作家。廣西桂林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慶生活,後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台灣、台北建國中學畢業後入台南成功大學,一年後進台灣大學外文系。
錢夫人,藝名藍田玉,便是本作品的主角。她是清唱出身,最擅長唱崑曲。有一次錢鵬志大將軍在南京得月台聽到她唱《游園驚夢》,動了心,便把她娶回去做填房夫人。當時錢將軍已經六十靠邊,她才冒二十歲,錢將軍把她當女兒一般疼愛,讓她享盡榮華富貴,但兩人歲數的懸殊,使她痴戀上錢將軍的參謀鄭彥青。可是不久,在她替故友請三十歲生日酒的宴會里,錢夫人知道了自己的親妹妹月月紅,把鄭彥青搶奪了去,錢夫人因此而心碎。
㈣ 看過《游園驚夢》的請回帖,它算不算一部說同志的電影呢,呵呵
「游園驚夢」這個名字,源自崑曲《牡丹亭》中「游園」、「驚夢」兩折之名。
對於崑曲,以前我並未細心聽,直到我幾年前看過了同名電影。然後再去聽崑曲,感覺剎時不同,滿耳的哀傷繾綣。每個音符都喚起對於電影中畫面的記憶。
崑曲《游園驚夢》,它就是電影的魂魄,浮生如夢。
夢是淺夢,一個動靜人就醒過來,模糊的,不成個輪廓。
記得誰說「看這電影的人也是恍惚的,「End」好久了也轉不過念頭來,像夏天午睡過久,被魘住了,以為自己醒了起了,人卻還在床上」……
所言極是
高中時第一次在碟店裡找到,拿回家翹了半天課看
記得那時字幕落盡那一刻,我很想哭出來,去始終無淚。
一直到若干天後的一個深夜,我忽然醒來,望著窗戶的輪廓,望著城市顏色奇異的夜空,就那麼哭了。
當時我腦子里就一直有人在哼唱著:良辰美景奈何天……然後浮現出宮澤理惠的低垂的眼。
有時,心情這個東西,真的是比蛛絲還敏感
《游園》的故事自然是很美的:宮澤里惠飾演一個昔日名重江南的歌伎小翠,後來成為豪門里的妾
王祖賢是這家逐漸破敗豪門的親戚,叫做榮蘭,卻是個果決的教書的新女性。
兩個女人彼此朦朧地愛著
忽然一個新來任教的男人邢志剛,如風一般在她們的生活中掀起波瀾,旋即離去,只留下一段空寂的回憶
很難說這是悲劇,還是正劇。結局是一切恢復平靜(至少是表面上)
這兩個女人,一個嬌媚柔弱,一個俊朗利落,所謂的戀情,其實沒有那麼明朗,那個年代那個環境,什麼都來的朦朧模糊。
很贊賞導演的心思,在影片里把這段曖昧的感情表現得很繾綣,也很含蓄。這是多麼的美……
可能就是因為愛得不夠徹底過於曖昧,當王祖賢遇到吳彥祖時,又勾起了身體里兩性間的本能。
但始終她都還是愛著那個女人的,所以她掙扎……
最終男子離去,兩個都受了傷的靈魂才重新依偎在一起,日子依舊,似水流年
不提不提,不提也罷……曾經的裂痕只當是一場夢,夢醒十分,我依然愛著你,那個男人,只是一段動聽的插曲,曲終,人要散
……
……
看這電影,不僅有眼,更要用耳。
盛裝的美人眼波流轉間,總是有裊娜的崑曲唱起,你看她們的眉眼情挑,你聽她們的婉轉歌吟……
精緻的景色掠過,一切就如煙似雲,來時匆匆去亦匆,一來一去似乎什麼都不曾發生。
「像國畫里的飛白,用得很突兀,讓人一愣,再想,可不就是如此?能多畫些什麼?」
楊凡告訴我們,愛是不明確的東西。
有的人可以同時愛幾個人但始終有最愛的那一個,有的則不能那樣灑脫
但兩者一樣痛苦
宮澤里惠和管帳的二管家似乎有那麼些情意,但始終連個明白的示意兩人都不曾有,只到男子去當兵,她才隱約覺得有些失落;
王祖賢和吳彥祖的一段情可謂天雷地火,來得兇猛,去得決絕。他們愛得濃烈時,另一個女人卻只能守在家中掩飾自己的失落,甚至在深深竹林中暗自飲泣直至痛苦失聲……
這一段看的我非常抑鬱,我有些恨那個男人的出現,更恨王祖賢的無情。
但她也是痛苦的,她兩個都愛,只不過一個是洶涌澎湃難以抵擋的本能激情,一個是細水長流相濡以沫的的心底溫暖
男人始終是留不住。離別後的王祖賢無聲地哭著,宮澤始終陪在她身邊一同流淚
此時此刻到底誰更痛?不重要,重要的是淚水過後,記憶沉澱,生活仍將繼續
細水長流相濡以沫才是真諦
……
……
表演方面
宮澤里惠是第一次來中國拍戲,卻非常非常努力,專程去浙江昆劇團苦練數月。排戲時唱腔全部用中文演唱,口型完全是吻合的,這已經非常難得,崑曲的那些唱詞,即便是作為國人的我們,背誦起來也是……難為她。
而她的扮相也異常的華美,應該說她的那種柔和氣質在電影里發揮的很淋漓盡致,揚眉的風情,垂眼的落寞……
表演的表現力也是可圈可點,幾幕重要的戲份,她只靠幾句台詞,幾個動作,幾個眼神,表演的力度卻絲毫不失
莫斯科電影節上,她憑借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獲得了最佳女主角榮耀。台灣金馬更是力壓王祖賢奪得最佳女主角。果然是對她的一種莫大肯定。
王祖賢本身生的就出眾,濃眉大眼,身高腿長。女人和男人的氣質她都具備。
這出戲裡面當她化身柳夢梅在戲台上表演時,真的是眉如墨畫目似朗星……活脫脫一個翩翩佳公子
轉身化為西裝革履參加家族舞會時,梳著油頭打著領結的她,牽著宮澤瀟灑起舞,又是那樣英俊多情,風流倜儻……實在被她迷倒了~~
據說當年她親赴杭州跟隨昆劇名角汪世瑜和陶鐵斧學習小生身段和唱腔,看來成效顯著,不服不行……
所以說導演慧眼,不讓她演,誰更合適呢?也許當年的林青霞可以一試?
但我始終覺得還是王祖賢更標致俊俏些,林美人的臉似乎寬了些許也不夠英氣
至於吳彥祖,個人覺得在這電影里他沒什麼發揮餘地,也怨不得他。本身這就不是屬於他的故事,所以在以「第三者「身份出現的有限時光中,著意刻畫的也是他外型上的男性魅力,以表現他對王祖賢的吸引力。呵呵,天使臉孔魔鬼身材,沐浴的那幕戲想必謀殺少女無數
在這部戲里他談不上什麼演技,不過基本合格,沒什麼紕漏
可惜由於劇情,我不喜歡這個角色,帶來傷害之後抽身而去,即使是不情願,也不想原諒
……
……
還有最體現功力的細節:
雕欄玉砌的深宅大院,夜夜笙歌的戲台,戲子們金絲綵線的華服
青煙曼曼的古銅煙燈,梅蘭竹菊的絲絹扇面,劈啪作響的象牙骨牌
竹林里寂寞哭泣的背影,吞雲吐霧間慢慢衰弱的女人,倚著窗欞看片片飄雪的眼睛
楊凡捕捉的太完美,總是這樣的,他的鏡頭。那個年代的感情,一定是這樣的,沒有花俏和摩登,只有古雅和隱忍
無論是這部《游園》,還是那部《美少年》,總會讓我思忖著:
美的東西為什麼那麼脆弱,一經風,一遇雨,既可消逝再尋不見
……
……
聽幾個片段,好嗎?
「早就想勸你別吸了。可是煙霧中的你,又是那麼的美,叫我怎麼勸得下口呢?」
沉淪的美,我不忍心讓你沉淪,卻也無法打擾你的美麗
「小翠,不要太盡興。」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怕鴉片燈中的你不堪承受盡興後的落差,所以我對你如是說
「有陣子,我沉迷在小翠周圍的味道里。她的香水味,她身上的鴉片味,她歌聲里的無奈味。」
所有的味道,都是你的味道
「邢先生他好嗎?有空的時候,帶他一起來家裡吃飯。一個人在外面……很寂寞。」
明明心裡有千回百轉,明明方才落淚,痛哭失聲,此刻卻強裝無謂。
"那天,我在孤山,遇到你和邢志剛,那天我哭了。"
"那你是為了我,還是為了二管家?……不過這些都不打緊了,都過去了。"
"還記得那年在容府,慧兒和我給你慶祝生日,那天,可不就是我們最快樂的一天嗎?"
感情會有欺騙和蒙蔽,也會有真摯和傾心,重要的是什麼,是最終還可以坐在一起,看孩子戲耍,看落葉飛舞,看彩霞滿天
……
……
「卻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於斷井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一遍又一遍,末世風光最是美
看慣了太多著力深刻的愛情,或者感情
卻始終為這樣模糊不清的情意所著迷
剪不斷理還亂,太美,太恍惚
繁華世界裡的一場不願醒的夢
我們隨著楊凡,一起做夢……
㈤ 步步驚心第三集若曦為什麼對四爺說牛頭不對馬嘴
因為四爺之前對若曦的提問:【游園驚夢,一覺進夢,想要夢醒卻醒不內過來,怎麼辦。容】四爺說是:【既來之則安之,懂嗎?木強則折。】 然後看若曦一副半懂的樣子無奈的說:【算了,對牛彈琴。】 後來若曦去參加十爺婚禮,碰到四爺,四爺以為她喜歡十爺,以為她很傷心。若曦說:【既來之則安之,懂嗎?木強則折驢頭不對馬嘴. 。】其實是順著四爺的意思說,就算她喜歡十爺,但既然十爺已經結婚了,那麼就一切都過去了,所以說【既來之則安之。】 至於後來的【驢頭不對馬嘴】,是因為若曦覺得用【既來之則安之】這句話回答有點不合適,不容易讓人理解。這和她後來心裡悄悄說的【就你會用成語】表現了她的俏皮。而四爺這個時候也已經反應過來若曦用錯了成語。 我的媽,寫這么多,滿意的話一定記得採納啊!
㈥ 白先勇的小說<游園驚夢>的理解與賞析
白先勇在小說《游園驚夢》中有意識地採用了敘事學方法及互文性思路。小說在外視角敘述中加入局部人物的內視角,並把兩種敘述視角相互結合、穿插,進而通過內視角的回顧性敘事,自然轉入意識流中的詩意表達。與此同時,中國文學的豐厚傳統給予作品互文性以極大便利,並營造了「人在戲中,戲在戲中」等多方面的藝術效果。由此,又構成了夢醒時分的寬闊的闡釋空間。
關鍵詞:《游園驚夢》;敘事視角;意識流;互文性;闡釋空間
白先勇的小說《游園驚夢》是《台北人》系列小說中的一篇,完成於1966年。1981年改編成同名舞台劇,在美國和台灣演出均獲得巨大成功。忠實於小說的意蘊,又配以演員出色的表演、優美的音樂以及服飾、舞美,共同構成了一個凄美哀婉的世界和一個人或一群人夢醒時分的痛苦。小說《游園驚夢》已經成為漢語讀者非常喜愛的文學經典,本文有意識地選用一些批評方法,對《游園驚夢》進行文本分析,探尋其藝術價值形成的機制。
一、敘述角度的自如轉換與意識流手法中的詩意表達
由於中國傳統白話小說脫胎於話本而擅長於敘述,其敘述視角基本採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自然地融合於無所不知的敘述者。這個敘事傳統滋養了古代小說家,也為現代小說家所嫻熟。白先勇既充分地繼承傳統敘述的自如便捷,又富有創造性地拓展了敘述視角,達到了傳統手法與現代手法的圓融,突出體現於三個層次敘述的遞進。
第一個層次,《游園驚夢》在第三人稱敘述視角中加入局部人物的第一人稱視角,並且兩種敘述視角互相結合、穿插。這個特點主要體現在小說開頭和前半部分。小說開篇,敘述者面對一群軍界官員和將軍夫人們,這些人大多經由南京、上海來到台灣,空間在時間的隧道中變遷,其間榮辱盛衰、人世更替、生離死別,有很多撕心裂肺的故事,只有採用俯視角的第三人稱敘述,才能統觀審視和把握。人的心理世界和感情線索對於小說太重要了,白先勇深得個中三昧。因此,他不滿足於時代風雲變幻的客觀記錄,他需要進入人物心理和感情深處,以便寄予對人生、愛情乃至人世的理解。如何解決既有俯視角的歷史敘述,又有感情和心理的深度描繪這個難題?在第三人稱俯視角敘述中穿插人物視角的局部敘述,成為作家的藝術選擇。
西方經典敘事學認為,第三人稱敘述同時可以具有「外視角」與「內視角」。作為「內視角」的人物的眼光往往較為主觀,帶有偏見和感情色彩,而作為「外視角」的故事外敘述者的眼光則通常較為冷靜[1](P217)。所以竇夫人桂枝香大宴賓客,邀請昔日得月台唱崑曲的各位姐妹們,這個起筆就採用了俯視角。引出了錢夫人後,敘述視角便轉為錢夫人這個內視角:「竇公館的花園十分深闊,錢夫人打量了一下,滿園子里影影綽綽,都是些樹木花草,……錢夫人一踏上露台,一陣桂花的濃香便侵襲過來了……」在竇夫人指引下,錢夫人一一見過諸位客人,這些客人也都是從錢夫人眼光看到和接觸到的。這個視角非同一般,錢夫人經歷過榮華富貴,見識過各種公館,竇公館自然地被置於比較視野中。至於這些客人,有南京時的舊相識,比如天辣椒蔣碧月,賴夫人、劉副官等,也有在台北興起來的新人,比如徐經理徐太太,程參謀等,新人與舊人同時處於一個場合,從經歷了歷史變故的錢夫人眼光看出去,引發的感慨當然具有特殊的意義。
第二個層次,錢夫人出場後,雖然沒有「我」這樣的標志性第一人稱敘述者出現,但是因為頻繁地採用錢夫人視角,實際上已經採用故事中人物的眼光來敘事了。於是,敘述視角發生了一個重要變化,即出現了敘事學所指出的第一人稱回顧性敘事。在這種回顧性敘事中」通常有兩種眼光在交替作用:一為敘述者『我』追憶往事的眼光,另一為被追憶的『我』正在經歷事件時的眼光」[1](P238)。如果我們將從錢夫人眼光看到和感覺到的認作是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就會發現,錢夫人確實在追憶,現場的人、景物和氛圍都是勾起她回憶的條件。但錢夫人如今所知肯定會比當年在南京時所知的要多,她在追憶,也在重新回到當時的體驗。比如,客人們都到齊了,竇夫人來請大家入席,人們推讓著,竇夫人讓錢夫人先坐下。這時「錢夫人趕忙含糊地推辭了兩句,坐了下去,一陣心跳,……倒不是她沒經過這種場面,好久沒有應酬,竟有點不慣了。從前錢鵬志在的時候,筵席之間,十有八九的主位,倒是她佔先的。錢鵬志的夫人當然上座,她從來也不必退讓……可憐桂枝香那時出面請客都沒份兒,連生日酒還是她替桂枝香做的呢。到了台灣,桂枝香才敢這么出頭擺場面,……」這樣的追憶連帶著也傳達出了當年的體驗,這個視角具有比較和引起傷感的功能……
第三個層次,意識流敘述線索。錢夫人的人物視角敘事,彷彿在積蓄力量,當酒力上來,錢夫人的感情也蘊積到相當程度時,意識流呼之欲出:完全中斷竇公館宴請賓客唱崑曲的現實線索,在錢夫人意識流動中回到當年在南京酒席清唱會的情境中去。《游園驚夢》的圓熟精緻的藝術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後半部分採用意識流手法且轉換自然。白先勇自己曾經說過:「我寫這篇小說寫了五次。前三次用比較傳統的手法寫內心的活動,我都不滿意。起初我並沒想到要用意識流手法。女主角回憶過去時的情緒非常強烈,也有音樂、戲劇的背景,為了表達得更好,嘗試用了意識流手法。」[2](P267)自然地轉換為意識流手法,這符合人物心理規律。英國心理學家瓦倫汀(Walentine)、貝爾納(Berlyne)、海爾森(Helson)等,都提出過漸進喚起理論。他們的實驗審美心理學認為,人們的審美情趣,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慢慢地調動起來的,無論是從作家創作角度講,還是從讀者接受角度講,都有一個心理喚起過程,即由簡單到復雜,由直白進入曲折,由緩慢發展到緊張的漸進過程。其實,這也是人的一般心理規律。在竇公館豪華鋪排的宴席上錢夫人多喝了幾杯花雕,又受到天辣椒的刺激,眼前景象喚起了當年在南京清唱會的景象,天辣椒如何對待她的親姐姐桂枝香,勾起了在南京清唱聚會上發現自己親妹妹與自己情人鄭彥青鄭參謀的私情,一陣急怒,啞了嗓子。此刻,由於聽到《游園驚夢》,觸景生情,心理上又重新經歷了一次她一生中最痛苦的經驗……以往經驗和眼前情境所形成的合力喚起並且推動了錢夫人的意識流動。意識流「這是威廉&S226;詹姆斯在他的著作《心理學原理》(1890)里所使用的一個片語,特指在一個清醒的頭腦中,源源不斷地流動著的思想和意識。『意識流』現在表示現代小說的一種敘述方法……自20年代始,意識流就成了文學敘述的一種模式。作家利用它來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動過程的范圍和軌跡。在這一過程里,人的感覺認知與意識的和半意識的思想、回憶、期望、感情和瑣碎的聯想都融合在一起」[3](P34》)。在這個文本中,錢夫人意識流獲得了豐厚的藝術效應。第一,原本是竇夫人宴請的場面與故事,現在變成了眼前的竇公館故事和當年錢夫人在南京酒筵清唱會上故事的重疊。兩個時間橫斷面上的兩個故事,在錢夫人意識流中重疊在一起。讀者閱讀過程不斷地辨析兩個故事,實質是給自己講故事。他們理解了兩個故事的關系,也就理解兩個故事重疊的深層含義。第二,藉助於意識流手法捕捉到了崑曲的旋律。文本中意識流動中彷彿起到靈魂一樣作用的是音樂,這不僅表現在不斷地出現《山坡羊》《皂羅袍》等各種曲牌名字和《牡丹亭》里的唱詞,而且表現在意識的流動完全隨著音樂旋律而前行,讀者捕捉到了音樂旋律,也就對於錢夫人意識中的豐富復雜的內容有了理解,而理解錢夫人意識中的豐富內涵,也就欣賞了崑曲藝術。第三,錢夫人的意識流將情緒引向高潮,在文本中自然地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效應,一個圓熟、和諧並且具有波瀾之美的藝術品就這樣臻於完成了。
重要的不是作家採用了意識流手法,而是如何採用意識流手法。以上三個層次交錯和遞進,可以看做是作家將意識流置於其他敘述手法的和諧使用中。又因為其中的情緒和感情似乎都被中國傳統文化所浸透了,所以,在我看來,《游園驚夢》成功地採用意識流手法,得益於將意識流的內容放在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內涵的平台上,與中國傳統文學、文化互相交融,這就涉及到這個文本的」互文性」問題了。
二、中國文學的豐厚傳統造就了優秀的「互文性」小說藝術
採用「互文性」方法分析《游園驚夢》,是探尋這個文本藝術價值的另一條路徑。「朱力亞&S226;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為指涉(intertextuality)這一術語,表示任何一部文學文本『應和』(echo)其它的文本,或不可避免地與其它文本互相關聯的種種方法。這些方法可以是公開的或隱蔽的引證和引喻;較晚的文本對較早的文本特徵的同化;對文學代碼和慣例的一種共同積累的參與等」[3](P373)。克里斯蒂娃關於「互文性」的思想啟發了我們:誠然,「互文性」超越於國家和民族,各民族國家的文學互相借鑒、互相指涉的空間是無限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對於民族國家文學來說,其歷史越悠久,貯存越豐厚,文學創作中「互文性」的空間就越大,「互文性」也隨之越加突顯,讓我們帶著這個啟示分析《游園驚夢》的互文性與中國傳統文學。
小說中互文現象頻頻出現。題目是借用了《牡丹亭》五十五齣戲之一的《驚夢》及劇中游後花園的情節,其實也是直接借鑒崑曲《游園驚夢》的題名;小說描寫的酒宴、唱崑曲的情節和傳統劇目《貴妃醉酒》有情節的相似之處;錢夫人和錢將軍的婚姻,以及情節中穿插的錢夫人、程參謀、天辣椒蔣碧月等談論表現曹子建和宓妃愛情的戲曲《洛神》,與隨從參謀的戀情等情節,都與曹植《洛神賦》描述的濃郁愛情意蘊有相似之處,有弦外意味;引用的一些曲牌名,比如《夜深沉》《將軍令》《萬年歡》《點絳唇》等也都與情節、人物的感嘆有多向的微妙聯系,都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形成引喻。我所描述的互文現象分別來自這個文本「已經形成的形象或者意象及其隱喻」「文學作品的客觀世界。這是存在於象徵和象徵系統中的詩的特殊『世界』」以及」『形而上性質』(崇高的、悲劇性的、可怕的、神聖的)」[4]等這些層面。我的問題是,如果說,互文現象分布在作品各個層面,彌散於文本的藝術整體中,那麼,在作品構成與藝術價值形成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1.人物關系與「互文性」。人物觀和功能觀是傳統小說觀和結構主義小說觀的根本區別之一。比如,主張人物觀的福斯特(E.M.Forster)在《小說面面觀》中基本在故事層討論小說,他關注的主要問題是:故事、情節、人物、幻想、預言、布局和節奏等,對小說敘述規律探討很少[5]。確實,傳統文學批評在人物關系的理解上,基本落腳於情節結構方面,認為人物是中心,也是推動情節發展的動因。功能觀則強調人物在整個文本結構中可能起到的作用,這啟發了我們,能否在人物關系中發現其他藝術功能呢?比如在互文中發現其他功能?錢夫人是小說中最主要人物,她與宴會主人竇夫人以及竇夫人的親妹妹天辣椒蔣碧月,構成了一個有共同在南京得月台唱崑曲的過去,也有再聚首的今天;她們不是一般的相識,是地位此起彼伏的舊雨新知;特別是在嫁人這個重要人生轉折點,她們形成人生糾葛。她們的相互關系是在時間隧道中逐步紐結而成的。在故事的現在進行時,又頻頻以姊妹相稱,這種鼎足三立的人物關系,自然形成「三姊妹」的外觀印象。考據白先勇是否有意識地借鑒俄國作家契訶夫的多幕劇《三姊妹》的人物關系及意蘊,不是本文的任務,我關注的是互文的效果。哥倫比亞大學夏志清教授、柏克萊加州大學白之教授(CyrilBirch)看了《游園驚夢》舞台劇的錄像,都曾經拿契訶夫的《三姊妹》來比[2](P271)。《三姊妹》的戲劇情節從有意義的一天里開始:父親逝世一周年暨伊利娜命名日,在這一天,姊妹三人與父親昔日的部下圖贊巴赫中尉、維爾希寧中校相遇、相識,並且發生了感情糾葛,為她們後來的人生埋下了伏筆。劇情悲涼並且驚心動魄,劇終,奧麗迦擁抱著兩個妹妹,寬慰並且鼓舞著妹妹:「啊!我的上帝啊!時間會消逝的,我們會一去不返的,我們也會被後世遺忘的,……然而,我們現在的苦痛,一定會化為後代人們的愉快的;幸福與和平,會在大地上普遍建立起來的。後代的人們,會懷著感謝的心情來追念我們的,……多麼愉快呀!叫人覺得彷彿再稍稍等一會,我們就會懂得我們為什麼活著,我們為什麼痛苦似的……我們真恨不得能夠懂得呀!啊!我們真恨不得能夠懂得呀!」[《》(P337)在人物構成和悲涼命運等方面,契訶夫的《三姊妹》與白先勇的《游園驚夢》極為相似,「三姊妹」似乎可以成為覆蓋這類人物關系及人生意味的意象,只不過《游園驚夢》中的三姊妹故事時間與空間的變遷讓意蘊更復雜而已。《游園驚夢》對於《三姊妹》的關聯方式是極為隱蔽的,或者說是藉助於《三姊妹》已經在讀者心目中產生的意義而強化和播散《游園驚夢》自身的意義。由此,我們發現人物結構不僅推動情節發展,而且已經成為模式,並且在互文關系中產生寓意。
2.因互文所產生的「戲中戲」藝術效果,豐富和深化了作品意義。《游園驚夢》穿插的古典文學名篇大多為戲劇,並且已與文本形成和諧整體,意義互為指涉。人在戲中以及戲在戲中的互文性,引發讀者宿命般的夢幻感和悲劇再世等藝術感覺。最突出的是與湯顯祖《牡丹亭》的互文性關系。《牡丹亭》是一則愛情征服死亡、超越時空的故事,也是我國浪漫文學傳統的里程碑式作品,其中《驚夢》一折,到達了抒情詩的巔峰。小說中敘述到大家開始唱崑曲的時候,徐太太唱的是崑曲《游園驚夢》中的《游園》,唱到了「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此時錢夫人流動的意識中回憶起當年在清唱會上自己的復雜感情,那時也是這段唱腔,「杜麗娘唱得這段『崑腔』便算是崑曲里的警句了。連吳聲豪也說:『錢夫人,您這段《皂羅袍》便是梅蘭芳也不能過的。可是吳聲豪的笛子卻偏偏吹得那麼高』」。這段《皂羅袍》是引發錢夫人各種思緒和意識流動的關鍵內容,也是文本揮發豐富意蘊的點睛之筆。「誰家院」已經超出了《牡丹亭》本身的具體情境而具有了形而上的意味:一切繁華富貴、一切賞心樂事都是飄移不定的,不是永久地屬於哪個人哪個家庭的。多年前南京清唱會上錢夫人早已體悟了一次其中的意味,現在經歷了世事滄桑變遷之後回憶起來,這一切,連帶錢夫人本人,又一次被置於戲中,《牡丹亭》的故事意蘊重新被提示出來,又與眼下錢夫人的感慨相互契合。確實,賞心樂事,究竟屬於誰家的?還很難說呢!當年桂枝香連請生日酒都沒有資格,還是錢夫人替她擺的酒筵,可是現在桂枝香卻能如此排場地大宴賓客,今天的桂枝香也許就是明天的錢夫人。「奼紫嫣紅開遍」也好,「良辰美景」也好,「賞心樂事」也好,都不固定地屬於哪個地點,哪個時間,哪個人家,形而上意味在「戲中戲」中進一步被強化。
3.文本中互文的另一個功能,是穿插在情節中的唱詞、曲牌名、戲劇名,對人物性格刻畫起到了暗示作用,也優美含蓄地描述出一些不便直接展示的情節。比如錢夫人的意識流中,回憶起了當年與隨從參謀的那段戀情,「杜麗娘快要入夢了,柳夢梅也該上場了。可是吳聲豪卻說,《驚夢》里幽會那一段,最是露骨不過的。(吳師傅,低一點兒吧,今晚我喝多了酒。)然而他卻偏捧著酒杯過來叫道:夫人。……榮華富貴——只有那一次。榮華富貴——我只活過一次。懂嗎?……」怎樣優雅含蓄地寫出錢夫人與鄭彥青的戀情來,與錢夫人形象關系是很密切的,用現成的戲文含蓄地表達,最是詩情畫意。錢夫人的感情經歷的細膩和委婉也就表現出來了。再如「吳師傅,換支低一點兒的笛子吧,我的嗓子有點不行了。哎,這段《山坡羊》。沒亂里春情難遣/驀地里懷人幽怨/則為俺生小嬋娟/揀名門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緣把青春拋得遠/俺的睡情誰見」。這段唱詞更細膩、傳神地暗示了他們當年的戀情。
「三姊妹」之一,天辣椒蔣碧月,用她姐姐桂枝香的話說:「是親妹子才專揀自己的姊姊往腳下揣呢!」在小說情節中,她唱的是《貴妃醉酒》,不僅唱,而且「蔣碧月果然裝了醉態,東倒西歪地做出了種種身段,一個卧魚彎下身去,用嘴將那隻酒杯銜起來,然後又把杯子當啷一聲擲到地上,唱出了兩句:人生在世如春/且自開懷飲幾盅」。這個形態的描繪,借用《貴妃醉酒》的故事和唱詞,共同刻畫了天辣椒潑辣、無所顧忌、對愛情有強烈渴望的性格。
4.中國文化河床中有深遠影響的人名、物名、曲名、地名等,因為在各樣語境中被反復使用,其基本固定的意義不斷被強化,其中不少已經具有含義豐富的原型色彩。所以,在這個文本中被運用到人名、地名上,再度形成暗示和互文現象。營造了全篇總體的懷舊與悲涼的氛圍。比如在中國文化中,「月亮」是含義非常豐富的文化形象,已經進入許多文學作品中,只要一提這個字眼,就能讓使用漢語的人們聯想起很多相關的故事。《游園驚夢》依託著個文化積淀,與月亮形成了廣泛的互文指涉,桂枝香、月月紅、蔣碧月、藍田玉,這些人名中有的與「月」字有關系,有的是詞牌名,比如桂枝香。有的來自詩詞,藍田玉就來自「藍田日暖玉生煙」的典故。還有地名,當年這些唱崑曲的姑娘們唱曲的地方叫做「得月台」。錢將軍對藍田玉說:「除了月亮摘不下來,都給你了。」再如,不斷地描寫「月光下」等。我國傳統文化中「月宮」一詞,最早出自於《海內十洲記》:「(東方朔)曾隨縣主履行,比至朱陵扶桑,蜃海冥夜之丘,純陽之陵,始青之下,月宮之間。」後來,經由《漁樵閑話錄》上篇《逸史》雲:「羅公遠引明皇游月宮,擲一竹枝於空中,為大橋,色如金。行十數里,至一大城闕。羅曰:『此乃月宮也。』仙女數百,素衣飄然,舞於廣庭中。」再後來唐鄭綮《開天傳信記》:「吾(唐玄宗)昨夜夢游月宮,諸仙娛予以上清之樂,廖亮清越,殆非人間所聞也。」至此,月宮的傳說始昭於世,且為人所稱絕。以上所列月宮傳說的流傳和被反復使用情況,表明至此已經擴展為更多相關的形象,攜帶的信息也更為豐富:竹枝,金色大橋,諸多仙女,素衣飄然,舞於廣庭中,上清之樂,非人間所能聞得……這些形象和信息繼而與嫦娥奔月傳說,與寂寞難耐等信息和感情模型相互指涉……再如,中國古典詩詞中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等詩句與人的聚合離散、人世變遷的情調等……這一切作為已有文化遺產,在《游園驚夢》的語境中,與人名、地名、環境等再度互相指涉,意義和感情內涵進一步豐厚起來。
《游園驚夢》的互文性現象,從細處說,包括以上所說各種詞曲牌名,各個傳統劇目的名字,以及中國的神話傳說等,其他文本與該文本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網,互相滲透,互借其義,互相指涉。從大處說,則直接繼承和延續了中國古典小說戲曲的精神脈絡。白先勇自己曾經對這個繼承做過說明,指出了以往文學的精神繼承。他說:「曹雪芹用《西廂記》來暗示寶玉與黛玉的愛情,用《牡丹亭》來影射黛玉夭折的下場。利用戲曲穿插,來推展小說故事情節,加強小說主題命意,這是《紅樓夢》重要的敘事技巧之一。」[2](P210-213)李歐梵也曾描述過這種精神脈絡:「《游園驚夢》是現代小說,再上面是《紅樓夢》,再上面是《牡丹亭》。」[2](P247)無論從細處,還是從大處,都共同概括了《游園驚夢》互文性現象。可以說,《游園驚夢》為文學理論提供了互文性的典型範本。
三、夢醒時分的闡釋空間
由於意識流手法與敘述角度的自如轉換,由於依託中國豐厚文化財富的互文性,讓《游園驚夢》夢醒時分的精神內涵異常豐富,構成了一個夢醒時分的寬闊的闡釋空間。這是優秀文學作品最突出的特徵。對於這個寬闊的闡釋空間,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描述其表徵。一是這樣的文學作品意義是多向的、甚至是歧義的,難以用簡潔概括的語言加以歸納,而且似乎永遠說不完,也說不清楚;另一個是其意義超越了具體時代和民族國家。誠然,小說語境中錢夫人和桂枝香、天辣椒等姐妹是從大陸來到台北的,有特定時代和歷史的痕跡,她們的命運與這樣的歷史變遷紐結在一起,但是,僅用歷史變故無法囊括她們的故事所具有的深意。越是傑出的文學作品,這兩個方面的特徵越明顯。這是文學的形而上學特徵。作家用自己體驗抵達了形而上,所以作家經常會用諸如「永恆的、永遠重大的普遍美的事物」(弗&S226;施萊格爾)、「一首詩是生命的真正的形象,用永恆的真理表現出來了」(雪萊)、「我總是強迫自己深入到事物的靈魂,停止在最廣泛的普遍性上」(福樓拜)這類詞句。文學中的形而上如此具有人類普遍意義,闡釋空間自然是寬闊的。
下面讓我們在《游園驚夢》的闡釋空間中游弋一下吧。錢夫人的意識流可以看成是夢醒時分的標志,夢醒後的錢夫人最突出感受是懷舊:「她總覺得台灣的衣料粗糙,光澤扎眼,尤其是絲綢,哪裡及得上大陸貨那麼細致,那麼柔熟?」「可是台灣的花雕到底不及大陸的那麼醇厚,飲下去終究有點割喉。」懷舊豈止是對於特定時空?作為女人的懷舊,只要涉及到時間,就必然與「惜春」相關。錢夫人也表現出「惜春」情緒,對於南京時光的追憶,也是對於青春的追憶。白先勇自己說:「據我自己看我的小說,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美人遲暮的故事。」[2](P225)更進一步說,由互文所營造的「戲中戲」氛圍,人在戲中,人在演戲,人生就是一場戲的涵義不斷地得到強化。此時,人與戲的關系,已經不是哪個具體的人,哪出具體的戲了,而是普遍意義的人與戲的關系。
人與戲的關系超越具體的時空,所以「驚夢」也隨之具有了普遍意義。其實,在當年南京的那次清唱會,錢夫人發現自己的情人鄭彥青和自己妹妹月月紅的私情之後,已經有了一次「驚夢」。那次「驚夢」沉澱在內心深處,成為一個創傷。在這次竇夫人酒筵和崑曲清唱會上,天辣椒和程參謀的在場這個外在因素,再次勾起了錢夫人內心原來的創傷,於是有了第二次「驚夢」。「游園」而「驚夢」,似乎成為一個模式,反復地折磨人的靈魂。
在《游園驚夢》中,我們還發現,由於人在戲中和戲在戲中,由於互文網路中所引的《牡丹亭》那段「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的意蘊在互文性中反復被強化,所以,所謂的意蘊已經不獨屬於湯顯祖筆下的《牡丹亭》,或者崑曲的《游園驚夢》,或者白先勇的小說《游園驚夢》,而具有了形而上的性質。具體地說,相當於康德哲學中的「物自體」的恆久不變獨立存在的意味,更襯托出人生變換不居的永恆悲劇命運。「物自體」也譯為「自在之物」,指離開意識而獨立存在的不可認識的本體。我在這里主要取「物」的獨立存在之意,無論人是否意識到物的存在,物總是自得地存在著,而物自存在的恆久性,襯托出人世的變遷,或榮華富貴,或凋零落魄。其實,就是在《牡丹亭》中杜麗娘在游園時已經發現,奼紫嫣紅開遍,原是應該讓人去欣賞的,可是沒有人欣賞,都白白地給與了斷井頹垣。最後一句「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似乎有具體所指的,即批判封建禮教束縛了年輕人對青春和自然的熱愛,忽視大自然的美好。後來,不斷地在其他文學文本中出現,這個意思其實是得到了強化,或者說逐步地被抽象了。而在白先勇的小說《游園驚夢》里因為「戲中戲」的營構,失落、批判等意義已經不具體有所指,抽象程度進一步提高。大自然的美好生發出獨立存在的永恆意味,與之對應,人則是短暫的。所以「奼紫嫣紅開遍」也好,「良辰美景」也好,「賞心樂事」也好,作為客觀的存在,都不固定地屬於哪個地點,哪個時間,哪個人家,是永遠的「物自體」,以此映照出人世的變遷和短暫。昨天得勢的是錢夫人,今天宴賓客擺排場的則是竇夫人,那麼明天呢?明天賞心樂事落在誰家呢?在大自然的美好,以及「賞心樂事」恆久地獨立存在的襯托下,人生的悲涼意味生發出來。確實,這段唱詞被文學創作使用次數越多,「物自體」的恆久所襯托出的人世變遷、短暫以及悲涼意味的形而上特性就越突出。白先勇是人類靈魂的探險者和人生哲學的發現者,他在形而上的探索中加進了自己的理解。
㈦ 步步驚心 第二集中若曦說的:「游園驚夢」後面是什麼啊
游園驚夢,一覺進夢,想要夢醒卻醒不過來
㈧ 「游園驚夢」本是湯顯祖《牡丹亭》中杜麗娘演繹的曲詞,你如何理解白先勇小說
關於《游園驚復夢》這篇小說的創製作背景,白先勇是這樣介紹的:「記得十餘年前初次接觸崑曲,立刻震於其藝術之精美,復又為其沒落而痛惋。當時我正在研究明代大文學家湯顯祖的作品《牡丹亭》,這一則愛情征服死亡、超越時空的故事,是我國浪漫文學傳統的一座里程碑,其中《驚夢》一折,達到了抒情請的峰。由於崑曲《游園驚夢》及傳奇《牡丹亭》的激發,我便試圖用小說的形式來表現這兩出戲劇的境界,這便是我最初寫《游園驚夢》的創作動機。」
㈨ 香港電影游園驚夢改編自哪部小說
該片取材於昆劇《牡丹亭》中的《游園》及《驚夢》兩段摺子戲
㈩ 步步驚心 若曦說了什麼 四爺說既來之則安之
若曦說「游園驚夢,一覺進夢,想要夢醒卻醒不過來,怎麼辦?「
《步步驚心》改編自桐華的同名長篇小說,由上海唐人電影製作有限公司和湖南衛視聯合出品,該劇由李國立執導,由劉詩詩、吳奇隆、鄭嘉穎、袁弘、林更新等人主演 。
該劇主要講述了現代白領張曉因車禍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間,成為滿族少女馬爾泰·若曦,她看透所有人的命運,卻無法掌握自己的結局,身不由己地捲入「九子奪嫡」的紛爭的故事。
(10)游園驚夢說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張曉熟知清史,原本是繁華都市的一名白領,卻因一腳踏空而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化身為十六歲的清朝少女馬爾泰·若曦,進入風雲詭變的宮廷之中。
剛到清廷的她個性張揚,言行舉止沒有古代女子的保守溫婉, 反而豪爽大氣,她和阿哥鬥嘴、和格格打架,連皇上都笑說她是「拚命十三妹」。
時光荏苒,當年那個任性的小姑娘漸漸長大,誤打誤撞被收編到皇上御前奉茶,從此捲入九子奪嫡的暗戰之中無法自拔,個人情感夾雜在宮斗的慘烈中備受煎熬。
八阿哥清風朗月八面玲瓏,讓若曦心生仰慕,加上聞知他對姐姐痴情,姐姐卻心有所屬與他貌合神離,讓若曦由憐生愛。
八阿哥的默默守護讓若曦在彷徨孤獨中有依靠,芳心終被打動。若曦全心全意接受八阿哥,更毅然求他放棄爭奪皇位,奈何八阿哥最終選擇江山,若曦深受打擊。
步步驚心的皇權爭奪,四阿哥毫無戒心的坦誠讓她義無反顧相信,當四阿哥下意識捨命相救,若曦決定一生追隨。
得知幾位阿哥相繼悲慘收場源於自己,若曦情緒崩潰,心灰意冷離開皇宮。經歷幾番愛恨嗔痴,若曦身心俱疲再也支撐不住,臨終前,她彷佛聽到一陣歌聲,引她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