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遊玩
⑴ 贊美太陽的古詩有哪些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 李白《望天門山》
釋義: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隻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⑵ 一剪梅這首詩的理想人格和含義是什麼
這首詞是李清照用多情娟麗之筆書寫的浪漫情懷,再現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繾綣思緒。
這首詞從思想上來說,首先體現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對恩愛夫妻的相思之情。這與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婚姻家庭觀念背道而馳。這一點,在詞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它體現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極其深厚、真摯,以及李清照對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為如果她對趙明誠感情淡薄,或有所懷疑,或者趙明誠有二心,就不會想像「雲中誰寄錦書來」,而是必然發出「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盪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這里作者這樣寫,不言情而情已自見。這種借寫事來抒情,正是在藝術創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愛情是人類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愛不分階級地位,沒有金錢世俗名利夾雜,否則,就不叫愛情。這是我們現代人對愛情的詮釋。古往今來,愛情是超越時空和階級限制的。在封建社會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從一而終,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感情平等。但李清照是幸運的,和他的丈夫兩相恩愛,互相思念著,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鍾情和充分信任,這樣的斷語,這樣的心有靈犀,在封建社會是極其少有的。像李清照這樣從兩方面來寫出相思之苦的,也極為鮮見。體現了她開朗的性格,善於為對方著想,與一般婦女的狹隘心胸不同。
其次,這首詞也體現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閉,不能向外人訴說的孤獨哀愁。這是封建社會閨中少婦處境的必然體現。詞中有兩句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作為富貴官宦人家的貴婦人,她外出盪舟竟然不帶僕人隨從。「此情無計可消除」,就是她真實心境的一種體現。畢竟「情愛」兩個字在封建神會是避諱的話題,尤其對於女性,是難以向外人啟齒的。所以,可憐的李清照就只能獨吞相思之苦了。
當李清照滿載著閨中少女的夢想步入婚姻的殿堂時,得到的是甜蜜的愛情,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可憐她生不逢時,在封建社會里,「三從四德」、「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給兩性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婦女被禁錮在家中,服役於人,料理家務,就是連統治階級的皇後也屬被禁之列,更不用說李清照了。當趙明誠外出做官時,她只能獨守空房,無法和丈夫一起分享工作和生活的酸甜苦辣。想當初她在一首《如夢令》中曾生動地記述她沉醉乘舟,盡興遊玩的情景,不僅歸舟晚,還誤入藕花深處,驚起一灘鷗鷺,情調歡快。現如今卻是「獨上蘭舟」,不僅無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顯悵惘和憂郁。
再者,通過這首詞,也讓我們更深入地認識到李清照是一位柔情似水、細膩深沉、至情至性的女人。離愁別緒,難舍難分,愛之愈深,思之愈切,「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在情感上形成一條跌宕起伏的波浪線,是相思愁苦揮之不去的魔繩。愛的深沉哀婉,纏綿悱惻,是一種甜蜜的憂傷,只能偷偷地咀嚼。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絕不是一般的只會嘆息幾句「賤妾守空房」的小婦人,她在空房裡修煉著文學,直將這門藝術煉得爐火純青,於是這種最普通的愛情表達竟變成了千古絕唱,成了她向藝術高峰攀登的記錄。但愛情是沉甸甸的奢侈品,多用心細想,就會愁腸百結,心力憔悴。而一個多情細膩敏感的人總是受傷很深,真應了「多情自古傷別離,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時空總是在折磨有情人,天妒多情之人!
⑶ 李清照這樣的詩人的生活 總是在遊玩 找詩意嗎 總是在找靈感嗎
李清照這樣的詩人的生活
李清照,宋代偉大女詞人,齊州章丘人(今山東章丘明水鎮)。她仰慕陶淵明,佩服他蔑視權貴、回歸田園的精神,渴望尋找一份心靈的凈土,於是,取其文《歸去來兮辭》,為書房題名為「歸來堂」,又取文中的「審容膝之易安」之句,自號易安居士。清照的這個自號里,寄託了她的傲視情懷,即使身居陋室也覺得心安。可是,她的心真的能安定嗎?
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學識淵博,是當時著名學者。他出自韓琦門下,曾以文章受知於蘇軾,名列「蘇門後四學士」之首。母親也是名門閨秀,知書識禮。可以說,李清照一出生,就掉在蜜罐子里,她是在溫暖幸福中,度過了十分快樂的童年。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李清照自小就受到了詩書禮樂的熏陶,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再加上家中往來客人,多是文人政客、達官貴人,獨特的政治氛圍,使她視界開闊,氣質高貴。所以,她小時候,就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獨特的環境氛圍,文學藝術的濡養,很自然的熏出一顆詩心來。清照用一顆敏感詩化的心,細細的感受著周圍的一切,尋覓著內心的美好和純真。她寫景抒情,品評他人,頭頭是道。她的才氣也隨著她的詩文,流傳開來。她十餘歲時就作了《如夢令》(嘗記溪亭日暮),轟動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
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曾受到當時的文壇名家晁補之的大力稱贊。
少女的情懷總是詩。她在詩中享受著自然之美,她流連於花間溪畔,沉醉忘了歸路。同時,少年也是情竇初開之時,對異性有了敏感與好奇。她在詩中編織著自己的愛之夢。
⑷ 假如你是生活在開封的李清照,根據你對於開封府了解,你最喜歡去哪裡遊玩
現在是開封,如果是李清照,會去開封西湖,開封龍亭,開封鐵塔,開封繁塔,開封禹王台。qui te amo。
⑸ 表達憂傷的詩句
1、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宋·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譯文:淚眼汪汪問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語,紛亂的,零零落落一點一點飛到鞦韆外。
2、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唐·李商隱《錦瑟》
譯文: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憶之中了。而在當時那些人看來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罷了,卻並不知珍惜。
3、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譯文: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4、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譯文: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西風捲起珠簾,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5、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元·馬致遠 《天凈沙·秋思》
譯文: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庄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⑹ 古詩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單元中李清照的什麼和什麼表達詩人遊玩的歡快。杜甫在《江畔獨步尋花》寫下什
古詩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學習古詩詞,還要注意聯系,李清照還有一首《版如夢令》權,內容是這樣的:「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還要會想像,如「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我不禁想到志南的一句詩:「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江畔獨步尋花》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所作的一組絕句詩,共七首.
本詩突出了詩人內心歡悅、興奮的感情,歌頌、贊美了春天,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嚮往寧靜的生活的思想感情.詩中成功地運用了移情於物的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加親切有味、朗朗上口了.同時,此詩也運用了動靜結合、視覺聽覺結合的手法,通過選取繁花、粉蝶、黃鶯等形象,描寫了春暖花開、花香鳥語的美好景色,抒發了詩人欣喜之情以及希望早日平息戰亂,讓人們過上幸福安定生活的祈願。
⑺ 李清照詩詞簡介
【作者小傳】: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 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評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帙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宗矣。(《四庫提要》) 李易安作重陽《醉花陰》詞,函致趙明誠雲雲。明誠自愧勿如。乃忘寢食,三日夜得十五闋,雜易安作以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銷魂』三句絕佳。」正易安作也。(《詞苑叢談》) 李易安詞,獨辟門徑,居然可觀,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鑄語則多生造,婦人有此,可謂奇矣。(《白雨齋詞話》)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
⑻ 帶有霞字的古詩詞
1、《洞仙歌·泗州中秋作》——【作者】晁補之 【朝代】宋
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永夜閑階卧桂影。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螿,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
水晶簾不下,雲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鞦韆頃。
譯文:青色的煙雲,遮住了月影,從碧海般的晴空里飛出一輪金燦燦的明鏡。長夜的空階上卧著掛樹的斜影。夜露漸涼之時,多少秋蟬零亂地嗓鳴。思念京都路遠,論路近唯有月宮仙境。
高卷水晶簾兒,展開雲母屏風,美人的淡淡脂粉浸潤了夜月的清冷。待我許多月色澄輝,傾入金樽,直到拂曉連同流霞全都傾盡。再攜帶一張胡床登上南樓,看白玉鋪成的人間,領略素白澄潔的千頃清秋。
2、《水調歌頭·金山觀月》——【作者】張孝祥 【朝代】宋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寄聲月姊,借我玉鑒此中看。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佩,切雲冠。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譯文:從雄麗江山,風露和高冷。託人傳話給嫦娥,借我鏡此中看。深淵水族凄戚長鳴,列星倒映於水中晃動,海面上黑夜漫長。湧起白銀短缺,危險在紫金山。表獨立,飛霞佩帶,切說冠。沖刷著冰洗雪,仔細觀看萬里細毛的末端。回頭看海上三神山在哪裡,聽說群仙笑我,要我想一起返回。揮手從這里走,遮蔽鳳更驂鸞。
3、《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作者】杜審言 【朝代】唐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譯文:只有遠離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別敏感自然物候轉化更新。海上雲霞燦爛旭日即將東升,江南梅紅柳綠江北卻才回春。
和暖的春氣催促著黃鶯歌唱,晴朗的陽光下綠萍顏色轉深。忽然聽到你歌吟古樸的曲調,勾起歸思情懷令人落淚沾襟。
4、《入若耶溪》——【作者】王籍 【朝代】南北朝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迴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譯文:我駕著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閑地遊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盪悠。晚霞從遠處背陽的山頭升起,陽光照耀著蜿蜒曲折的水流。蟬聲高唱,樹林卻顯得格外寧靜;鳥鳴聲聲,深山裡倒比往常更清幽。這地方讓我生了歸隱之心,我因多年來厭倦仕途卻沒有歸隱而悲傷起來。
5、《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譯文:在賣花人的擔子上,買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那晨曦的露珠也在那花色之中留下痕跡,讓花顯得更楚楚動人。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後犯猜疑,認為我的容顏不如花的漂亮。我這就將梅花插在雲鬢間,讓花與我的臉龐並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個比較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