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玩四游 » 日本遊客漢墓

日本遊客漢墓

發布時間: 2020-12-08 13:07:12

Ⅰ 獅子山漢兵馬俑-雲龍湖-龜山漢墓

獅子山漢兵馬俑、雲龍湖、龜山漢墓,正好在花園飯店的三個方向。獅子回山漢兵馬俑在飯店東南答,雲龍湖在西南,龜山漢墓在西北。 龜山漢墓坐13路到工人醫院換乘35路到雲龍公園北門,獅子山漢兵馬俑我沒去過 淮海東路的花園飯店,離徐州火車站(即東站近) 除了徐州到沛縣的普慢,徐州辦理客運的只有一個火車站:徐州站(也就是徐州東站),對於外地遊客來說,只要知道徐州站就夠了。 徐州的火車站還有北站(樞紐編組站)、南站(軍供站,96年造徐州站時曾作為臨時站)、西站(貨運站,以及停徐州到沛縣的普慢)

Ⅱ 合浦漢墓陪葬品的概況

位於廣西合浦縣廉州鎮東南3公里處,古漢墓約千座以上。分為土坑墓和磚坑墓。漢代厚葬盛行,南來的官吏、將領及移民等,死後葬於合浦的都有較多陪葬品。近年出土的文物有銅鳳燈、銅屋、珍珠、瑪瑙、琥珀及陶屋、陶瓷等。這些文物對研究我國古代軍事、文化藝術、政治、經濟以及我國人民同東南亞各國人民友好往來、貿易關系,提供了實物史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合浦風門嶺6號古漢墓是32年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浦漢墓群中發掘出的最大的古墓,也是廣西這些年來所發掘的相對最完整的古漢墓,規模宏大,隨葬品豐富,所出土的文物種類最齊全。經初步清點,6號古漢墓共出土大件文物130多件,小件文物數以千計,有青銅器、陶器、金器、銀器、玉器、水晶、琉璃、瑪瑙、錢幣、骨頭、頭發、粉末等數十個品種,所有文物均堪稱國寶,其中6號古漢墓「青銅車馬、青銅水牛、墓道下端埋藏文物」這三大發現在我國南方考古史上均屬首次,堪稱嶺南第一,具有重大考古意義,如何評價都不為過。
合浦古漢墓發掘出的文物,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鑒賞價值。它們是研究當時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工藝、生活和風俗的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從側面反映了漢代時期合浦一帶的繁榮景象,其中大量的舶來品如香料、琉璃、瑪瑙、琥珀和水晶器物的出土,又一次佐證了合浦港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也是研究我國海外貿易史不可或缺的資料。合浦在西漢元鼎6年,即公元前111年就已經是管轄南到海南,東到廣東開平,西到東興等地的合浦郡,成為當時中國南方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從所挖掘出來的文物可以看出,北海合浦並不像某些人所說的缺乏文化底蘊,相反,甚至可以這樣說,北海合浦的古文化在廣西歷史上是最深厚的。
據勘查,合浦古漢墓群分布方圓68平方公里,估計有古漢墓上萬座。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合浦已發掘的漢墓累計有1000多座,出土的文物數不勝數。文物發掘修復後,最重要的是讓它在現代化的博物館里收藏陳列,供專家研究,供人們世代觀賞,使它煥發出燦爛奪目的歷史光彩。站在一個文物工作者的角度來說,文物不陳列,不研究是起不到作用的,作為文物工作者,我最希望的肯定是這些國家的寶貝能讓更多的人參觀、研究。合浦老博物館因條件所限制,已滿足不了豐富的文物資源的需要。當務之急是漢墓博物館要盡快建起來。在北海這座新興的旅遊城市建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收藏及展出本地出土的文物,這其實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讓外地遊客見識一下北海遠古文化,既提升了知名度,也讓本地人對自己的深厚文化底蘊更了解,更有信心,從而激發起保護文物的熱情,進入良性循環。
6號古漢墓中出土的青銅器、銀器和陶器,破損的大多數都能修復,修復它們大約要一年時間。修復後,按照《廣西自治區文物保護條例》,將由自治區文物管理部門指定有條件保護的單位(如各級博物館)收藏。合浦縣博物館也可能按級別得到部分文物收藏。到時,北海市民就可以欣賞到這些珍貴文物,一睹其真容。而有些特別重要的文物將收藏在自治區博物館里,但也可通過舉辦巡迴展出的方式讓更多的人欣賞。也可像1972年1月合浦望牛嶺西漢晚期古墓出土的銅鳳燈一樣,由專家仿製出復製品,由地方博物館收藏,供專家研究,供人們觀賞。

Ⅲ 日本首相四次開口想要這座墓中的一件東西,我國是怎麼回答的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家,所以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其中就有古墓。當然今天我們說的是最出名的一座古墓——馬王堆遺址

這就引起了日本人的興趣,日本首相四次索要女主人的一根頭發,甚至最後說只要半根,不過這都被我國拒絕了。因為日本人沒有說出要這根頭發的具體用途。後來有人猜測,日本人要的其實不是這根頭發,而是隱藏在頭發中的基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DNA密碼相當重要,無論在任何方面都擁有著極高的價值,特別是古人DNA與現在人能找到一些疾病的密碼,如果被外人破解,各方面損失很大。所以我國堅決拒絕的做法很是明智。

Ⅳ 雷台漢墓的主要景點

雷台漢墓有正寢便殿。正寢的作用主要安墓主神坐,為墓主靈魂正常起居之處,由供奉的宮人如同對待活人一樣侍奉;便殿是正寢的附屬建築,主要供奉主靈魂來此游樂。
馬踏飛燕
銅奔馬又稱「馬超龍雀」,呈發綠古銅色,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重7.15公斤,馬呈飛奔狀,三足騰空,昂首揚尾,右後足下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改變了傳統天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蘊含豐富的天馬文化內涵,鑄造技巧精湛,堪稱青銅藝術之極品。
漢代古井
曾出土「馬踏飛燕」的武威雷台漢墓里的一口漢代古井長期以來吸引著遊客的眼球,此井居然「見錢眼開」:能將扔進井裡的錢幣神奇地放大。古墓里的古井有何作用呢?據專家介紹,墓室主人在墓道中鑿井,寓意著富有和尊貴。
古井位於雷台東南角,距墓道入口2米處,貫穿了整個夯土層,與墓道相鄰,一直修到古墓中。古井深12.8米,是用典型的漢代古薄磚砌成。底部以「人字形」方式砌成,在我國考古中也不多見。據考證這口古井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逐漸乾涸。
這是一口用磚堆砌而成的井,磚與磚之間沒有使用任何粘合材料,經歷了1000多年的歷史,井壁的磚大部分已經嚴重風化,只有井底的部分壁磚仍保存良好。經過測繪,工作人員發現它並不是一口垂直的井,開口處直徑0.95米,井底直徑0.86米,而井中部的直徑達1.15米,古井整體呈腰鼓狀。
雷台湖
雷台旁側的雷台湖,在乾涸20多年後,又自然復甦,重放光彩。泉水叮咚,碧波粼粼.溪流潺潺。四周綠茵漫地,柳楊婆娑。天地之造化加上武威人民的辛勤建設,使雷台這個銅奔馬的出土地舊貌新顏交相輝映,引得大批中外學者、遊客留連忘返。

Ⅳ 老君台漢墓是什麼意思

老君台應該是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那裡有漢墓?

Ⅵ 中國考古家發現一枚金印,為何會引起日本震動呢

中國五千年抄文明史,歷經風雨滄襲桑,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無數文物。直到現在,城市在擴建時依然能夠不斷發現各種深埋於地下的古墓,出土大量文物。遠的如馬王堆、兵馬俑,近的如海昏候墓,人們都已經見怪不怪了,更少在國際上引起大的轟動。

Ⅶ 日本索要辛追夫人的半根頭發,哪怕一寸也行,到底為何

1971年,馬王堆附近的解放軍366醫院要進行戰備工事建造,其中一項就是要挖防空洞,結果工人們在施工過程,頻繁的出現傳說中的「鬼火」,經過湖南省博物館層層上報,被批准發掘考古,經費為6000元人民幣。按照當年的物價換算,差不多現在十幾萬的樣子。

6月17日,周總理批示:將屍身轉移到冰窖,消毒、防腐,加以化工處理。待處理後,仍留湖南省博物館。次日,國家文物局長王冶秋帶著周總理的批示飛赴長沙,制止女屍展出。

7月30日,新華社消息報道馬王堆辛追墓的出土情況,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媒體進行了報道,而在眾多報道這一考古發現的國家中,最為敏感的是日本。

70年代,中日關系趨於緩和,冰釋前嫌。當時的日本首相是田中角榮,田中提出想要一份國物。兩國交往禮尚往來,這很正常,但當田中首相提出希望能得到幾根完整的馬王堆女屍頭發時,中方感覺很驚訝。日方沒有說明原因,當時負責這個事情的中方官員層層上報,周總理沒有答應,給於拒絕。日本方面並沒有死心,田中角榮擔任首相期間,多次討要辛追的頭發,剛開始是要幾根,後來說哪怕一根或者一寸頭發也行。

日本人為何如此鍥而不舍的想要頭發呢? 2002年7月中國連雲港再次出土一具漢代濕屍,南京醫學院對該屍的DNA進行了提取,這也是中國首次進行古屍的DNA提取。放眼望全球,當年除了馬王堆,哪裡還能找到保存了幾千年的頭發?日本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就2000年左右,時間和馬王堆女屍辛追的時間恰好吻合,日本是想通過DNA檢測,來確定一下日本的人種起源問題,之所以一直不告訴索要頭發的目的,或許是因為日本人不想讓中國古人類遺傳基因的研究處於領先的地步。

說實話,70年代初,中國DNA研究是一片空白,更不可能知道頭發中所含的DAN信息對研究人類幾千年的基因變化有多麼重要,即便如此,咱們的周總理還是很有先見之明,霸氣的回應,不說明原因,一厘米也不給。

Ⅷ 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龜山漢墓,遭遊客仍成錢山,景區該如何文明祈福

龜山漢墓春節祈福活動遊客眾多。而來自汝州的障礙人士李先生,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想要登上龜山漢墓,圓了長達十年的登高祈福夢。景區工作人員得知該情況後,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周到服務。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龜山漢墓,遭遊客仍成錢山,景區該如何文明祈福?想要文明祈福,那就一定要遊客自身保持良好的素質。

龜山漢墓的風景,王屋山景區員工的服務讓李大哥贊不絕口。在與李大哥的交談中,我們能明顯感覺到李大哥的激動,以及十年來第一次登山的喜悅。索道減速運營,上百位遊客主動禮讓。種種行為都在傳遞著文明與友愛,中華文明及傳統美德在一舉一動中傳遞,文明旅遊的正能量在龜山漢墓景區傳播。

Ⅸ 日本是否有類似中國歷史地圖

《絲路山水地圖》原藏於明朝內府,20世紀30年代流出國外,被日本著名收藏機構藤井有鄰館收藏。由於圖上題款被人裁去,原名不得而知。因原收藏者尚友堂在卷頭包首題寫了「蒙古山水地圖」幾個字,所以以此命名。圖名所謂「蒙古」,是指16世紀尚稱雄歐亞大陸、仍然統治著從今天的甘肅嘉峪關以西直至土耳其和北非的蒙古四大汗國的後續王朝,如蒙古和撒里畏兀兒諸部落(源於窩闊台汗國)、帖木兒帝國(源於察哈台汗國、伊利汗國和金帳汗國)等。因此「蒙古山水地圖」很可能就是原名。整幅地圖採用中國古地圖的傳統方式手卷式繪成,幅寬59厘米,長30.12米,繪於縑帛之上。由於整個地圖用青綠山水畫法繪制而成,所以一直被藤井有鄰館當作清代佚名青綠山水繪畫作品收藏,秘不示人,日本學界也無人知曉此圖。

2000年,該地圖由收藏家易蘇昊先生斥巨資購回國內。古書畫鑒定家、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傅熹年先生鑒定後,認為該地圖應當為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之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林梅村花費了8年時間專門研究此圖,基本弄清了該地圖的基本情況。研究表明,這幅氣勢恢弘的《絲路山水地圖》約繪制於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間,是一幅屬於明朝宮廷的皇家地圖。該圖還是明代以西域為表現內容的各種地圖的母本,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圖》(收入明代學者馬理等人纂修的《陝西通志》)和萬曆四十四年(1616)刻本《西域圖略》(收入明代無名氏所編纂的《陝西四鎮圖說》)、明代彩繪本《西域土地人物圖》等。從《西域土地人物圖》的相關記載來看,保存到今天的這幅《絲路山水地圖》只是原圖的四分之三,地理范圍從嘉峪關到天方(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共211個西域地名;其餘四分之一被人裁切,地理范圍從天方到魯迷(時為奧斯曼帝國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原圖長度當在40米左右。圖上所標注的地名均為方塊漢字,但絕大多數地名都不是漢語,而是突厥、蒙古、波斯、粟特、阿拉伯、希臘、亞美尼亞語地名,如果不熟悉西域地理,簡直不知所雲。

《絲路山水地圖》全面反映了明朝與西方的陸路交通情況,充分展示了明代中葉中國人豐富的世界地理知識。這幅規模宏偉,繪制精美的《絲路山水地圖》,足以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中世紀世界地圖《加泰羅尼地圖集》、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明代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混一圖》(1389)、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大宮圖書館藏朝鮮李朝太宗二年《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1402),以及威尼斯馬爾西亞那國家圖書館藏《毛羅世界地圖》(1459)等世界四大古地圖相媲美,說明在16世紀初期,中國人的世界地理知識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中國古代地圖一般採用兩種方式繪制:一種是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所倡導的「計里劃方」形式。裴秀提出了繪制地圖的六條原則:「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險之異也。」這些概念的提出,是中國古代制圖史上的飛躍。

隋唐時期,制圖之風大盛,隋代的《區宇圖志》,唐代的《十道圖》、《元和郡縣圖志》、《海內華夷圖》等著名地圖相繼問世,可惜今日無傳。第二種是採用山水畫的形式,如明萬曆十八年所繪《河防一覽圖》等。中國古代地圖大多數以山水畫的形式出現,因為中國古代山水繪畫與地圖繪制同源,繪制地圖時常常不講究科學性與准確性,特別是一些尺幅涵蓋較大的地圖,因此一些繪制精美的地圖甚至被列入藝術品,如唐代學者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所收錄的《洛陽圖》等。比較實用的地圖如軍用駐防圖等則比較准確科學,如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三張繪在縑帛上的漢代地圖,距今已2100多年。第一幅圖為西漢初期長沙國南部地圖,第二幅是駐軍圖,第三幅為城邑圖。從圖面來看,它們採用的是中國古代制圖傳統,地里標識相當精準,表明當時地圖的繪制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在縑帛之上作畫始於先秦時代,到兩漢魏晉時期,縑帛成為中國地圖繪制的首選材料,而其主要形式就是卷軸式。彩繪地圖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明清時期依然比較流行,這幅《絲路山水地圖》就是典型代表。

提起「絲綢之路」,很多人並不陌生,它是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陸地商業貿易通道。可要具體到這條舉世聞名之路究竟有哪些至關重要的節點,以及沿途的地形地貌,就鮮為人知了。不過,一幅繪制於明代中葉的《蒙古山水地圖》,明晰地註明了「絲綢之路」上多達211個地點的西域名稱,以山水畫的形式再現了從明朝邊關嘉峪關到天方(今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數千公里線路上的主要城池和山川地貌,展現了明代中國人豐富的世界地理知識。

秘藏日本的中國古地圖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抵達北京,獻給明神宗《萬國圖志》(即《坤輿萬國全圖》的早期版本)一冊。這幅地圖以西洋流行的世界地圖為藍本,為了討好中國皇帝,利瑪竇把中國畫在地圖的中央,此後,中國繪制的世界地圖大都沿用這個模式。後來,利瑪竇在《中國札記》中這樣寫道:他們的世界僅限於他們的15省,在它四周所繪出的海中,他們放置上幾座小島,取的是他們所曾聽說的各個國家的名字。所有這些島嶼都加在一起的面積還不如中國一個最小的省的面積大。因為知識有限,所以他們把自己的國家誇耀成整個世界,並把它叫作「天下」,意思是「天底下的一切」。

《西域土地人物圖》(局部),

明彩繪本,台北「故宮」藏

明代刻本和彩繪抄本的發現證明《蒙古山水地圖》確實被人剪裁為兩部分,原圖應長達40米。如今我們只見到原圖的四分之三,而另外的四分之一下落不明。無論如何,這幅古地圖中原來的地理范圍應和嘉靖刻本一樣,從嘉峪關直抵東羅馬帝國首都魯迷(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這幅圖究竟出自誰手呢?據我們研究,嘉靖初年中國畫壇能創作「長卷巨幛」者唯有明代「吳門畫派」的謝時臣。嘉靖年間,謝時臣被「杭州三司請去作畫,酬以重價」。我們認為,謝時臣可能受杭州三司之託協助宮廷畫師繪制《蒙古山水地圖》,謝時臣應是這幅絲綢之路手卷的主要繪制者。

2011年10月15日,義大利羅馬國家博物館舉辦為期4個月的「絲綢之路」展覽,《蒙古山水地圖》手卷的出現,在歐洲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2014年1月,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廉亞明(Ralph Kauz)教授邀請世界各地專家、學者,出席在德國波恩舉辦的「中國和中亞地理和地圖視野下的中亞及其周邊地區」國際學術討論會。來自德國波恩大學、慕尼黑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紐約城市大學,中國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的學者齊聚一堂,從各自專業的角度探討了《蒙古山水地圖》對世界地理學和絲綢之路研究的重大意義。

如果說《鄭和航海圖》(即《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圖諸番圖》)是明朝與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實寫照,那麼《蒙古山水地圖》手卷則全面反映了明朝與西方的陸路交通,兩者都充分展示了明代中期中國人豐富的地理知識。《蒙古山水地圖》有力地反駁了「中國的世界地理觀是由利瑪竇開啟的」這個觀點,同時也充分證明了,當時中國人豐富的世界地理知識是超乎我們原有想像的。

Ⅹ 馬王堆女屍頭發當年讓日本出重金購買、美國不惜用月球土壤交換,它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

因為馬王堆女屍很好的保持了2000多年。

1972年初經過國務院的批准,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館的考古人員開始了緊張的考古發掘,在扒開白膏泥、木炭、竹席構建的密封層之後,一個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的巨大槨室完成的露了出來。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