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遊客海外買
㈠ 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在國外買茅台、中華,為何國貨要出國買
中國遊客在國外買茅台、中華,主要是國外的免稅店價錢相比國內購買要便宜得多,因此很多人都會在旅遊時候在當地免稅店購買國產酒。其實國外的免稅店並非一定最便宜,也並非一定是正品,因此在國外免稅店買酒時候必須時刻留意,不要買了讓自己後悔的酒。
免稅店或許價錢真的很低,但並非真的比國內低,也並非真的是正品,因此在購買時候必須看清楚不要被當地的免稅店坑了,商家的套路比我們深得多。
㈡ 微觀經濟學分析為什麼中國遊客喜歡到外國購買奢侈品
1、國內的物品品質難以得到保證
2、中國遊客喜歡旅遊,順便買些東西
3、拿錢到國外炫富,更能得到滿足感
奢侈品的特點:
(1)原料獨特和產量稀少:
「物以稀為貴」,這個道理可以說是奢侈品的鐵率。鑽石因為稀少,才能成為萬眾艷羨和追逐的奢侈品;豪宅因為地理位置獨特和數量稀少,才能能身價數千萬。更有頂級的奢侈品,往往全世界只有一個。很多奢侈品之所以成為萬人追捧的產品,原因只有大多都是他採用的原料或者是產量都是很稀少的。這種現象也符合供求關系的經濟學原則,供大於求,市場競爭就會激烈,產品價格自然就走低,淪為價格只比成本高一點點的大眾消費品;而供少於求,才能是產品價格高於成本和本身價值,成為高端產品;供遠少於求,就能成為競相購買的奢侈品了。因此,要成為奢侈品,稀少是第一要務。要麼就採用很獨特和稀少的高級原料,如果原來並不稀少,那就把產量做得很稀少,在質量和包裝上下功夫,才能成為實至名歸的奢侈品。
(2)富貴的象徵
奢侈品牌的品牌魅力是富貴豪華的。奢侈品(Luxury)源於拉丁文的「光」(Lux)。所以,奢侈品應是閃光的,明亮的,讓人享受的。奢侈品通過其品牌視覺識別系統傳達了這些內容。從社會學的角度上說,奢侈品是貴族階層的物品。它有地位,有身份,有高人一等的權力。它是貴族形象的代表。如今,雖然社會民主了,但人們的「富貴觀」並未改變,奢侈品牌正好可以滿足人們的這種本能需求。「勞斯來斯」汽車就有貴族車的象徵。
(3)看上去就好
奢侈品牌所服務的產品必須是「最高級的」。這種「最高級」必須從外觀到品質都能逐一體現。奢侈品的高級性應當是看得見的。正因為人們對其奢華「顯而易見」,它才能為主人帶來榮耀。所以說,奢侈品理當提供出來更多的「可見價值」——讓人看上去就感到好。那些購買奢侈品的人完全不是在追求實用價值,而是在追求全人類「最好」的感覺。「賓士」汽車如此;「夏奈爾」時裝也如此。
(4)個性化
奢侈品牌往往以己為榮,它們不斷樹立起個性化大旗,創造著自己的最高境界。「賓士」追求著頂級質量、「勞斯來斯」追求著手工打造、「法拉利」追求著運動速度、而「卡迪拉克」追求著豪華舒適。他們獨巨匠心,各顯其能。正是因為商品的個性化,才為人們的購買創造了理由。也正因為奢侈品的個性化很不象大眾品,才更顯示出其尊貴的價值。
(5)專一性
奢侈品牌是十分專一的,它絕不可以隨意擴張使用。所謂品牌的專一性,指的是品牌只服務於某一個產品或某一類產品。我們很難看到一個奢侈品牌分跨兩個行業使用,而且還取得了成功。品牌多元化經營本身就是品牌管理的大忌,更何況是一個奢侈品牌呢?「皮爾·卡丹」(我們並不認為它是一個真正的奢侈品牌)曾經延伸到酒業上,生產了一個「皮爾·卡丹」葡萄酒,結果失敗了。如果「耐克」敢這樣做,也一定好運不長。「人頭馬」要是成功地推出一個洗發水來,「寶潔」一定是七竅生煙了。
(6)距離感
作為奢侈品牌必須製造望洋興嘆的感覺。讓大多數人產生可望不可及的感覺是奢侈品牌營銷的使命。在市場定位上,奢侈品牌就是為少數「富貴人」服務的。因此,要維護目標顧客的優越感,就當使大眾與他們產生距離感。距離產生美。奢侈品牌要不斷地設置消費壁壘,拒大眾消費者於千里之外。要使認識品牌的人與實際擁有品牌的人在數量上形成巨大反差,這正是奢侈品牌的魅力所在。所以,可以這么說,奢侈品牌就是「夢寐以求,少數擁有」。
(7)情感附加值高
「你賣的不是鑽子,而是一個洞」。消費者購買產品時,重視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能夠帶給他的利益。消費者購買奢侈品,如果是用來滿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的話,沒有必要揮金灑銀,因為任何一種奢侈品,產品成本的價格僅僅佔到整個奢侈品的價格的比例都相當之小。他們購買奢侈品完全是為了滿足他們社交或者精神層面的自我實現等高層次需求。某種意義上說,奢侈品賣的不是他那產品本身,而是賣產品所富含的,能夠帶給消費者的各種各樣的情感。百達菲利手錶,賣的不是手錶本身,賣的是尊貴和世代的精神傳承;萬寶龍鋼筆,賣的不僅僅是鋼筆本身,賣的是高雅的品味和上流社會的氣質;哈雷摩托賣的不是摩托車本身,賣的是一種挑戰精神。林林總總,奢侈品的產品,在產品物質核心之外,必然有一個很重要的情感屬性,支撐著它的高價值。
㈢ 中國遊客在外國大量購物,錢花在外國了,中國受影響嗎
這個網上有段資料應該可以回答你:
出境旅遊過熱的負面影響
對一個經濟處於長期發展、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的國家來講,中國成為境外購物消費「全球第一」,這一現象值得認真研究。據了解,歐美和日本人均GDP達數萬美元,新加坡人均GDP達8000美金,泰國達2000美金,而在國外購物中國人卻排第一。
「要警惕出境旅遊過快增長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去年9月中旬發布的《中國出境旅遊研究報告》警告說,中國出境旅遊花費已經超過入境旅遊收入,中國國際旅遊業已經整體淪為花匯產業。報告中指出,2004年我國出境旅遊總花費大約為400億美元,相當於3320億元人民幣;而同期,我國國內旅遊消費為4711億元,入境旅遊總收入257億美元,旅遊業對內需的總貢獻為6844億元。2004年出境旅遊的過快發展對內需的「漏出"占我國旅遊業總收入的48.5%,幾乎相當於旅遊業對內需貢獻的一半。
一段時期以來,我國內需嚴重不足,特別是最終消費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而發展國民旅遊的一項重要原因就是發揮旅遊業擴大內需的作用。據分析,近年我國的最終消費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近年甚至下降到70%以下,而發達國家的最終消費率一般在80%~90%。正是由於我國內需嚴重不足,「十五"大以來將旅遊業確定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以進一步擴大內需。如果在我國內需嚴重不足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出境旅遊,擴大其他國家的內需,這樣的政策令人匪夷所思。此外,入境和國內旅遊對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對貧困地區居民的脫貧致富,對緩解就業壓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出境旅遊的作用與此相反或無干。高收入者集聚的消費能量開始向國外釋放,客觀上造成了有效需求和就業機會的流失。
從發展趨勢上看必須對出境旅遊採取「適度"發展的政策。報告中指出,通過對我國出入境旅遊發展趨勢的分析,如果對出境不採取適度發展的政策,甚至鼓勵出境旅遊的發展,到「十一五"末期,我國國際旅遊業的非貿易逆差將達到400億美元。如此巨大的逆差,有可能吞吃掉所有的貿易順差和資本項目的順差,使我國國際收支余額成為負數。而且,從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賬戶的情況看,有可能出現我國出境旅遊的花費實際上是國外在華投資在支撐。這對我國的經濟安全是極為不利的。專家建議國家盡快開征出境旅遊消費稅。
但也有專家認為,中國人在境外的消費很高,這種暫時的非理性的消費是正常的,是一種剛剛開放後的特殊現象。一旦出境旅遊變成中國公民多數人、經常性的度假消遣時,這種非理性的消費方式就會逐漸理性化。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剛剛開始的中國公民的出境旅遊,究竟應當採取「堵」還是「疏」的辦法,還需要專家的進一步論證。
以上材料出自:http://www.cb-h.com/2008/shshshow.asp?n_id=24121
㈣ 中國遊客在國外真的很丟人嗎
雖然是極少數中國人,但真的給國家丟了臉。
這就是素質啊,這些人就是垃圾。
㈤ 為什麼中國人均GDP那麼低,中國遊客在海外消費能力還那麼高
根據二八定律:通常社會中20%人佔有80%的財富,80%的人佔有20%的財富。中國遊客海外消費能力高指的是前者20%的人,人均GDP的計算中的人指的是全部的人口,自然人均GDP低!
㈥ 為什麼中國遊客愛出國爆買

好了,看了這些價格差距之後,是不是覺得有一丟丟心痛。但是,其實你除了看到商品本身的定價之外,很多產品在進口中國時也附加了許多的如運輸費、關稅等,所以國內賣的貴也是有原因的。
最後呢,要在這里呼籲下大家請放正心態,千萬別因為這些原因給自己的生活徒增煩惱!
(圖片來自網上公共圖片庫,如侵犯您的版權,請及時聯系我們補發稿費。)
-END-
如果覺得國外購物更劃算,不妨出國一趟買買買哦!點擊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愛飛樂游】,盡享海量旅行資訊,旅遊問題一站搞定!
㈦ 中國遊客出國到底是觀光還是購物
現在出國旅遊的,大多數是土鱉愛出國。沒見過世面的人,想要點值得炫耀的談資,於是跑出國門去。大多數都是低等觀光團。比如幾千元去趟東南亞那種旅遊團,或者是攢3萬報個日本歐洲7日團那種。很多工廠啊,企業單位,經常組織這種低等廉價旅遊團,出國丟人現眼。經常買一些吃的用的帶給家人朋友,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出國了。過程大多是交通工具和酒店佔用了大多數時間,剩下的就是看景點看節目然後買東西,目的地經常選在東京大阪,首爾釜山,泰國普吉島,紐約芝加哥,反正是組團城市游。
城市中產階級,也就是千萬資本的人,大多是為了去國外做生意,子女留學,才會出國,真正為了旅遊的,比較少,畢竟歐美迪拜等高端的消費,一天數千美金高級酒店吃喝住行,中產階層花不起,低端旅遊地他又看不上。買包買首飾又太俗,所以逛逛什麼美術館,音樂廳,附庸風雅一下,要麼就去什麼黃石公園,夏威夷,小住一段時間。
真正高端的中國遊客,過億的富人,到北歐去上課的比較多,或者去一些文化古跡,風景秀麗的地方度假。而且高端中國遊客從不大量購物,現在出國大量購物的已經不多見了,隨著消費品位升級,富人開始轉向休閑度假品位生活了。大多數富人都是海外購房拿綠卡,然後去那邊住一段時間再回來做事,所以高端遊客並不多。目的地多為阿爾卑斯山,愛琴海。
反正窮人是窮逛,低品質的亂竄,景點照相,買東西,拍Vlog。
富人和巨富更多是生活,是度假休閑,品味人生。當然也有嫖賭的。
要說觀光,也就是中產階層能觀光下,購物還是窮人土鱉群體較多。高端消費品對我國富人已經吸引力降低了。要是回國提一堆名牌,簡直被笑死。
㈧ 中國遊客出國最愛買什麼
據Barclays Global Blue數據分析顯示,中國遊客的消費激增,推動7月全球旅遊消費相較去年同期增長31.9%。而中國遊客消費最多的奢侈品便是腕錶和珠寶。
㈨ 如何維護中國遊客在國外的安全
據報道抄,日前法國相關負責襲人表示,前兩年,法國政府針對對中國遊客的安全措施,得到了一些實施,當時的法國外交部長法比尤斯,還放出了2020年將接待中國遊客的數量提高到500萬人次的豪言,但是如果法國治安不改善,500萬中國遊客目標或許很難實現。
世界奢侈品組織前兩年有調查顯示,2008年經濟危機後,世界主要奢侈品銷售國家營業額下降了40%甚至50%,但是與中國有關的市場上升了25%。在這種整個世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而中國遊客超強的購買力,自然引人注目。
中國旅遊協會負責人表示,新的反恐法代替了緊急狀態,行業協會將繼續與警方聯系,爭取對中國遊客加大保護,畢竟旅遊業是法國的第一大產業,已經超過它的農業總產值,從保護旅遊產業考慮,法國政府也要保護中國遊客的安全。
希望中國遊客的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㈩ 中國遊客為什麼在國外不受歡迎
國慶長假,關於中國遊客「佔領、買空日本」的報道隨處可見,而這種情況自今年春節開始就高燒不退。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遊客相比,中國遊客出手闊綽,人均消費金額遙遙領先。而且,從指甲刀到手錶到電飯鍋,從眼葯水到面膜到馬桶蓋,中國遊客啥都往回背,場面著實很壯觀。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中國大陸遊客第一次「買空」一個地方了。先是香港的嬰幼兒奶粉被大陸遊客搶購一空,香港特區政府不得不出台了限購令,規定每人每次只能攜帶兩桶出境。隨後,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超市也做出了類似的規定。接著,巴黎老佛爺百貨公司招架不住中國遊客對奢侈品的熱情,不得不對中國遊客購買Burberry、Prada、Ferragamo等品牌的數量進行了限制。最近一個針對中國遊客出台限購令的是韓國手袋品牌MCM,規定每人只能憑護照購買三大兩小五件商品。
面對這種排山倒海的購物熱情,喜歡的人說「中國人有錢」了,不喜歡的指斥為「暴發戶,卻很少人去思考這種現象背後的不合理之處:中國是堂堂的「世界工廠」,為什麼中國人不在自己的國家購物?多年來中國官方一直被內需不振的經濟痼疾所困擾,可是你看看中國遊客在海外瘋狂血拚的架勢,你能說他們真的沒錢嗎?
數據也說明了這一點:財富品質研究院發布的《2014中國奢侈品報告》結果顯示,中國消費者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060億美元,買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與此同時,本土消費額明顯下降,為250 億美元,同比下降11%。而境外奢侈品消費高達81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9%。
今年春節前幾天筆者也在日本,盡管沒有購買電飯鍋和馬桶蓋,但還是深感日元貶值之後日本物價之便宜:一碗拉麵600-800日元,相當於人民幣30-40元,味道不錯,可以吃得很飽;葯妝店裡琳琅滿目的護膚品、化妝品、葯品,價格大多在人民幣百元以內,某些在中國也有銷售的,在日本的價格比中國便宜至少1/3;一套香奈兒五件套護膚品,在日本的百貨公司買是國內專櫃價格的一半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又有幾個人能抵擋住誘惑不買呢。
顯然,問題的症結不是內需不振,而是在中國本土銷售的商品和服務,與消費者的需求並不匹配,那部分被壓抑的消費慾望,於是在海外得到了滿足和釋放。改革開放之前,大部分中國人長期生活在物質匱乏的狀態中,因此改革開放之後的很多年,人們的消費模式是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對商品的質量和款式等要求不高;後來經濟發展了,一部分人成了「大款」,由於過去短缺經濟的陰影,又開始炫富,在那個階段,好東西的標志就是「貴」。
但近年來,中國的消費結構和心態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人們的消費心態日趨理性;「反腐敗」和「反奢侈」之下,消費的主體正在向中產轉移,「最貴即最好」的土豪做派正在過時;信息的通達使得人們很容易獲得其他地方的消費信息,海淘、境外游意味著中國品牌的競爭對手不限於本土,而是面臨全世界的競爭。但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本土的商家還沒有做好准備。而境外消費的火熱說明,人們已經用腳做出了選擇。
中國人不願意在本土買東西,最根本的原因是國內商品整體上質量比不上國外,而且價格更貴。
很多人在海外千辛萬苦買回商品,卻發現是「中國製造」,感到很遺憾。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因為這些在中國製造、價廉物美的商品,中國人在本土是買不到的,他們是外商下訂單生產的外貿貨,執行更嚴格的環保和品質標准,生產完畢就裝船運往海外銷售,和中國的消費市場完全不搭邊。中國人在日本買回來的「中國製造」的馬桶蓋,就是這種情況。而在國內銷售的商品,因為廠家的不用心、標準的落後、假冒偽劣盛行等因素,品質和外貿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即便是同一廠家生產的產品,外銷和內銷也是兩個標准,外銷的通常質量更好。人們籠統提到的以價廉物美著稱的「中國製造」,大多指的是出口的外貿品,對國內市場假冒偽劣盛行、價格虛高的情況,似乎都已經見怪不怪,默認國內人民就配使用差一點的商品。這種心態,顯然已經不適應國內消費市場的變化。
最近,因為日本馬桶蓋的暢銷,關於中國人缺乏工匠精神的討論又多了起來。這種討論的本意是好的,但忘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很多在海外市場上銷售的商品,其實是「中國製造」。30多年的代工經驗,使得「中國製造」至少在日用品生產領域,技術絕對是過關的。世界上絕大部分奢侈品都在中國代工,就很能說明問題。因此,問題的症結不是工匠精神,這種精神在代工時面對苛刻的外商時中國人是有的,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把這種精神延伸到國內市場。
另外,中國國內市場一直存在一個頗為奇特的現象:同一種產品,千里迢迢出口到國外,售價甚至比國內售價還要便宜。這種怪現象的存在有品牌定價的因素(中國「錢多人傻」)、有稅收、物流等因素,不過更根本是政策設計和導向的因素:過去三十幾年一直實行出口導向的貿易政策,重外貿輕內貿,出口有退稅,進口要徵收重稅;國內市場地區保護主義嚴重,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房地產過熱導致賣場租金太高,變相增加了成本。顯然,中國的貿易體制和經濟增長的側重點,急需完成從「出口導向」向「內需導向」的轉變。這種轉變一日不完成,我們就還得面對中國人到海外血拚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