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池安全救護
㈠ 在游泳池溺水如何自救
游泳,是廣大青少年喜愛的體育鍛煉項目之一。然而,不做好准備、缺少安全防範意識,遇到意外時慌張、不能沉著自救,極易發生溺水傷亡事故。
為了確保游泳安全,防止溺水事故的發生,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不要獨自一人外出遊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較危險且宜發生溺水傷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選擇好的游泳場所,對場所的環境,如該水庫、浴場是否衛生,水下是否平坦,有無暗礁、暗流、雜草,水域的深淺等情況要了解清楚。
2、必須要有組織並在老師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帶領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顧。如果集體組織外出遊泳,下水前後都要清點人數、並指定救生員做安全保護。
3、要清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平時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參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區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備,先活動活動身體,如水溫太低應先在淺水處用水淋洗身體,待適應水溫後再下水游泳;鑲有假牙的同學,應將假牙取下,以防嗆水時假牙落入食管或氣管。
4、對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後不能逞能,不要貿然跳水和潛泳,更不能互相打鬧,以免喝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渦處游泳,更不要酒後游泳。
5、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覺得身體不舒服,如眩暈、惡心、心慌、氣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6、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腳部抽筋,千萬不要驚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躍動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時呼叫同伴救助。
7、在游泳中遇到溺水事故時,現場急救刻不容緩,心肺復甦最為重要。將溺水者救上岸後,要立即清除口腔、鼻咽腔的嘔吐物和泥沙等雜物,保持呼吸通暢;應將其舌頭拉出,以免後翻堵塞呼吸道;將溺水者的腹部墊高,使胸及頭部下垂,或抱其雙腿將腹部放在急救者肩部,做走動或跳動"倒水"動作。恢復溺水者呼吸是急救成敗的關鍵,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可採取口對口或口對鼻的人工呼吸方式,在急救的同時應迅速送往醫院救治。
五、遭遇溺水你該如何自救
暑假期間,許多同學都喜歡結伴出遊,特別是因為天熱,大家都願意到水邊玩耍、游泳,往往這時,就很容易發生危險的情況。暑假期間,學生溺水事件就時有發生,其中一些事故更是因為同學們在互相救助時沒有掌握科學的救助技巧而導致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溺水事故時有發生,如果一旦遇到溺水者,我們在營救時應該怎麼辦呢?
現在正是天氣逐漸轉熱季節,暑期即將來臨,中小學生溺水傷亡的事故也明顯多了起來。據教育部等單位對北京、上海等10個省市的調查顯示,目前全國每年有1.6萬名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約有40多名學生死於溺水、交通或食物中毒等事故,其中溺水和交通仍居意外死亡的前兩位。
當發現有人落水時,救助者不要貿然去救人,因為一旦被落水者抓住將十分危險。在水中與落水者糾纏不但會消耗救助者的大量體力,有時甚至會導致救助者體力耗盡最終喪命。如果當時情況十分緊急,而救助者又具備一定的救護技巧,那麼救助者在下水前應盡快脫去衣褲和鞋子,在向落水者接近時,要盡量避免被落水者抓住。
㈡ 游泳防溺水和安全措施有哪些
游泳防溺水和安全措施如下:
1、未成年人必須在家長(監護人)的帶領下去游泳。單身一人去游泳最容易出問題,如果你的同伴不是家長(成年人),在出現險情時,很難保證能夠得到妥善的救助。
2、身體患病者不要去游泳。中耳炎、心臟病、皮膚病、肝、腎疾病、高血壓、癲癇、紅眼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及感冒、發熱、精神疲倦,身體無力都不要去游泳,因為上述病人參加游泳運動,不但容易加重病情,而且還容易發生抽筋、意外昏迷,危及生命。
3、參加強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後,不能立即跳進水中游泳,尤其是在滿身大汗,渾身發熱的情況下,不可以立即下水,否則易引起抽筋、感冒等。
4、感冒、生病、身體不適或虛弱、飯後、空腹、飲酒不宜游泳。
5、被污染的(水質不好)河流、水庫、有急流處、兩條河流的交匯處以及落差的河流湖泊,均不宜游泳。一般來說,凡是水況不明的江河湖泊都不宜游泳。惡劣天氣如雷雨、刮風、天氣突變等情況下,也不宜游泳。
6、在入水之前最好先體驗一下水溫,如果有過冷或者過熱的水溫時盡量不要急於下水。池水的水溫對血液循環、心臟、血壓、呼吸、新陳代謝、人體皮膚、肌肉都有影響。
7、下水前要先在岸上做准備活動,熱身10到15分鍾,活動關節以及各部位肌肉。否則突然進行較劇烈的活動,容易使肌肉受傷或發生其他意外。可採用高抬腿、蹲下起立等四肢運動。
8、不要跳水,避免腹部和睾丸直接受到水面的強烈打擊。
9、游泳時,需要注意保護眼睛、防止曬傷、注意退潮時間等。
10、游泳後,要用干凈水把全身再沖洗一遍,以免傳染疾病。
11、游泳後,可以通過補充運動飲料、放鬆訓練、調試呼吸、催眠暗示、心理調節、按摩恢復、水中漫遊等手段恢復體力。
12、發現有腿抽筋、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胸悶、耳痛、耳鳴、腹痛、腹脹、眼睛癢痛等症狀時應立即上岸並就醫。
13、患有結膜炎、中耳炎、鼻竇炎、咽喉炎、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皮炎、吸入性肺炎等易發疾病的人應減少游泳次數。
14、忌長時間曝曬游泳。長時間曝曬會產生曬斑,或引起急性皮炎,亦稱日光灼傷。為防止曬斑的發生,上岸後最好用傘遮陽,或到有樹陰的地方休息,或用浴巾在身上保護皮膚,或在身體裸露處塗防曬霜。
15、忌不做准備活動即游泳。水溫通常總比體溫低,因此,下水前必須做准備活動,否則易導致身體不適感。
16、忌游泳後馬上進食。游泳後宜休息片刻再進食,否則會突然增加胃腸的負擔,久之容易引起胃腸道疾病。
17、忌游時過久。皮膚對寒冷刺激一般有三個反應期。第一期:入水後,受冷的刺激,皮膚血管收縮,膚色呈蒼白。第二期:在水中停留一定時間後,體表血流擴張,皮膚由蒼白轉呈淺紅色,膚體由冷轉暖。第三期:停留過久,體溫熱散大於熱發,皮膚出現雞皮疙瘩和寒顫現象。
這是夏遊的禁忌期,應及時出水。游泳持續時間一般不應超過1.5~2小時。
18、忌飯前飯後游泳。空腹游泳會影響食慾和消化功能,也會在游泳中發生頭昏乏力等意外情況;飽腹游泳亦會影響消化功能,還會產生胃痙攣,甚至嘔吐、腹痛現象。
19、忌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在天然水域游泳時,切忌貿然下水。凡水域周圍和水下情況復雜的都不宜下水游泳,以免發生意外。
20、忌空腹游泳。如果我們在空腹時去游泳,會造成身體血糖過低,特別是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昏迷的危險性更大。如果游泳者因為空腹,血糖低,體能消耗大,特別容易在水中出現肌肉顫抖、頭暈眼花、虛脫、昏迷甚至可能直接溺水而亡。
因此,游泳者要在游泳之前,適當的補充一些水果、牛奶、糖果之類的食物,再下水游泳。
21、忌生理期游泳。來月經的女生就一定要避免此刻下水游泳了,因為來月經期間,病菌容易通過水進入子宮、輸卵管等處,引起感染,導致月經不調、經量過多或者經期延長。
(2)游泳池安全救護擴展閱讀:
游泳的好處:
1、水中運動對身體的協調性要求更高,需要協同更多的肌肉和關節才能讓身體協調起來,參與的肌肉多,再加上水的阻力作用也是能量轉化為動能的又一重要因素。
這就是為什麼水環境能更多的消耗能量,而且各個關節都能得到均衡的鍛煉,在體脂率降低的同時還能保證身體各個部位維度與力量的比例。
2、肺活量增大,呼吸系統能力提高。水中氣息的調換是可以看作深呼吸的一種形式,它能有效刺激呼吸機能,提高攝氧能力等;水的密度較大,在水中運動,胸腔和腹腔要承受更大的壓力,呼吸較困難,這對相關的呼吸肌群要求更高。
3、心血管機能提高。游泳期間一般採用水平體位,靜脈血更容易流向心臟,故靜脈迴流量增大。在水中呼吸會加深,這也意味著將會加大對靜脈迴流的抽吸作用;在水中動作多是單一重復的動作,肌肉的活動也就更加有節律,對靜脈有擠壓作用。其次是水對皮膚和小血管等有按摩作用。
4、關節不易損傷。由於在水環境中沒有急速啟動或者制動的動作,所以關節結構、韌帶、肌肉等不易損傷,而且對一些深層的肌肉還能有一定的強化作用。游泳還可以作為一項非常好的康復運動。水的浮力可以幫助減輕游泳者關節對於自身體重的負荷,有助於充分伸展屈曲以及減少體重對於關節的擠壓作用。
5、體溫調節能力增強。游泳的水溫多低於體溫,所以在水環境中能產生寒冷刺激,通過體溫調節使身體位置正常的體溫。長期在水中活動能使產熱和散熱過程得到改善,體溫的調節能力增強。
6、調整心態緩解壓力。游泳活動是一種調節情緒的有效方法。人在緊張的工作之餘或處於焦慮、憂郁、浮躁不安等不佳情緒時, 只要游幾圈,通過水流對身體的摩擦和沖擊, 可以形成一種特殊的按摩方式, 這種自然的按摩, 不僅能使肌肉得到放鬆, 還會使人心情舒暢地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
㈢ 。。。加急。。。 誰知道關於露天游泳池的安全標准及注意事項
游泳場所衛生規范
編輯本段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依據
為加強游泳場所衛生管理,規范經營行為,防止傳染病傳播和健康危害事故的發生,保障人體健康,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規范。
第二條 適用范圍
本規范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類游泳場所,包括人工游泳場所、天然游泳場所和水上游樂設施。
第三條 用語含義
(一)本規范所稱游泳場所,是指能夠滿足人們進行游泳健身、訓練、比賽、娛樂等項活動的室內外水面(域)及其設施設備。 (二)循環凈化給水系統,是指將使用過的游泳池池水,按規定的流量和流速從池內抽出,經過濾凈化使池水澄清並經消毒殺菌處理後,符合相關水質標准後,再送回遊泳池內重復使用的系統。 (三)直流式給水系統,是指將符合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的水流,按設計流量連續不斷送入游泳池,再將使用過的池水按相應的流量連續不斷經排水口排出遊泳池的給水系統。 (四)直流凈化給水系統,是指地面或地下水,經過濾凈化和消毒殺菌處理達到游泳池水質標准後,按設計流量連續送入游泳池,再將使用過的池水按相應流量排出遊泳池的系統。 (五)浸腳消毒池,是指為使游泳者在進入游泳池之前強制接受腳部消毒而在通道上設置的含有消毒液的水池。 (六)強制淋浴,是指為使游泳者在進入游泳池之前強制接受身體清洗而在通道上設置的淋浴裝置。
編輯本段第二章 場所衛生要求
第四條 選址、設計及竣工驗收
(一)天然游泳場所應設在污染源的上游,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以內不應有污水排放口,岸邊100米以內不應堆有污物或存在滲透性污染源。水底與岸邊地質適宜,不應有樹枝、樹樁、礁石等障礙物和污染物。水流速度不大於0.5米/秒,並應劃定衛生防護區。嚴禁血吸蟲病區或潛伏有釘螺地區開辟天然游泳場所。 (二)新建、改建、擴建的游泳場所工程選址、設計,在可行性論證階段或設計階段以及竣工驗收前,應當委託具有資質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衛生學評價。游泳場所應將設計說明、水質處理設計參數、場所總平面布置圖、裝修原材料、池水循環凈化消毒裝置及其工作規程、空調通風系統的設計安裝情況以及其他有關資料,報當地衛生監督機構備查。
第五條 環境衛生
游泳場所的內外環境應保持整潔、衛生、舒適、明亮、通風,空氣質量符合國家有關衛生標准。
第六條 人工游泳場所設施與布局
(一)人工建造游泳場所應設置游泳池及急救室、更衣室、淋浴室、公共衛生間、水質循環凈化消毒設備控制室及庫房。並按更衣室、強制淋浴室和浸腳池、游泳池的順序合理布局,相互間的比例適當,符合安全、衛生的使用要求。 (二)急救室應按《體育場所開放條件與技術要求》GB19079要求設置,配有氧氣袋、救護床、急救葯品和器材,救護器材應擺放於明顯位置,方便取用。 (三)更衣室地面應使用防滑、防滲水、易於清洗的材料建造,地面坡度應滿足建築規范要求並設有排水設施。牆壁及內頂用防水、防霉、無毒材料覆塗。更衣室應配備與設計接待量相匹配的密閉更衣櫃、鞋架等更衣設施,並設置流動水洗手及消毒設施。更衣櫃宜採用光滑、防透水材料製造並應按一客一用的標准設置。更衣室通道寬敞,保持空氣流通。常年開放的室內游泳池宜設有空氣調節和換氣設備、池水溫度調節設施。 (四)淋浴室與浸腳消毒池之間應當設置強制通過式淋浴裝置,淋浴室每20~30人設一個淋浴噴頭。地面應用防滑、防滲水、易於清洗的材料建造,地面坡度應滿足建築規范要求並設有排水設施。牆壁及頂用防水、防霉、無毒材料覆塗,淋浴室設有給排水設施。 (五)為顧客提供飲具的應設置飲具專用消毒間。 (六)設有深、淺不同分區的游泳池應有明顯的水深度、深淺水區警示標識,或者在游泳池池內設置標志明顯的深、淺水隔離帶。游泳池壁及池底應光潔不滲水,呈淺色,池角及底角呈圓角。游泳池外四周應採用防滑易於沖刷的材料鋪設走道,走道有一定的向外傾斜度並設排水設施,排水設施應當設置水封等防空氣污染隔離裝置。 (七)淋浴室通往游泳池通道上應設強制通過式浸腳消毒池,池長不小於2米,寬度應與走道相同,深度20厘米。 (八)室內游泳池應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人員出入口及疏散通道,設有機械通風設施。 (九)游泳池應當具有池水循環凈化和消毒設施設備,設計參數應能滿足水質處理的要求。採用液氯消毒的應有防止泄漏措施,水處理機房不得與游泳池直接相通,機房內應設置緊急報警裝置。放置、加註液氯區域應設置在游泳池下風側並設置警示標志,加葯間門口應設置有效的防毒面具,使用液氯的在安全方面應符合有關部門的要求。 (十)游泳場所應配備余氯、PH值、水溫度計等水質檢測設備。
第七條 天然游泳場所設施與布局
(一)天然游泳場圍護區域內應設置明顯的安全防護網與安全警示標志,海濱游泳場應在岸邊選擇適宜地點設置更衣室、淋浴室、指揮台、公共衛生間、急救室;指揮台內應配備望遠鏡、通訊廣播設備;急救室應配備救生圈(船)、救生人員及有關物品等。 (二)天然游泳場所應有平坦的入水走道通向水域,通道應保持清潔。在天然游泳場所水面應按一定水深范圍分別設置不同顏色且顏色鮮艷的浮筒,並有告示說明其所代表的水深范圍。 (三)天然游泳場所應配備PH值等水質檢測設備。 (四)天然游泳場所應設立天氣預報、水溫告示牌。
第八條 公共衛生間
(一)在游泳場所淋浴室的區域內應配備相應的水沖式公共衛生間。公共衛生間地面應低於淋浴室,地面與牆壁應選擇耐水易洗刷材料鋪設。男衛生間每60人設一個大便池和二個小便池,女衛生間每40人設一個便池。 (二)公共衛生間內便池宜為蹲式,採用座式便池的宜提供一次性衛生座墊。衛生間內應設置流動水洗手設施,衛生器具宜採用感應式水龍頭和沖洗閥。衛生間應有獨立的排風設施,機械通風設施不得與集中空調管道相通。
第九條 通風、照明與水質
(一)室內游泳場所應保持良好通風,機械通風設施正常運轉,空氣細菌總數、室溫、相對濕度、風速、二氧化碳等空氣監測指標應符合國家相關衛生標準的要求。使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游泳場所,其空調通風系統應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二)室內游泳場所自然採光系數不低於l/4,夜間人工照明,距離水面1米高度的平面照度不低於180勒克斯,開放夜場應當配備足夠的應急照明燈。天然游泳場所游泳區水面照度應能夠滿足救生安全需要。 (三)游泳池水質應符合國家有關標准要求,提供的飲水設施設備及飲用水水質應符合國家相關衛生標准。
第十條 廢棄物存放與預防控制病媒生物設施
游泳場所應在適宜位置設置廢棄物盛放容器,容器應加蓋密閉,便於清理,並能有效預防控制病媒生物孳生。 游泳場所應設有預防控制病媒生物的設施。
編輯本段第三章 衛生操作要求
第十一條 人工游泳場所應當制訂以下操作規程(一)池水循環、凈化、補充、消毒操作規程。 (二)浸腳消毒池水更換消毒操作規程。 (三)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操作規程。 (四)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消毒規程。 (五)池水循環凈化設備維護、污水處理排放等操作規程。
第十二條 公共用品用具采購
游泳場所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凈化劑、清潔劑、殺蟲劑、消毒葯劑、消毒設施、飲水設備、急救物品及設施、池水循環凈化設備等各類用品用具應到證照齊全的生產廠家或經營單位購買,采購時應建立驗收制度並做好記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索取檢驗合格證和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或有關產品衛生許可批件。使用的消毒劑、凈化劑、清潔劑、殺蟲劑、急救葯物等不得對人體產生危害。使用的循環、凈化、消毒、通風保暖等設施設備不得對人體安全造成損傷。
第十三條 公共用品用具儲藏
庫房應存放一定數量的公共用品用具、消毒葯劑、急救物品與設施等,物品應分類存放,標記明顯。庫房內不得堆放雜物。庫房應有預防控制病媒蟲害的設施和措施,設有機械通風裝置,保持良好通風。消毒葯劑和急救葯物應有專人負責管理,專間或專櫃存放且密閉上鎖,並嚴格執行使用登記制度。按葯品有效期分類存放,並及時清理過期葯品。
第十四條 公共用品用具消毒
游泳場所提供游泳者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包括拖鞋、茶具等)應一客一換一消毒。消毒後的飲用具應存放於保潔櫃。
第十五條 人工游泳池水凈化消毒
(一)經凈化消毒的游泳池水質應符合相關國家衛生標準的要求。採用臭氧、紫外線或其它消毒方法消毒時,還應輔助氯消毒。 (二)游泳池水(包括兒童涉水池連續供給的新水)應保持游離余氯濃度為0.3~0.5毫克/升。 (三)浸腳消毒池池水余氯含量應保持5~10毫克/升,應當每4小時更換一次。 (四)游泳池水循環過濾凈化設備每日應進行反沖洗,反沖洗水應排入下水道。 (五)池水水質消毒液投入口位置應設置在游泳池水水質凈化過濾裝置出水口與游泳池給水口之間。
第十六條 游泳場所消毒
(一)人工游泳場所每班開場前和散場後均應對游泳池外沿、池邊走道及衛生設施進行清掃、擦洗或沖洗一次。發現有污染時,用含氯消毒液噴灑消毒後再進行擦洗。 (二)淋浴室應經常刷洗,地面要定期消毒。更衣櫃應於每日開放結束後做好清潔消毒工作。公共衛生間和垃圾箱(桶)應每天及時清洗消毒,防止孳生蚊蠅。 (三)飲水、消毒、搶救等設施設備以及急救室應定期做好清潔消毒。
第十七條 設備設施維護
(一)人工游泳場所水質循環凈化消毒、補水、保暖通風等設備設施應齊備完好,應建立並執行定期檢查和維修制度,做好相應記錄。 (二)設施設備發生故障時應及時檢修,採取應急處理措施,確保設施設備正常運行。水循環設備檢修超過一個循環周期時,不得對外開放。
編輯本段第四章 衛生管理
第十八條證照管理
游泳場所及從業人員應證照齊全,衛生許可證應懸掛在場所醒目處。
第十九條 機構及人員職責
(一)游泳場所的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是該場所衛生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對場所的衛生管理負全面責任。 (二)游泳場所應當建立健全衛生管理制度,設立衛生安全管理組織機構或部門,明確衛生安全主管負責人,配備專(兼)職衛生安全管理人員。游泳場所水質凈化消毒、水質監測、督浴、浸腳消毒池、救生、巡視監護等崗位應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並明確管理人員及崗位責任。 (三)游泳場所應做好從業人員健康檢查和衛生知識培訓的組織安排工作,並根據健康檢查的結果,對患有不宜從事游泳場所服務工作疾病的,調離其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工作崗位。
第二十條 培訓、管理制度
(一)游泳場所應建立衛生及專業知識培訓考核制度,定期對本單位的工作人員進行衛生及專業知識培訓和考核並做好記錄。 (二)建立自身檢查制度,對場所衛生狀況、從業人員個人衛生、操作衛生、日常清洗消毒等工作進行經常性檢查,並做好清洗消毒的記錄。 (三)人工游泳場所應設置專人負責池水凈化消毒工作,並配備足量、符合國家衛生要求的凈化、消毒劑。每場開放前、開放時均應進行池水余氯、PH值、溫度等檢測,檢測結果應公示並註明測定時間,且記錄備查,檢測結果應每月上報衛生監督部門。開放期間每月應由當地衛生檢驗部門進行檢測,並出具檢驗報告。游泳池每年開放前和連續開放期間應對衛生標准規定的全部項目進行檢測。 (四)天然游泳場所每年開放前應經衛生部門水質監測合格後方可對外開放,同時應根據國家有關標准要求中規定的項目定期進行水質檢驗,每月不少於1次,監測結果應向公眾公示。 (五)游泳場所應當建立禁止出租游泳衣褲管理制度。
第二十一條 環境衛生管理
游泳場所應配備足夠、干凈的清掃工具,定期做好衛生清掃工作並做好記錄,及時清運廢棄物並統一處理。 第二十二條 傳染病和健康危害事故應急預案、事故報告(一)游泳場所應當制定預防傳染性疾病傳播、氯氣泄漏等健康危害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預案。當發生傳染病或健康危害事故時,應及時搶救受害者脫離現場,迅速送病人到附近醫療機構救治,採取預防控制措施,防止事故的繼發。 (二)游泳場所負責人及衛生負責人是傳染病和健康危害事故報告責任人。當發生下列傳染病或健康危害事故時應及時報告當地衛生、體育行政部門;導致死亡或同時發生3名以上(含3名)受害病人時,事故報告責任人要在發生事故24小時內電話報告: 1.室內空氣不符合衛生標准所致的虛脫休克; 2.水質受到污染所致的介水傳染性疾病流行; 3.公共用具、用水和衛生設施受到污染所致傳染性疾病、皮膚病流行。
第二十三條 檔案管理
游泳場所應建立完善本單位衛生管理檔案。檔案內容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有關證照:許可證、營業執照、從業人員健康合格證和衛生知識培訓合格證以及崗位資質證明等。 (二)衛生管理制度:包括培訓考核制度、自身檢查制度、水質循環凈化消毒制度、水質監測制度、公共用品清洗消毒更換制度等。 (三)組織領導機構和人員崗位職責。 (四)預防控制傳染性疾病傳播的應急預案,健康危害事故應急處置工作預案。發生傳染病或健康危害事故後的處理情況。 (五)各種操作規程:包括游泳池水循環凈化消毒操作規程、設備維護操作規程等。 (六)有關記錄:包括游泳池水水質循環凈化消毒記錄、水質監測記錄、公共用品清洗消毒更換記錄、自身檢查記錄、培訓考核記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消毒記錄等。 (七)有關資料及證明:包括相關法律法規、標准、規范;衛生學評價資料;總平面布置圖;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布置圖;裝修原材料;池水循環凈化消毒裝置資料;有關消毒設施、消毒葯物、飲水設備等衛生許可證或衛生許可批件的復印件等相關資料。 各項檔案中應有相關人員的工作記錄並簽名,檔案應有專人管理,各類檔案記錄應進行分類並有目錄。有關記錄至少應保存三年。
編輯本段第五章 人員衛生要求
第二十四條 游泳場所工作人員的健康管理
(一)游泳場所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從業人員應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取得健康合格證明後方可上崗。 (二)健康合格證明不得塗改、轉讓、倒賣、偽造。 (三)患有痢疾、傷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攜帶者)、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以及其他有礙公共衛生的疾病,治癒前不得從事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工作。
第二十五條 游泳場所游泳者的健康管理
場所入口處應有明顯「嚴禁肝炎、重症沙眼、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中耳炎、腸道傳染病、精神病、性病等患者和酗酒者進入」的標志。
第二十六條 衛生知識培訓
(一)游泳場所從業人員應加強業務和衛生知識的培訓學習,完成規定學時的衛生知識培訓,掌握有關衛生法規、基本知識和衛生操作技能等。衛生知識培訓每兩年進行一次。新參加工作的從業人員應取得衛生知識培訓合格證明後方可上崗。 (二)對從事較強技術性工作的人員,如水質處理、消毒、監護和急救等人員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有關規定要求參加相關培訓合格後上崗。
第二十七條 個人衛生
游泳場所從業人員應備有兩套以上工作服,工作時應穿著整潔的工作服並佩戴標志,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勤理發,不得留長指甲和塗指甲油。附錄(推薦的游泳場所、游泳池水清洗消毒方法)
一、游泳池水
(一)循環凈水和消毒設備 1.游泳池應當安裝循環凈水和消毒設備,並能滿足水質處理的要求。游泳場所水質循環凈化消毒設備應保持齊全完好,建立定期檢查和維修制度,做好經常性檢查、保養和維修並作好記錄。發現問題及時檢修,發生故障時應有應急處理措施,確保各類設施設備正常運行,保持良好狀態。 2.循環凈水和消毒設備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要求: (1)設備安全可靠、操作和維修方便; (2)計量裝置的計量准確,且靈活可調; (3)投加系統能自動控制,且安全可靠; (4)加氯機至少設置一套備用,加氯機應有壓力穩定且不間斷的水源,加氯機的運行和停止應與循環水泵的運行和停止設聯鎖裝置。 (二)游泳池水消毒 1.消毒劑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要求: (1)殺菌消毒能力強,並有持續殺菌的功能; (2)對水和環境無污染,不改變池水水質; (3)對人體無刺激或刺激性較小; (4)對建築結構、設備和管道腐蝕性小。 2. 在有條件和需要的情況下,可採用臭氧、紫外線或其它消毒方法。採用臭氧或紫外線消毒時,還應輔以氯消毒,以保持消毒的持續性。 3. 游泳池水(包括兒童涉水池連續供給的新水)加氯量按池水中游離余氯量為0.3~0.5毫克/升計算確定,浸腳消毒池水加氯量按池水中游離余氯量為5~10毫克/升計算確定,加葯時間最好在開放前1~2小時進行。游泳場所開放時,要定期測定游泳池水余氯,並做好記錄。有條件的,室內游泳場所開放時,每2小時測一次余氯;室外游泳場所開放時,每小時測一次余氯。 (三)為防止人工游泳池生長藻類,池水中應加入除藻劑。若使用硫酸銅,其最大加葯量不應超過1.0毫克/升。
二、游泳場所消毒
(一)每班開場前和散場後均應對游泳池外沿、池邊走道及衛生設施進行清掃、擦洗或沖洗一次。發現有污染時,可用濃度為250~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噴灑或擦拭消毒後,再用清水擦洗。急救室應定期清潔消毒。 (二)淋浴室應經常刷洗,地面可使用濃度為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定期消毒。 (三)更衣櫃應於每日開放結束後做好清潔消毒,可用濃度為250-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噴灑或擦拭消毒後,再用清水擦洗。 (四)公共衛生間(廁所)和垃圾箱(桶)應每天及時清洗,定期使用濃度為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消毒。 (五)集中空調系統應嚴格按照《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管理辦法》的要求進行定期清洗和消毒。
三、公共用品用具消毒
(一)游泳場所提供游泳者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包括拖鞋、茶具等)應一客一換一消毒。 (二)拖鞋的清洗消毒:應設置專用的拖鞋洗消間或區域。 1.設置兩個洗消池或洗消桶,備有橡膠手套、消毒葯物、水源等。 2.清洗:先用清水或洗潔液清洗拖鞋。 3.過水:在過水池或過水桶中用清水漂洗拖鞋。 4.消毒:將拖鞋完全浸泡在消毒池或消毒桶中,消毒液濃度及浸泡時間應當按使用說明嚴格操作。用含氯消毒液時,浸泡液有效氯含量應達250-500毫克/升,浸泡時間不少於30分鍾; 5.保潔:從消毒液中取出拖鞋,用清水沖洗干凈,去除殘留的消毒液,涼置10至15分鍾,待拖鞋干後放置保潔櫃或保管箱。 (三)杯具的清洗消毒:應按杯具洗消操作規程在專用的杯具洗消間內進行。 1.去污清洗:清倒杯中殘渣及茶水,然後在洗滌池中用洗潔液清洗,用清水漂洗杯具並注意洗刷杯口。 2.消毒:將杯具完全浸泡在消毒池內,消毒液濃度及浸泡時間應當按使用說明嚴格操作,用含氯消毒液時,浸泡液有效氯含量應達250毫克/升濃度,浸泡時間不少於30分鍾;如使用電子消毒櫃,則可直接去污清洗後放入電子消毒櫃消毒。 3.過水:在過水池中用清水漂洗杯具,去除殘留的消毒液。 4.保潔:消毒後的杯具應倒置放入保潔櫃內,保潔櫃內如果採用毛巾作墊子的,所墊的毛巾必須定期更換、清洗和消毒。
四、注意事項
(一)消毒劑應到證照齊全的生產廠家或經營單位購買,采購時應建立驗收制度並做好記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索取檢驗合格證和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或有關產品衛生許可批件。 (二)消毒劑置於有蓋容器中密封保存,保存地點應當通風、乾燥、陰冷、避光;建立消毒劑進出庫專人驗收登記制度,要詳細記錄消毒劑的名稱、數量、產地、進貨日期、生產日期、保質期、包裝情況、索證情況等,並按入庫時間的先後分類存放。 (三)在消毒時應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橡膠手套,避免與皮膚、黏膜直接接觸,如有條件,配製時可戴眼罩。
㈣ 國家規定游泳池規格超過多大,需要配備救生員
根據國家體育局下發的《體育場所開放條件與技術要求(游泳場所)》規定:
1、水版面面積在250平方米權以下的人工游泳池,至少配備固定水上救生員2人;
2、水面面積在250平方米以上的,按面積每增加250平方米及以內,增加1人的比例配備固定水上救生員。
(4)游泳池安全救護擴展閱讀:
游泳救生員職責:
(1)對游泳場所的安全進行檢查,排除安全隱患;
(2)對游泳者的安全進行有效的觀察和防護;
(3)對溺水者進行現場赴救;
(4)對游泳運動中常見的運動損傷進行初步應急處理;
(5)在醫務人員到來之前,對溺水者進行現場急救;
(6)現場人工呼吸和心肺復甦。
㈤ 游泳需要注意哪些安全問題
1、游泳應注意水溫;
2、游泳時間不宜過長;
3、體力勞動後不宜立即游泳;
原因如下:
在戶外游泳時,雖然長時間在水裡浸泡身體不會覺得熱,但頭部在水面上連續幾個小時受到太陽的暴曬,其溫度有時能增高到39℃以上,再加上游泳者體力消耗使排汗不暢,這樣不僅達不到消暑作用,反而容易引發中暑,出現頭痛、眩暈、乏力、動作不協調,嚴重者則會出現意識障礙、昏迷等日射病表現。再者,水溫一般比皮膚溫度低,游泳者下水後,體表熱量在短時間內大量散發,人體會出現保護性反應,通過收縮血管及關閉汗毛孔來調節體溫。
人們游泳時,直接與氯接觸,這種物質會從水中揮發並直接被皮膚吸收。短時間少量氯的吸入對人體無大影響,但長時間泡在水中,氯元素過多對人體健康沒有好處。同時,室內泳池遊人繁雜,難免會將皮膚排泄物、脫落的毛發、鼻涕,甚至尿液及泳衣染料等帶入水中,受污染的水可導致眼、鼻、耳、喉、皮膚、胃腸道、生殖系統等疾病。尤其是小孩子,抵抗能力較弱,如果在水裡待的時間過長,就較容易被水中污物及病菌侵襲而得病。
人在體力勞作過程中機體能量消耗多,全身新陳代謝旺盛,血液流動加速,體內產熱量大增,皮膚中的毛細血管擴張,汗毛孔也張開,出現大量排汗,以利體熱及時散發。如果勞動後立即入水游泳,皮膚受到冷水刺激,毛細血管驟然收縮和汗毛孔關閉會影響體熱的正常散發。所以,許多人雖然在游泳時覺得涼爽,但過後不久反而會感到更加悶熱不適。
(5)游泳池安全救護擴展閱讀:
人民網提醒:
1、為了確保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家在體力勞動尤其是強體力勞動過後,切莫急於去游泳。此時應該先休息,再用溫水把全身的汗漬擦一下,最好吃點麵包、饅頭之類的含糖主食以補充能量,然後再活力充沛地去游泳。游泳時最好結伴同行,便於相互照應。
2、一旦在游泳過程中感覺有不適症狀,應立即上岸,擦乾身上的水,適當曬曬太陽,待身體暖和後盡快穿好衣服,以防感冒、心動過速、肌肉勞損等病症的發生。
㈥ 小區游泳池安全須知
小區游泳池一般是由物業管理,近兩年有部分則由承包商管理,為保證小區泳池水質及安全,小區游泳池管理業是有制定的,叫做小區游泳池管理規定。
1、游泳池水質管理規定:游泳池之水質,應符合衛生主管機關規定之標准,並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游泳池及涉水池之池壁、池底、溢流溝,不得有苔藻滋生或明顯沉積物。
(二)盛放衣物設備應每日清理消毒並保持干凈。
(三)應有救生器具及急救箱之設置,急救葯品應隨時補充。
(四)為控制游泳池水質,游泳池業者除應採取加葯與吸塵措施外,並應定期換水,每三天應至少換水1次。
(五)游泳池之全池面、池邊、扶手及水溝等應保持清潔並加強沖洗,應每天沖洗並消毒。
2、游泳池應依衛生及環保相關法令規定辦理。游泳池之環境衛生及安全,應指定專人管理,並設置救生員負責泳客之秩序及安全。管理員、救生員在游泳池開放時間內負責管理,如發現對健康有影響或安全隱患,可隨時關閉泳池。
有下列情形者,不得進入游泳池:
(一)有傳染病或其它惡疾者。
(二)精神疾病或癲癇患者。
(三)無家長保護之兒童。
(四)攜帶危險物品者。
(五)有危害場內秩序及風紀者。
3、游泳池應將下列注意事項於明顯處公告,促請泳客遵守:
(一)游泳者可自行攜帶浮具練習,其它物品禁止攜帶入場。
(二)更衣須在更衣室為之。
(三)游泳前須淋浴後,再入池游泳。
(四)游泳者須穿游泳衣、游泳褲及戴泳帽。
(五)不得攜帶動物入池。
(六)不得在池內飲食或吸煙。
(七)酒後不得入池。
(八)不得有吐痰、小便或拋棄污物等妨礙公共衛生之行為。
(九)入池游泳時如遇身體不適,應即離場。
(十)散場時泳客應即離場。
(十一)非開放時間不得擅自進入游泳池,違反者發生意外自行負責。
(十二)游泳者必須聽從管理人員之勸導,且不得違反以上規定。
4、游泳池安全管理規定 為維護游泳池的正常秩序,保障游泳愛好者的人身安全,特製定如下管理規定:
一、救生員和有關工作人員按時到崗,認真履行職責。做到開放前認真檢查器材設備,熟悉水域情況;開放中保持思想高度集中,全面觀察,注意事故苗頭,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開放完畢要做好清池工作,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妥善處理。
二、提高責任感,遇到「突發」事故,要行動迅速、機智果斷、勇於救生,敢於負責,把減輕溺水者的痛苦看成是自己應盡的職責。
三、加強救生技術的學習,定期參加專項技術訓練,如拋圈、水中解脫、水中負荷拖帶、人工呼吸等,不斷提高救護水平,以便更好地完成救生任務。
四、值班工作人員要嚴格管理。游泳愛好者要服從管理,凡患有肝炎、心臟病、皮膚病、性病、嚴重沙眼、急性結膜炎、中耳炎、腸道傳染病、精神病和酒後者不能下水游泳;不穿泳衣、褲,不戴泳帽者不能下水;禁止在池內吸煙,隨地吐痰和大小便;嚴禁跳水、潛水、追逐打鬧;不準自帶睡床、車胎、球等進池;兒童須有家長帶領;初學游泳者不得進入深水區。
五、嚴禁攜帶易燃易爆物品進池,正確使用電氣設備,定期檢查線路及防火器材設備,消除火災隱患。
六、嚴禁爬牆入池,如有違反及不服從管理者,送保衛處或公安機關處理。
5、救生員工作職責
(1)必須持「救護員合格證」上崗。
(2)統一著裝,救護人員比須穿泳裝、帶口哨。
(3)實行組長負責制,各組人員必須服從組長安排,提前五分鍾到崗。
(4)思想高度集中,不間斷的掃視責任水域,注意「突出重點、照顧全面」,運用哨聲互相提示、補漏,發現情況共同救治。
(5)不遲到、早退,決不可扎堆聊天或打瞌睡,離崗時要向組長 請假。
(6)及時制止打鬧、跳水、潛泳、違反治安行為,敢於、善於管理和救護。
(7)清場時,仔細檢查水底,組長確認後一齊離場。
㈦ 游泳場應配備哪些急救器材
1.要保持池水的衛生,池水在水質、水溫、PH值、余氯量等方面要達到國家標准,泳池的水溫要控制在26~28度左右,保持控制PH值在6.5~8.5之間,保持控制余氯在0.2~1.0毫克/升之間,要有固定專人負責每天游泳池內池水的檢測、記錄和消毒,每隔兩小時測一次,余氯不夠要及時補充;每天池水都要通過水處理系統24小時循環過濾,過濾掉毛發等雜質,並通過投放消毒葯物進行消毒;每2~3天沖洗水處理系統中的沙缸一次,用掉約1/3的池水,然後補充1/3的新水,對池水進行部分更換,每年徹底更換池水2~3次;游泳館內的工作人員要持有健康證和上崗證。安全方面,游泳館最少要配備6位救生隊員,最好2小時輪班一次,救生圈、救生桿、救生繩等救生器材要齊全,並定期接受救生知識培訓。游泳者入水前要做熱身運動,以免出現腳部抽筋等不適症狀;游泳的時間和運動量也要因人而異,5~6歲以下的兒童游泳時間不能超過45分鍾,一般的人不超過2小時,如果在池水中的時間過長,內臟系統受影響,身體會出現不適反應;游泳完最好不要立刻進食,特別是冷的或油炸食品。另外,游泳館應配備速效救心丸等一些常用的急救葯品。 2. 特殊緊急情況的處理
1.泳客傷病的處理由於游泳館配備專業醫護人員的數量極少,所以應選擇合適的游泳館員工接受有關急救知識及技術的專業訓練。在遇到泳客傷病的時候,能協助專業醫護人員或獨立地對傷病泳客進行急救。游泳館還應備有急救箱,箱內應裝備有急救時所必需的醫葯用品與器材。任何員工在任何場合發現有傷病的泳客應立即報告,尤其是游泳館的服務員及管理人員在工作中,應隨時注意是否有傷病泳客。接到有傷病泳客的報告,游泳館管理人員應立即與專業醫護人員或受過專業訓練的員工趕到現場,實施急救處理。如傷病情況不嚴重,經急救處理後,或安排醫生來出診或送泳客去醫院,作仔細檢查及治療。如傷病情況嚴重的話,邊進行急救處理,邊安排急救車將傷病泳客送到醫院去治療,絕不可延誤時間。事後應由游泳館寫出泳客傷病事故的報告,列明病由、病狀及處理方法和結果。該報告除呈報游泳館館長室外,還應存檔備查。2.醉酒泳客的處理醉酒泳客的破壞性較大,輕則行為失態大吵大鬧,隨地嘔吐,重則危及其生命及客房設備與傢具或釀成更大的事故。游泳館服務員遇上醉客時,頭腦應保持冷靜。根據醉酒泳客不同的種類及特徵,分別處理。對輕的醉客,應適時勸導,禁止下水游泳。對重的醉客,則應協助保安人員,將其制服,以免擾亂其他泳客或傷害自己。3.遇到自然災害時的處理威脅游泳館安全的自然災害有:水災、地震、台風、龍卷風、暴風雪等。針對游泳館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特點,游泳館應制定出預防及應付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的安全計劃。游泳館則應有相應具體的安全計劃,內容包括:(1)游泳館及其各工作崗位在發生自然災害時的職責與具體任務。(2)應備各種應付自然災害的設備器材,並定期檢查,保證其處於完好的使用狀態。(3)情況需要時的緊急疏散計劃。4.停電事故的處理停電事故可能是外部供電系統引起,也可能是游泳館內部供電發生故障。停電事故發生的可能性比火災及自然災害要大。因此,對有游泳館來說,應配備有緊急供電裝置。該裝置能在停電後立即自行起動供電。這是對付停電事故最理想的辦法。在沒有這種裝置的游泳館內,游泳館應設計一個周全的安全計劃來應付停電事故,其內容包括:(1)向泳客及員工說明這是停電事故,保證所有員工平靜地留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在更衣室內的泳客平靜迅速地疏散。(2)用手電筒照明公共場所,幫助滯留在走廊及電梯中的泳客轉移到安全的地方。(3)在停電期間,注意安全保衛,加強泳池更衣室走道的巡視,防止有人趁機行竊。
㈧ 游泳安全小常識
游泳的安全知識:不要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在天然水域游泳時,切忌貿然下水。凡水域周圍和水下情況復雜的都不宜下水游泳,以免發生意外。
不要單獨游泳。個人建議還是到游泳館等地游泳,環境好,並且配有專業人員(安全第一啊!!在天然水域淹死人的新聞還不夠多嗎?)
在參加游泳前,首先應該進行健康檢查,看看心、肺及其他重要器官有無疾病,看看有無傳染性疾病。具有發熱、咳嗽、腹瀉症狀和體症者,以及急性傳染性肝炎、重症沙眼、急性傳染性結膜炎、傳染性皮膚病等疾病患者,不應該到公共場所游泳,以免傳染別人。另外女性忌月經期游泳,月經期間游泳,病菌易進入子宮、輸卵管等處,引起感染,導致月經不調、經量過多、經期延長。
病剛痊癒,或有頭痛、感冒、過度疲勞、飢餓等情況時,不宜下水游泳。因為這時身體較弱,對冷水的刺激容易產生不良反應,可使病情加重。用餐和劇烈運動後不久,也不要游泳。因為飯後消化器官的活動加強,胃腸器官血液供應增加,會減少對消化道的供應。同時,肌肉活動還會通過神經系統的作用,使消化器官的活動減弱,致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受到影響,天長日久會引起腸胃病。
在飲酒以後也不要游泳。因為飲酒後身體表皮血管擴張,體內大量向外散熱。下水後由於水比空氣的導熱性大,體溫在水中的散失,將比在空氣中大得多。過多的體溫散失,對身體是不利的;另一方面,酒內含的酒精,對中樞神經有麻醉作用,使人體機能降低,身體的反應和動作協調性都下降,這很容易發生事故。
空腹不能游泳,但也不能太飽時下水,飯後一般隔半小時到1小時後才能游泳。此外,在勞動和劇烈運動後不久便游泳,將加重心臟的負擔,使人體的機能受到影響,嚴重時甚至可以使心臟受到損害。
游泳時間不宜過長,游泳持續時間一般不應超過1.5—2小時,要量力而行,注意休息。過度疲勞容易造成腦缺血,引發頭暈、腦脹等問題。
皮膚對寒冷刺激一般有三個反應期。第一期:入水後,受冷的刺激,皮膚血管收縮,膚色呈蒼白。第二期:在水中停留一定時間後,體表血流擴張,皮膚由蒼白轉呈淺紅色,膚體由冷轉暖。第三期:停留過久,體溫熱散大於熱發,皮膚出現雞皮疙瘩和寒顫現象。這是夏遊的禁忌期,應及時出水。
入水前要做一定要做伸臂、彎腰、壓腿、轉身等簡單的熱身動作,使全身的關節、肌肉、內臟器官以及神經系統都進入活躍狀態。在天氣炎熱的時候,換上泳衣就下水,最有可能因為水溫過低而發生抽筋。不過無論哪裡抽筋,惟一有效的方法是先放鬆心情,然後將抽筋的部位扳直。另外入水前要先用池水淋頭面、胸腹、四肢等部位,尤其是頭部,不要猛然扎入水中,否則很可能會頭痛。入水後如頭痛應立即上岸,將頭發擦乾後,喝一杯熱開水,即可好轉。
泳後,應即用軟質干巾擦去身上水垢,滴上氯霉或硼酸眼葯水,擤出鼻腔分泌物。如若耳部進水,可採用「同側跳」將水排出。之後,再做幾節放鬆體操及肢體按摩或在日光下小憩15——20分鍾,以避免肌群僵化和疲勞.
㈨ 游泳安全知識
(一)、游泳小常識:(五點)
1、必須在家長(監護人)的帶領下去游泳。單身一人去游泳最容易出問題,如果你的同伴不是家長(成年人),在出現險情時,很難保證能夠得到妥善的救助。
2、身體患病者不要去游泳。中耳炎、心臟病、皮膚病、肝、腎疾病、高血壓、癲癇、紅眼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及感冒、發熱、精神疲倦,身體無力都不要去游泳,因為上述病人參加游泳運動,不但容易加重病情,而且還容易發生抽筋、意外昏迷,危及生命。傳染病患者易把病傳染給別人。另外女同學月經期間均不宜游泳。
3、參加強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後,不能立即跳進水中游泳,尤其是在滿身大汗,渾身發熱的情況下,不可以立即下水,否則易引起抽筋、感冒等。
4、被污染的(水質不好)河流、水庫、有急流處、兩條河流的交匯處以及落差的河流湖泊,均不宜游泳。一般來說,凡是水況不明的江河湖泊都不宜游泳。
5、惡劣天氣如雷雨、刮風、天氣突變等情況下,也不宜游泳。
(二)、游泳前要做好准備活動。
1、在游泳之前一定要做充足的准備活動。夏季天氣炎熱,不做准備活動馬上入水,水溫、體溫、氣溫相差很大,聚然入水,毛孔迅速收縮,刺激感覺神經,輕則引起肢體抽筋,重則引起反射性心臟停跳休克,很容易造成溺水死亡。
2、如何准備:
通過跳躍、慢跑使身體發熱但不出汗至2-4分鍾。其目的是使身體內各個器官進入到活動狀態。
做徒手操:(體育課老師經常採用的)使身體各關節、韌帶及身體肌肉做好充分活動准備,以防受傷。
入水前用冷水淋浴一下,以適應水溫,然後下水。
水上准備工作。入水後不宜馬上快速游泳,更不宜馬上流入深水區。應在淺水區適應一段時間後,再逐漸加速。
(三)、游泳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四點)
1、應該相互關照、相互關心,而不應該相互嬉水,或捉弄對方。一起去游泳,如果有人提前上岸,要告訴同伴,一起去游泳應該一起回家。
2、到天然游泳場所(如江河、水塘、水庫)游泳,應該有家長、親人或老師的帶領。特別強調初學者不要到野外去游泳。
3、要注意休息,不要長距離游泳,不要遠離夥伴。如果感到身體不適,要告訴同伴並上岸休息,在岸上觀看同伴遊泳,留心他們的安全。
4、中小學生不游潛泳,更不能相互攀比潛水的時間誰更長,潛水的距離誰更遠。這樣做很容易發生危險。
(四)、游泳中的緊急情況及自救。(三點)
1、抽筋:是肌肉不自主的強直性收縮,水溫過低或游泳時間過長,都可能引起抽筋,發生抽筋時最重要的是保持鎮靜,不驚慌。
2、一般處理辦法。(1)如果發現有抽筋現象,應馬上停止游泳,立即上岸休息,並對抽筋部位進行按摩。(2)如果在深水中發生抽筋,且自己無力處理,而周圍又無同伴時,應向岸邊呼救,千萬不要慌張。
3、在水中解脫抽筋的方法,主要是牽引抽筋的骨肉,使收縮的肌肉伸展和松馳。具體的解脫方法如下:(6個方面)
(1)手指抽筋時,將手握成拳頭,然後用力張開,這樣迅速交替做幾次,直到解脫為止。
(2)一個手掌抽筋時,另一手掌猛力壓抽筋的手掌,並做振顫動作。
(3)上臂抽筋時,握拳,並盡量曲肘,然後用力伸直,反復幾次。
(4)小腿或腳趾抽筋時,先吸一口氣,仰卧在水上,用抽筋肢體對側的手握住抽筋的腳趾,並用力向身體方向拉,另一隻手壓在抽筋一側肢體的膝蓋上,幫助伸直,就可以得到緩解。如一次不行,可心連續做幾次。
(5)大腿抽筋時,吸一口氣,仰卧水上,彎曲抽筋的大腿,並彎曲膝關節,然後用兩手抱著小腿用力使它貼在大腿上,並加振顫動作,最後用力向前伸直。
(6)胃部抽筋時,先吸一口氣,仰浮水上。迅速彎曲兩大腿,靠近腹部,用手稍抱膝,隨即向前伸直,注意動作不要太用力,要自然。
再次強調:不管發生什麼樣的抽筋,都先向同伴或其他游泳者呼叫:「我抽筋了,快來人呀!」
(五)、溺水的急救
1、發現溺水者如何將其救上岸。
方法一:可將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拋給溺水者,再將其拖至岸邊;
方法二:若沒有救護器材,可以入水直接救護。接近溺水者時要轉動他的髖部,使其背向自己(為什麼?)然後拖運。拖運時通常採用側泳或仰泳拖運法。
特別強調:未成年人發現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營救,應立即大聲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呼救,未成年人保護法也規定:「未成年不能參加搶險等危險性活動。」這也是我們學校為什麼要強調學生去游泳要由家長帶領。
2、如何開展岸上急救(四步)
(1)當溺水者被救上岸後,應立即將其口腔打開,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及其他異物。如果溺水者牙關緊閉,要從其後面用兩手的拇指由後向前頂住他的下頜關節,並用力向前推進。同時,兩手的食指與中指向下扳頜骨,即可搬開他的牙關。
(2)控水。救護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膝,將溺水者的腹部放到屈膝的大腿上,一手扶住他的頭部,使他的嘴向下,另一手壓他的背部,這樣即可將其腹內水排出。
(3)如果溺水者昏迷,呼吸微弱或停止,要立即進行人工呼吸,通常採用口對口吹氣的方法效果較好。若心跳停止還應立即配合胸部按壓,進行心臟復甦。
(4)注意,在急救的同時,其他要迅速打急救電話。或攔車送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