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的作者
Ⅰ 桃花心木作者資料
林清玄,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灣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畢業於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台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
一九七三年開始散文創作。一九七九年起連續七次獲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秀獎和報導文學優等獎、台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
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一九五三年生於中國台灣省高雄旗山。自幼立志成為作家,高中時期,獲台南市作文比賽第一名,大學時期,得翠谷文學獎首獎。
(1)桃花心木的作者擴展閱讀
1973年開始散文創作,20歲出版第一本書《蓮花開落》的林清玄,一生作品無數,他是許多人眼裡的「心靈導師」。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人生幸好有別離》一書,成了林清玄先生生前最後一部作品。
生前最後一部作品
2018年年末,因著令人唏噓的「流年」,感嘆於諸多名人大師的隕落,這一部收錄了林清玄關於「生離死別」這一人生終極話題的思考的散文集問世,沒想到卻成為林清玄老師的絕筆。
在《在生命的路途中》這篇文中,林清玄講到自己一位好友大陳的突然離世,其中清楚地提及了自己對人生無常的態度:
「一切的死亡,都不是在目的地發生,而是在旅程中發生的。」林清玄老師面對生死的無常與無奈,並不悲觀,他在文中道出了這樣的樂觀之語:「可以死的地方有多少,可以活的地方就有多少呀!」
《人生幸好有別離》書中篇章,大多與「別離」有關。「生死離別」為人生大事,是每個人難以逃避,又常常充滿困惑的論題。
林清玄先生以其獨到的視角,通過禪學思想,在文章中傳達了他對這一論題的看法,意味深遠,引人深思。篇章大多緊扣「幸好」這一立意,傳達了林清玄老師面對別離時「既感傷又豁達」的態度。
Ⅱ 桃花心木的作者是誰
{桃花心木}是我國台灣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寫內一個中熟人讓」樹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種樹人的話,使作者受到感動,明白了」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的道理,點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在描寫和敘述中轉乘自然流暢,由作者的疑問引出種樹人的一番話,是作者受到啟示感悟人生的道理。
希望我的答案你以有幫助。
對了,這是老師上課發下來的「復習卷」裡面的內容,所以這是100%的正確滴。
Ⅲ 《桃花心木》的作者是誰作者借什麼來比喻什麼呀
趙麗宏
樹苗的生長比喻人的成長
Ⅳ 桃花心木的作者是誰這篇文章使用了什麼寫作手法說明了什麼道理
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這是一種借物喻人的寫法。寫一個種樹人內讓「樹木容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桃花心木這篇主要講了種樹人種下樹苗後,常來澆水,可是澆水卻沒有規律。「我」先前以為他太懶,太忙,最後問了他才知道,原來樹苗也和人一樣,要用有限的養分轉化成巨大的能量,才能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Ⅳ 《桃花心木》的作者是台灣著名作家(),文中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從而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桃花心木》的作者是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文中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從而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只有經得起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才能成為堅強的人,才能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桃花心木》是當代散文家林清玄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從描寫桃花心木的形狀寫起,寫到桃花心木樹苗和種樹人,再寫作者觀察種樹人種樹的現象,最後寫作者與種樹人的談論。
引出了「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的道理,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全文語言親切自然,文筆恬淡清新,娓娓道來,由事入理,融理於事,水到渠成,順理成章,意味無窮。
(5)桃花心木的作者擴展閱讀:
1、作者簡介:
林清玄(1953—2019),筆名秦情、林漓、大悲等。中國台灣高雄人。畢業於中國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中國台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
連續十年被評為中國台灣十大暢銷書作家,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散文集有《打開心內的門窗》、《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走向光明的所在》、《白雪少年》等。
2019年1月23日,林清玄因病逝世,享年65歲。
2、創作背景:
《桃花心木》的故事是真實的,「桃花心木」原產熱帶美洲,樹皮淡紅色,樹干挺拔,木材色澤美麗,能抗蟲蝕,為世界名貴木材之一。文中的「桃花心木」大約種於20世紀90年代,當時早已在台灣各地廣泛種植。
十多年後的一個春天,作者回老家小住,清晨,被屋外百鳥的鳴唱叫醒,拉開窗簾,三層樓高的千棵桃花心木同時開花了。作者不由回想起十幾年前,自己觀看工人為桃花心木澆水的往事,心中無限感慨而寫下了此文。
Ⅵ 桃花心木是什麼地方作者是誰的作品寫出他的兩個作品名稱
作者:
林清玄,1953年生,當代作家,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專灣高雄人。林清玄畢業於屬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
作品:
林清玄在大陸出版了《在雲上》《清音五弦》《心的菩提》《情的菩提》《馬尾》《林寺》等,飽含著他對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品味。
2012年,菩提十書重新出版:《境明,千里皆明》《心美,一切皆美》《情深,萬象皆深》等。
2014年禪意散文精選(全四冊):《不爭,是一種慈悲》《不辯,是一種智慧》《不聞,是一種清凈》《不看,是一種自在》。
Ⅶ 【桃花心木】作者{ },{ }人,代表作有{ }。
【桃來花心木】作者自{林清玄 },{中國台灣高雄 }人,代表作有{《白雪少年》《鴛鴦香爐》《迷路的雲》《金色印象》《玫瑰海洋》 }。
林清玄,1953年出生 ,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台灣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1953年生於中國台灣省高雄旗山。畢業於中國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台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他是台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Ⅷ 《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們學過他的《和時間賽跑》。文章借樹的生長比喻
文章借樹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育人如育樹,只有在艱苦環境中經受考驗,克服依賴性,才能生存發展成為強者。
Ⅸ 《桃花心木》作者是誰
林清玄
林清玄,1953年出生 ,中國台灣省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
筆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鵑》。文章《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選入人教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1953年生於中國台灣省高雄旗山。畢業於中國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台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他是台灣地區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中文名
林清玄
外文名
Lin Qingxuan
別名
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人物經歷
講座時的林清玄
他自從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漫畫書之後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30歲前得遍了台灣所有文學大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金鼎獎、時報文學獎、中華文學獎、中央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作協文學獎,曾於台灣獲得世界華人文化新傳獎、傑出孝子獎、世新大學十大傑出校友獎、成功雜志十大成功人物獎、寶島十大才子獎……直到他不再參賽為止,被譽為得獎專業戶。他連續十年被評為台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從小學三年級就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歲時即開始發表作品,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台灣的所有文學大獎。在25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在台灣創下150版的熱賣記錄,《打開心靈的門窗》一書創下高達5億元台幣的熱賣記錄。尤其是80年代後期,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新書。門類涉及散文、報告文學、文化評論、小說、散文詩等。[1][2]
32歲遇見佛法,高規格入山修行,深入經藏。[2]
35歲出山,四處參學,寫成「身心安頓系列」,成為90年代最暢銷的作品。[2]
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書之一。同時創作「現代佛典系列」,帶動佛教文學,掀起學佛熱潮。獲頒傑出孝子獎。[2]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國台灣、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Ⅹ 桃花心木的作者簡介
林清玄,台灣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1953年生於中國台灣省高雄旗山。畢業於中國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台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他是台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蓮花開落》,之後一發而不可收拾。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1973年開始).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走向光明的所在》《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二十次。林清玄曾任《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現為自由作家。一九七九年起連續七次獲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秀獎和報導文學優等獎、台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30歲前得遍了台灣所有文學大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金鼎獎、時報文學獎、中華文學獎、中央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作協文學獎等,直到他不再參賽為止,被譽為得獎專業戶。
他連續十年被評為台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從小學三年級就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歲時即開始發表作品,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台灣的所有文學大獎。在25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在台灣創下150版的熱賣記錄,《打開心靈的門窗》一書創下高達5億元台幣的熱賣記錄。尤其是80年代後期,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新書。門類涉及散文、報告文學、文化評論、小說、散文詩等。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國台灣、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對林清玄來說,走上寫作之路,其實並非最初的願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當畫家,甚至還跟著林崇漢畫了一陣子。不過,走上寫作的路,倒一絲也不後悔,寫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繪出自己的心路歷程,以及所見、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覺會一直寫下去,或許依然在文學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許就著手去寫一些比較大部頭的有關人性,有關歷史,有關哲理的書,或許改變途徑去寫小說,不管未來會寫什麼,寫作總是一條不能斬斷的路,林清玄會一步步往下走去。
7歲開始背誦唐詩宋詞,8歲,獲得了全國兒童繪畫賽優選,10歲就開始讀小說,林清玄記得小時最喜歡的是《西游記》。
1972年,考取世界新專電影技術科,在學時非常活躍,開始認真寫稿,而繪事則暫時拋開了。在世新的時候,創辦過《電影學報》,擔任《奔流雜志》編輯,在《新聞人》周報任總主筆。這段時候,在文壇漸露頭角,開始受到了矚目。
林清玄寫報導寫得多,寫散文反倒寫得少了,不過,他並不覺得可惜,雖然他自己也了解,報導到底只是報導,不會成為文學的重鎮,甚且有一天它會式微。不過,林清玄自覺還年輕,就利用報導來磨練自己的事,創作的事,稍候也不遲。林清玄也自認,還未到定下1個風格,1個走向的時候,他還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樣的路,去寫多樣的文章。而且他還會去角逐其他以篇對篇,或似一堆對一堆的獎目。因為,他一直是永恆的新人,1個新人永遠都需要去競逐,永遠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林清玄的散文創作大體上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壇的78年間,散文集有《蓮花開落》、《冷月鍾笛》等;第2個階段是他從1980年結集《溫一壺月光下酒》起,相繼出版了《白雪少年》、《鴛鴦香爐》、《迷路的雲》、《金色印象》、《玫瑰海洋》等;80年代後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寫作最辛苦和最多產量的第3階段,在這個階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學界內外。
林清玄在大陸出版了新書《迷路的雲》、和《清音五弦》等,飽含著他對佛教,人生的感悟,值得品味。
林清玄作品
《桃花心木》《心的菩提》《情的菩提》《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迷路的雲》《在雲上》《玫瑰海洋》《清音五弦》《身心安頓》《煩惱平息》
《打開心靈的門窗》《浴著光輝的母親》《與父親的夜談》《台北鬧飢荒》《和時間賽跑》《山谷的起點》
《苦瓜變甜》《走向光明的所在》《心田上的百合花開》《生命的化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