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桃花扇讀後感

桃花扇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2-22 03:30:50

桃花扇 觀後感500字

桃花扇觀後感
《桃花扇》應該是幾部古典戲曲中,觀眾最為陌生的一部,然而卻是現代戲曲舞台的寵兒,在各種戲曲中變換著身姿,經久不衰,更被那些藝術名伶們反復吟唱。這部寫於清初的戲曲著作在我看來很大程度上又像是作者的自述,「國破家亡風飄絮」面對山河動盪,朝廷更迭,幾經國破家亡,最終勉強苟活了下來。生在清初的孔尚任與其他從舊時朝廷走出來的人們一樣,自己的國已不國,委身外夷腳下,不勝滋味,只能寄情於詩賦。有時人們又不免竊喜,倘若沒有這時代的更迭,又那裡能得到這樣一曲百唱不厭的戲曲佳作呢?國雖不在了,心依存,志猶在,古人們的辛酸成長起來是後人望塵莫及的志向。
回到書中,即便是在國家風雨飄搖的時候,主人公的侯朝宗依舊踏歌江南,美人在懷,好不風流。卻又寫得文字,抒得豪情,廣結有識之士,深受眾人敬仰。奈何新婚的余溫還未消散殆盡,遇上奸人陷害,身家唯恐不保,只得倉皇逃走。這一走便是此去經年,歸期無望,這一走,只留得閨中美人獨自飲淚,幸得盟誓之扇陪伴左右。國家的動盪終於連江南的樂土也被踏破了,本想偏居江南一隅的南明也在外敵的金戈鐵馬下漸漸倒下了。美人在命運的面前掙扎的抬起頭,痴候良人歸來,卻有小人想得漁翁之利,將其推到那些徒有家財萬貫的賊人之手。為表忠貞,美人自刎表之,血濺盟誓之扇,後有賢士順著血滴畫出一折桃花,至此《桃花扇》成忠貞之帥,流傳後人,在夾縫中苟活下來的美人從此隱於山林。又是多少年的動盪,南明再也沒有殘存的餘力,清兵的旗幟已經橫掃中原,國終究是滅了,國也終究是另有了,只是,人事無常,昔日已不再。也不只是命運的捉弄,或是緣分尚存,男女主人公最後竟在出家的寺中重逢,縱使千言萬語,竟也無語凝噎,只一折《桃花扇》能解衷腸。
戲的結尾帶著悲劇的音韻,卻也算的是最好的結局了。古人們在追尋愛情的時候總能表現出後人所不能想像的堅韌,換在今日,或許,命都將沒有了,何談追尋。往日的貞節烈婦之詞早在魯迅的時候就被人們所摒棄了,我們的國家衰亡從來都不是靠著這一檔借婦人之說來戰斗的,那不過是男人們在國將不國的時候為自己找尋的借口罷了。但當我們坐下來冷靜地思考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並非全然如此。國將不過之時,除了一派悲天憫人的氤氳之詞,人們再也聽不去其他,也看不得其他。因為國終究是滅了,縱有肝膽豪雲,依舊不能修補這破碎的山河,世人總是看不見戰敗時的忠心義氣,不是沒有,而是人們不願顧及了,因為國已經不國了。此時唯一能讓人們聊以慰藉一下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婦人們在面對侮辱面前所變現出來的貞潔情操罷了,或許也只是閑談罷了。
或許有一句詩正恰如其分: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Ⅱ 桃花扇的先聲篇讀後感

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頭,血濺到扇子上,就這上面略加點染成一枝桃花.
__張愛玲

Ⅲ 《端居》讀後感100字

《桃花扇》是凄涼的傳奇,也是悲壯的史詩。「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它的主題的兩個層面是如此渾然融為一體——個人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愛情的命運和文化的命運在此劇中就像血淚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與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兩串纓絡,以一白紗宮扇為結,難分難解;愛情的忠貞和民族的大義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畫,糾纏出幻滅的悲劇命運。
明王朝三百年基業,於旦夕之間傾頹覆滅,留下整整一代知識分子的人生悲劇。典型的如吳梅村:「草間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詩人」二作結。即使劇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參加河北鄉試,雖然高中副榜後並未出仕,但是留人詬病,為當時義士所不齒。《桃花扇》傳奇是在清廷的高壓政治環境下為漢人宣洩家國巨變中的悲涼和幻滅所作,相信沒有人在讀完或者看完這一傳奇後會只為侯李的愛情悲劇所感,最濃重的情緒當依然寄託在劇終時道士撕扇時的棒喝:「國在哪裡?家在哪裡?君在哪裡?父在哪裡?」於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變突出,而是命運使然,不得不如此。
全劇最引人之處當數《沉江》和最後《入道》兩出了,分別是國家的幻滅和愛情的幻滅。
《沉江》標志著腐朽的南明小朝廷最後的覆滅結局,也寫盡了忠臣義士的悲壯。史可法本是在南京陷落前死守揚州,城破後被多鐸所殺,但是孔尚任改成是在聽聞福王等已經棄城逃亡,正是「氣撇下俺斷篷船,丟下俺無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歸無路,進又難前。」,於是投江而死。雖然沒有史實所述那樣慷慨激昂,但是觀從聯繫到劇中多多處所表現的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佞,只會油然在國破家亡的沉痛中興起幻滅之感,皆因作都透過舞台上的一幕幕早已傳達出南明王朝是不得不亡的歷史教訓和經驗總結。「國在哪裡?君在哪裡?」當知識分子和民族義士的生存支柱倒塌傾頹後,所有人都在哀唱:「使盡殘兵血戰,跳出重圍,故國苦戀,誰知歌罷剩空筵。長江一線,吳頭楚尾路三千。盡歸別姓,雨翻雲變。寒濤東卷,萬事付空煙。」。
可以說戲到此出,所有當時的觀眾,心中都充滿故國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這樣一個有忠臣義士死死護持的國家如何敗亡的呢?而他們所盡忠的那樣的統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後只是唱:「寡人登極御宇,將近一年,幸虧四鎮阻擋,流賊不能南下;雖有叛臣倡議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獄。目今外侮不來,內患不生,正在口選淑女,冊立正宮,這也都算小事;只是聯獨享帝王之尊,無有聲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悶也。」所以大家苦苦堅持的君國大義又有什麼意義呢?尤其那些明朝遺民,或者漢民族的正統文化觀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對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當明了這一「江山淪亡」、「輿圖換稿」的歷史悲劇的必然性之後,更加深了他們的人生幻滅之感。
當然純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少數民族不時入主華夏,實是封建王朝發展的歷史常規,但是從歷史上看,少數民族的軍事力量的破壞性是不容否認的。清廷在鎮壓漢民族的抵抗勢力時,用的也是殘酷的高壓手段。所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直接針對平民百姓,而以血腥手段推行的「改服易發」更是削弱漢族傳統文化強勢地位的奴役手段。對被征服民族來說,更增加了對入侵民族的文化上的仇恨。無怪乎晚清的革命黨人口口聲聲以「驅除韃虜」為口號,而清廷覆沒後的第一文化舉措就是剪辮易服了。
最後《入道》一出中開始是道場致祭:「正壇設故明思宗烈皇帝之位;左壇設故明甲申殉難文臣之位;右壇設故明甲殉難武臣之位。」致祭篇幅之長佔去此出大半,除去抒發神州陸沉之悲外,更要為侯李的愛情結局充分渲染國破家亡的悲涼氣氛,所以張道士撕扇擲地,厲聲喝斷兩人的互訴衷情時才有石破天驚之概,劇情到此,也才有雨收雲歇之效。然後在「白骨青灰長艾蕭,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興亡夢,兒女濃情何處消。」的歌聲中劇終。此出起於致祭之悲轉於重會之喜,結於入道之幻滅,波瀾奇崛而轉換自然,把觀眾的所有的情緒歸結到「回頭皆幻景」中的幻滅中去,此不符歷史的結局更能打動人心,方能收束全劇。
其實劇中的正面人物侯方域也滿透著悲劇性的性格。像一開場那種風流公子的樣貌,正是典型的襯托出整個南明王朝的「秦淮煙月無新舊,脂粉膩滿東流」頹喪風氣。他對阮大鋮的認識更是可笑。倒是香君的剛烈形象更為突出,實是全劇最有力的正面形象。
《桃花扇》是一部歷史劇,作者以數十年的工夫探求歷史的真實性,達到「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的程度,可以稱得上是當時歷史舞台的一部「信史」。正是在歷史的巨變中,《桃花扇》找到了這一個個個體命運的幻滅和歸宿。這也是作者所能找到的唯心史觀的必然結局。
最後以愚以為《桃花扇》中的壓卷之作來做結尾:
[古輪台](合)走江邊,滿腔憤慨向誰言。老淚風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盡殘兵血戰,跳出重圍,故國苦戀,誰知歌罷剩空筵。長江一線,吳頭楚尾路三千。盡歸別姓,雨翻雲變。寒濤東卷,萬事付空煙。精魂顯,大招聲逐海天遠。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