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改變了中國戲曲
『壹』 《桃花扇》改變了中國戲曲常見的大團圓結局(判斷題)
正確。
《桃花扇》的結局打破了古代戲劇常見的大團圓模式,給讀者或觀眾留下了更大的思版考餘地。《權桃花扇》的結局是一個悲劇結局,南明王朝在風雨飄搖中最終走向了滅亡,《桃花扇》最終也成了「哭聲淚痕之書」,讓人感受到一種新的情緒體驗。
『貳』 中國古典戲劇的成熟時期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中國古典戲劇的發展史:
1、先秦至中唐——戲曲的萌芽期
《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到漢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2、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後,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3、宋金——戲曲的發展期
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4、元代——戲曲的成熟期
「雜劇」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5、明清——戲曲的繁榮期
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
(2)桃花扇改變了中國戲曲擴展閱讀
中國四大古典戲曲,也稱「四大古典戲劇」。即王實甫的《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 。
《長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戲曲發展上的兩個高峰,在中國戲曲中也同樣具有很高的地位,與《西廂記》和《牡丹亭》並稱為我國四大古典名劇,一直深得廣大人民喜歡。
《長生殿》取材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和元代劇作家白樸的劇作《梧桐雨》,講的是唐玄宗和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故事,但他在原來題材上發揮,演繹出兩個重要的主題:一是極大地增加了當時的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內容;二是改造和充實了愛情故事。
《桃花扇》是中國清代著名的傳奇劇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經歷十餘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
作者將明末侯方域與秦淮艷姬李香君的悲歡離合同南明弘光朝的興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劇的結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團圓的傳統模式,男女之情與興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華。
《西廂記》中無不體現出素樸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詞華艷優美,富於詩的意境;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
杜麗娘是中國古典文學里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
『叄』 中國古代戲曲經典劇目有哪些
1、《霸王別姬》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表演的梅派經典名劇之一。主角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妃虞姬。此劇,又名《九里山》《楚漢爭》《亡烏江》《十面埋伏》。
清逸居士根據崑曲《千金記》和《史記·項羽本紀》編寫而成。總共四本。1918年,由楊小樓、尚小雲在北京首演。1922年2月15日,楊小樓與梅蘭芳合作。齊如山、吳震修對《楚漢爭》進行修改,更名為《霸王別姬》。
2、《金玉奴》是戲曲傳統劇目,亦名《棒打薄情郎》,取材於《古今小說》第二十七卷《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豫劇皇後陳素真、京劇大師荀慧生的早年劇目,還有評劇、河北梆子均有此劇目,川劇有《棒打莫稽》,徽劇、滇劇均有《紅鸞喜》。
3、《宇宙鋒》是中國戲曲的傳統劇目, 而梅蘭芳(京劇)、陳素真(豫劇)、陳伯華(漢劇)三位大師的《宇宙鋒》並稱為「宇宙三鋒」。
秦腔表演藝術家、教育家馬藍魚的《宇宙鋒》是梅蘭芳親排。同樣,馬藍魚老師又傳授給了得意弟子梅花獎得主齊愛雲。秦腔還有為數不多的演員在演。
4、《長坂坡》是京劇傳統劇目,選自《三國演義》第41回「……趙子龍單騎救主」,故事敘述: 劉備自新野撤走,在長坂坡被曹操夤夜率兵追及,與所屬部隊及家眷失散;趙雲捨死忘生,單槍匹馬沖入曹營,屢涉險境,終於萬馬軍中救出簡雍、糜竺。
後又奮力拚搏,保護甘夫人及劉備幼子阿斗,突出重圍。後人有詩贊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護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5、《群英會》是依據《三國演義》第45回「……群英會蔣干中計」改編的傳統京劇,故事敘述:曹操謀士蔣干,與周瑜故交,請求過江勸降。周瑜將計就計,盛會隆重宴請諸將和摯友,號稱「群英會」。
席間歌舞歡慶,相邀蔣干共眠,旋即詳裝酒醉,暗將偽造蔡瑁、張允投降書信置於案頭。蔣干勸降不果,萬般無奈,趁周瑜「熟睡」之際,翻閱文案,「偶遇」此信,大為驚恐,連夜返回江北,告知曹操。曹操即刻斬了蔡、張兩人。周瑜暗喜曹操中計,除去了諳熟水戰的將領。
『肆』 中國古典戲曲五大名著
元代雜劇—王實甫—《西廂記》
元代南戲—高 明—《琵琶記》
明代傳奇—湯專顯祖—屬《牡丹亭》
清代傳奇—洪 升—《長生殿》
清代傳奇—孔尚任—《桃花扇》
元代雜劇—王實甫—《西廂記》
元代南戲—高 明—《琵琶記》
明代傳奇—湯顯祖—《牡丹亭》
清代傳奇—洪 升—《長生殿》
清代傳奇—孔尚任—《桃花扇》
『伍』 中國戲劇中的十大喜劇和十大悲劇是什麽
一、中國戲劇十大喜劇:
1.《救風塵》(元)關漢卿
2.《牆頭馬上》(元)白樸
3.《西廂記》(元)王實甫
4.《李逵負荊》(元)康進之
5.《看錢奴》(元)鄭廷玉
6.《幽閨記》(元)施惠
7.《中山狼》(明)康海
8.《玉簪記》(明)高濂
9.《綠牡丹》(明)吳炳
10.《風箏誤》(清)李漁
二、中國戲劇十大悲劇:
1.《竇娥冤》(元·關漢卿)
2.《漢宮秋》(元·馬致遠)
3.《趙氏孤兒》(元·紀君祥)
4.《琵琶記》(元·高明)
5.《精忠旗》(明·馮夢龍)
6.《嬌紅記》(明·孟稱舜)
7.《清忠譜》(清·李玉)
8.《長生殿》(清·洪升)
9.《桃花扇》(清·孔尚任)
10.《雷峰塔》(清·方成培)
相關介紹:
中國古典悲劇的特點是:與西方悲劇的主人公往往是帝王將相相比,中國古代悲劇的主人公往往是普通勞動婦女;中國悲劇的道德傾向比西方悲劇明顯,美感教育作用比較強烈;
西方悲劇多以主人公的不幸收場,而中國古典悲劇的結局則往往是「圓滿」的;中國古典戲曲以曲詞作為主要抒情手段,因而悲劇中常有西方悲劇所缺乏的「悲壯動人的曲詞」。
(5)桃花扇改變了中國戲曲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戲劇,是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園地里的一枝奇葩。它不但以邃的思想、博洽的內容、紛繁復雜的主題和撲朔迷離的情節結構為古今觀眾及讀者所傾倒,而且還以優美的文辭、練達的韻律和精湛的音樂曲調而成為中國文學藝術庫藏中的瑰寶。
自從元代有戲劇腳本刊刻以來,戲劇文學就一直在中國文學領域高蹈闊步,以其獨具的形式和璀璨的異彩,彪炳百代。
如《竇娥冤》是關漢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悲劇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淵源於《列女傳》中的《東海孝婦》。但關漢卿並沒有局限在這個傳統故事裡,去歌頌為東海孝婦平反冤獄的於公的陰德。
『陸』 我國傳統戲曲,是去,是留
留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遺存最豐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藝術形式之一,戲曲集中華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藝術之林獨樹一幟。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戲曲藝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許多劇種正在逐步消失。據中國藝術研究院介紹,我國戲曲劇種已由20世紀60年代初的367個,銳減到目前的267個。
近年來,說起戲曲,總能聽到一聲聲的長嘆短吁。中國是個戲曲大國,一代又一代人從戲曲藝術中汲取營養,戲曲有過的輝煌,讓人難忘。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戲曲的不斷繁榮和發展,豐富了民族文化的藝術寶庫。
如今,戲曲已經風光不再,戲曲統領城鄉文化娛樂盟主的地位,亦不復存在。與此相伴隨,戲曲劇種的處境則越來越令人擔憂,而一些地方劇種,尤其是小劇種、稀有劇種瀕臨消亡或已經消亡的現象,更是引起廣泛關注。
20年消失了上百個劇種
據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中心提供的一項最新調查資料表明,有文字記載和演出活動的劇種,1982年我國尚有394種,到了目前,還在舞台上演出的劇種只有100多種,能為大家稍稍熟知的劇種則不到50種。以戲曲資源豐富的山西省為例,新中國成立之初,這個省尚有54個地方劇種,但目前只有碗碗腔、眉戶、道情、武鄉秧歌、上黨梆子、大同耍孩、河曲二人台等10多個劇種有專業劇團,其餘只存在於民間班社,逢年過節,當地百姓操持吹打,自娛自樂。有些連民間班社也絕跡,像青陽腔、目連戲、賽戲、平陽花鼓戲、弦子腔等地方劇種永遠退出了舞台,成為寫在紙上的史料。
今年一直在福建、陝西、湖北等地調研全國劇種現狀的劉文峰,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戲曲的專家,近日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全國戲曲劇種流失的速度驚人,有的地區平均2—3年就消失一個。許多地方,尤其是城市,很難聽到、看到當地的戲曲演出,有的僅能從廟會上一睹芳容。在西安,八百里秦川滋養出的秦腔,是陝西的主要劇種,今天很難聽到。「漢調桄桄」曾是陝西的9大劇種之一,原來流行於漢中、安康、川北、隴東一帶,現在這里20歲以下的年輕人,不知當地還有這個劇種。在太原,也很難看到晉劇的演出。劉文峰說,不少劇種目前僅剩下一個劇團,這「天下第一團」的隊伍逐漸擴大,而且是多年不從事商業演出,有的長達10年之久沒有過完整的演出。大劇種尚且步履蹣跚,小劇種更是舉步維艱,「梨園戲」幾盡鼓絕,「打成戲」難以為繼,「儺戲」鮮聞其音。
再過幾年,幾十年,許多劇種或許都只作為一種歷史、一種博物館里的紙上藝術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原生態的藝術形式則難覓其蹤。
中國傳統戲曲路在何方?
近來,中國媒體上有關傳統戲曲的新聞多了起來。先是有新版的崑曲《1699·桃花扇》在北京亮相,這部戲改編自300年前的傳統戲劇名著,以其動人的情節以及現代的舞台設計而引起轟動;接著,越劇在其誕生地----浙江迎來了百年誕辰,精彩的演出在當地掀起了不小的「越劇熱」。不過,在看到傳統戲曲在局部領域復興的同時,中國戲曲界更為關心的話題是,傳統戲劇怎樣發展,才能迎合更多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下面,我們就來聽聽戲曲專家們是如何評說的。
崑曲、越劇都產生於中國的南方,而在中國傳統戲曲中影響最大的京劇,則誕生於北方。京劇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它不斷吸納其它藝術門類的精華,因而在全國廣為流行,並被人們譽為「國劇」。
不可否認的是,「國劇」在今天依然面臨著觀眾稀缺、特別是年輕觀眾不感興趣的嚴峻局面,這也影響著青年藝人的擇業取向,京劇人才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問題。北京京劇院院長王玉珍女士認為,傳統戲曲要想在現代社會中獲得新生,必須借鑒和嘗試新的藝術手法。她說:
「作為京劇藝術來說,應該與時俱進。我們北京京劇院(也在)考慮如何使古老的傳統的藝術能夠跟上今天的時代的脈搏,這個也是我們京劇人探索的一個比較重大的課題。」
而中國京劇院二團的團長於魁智先生則認為,培養年輕觀眾群的問題尤為重要:
「藝術要發展,要流傳,演員隊伍的接班人很重要,觀眾『接班』其實更為重要。具體來說,35歲以下的人很多對京劇是不了解的,怎樣去宣傳、去普及、去推廣,去讓他們對京劇不能說愛好,起碼讓他們產生點興趣,這是我們這代京劇演員應該做的。」
我們剛才提到的在北京上演的崑曲《1699·桃花扇》,可以視為傳統戲曲進行創新的一個例子。《桃花扇》是清代戲劇家孔尚任的作品,「1699」正是它的創作年代。《桃花扇》這部戲,反映的是改朝換代歲月里青年男女悲歡離合的故事,這樣的情節,是很容易打動當代觀眾的。
去年,台灣作家白先勇先生針對大學生觀眾,打造了一個「青春版」的崑曲《牡丹亭》,著力渲染崑曲柔美的旋律和劇情中的愛情線索,在北京上演時頗受年輕人的歡迎。上個月,更新版本的《1699·桃花扇》上演了,這部戲在舞台視覺、服裝設計上更加考究,舞台設計更讓人有了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該劇導演田沁鑫女士說,戲曲創作應該在傳統與現代融合上富於新意,尤其是在舞台空間處理上應有新的手法,新版的《1699·桃花扇》在唱腔上保持了傳統,但在視覺形象、舞台造型方面邁出了探索的一步。她說:
「我還是希望在舞台視覺上有所突破,包括舞台的空間結構上有所突破。同時,在內容上我們更可能(做)的是,幫助《桃花扇》來尋找和挖掘出它已經散落或失傳的古老唱段,努力把它補充起來,爭取做到分寸適宜。」
崑曲的歷史,至今已有600多年,被中國人稱為「百戲之祖」,中國許多傳統戲曲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受到過它的影響。崑曲的唱詞華美,唱腔典雅,表演性強,19世紀以後,它發展成南方文人士大夫所喜愛的「高雅劇種」,但崑曲也因此脫離市民階層,漸漸衰落。2001年5月,崑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首批「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談到《1699·桃花扇》所作的創新嘗試時,崑曲研究專家陳兆弘先生做了充分肯定。他認為,昆劇今天的創新會成為「明天的傳統」。
「我們就要把崑曲原汁原味地在一部分劇團中保留下來,另一方面,我們要隨著時代要創新,要革新。還要吸收我們現代新的劇種優秀的東西,甚至於國外戲曲的東西。(否則,崑曲)一旦失去群眾的青睞,藝術再高雅,也沒有生命力。」
與崑曲高雅的傳統相反,同樣誕生於南方的越劇,一直走的是「平民路線」。這點,即使到了今天也不例外----當崑曲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城市觀眾的時候,越劇則把希望更多地寄託在農村觀眾身上。
杭州越劇院是一支充滿活力的越劇團,上個世紀末,在越劇發展一度十分低靡的情況下,該劇團嘗試「平民戲曲」的發展之路,特別注意到基層村鎮中去培養觀眾群。杭州越劇院的院長侯軍先生說:
「我們的立院之本就是打響『平民戲曲』的品牌,堅持為觀眾演戲,讓(基層)觀眾看到滿意的好戲。我們選擇的藝術道路是:面向演出市場,盡量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需要,既尊重老觀眾的欣賞習慣,又致力於爭取新觀眾。」
一百年前,越劇誕生於浙江的農村地區,後來,一度在大都市上海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現在,越劇在許多大城市中的演出少人問津,而在農村地區的演出卻非常火爆。』這也引發了戲曲界的思考:戲曲藝術的復興,是應該定位在城市?還是應該定位在農村?
戲曲評論家、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周華斌先生認為,戲曲是一門大眾藝術,在高雅與通俗的取向上不應有界線,各個劇種可根據自身特點尋找出路。他說:
「中國戲曲是全民族的,全民族的就是要面對全體群眾的,農民有農民的需求,城市有城市的需求。今天,(傳統戲曲)面對大眾,按照不同的受眾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因為現在的文化,包括戲曲在內,是多元的時代,那麼戲曲也可以朝多元的方向發展。」
『柒』 中國四大古典戲劇中,藝術成就最高的是哪部
《西廂記》《桃花扇》《牡丹亭》《長生殿》
長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戲曲發展上的兩個高峰,在中國戲曲中也同樣具有很高的地位,與《西廂記》和《牡丹亭》並稱為我國四大古典名劇,一直深得廣大人民喜歡。
《長生殿》和《桃花扇》創作的年代背景大致是相同的,兩部戲所寫的都是真人真事,在劇情的組織安排上也的很多類似的地方。它們都是在一個宏大的背景下展開的,所描繪的社會生活事件十分廣闊,但就其中心主題而言,都只有一個,那就是「愛情與政治」。不同之處在於兩部戲各有所側重,《長生殿》所著意表現是自古罕有的「帝妃之戀」,在第一出《傳概》中,作者即言道:「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桃花扇》則與之相反,《先聲》一出中:「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道明了作者的創作意圖。
雖然側重不同,但「愛情」這一主題在兩部戲中都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愛情」是他們表達創作意圖重要途徑之一。從兩部戲的愛情故事創作上來看,與才子佳人小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者說可以說是才子佳人小說的翻版。《長生殿》中唐明皇李隆基與楊貴妃定情時,明皇送給貴妃金釵和鈿盒(第二出《定情》),這金釵與鈿盒作為他們的定情信物理一直貫穿了整部戲的始終;李、楊的愛情經過馬嵬的的生死訣別後,最終在天國「重圓」。《桃花扇》也與之相似,侯方域與李香君定情時,送給李一把宮扇——即以後的桃花扇;在受到阮大鋮的迫害威脅時,侯方域不得不避難遠走;清軍攻入江南後,南明王朝滅亡,侯、李雙雙逃難,最後於白雲庵相會,在道士張瑤星的點醒下,兩人雙雙出家,撕掉作為他們愛情象徵的扇子(也就意味著與過去、與世俗愛情的絕裂)。這與才子佳人的「相愛——波折——重圓/悲劇」的模式是別無二致的,但為什麼《長生殿》和《桃花扇》能取得極大成功呢?我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作品所表現的思想的深度,它們與普通的才子佳人小說的最大的差異也正在於此。作品中人物的身份、生活的時代背景決定了作品不可能像才子佳人小說一樣走向一個庸俗的「大團圓」結局。
《長生殿》的男主人公是唐明皇李隆基,是一個國家最高統治者。身為帝王,他本職工作是治理好國家,但他卻縱情誤國;身為天子,他有後妃三宮六院,因此他難免有用情不專的一面;正因為如此,他很難能可貴的是又鍾情專一的一面。馬嵬坡上,面對著生死訣別,作為帝王的他不可能像那平常的痴男怨女一樣選擇殉情。但他此時表現得「無語沉吟,意亂如麻」,「[忽抱旦哭介]貴妃,好教我難禁架」,感嘆到「堂堂天子貴,不及莫愁家」。對於一個皇帝而言,這其中滋味絕非普通的痴男怨女所能體會得到。
而造成這悲劇的一幕的原因是什麼呢?不錯,是安史之亂,但導致安史之亂的原因又是什麼呢?究其原因,唐明皇沉湎於與楊貴妃的愛情,不理朝政,寵幸佞臣(李林甫)、外戚(楊國忠),致始他們先後「專權誤國」;安祿山本來因貽誤軍機解京候審,但通過賄賂楊國忠,不僅得免,而且不降反升,最後雄霸一方,起兵作亂;叛軍陷潼關,明皇攜貴妃倉皇出逃,於馬嵬坡在六軍將士的強烈要求下不得已殺之。《埋玉》一出中,六軍將士殺楊貴妃,也不算是太枉了楊貴妃;但是只殺了一個楊貴妃而不察究其根源乃是在明皇本人,所以又似乎冤了楊貴妃。李、楊相愛本沒有錯,但他以帝王的身份「馳了朝綱,佔了情場」,結果給國家民族帶來了災難,這同樣也了導致他們愛情的悲劇。
在《桃花扇》中,政治這一因素既成就了侯、李愛情,同樣也結果了侯、李愛情。侯方域本「家近洛陽之縣……自去年壬午,南闈下第,便僑寓這莫愁湖畔。烽煙未靖,家信難通……獨為避亂之人」。由於李闖王軍隊攻破北京,侯方域不得不流寓金陵。正是在金陵「訪翠」而與李香君結識。阮大鋮為拉攏復社諸生,改變自己受圍攻的局面,出資助侯方域梳籠李香君。然而,由於「卻奩」遭阮大鋮迫害,侯方域不得不避難出逃。後來清軍攻入江南,侯、李不得不雙雙逃難,最後於白雲庵重逢。當他們只顧訴情時,卻被道士張瑤星一聲斷喝:「呵呸!兩個痴蟲,你看國在哪裡,家在哪裡,君在哪裡,父在哪裡,偏這點風花情恨割他不斷么?」破家亡的沉痛的民族意識使他們猛醒,於是入山「學道」。
比較兩部戲可知,《長生殿》可歸結為是「愛情結果了愛情,最後又成就了愛情(由於李隆基的真情感動了上天,李、楊最後在天國『重圓』,並且生生世世永為夫妻)」;而《桃花扇》則是「政治成就了一段愛情,又了結了這一段愛情」。
《長生殿》固然以「重圓」結局,但李、楊也只能是在天國「重圓」,而且說李、楊「本系孔升真人、蓬萊仙子。偶因小譴,暫住人間。今謫限已滿,准天孫所奏,鑒爾情深,命居忉利天宮,永為夫婦」。天國究竟本來虛無,「恩與愛總成空」,作者洪升如此結尾,寄寓的是一種深層的悲劇意識。
《桃花扇》以另一種完全不同於《長生殿》方式的結局,其中所蘊涵的悲劇意識同樣是深沉的。侯、李棄卻情緣,入山學道,結果又如何呢?「新歷數,順治朝」,明朝仍不可避免地覆亡,清軍照樣入主了中原,可見他們學道是於事無補的,而且「那些文士名人,都是識時務的俊傑,從三年前已出山了」。侯、李犧牲愛情換不來他們所期待的結果。
政治與愛情的糾葛不只僅僅是這兩部戲主題,在那個特定的年代裡,它更多的是作者對一個時代的思考,是對當時那個社會所潛藏的深層悲劇的思索。「政治」不只是具體的國家政事,它已經上升為是「人」對家、對國的一種責任感,而「愛情」絕不僅僅只是男女之間的有史以來,它是作為「人」的一切情感。
『捌』 中國四大戲曲是那四大是那個省的
中國有五大戲曲,並不是四種,分別是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所屬地區分別是北京、浙江、湖北黃梅、河北、河南。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
其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越劇中則常見為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
(8)桃花扇改變了中國戲曲擴展閱讀:
戲曲的藝術特色: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徵。這些特徵,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
同時,中國戲曲也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
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
『玖』 中國古典戲曲五大名著
《長生殿》《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並稱為中國古典戲曲四大名著
『拾』 中國四大戲曲是什麼
中國四大戲曲即王實甫的《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 。
《長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戲曲發展上的兩個高峰,在中國戲曲中也同樣具有很高的地位,與《西廂記》和《牡丹亭》並稱為我國四大古典名劇,一直深得廣大人民喜歡。
(10)桃花扇改變了中國戲曲擴展閱讀
1、《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 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張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該劇具有很濃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作者寫青年人對愛情的渴望,寫情與欲的不可遏制與正當合理,寫青年人自身的願望與家長意志的沖突;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愛情觀。
全劇體制宏偉,用了五本二十折連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古代雜劇中是罕見的。該劇情節引人入勝,形象鮮明生動,文采斐然,極具詩情畫意。
2、《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 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3、《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作的傳奇劇本,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桃花扇》所寫的是明代末年發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實。同時也揭露了弘光政權衰亡的原因,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
4、《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升創作的傳奇(戲劇),共二卷。該劇定稿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全劇共五十齣。前半部分寫唐明皇、楊貴妃,長生殿盟誓,安史亂起,馬嵬之變,楊貴妃命殞黃沙的經過。
後半部分大都采自野史傳聞,寫安史亂後玄宗思念貴妃,派人上天入地,到處尋覓她的靈魂;楊貴妃也深深想念唐明皇,並為自己生前的罪愆懺悔。他們的精誠感動了上天。在織女星等的幫助下,終於在月宮中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