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桃花扇劇情

桃花扇劇情

發布時間: 2020-12-29 11:26:12

1. 桃花扇簡介及故事梗概

《桃花扇》是一部表現亡國之痛的歷史劇。作者將明末侯方域與秦淮艷姬李香君回的答悲歡離合同南明弘光朝的興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劇的結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團圓的傳統模式,男女之情與興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華。
《桃花扇》是中國清代著名的傳奇劇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經歷十餘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此劇表現了明末時以復社文人侯方域、吳次尾、陳定生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鋮和馬士英為代表的「權奸」之間的斗爭,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敗和衰亡原因,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即作者自己所說: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通過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表現南明覆亡的歷史,並總結明朝300年亡國的歷史經驗,表現了豐富復雜的社會歷史內容。

2. 從主題看,《桃花扇》作者劇情安排為何要以悲劇結尾

《桃花扇》以勇敢的寫實精神,將愛情置於殘酷的政治斗爭和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變版遷之中權,以悲劇結局,體現了「借兒女之情,寫興亡之感」的主題,引發人們在進行歷史審視的同時,對現實和未來產生深沉的思考。

PS:戲劇源自希臘,本有所謂「悲劇」的系統,而亞里士多德《詩學》首先對當時悲劇下一定義,乃成為後世對戲劇的基本定義。參照《桃花扇》等中國戲劇,傳統戲劇較少予人恐懼的感覺,更多的是哀怨凄涼的感覺,所反映的多是對社會不平現象的怨恨,多能帶來鼓舞和同情的效果。

3. 桃花扇 故事梗概

侯方域在南京舊院結識李香君,共訂婚約,閹黨餘孽阮大鋮得知候方域手頭拮據,暗送妝奩用以拉攏。香君識破圈套,阮大鋮懷恨。

南明王朝建立後,阮誣告侯方域迫使他逃離南京。得勢的阮大鋮欲強迫香君改嫁黨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濺定情詩扇。友人楊龍友將扇上跡點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後,南明滅亡,侯、李重逢。但國已破,何為家?他們撕破桃花扇,分別出家。

(3)桃花扇劇情擴展閱讀:

藝術價值

《桃花扇》是中國清代著名的傳奇劇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經歷十餘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此劇表現了明末時以復社文人侯方域、吳次尾、陳定生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鋮和馬士英為代表的權奸之間的斗爭。

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敗和衰亡原因,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通過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表現南明覆亡的歷史,並總結明朝300年亡國的歷史經驗,表現了豐富復雜的社會歷史內容。

《桃花扇》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人物塑造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形象體系;在藝術結構上,以侯、李愛情為線索,組織進多方面的社會矛盾,嚴整緊湊;另外,其曲辭亦流暢優美,富於文采。

4. 試舉一兩部類似 牡丹亭 的作品,說說它們的主要情節和特點

桃花扇

【簡介】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經十餘年苦心經營,三易其稿寫出的一部傳奇劇本,在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完成,歷來受到讀者的好評。共有40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訪翠》、《寄扇》、《沉江》等幾折。通過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滅亡的歷史戲劇。所謂「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當時清初正是考據學極盛時期,影響了作者忠於歷史的態度,劇本中絕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劇本所寫的一年中重大歷史事件甚至考證精確到某月某日,但由於並不是歷史書籍,劇中加入故事情節,人物感情刻畫,從深度和廣度反映現實,並且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是一部對後來影響很深的歷史劇。
戲劇家歐陽予倩對《桃花扇》可謂情有獨鍾,曾分別在話劇、京劇、電影等領域涉獵過這一題材,他對《桃花扇》的改編甚至影響了民國以來不少的戲劇創作。田沁鑫認為:「歐陽予倩先生當時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改編了這出戲,有著極強的影射和借古諷今意味,後人大都追隨並沿襲了這一版本。可以說《桃花扇》曾被各種顏色調和了很長時間,而我們則是想恢復其本真和古樸的原貌。我想我們最多能夠整理出七八出,我想用一晚上演完。其實整理出多少都沒有關系,關鍵是如何取捨,如果捨得有意思,相信會是另一番風貌。」田沁鑫所說的恢復《桃花扇》「原貌」,在情節上主要體現在結尾。歐陽予倩版的電影廣為流傳,結尾是李香君自盡,侯方域降清。事實上,在孔尚任的原作中,結尾是侯、李二人在國破家亡後出家。
【情節梗概】
明代末年,曾經是明朝改革派的「東林黨人」逃難到南京,重新組織「復社」,和曾經專權的太監魏忠賢余黨,已被罷官的阮大鋮斗爭。其中復社中堅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兩人陷入愛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詩扇,而和其「梳櫳」(和妓女結婚非正式叫梳櫳)。阮大鋮匿名託人贈送豐厚妝奩以拉攏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曉堅決退回。阮大鋮懷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後,起用阮大鋮,他趁機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並強將李香君許配他人,李香君堅決不從,撞頭欲自盡未遂,血濺詩扇,侯方域的朋友楊龍友利用血點在扇中畫出一樹桃花。南明滅亡後,李香君入山出家。揚州陷落後侯方域逃回尋找李香君,最後也出家學道。
全劇其中穿插當時歷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鎮帶兵打內戰,史可法堅守揚州城破投河自盡等。
【鑒賞】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記錄著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運,又用它勾連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動。一把纖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僅串絡著紛亂的歷史人物與事件,並雄辯地展示出它們的破滅的必然性。在民族淪落、社稷傾圮的時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給予身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個孱弱的靈魂賦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而將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會地位卑微的民間藝人身上。孔尚任藉助他們的口,抒發了對末世既臨的無可奈何、無可挽回的嘆息。
蘇昆生的悲歌,不僅是對迴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憑吊,不僅是對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傷感,也不僅是對瞬息萬變的歷史興亡的慨嘆,在這些憑吊、傷感、慨嘆的深處,涵蘊著對封建社會「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的歷史趨勢的預感,唱出了封建未世的時代哀音!……在這種時代哀音中,流溢著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破敗感、失落感、憂患感交織躁動的感傷情懷。

西廂記

【作品簡介】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作者王實甫,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寫作了14種劇本,《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台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歷史上,「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願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這崔鶯鶯年方十九歲,針指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恆。
小姐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隻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裡的小二哥說,這里有座普救寺,是則天皇後香火院,景緻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這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贊嘆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為能多見上幾面,便與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
一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並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願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盪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後,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以許配鄭恆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並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寰紅娘安排他們相會。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小姐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牆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牆而入,鶯鶯見他翻牆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警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於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並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不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里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長亭送別後,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恆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東床佳婿。於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恆,並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恆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成就】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徵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相關評價】
《西廂記》的曲詞華艷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贊它「曲詞警人,余香滿口」。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裡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說起《西廂記》,人們一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說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現在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斗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復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於寫景,也善於寫情,並善於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於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痴情與風魔,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沖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沖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的思想內容】
《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相比,在思想上更趨深刻。它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佔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癥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5. 談談你對《桃花扇》中興亡之感的理解

南明王朝內部派系之間的尖銳矛盾;馬士英、阮大鋮等亡國士大夫的荒淫無恥,倒行逆施;史可法的困守揚州,孤忠無助;它們從不同方面說明南明王朝沒落的必然性。這些歷史現象,在《桃花扇》傳奇里得了了集中而完整的反映。《桃花扇》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即作者所說的「興亡之感」,主要表現在這些方面。
然而《桃花扇》不是歷史教科書,作者在創作上所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怎樣通過當時流行的戲劇形式――傳奇來反映南明的歷史。既然是傳奇,就需要通過劇中男女主角的離合悲歡,把南明一代的興亡串連起來演給觀眾看。「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正是作者在這方面最好的自白。
那麼作者是怎樣借傳奇中男女主角侯方域、李香君的離合之情,寫南明一代興亡之感的呢?《桃花扇》傳奇中的女主角李香君是明末南京秦淮名妓。作者在第二出最初介紹這個人物時就給我們一個與一般妓女不同的印象。她色藝非凡,曾得到當時復社領袖人物張天如、夏彝仲等的贊賞;她的師傅蘇昆生又是在復社文人聲討阮大鋮之後,堅決離開了阮家來教她歌曲的。我們從後來她在戲劇里所表現的一連串列動看,這些最初跟她接觸的人物,對她的生活態度是起了正面的影響的。
明末東林、復社文人由於在政治上有比較進步的主張,跟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官僚展開了一連串的斗爭,贏得了東南各大都市人民的好感,也受到歌台舞榭里那些喪失了人身自由的女子的歡迎。李香君既受到復社領袖人物的贊揚,她師傅又是堅決反對阮大鋮的人物;那當她跟侯方域結合之後,為了侯方域,也為了她自己的前途,把侯方域從阮大鋮與楊龍友所做成的圈套里挽救出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卻奩〕這場戲的重要意義,在於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秦淮歌妓與復社文人的關系。這除了男女雙方在才華上、容貌上互相傾慕外,還在政治態度上互相影響。這是在《桃花扇》以前的兒女風情戲里所少有的。
李香君在出色地演出了〔卻奩〕這一出戲之後,不但成為侯方域的「畏友」,同時還贏得復社文人普遍的尊敬。然而,這對於那要收買她來拉攏侯方域的阮大鋮來說,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他的老羞成怒,是勢有所必至的。就這樣,作者通過〔傳歌〕、〔眠香〕、〔卻奩〕等幾場戲,逐步把這出戲中的女主角推向當時統治階級內部派系斗爭的尖端。
當南明王朝建立之後,由於這個王朝是建立在極端腐朽的統治基礎之上的,這王朝的代表人物,從福王由崧以至馬士英、阮大鋮、田仰等,他們所追求的是一種荒淫無恥的生活。李香君是一個以色藝著稱的歌妓,她的名氣愈大,這個腐朽統治集團里的人物,就越要千方百計地把她搶奪過來,作為自己玩弄的對象。然而李香君由於過去在對阮大鋮的斗爭中,曾經為侯方域及復社文人所器重;為了復社,也為了她自己的前途,她自然要堅守妝樓,等待侯方域的到來,拒絕了南明統治集團里的人對她的追求。就這樣,作者把李香君為了本身幸福所進行的斗爭,跟當時統治階級內部政治斗爭很自然地結合起來。傳奇中第十七出總批說:「南朝用人行政之始,用者何人,田仰也;行者何政,教戲也。因田仰而香君逼嫁,因教戲而香君入宮,離合之情又發端於此。」正確地指出了香君的不幸遭遇是與南明腐朽王朝的政治措施密切相關的。
作者所以採用侯方域贈給李香君的詩扇作為全部戲曲的主要線索,用意是深刻的。這詩扇本是侯方域與李香君定情的表記,在當時習俗,它是象徵著男女雙方的全部愛情的,因此它就可能把有關侯、李雙方的愛情關系貫串起來。從另一方面看,侯、李雙方的結合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政治斗爭中的一個小插曲,而李香君在這次政治斗爭中一開始就表現了十分鮮明的態度,這就埋伏了後來馬士英、阮大鋮等對她進行迫害的禍根。傳奇第二十一出寫阮大鋮慫恿馬士英去強逼香君嫁給田仰時說:「當年舊恨重提起,便折花損柳無悔。那侯朝宗空空梳櫳了一番,看今日琵琶抱向阿誰?」這就說明阮大鋮等的迫害香君,還含有對復社文人進行報復的意圖。那李香君的以詩扇作武器,抗拒了阮大鋮等對她的迫害;最後更不惜血濺詩扇,以死守樓;不僅表現了她對愛情的堅貞,同時也即挫折了阮大鋮藉此對復社文人進行報復的卑鄙企圖。這樣,通過這把詩扇,又有可能把南明復社文人對魏閹餘孽的斗爭聯系起來。
從〔卻奩〕到〔罵筵〕,作者通過一連串的戲劇行動,發展了香君性格中優秀的一面,塑造了各種動人的舞台藝術形象,揭示她在當時政治斗爭中的鮮明態度。「堂堂列公,半邊南朝,望你崢嶸。出身希貴寵,創業選聲容,後庭花又添幾種。」「東林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干兒義子從新用,絕不了魏家種。」這里正是香君這個受南明統治集團重重壓迫的人物,代表了當時廣大人民對馬、阮等權奸進行有力的鞭撻。
作者寫香君堅決拒絕馬、阮等權奸對她的迫害,堅守她對侯方域的愛情,還是從她本身生活出發的。傳奇第二出〔歡歌〕,當香君剛剛在戲中露面,她的假母李貞麗要她溫習新腔時,她皺著眉頭說:「有客在座,只是學歌怎的?」這里已細致地透露出她對自己處境的不滿。由於她在當時是一個失去了人身自由的歌妓,從她自己所熟習的生活里,她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十倍於此的難堪境遇,正在後面等待著她。因此當她跟侯方域結合,並因而受到侯方域以及其他復社文人應有的尊重以後,堅決選擇了她自己所認為比較正確的道路,拒絕了阮大鋮、田仰等為她布置好的一個新的圈套,是絲毫也不足奇怪的。傳奇第二十三出〔寄扇〕有著這樣的一段對白――楊龍友說:「你看這桃花扇,少不得個顧曲周郎,難道青春守寡,竟做個入月嫦娥不成?」李香君說:「說那裡話,那關盼盼也是煙花,何嘗不在燕子樓中關門到老。」蘇昆生說:「明日侯郎重到,你也不下樓嗎?」李香君說:「那時錦片前程,盡俺受用,何處不許游耍,豈但下樓?」這就說明李香君的苦守妝樓,正是為了她自己所憧憬的一個美滿幸福的前景。這樣的刻畫香君,才是合情合理,有血有肉,而不是作者主觀概念的化身。
侯方域比之李香君有他軟弱的一面,他最初與香君的關系,不過是一種名士風流,藉此消遣春愁的行徑;〔卻奩〕一場更在阮大鋮、楊龍友的巧言利誘之下,在政治上表現了動搖。由於馬、阮的當權,四鎮的專恣,他在政治上寄予很大希望的史可法也不能有所作為,他在政治上的一切活動並沒有收到效果,李香君對他的一切屬望也只能歸於幻滅。這不僅是侯方域、李香君愛情的悲劇,同時關系著南明一代的興亡。

6. 有哪些好看的世界名著推薦

世界經典名著,是名個時代在世界各國最受重視,最獲好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目標與生活方式的十部經典巨著。它們當之無愧地代表著世界文學的最高成就,被一代又一代人尊為文學典範與思想巔峰,成為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精神源泉。

  1. 《十日談》(14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第一部重要的小說傑作,以古羅馬諸散文大師為典範,結構完整,文筆精煉,語體優美,語言豐富、生動,為義大利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十六、十七世紀歐洲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產生了巨大影響,開歐洲近代短篇小說先河。可以說此後的歐洲短篇小說家傳承的都是薄迦丘的衣林。

7. 戲劇《竇娥冤》《漢宮秋》《牆頭馬上》《桃花扇》《牡丹亭》主要情節

竇娥冤》 元●關漢卿作。寫竇娥被無賴誣陷,又被官府錯判斬刑的冤屈故事。全劇四折一楔子。劇情是:楚州貧儒竇天章因無錢進京趕考,無奈之下將幼女竇娥賣給蔡婆家為童養媳。竇娥婚後丈夫去世,婆媳相依為命。蔡婆外出討債時遇到流氓張驢兒父子,被其脅迫。張驢兒企圖霸佔竇娥,見她不從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挾竇娥,不料誤斃其父。張驢兒誣告竇娥殺人,官府嚴刑逼訊婆媳二人,竇娥為救蔡婆自認殺人,被判斬刑。竇娥在臨刑之時指天為誓,死後將血濺白綾、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後來果然都應驗。三年後竇天章任廉訪使至楚州,見竇娥鬼魂出現,於是重審此案,為竇娥申冤
漢元帝因後宮寂寞,聽從毛延壽建議,讓他到民間選美。王昭君美貌異常,但因不肯賄賂毛延壽,被他在美人圖上點上破綻,因此入宮後獨處冷宮。漢元帝深夜偶然聽到昭君彈琵琶,愛其美色,將她封為明妃,又要將毛延壽斬首。毛延壽逃至匈奴,將昭君畫像獻給呼韓邪單於,讓他向漢王索要昭君為妻。元帝捨不得昭君和番,但滿朝文武怯懦自私,無力抵擋匈奴大軍入侵,昭君為免刀兵之災自願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單於得到昭君後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國,在漢番交界的黑龍江里投水而死。單於為避免漢朝尋事,將毛延壽送還漢朝處治。漢元帝夜間夢見昭君而驚醒,又聽到孤雁哀鳴,傷痛不已,後將毛延壽斬首以祭奠昭君。
《桃花扇》明代末年,曾經是明朝改革派的「東林黨人」逃難到南京,重新組織「復社」,和曾經專權的太監魏忠賢余黨,已被罷官的阮大鋮斗爭。……而和其「梳櫳」(和妓女結婚非正式叫梳櫳)。阮大鋮匿名託人贈送豐厚妝奩以拉攏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曉堅決退回。阮大鋮懷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後,起用阮大鋮,他趁機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並強將李香君許配他人,李堅決不從……南明滅亡後,李香君入山出家。揚州陷落後侯方域逃回尋找李香君,最後也出家學道。
《牡丹亭》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牆頭馬上》尚書裴行儉的兒子少俊,奉唐高宗命去洛陽買花。一日經過洛陽總管李世傑的花園,在馬上看見他家女兒倚牆而立,便寫詩投入。李千金寫了答詩,約他當夜後園相見。少俊果然從牆頭跳入,被李千金乳母發現,令二人悄悄離去。少俊攜李千金回到長安家中,將她藏在後花園。兩人共同生活了七年,生子端端六歲,女兒重陽四歲。
清明節,少俊陪同母親外出祭奠,裴行檢因身體欠佳留在家中,偶然來到花園,碰見端端兄妹,詢問後得知始末。裴行檢認為李千金行為失檢,命少俊寫休書趕李千金回家,卻留下了兩個小孩。李千金回到洛陽家中,因父母已亡,在家守節。後來裴少俊中進士,任官洛陽令,並將父母迎至任所,他欲與李千金復合,李千金怨恨他休了自己,執意不肯。這時裴行檢才知李千金是他舊交李世傑之女,以前也曾為兒女議婚。一番說明與求情之後,李千金這才原諒了他們,夫婦二人破鏡重圓。

8. 桃花扇講的什麼

《桃花扇》內容簡介:

明思宗崇禎末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來南京參加科舉考試,落第未歸,寓居熒愁湖畔,經楊龍友介紹結識李香君,兩人情好日密。訂婚之日,侯方域題詩扇為信物以贈香君。當時隱居南京的魏忠賢余黨阮大鋮正為復社士子所不容,得知侯方域手頭拈據,遂以重金置辦妝奩,

托其結拜兄弟楊龍友送去以籠絡侯方域,意欲藉以緩和與復社的關系,被李香君看破端倪,義形於色,退回妝奩,阮大鋮因此懷恨在心。李自成攻佔北京,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登基,改元弘光,擅權亂政,排擠東林、復社士子。

時鎮守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兵逼南京,弘光小朝廷恐慌。因左良玉曾得侯方域之父提拔,侯方域遂寫信勸阻,卻被阮大鋮誣陷為暗通叛軍,侯方域為避害隻身逃往揚州,投奔督師史可法,參贊軍務。阮大鋮等逼迫李香君嫁給漕撫田仰,李香君以死相抗,血濺定情詩扇。

後楊龍友將扇面血痕點染成桃花圖,這就是貫穿全劇的桃花扇的來歷。阮大鋮邀馬士英在賞心亭賞雪選妓,被李香君趁機痛罵以泄恨,但仍被選入宮中教戲。李香君托蘇昆生將桃花扇帶給侯方域,侯方域回南京探望,卻被阮大鋮逮捕入獄。

清軍渡江,弘光君臣逃亡,侯方域方得出獄,避難棲霞山,在白雲庵相遇李香君,在張道士點醒之下,二人雙雙出家。

(8)桃花扇劇情擴展閱讀:

《桃花扇》鑒賞:

《桃花扇》所寫的是明代末年發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實。同時也揭露了弘光政權衰亡的原因,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

《桃花扇》描寫了一個朝代的滅亡,造成這個朝代滅亡的原因不是某一個人的過失,承擔最後悲劇結局的也不是一個人,而面臨悲劇命運進行抗爭的也不只有一個人。所以,從悲劇主體來看,《桃花扇》的悲劇主體帶有群體性的特徵。它描寫的是群體的悲劇。

在個人與歷史的對抗中,人的力量永遠也無法最終戰勝宇宙和歷史,也永遠都無法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所以,個人的毀滅是必然的。在揭示了這樣一種必然的結果後,《桃花扇》所展示的實際上是在註定的悲劇結局下個人的命運史。

劇中的人物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和錯誤,但是作者原諒了他們的這些錯誤,而向更深的層次尋求原因。從這樣的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桃花扇》是一部命運悲劇。人物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擺脫自己的悲劇命運,而造成悲劇命運的原因,正如前所說,不是個人,也不再是社會,而是歷史的必然的力量。

9. 《桃花扇》的情節構置藝術

《桃花扇》是中國清代著名的傳奇劇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經歷十餘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通過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南明王朝覆亡的歷史。用一曲戲來揭示明代300年歷史提出的問題,前此未有。該劇劇情是: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下了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吳三桂為了一己之私,引清兵入關,這年五月,福王建立了南明王朝。當時南方各省都還完好,清人兵力僅有十多萬,佔領的地區也不過遼東以及關內部分洲縣,力量的懸殊很大。然而,僅僅一年的工夫,清兵南下,揚州失利,南京淪陷,南明政權就這樣土崩瓦解。
一個新的政權,瞬時消失,原因何在?《桃花扇》為我們揭示了這個原因。因為:南明王朝上層的腐朽和政治的黑暗。阮大鋮、馬士英等閹黨餘孽擁立昏庸荒淫的福王即位後,就不顧大敵當前,中原未復,一面賣官求爵,捕殺東林黨,並且排斥史可法等元老重臣,一面做好投降清兵的准備。至於將領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互相爭斗,大打內戰,以致江防鎖鑰大開。作者在劇中,正具體而形象地揭露了這班昏君亂臣的荒淫無恥,並由此讓觀眾看到了南明的江山是怎樣斷送在這班昏君亂臣之手的。
劇中塑造了互不雷同的人物形象,曲詞流暢。曾被改編成多種劇目,並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此劇表現了明末時以復社文人侯方域、吳次尾、陳定生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鋮和馬士英為代表的權奸之間的斗爭,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敗和衰亡原因,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通過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表現南明覆亡的歷史,並總結明朝300年亡國的歷史經驗,表現了豐富復雜的社會歷史內容。《桃花扇》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人物塑造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形象體系;在藝術結構上,以侯、李愛情為線索,組織了多方面的社會矛盾,嚴整緊湊;另外,其曲辭亦流暢優美,富於文采。
侯方域在南京舊院結識李香君,共訂婚約,閹黨餘孽阮大鋮得知候方域手頭拮據,暗送妝奩用以拉攏。香君識破圈套,阮大鋮懷恨。南明王朝建立後,阮誣告侯方域迫使他逃離南京。得勢的阮大鋮欲強迫香君改嫁黨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濺定情詩扇。友人楊龍友將扇上跡點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後,南明滅亡,侯、李重逢。但國已破,何為家?他們撕破桃花扇,分別出家。
作品在暴露和譴責南明上層統治集團的同時,熱情地塑造了許多下層人物的正面形象,如李香君、柳敬亭、蘇昆生……….,他們雖然地位低微,但與「肉食者」恰恰相反,在民族斗爭中,頭腦清醒,愛憎分明,並站在斗爭的第一線。其中,李香君的形象最為光彩照人。她既不同於因春思情、渴望愛情的大家閨秀崔鶯鶯、杜麗娘,也不同於工於心計、潑辣能乾的趙盼兒、杜蕊娘。她淪落風塵,卻有著清醒的政治頭腦,深明大意,能在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際,辨別出清濁忠奸,堅持正確的立場;她身為妓女,以色藝傾動妓院,名噪秦淮,但並不追歡賣笑,而是忠貞於美好的愛情,不為利誘,不怕威脅;盡管她弱小到微不足道,但她光輝的形象足以關照千古。
《桃花扇》在結構方面亦為人稱道。作者巧妙地以侯、李的離合作為貫穿全劇的中心線索,細針密線,連環相牽,互相發生。侯方域一線連接史可法與江北四鎮,以及長江上游的左良玉。李香君一線則牽動朝中權貴與秦淮妓院中的各色人等。侯李的結識、定情,寫出了復社文人與阮大鋮的斗爭。侯李的由合到離,牽出了左良玉引兵東下、侯方域修禮、柳敬亭投轅的事件。最後,在江山易主的情況下,侯李又由離到合,此時兒女之情比起亡國之痛,已微不足道了。兩條線索,南北交插,情節起伏多變,卻又能做到不枝不蔓,全景式地映現了南明覆亡的歷史。
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桃》劇並不單純是一部愛情劇,它更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是它重要的藝術特色,全劇是以候。李愛情的悲歡離合為線索,展開戲劇沖突,推動劇情變化發展的。
看過《桃花扇》的人都知道,候、李二人的愛情從一開始就被渲染著濃重的政治色彩。候朝宗科舉失意,盤桓金陵,在楊龍友的撮合下,梳攏了秦淮名妓李香君。而梳攏之資,卻出自臭名昭著的魏黨餘孽阮大鋮,目的是想籠絡清流名士候朝宗,替他在復社諸生面前美言,洗脫閹黨惡名。候不知是計,乖乖鑽進了阮、楊所布的脂粉羅網,媚香樓上,與李香君朝飛暮卷,恩愛非常。這可算是發生在《桃》劇中的第一樁政治陰謀。正是這次事件,使女主人公李香君的個性形象得以在《卻奩》一折中第一次確立豐滿起來。
走筆至此,以下的篇幅,我想把人物形象以及隨劇情發展而不斷變遷的背景結合起來談。
候朝宗在作者筆下的個性形象是復雜的。他身為復社名士,經常和同道一起議論國事,批評時弊,有著明確的是非觀。可他亦有軟弱、搖擺、浮躁的一面。科場失意,國事蕭條,他便去尋花問柳; 為了些小恩小惠,他險些中計作了奸人的工具,毀了一生名節; 遭權奸迫害,大難臨頭之際,他戀戀於兒女私情,認不清前途方向。作者對他這些性格上的弱點,都作了善意的批評。
但觀在《修札》、《阻奸》中的候朝宗呢。他意識到左良玉將要採取錯誤的軍事行動,便托父名修書予以勸攔,避免了一場迫在眉睫政治災難; 崇禎死後,南明從馬士英。阮大鋮為代表的一幫誤國之臣為邀擁立之功,要推福王登位,候朝宗勸服史可法,以「三大罪,五不可立」的理由義正詞嚴地書辯群奸。這時的侯生涇渭分明,不畏權奸,敢於與惡勢力作斗爭,決不乏正義之氣。
那麼,或許會有人問,到底侯朝宗是好是壞呢? 人性是多面的,世上豈只黑白二色。不同八個樣板戲中的英雄人物,他們心中只有階級情感,革命鬥志,光輝形象的標志者,即使略去他們的性別也是無關緊要的,反正要的只是他們的英雄模式。而侯朝宗他卻是個有七情六慾的平凡人。正因為他所具有的多面性,才顯出這個人物的生動,真實。
闡述候朝宗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並不就是說我反對塑造一面倒的正面人物,只是想強調多面性人物形象同樣具有的現實意義。看過《曹操與楊修》的人應該對既愛才,又妒才的曹操; 既才華橫溢又恃才傲物的楊修留下了深刻印象。誰能說他們不具有兩面性,可誰又能說他們不是可愛的,活生生的? 這恰恰說明了多面性人物形象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10. 桃花扇 故事梗概

  1. 桃花扇的內容是借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來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歷史,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劇的結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團圓的傳統模式,男女之情與興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華。

  2. 侯方域題詩宮扇贈李香君,二人相戀。馬士英、阮大鋮欲與侯方域結交,通過畫家楊文 表示願代出資促成侯、李的結合。李香君怒斥馬、阮,侯方域受到李的激勵,亦對此事加以拒絕。武昌總兵左良玉率軍移食南京,朝野震動,侯方域修書勸阻,阮大鋮誣以私通和做內應的罪名,侯方域被迫投奔在揚州督師的史可法。

  3. 李自成攻陷北京,馬士英、阮大鋮等迎立福王,並對復社文人進行迫害,准備強逼李香君嫁與漕撫田仰為妾。李香君堅決不從,矢志守樓,倒地撞頭時,血濺侯方域所贈的宮扇。楊文在宮扇血痕上畫成桃花圖,李香君遂將桃花扇寄與侯方域。清兵南下,攻陷南京,李香君、侯方域先後避難於棲霞山,在白雲庵相遇,共約出家。

  4. 孔尚任企圖通過這個愛情故事,描寫明末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揭示南明覆亡的原因,抒發「興亡之感」。此劇表現了明末時以復社文人侯方域、吳次尾、陳定生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鋮和馬士英為代表的權奸之間的斗爭,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敗和衰亡原因,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即作者自己所說: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通過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表現南明覆亡的歷史,並總結明朝300年亡國的歷史經驗,表現了豐富復雜的社會歷史內容。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