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的荷花圖
㈠ 齊白石繪畫種類.最擅長畫什麼.繪畫特點.蛙聲十里出山泉小故事.荷花蜻蜓繪畫風格.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擅長中國畫、書法、篆刻和詩歌。一生作畫不輟,留下大量詩、書、畫、印作品。傳世畫作有《墨蝦》、《牧牛圖》、《蛙聲十里出山泉》等。著有《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傳》等;出版有三卷本《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山水畫選》等畫冊多種。
《蛙聲十里出山泉》是畫家齊白石老先生在1951年為文學家老舍畫的一張水墨畫。畫面上沒有蛙,卻只有幾只活潑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歡快地游動著,而這蛙聲也非是即時可「聽」見的,運用了這種特殊的聯想手法,《蛙聲十里出山泉》的創作中,並非僅僅將對象的外形在畫面上進行惟妙惟肖的再現,而是緊緊的抓住對象的性格,把它反映出來,即寫物的神。畫面中山川、河流、蝌蚪無不生動鮮活。而齊白石先生著重的是通過畫面本身的生動。顯然齊白石先生是經過了深入的、准確的分析,所以對於所畫的對象就能夠非常熟悉,充分地體會和掌握對象的特殊本質及其特徵,作畫的時候,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表現的對象中去,遷想妙得,提筆一揮,才能夠把對象的形和神真實生動的表現出來。恰到好處,是絕妙之至的構思。
齊白石,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荷花蜻蜓圖》反映了齊白石的獨特畫風。這幅畫給人的感覺是風格清新淡雅,用筆精巧灑脫。畫中荷花鮮艷欲滴,蜻蜓翩翩起舞,水波盪漾,欣賞此畫,有如清涼之風陣陣吹過,給人無盡的藝術享受。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繪畫師法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並兼及人物、山水,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美譽,以其純朴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
㈡ 畫家白石的荷花圖多少錢
如果是真品的話
億成交齊白石辛未年作山水冊頁(十二開)
2011年嘉德成交作品。
齊白石山水冊,作於1931年(辛未,69歲)秋。每開31.5×35厘米,被藏家分別裱作斗方。白石老人在《朝陽》一頁的題跋中說:「此冊廿又四開」。我們見到的是十二開,另一半不知落在何處。中國嘉德1994年秋季拍賣會此冊即創造齊白石作品拍賣最高紀錄,十七年過去,如今重歸嘉德2011秋季拍場。此冊自署標題者八幅,即《朝陽》、《放牛圖》、《蒼海煙帆》、《陽羨山水》、《月明人靜時候》、《雨後》、《荒山殘雪》、《柳浦秋》。未署標題的四幅,根據內容可命名為《古木寒鴉》、《荷塘游魚》、《沙渚鸕鶿》、《山上人家》。冊頁的題材,大體源於白石老人的遠游印象和家鄉記憶,畫法則來自在前人圖式和寫生基礎上的創造。
9315萬成交齊白石芭蕉書屋立軸
這件作品的藝術處理也很別致:碧色的芭蕉全用淡墨勾畫,讓白描蕉葉占據最大空間,而以凝重的筆線勾畫樓屋,形成以白托黑、以淡托濃的強烈效果。兩座遠山,一施赭紅,一施花青,全用大寫意沒骨法畫出,形簡色艷,近乎符號化。這種畫法與效果,在古近山水畫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畫家的大膽與特立獨行,作品對形式感、現代感的創造性追求,足以令固步自封的畫家們瞠目結舌。這讓人想起白石老人的詩句:「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
9200萬成交齊白石花鳥四屏
2011年嘉德成交作品。
參考一下,個人不做估價,但一定價值連城
㈢ 齊白石爺爺的《荷花》這幅作品,用什麼表現方法來畫的
齊白石筆下的荷圖大多擁有固有的樂觀健朗的神氣,無論是秋荷、殘荷、還內是綴以蟲鳥的荷容趣圖,荷花的形象皆挺拔而厚重,蒼勁而清健。他主張畫家必須以真實的生活為創作依據,不能筆下妄為,要對客觀對象加以提煉和概括,以營造生動的藝術形象。在這個提煉與創作的過程中,齊白石則認為「在似與不似之間為妙,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㈣ 齊白石《荷花蜻蜓》的提問
《荷花蜻蜓圖》是齊白石90歲時所作,筆墨簡約,意蘊豐厚,是典型的「紅花墨葉」風格。畫左上繪兩片荷葉。畫家畫荷葉以石綠色敷染,摻以藤黃色及墨色,鋪毫刷筆,讓墨色在干濕、虛實、濃淡中形成自然、和諧的塊面;再勾出葉脈紋絡,形成如蔭似蓋的綠葉。為讓綠葉有所依託,畫家飽蘸濃墨,摻以石綠色,順勢在綠葉下渲染出大片墨塊。綠葉用墨濃中有淡、實中帶虛,層次豐富,黑色和綠色相互映照。兩葉之間,用胭脂紅塗出荷花。花苞在田田荷葉之間,有一種「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感覺。畫家從畫右面的邊際畫出墨中帶綠的藤桿,讓其與荷葉相抵,如撐開的綠傘。三株藤桿粗細、長短不一,彼此交叉著。畫中的荷葉以厚重的塊面繪出,塘底的漣漪以細勁的線條繪出。下半部的橫向線條起伏變化,給人一種微風吹動、水波盪漾的感覺。
齊白石說過:「余作畫每兼蟲鳥,則花草自然有工緻氣。若畫尋常花卉,下筆多不似之似,決不能此荷花也。」觀《荷花蜻蜓圖》,振翅低飛的蜻蜓生動活潑,
[[[[[粗放筆法畫成的荷葉與工細筆法畫成的草蟲形成對比。此畫用筆或重拙、或輕靈、或粗獷、或纖美,力度與情趣兼具,饒有金石之氣;]]]]
墨色酣暢淋漓,紅花與墨葉(及綠葉)相映,富有生機;荷葉團團,蜻蜓翩翩起舞;在構圖上,上部荷花實中帶虛,下部漣漪虛中有實,中間的蜻蜓連接了這兩部分。
㈤ 賞析齊白石的《荷花》
小結:
這幅荷花實際大寫意的中國畫。表現的是秋天池塘荷葉已枯黃,然而荷花還在散發著清香。整個畫面畫的很滿,荷葉大,用墨輕重對比強烈,荷葉、荷花、荷梗、蓮蓬等互相穿插自然有序,那盛開的荷花顏色鮮艷奪目,荷花中間還長出了一個綠嫩的蓮蓬,與那快要成熟的蓮蓬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大自然的感覺。
採用中國傳統的繪畫工具:毛筆、墨、中國畫顏料、宣紙。荷葉是用赭石,荷花是用胭脂加曙紅,荷花中的嫩蓮蓬是用綠色。
㈥ 對齊白石《秋荷圖》的評價
按語:荷花是純潔、高尚而謙虛的象徵。周敦頤《愛蓮說》有語雲:「出淤泥而不版染,濯權清漣而不妖」。荷花堅貞、純潔、無邪、清正的質量,低調中顯現出高雅的氣質正是引發眾多畫家揮毫潑墨的緣由所在。齊白石的這幅荷花氣酣墨暢,色澤雅緻清潤。齊白石的荷花吸收了古人描繪荷花的奧妙,他曾說:「懊道人畫荷過於草率,八大山人亦畫此過於太真,予能得其中否?縱覽齊白石的這幅荷花,他吸收了李復堂,八大山人兩人的優點,創造出「得其中」的神韻來。畫中張開的大荷葉,盛開的荷花,內容刻畫得簡潔大氣,放在整幅畫作中,讓人感覺到生機勃勃的整個荷塘。大荷葉色彩淋漓,中心部分向內凹進,葉的周圍花莖挺拔,用筆瀟灑老辣。葉的經絡成放射狀,頓時將荷葉的捲曲反轉表現了出來。荷葉的素雅質朴更突顯荷花的嬌艷欲滴,鮮紅的花瓣,嫩黃的花蕊,聊聊幾筆卻包含韻味。細細品味畫作我們可以體會到齊白石的畫作正是從燦爛之極歸於簡淡,簡淡,此難畫之意也。但畫中的簡淡依然別有風趣,「簡」並不是簡單,「簡」是筆「簡」而意不「簡」,能夠做到筆簡而意趣盎然,這是與齊白石經年累月對於荷花細致而詳細的寫生觀察分不開的,更是與其對於傳統中國繪畫的深入探究與實踐所緊密聯系的。
㈦ 欣賞齊白石的荷花蜻蜓200字
觀《荷花蜻蜓》,初秋時節,塘中荷葉漸黃、蓮藕長成而紅荷尚在,一尾輕靈的蜻蜓闖進這靜謐的畫面,這一刻在白石老人的筆下被永久地保留下來------雖然荷葉青翠不再卻並無破敗之感,反而這「秋日思語」別有一番情趣。那隻可愛的蜻蜓,身體舒展,兩對透明的翅膀俯沖而來,輕盈天真。
觀《荷花蜻蜓》,初秋時節,塘中荷葉漸黃、蓮藕長成而紅荷尚在,一尾輕靈的蜻蜓闖進這靜謐的畫面,這一刻在白石老人的筆下被永久地保留下來------雖然荷葉青翠不再卻並無破敗之感,反而這「秋日思語」別有一番情趣。那隻可愛的蜻蜓,身體舒展,兩對透明的翅膀俯沖而來,輕盈天真。能將這樣的小蟲觀察到如此入微的地步,而又能將其輕松地現於筆底,則非大師不能為也。 工與寫、紅與黑相互襯映,整幅畫面活脫脫一片生氣盎然之景象。
全畫用筆或是重拙、或是輕靈、或是粗獷、或是纖美,力度精到,情趣獨具,饒有金石之氣;墨色酣暢淋漓,濃中有淡、實中帶虛,層次豐富,黑色和紅色相互映照。荷花用硃砂塗出,略帶皴擦,畫出荷花的晶瑩剔透的質感。在構圖上,紅花從「綠葉」中伸出,正是綻放之際,一荷瓣折落,錯落有致。上方一舒荷倒蓋,虛筆勾勒,淡墨染之,遠處兩支尖荷作襯,虛中有實。下方半片巨葉掩映,遮擋紅荷,以厚重的塊面繪出,墨色變化豐富,層次分明,實中有虛。荷桿從畫的左下面的邊際畫出,一巨大荷葉在右邊與之相抵,如撐開的「 綠」傘,荷葉破出畫面,畫面僅留荷葉三分之二,給人一種如同巨大荷塘在眼前的感覺。數支荷桿粗細長短不一,彼此交叉偶露尖荷,給人真實之境。整個畫面紅花與墨葉相映,富有生機;荷葉前後有序,蜻蜓翩翩起舞。花苞在田田荷葉之間綻放,有一種「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感覺。左上蜻蜓,可謂點睛之筆。齊白石說過:「余作畫每兼蟲鳥,則花草自然有工緻氣。若畫尋常花卉,下筆多不似之似,決不能此荷花也。」
㈧ 齊白石《荷花影》的簡介.
世紀名満中外的傑出藝術家齊白石老人,以畢生的筆耕墨耘為人們留下了無數美妙畫幅。其中,他九十二歲高齡創作的《荷花影》,廳思異構,意味深長,不僅久已膾炙人口,就是老人自己也頗為自得呢!他在畫上題道:「麟廬弟得此,緣也。」意思是,可遇而不可求。字里行間,流露著迥非尋常的自我估價。
他還接著寫道:「九十二白石畫若是何緣故?問麟廬、苦禪二人便知。」為了尋根究底,我曾拜託一位朋友去請教許麟廬先生。也許是他唯恐闡說不詳吧,他並未正面回答「是何緣故」,卻烘雲托月般地回憶了一個饒有興味的故事。原來,白石老人完成此畫之際,正巧追隨老人多年的弟子許麟廬、李苦禪在座。他們一致嘆賞不已,愛莫能釋,爭求惠賜。風趣的老人便命兩位弟子抓鬮,結果許麟廬得中,為了不使苦禪失望,老人隨後又畫成同樣一幅相贈。看來,《荷花影》也深受老人得意門生的珍愛。
那麼,這一作品究竟妙在何處?我們不妨重新欣賞一下。這幅作風豪放的大寫意,畫面異常單純洗煉:微波輕揚的水面上,是一枝似垂仍仰的嬌艷紅荷,水中葆影的形態與此相妨,只是色澤淺淡——不過並非倒影,它也是似垂復仰向上開放的。荷影之旁,一群天真活潑的蝌蚪紛紛游來,以假當真,追逐著可望而不可及的荷影。看了這張畫,有些人興許要挑剔了,或者說,水中的荷影,是人在岸上看到的,水中的蝌蚪何能看見?或者說,現實世界的水中但見倒影,哪有正影?或者說,清風徐來,波吹皺,水下荷影怎能不受光線的影響,依然完整如故?這些批評也有道理,但所持的道理乃自然科學之道理,而中國的寫意畫從來是師法自然又不滿足於僅僅如實摹寫的,優秀的寫意畫家,歷來不與照相機爭功,總是以來自現實的真情實感為基礎,以生活中的可視形象為素材,馳騁想像,神與物游,從而在筆下創造出一個滲透著畫家感情與思想的畫境來。唯其如此,才能動人以情,喻人緊理。白石老人的《荷花影》描寫了現實所無的情境,似乎狂怪,然而可以使人會心。似乎不全物理,但合乎情理。這情理來源於生活中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去體味自然的人們的心靈深處。蝌蚪追逐水中荷影的天真而執著,是人們欣賞的,不是欣賞其無知,而是欣賞其追求美妙事物的執著,正象人們欣賞電影中的老少群猴手足相接去水中撈月一樣。畫里表達的愛,似乎是描繪對象,其實是從對象中看到的勇猛精進鍥而不舍的人們的精神。這種愛,說得確切一些應是愛憐,既愛其勇於追求,又憐其不諳真偽,分明寄託著一種意味悠長的哲理:熱愛生活勇於進取,還要饒於智慧,明辨真偽!顯然,老人在這里沒有以圖解物理為已任,倒是以善感多情的心靈和富於啟示性的生活哲理去寄予創作的。某些觀者非要膠柱鼓瑟地格之以物理,當然是「多情反被無情惱」了。
構思上的FF「狂怪求理」,如果不能出之以「不似之似」的形象,再好的寫意畫構思也無法恰到好處地表達。白石老人深明此理。在《荷花影》中,荷花是似的,蝌蚪也是似的,水中荷影的淺淡也是似的,但組成的畫面,彼此間的關系,卻是老人的藝術幻化,是現實中所未有的,也可以說是不似的。但作者的感受又是很多人共同的,因此,從「中得心源」來看,歸根結底還是似的。似不在皮毛,也不僅在於一切如實描寫,而在於捕捉審美主體對客觀世界的審美感受,並加以升華。這便是《荷花影》「狂怪求理」,「不似似之F」的妙諦,也是中國寫意畫「中得心源」的要義。中國畫的優良傳統中,有所謂「外施造化,中得心源」。優秀的寫意畫家不但重視「師法造化」,而且尤其重視創作過程中的「中得心源」。為了表達真摯而強烈的感受,抒發飽滿的感情,寄寓深刻的思想,往往不完全遵從自然規律,甚至「以奴僕命風月」,因情造境,擷取現實中的事物,重新組織,藉以構築美麗動人又足以交流畫家和觀者喜怒哀樂的理想境界。似乎「超以象外」,實則「得其寰中」;彷彿有悖物理,實則合乎情理。在此基礎上放筆直取,才有可能創造出「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的佳作來。
白石的《荷花影》說明,要畫好寫意花卉畫,只知大膽放筆,怕還不行;只曉得對物寫生,也尚不夠。一個有志於創新的花鳥畫家,應該以人民的情感去體驗山川草木、花鳥蟲魚,去發現並描繪那些不但給人以快感,而且能讓人感奮,給人啟迪,使人尺醒的美好心靈中的圖畫。這樣的作品,才真正獲得了人們經常提倡的「畫外境」與「意外妙」,才真正值得稱頌
㈨ .齊白石的作品《荷花蜻蜓》的繪畫特點是什麼
齊白石蜻蜓用的工筆畫法,極盡其工;荷花用的大寫意畫法,酣暢淋漓,四個字來概括就是:蟲工花寫。
㈩ 求賞析齊白石或張大千畫的荷花(兩張圖都有)
此幅齊白石《荷花》為紙本設色.此作是齊白石90歲時所作,筆墨簡約,意蘊豐厚,是典型的「紅花墨葉」風格。畫左上繪兩片荷葉。畫家畫荷葉以石綠色敷染,摻以藤黃色及墨色,鋪毫刷筆,讓墨色在干濕、虛實、濃淡中形成自然、和諧的塊面;再勾出葉脈紋絡,形成如蔭似蓋的綠葉。為讓綠葉有所依託,畫家飽蘸濃墨,摻以石綠色,順勢在綠葉下渲染出大片墨塊。綠葉用墨濃中有淡、實中帶虛,層次豐富,黑色和綠色相互映照。兩葉之間,用胭脂紅塗出荷花。花苞在田田荷葉之間,有一種「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感覺。畫家從畫右面的邊際畫出墨中帶綠的藤桿,讓其與荷葉相抵,如撐開的綠傘。三株藤桿粗細、長短不一,彼此交叉著。畫中的荷葉以厚重的塊面繪出,塘底的漣漪以細勁的線條繪出。下半部的橫向線條起伏變化,給人一種微風吹動、水波盪漾的感覺。
齊白石說過:「余作畫每兼蟲鳥,則花草自然有工緻氣。若畫尋常花卉,下筆多不似之似,決不能此荷花也。」觀《荷花圖》,此畫用筆或重拙、或輕靈、或粗獷、或纖美,力度與情趣兼具,饒有金石之氣;墨色酣暢淋漓,紅花與墨葉(及綠葉)相映,富有生機;荷葉團團,蜻蜓翩翩起舞;在構圖上,上部荷花實中帶虛,下部漣漪虛中有實,中間荷梗接了這兩部分。
齊白石的畫筆墨凝練、形象生動、格調清新、雅俗共賞,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蘊涵著豐富的審美趣味。他之所以能取得較高的繪畫成就,既緣自其「不教一日閑過」的勤奮,又緣自其永葆淳樸、善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