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桃花源記小一左微盤

桃花源記小一左微盤

發布時間: 2021-01-10 12:34:20

『壹』 桃花源記簡短寫作背景!2行左右!

《桃花源記》寫作背景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了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

節選原文: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譯文: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子裡面彷彿隱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明亮開闊了。

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男女女的衣著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1)桃花源記小一左微盤擴展閱讀

詩詞賞析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

這個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發」、「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

「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

『貳』 《桃花源記》和《小石潭記》的原文

原文: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35。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白話譯文:

《桃花源記》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小石潭記》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心裡十分高興。砍伐竹子,開辟道路,向下看見一個小潭,水格外清澈。

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島,也有高低不平的石頭和小岩石(露了出來)。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百多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魚兒獃獃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和遊玩的人逗玩。

出處:出自晉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2)桃花源記小一左微盤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桃花源記》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小石潭記》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於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游記,後稱《永州八記》。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

『叄』 桃花源記小說

桃源異記(原桃花源記)[章節列表]
◎ 正文 卷首 綠野史記
◎ 正文 卷一 前塵舊夢 第一章 罪與罰?
◎ 正文 卷一 前塵舊夢 第二章 心膽裂
◎ 正文 卷一 前塵舊夢 第三章 夢子煙(上) 不祥之感
◎ 正文 卷一 前塵舊夢 第四章 夢子煙(下) 背叛
◎ 正文 卷一 前塵舊夢 第五章 顏如玉
◎ 正文 卷一 前塵舊夢 第六章 子煙遺玉
◎ 正文 卷一 前塵舊夢 第七章 鬼門遭擒
◎ 正文 卷一 前塵舊夢 第八章 謀士陰謀
◎ 正文 卷一 前塵舊夢 第九章 詭異脫身
◎ 正文 卷一 前塵舊夢 第十章 玉玦自述(上)
◎ 正文 卷一 前塵舊夢 第十一章 玉玦自述(下)
◎ 正文 卷一 前塵舊夢 第十二章 世界反面
◎ 正文 卷二 浴火重生 第一章 滅了日本
◎ 正文 卷二 浴火重生 第二章 少年異變
◎ 正文 卷二 浴火重生 第三章 殺手蘭玉
◎ 正文 卷二 浴火重生 第四章 武志之怒
◎ 正文 卷二 浴火重生 第五章 漂亮媽媽
◎ 正文 卷二 浴火重生 第六章 黑暗之神
◎ 正文 卷二 浴火重生 第七章 寶刀弒父
◎ 正文 卷二 浴火重生 第八章 銀龍事件
◎ 正文 卷二 浴火重生 第九章 飛來艷福
◎ 正文 卷二 浴火重生 第十章 玫瑰之吻

『肆』 求小說《下黃泉》by陸左左資源,《卻綠》這碗粥,《若寵入骨》小八老爺百度雲,微盤都可以,謝謝了!!

你好,我是二丫愛跳舞,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專接永久有效屬^_^鏈接: https://pan..com/s/1lbJSlmEyKu0qzIHLeg5JkQ 提取碼: dhar

『伍』 桃花源記的所有資料

.作者筆下的桃花源,環境優美,氣氛寧靜.在這里,沒有君主;沒有戰亂,沒有貧富,沒有欺騙,是理想的社會.因為當時社會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所以寫下了桃花源記.
2 .這個問題太白痴了!我不想回答!!(你們老師!!!).
3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4 .優美,寧靜.
5 .淳樸,好客,熱情
6.不存在,只是陶淵明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對田園安逸生活的嚮往,所以描畫出的一個理想社會

《桃花源記》是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此文已成為初中語文教材的傳統篇目(現入選於人教社初語二冊)。要學深學透這篇千古名作,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了解作者生平。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卒後世稱「靖節先生」。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馬,祖父和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到陶淵明時,家境已沒落。陶淵明少年時代由於家庭和儒經的影響,對統治階級抱著幻想,有「大濟蒼生」之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處的時代卻是對他十分不利的。這時,反動的門閥制度發展到了頂點,門閥士族壟斷了高官要職,出身於庶族寒門的人則遭到無理的壓抑。陶淵明的曾祖陶侃雖以軍功取得晉朝的高官,但本身並非門閥士族。到了陶淵明時代,連這樣的家世也沒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會的重視。東晉政治又極端的腐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十分尖銳。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這種客觀現實對陶淵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變化有著深刻的影響。直到29歲陶淵明才出仕,以後十多年裡,他幾次做官,都不過是祭酒、參軍等職,不僅濟世的抱負無法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在老莊思想和隱逸風氣盛行的影響下,陶淵明早年便有愛慕自然,企羨隱逸的思想。所以,這十多年裡他一直「一心處兩端」,行動上也是仕隱無常。三十九歲時,他的思想有了更大變化。就在這一年,他親自參加了勞動。此後,他又作過鎮軍、建威參軍,因為「耕植不足以自給」,又一度為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逢郡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職而歸。從此,他結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堅決地走上了歸田的道路。

二、關注寫作背景。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這時作者歸隱田園已經16年了。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倉促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三、內容賞析。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四、至今沿用的成語。

《桃花源記》中共有三個成語至今沿用。它們分別是: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成語的意思已有所變化,我們大多使用它們的比喻義或引申義。「世外桃源」現在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豁然開朗」指一下子出現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領悟某種道理;「無人問津」指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如果同學們在作文時能適當地使用這些成語,那麼你的文章定會錦上添花,生動有味。由此可見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對提高我們的語言和文學素養是必不可少的。

『陸』 桃花源記恐怖版。。。。。。。。。。。。。。。。。。全的

整理出兩個版本

版本一:

大家都知道,漁人報告太守後太守的人卻沒找到桃花源,而劉子驥也無緣無故病死了,這是為什麼?聽吾一一道來。
桃花源里的人曾說他們祖先是秦末來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消息。後文說他們不知道外面有漢,魏晉,這表面上是說明他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可你們就沒想過:他們之中為什麼沒人到外面看一看呢?答案就是,他們離開不了這里。
有人問,離開不了和不知外面的世界有什麼關系。首先前面已經說了:出入的洞口是完全能出去的,可他們不出去只有一個原因: 他們根本無法離開這里,因為他們早死了。
可以這樣說:漁人來到了所謂的桃花源,實際上他是來到了一個古墓,裡面所謂的人,只是殉葬的可憐人而已。漁人進去沒多久就被裡面的毒氣弄暈了,他大難不死。不過他卻在昏迷中做了個關於這里是個美好地方的夢,他在半昏半醒中為了維持生命之後吃了一些泥土之類的來維持生命,但卻幻想成是所謂的設酒殺雞做食。直到幾天後,他徹底醒來才趕緊逃離——假如再這這樣他可能會被毒氣毒死。
逃離後,他由於一直在昏迷和半昏半醒中,所以他不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嚮往美好的本性讓他把他美好的夢當成了真相。
太守知道後,馬上派人去看情況,可當他知道這是一座古墓時,他嚇呆了,但他依然派人進去裡面找寶物,可是毒氣只是其中一個,裡面還有各種機關暗器,進去的那批人基本死光。無奈之下,太守只好封了墓門。並封鎖消息聲稱沒找到。
那個叫劉子驥的人為什麼突然死?也是詭異的,首先他剛准備前往就死了,說明有人注意到了他,而正好就是太守注意到了他,太守馬上派人下毒害死了劉子驥,再謊稱是病死的,讓更多那些想揭穿這個秘密的人害怕。所以遂無問津者。
劉子驥死了,其他那些想去的人想必也不會有好下場,更不用說那個漁人和跟著太守的那些部下了!

(作業多吧@黑加侖汽水)


版本二:

其實漁人來到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桃花源 而是來到了一片古代的墓地 並不是無憑無據的 阡陌最早的意思是墳墓的意思。

古文中的雞犬 可以用來比作 野獸 連起來的意思就是遍地都是墳墓 遠處時不時的可以聽見野獸的叫聲。

這是為什麼會用往來的行人 請注意這個「種」字 填埋 男女的衣服都像「外面」世界的人。

漁人知道自己可能看見不該看見的東西了 但是卻要裝作一副正常的樣子 大驚後便裝平靜的問 那些「人」 一些問題 希望能早日離開。

那些「人」沒有想放走他的意思 便把他留了下來 雞和上文一樣 代指野獸 但是作者沒有繼續寫後文了。

也許他們的來歷就是戰亂時被殺死的孤魂野鬼 這里以前是個縣城 結果現在卻是這幅模樣。

文中的此人 正是後文要提的一個人 太守!

到了晚上 漁人開始害怕了 (為什麼漁人這幾天不會自己逃跑) 大家記住前文中 漁人是不小心才到了這個 地方的 想跑 可沒那麼簡單。

當他平安的度過了幾日以後 覺得安心了。於是,就想要離開這個地方。

裡面的人並沒有用委婉的語氣說,不要和別人提這個地方,像是命令,並且沒有給理由。仔細揣,還是挺可怕的。

出去以後,找到了自己的船,並且做下了標記。也許正有一個人在漁人背後看著他,擦拭這他做的標記。

來到郡下 報告了太守…… 這個地方 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太守和其他人包括漁人,來到桃花林尋找著標記。但是標記已經消失了,一群人迷路了。後文沒有繼續寫下去,可想而知,太守殺掉了知道這件事情的所有人。

這件事情就要無人問津時,劉子驥,文中特地提到了 高尚士 也許是當時太守那波人,無緣無故消失在桃花林里,被後人記錄下來了。

未果? 尋病終! 其實已經到了 但是…… 最後這件是就像詛咒一樣 傳遍大街小巷 最後到了陶淵明耳朵里

最後這個不守信用漁人 怎麼樣了? 問陶淵明吧 處處的桃花已經能說明一切了

眾所周知陶淵明一生獨愛菊 為什麼背景卻是於菊花完全不同的桃花呢? 也許 陶淵明隱居前……

(李毅吧@so滾吧winner)


『柒』 急需陶淵明《桃花源記》資料(內有小問題)

1 .作者筆下的桃花源,環境優美,氣氛寧靜.在這里,沒有君主;沒有戰亂,沒有貧富,沒有欺騙,是理想的社會.因為當時社會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所以寫下了桃花源記.
2 .這個問題太白痴了!我不想回答!!(你們老師!!!).
3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4 .優美,寧靜.
5 .淳樸,好客,熱情
6.不存在,只是陶淵明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對田園安逸生活的嚮往,所以描畫出的一個理想社會

《桃花源記》是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此文已成為初中語文教材的傳統篇目(現入選於人教社初語二冊)。要學深學透這篇千古名作,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了解作者生平。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卒後世稱「靖節先生」。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馬,祖父和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到陶淵明時,家境已沒落。陶淵明少年時代由於家庭和儒經的影響,對統治階級抱著幻想,有「大濟蒼生」之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處的時代卻是對他十分不利的。這時,反動的門閥制度發展到了頂點,門閥士族壟斷了高官要職,出身於庶族寒門的人則遭到無理的壓抑。陶淵明的曾祖陶侃雖以軍功取得晉朝的高官,但本身並非門閥士族。到了陶淵明時代,連這樣的家世也沒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會的重視。東晉政治又極端的腐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十分尖銳。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這種客觀現實對陶淵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變化有著深刻的影響。直到29歲陶淵明才出仕,以後十多年裡,他幾次做官,都不過是祭酒、參軍等職,不僅濟世的抱負無法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在老莊思想和隱逸風氣盛行的影響下,陶淵明早年便有愛慕自然,企羨隱逸的思想。所以,這十多年裡他一直「一心處兩端」,行動上也是仕隱無常。三十九歲時,他的思想有了更大變化。就在這一年,他親自參加了勞動。此後,他又作過鎮軍、建威參軍,因為「耕植不足以自給」,又一度為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逢郡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職而歸。從此,他結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堅決地走上了歸田的道路。

二、關注寫作背景。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這時作者歸隱田園已經16年了。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倉促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三、內容賞析。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四、至今沿用的成語。

《桃花源記》中共有三個成語至今沿用。它們分別是: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成語的意思已有所變化,我們大多使用它們的比喻義或引申義。「世外桃源」現在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豁然開朗」指一下子出現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領悟某種道理;「無人問津」指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如果同學們在作文時能適當地使用這些成語,那麼你的文章定會錦上添花,生動有味。由此可見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對提高我們的語言和文學素養是必不可少的。

多答了些^0^

『捌』 桃花源記小短文,急啊,,在線等

我是一個住在武陵的漁民。

有一天,我坐從船沿著溪前去.忽然不知不覺來到了桃花源的境外,這里的景色多美啊!我沿著兩岸劃船走了幾百步。花、草、樹都鮮艷美麗。「這里真是太美了!」我感到非常詫異。便順著河水來到了桃林的盡頭。我眼前是一座高聳的山,這座山有一個小洞口,我的極強的好奇心使我丟下船向洞口走去。這個洞口窄,僅容一人通過。走了十幾步後,我就發現眼前出現了一片美麗的圖畫。

這里風調雨順,土地肥沃.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和狗都各自叫著.好象在互相吹捧,男的女的都在田裡勤勞勞動著,老人和小孩都很快樂。我看著心中充滿了喜悅。

忽然,一個小孩跑過來問我:「叔叔,你是從哪裡來的啊?我怎麼沒見過你?」我告訴了他我是怎麼進來的。於是小孩邀請我去他家裡玩。我跟他回了家,他的父母殺了一隻雞請我吃,並告訴我:「我們的祖先是為了躲避秦始皇時的戰亂,躲到了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請問現在外面是什麼朝代了?」他們一直與世隔絕,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知道還有魏晉南北朝,我於是將我知道的秦始皇之後的歷史全部告訴了他們。我的到來很快就傳便了整個村莊,我於是走門串巷去拜訪了所有的村民,他們都用許多美味的食物來招待我。

幾天後,我決定要回家了,便向大家告別。大家都對我說:「你可不要把這里的情況告訴別人啊!」我點頭答應。

我走後,為了下次還能找到,便一路做上了記號。一回去,我便把這里告訴了太守。他非常高興,馬上派人隨我前往。然而不知哪裡出了差錯,我們終究沒能找到出路,迷失在桃林中…

『玖』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准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朴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後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於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卧…•怯。如
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 說如此
今義:這樣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 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 後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 舍棄 便舍船 尋: 尋找 尋向所志
房子 屋舍儼然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
l•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二)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點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嘆惋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裡做客及辭
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並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並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並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
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並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麼「乃大驚」?
討論並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討論並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並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討論並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1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美)
2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3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理想社會
五、作業
1.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後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縣各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弧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 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語句。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