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蘇州顧家花園

蘇州顧家花園

發布時間: 2021-02-05 00:53:41

Ⅰ 葉聖陶小時候得趣事!!!!!!!!!急啊!

葉聖陶的父親葉仁伯,是「吃知數飯的」,即經管賬務,平常人家稱呼他「賬房」或「賬房先生」。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吳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戶人家逢到婚喪喜慶之事,也請他去臨時料理賬務。葉聖陶家裡除了父母親和兩個妹妹之外,還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親微薄的收入來維持,日子過得還是有點緊巴的。不過,盡管如此,衣食問題還是可以無憂的。葉聖陶的父親為人厚道,辦事篤實,品行端正,母親心地善良,盡心持家,克勤克儉。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響了葉聖陶,他心裡想著要像父母一樣做人。

兒時葉聖陶,很得父母的寵愛,因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對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們盼著兒子日後靠著科舉能夠飛黃騰達、榮宗耀祖。葉仁伯為了使兒子求得功名,讓葉聖陶三歲時就開始識字、練字,到六歲那年,葉聖陶識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寫得相當漂亮。朱氏識字不多,但滿肚子裝著世代流傳下來的謎語、詩歌、兒歌,經常說給兒子聽。我國蘇南地區流傳的謎語,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葉聖陶猜謎語時興致很高,從中得到了智慧的啟迪。那些誦讀起來悅耳動聽的古代詩詞,辭采華茂,言簡意豐,葉聖陶能夠背出很多。尤其是兒歌,形象生動,想像奇妙,韻律優美,把葉聖陶給迷住了,他時常掛在嘴上哼唱,唱得眉開眼笑。如「螢火蟲,夜夜紅;飛到西,飛到東………『搖呵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還有餅兒,還有糕」等等,實在富有情趣,難怪葉聖陶樂得心動神搖了!

戊戌變法後的那一年(1899年),葉聖陶六歲的時候,父親送他進私塾讀書了。塾師是當地有點名氣的黃先生,文筆很好。葉仁伯把兒子託付給這樣一個遠近聞名的長者,是十分放心的。父親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放學回家後就督促他溫習功課,還要背書,立下了「弗熟不得進膳」的家規。所好葉聖陶學習自覺,記憶力又強,並沒有出現因書背不出而吃不成飯的事情。在黃先生那裡,葉聖陶讀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過了一年以後,葉聖陶又到了懸橋巷東南端的顧家花園,跟隨一位名叫張承臚(字元沖)的老先生讀《四書》、《詩經》、《易經》。張先生教書,認真到了一絲不苟的程度,對學生督責極嚴。他規定學生對所學內容要讀熟背誦,否則就動用戒尺施以體罰。葉聖陶在學習上絲毫不敢懈怠,用心讀書,背誦都能上口。

葉仁伯勉勵兒子熟讀聖賢書,但由於家境寒苦,他不主張像富戶人家那樣把子弟關在書房裡「一心只讀聖賢書」,而認為帶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會和認識社會上的種種人和事是務實的。「不識字好過,不識人難過」。葉仁伯抱著這種傳統觀念,讓兒子跟著他出門到親戚家拜年、賀壽、吃喜酒,清明節到鄉下上祖墳,秋天到鄉下看收租子。這一切大大地開闊了葉聖陶的眼界,使他無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熏陶。葉聖陶童年時代,就領略了蘇州民風民情的淳樸,也孕育了關心民間疾苦的縷縷情思。葉聖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圍很濃的吳地,遠山近水、亭台樓閣、齋堂殿館、廟院庵祠,甚至連城裡的路名,都有來歷;哪怕是一塊匾額、一個牌樓、一座橋梁,都有傳說。父親總要帶他去看,說給他聽,而且回家後還要求他回憶參觀時的先後次序,作類似日記的記錄,作為「開筆」之前的寫作訓練。

葉聖陶到了八歲時起,就「開筆」作文了。老師出的題目是《登高自卑說》,作文之前,向他提示「這應當說到為學方面去」。葉聖陶依照老師的吩咐,共寫了八十多字。老師看到他寫的毛筆小楷字方方正正,文句又曉暢流利,說理通達,便不斷地稱贊,特別是對文章的結尾「登高尚爾,而況於學乎」感到滿意,情不自禁地在「爾」和「乎」這兩個字的旁邊,用紅筆劃了兩個圈。葉聖陶高興地把作文本帶回家給父親看,父親見兒子敏悟好學、天資聰明,笑得十分開心。經過近兩年的刻苦學習,葉聖陶大有長進,居然能夠寫出三百字以上的經義史論或時務策論的文章了。父親急迫地希望兒子趕快成長,又將葉聖陶送進了另一所私塾,以便學得更好,能夠考上秀才。父親教育他要如他在《登高自卑說》里所說的那樣,拿出登高的毅力去對待學習。葉聖陶明白父親的企盼,決心勤學奮進。

父親為了使兒子增長些文學知識和歷史知識,帶他到茶館聽說書、聽崑曲。葉聖陶小時候聽了不少的書,小書像《珍珠塔》、《描金鳳》、《三笑》、《文武香球》,大書像《三國志》、《金台傳》、《水滸》、《英烈》。這些大書小書,他有的不只是聽了一遍,最多的聽過三四遍。說書的,揮舞著紙扇,拍打著醒木,把故事說得活靈活現,各種人物的聲音模仿得逼真酷肖,突顯了不同的性格。聽到精彩處,葉聖陶常常被悲歡離合的情節牽引得不能自已。他時而因悲憤難抑表現出痛苦的神情,時而因喜悅洋溢舒展出快慰的笑容,他完全陶醉於其中了。葉聖陶更喜歡聽崑曲,那典雅的曲辭、優美的音節,那時而清柔溫潤、時而凄愴沉鬱、時而高昂雄壯、時而哀傷感嘆的曲調,抓住了他的心靈,讓他百聽不厭,甚至想到要去當崑曲演員。蘇州地域文化的熏育,使他提高了藝術審美的能力。父親為他提供的這另一種教育的課堂,讓他學到了在哪一所私塾也學不到的知識,培養了他觀察現實社會的眼力。葉聖陶的父親把家庭、私塾和社會結合起來,這種教育方法是很開教育於知識的傳授之中,如清泉滋潤了葉聖陶的心田,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Ⅱ 蘇州市內有多少以門為地址的地方

蘇州古城城門
蘇州從春秋建立城池到清朝為止,有過15座城門,其中外城門12座(大部分均含水陸雙門),子城門3座(蘇州吳子城),加上民國新拓的金門和南門,蘇州歷史上共有過17座城門 :
盤門閶門(閶闔門、破楚門) 春秋城門
胥門(姑胥門) 春秋城門
盤門(蟠門) 春秋城門
蛇門 春秋城門
婁門 春秋城門
相門(匠門,干將門) 春秋城門
齊門(望齊門) 春秋城門
平門(巫門) 春秋城門
吳子城(蘇州子城門)3座 春秋城門
葑門 西漢開通
栗門 西漢開通
魴鱮門 西漢開通
赤門 唐代開通
南門 民國開通
金門 民國開通
閶門:閶,形聲字,本義為天門。《吳越春秋》:「城立閶門者以象天門,通閭闔風也。闔閭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閭門以通天氣,因復名破楚門」。因其坐落西北,以為通閶闔天風,故以得名。至春申君黃歇時,因諱「破楚」,復改閶門。
胥門:胥門門名來歷,眾說紛紜,《越絕書》:「胥門外有曲路,闔閭造以游姑胥之台(即姑蘇台),以望太湖。」《吳地記》:「胥門本伍子胥宅,因名。」《府志》:「胥門西門也。一曰姑胥門。」《祥符圖經》:「子胥家於此,後以諫死,扶目懸於門,因名。」張紫琳《紅蘭逸乘》曰:「蓋胥者,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吳者也。(太湖中有胥王廟。)故名其地曰故胥,後世轉音為姑蘇。而胥門之見於《左氏春秋》,非因伍子胥得名也。」胥門一作姑胥門。「姑」為開口音,即是胥門,時從此門出,有水陸兩道抵姑胥山,胥門當得名於此。胥門水陸兩門久塞。
盤門:《吳地記》:「舊日蟠門,嘗刻木作蟠龍,鎮此以壓越。」又:「水陸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盤門。」現存檔門乃元代重建,清初修建門樓,題以「龍盤水陸」額,此門水陸兩門並列,兩道陸門間為瓮城,盤門是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陸城門。
蛇門:在盤門的東邊,也是闔閭要制壓越國的緣故,象地戶立這蛇門。吳在辰位,屬龍,。越在已位,屬蛇,故蛇門上置木蛇一條,北首向內,表示越臣屬於吳。
婁門:《吳地記》:「婁門本號嵺門,秦有古嵺縣(即今之崑山縣境),至漢王莽改為婁縣。」 以對直秦代所置婁縣為名,「一州三邑孔道也」,由至和塘可往崑山、太倉。婁門陸門分外城、中城、內城三重,水門也有三道具金湯之固。
匠門:《吳地記》:「匠門又名干將門。……闔閭使干將於此置冶鑄劍。」因附近多數居住工匠而得名。吳王闔閭曾經命名士干將在此門設爐鑄劍,因此相門又叫干將門。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稱:「將門者今謂之匠,聲之變也。」訛音為「相門」。
齊門:《吳越春秋》:「闔閭十年既破齊,齊以女為質,吳為太子波聘之。齊女少,日夜號泣成病,闔閭乃造北門,名日望齊門,令女往游其上。」 當年吳國強盛一時,「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年邁的齊景公懾於吳國的強大,不得不將女兒送往千里之外的吳國出嫁。從此,齊國這位公主遠離家鄉,時常思念故土,日日以淚洗面。吳王為了減輕公主的相思之苦,特意命人在面朝齊國的方向建造了高大的城樓,好讓她能夠登高遠望齊國故土。這就是齊門的來歷。
平門:《吳地記》:「子胥平齊大軍從此門出,故號平門。平門在齊門以西。東北三里,有殷賢臣申公巫成的墳,故亦稱巫門。平門是當年伍子胥率大軍平定齊國,班師回朝而走的城門。
葑門:在古城東,相門之南,並非闔閭城八門之數。《蘇州府志》:「古為封門」。《圖經續記》:「取封禺二山為名。」《伍子胥傳》:「東門縛門謂綒門也,今名葑門。越軍開示浦,子胥以濤盪羅城開此門,有縛綒隨濤入,故名。」元、明間,葑門城外人煙稠密,逐漸成為市廛輻輳之地,人來客往,負販貿易。至清代,更趨繁華,清康熙初重葺城樓,顧嗣立題:「溪流清映」額。搖櫓出城,外濠南北橫流,北行可往婁門,南行可至滅渡橋(今名覓渡橋);南行折東即葑門塘,經近郭市廛,可至荷花盪、黃天盪、金雞湖。蘇州風俗,六月二十四日為荷花生日,士女傾城而出,畢集於荷花盪,樓船畫舫小艇,雇覓一空,葑門水門舟楫不絕。
金門:在未辟金門之前,由城中去虎丘、楓橋等處,都得從閶門出入。由於道路擁擠,車馬相爭事故屢有發生,故需另開一門,「另闢蹊徑」。民國時期為溝通觀前街與閶門商業區的聯系,於1921年築南新橋,1922年開金門。但第二年即發生了軍閥齊燮元和盧永祥的江浙戰爭,禍及蘇州。士紳認為開了金門不利,便重又砌沒,另在其南60米處開辟新閶門。新閶門與景德路對直,似乎方便了,但出城後還得拐個彎再上南新橋,加上位置和高度皆不相宜,於是1929年動工重新開辟金門,1931年竣工,外與南新橋連成直線,內與景德路曲線相接,城門系羅馬式,也設三門。蘇州古城的橋
蘇州環城內外河網密布,憑藉眾多的橋梁,貫通古城內外形成發達的交通網路。隨著歷史的變遷,河道街巷時有興廢,橋梁也隨之新建或棄廢,變化十分繁復。城內的橋梁數量,據宋《平江圖》著錄,時有橋梁314座;明代城內水系變化不大,但河道總長及數量上比宋朝有增加,橋梁達329座。清代,城內部分河道填廢,古橋隨之廢棄較多,但亦時有新建,據清末《蘇城全圖》標繪,城內有橋311座。民國時期,城內又有一批河道填廢,繼有一批古橋廢棄,同時亦有少量新建,民國29年(1940年)江蘇省建設廳繪《吳縣城廂圖》,城內有橋261座。解放後又填廢一批河道,一批古橋拆除,至1985 年,古城內有橋161座。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對保護蘇州古城的重要意義的認識逐步加深,保護古城的工作日益重視,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古城內橋梁也得到了很好的維護和修繕。
蘇州古城橋的文化內涵:
神話或傳說: 飲馬橋、乘魚橋、雪糕橋、望星橋
手工業 :桐橋 (桐橋扁擔 )
名人 :昇平橋、顧家橋 賀鑄、顧拮剛
詩詞: 烏鵲橋、黃鸝坊橋、花橋、楓橋
歷史事件: 臨頓橋、覓渡橋、接駕橋、五龍橋、錢萬里橋
風景名勝: 青山綠水橋、虎山橋、窺塔橋、移影橋、海涌橋、行春橋、塔影橋、一步三條橋 瑞光塔等
典故: 張公橋、葛家橋、查家橋、李公橋、陳千戶橋、曹胡徐橋等
市場: 谷市橋、醋坊橋、棗市橋、果子行橋、木柴橋、魚行橋、絲行橋
寺廟: 崇真宮橋、天後宮橋
園林: 苑橋
花木: 桃花橋、木杏橋、蘋花橋、紅杏子橋
動物: 鳳凰橋、鶴舞橋、青龍橋、金獅橋、麒麟橋、駱駝橋、螺螄橋、虎哨橋、百獅子橋
儒家思想: 尚義橋、福民橋、善教橋、通利橋、積慶橋
功名: 狀元橋、三太尉橋、官太尉橋
吉祥: 興隆橋、壽安橋、吉慶橋、太平橋、三多橋、福壽橋、吉利橋
樂器: 瑟琶橋、金鼓橋
佛教: 香花橋、慈悲橋
音樂: 歌熏橋
鬼神: 抬魂橋、落魂橋
關隘: 水關橋、吊橋、楓橋
建材: 磚橋、黃石橋
橋形: 垂虹橋、彩雲橋
[編輯本段]蘇州古城街巷
以人名命名的:
春秋戰國時代 有11條。即伍子胥弄,干將(坊)路,專諸巷,專諸村,泰伯廟前,泰伯廟後,泰讓橋弄,豆粉弄,陳公鄉堂,莫邪路。
漢代 僅1條,且因訛誤而改名。閶門外八字橋處的李繼忠巷,原名酈季子巷。
南北朝,有3條。即薛家園,湯家巷,蕭家巷。
五代 僅1條。即司長巷,位於公園路北段東側。古稱"司馬巷"。後寫作司長巷。
宋代 有23條。即文丞相弄,周武狀元巷,吳殿直巷,王樞密巷,富郎中巷,朗中里,糜都兵巷,蘇公弄,施相公弄,閭邱坊巷,待其巷,范庄前,范祠弄,葉家弄,丁家巷,顏家巷,濂溪坊,朱家園,喬司空巷,包衙前,韓衙庄,盛家浜,大成坊。
元代 有2條。即邾長巷、娘娘弄。
明代 以名人命名的街巷特別多,超過了任何一個朝代,有33條。即尚書里,朱進士巷,孔付司巷,唐寅墳,學士銜,天官弄,王衙弄,王衙河,太監弄,大儒巷,仁孝里,潘儒巷,嚴衙前,嚴衙門,申衙前,申衙弄,申衙前,吳衙場,謝衙前,謝衙弄,文衙弄,史家巷,唐家巷,宋家弄,宋祠弄,盛家帶,徐家弄,汪家弄,沈家弄,葛家巷,管家園,顧家花園, 殳家牆門。以官銜命名的6條,有學士、尚書、進士、都御使、太監等。以雅號命名的2條如大儒、仁孝。以姓氏命名的占絕大多數,有24條。
清代 有5條。巷雖不多,但都很著名:如尚書里,松鶴板場,彭義里,朱家弄,盛家弄等。
[編輯本段]蘇州古城地名典故
觀前街它就是道觀前面的一條街。想來古代道觀前必是終日善男信女不絕,所以道觀所在之處自然成為商業的中心。這個觀名為玄妙觀,在宋代名天慶觀。因觀內遍栽桃樹,開花時燦若雲錦,所以又名碎錦街。到元代天慶觀改名玄妙觀,街名隨即改為玄妙觀前,後又演化為觀前街。
山塘街 唐代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發起開鑿山塘,此街瀕臨於山塘河,故名山塘街。
倫敦路 據《吳地記》載,吳王親征東夷時,曾在此臨時停頓憩息,宴賞軍士。後在此置館建橋均以臨頓命名。路亦以此得名。蘇州人讀的是『倫敦路』,而且並非西鳳東漸後崇洋才改讀,以前就這樣讀,據專家考證是古音一直流傳下來的原因。
烏鵲橋跨第三橫河東段南側平行分支,北堍連平橋直街,東側滾綉坊,西側長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對烏鵲橋路。古名橋,與闔閭城同建,位於「子城」正門前直街上,建城之初,此處有吳王烏鵲館,橋因館得名。唐白居易有「烏鵲橋紅帶夕陽」、「烏鵲橋高秋夜涼」「黃鸝巷口鶯欲語,烏鵲橋頭冰未消」等佳句。宋揚備《上元詩》有「月滿星移水照天,南飛烏鵲影翩翩」之句。明高啟也留下 「烏鵲南飛月自明,恨通銀漢水盈盈,夜來橋上吳娃過,只道天連織女行」的絕妙意境。此橋雖歷經興衰,至清末民初猶規模宏偉為城內石拱橋之冠。據稱,橋拱之頂幾與玄妙觀三清殿等高。橋純用武康石構成,至為壯觀。
太監弄 明代有金玉、如意兩太監在此居住, 遂名太監弄。西段曾名青年弄,因基督教青年會得名。
樂橋 跨第二橫河,貫通人民路中段,與干將路立交。 位於蘇城中心,歷來作為分界區劃標志。明清時期其東為長洲縣、其西為吳縣,今則其北為平江區,南屬滄浪區。古時是城內鬧市之最,亦曾為戮人刑場,故亦名戮橋。橋上原建漢肖王廟,以肖何制律,特於刑場祀之。後民諱其名,去凶化吉,改作樂橋。
人民路 宋代稱大街。後因形如卧龍遂稱卧龍街,後改護龍街。抗戰勝利後,一度改為中正街,解放後更名為人民路,幾經擴建,為南北向交通主幹道之一。為清末洋務派盛宣懷所辟,以石子鋪路而名,是金閶區商業雲集的一條步行街。
盛家帶 盛家是住在那條路上的大戶人家,而門前的路按照河流勢蜿蜒如帶,故名盛家帶了。
善家巷 西出鳳凰街,東接東小橋下塘。善家當指行善之家,非「善」姓。巷西段南側有陸姓大宅(南牆抵孔副司巷,大門為鳳凰街66號),據稱「樂善好施」。巷由此得名。
百口橋 據《平江城防考》載:東漢顧訓五世同堂,家有百口,衣食均等,長幼有序,因以所居名為百口橋,巷亦因此得名。
百花洲介於胥門至盤門的城牆和第一直河之間,為一狹長地帶。南於新市路西端連幸福村,北與學士街南口直線相連。沿用南宋時舊名。本為接待外國使臣與高官顯宦的姑蘇驛的精緻花園,享有盛名。元代仍保持豪華面貌,明代湮沒,詩人高啟有「歌吹無聞洲寂寞」之句。南宋淳佑年間(1241-1252年)創建的百花庵在街南端,盛時室宇人稱「一千九百九十九間半」,農歷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則為一年一度廟會,香火鼎盛。
十全街 名十泉街,始稱於宋,因舊有十口井得名,後改十全街。也有一說,自號「十全老人」的乾隆下江南曾來過這里,遂易名為「十全」
十梓街梓為百木之王,街名源自古詩」太守署前樹十梓」街北有子城遺址,明代之前即為蘇州府署。
五卅路 南起十梓街,北出言橋至干將東路。元末張士誠兵敗,建築盡毀,土丘亂崗,俗稱「王廢基」。民國14年(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蘇州各界發起募捐,後以退回,所捐一萬元,在體育場東側決築「五卅路」以志紀念。於第二年「五卅」一周年時舉行奠基典禮,立兩方石質路碑,直行刻「蘇州各界聯合會-五卅路-中華民國十五年五月卅豎立」
五龍潭 五龍堂建於唐貞元間,宋淳熙間香火大盛,又名靈濟廟,舊有龍潭。弄名即以此命名
三香路 東以姑胥橋為界與道前街相接,西至獅山大橋為界通新區,是蘇州市東西向主要幹道之一。三香之名,源於三鄉廟。按《吳門表隱》:「孝子顧鳳山墓在胥門外三鄉廟側,」相傳,其廟系三鄉土地廟,解放前香火極盛,廟旁有三鄉村,後衍「鄉」為「香」。
三山街 起大石頭巷,北邊至憩橋巷,1995年延伸至干將西路。古稱海上有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官紳富戶在營宅園定居,自比神仙,遂以「三山」作街名。南宋時稱黛眉橋巷,清人稱峨眉橋巷,橋原在巷北口。1989年改彈石路面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長100米,寬3米。
二郎巷北起十全街,東傍內城河,向南折西至相王路。巷內原有二郎廟,故名。音近,群眾亦呼宜蘭巷。
東美巷南起道前街(巷口原有橋名西館橋),北至大石頭巷(巷口原有馬禪寺橋)。古稱館娃坊,吳王離宮別館所在。宋代為果子行集中地,故亦稱果子巷。明代始稱東米巷,是與西米巷對稱。清代轉音稱東美巷,以古為館娃坊,義亦可通。12號南部原是大隆公所(有說系木業同業組織),內設義塾授童啟蒙,每冬設施粥場。12號北部系菜館業同業組織,內供關帝,
西美巷 南起道前街,北接新春巷(金閶區)。東側本有河,與東美巷-牛車弄夾河平行,北口原有自新橋,南口原有西館橋,河於抗戰時填沒。宋代名和豐坊。明代是米行集中地,稱西米巷,清代轉音訛為西美巷。巷多大宅院。
南石皮弄 一長一短兩條平行,皆北出十全街,東弄南至西燒香橋,西弄,南端不通。50年代毛巾廠擴建,將橫向一段劃入廠區,遂成現狀。原巷內多為小手工業及小販聚居的茅棚陋舍,與外口十全街顯貴宅院相比益顯破敗不堪,人稱「破弄」,因「破」字弄名不雅,以拆字法稱「石皮弄」。1980年調整重名,此處冠以「南」字。東弄長639米,寬3-5米,西弄長34米,寬約1米,東弄於1980年拓寬改彈石路面為枕石和瀝青路面,西弄仍為彈石路面。
府東巷 南在舊道署東側出道前街,北口在東支家巷,中段東向一折接織里弄。歷代稱施巷,吳音施、舒不分,民國後遂訛為舒巷。1980年定為今名。
司前街南以三多橋為界與東大街相連,北以吉利橋為界,過橋出道前街與養育巷相對。宋前名織里橋南街,明清兩代在此設司獄司衙,遂稱司前街。此地成傳統性的監獄、看守所所在地。解放後為市公安局看守所、拘留所。蘇州俚語「司前街」成監獄的代詞。1997年看守所、拘留所遷至陸墓。
東善長巷東起金獅河沿,西至司前街與西善長巷隔街相對。古時是修理打造船隻集中地,精初尚稱船場巷,後演變成今名。
天線弄 東接地方弄,西出司前街。舊時亦稱西采蓮巷。據老人雲:本弄自古即名天線弄。光緒末年有人在此設家庵,以弄名諧音稱天仙庵。
中軍弄位於東大街北段東側,西出東大街,東端不通。古代有中軍衙門在此,按清制,督撫以下凡有兵權者,其標下之首領官統稱中軍。因地近書院巷,是巡撫所屬的中軍。
申衙弄 東出學士街,西至印鐵制罐廠。明代顯宦申時行有宅於此,故名。1966年曾改稱鐵局二弄。弄長40米,寬2-4米,彈石路面。
鐵局弄東出學士街,西至印鐵制罐廠。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7)設鐵匠局於此,故名。
財帛司弄東出學士街,西至蘇州鎖廠。財帛司廟故址在此,故名。財帛司廟古為東漢高士梁鴻祠。
招財弄 在小太平弄北側,東出學士街,西至蘇州鎖廠。其旁有財帛司廟,廟之主神旁有小財神「招財」、「利市」,故名。
醋庫巷平行於十梓街中段南側,東起鳳凰街,西至平橋直街。宋時在此設監酒廳,築醋庫,為儲醋之所,因以名巷。後醋庫另設別處,巷名保留。
牛車弄南起大石頭巷,北至干將西路。宋時為出售牛拉水車之處,故名。
養育巷 南起道前街,對吉利橋司前街,中段跨太平橋,北至景德路與中街路相對。太平橋以南屬滄浪區所轄,橋北為金閶區。宋以前稱永安巷。南宋淳熙六年(1179)在砌街時發現磚刻銘文,記載修築永安巷自吉利橋至板寮巷(今瓣蓮巷)一段路面,《宋平江城坊考》載,此巷名中街巷,明代始俗呼羊肉巷,民國初訂路牌時書作養育巷。
安利橋 路同橋名。路以橋為中心,西向止於葑門橋與十全街相連,東向接葑門路,折南止於徐公橋與葑門西街相連。自古為葑門內外之咽喉,是「保境安里」的關隘段,安里橋(路)名始稱於宋代前。現誤為稱「安利橋」(路)。
瓣蓮巷東出養育巷,西出剪金橋巷。明代稱板寮巷(版寮巷),清初已演變成今名。4號系清代名醫曹淪洲祠。
玉巷 清乾隆時稱鉤玉巷,俗訛狗肉巷。清再訛作今名,原巷名來歷有二說:一為張士誠葬宮妃於此,古時宮女葬地稱玉鉤斜,故名;另一說為巷形斜若玉鉤。
錦帆路 原為河,即古子城城壕,吳王為討好西施,以五彩的錦緞製成船帆盪漾河上,故名錦帆涇,又名錦泛涇,以兩岸桃楊春日花開倒影水中如泛錦而得名。後來錦帆涇的河道被填,錦帆涇即易名為錦帆路了
剪金橋巷相傳是因吳王與西施出遊,見橋頭有一賣花女叫賣鮮花,吳王從頭上取下一隻價值連城的金簪,命宮女剪下一截,把所有的鮮花統統買了下來,供西施曉妝之用。此處即曰剪金橋。
專諸巷 於閶門旁的一條小巷。春秋戰國時,吳國公子光為了謀奪吳王僚的王位,派壯士專諸藏短劍於魚腹中,用魚腸劍刺死了王僚。當時壯士專諸就住在這條小巷中,「專諸巷」的聲名也由此而流傳千古。
南園北路位於竹輝路中段南側,據《吳郡志》載:「南園,吳越廣陵王元璙之舊圃也。老木皆有抱,流水奇石,參差其間。王禹偁為長洲縣令,嘗攜客醉飲,有詩曰:『天子優賢是有唐,鏡湖恩賜賀知章。他年我若功成後,乞與南園作醉鄉。』」又雲:「府學,在南園之隅。」據此說,南園之地約在今文廟、文化宮之南一帶,後因兵火而毀。明清以來,南園河之南部城內地區,皆稱南園。
憩橋巷 樂橋南堍西側,東起人民路,西在三山街北口處連幽蘭巷。古時東口有橋,春秋時吳王率軍出征曾在此憩息,故名「憩橋」,巷以橋名。金聖嘆宅在巷內,5號門前原有「樂善好施」額石牌坊,1972年第二橫河西段築防空洞時移用。
燕家巷北出十全街,南接燕家浜。三國時孫權乳母陳夫人在東側建有「燕國夫人廟」,故名。南宋時廟尚存。
幽蘭巷 東口北接鷹揚巷,南接三山街,東出憩橋巷,西口北接雙成巷,南接牛車弄,西通花街巷。宋時稱勾欄巷(勾欄為*院之別稱),清同治時改稱今名。與附近的花街巷、柳巷皆舊時官紳權勢人物冶遊之區。4號為已故舊律師葉正甲宅。5號為著名西醫內科、解放初任衛生局局長余志華寓。
大石頭巷東起人民路,西至東美巷,正對柳巷。宋代巷東口立有坊,稱平權坊。明代平權巷、大石頭巷並稱。清代忌談 「平權」,單稱大石頭巷。所謂大石頭,即隕石,在巷東段北側市公安局院內。類似花崗石質,黃褐色,作方台體,高0.3米,徑0.5米,刻「古墜隕石」四大字,上款「大石之重名因之,下款「大明崇楨□□地主□□□□」。24號秦宅系古建築。35、36、37號一統大宅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代,後門在倉米巷,相傳乾隆時沈三白故居,後歸吳氏,現較完整。36號有磚刻門樓兩座;39號大宅後兩進各有井一口。
蓮花巷 東起人民路,原西至金獅河沿。相傳晉代高僧支遁飲馬於橋(今飲馬橋)下,至本巷口馬溲,溲處忽生蓮花,故巷名稱蓮花巷。
甲辰巷 南出市橋頭,北至干將東路。宋代名夾城巷,後訛為「甲辰」。舊時手工紡織業集中,故有「機房祖師殿」建築。巷底有古磚幢一座。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Ⅲ 葉聖陶的故事

葉聖陶小時候的故事:
葉聖陶, 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府懸橋巷的一個平民家庭,聖陶是他的字。

葉家開著一爿叫做「協記」的小布店,位於懸橋巷口。

葉聖陶的父親葉仁伯,是「吃知數飯的」,即經管賬務,平常人家稱呼他「賬房」或「賬房先生」。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吳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戶人家逢到婚喪喜慶之事,也請他去臨時料理賬務。葉聖陶家裡除了父母親和兩個妹妹之外,還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親微薄的收入來維持,日子過得還是有點緊巴的。不過,盡管如此,衣食問題還是可以無憂的。葉聖陶的父親為人厚道,辦事篤實,品行端正,母親心地善良,盡心持家,克勤克儉。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響了葉聖陶,他心裡想著要像父母一樣做人。

兒時的葉聖陶,很得父母的寵愛,因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對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們盼著兒子日後靠著科舉能夠飛黃騰達、榮宗耀祖。葉仁伯為了使兒子求得功名,讓葉聖陶三歲時就開始識字、練字,到六歲那年,葉聖陶識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寫得相當漂亮。朱氏識字不多,但滿肚子裝著世代流傳下來的謎語、詩歌、兒歌,經常說給兒子聽。我國蘇南地區流傳的謎語,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葉聖陶猜謎語時興致很高,從中得到了智慧的啟迪。那些誦讀起來悅耳動聽的古代詩詞,辭采華茂,言簡意豐,葉聖陶能夠背出很多。尤其是兒歌,形象生動,想像奇妙,韻律優美,把葉聖陶給迷住了,他時常掛在嘴上哼唱,唱得眉開眼笑。如「螢火蟲,夜夜紅;飛到西,飛到東………『搖呵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還有餅兒,還有糕」等等,實在富有情趣,難怪葉聖陶樂得心動神搖了!

戊戌變法後的那一年(1899年),葉聖陶六歲的時候,父親送他進私塾讀書了。塾師是當地有點名氣的黃先生,文筆很好。葉仁伯把兒子託付給這樣一個遠近聞名的長者,是十分放心的。父親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放學回家後就督促他溫習功課,還要背書,立下了「弗熟不得進膳」的家規。所好葉聖陶學習自覺,記憶力又強,並沒有出現因書背不出而吃不成飯的事情。在黃先生那裡,葉聖陶讀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過了一年以後,葉聖陶又到了懸橋巷東南端的顧家花園,跟隨一位名叫張承臚(字元沖)的老先生讀《四書》、《詩經》、《易經》。張先生教書,認真到了一絲不苟的程度,對學生督責極嚴。他規定學生對所學內容要讀熟背誦,否則就動用戒尺施以體罰。葉聖陶在學習上絲毫不敢懈怠,用心讀書,背誦都能上口。

葉仁伯勉勵兒子熟讀聖賢書,但由於家境寒苦,他不主張像富戶人家那樣把子弟關在書房裡「一心只讀聖賢書」,而認為帶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會和認識社會上的種種人和事是務實的。「不識字好過,不識人難過」。葉仁伯抱著這種傳統觀念,讓兒子跟著他出門到親戚家拜年、賀壽、吃喜酒,清明節到鄉下上祖墳,秋天到鄉下看收租子。這一切大大地開闊了葉聖陶的眼界,使他無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熏陶。葉聖陶童年時代,就領略了蘇州民風民情的淳樸,也孕育了關心民間疾苦的縷縷情思。葉聖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圍很濃的吳地,遠山近水、亭台樓閣、齋堂殿館、廟院庵祠,甚至連城裡的路名,都有來歷;哪怕是一塊匾額、一個牌樓、一座橋梁,都有傳說。父親總要帶他去看,說給他聽,而且回家後還要求他回憶參觀時的先後次序,作類似日記的記錄,作為「開筆」之前的寫作訓練。

葉聖陶到了八歲時起,就「開筆」作文了。老師出的題目是《登高自卑說》,作文之前,向他提示「這應當說到為學方面去」。葉聖陶依照老師的吩咐,共寫了八十多字。老師看到他寫的毛筆小楷字方方正正,文句又曉暢流利,說理通達,便不斷地稱贊,特別是對文章的結尾「登高尚爾,而況於學乎」感到滿意,情不自禁地在「爾」和「乎」這兩個字的旁邊,用紅筆劃了兩個圈。葉聖陶高興地把作文本帶回家給父親看,父親見兒子敏悟好學、天資聰明,笑得十分開心。經過近兩年的刻苦學習,葉聖陶大有長進,居然能夠寫出三百字以上的經義史論或時務策論的文章了。父親急迫地希望兒子趕快成長,又將葉聖陶送進了另一所私塾,以便學得更好,能夠考上秀才。父親教育他要如他在《登高自卑說》里所說的那樣,拿出登高的毅力去對待學習。葉聖陶明白父親的企盼,決心勤學奮進。

父親為了使兒子增長些文學知識和歷史知識,帶他到茶館聽說書、聽崑曲。葉聖陶小時候聽了不少的書,小書像《珍珠塔》、《描金鳳》、《三笑》、《文武香球》,大書像《三國志》、《金台傳》、《水滸》、《英烈》。這些大書小書,他有的不只是聽了一遍,最多的聽過三四遍。說書的,揮舞著紙扇,拍打著醒木,把故事說得活靈活現,各種人物的聲音模仿得逼真酷肖,突顯了不同的性格。聽到精彩處,葉聖陶常常被悲歡離合的情節牽引得不能自已。他時而因悲憤難抑表現出痛苦的神情,時而因喜悅洋溢舒展出快慰的笑容,他完全陶醉於其中了。葉聖陶更喜歡聽崑曲,那典雅的曲辭、優美的音節,那時而清柔溫潤、時而凄愴沉鬱、時而高昂雄壯、時而哀傷感嘆的曲調,抓住了他的心靈,讓他百聽不厭,甚至想到要去當崑曲演員。蘇州地域文化的熏育,使他提高了藝術審美的能力。父親為他提供的這另一種教育的課堂,讓他學到了在哪一所私塾也學不到的知識,培養了他觀察現實社會的眼力。葉聖陶的父親把家庭、私塾和社會結合起來,這種教育方法是很開明的,使孩子受益不淺。

葉聖陶六年光景的私塾生活過去了,他的人生將由童年跨入另一個階段。

1906年,以蘇州長洲縣、元和縣、吳縣三縣縣名的第一個字合成命名的「長元吳公立高等小學」創辦起來了,葉聖陶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這所學校。

這所小學的教師大多是才從日本回國的留學生,有教唱歌和歷史的章伯寅先生,有教國文的朱遂穎先生,有教博物和算學的龔賡禹先生,有教英文的杜安伯先生,等等。他們熱心於新的教育事業,講課動聽入耳,顯示了開闊的知識面,葉聖陶聽得津津有味。他從老師談論的革命思想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領悟。章伯寅先生在課堂上教育學生說:「地不離人,人不離事。欲論人事,必先知地理。要愛國就得先愛鄉土,曉得鄉土的山川史地、名人偉業;要愛國就得先曉得我國的自然地理、歷代英傑。」葉聖陶心領神會,咀嚼著老師所講的這些愛國大義。他懂得了要把愛國與愛家鄉這塊土地上的山川草木結合起來,要了解與熟悉歷代名人英傑創造偉業的歷史。老師寓革命思想教育於知識的傳授之中,如清泉滋潤了葉聖陶的心田,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Ⅳ 顧頡剛的人物紀念

在離懸橋巷東頭不遠處,有一座平橋架在巷南側河上,這座橋過去是木板橋,故而橋名就叫作板橋,也叫顧家橋,20世紀70年代改為水泥橋,長不足7米,寬僅3米,過橋就是現在稱作顧家花園的小巷了。
顧家花園這條小巷依舊保持著老蘇州的簡雅樣式,粉牆黛瓦,居民住宅小門小戶,東側一溜不高的圍牆,圈起一群建築,這就是原來顧家寶樹園的范圍了。寶樹園原貌已經無法尋覓,顧宅老屋現存東西兩路。東路的第五進屋宇是顧頡剛先生的父親在1931年重新翻建的,牆上嵌有「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顧頡剛故居」的標志牌。
因為是老宅的一小部分,進入朝東的普通木板門後需左轉折向堂前。這進屋子坐北朝南,為三正兩後廂帶一輔落的格局,正面看是平行四開間,正屋中間為客廳,兩側的廂房伸向後天井,因此屋前的天井就顯得特別寬敞豁亮。
天井前,原先與前面的第四進有庫門相通,現已砌斷封閉,門上的磚雕門樓還依稀可辨。門楣上刻有「子翼孫謀」四個大字,出自《左傳》「子翼孫謀,子桑有焉」之句,由著名戲劇家、書法家周貽白書寫。石板天井已改為水泥地,西側挨牆是一條半廊,東側貫通南北各進的備弄也早已封閉,因而現存故居就成為一個單獨的院落。正屋坐北朝南,為硬山平房,屋前有檐廊,正中客堂開落地長窗。堂屋內方磚鋪地,後方六扇屏門居中。雖然還保持蘇州舊宅傳統式樣,但屋內已採用新式裝飾,特別是頂上的泥墁吊頂,顯示出西式手法,房門也是西式。遙想當年,堂屋裡高士雲集、激揚文字的情景,令人不勝感慨。客堂兩旁有木隔障分隔,前方東西兩側分別有門通向內室,是顧頡剛先生後代的居室。屏門後有一小通道,又有一處小天井,通往後進,現已封閉,天井兩旁是廂房,與前面的內室有門相通。東落第五進東側的一落輔房和主房緊密相接,在高度和構造上都和主房一樣,原來是顧頡剛先生的書房,和正房的一房一廂一樣,也可分成前後兩間。因為曾經被單位借用,鋪地已不是原樣。牆上陳跡斑駁的壁櫥給人們留下不同凡響的歷史記憶,一代大師曾經在這里埋首治學,除編輯刊物、准備授課教案外,還完成了《晉文公》、《當代中國史學》等重要著作。這間屋子雖然空空盪盪,置身在此,還能感受到大師道德文章的感染力,浮想聯翩。
在顧氏老宅的第三進,還有一座寬闊的三間大廳。它的開間達8.5米,進深有七檁7.5米,圓梁扁作,屋面平緩,檐口較低,有明式建築遺風,很有可能是顧秉忠的「安時堂」的遺構。西路的兩進房屋和其他附房,也早已散為他人的居所了。但老宅遺存的這些明清古建築都屬於顧頡剛故居范圍。
斯人已去,書香依舊。1993年是顧頡剛先生100周年的誕辰,全國學術界人士雲集蘇州,舉行顧頡剛先生學術研討會。胡繩、費孝通、雷潔瓊、錢偉長等文化名人都從北京趕來蘇州參加。與會代表懷著景仰的心情,前往先生故居瞻仰,並隆重懸掛「顧頡剛故居」紀念匾牌。
研究顧頡剛書目 作品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顧頡剛先生學術劉起釪中華書局1986年5月顧頡剛先生著述年譜鄭樹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年4月顧頡剛學術論文集巴蜀書社1990年4月顧頡剛年譜顧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3月顧頡剛評傳顧潮、顧洪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11月顧頡剛學術思想評傳劉俐娜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9月古史辨學說評論討論集陳其泰、張京華京華出版社2001年2月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王學典中華書局2011年1月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美)施耐德台北華世出版社1984年1月

Ⅳ 求蘇州的園林名字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園林9個::滄浪亭,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
對外開放的共19處。怡園 /靈岩山館 /啟園(席家花園)/西園戒幢律寺 / 定園 / 五峰園 /唐寅園 /
目前蘇州古城區內存有古典園林、庭院73處(包括完整、較完整、半廢和殘存),其中園林53處,庭院20處:
曲園 /聽楓園 /南半園 /北半園 /可園 /殘粒園 /韜園 /古松園 /柴園 /植園 /慕園 /樂蔭園 /鶴園 /塔影園 /笑園 /朴園 /萬氏庭園 /蕙蔭園 /顧氏花園 /紫蘭小築(默園) /翕圃(張家花園) /向廬 / 暢園 / 擁翠山莊 / 晦園 / 顧家花園 / 靖園 / 天香小築 / 真如小築 / 南園 / 織造府花園 / 吳家花園 / 塔影園 / 遂園 / 慧蔭園 / 廟堂巷8號 / 靜中園 / 萬宅花園 / 梵門橋弄吳家花園 / 龐萊臣故居(顏家巷26號)/ 任宅花園 / 王家花園 / 余園 / 畢園(蔭廬)/ 壽寧弄2號 / 慕園 / 大石頭巷24號 / 河沿街105號 / 嚴家花園 / 東麒麟巷3號 / 潘世恩宅 / 雅園 / 衛道觀前1號 / 韓王廟花園 / 費宅花園 / 墨園 / 寶華庵(唐寅故居)。

端本園 / 曲溪園 / 趙園 / 嚴家花園 / 虹隱山房 / 東山雕花樓 / 靜思園 / 目讕洲 / 燕園 / 曾園 /

Ⅵ 葉老小時候的學習經歷,對他成為一名作家有哪些幫助

葉聖陶小時候的故事

日期:2015-6-1

[ 正常 大字體 ]

兒時的葉聖陶,很得父母的寵愛,因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對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們盼著兒子日後靠著科舉能夠飛黃騰達、榮宗耀祖。葉仁伯為了使兒子求得功名,讓葉聖陶三歲時就開始識字、練字,到六歲那年,葉聖陶識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寫得相當漂亮。朱氏識字不多,但滿肚子裝著世代流傳下來的謎語、詩歌、兒歌,經常說給兒子聽。我國蘇南地區流傳的謎語,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葉聖陶猜謎語時興致很高,從中得到了智慧的啟迪。那些誦讀起來悅耳動聽的古代詩詞,辭采華茂,言簡意豐,葉聖陶能夠背出很多。尤其是兒歌,形象生動,想像奇妙,韻律優美,把葉聖陶給迷住了,他時常掛在嘴上哼唱,唱得眉開眼笑。如"螢火蟲,夜夜紅;飛到西,飛到東.........「搖呵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還有餅兒,還有糕"等等,實在富有情趣,難怪葉聖陶樂得心動神搖了!

戊戌變法後的那一年(1899年),葉聖陶六歲的時候,父親送他進私塾讀書了。塾師是當地有點名氣的黃先生,文筆很好。葉仁伯把兒子託付給這樣一個遠近聞名的長者,是十分放心的。父親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放學回家後就督促他溫習功課,還要背書,立下了"弗熟不得進膳"的家規。所好葉聖陶學習自覺,記憶力又強,並沒有出現因書背不出而吃不成飯的事情。在黃先生那裡,葉聖陶讀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過了一年以後,葉聖陶又到了懸橋巷東南端的顧家花園,跟隨一位名叫張承臚(字元沖)的老先生讀《四書》、《詩經》、《易經》。張先生教書,認真到了一絲不苟的程度,對學生督責極嚴。他規定學生對所學內容要讀熟背誦,否則就動用戒尺施以體罰。葉聖陶在學習上絲毫不敢懈怠,用心讀書,背誦都能上口。

葉仁伯勉勵兒子熟讀聖賢書,但由於家境寒苦,他不主張像富戶人家那樣把子弟關在書房裡"一心只讀聖賢書",而認為帶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會和認識社會上的種種人和事是務實的。"不識字好過,不識人難過"。葉仁伯抱著這種傳統觀念,讓兒子跟著他出門到親戚家拜年、賀壽、吃喜酒,清明節到鄉下上祖墳,秋天到鄉下看收租子。這一切大大地開闊了葉聖陶的眼界,使他無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熏陶。葉聖陶童年時代,就領略了蘇州民風民情的淳樸,也孕育了關心民間疾苦的縷縷情思。葉聖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圍很濃的吳地,遠山近水、亭台樓閣、齋堂殿館、廟院庵祠,甚至連城裡的路名,都有來歷;哪怕是一塊匾額、一個牌樓、一座橋梁,都有傳說。父親總要帶他去看,說給他聽,而且回家後還要求他回憶參觀時的先後次序,作類似日記的記錄,作為"開筆"之前的寫作訓練。

葉聖陶到了八歲時起,就"開筆"作文了。老師出的題目是《登高自卑說》,作文之前,向他提示"這應當說到為學方面去"。葉聖陶依照老師的吩咐,共寫了八十多字。老師看到他寫的毛筆小楷字方方正正,文句又曉暢流利,說理通達,便不斷地稱贊,特別是對文章的結尾"登高尚爾,而況於學乎"感到滿意,情不自禁地在"爾"和"乎"這兩個字的旁邊,用紅筆劃了兩個圈。葉聖陶高興地把作文本帶回家給父親看,父親見兒子敏悟好學、天資聰明,笑得十分開心。經過近兩年的刻苦學習,葉聖陶大有長進,居然能夠寫出三百字以上的經義史論或時務策論的文章了。父親急迫地希望兒子趕快成長,又將葉聖陶送進了另一所私塾,以便學得更好,能夠考上秀才。父親教育他要如他在《登高自卑說》里所說的那樣,
拿出登高的毅力去對待學習。葉聖陶明白父親的企盼,決心勤學奮進。

父親為了使兒子增長些文學知識和歷史知識,帶他到茶館聽說書、聽崑曲。葉聖陶小時候聽了不少的書,小書像《珍珠塔》、《描金鳳》、《三笑》、《文武香球》,大書像《三國志》、《金台傳》、《水滸》、《英烈》。這些大書小書,他有的不只是聽了一遍,最多的聽過三四遍。說書的,揮舞著紙扇,拍打著醒木,把故事說得活靈活現,各種人物的聲音模仿得逼真酷肖,突顯了不同的性格。聽到精彩處,葉聖陶常常被悲歡離合的情節牽引得不能自已。他時而因悲憤難抑表現出痛苦的神情,時而因喜悅洋溢舒展出快慰的笑容,他完全陶醉於其中了。葉聖陶更喜歡聽崑曲,那典雅的曲辭、優美的音節,那時而清柔溫潤、時而凄愴沉鬱、時而高昂雄壯、時而哀傷感嘆的曲調,抓住了他的心靈,讓他百聽不厭,甚至想到要去當崑曲演員。蘇州地域文化的熏育,使他提高了藝術審美的能力。父親為他提供的這另一種教育的課堂,讓他學到了在哪一所私塾也學不到的知識,培養了他觀察現實社會的眼力。葉聖陶的父親把家庭、私塾和社會結合起來,這種教育方法是很開明的,使孩子受益不淺。

Ⅶ 關於蘇州園林

應該有170多處,現存的已經沒有那麼多了,如果還有想到的,我繼續補充,謝謝。。

滄浪亭 宋 人民路三元坊

獅子林 元 園林路

拙政園 明 東北街

留園 清 留園路

藝圃 明 文衙弄

耦園 清 城東小新橋巷8號

東園 白塔東路

西園 明、清重建 留園路

網師園 清 十全街

北半園 清 白塔東路

環秀山莊 清 景德路

盤門三景 古城牆的西南角

鶴園 清 韓家巷

可園 清 滄浪亭北,蘇州大學南校區內

曲園 清 馬醫科巷

五峰園 明 閶門內西街

聽楓園 清 金太史場

擁翠山莊 清 虎丘山內

暢園 清 城西妙 廟堂巷

柴園 清 城中醋庫巷

南半園 清 城內倉米巷

惠蔭園 明、清 十五中內

端本園 清 黎里鎮

曲溪園 明 東山鎮馬家底

退思園 清 同里鎮

靜思園 吳江市

目讕洲 元 盛澤鎮

燕園 清 常熟城內辛峰巷

曾園 明 常熟城內翁府前

趙園 清 常熟城內曾園西

笑園 清 蘇州城西昇平橋弄

殘粒園 清 蘇州市裝駕橋巷

晦園 清 蘇州城內東美巷市十七中內

顧家花園 清 蘇州城內申庄前4號

靖園 清 蘇州城外虎丘雲岩寺左

雲岩寺 虎丘

虎丘 古城西北,距閶門3.5公里的郊外。

天平山 古城西南

靈岩山 城西南三十里,木瀆鎮西北

楓橋 城西3.5公里處的城西河畔

余庄 市郊石湖東北漁家村

寒山寺 六朝 閭門外楓橋鎮

石佛寺 石湖上方山

楞伽塔園 石湖上方山

上方山森林公園

周庄 崑山市周庄鎮

同里 吳江市同里鎮

角(lu)直 蘇州吳中區角直鎮

唐寅故居遺址

白公堤石幢 閶門外山塘街775號五人墓旁

茶店頭遺址 楓橋鎮高景山東北麓

讀書台 城區石梅街虞山之麓

方塔園 常熟古城區東

劍閣 常熟虞山

聯珠洞 興福寺後山一里許半山腰

破龍澗 興福寺正山門前

瞿式耜墓 常熟劍門西面山頂「牛窩潭」上

興福寺 常熟城北虞山之麓

辛峰亭 常熟虞山入城部分最高處

舜過泉 常熟興福寺頭山門附近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 常熟

虞山公園 常熟虞山東麓

虞山門 常熟城牆

玉蟹泉 常熟秦坡澗旁的石城峰上

常熟言子墓

常熟仲雍墓

常熟周章墓

草鞋山遺址

洞庭東山

東吳大學舊址

東吳國家森林公園

鄧尉香雪海

光福風景

吳縣光福古鎮

吳縣光禧塔

常熟黃公望墓

吳縣韓世忠墓

甲辰巷磚塔

江蘇錦溪古鎮

蘇州璜涇古鎮

蘇州沈宅

蘇州蔭廬

蒯魯班園

崑山丹桂苑

崑山歸有光墓

崑山集善橋

崑山劉過墓

崑山市生態農業旅遊區

崑山亭林公園

崑山玉峰山

柳如是墓

蘇州良渚文化遺址

蘇州柳亞子紀念館

茅蓬自然保護區

蘇州木瀆古鎮

吳縣明灣古村

吳縣飄渺峰

千燈古鎮

錢牧齋墓

任道熔故居頤壽堂

Ⅷ 葉聖陶寫過幾種民間故事

葉聖陶小時侯的故事
葉聖陶, 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府懸橋巷的一個平民家庭,聖陶是他的字。
葉家開著一爿叫做「協記」的小布店,位於懸橋巷口。
葉聖陶的父親葉仁伯,是「吃知數飯的」,即經管賬務,平常人家稱呼他「賬房」或「賬房先生」。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吳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戶人家逢到婚喪喜慶之事,也請他去臨時料理賬務。葉聖陶家裡除了父母親和兩個妹妹之外,還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親微薄的收入來維持,日子過得還是有點緊巴的。不過,盡管如此,衣食問題還是可以無憂的。葉聖陶的父親為人厚道,辦事篤實,品行端正,母親心地善良,盡心持家,克勤克儉。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響了葉聖陶,他心裡想著要像父母一樣做人。
兒時的葉聖陶,很得父母的寵愛,因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對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們盼著兒子日後靠著科舉能夠飛黃騰達、榮宗耀祖。葉仁伯為了使兒子求得功名,讓葉聖陶三歲時就開始識字、練字,到六歲那年,葉聖陶識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寫得相當漂亮。朱氏識字不多,但滿肚子裝著世代流傳下來的謎語、詩歌、兒歌,經常說給兒子聽。我國蘇南地區流傳的謎語,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葉聖陶猜謎語時興致很高,從中得到了智慧的啟迪。那些誦讀起來悅耳動聽的古代詩詞,辭采華茂,言簡意豐,葉聖陶能夠背出很多。尤其是兒歌,形象生動,想像奇妙,韻律優美,把葉聖陶給迷住了,他時常掛在嘴上哼唱,唱得眉開眼笑。如「螢火蟲,夜夜紅;飛到西,飛到東………『搖呵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還有餅兒,還有糕」等等,實在富有情趣,難怪葉聖陶樂得心動神搖了!
戊戌變法後的那一年(1899年),葉聖陶六歲的時候,父親送他進私塾讀書了。塾師是當地有點名氣的黃先生,文筆很好。葉仁伯把兒子託付給這樣一個遠近聞名的長者,是十分放心的。父親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放學回家後就督促他溫習功課,還要背書,立下了「弗熟不得進膳」的家規。所好葉聖陶學習自覺,記憶力又強,並沒有出現因書背不出而吃不成飯的事情。在黃先生那裡,葉聖陶讀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過了一年以後,葉聖陶又到了懸橋巷東南端的顧家花園,跟隨一位名叫張承臚(字元沖)的老先生讀《四書》、《詩經》、《易經》。張先生教書,認真到了一絲不苟的程度,對學生督責極嚴。他規定學生對所學內容要讀熟背誦,否則就動用戒尺施以體罰。葉聖陶在學習上

Ⅸ 葉聖陶的小時候的故事(100以下)

1912年中學畢業後,因家境清貧即開始當小學教師並從事文學創作。五四運動前參加了李大釗、魯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與沈雁冰、鄭振鐸等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文學觀,並與朱自清等人創辦了中國新文壇上第一個詩刊《詩》。他發表了許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的作品,出版了童話集《稻草人》以及小說集《隔膜》《火災》等。1923年,葉聖陶進入商務印書館,開始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並主編《小說月報》等雜志,同時繼續文學創作,發表了長篇小說《倪煥之》和大量短篇小說。作品收集在《葉聖陶集》里。1930年,他轉入開明書店。他主辦的《中學生》雜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學生歡迎的讀物,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抗戰期間,他內遷四川,先在中學、大學執教,後繼續主持開明書店編輯工作,同時寫下了不少散文小說詩詞,從不同角度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慘生活,歌頌了在民族解放斗爭中堅強不屈的普通群眾。在葉聖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葉紹鈞,漢族人。字秉臣。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聖陶曾擔任多項職務。解放後,葉聖陶曾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他也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民進中央主席。葉聖陶於1988年2月16日於北京逝世,享年94歲。在四川他還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抗敵後援會」,支援抗日前線的將士。抗戰勝利後,他參加反對國民黨政府壓制民主、爭取出版自由的斗爭。1946年,葉聖陶回到上海後,積極投身愛國民主運動。他擔任了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的日常工作,還擔任了上海市小學教師聯合進修會和中學教育研究會的顧問。他編輯雜志、撰寫文章、發表演講,揭露和抨擊當局內戰、獨裁、賣國的罪行,呼籲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愛,有所恨,有所為,有所不為;和廣大的人民,為同一目標而斗爭」,「匯為巨力致民主」,「轉移風氣,挽回世運」,開創「為萬世開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葉聖陶應中共中央的邀請,由上海經香港到達北平,擔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6月,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7月,參加第一次文代會並當選為文聯全國委員;9月,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先後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教育部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等職,並當選為全國人大第一屆至第四屆代表和第五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第五屆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重要職務。1962年,葉聖陶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在1979年民進四代大會上,當選為民進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進中央代主席。
葉聖陶故居在東城區東四八條71號。

Ⅹ 蘇州平江路一共有幾座小橋分別叫什麼

蘇州平江路附近0.4公里方圓內一共有24座小橋,從北到南依次為:
1. 華陽橋 東北街與平江路聯接。
2.潘家橋 潘儒巷東頭。
3. 奚家橋 貝上巷東端。
4.慶林橋 獅林寺巷東端,傳芳巷西端。
5.保吉利橋 白塔東路,跨平江河。
6.胡相思橋 曹胡徐東端,胡廂使巷西端。跨平江河。是平江路唯一拱橋,蘇州古城內現有的七座古石拱橋之一。廂使是宋代設於京城四廂處理治安和民間糾紛的一種官職。現橋為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廂使相思必有情。
7.唐家橋 平江河支流胡廂使河西。與胡相思橋互為犄角。比周庄古鎮拱式的世德橋和梁式的永安橋(「雙橋」,又稱「鑰匙橋」)異曲同工,比周庄雙橋早建四百多年。
8. 中家橋 中家橋巷北,通胡廂使橋。清同治十年建。
9. 北開明橋(北倉橋) 倉街北,跨胡廂使河。
10. 開明橋(南倉橋) 倉街, 跨柳枝巷河。
11.通利橋 菉葭巷東,大柳枝巷西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圖》畫圖,清嘉慶十九年(1814)重修。
12.朱馬交橋 (朱馬茭橋、朱馬高橋),大柳枝巷西端,跨柳枝巷河。與通利橋形成雙橋。春秋時初建,南宋淳厚十年(1250)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再修,宋高宗(康王)欽差在此捉拿岳飛回臨安,馬後王橫阻攔被欽差喝令亂刀斬於橋上。——忠臣碧血狀元情。
13.新橋里橋 大柳枝巷石人弄。
14.青石橋(蘇軍橋、蘇錦橋) 南石子街東,衛道觀前街西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圖》中威果二十八營在倉街。清嘉慶十九年(1814)重修。——富貴人間系兩端
15. 小新橋 與大新橋犄角成為雙橋。宋《平江圖》上稱北張家橋,清同治《蘇州府志》則稱新橋。
16.眾安橋(大新橋) 懸橋巷東,大新橋巷西端,跨平江河。清代重建。
17. 顧家橋 懸橋巷,通顧家花園。建於民國。
18. 郭家橋 懸橋巷。
19. 通濟橋 混堂巷北,大新橋巷南。
20.積慶橋(勝利橋) 大儒巷東,跨平江河。
21.雪糕橋 蕭家巷東端,跨平江河。古有張孝子居蕭家巷,家貧斷糧,無奈摶雪為糕奉親,傳為美談。孝子故世後,里人為其就地殮葬,並在墓旁設祠致祭,又將巷東小橋取名雪糕橋以示紀念。此橋曾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光緒三十一年(1905)、1985年重修。橋上原先建有觀音堂,這種組合俗稱「橋馱廟」「飛閣跨通波」的美景。——飛閣凌波至孝心
22.壽安橋 (廟塘橋、資福橋) 鈕家巷東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圖》中稱寺後橋,因其位於資壽寺之後。清初稱資福橋,清同治改建改名壽安橋。——蔥蘢綠意古風存。
23.思婆橋 大廊橋巷東端,壽安橋南,跨平江河。清嘉慶十年建。——遺韻宋元證舊聞。,在宋《平江圖》上名為寺東橋,因橋西有唐代古剎尼姑寺院資壽寺,而俗稱尼姑為師婆。
24.苑橋 干將東路口,跨平江河。
其中,南宋1229年繪制的《平江圖》及明末《蘇州府城內水道總圖》標出的有12座,延續保持唐宋「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以及「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的獨特風貌至今。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