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花園
㈠ 去北京旅遊
在北京旅遊可以分為人文景觀的游覽和自然景觀的游覽
提到人文景觀 就不得不提起古回都名勝了。為大家所熟答知的頤和園 圓明園這些不必多說 個人認為國子監 四合院 老胡同這些也是好去處;值得一提的是 我一直不同意到北京游覽不到長城非好漢以及諸如頤和園這種地方非去不可的觀點,我的建議是在老北京人聚居的地方租個房子代替旅館,在百姓的生活間走一走,這樣更能體會老北京的文化。
感受現代北京,國貿,西單,王府井,這類地方時很值得一去的。
像798,藝術家村,展覽館就屬於很有藝術氛圍的地方,陶冶情操的好去處。
至於自然景觀,一定要到郊外走走。密雲應當作為首選之地,那裡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我有幾個景點推薦,希望可以考慮一下:桃源仙谷,京都第一瀑,溫榆河畔,龍慶峽,通州京杭運河,昌平十三陵,霧靈山。
北京是一座需要發現的城市,它包含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希望可以找到適合你的那一種。。
㈡ 北京豐台東大街到亦庄天花園三里地鐵路線
公交路線一:
公交線路:地鐵9號線 → 地鐵10號線 → 亦庄線 → 324路,全程約28.6公里
1、從專豐台東大街乘坐屬地鐵9號線,經過2站, 到達六里橋站
2、乘坐地鐵10號線,經過11站, 到達宋家莊站
3、乘坐亦庄線,經過4站, 到達亦庄橋站
4、步行約210米,到達亦庄橋南站
5、乘坐324路,經過1站, 到達天華北路西口站
6、步行約630米,到達天華園三里(二區)
公交路線二:
公交線路:地鐵9號線 → 地鐵10號線 → 亦庄線 → 運通202線,全程約30.5公里
1、從豐台東大街乘坐地鐵9號線,經過2站, 到達六里橋站
2、乘坐地鐵10號線,經過11站, 到達宋家莊站
3、乘坐亦庄線,經過6站, 到達萬源街站
4、步行約220米,到達宏達工業園站
5、乘坐運通202線,經過3站, 到達天華北街西口站(也可乘坐652路)
6、步行約520米,到達天華園三里(二區)
㈢ 北京亦庄林肯花園距離金融街多遠
公交線路:亦庄線 → 地鐵5號線 → 地鐵2號線,全程約23.4公里
1、從林肯公園步內行約470米,到達亦庄文化園容站
2、乘坐亦庄線,經過5站, 到達宋家莊站
3、乘坐地鐵5號線,經過5站, 到達崇文門站
4、步行約240米,換乘地鐵2號線
5、乘坐地鐵2號線,經過5站, 到達復興門站
6、步行約580米,到達金融街
㈣ 北京六里橋到大興亦庄天花園一里坐地鐵怎麼走
公交線路:地鐵10號線 → 亦庄線,全程約25.5公里
1、從六里橋乘坐地鐵10號線版,經過11站, 到達宋家莊權站
2、乘坐亦庄線,經過5站, 到達亦庄文化園站
3、步行約1.5公里,到達天華園一里
公交線路:地鐵10號線 → 821路,全程約24.3公里
1、從六里橋乘坐地鐵10號線,經過12站, 到達成壽寺站
2、步行約430米,到達成壽寺路站
3、乘坐821路,經過8站, 到達新康家園站(也可乘坐623路)
4、步行約920米,到達天華園一里
㈤ 大興黃村坐幾路車去亦庄中心花園
公交線路:興47路,全程約18.2公里
1、從黃村步行約190米,到達黃村鎮政府站
2、乘坐興47路,經過16站, 到達中芯花園站
3、步行約260米,到達中芯花園
㈥ 到北京旅遊該去的地方
北京旅遊
北海、景山、什剎海、恭王府、
天壇、陶然亭
頤和園、圓明園、北大、清華
香山、北京植物園、八大處
長城:八達嶺、慕田峪、司馬台
王府井
水立方和鳥巢
北京的胡同
有名的小吃店:地安門東北角的小吃店、護國寺的小吃店、牛街的小吃店等等。
有名的小吃:北京小吃可分為漢民風味、回民風味和宮廷風味三種。在烹制方式上又有蒸、炸、煎、烙、爆、烤、涮、沖、煎、煨、熬等各種作法,共計約有百餘來種。
有人將北京小吃比作千年都城史的「活化石」;著名作家舒乙先生以「小吃大藝」四個字,言簡意賅地概括了北京小吃的內涵。有段歌詞中唱到「北京小吃九十九,樣樣叫你吃不夠」。
1、愛窩窩
愛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歷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愛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愛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可見這種食品是用糯米洗凈浸泡,爾後入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就成了明萬曆年間稱之為窩窩的食品。
但為什麼後來又成為愛窩窩呢?在清人李光庭的《鄉諺解頤》一書中找到了說明。因為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御愛窩窩。」
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愛窩窩」。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間,明代《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愛窩窩。
愛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後就能食用。
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愛窩窩。」還注說:「愛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餡,用麵粉團成圓形,大小不一,視價而異,可以冷食。」
2、蜂糕
蜂糕是用麵粉或米面加糖、果料翟霍制而成的一種糕食小吃。因為這類糕食掰開後,內中有較多蜂窩狀的小孔,故名蜂糕。
紅白蜂糕用麵粉發起成稠麵糊狀,發好的面均勻地兌上鹼揉勻,上面放上小棗、桂花、松仁、葡萄乾等果料,然後將和好的面上籠蒸,果料在上面,刷一層油,蒸面時用筷子在面上捅幾個出氣孔,蒸熟即成。做紅蜂糕用標准粉加紅糖,做白蜂糕用富強粉加白糖。紅、白蜂糕味香甜,松軟利口。
碗蜂糕用富強粉和面發酵,然後對鹼和白糖揉勻,用小碗洗凈,裡面刷上油,把和好的面放入碗內,上面放五粒紅棗,用旺火上籠蒸熟即成。碗糕成碗形,上邊開花,利口松軟。
米面蜂糕實際上也是碗糕,不過它的原料不是麵粉,而是粳米粉。它用粳米淘洗干凈,用涼水浸泡4至5個小時,瀝盡水後,碾成粉過細籮,用一個盆將老酵撕碎,倒入溫水調稀,然後加入米粉攪拌均勻,蓋上蓋發酵,待發好酵後用鹼揉勻,趁熱倒在發面盆內,加白糖、桂花、鹼面,使勁攪拌成糊狀(放鹼面注意鹼要對得合適,使酸鹼中和,恰到好處)。將對好鹼的米糊盛入小碗,碗內先刷油,上旺火蒸後取出,上面撒青梅、瓜子仁、京糕丁,也可擺成圖案即成。米面蜂糕呈乳白色,配以紅綠果料,顏色美觀,口軟疏鬆,滋味香甜。因為中有蜂窩,故也稱米面蜂糕。
3、扒糕
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扒糕與涼粉一般同時出售。出售時攤販不時的吆喝:「扒糕筋道……酸辣涼粉兒喲……」
扒糕用蕎麥面製成,鍋內燒開水,倒入蕎面,快速攪拌,蕎面熟透後,盛在盤內拍平晾涼,切成小塊,再將小塊扒糕削成兩頭薄中間厚的長條薄片盛在碗內,澆上用麻醬、醬油、好醋攪拌的汁,加上紅咸胡蘿卜擦的絲,澆芥茉或辣椒或蒜末均可。《燕都小食品雜詠》中稱:「色惡於今屬扒糕,拖泥帶水一團糟。嗜痂有癖渾難解,醋蒜熏人辣欲號。」並注稱:「熱天之扒糕,用蕎麥面蒸成餅式,浸涼水中,食者以刀割成小條,拌醋、蒜、醬油等食之。色灰黑,見之欲嘔,色惡不食,於扒糕吾雲亦然。」
看來《燕都小食品雜詠》的作者不喜扒糕,要按孔子「食惡不食」的教導行事。但很多老北京人雖視其色惡,乃至被醋蒜辣子的酸辣味熏得要號叫,但仍鍾情於扒糕。大概是源於扒糕的原料蕎麥有上乘的營養價值。《本草綱目》中就說蕎麥「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能煉五臟滓穢。作飯食,壓丹食毒,甚良」。今人經科學驗證,認為蕎麥含有磷、鈣、鐵及氨基酸、脂肪酸、亞油酸多種維生素的營養食品,是心臟病、高血壓病、糖尿病患者首選的食品之一。《本草綱目》稱養麥「甘,平寒,無毒」,還說:「酸微寒,食之難消,久食動風」,故不可多食。
4、白水羊頭
是北京小吃中的精品,它是羊頭用白水煮熟切片,撒上椒鹽的一種吃食。色白潔凈,肉片薄而大,脆嫩清鮮,醇香不膩,佐餐下酒皆宜。
京味小吃120餘種,名稱如下:
(根據下面的參考網址,有逐個細解。)
姜絲排叉
· 豆汁
· 自來白
· 銀絲卷
· 炒肝
· 山葯餅
· 冰碗
· 油茶
· 豌豆黃
· 炸回頭
· 薩其瑪
· 桃仁酥
· 炸糕
· 炒肝兒
· 油條
· 豆陷燒餅
· 京味水餃
· 碗糕
· 年糕
· 窩頭
· 京東肉餅
· 芥末墩
· 麵茶
· 墩餑餑
· 卷果
· 肉末燒餅
· 涮火鍋
· 黃糕
· 蝴蝶酥
· 炸醬面 吃出濃郁的老北京風情
· 京城「通緝」羊羯子
· 灌腸
· 羊蠍子
· 扒糕
· 羊眼包子
· 爆肚
· 芸豆卷
· 褡褳火燒
· 老北京糊塌子
· 北京杏仁茶
· 北京焦圈
· 北京碗糕
· 北京豆豉
· 北京醬桃仁
· 京都藤蘿方脯
· 油炸香蕉
· 仿膳豌豆黃
· 水煮鯰魚
· 花式紅燒肉
· 木瓜燉生魚
· 鮮肉蝦泥餛飩
· 菠蘿蝦仁炒飯
· 榆錢糕
· 盒皮大奶卷
· 北京浦五房醬肉
· 姜絲排叉
· 甜醬姜芽
· 栗子面窩頭
· 水晶門釘
· 梁實秋豆汁兒
· 馬蹄燒餅
· 八寶菜
· 白薯鈴
· 咸甜酥燒餅、豆餡燒餅
· 北京粽子
· 饊子麻花
· 北京醬黃瓜
· 桂花糖熟芥
· 藤蘿餅
· 豆汁
· 自來白
· 銀絲卷
· 炒肝
· 山葯餅
· 芝麻涼糕、涼糕
· 燕京醬蘿卜
· 冰碗
· 油茶
· 豌豆黃
· 炸回頭
· 北京麻花
· 薩其瑪
· 桃仁酥
· 炸糕
· 炒肝兒
· 豆腐腦
· 干蹦
· 牛舌餅
· 蜜箅子
· 臭豆腐卷煎餅
· 水烏他
· 油條
· 杏仁酥
· 冰碗、炸年糕坨
· 雪花落 .
㈦ 北京乾隆花園有哪些建築布局組成
乾隆花園的第一進院是從花園正門、衍祺門到古華軒。主要有古華軒、承露台、禊賞亭、旭輝庭、擷芳亭、矩亭、抑齋等建築。
古華軒是院落的主體建築,它坐北處中,是一座五開間歇山卷棚式的敞軒,周圍帶廊,檐柱間設倒掛楣子與欄桿坐凳,金柱間安放著燈籠錦的透空落地罩。
軒內是楠木本色的天花,雕刻有百花圖案,十分古樸淡雅。檐前老楸一棵,是建軒前的故物,每到春夏之交,開花滿樹,璀璨似錦,軒也因此而取名古華。
古華軒東側湖石堆疊的山巒主峰上,有一座承露台,四周白石雕欄環繞,承露台下山石間辟有門,洞東洞北有石階可到台上。
禊賞亭建於1772年,亭坐西面東,坐落於須彌座平台上,面闊3間,進深3間,前出抱廈,平面呈"凸"字形,三面出歇山式頂,中間為四角攢尖琉璃寶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檐下飾以蘇式彩畫。明間後設黑漆雲龍屏門,擋住了亭後的高牆,有延伸花園西進之感。北側有游廊接旭輝庭。
禊賞亭抱廈內地面鑿石為渠,渠長27米,曲廻盤折,號稱是"九曲十八彎",取"曲水流觴"之意,稱為"流杯渠"。渠水來自亭南側假山後掩蔽的水井,汲水入缸,經假山內暗渠流入渠內。
亭的內外裝修均飾竹紋,以象徵王羲之蘭亭修禊時"茂林修竹"的環境,恰切地烘託了建築的主題。亭前壘砌具有亭園情趣的山石踏步,亭檐下以刻有竹紋的漢白玉欄板圍護,渲染了幽雅閑適的意境。
禊賞亭北,山石漸漸高起,其上建有一座三開間的卷棚歇山式建築,因坐西朝東,面迎日出,取名旭輝庭。庭南斜廊下落與禊賞亭相接。
擷芳亭位於第一進院落的東南隅。其北側為抑齋,抑齋西側有游廊相接,游廊西延,轉而向南,圍成小院,自成一體。游廊轉角處建一亭,名矩亭。
擷芳亭建於石山之上,高出牆垣,佇立亭中可俯瞰院內外風景。亭為四角攢尖頂,綠色琉璃瓦,黃色琉璃瓦件飾檐、脊。檐下飾以倒掛楣子,安白石坐凳欄桿。石山有蹬道,蜿蜒而上可達擷芳亭。
擷芳亭形式簡潔,體量適中,又可登臨遠眺,成為院內重要的景觀。
擷芳亭建成之後,緊接著又建造了矩亭。亭為方形,坐西朝東,四角攢尖綠剪邊黃琉璃瓦寶頂。檐下飾以蘇式彩畫。亭內西面為游廊檻窗,上懸乾隆御筆"矩亭"匾,頂部是編織紋天花,為宮內僅有。矩亭南、北、東三面接游廊,向南可通衍祺門,向北可達露台,向東可到抑齋。
抑齋位於第一進院內的東南角,坐北向南,僅有兩間,為硬山式卷棚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前後出廊,檐下飾蘇式彩畫。前後開門,門戶錯置,步步錦隔扇門,余為檻窗,玻璃屜窗。室內為小佛堂,隔斷之上嵌以佛龕。東間有門可暗通養性殿的西配殿佛堂。
由古華軒向北過垂花門,是乾隆花園的第二進院。乾隆花園第二進院的主體建築是遂初堂,該建築五開間、帶前後廊、卷棚歇山頂,坐北南向。
左右出轉角游廊,與東西配房的前廊相通,東西配房各五間,北三間明廊,南兩間裝修推出,做成暗廊,房門開在北三間的中央。配房南端出廊與垂花門兩側的倒座游廊相接。廊房相間,構成了一個整潔的三合院。
遂初堂北為花園的第三進院,它以山景為主。庭院中央峰巒疊起,洞谷相通,環山布置建築,於幽深曠邈中略有擁塞之感。主峰上建有一座方亭,稱為聳秀亭。北邊是延趣樓,東南為三友軒。
聳秀亭平面呈方形,四角攢尖頂。黃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餘鋪綠色琉璃瓦。檐下飾倒掛楣子,下設坐凳欄桿。亭下懸崖峭壁,洞谷幽深。
登臨亭內,可俯瞰園內外景緻,是良好的觀景點。同時,由於該亭高聳於石山之上,位置顯要,加之形式簡潔,外觀玲瓏剔透,又是園內的重要景觀。
延趣樓分為上下兩層,連廊面闊5間,進深3間。上覆歇山卷棚頂,以黃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餘鋪綠色琉璃瓦,脊角安走獸5個。檐下樑枋飾以蘇式彩畫。
延趣樓的東、南、北三面出廊。廊檐部位上安倒掛楣子,下設欄桿。廊內側安門窗以分隔室內外空間,門窗上部皆用欞條拼成步步錦形式,素樸雅緻。
室內裝修以多種做工精美的瓷片鑲嵌裝飾,既朴實淡雅,又不失皇家氣度。
延趣樓初建時曾有天橋從樓上直通院內石山峰頂,到了後來,嘉慶皇帝在重新修葺時,將天橋拆去。
三友軒坐北面南,為三開間式的小軒。建於1774年。三友軒為黃琉璃瓦卷棚頂,東為硬山式,西為歇山式,三面出廊,這是一種巧借地形的屋頂構造形式,為宮中僅有。
軒明間槅扇4扇,中間兩扇為門,檐下掛匾"三友軒",兩次間為燈籠錦支摘窗。軒內以松、竹、梅歲寒三友為裝修題材。尤為奪目的是紫檀透雕圓光罩,罩上竹葉以玉片鑲嵌,構思巧妙。
東為3扇支摘窗,與樂壽堂隔窗相望。後檐皆為支摘窗,窗外為假山。西次間西牆辟窗,以紫檀透雕松、竹、梅紋為窗欞,疏密相間,雕刻精細。透過西窗,可觀賞窗外玲瓏的假山與翠竹青松。
三友軒的裝修題材與軒外的種植物相統一,內外呼應,渲染突出了建築主題。
落萃賞樓後是花園的第四進院落,其主體建築為符望閣,其前山屏主峰上有碧螺亭。山屏西南有樓,形同曲尺,樓東西三間,南北五間。樓下匾額題名為"養和精舍"。符望閣之東有曲廊一段,再東為頤和軒腰廊,其西為三開間歇山頂的玉粹軒。
符望閣是第四進院落的院的主體建築,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宮花園的延春閣。符望閣面闊、進深各五間,周圍帶廊,外觀兩層,內實三層,四角攢尖頂,藍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餘鋪黃色琉璃瓦,是乾隆花園最高的建築。
符望閣的室內裝修頗具特色,以各種不同類型的裝修巧妙地分隔空間,穿門越檻之際,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樓"之稱。室內裝修製作精美,又以金、玉和琺琅等鑲嵌裝飾,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乾隆年間,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一,皇帝都要在此地賞飯給王公大臣。嘉慶皇帝也曾登臨此閣,並有《詠符望閣》之詩詠。符望閣是寧壽宮花園中最高大的建築,登臨其上可一覽紫禁城內外的秀色。
碧螺亭因其形制似梅花,構件亦以梅花紋裝飾,又稱碧螺梅花亭。亭平面呈梅花形,五瓣形須彌座,五柱五脊,重檐攢尖頂,上層覆翡翠綠琉璃瓦,下層覆孔雀藍琉璃瓦,上下層均以紫晶色琉璃瓦剪邊,上安束腰藍底白色冰梅寶頂。每層五條垂脊,分為5個坡面,亦仿梅之意。
亭柱間圍成弧形的白石欄板上雕刻各種梅花紋圖案,柱檐下安裝透雕折枝梅花紋的倒掛楣子,亭內頂棚為貼雕精細的梅花圖案天花。上下檐額枋彩畫為點金加彩折枝梅花紋蘇式彩畫。亭前檐下懸乾隆御筆"碧螺"匾,亭南架一石橋,通萃賞樓二層,東西有石階,可通山下。
碧螺亭形體別致,色彩豐富協調,是極為罕見的亭式建築。
玉粹軒西倚宮牆,東與符望閣相望,是仿建福宮花園凝暉堂而建造的。
軒廣三間,前出廊,為覆歇山卷棚頂,綠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餘鋪黃色琉璃瓦。軒內隔為三室,南稱得閑室,北為佛堂,室內有通道可北通竹香館。
軒前東南側橫亘一道以彩色石片貼面的短垣,北側則以游廊東與符望閣相接,將玉粹軒前隔出自成一體的小院。軒南與石山相連,有蹬道可達山頂。
符望閣北為乾隆花園的最後一進院落,院內的主體建築是倦勤齋。在第五進院的西側有一個跨院,有北房四間,即倦勤齋西部。
南北弓形的矮牆中,辟八方門洞,門左右設彩色琉璃漏窗,門額刻"暎寒碧"3字。八方門內植樹疊山,山上建有歇山式的竹香館,十分精緻。
左右各出爬山游廊,順山勢向南北跌落,北通倦勤齋,南通玉粹軒北廊,把這一小小院落分隔得十分得體,裝點得趣味盎然。
倦勤齋是仿建福宮花園中的敬勝齋而建,倦勤齋坐北朝南,面闊9間,卷棚硬山頂,覆綠琉璃瓦,黃琉璃瓦剪邊。前出廊,檐下繪蘇式彩畫。
東5間與符望閣相對,東西各接游廊,分別與符望閣東西廊相接,房廊相對,構成一個封閉的院落,自然形成東5間、西4間的格局。
東5間均為明間開門,余為步步錦支摘窗。明間檐下懸"倦勤齋"匾額。內頂棚糊以團花紋天花。從東次間東前檐柱至西次間西前檐柱建成凹字形仙樓,以紗櫥隔為小室數間,設寶座床多處。
仙樓為"卍"字錦底竹絲掛檐,玉璧鑲嵌,百鹿圖裙板,夾紗雙面綉隔心。裝修精湛,為乾隆時期內檐裝修之精品。中有通道與西4間連通。
西4間,頂棚飾以竹架藤蘿的海漫天花,周圍竹籬環繞,樓閣間仙鶴起舞,喜鵲嬉戲,姚黃魏紫,爭芳斗艷,使人彷彿置身於天然美景中,實為裝飾室內的通景畫。
此畫出自乾隆年間宮廷畫師郎世寧和王幻學的手筆,裱糊於室內的牆壁上,一掃丹柱椒壁庄嚴單調的感覺。
南面立有一和楠木雕彩繪竹紋圓光罩,與北牆裱糊的彩繪竹籬圓光罩遙相對應。西側一方形小亭,坐西面東。亭為木質仿竹紋,也稱竹亭。
竹亭為四角攢尖式頂,上置塗金木寶頂。亭南與亭後有木質仿竹夾層籬笆。後檐兩側設門,供上下場用,此為倦勤齋小戲台,為太上皇在室內觀戲而建。亭前亦設一仙樓,面西,正中上下均設寶座床,為看戲時所用。乾隆時,南府太監常在此演唱岔曲。
齋前由東西兩段游廊隔成一個方整幽雅的庭院,院中古柏聳立,有十字方磚甬路,可以行進。西4間前一弧形院牆,中開八方門,通往竹香館。
總觀全園,其疊山的選石與疊置技巧,花木的藝術形象與配置,文化內涵的充實等,均稱得上是皇家園林中,小巧玲瓏、精湛華麗的不朽之作。整座花園既有私家園林玲瓏秀巧的風貌,又與皇宮華貴富麗的氛圍相協調,異常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