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桃花源記北辰

桃花源記北辰

發布時間: 2021-02-06 08:56:58

⑴ 求妖精系列的言情小說,謝謝大家了啊,最好是紅袖的哈哈,例如:狐王北辰

1、《失真十二夜》文 / 黑化病嬌
男主角棱本應在現實世界平靜生活,卻因神秘少女安姬塔的出現被無數謎團包圍。沙都國的過去,安姬塔的秘密,葛蘭蒂絲的記憶,以及弟弟黎……什麼才是真實?兇手又是誰?一切都推動著棱向絕望的真相前進

2、《巴比倫的神妓》文 / 唐秋根
這是個前世今生的故事!

人總是故意的去觸碰一些古老沉睡的靈魂,讓他們發怒的清醒,來實現前世的諾言。不知是古人的愚鈍,還是兇殘,今人的猛撞或自作聰明,令一些事情一觸即發。

當沉睡的漢莫拉比的靈魂在21世紀醒來的時候,他將找回他千年的愛人,而失去記憶的她,還會記得這個偉大的王么?

前世到底發生了什麼?會使一個女人流盡所有的眼淚變成了底格里斯河?

當前世的故事活生生的在眼前,一場不被允許的愛情發生了。一場巴比倫的戰爭開始了?王後的妒忌謀害有會多狠毒?

偉大的漢莫拉比與他的女先知會發生怎樣的戀曲?

那些怨恨的人們會放過他們么?

3、《米畫米畫愛》文 / 陌熙
穿越?但為什麼要讓我當男的?哇靠,我知道我人見人愛花見花開,但來這么多帥哥我怎麼受的了?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知道不?帥哥們,你們要和窮我嗎?明明是一個組合的,你們幾個沒兩良心的居然胳膊往外拐....

4、《巴比倫的神妓》文 / 唐秋根
這是個前世今生的故事!

人總是故意的去觸碰一些古老沉睡的靈魂,讓他們發怒的清醒,來實現前世的諾言。不知是古人的愚鈍,還是兇殘,今人的猛撞或自作聰明,令一些事情一觸即發。

當沉睡的漢莫拉比的靈魂在21世紀醒來的時候,他將找回他千年的愛人,而失去記憶的她,還會記得這個偉大的王么?

前世到底發生了什麼?會使一個女人流盡所有的眼淚變成了底格里斯河?

當前世的故事活生生的在眼前,一場不被允許的愛情發生了。一場巴比倫的戰爭開始了?王後的妒忌謀害有會多狠毒?

偉大的漢莫拉比與他的女先知會發生怎樣的戀曲?

那些怨恨的人們會放過他們么?
5.《家有刁夫》
當北極遭遇赤道是什麼情況?
當火星撞上地球是什麼狀況?
當終極殺手遇上野蠻夫君是什麼狀態?
是以暴制暴?是相看兩相厭?
還是冰雪覆沒烈火?炙熱散盡嚴寒?
一個屋檐下怎能容納兩個王者?
王不見王,要想對方臣服
那麼也許回爐在造後,懂的個中滋味在說。
6.墨蛇狂情》
男主:森羅
物種:一條道行正在努力從三千年往四千年爬升的墨蛇。
性情:殘忍、冷血、無情、嗜血、性淫……(自己想像,總之與善良不搭邊)
職業:除了吃人、吸食精氣、到處游盪害人外,不幹別的事。
性別:雄性
格言:只要我想要,沒有我要不到!
女主:冷紅袖
物種:人類。(PS:人類中的屬於危害性較高的那一種,呃,就是往大了去說,搞了幾個生化研究所,另外三五不時販賣一些人體體器官給某某國家領導人謀取暴利,偶爾也會賣上幾批數量不等的軍火去戰亂國家火上澆油,手下有十數萬兄弟聽從號令;往小了說,收收保護費,打架、劈人、勒索,什麼也都有人去乾乾!)
職業:通過以上介紹,女主是干什麼的,不用我多說了吧!
性情:除了善良、熱心、正義感之外的所有反面性情,她都具備。
性別:雌性,不,不對,是女性!
格言:順我者生,逆我者亡!
當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現代黑女(黑社會女老大,偶簡稱『黑女』),遇上一個不知什麼叫『口下留情』的墨蛇哥哥會怎麼樣呢?
當一條冷血自私,自認天下最壞的墨蛇哥哥,遇上一個比他還狂還傲的『黑女』人類時,又會弱弱狐狸穿越妻/0°夏季

一個弱弱的狐狸男
一個強大的穿越女
一段偶然的邂逅
看穿越女如何與狐狸男相識,相知,相愛
人狐之戀,該如何得到仙`人`妖的支持

⑵ 古風樂曲

心然 --舊詩行
HITA---因緣劫
HITA--陌上花

⑶ 西安北辰村來歷

西安有一個地方叫北辰村,一說,據元·路氏《類編產安縣志》記,「百家神回」為南宋時,金佔領答關中後,設鎮宋東路五十四猛安鎮。據說村東有「四聖廟」,西有「桃花姑娘廟」,南有「財神廟」,北有「觀音堂葯王廟」。因村中廟多,供神也多,故稱之為「百神村」,因「百」和「北」,「神」和「辰」音近,後演化為「北辰村」。另一說,《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載:「北辰堡亦稱北城門,以位於唐內苑東牆北部得名。」村東側灞河西岸有唐長安禁苑城的北城門遺址,故村名北城門,北城門以在光泰門之北,得名北城村,後演變為「北辰村」。

⑷ 天津北辰區

⑸ 請指出下列詞識或句子而的用法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郕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代指闕秦以利晉這個事件) 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滅吳》,代詞,他們) 與坐談,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代詞,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君之所知也.(《燭之武退秦師》) 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諫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踐滅吳》,她的.)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愚溪詩序》) 蓋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詩序》)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二、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難道.) 三、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而 一、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滕王閣序》)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觸龍說趙太後》)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二、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三、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則 一、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後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鍾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夫然,則天下莫能爭是溪,予得專而名焉.(《愚溪詩序》) (三)表示並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是並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二、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但過午則日光射人.(《虎丘記》) 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勾踐滅吳》) 以 一、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斧斤以時入山林.(《寡人之於國也》) 洞庭君覽畢,以袖掩面而泣曰……(《柳毅傳》) 戒奢以儉.(《諫太宗十思疏》)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二、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一)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越國以鄙遠.(《燭之武退秦師》)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觸龍說趙太後》)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陳情表》連詞,表目的)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陳情表》連詞,因為)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虎丘記》連詞,因為)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辭》) 三、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於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一、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在)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對) 二、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三、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今是溪見辱於愚.(《愚溪詩序》) 四、復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捕蛇者說》,在這職業上.) 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於是矣.(《勾踐滅吳》,在這里.) 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於實詞范圍.例如: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諫太宗十思疏》,動詞,成為.) 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一、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後》介詞,替.)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毅深為之戚.(《柳毅傳》介詞,表目的.)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虎丘記》,因為.) (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而夫婿樂逸,為婢僕所惑.(《柳毅傳》) 二、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因 一、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於","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後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蘭亭集序》副詞,隨著,依靠. 因人成事.(《毛遂自薦》介詞,依靠)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鴻門宴》介詞,趁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動詞,依靠.) 二、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因退而再拜.(《柳毅傳》連詞,於是.) 所 一、用作助詞. 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後序》) "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前所譴責,因而獲免.(《柳毅傳》所字結構.)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蘭亭集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二、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後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三、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虎丘記》,憑借……方法.) 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指南錄〉後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葯》)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後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後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詞後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且 一、用作連詞. 且表示遞進關系、並列關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於"尚且",先讓步,後推進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燭之武退秦師》連詞.) 二、用作副詞. 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然後圖南,且適南冥.(《逍遙游》,將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將近.)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白馬篇》,尚且.) 且臣少仕偽朝.(《陳情表》,副詞) 也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一、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後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稍見雲中白若?數十立者,山也.(《登泰山記》) 二、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雲:"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後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詩序》)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三、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四、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庄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諫太宗十思疏》) 五、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焉 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於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不然者,吾何辭焉?(《柳毅傳》助詞,呢) 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愚溪詩序》) 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三)用於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二、用作介詞 相當於"於". 生乎吾前……(《師說》) 相與枕藉乎舟中.(《赤壁賦》)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與 一、作虛詞用. (一)連詞,解釋為:和、跟、同.例如: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勾踐滅吳》)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寡人之於國也》) (二)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後寫作"歟". 二、作實詞用,可解釋為"給予、給","結交、交好". 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動詞,依靠.)

⑹ 下面誰有

孔子語錄 論語六則[原文譯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溫習所學的知識,不是很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嗎?(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惱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能獲得新知識新發現,(這樣的人)就可以把他當做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是機械地學習而不加以思索,那就會迷惑不解;思索了卻不進一步學習,那就會精神疲憊。」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謚號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說:「(孔文子)思考問題敏捷,學習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稱他『文』。」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說:「默默地把學過的東西記下來,努力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疲倦,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魚我所欲也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翻譯: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了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

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

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⑺ 幫忙寫一篇關於風景的文言文,急用!!!

登泰山記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無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 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時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

滕王閣序

——王 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彩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綮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譫帷暫駐。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虹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猶歡。北海雖賒,夫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晨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鳴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邱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誠,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廉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讀一聲)」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游褒禪山記》作者王安石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①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②俱備。曉霧將歇③,猿鳥亂鳴;夕日欲頹④,沉鱗競躍⑤。實是欲界之仙都⑥。自康樂⑦以來,未復有能與⑧其奇者。

課下注釋:
①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粱文》。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現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
②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③四時:四季。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⑥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
⑦欲界之仙都:人間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慾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神仙生活於其中的美好世界。
⑧康樂:指南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齊梁間文學家。
⑨與(yù):參與,這里指欣賞。

.《醉翁亭記》中描寫春夏景色的語句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2.《(論語)六則》中孔子論述學與思之間關系的語句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杜甫的《春夜喜雨》中藉助想像描寫雨後景色的語句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4.《出師表》中作者為劉禪提出的第一條建議是應該廣開言路,其原句是:誠宜開張聖聽

5.蘇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此事古難全」中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6.《出師表》中諸葛亮指出先漢興隆的原因是:親賢臣遠小人

7.《桃花源記》中描寫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8.《岳陽樓記》中,與「進亦憂,退亦憂」相照應的兩句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9.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描寫西湖六月優美景色的詩句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10.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以景寫情的詩句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1.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以春景來烘托友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的詩句是: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1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13.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應樂觀曠達,就像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所說的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採取的正確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5.諸葛亮在劉備幾乎全軍覆沒的處境下,出任軍師,追隨劉備創業。他在《出師表》中寫道: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16.縱觀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士,他們在成功與挫折面前始終保持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良好心態。(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名言填空)

17.宋代文學家蘇拭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外,請寫出你最喜歡的連續的兩句:課內課外均可

18.古詩詞中有許多表現惜時或勸學內容內名句,請寫出其中連續的兩句:課內課外均可

19.欣逢母校百年校慶,一位海外歸來的老學者回顧了母校的百年滄桑之後,又對滿堂青年學子深情地說道:「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0.古詩文中描寫夏季景物的名句有很多,請寫出一句。符合要求即可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佳木秀而繁陰.

21.「雨」是古代詩人筆下常見的景物,如「渭城朝雨浥輕塵」,請再寫出兩個含「雨」的詩句。例:夜闌卧聽風吹雨多少樓台煙雨中

22.古代詩歌中抒寫思念故鄉,眷戀親友的詩句很多,請寫出三句(其中—句是課外的)。課內句:①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課外例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我寄愁心
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等.

23.寫出三句含有寫「風」的宋朝的詩詞名句,並註明作者。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等

24.古詩文中有許多表達雄心壯志的名句,如曹操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陳勝:燕雀安知鴻鵠之
志哉;陸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范仲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5.根據提示寫出相應的意思完整的古詩詞句子,可以填寫課內所學,也可填寫課外相應的詩句。抒寫友情的詩句:如:海內存知己,天涯
若比鄰;借月抒懷的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26.《岳陽樓記》中表達作者遠大政治抱負的句子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7.《天凈沙·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遊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8.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結尾處揭示全詞中心的句子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9.《過零丁洋》中最能表現文天樣崇高民族氣節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0.《岳陽樓記》中總寫洞庭湖氣勢之大,景象變化之多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
岳陽樓之大觀也。」

⑻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介詞用法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郕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代指闕秦以利晉這個事件)

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滅吳》,代詞,他們)

與坐談,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代詞,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君之所知也。(《燭之武退秦師》)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諫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踐滅吳》,她的。)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愚溪詩序》)

蓋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詩序》)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二、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難道。)

三、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一、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滕王閣序》)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觸龍說趙太後》)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二、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三、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一、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後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鍾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夫然,則天下莫能爭是溪,予得專而名焉。(《愚溪詩序》)

(三)表示並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是並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二、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但過午則日光射人。(《虎丘記》)

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勾踐滅吳》)



一、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斧斤以時入山林。(《寡人之於國也》)

洞庭君覽畢,以袖掩面而泣曰……(《柳毅傳》)

戒奢以儉。(《諫太宗十思疏》)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二、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一)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越國以鄙遠。(《燭之武退秦師》)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觸龍說趙太後》)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陳情表》連詞,表目的)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陳情表》連詞,因為)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虎丘記》連詞,因為)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辭》)

三、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一、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在)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對)

二、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三、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今是溪見辱於愚。(《愚溪詩序》)

四、復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捕蛇者說》,在這職業上。)

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於是矣。(《勾踐滅吳》,在這里。)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於實詞范圍。例如: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諫太宗十思疏》,動詞,成為。)

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一、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後》介詞,替。)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毅深為之戚。(《柳毅傳》介詞,表目的。)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虎丘記》,因為。)

(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而夫婿樂逸,為婢僕所惑。(《柳毅傳》)

二、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一、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於","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後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蘭亭集序》副詞,隨著,依靠。

因人成事。(《毛遂自薦》介詞,依靠)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鴻門宴》介詞,趁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動詞,依靠。)

二、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因退而再拜。(《柳毅傳》連詞,於是。)



一、用作助詞。

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後序》)

"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前所譴責,因而獲免。(《柳毅傳》所字結構。)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蘭亭集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二、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後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三、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虎丘記》,憑借……方法。)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指南錄〉後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葯》)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後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後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詞後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一、用作連詞。

且表示遞進關系、並列關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於"尚且",先讓步,後推進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燭之武退秦師》連詞。)

二、用作副詞。

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然後圖南,且適南冥。(《逍遙游》,將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將近。)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白馬篇》,尚且。)

且臣少仕偽朝。(《陳情表》,副詞)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一、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後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稍見雲中白若?數十立者,山也。(《登泰山記》)

二、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雲:"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後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詩序》)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三、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四、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庄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諫太宗十思疏》)

五、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於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不然者,吾何辭焉?(《柳毅傳》助詞,呢)

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愚溪詩序》)



一、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三)用於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二、用作介詞

相當於"於"。

生乎吾前……(《師說》)

相與枕藉乎舟中。(《赤壁賦》)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一、作虛詞用。

(一)連詞,解釋為:和、跟、同。例如: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勾踐滅吳》)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寡人之於國也》)

(二)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後寫作"歟"。

二、作實詞用,可解釋為"給予、給","結交、交好"。

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動詞,依靠。)

⑼ 天津北辰區 北倉鎮 是有一個桃花寺嗎

有,這么個村,但是不是外面,在裡面,沒有車直達的,要做到北倉再往裡走。從東北角做610,611都到北倉。 追問: 去了,但是沒有找到供奉太上老君的 還是謝謝你

⑽ 描寫風景的古文

1.《醉翁亭記》中描寫春夏景色的語句是:野芳發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陰

2.《(論語)六則》中孔子論述學與思之間關系的語句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杜甫的《春夜喜雨》中藉助想像描寫雨後景色的語句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4.《出師表》中作者為劉禪提出的第一條建議是應該廣開言路,其原句是:誠宜開張聖聽

5.蘇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此事古難全」中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6.《出師表》中諸葛亮指出先漢興隆的原因是:親賢臣 遠小人

7.《桃花源記》中描寫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語句是: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8.《岳陽樓記》中,與「進亦憂,退亦憂」相照應的兩句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9.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描寫西湖六月優美景色的詩句是: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10.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以景寫情的詩句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1.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以春景來烘托友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的詩句是: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1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13.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應樂觀曠達,就像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所說的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採取的正確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5.諸葛亮在劉備幾乎全軍覆沒的處境下,出任軍師,追隨劉備創業。他在《出師表》中寫道: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16.縱觀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士,他們在成功與挫折面前始終保持著:「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良好心態。(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名言填空)

17.宋代文學家蘇拭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外,請寫出你最喜歡的連續的兩句:課內課外均可

18.古詩詞中有許多表現惜時或勸學內容內名句,請寫出其中連續的兩句:課內課外均可

19.欣逢母校百年校慶,一位海外歸來的老學者回顧了母校的百年滄桑之後,又對滿堂青年學子深情地說道:「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

20.古詩文中描寫夏季景物的名句有很多,請寫出一句。符合要求即可 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佳木秀而繁陰 .

21.「雨」是古代詩人筆下常見的景物,如 「渭城朝雨浥輕塵」,請再寫出兩個含「雨」的詩句。例:夜闌卧聽風吹雨 多少樓台煙雨中

22.古代詩歌中抒寫思念故鄉,眷戀親友的詩句很多,請寫出三句(其中—句是課外的)。課內句:①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 課外例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等.

23.寫出三句含有寫「風」的宋朝的詩詞名句,並註明作者。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等

24.古詩文中有許多表達雄心壯志的名句,如曹操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陳勝: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陸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范仲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5.根據提示寫出相應的意思完整的古詩詞句子,可以填寫課內所學,也可填寫課外相應的詩句。 抒寫友情的詩句: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借月抒懷的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26.《岳陽樓記》中表達作者遠大政治抱負的句子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7.《天凈沙·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遊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8.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結尾處揭示全詞中心的句子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9.《過零丁洋》中最能表現文天樣崇高民族氣節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0.《岳陽樓記》中總寫洞庭湖氣勢之大,景象變化之多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