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惠州惠紳花園

惠州惠紳花園

發布時間: 2021-02-07 17:55:00

⑴ 惠州府興寧縣古代

興寧古代屬龍川縣地,東晉置興寧縣,以境內寧江而得名,屬惠州府管轄。此後這里逐漸發展成廣東、江西、福建交界處的地區性重要商貿中心,有「小南京」之稱。歷來商貿非常發達,周邊城市消費品都是興寧供應的比較多。境內通行語氣較硬的嶺東語興寧話。

興寧建縣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縣轄區有今五華、興寧全境以及龍川縣東部和紫金縣東北部。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數次析古興寧置齊昌縣

興寧建縣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縣轄區有今五華、興寧全境以及龍川縣東部和紫金縣東北部。

南朝

齊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數次析古興寧置齊昌縣(府),轄境多次變遷。

梁天監年間(約503年),撤銷齊昌、雷鄉兩縣,並入興寧縣,縣治由雷公墩徙至今龍川縣佗城。

隋朝

開皇十一年(591年),裁撤龍川縣建置,置龍川郡,郡治設於歸善縣(今惠州市東北)。興寧隸屬龍川郡。

唐朝

武德五年(622年),在原齊昌地復置齊昌縣,縣治仍設於洪塘坪。武德年間,龍川郡改名循州。

天寶年間易名海豐郡。

乾元元年(753年),復名循州,興寧屬循州。

貞觀元年(627年),廢齊昌縣,置寧昌驛,隸屬興寧。

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復置雷鄉縣。興寧保留東晉所劃轄境,縣治由佗城遷回雷公墩。

五代時期

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廢雷鄉縣,恢復龍川縣建置。循州府治移至龍川。興寧隸屬循州。同年,南漢王劉?於原齊昌縣址置齊昌府,兼轄興寧,府治設於洪塘坪。興寧縣治由雷公墩徙至今龍川境丫下圩附近。

北宋

開寶四年(971年),南漢王劉?降宋。廢齊昌府為寧昌驛,隸屬興寧縣。

天禧三年(1019年),興寧縣治由丫下圩遷回雷公墩。

嘉釣年間(1056至1063年),在縣城南7里神光山興建壽慶寺,後經歷代重建,改名神光寺。

自宋熙寧四年(1071年)劃出興寧縣興寧江(今五華河)及右別溪(今琴江)流域地,設置長樂縣(今五華),有戶二千。以原齊昌縣地為興寧縣,有戶四千,治所設於洪塘坪。興寧、長樂同隸屬於循州。

宣和五年(1123年),邑人羅孟郊中舉,翌年登進士一甲第三名(探花)。

南宋

建炎四年(1130年),原宰相李綱由貶謫地雷州回鄱陽訪家,路經興寧,曾作《通衢夜坐有感》、《過黃牛嶺》、《宿興寧驛》等詩。

慶元二年(1196年),邑人王廷堅登進士榜。自後至南宋末,本縣登進士者還有楊杞(1208年)、曾固(1214年)、陳南一(1238年)三人。

嘉定年間(1208至1224年),在縣治(洪塘坪)東百步建宣聖廟。

成淳四年(1268年),主學盧龍躍重修。元末毀於兵火。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抵抗元軍失利後,率勤王軍撤至粵東,宿營興寧城西郊,號召勤王,重整軍備。因懷念宋王朝,每晨五更具袍笏,北向朝拜。清成豐年間,邑人於其地建「朝天祠」以祀。

元朝

元初霍山東境地劃歸龍川縣。陳維賢為元代舉人(中舉時間失考)。元末,本縣僅存1697戶,仍隸屬循州。

明朝

洪武二年(1369年),知縣周仕貴移縣治於今興城鎮地,築土垣200丈,圍公署、倉庫於城牆內。同年,縣丞劉淵置興寧驛,全縣設縣前、茅塘、小洋、蓮塘、南木、留田、徑心等7鋪。同年,裁撤循州,興寧改隸惠州府。

洪武三年(1370年),知縣周仕貴和縣丞劉淵秉承朝廷神道設教意旨,建立社稷壇(在西河橋西半里處)、山川壇(在城南半里處)、邑厲壇(在城北約1里處)。

洪武四年(1371年),縣丞劉昭輔奉朝廷設科取士詔令,始創廟學,重建學宮於縣治之東南。同年改陰陽學(元、明時地方設立的天文學校)為醫學(培養醫葯人才的學校,地址在今中山西路)。同年,設十三都巡檢司於縣北100里處(現羅浮鎮),委巡檢1名,設弓兵20名,常年駐守。同年,於縣南水口建河泊所,管理漁民,時有船隻400餘艘。同年,於城內東、北街口建城隍廟。同年,於縣公署右側建嶺東道行台,接待來往官員。

洪武八年(1375年),設巡檢司於水口,委巡檢1名,設弓兵20名,常年駐守。

洪武十四年(1381年),知縣張助於城南始建養濟院,收容窮苦無依的老弱病殘百姓。

洪武十七年(1384年),儒學教渝、訓導奉頒「科舉條式」,令士子攻讀四書、五經,以應科舉考試。

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西安遠人周三率兵進興寧,與官軍交戰,持續3年。本縣人民或死於戰亂,或避難流亡,僅存20餘戶,編為2圖附於長樂,由長樂知縣習韶兼管。同年,興寧驛遷於長樂南門河邊,改名長樂驛。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知縣夏則中招攜流亡,佃耕官田,並上疏朝廷,請准減輕官田租稅,使農民得以安業,短時期內戶口大增。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遵朝廷令編制冊籍。全縣設7里、70甲、160保,有722戶、2626口(適齡賦役對象)。全縣有田地山塘48655畝,應納稅糧:秋糧米1280石,夏稅米8.1石。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大龍田、魚梁、龍婆三屯軍多逃亡,遂並入甘塘和吉昌兩屯,1392年分別由長樂守御黃陵領軍112名、蔣守忠領軍110名屯種,每名每年須納米12石。永樂十年(1412年),全縣有1033戶、418l口,田地山塘117034.4畝。

正統五年(1440年),知縣朱孟德於縣前大街始建布政司行署。

正統六年(1111年),撤銷水口河泊所,?民歸並下六都編戶。知縣朱孟德奏准授張伯齡為水口巡檢,專事撫瑤,並准世襲。

正統十年(1445年),知縣蔡德義等於文廟內始建尊經閣。

正統十三年(1448年),在縣城南3里處建南嶽宮。

景泰五年(1454年),舒韶任知縣,在任9年。分別在和山、茅塘、梓皋、陳坑建預備倉4所,儲糧備荒。

天順五年(1461年)九月,邑人羅劉寧聚眾千餘,先破興城,官署民居全遭焚毀;又續攻長樂、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後受接察司副使陳廉招撫。

天順八年(1464年),楊輝、曾玉聚眾於縣北寶龍、梅西石坑等地起事,為按察司僉事毛吉率兵剿滅。

成化三年(1467年)冬,知縣秦宏奏報朝廷核准重建縣城,改土垣為磚城,翌年夏建成。城高1.85丈,周長626丈。雉堞903個。環城掘濠,深0.7丈,寬2丈。跨濠架橋,辟東西南北四門。城內公署、谷倉、學宮、城隍廟等的重建工程,費時較長,陸續完成。

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縣侯爵主修縣志(已佚),邑舉人王璉作序,是為《興寧縣志》有刊本之始。

成化十八年(1482年),改興寧至程鄉驛道。因東路山深林密,改由南路設鋪,隨地易名。共築刁坊、官陂、大水坑、水口、小峰等5鋪。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儒學教諭奉旨,敦促應考士子除攻讀四書、五經外,必須揣摩八股制藝之文(其時科舉考試,開始用八股文)。

弘治十六年(1503年),流瑤首領彭錦、劉文玉、練成才聚眾,各據大望山、大信、上下畲、寶龍等地,朝廷統調大兵進剿。

正德七年(1512年)秋,張番壇於縣北大望山聚眾數千人,先後攻陷福建寧化、江西石城等地。朝廷命御史周南、參政方良率軍圍剿。

正德九年(1514年),邑人王天與登進士。明代本縣有進士3人,另二人為林廷庸(1466年)、林驥(1469年)。

正德十年(1515年)冬,林滿山在大望山率眾造反,知縣祝允明(號枝山)命軍剿捕。同年,重建城內老街關帝廟。

正德十一年(1516年),知縣祝允明主修縣志4卷,題為《正德興寧縣志》,為本縣現存縣志中最早的一部。

正德十四年(1519年),興建和山岩寺。同年,葉塘烏池村紳吳法謙率眾興修水利,在烏池與大坪朱坑村交界處,築石陂1座,並開挖經龍躍、龍塘至坪埂村的灌溉渠1條,全長10多公里,可灌溉農田1500多畝。至今仍發揮效益。嘉靖元年(1522年),全縣有田地、山塘22.16萬畝,比永樂十年(1412年)增加10.45萬畝。

嘉靖二年(1523年),知縣應鵬?倡建西門浮橋,用鐵纜4根連結木船24艘,上鋪木板。十七年,知縣方述籌白銀5000兩,改浮橋為石撟。二十九年,橋被洪水沖毀,知縣黃國奎募資復造浮橋。

嘉靖四年(1525年),修葺城牆,加建4個城門樓,並更名東門為平遠門,西門為阜成門,南門為迎薰門,北門為拱辰門。

嘉靖八年(1529年),於城北2里處建東岳宮。

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縣施干於西門濠塘左邊建維城社學。

嘉靖三十年(1551年),邑人王天敘重建神光寺。是年,知縣黃國奎主修縣志4卷,今存。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夏,大雨,數百間民房被沖毀。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縣陳其箴修建城牆,加建重門,東西兩門更名為朝陽門和觀瀾門。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三十日晨,饒平陳村、鄭呂養等流寇竄犯本縣打禾坪、蛇塘等地,捉人勒贖。同日晚於黃嶺背扎營,次日離去。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賊寇葉舟樓等劫掠各鄉,占據民田,焚毀廬舍。濫殺村民,群情惶恐,寇去則趁隙耕作,寇來則閉壘而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秋,瘟疫流行。

隆慶三年(1569年),邑人李松峰等遣反,總兵俞大猷設計招撫。嗣後,蘇繼杞、楊子亮、黃恆等又聚眾造反,破各廂圍寨。後內部互相攻伐,黃恆殺敗楊子亮,收編其部屬,據守黃坑。次年黃經官府誘迫而受招撫。

萬曆二年(1574年),於城南1里處赤崗墩建隆興塔。次年於縣西2里建隆興寺,寺後建七層寶塔。

萬曆四年(1576年),於水口建周塘驛,由水口巡檢司兼攝,接待來往官員。

萬曆八年(1580年),知縣孫夢龍奉令在全縣清丈土地,清出大量瞞地,使稅田從贏靖元年(1522年)的22.2萬畝增至37.81萬畝。

萬曆九年(1581年),水災。縣北大信地有巨石大10圍,高5尺,遭水沖徙移一里。

萬曆十三年(1585年),邑人劉青山等聚眾數百人在羅崗造反,後被官軍捕殺。

萬曆十四年(1586年),知縣石承芳設羅崗營,募鄉兵300名,每月初一、十五日在營,余日歸農。

萬曆十八年(1590年),知縣王棟建富谷社學於城北。

萬曆三十年(1602年),知縣史懋文明令禁服大茶葉等毒草,如有違者,咎其父兄子弟。是年,史懋文重建尊經閣,廣置經籍藏於閣內。三十三年史偕博士王學淵、連瓚等人,專程到江西臨川謁見明文學家湯顯祖。湯應史的請求,撰寫了《惠州府興寧縣重建尊經閣碑記》,全文長達1250字。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知縣陳應薦修南濟橋(浮橋)。該橋至20世紀80年代初方毀。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何南風中舉。明代本縣先後中舉者有30人(其中武舉5人)。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二、三月,谷貴,附城貧民白晝破倉奪糧。知縣黃若雲派兵圍捕,擊斃數人。夏四月,陡發洪水,龍歸洞圩被沖,溺死127人,鋪屋廬舍,一盪而盡。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設水口渡。是年十月,彗星見於東南,墾長數丈,有如關刀,鄉人呼為「關刀星」。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縣奉文增派遼餉(軍費),每畝以2厘7毫3絲6忽計,共派銀1035.5兩。同年又加征田賦,共銀1627.4兩。天啟六年(1626年),每畝增至7厘3絲6忽,共銀2760.2兩。

崇禎四年(1631年)又增派遼餉,每畝9厘4毫3絲2忽,共銀3569.8兩。次年加派粵餉,每畝1厘3毫,共銀492.03兩。

崇禎二至五年(1629至1632年),災荒嚴重,官府加租逼稅,激起多次民變。起義首領陳文、王觀松、陳萬、鍾凌秀、賴大總等,均在與官兵交戰中犧牲。

崇禎八年(1635年),通查全縣煙戶,計有1.63萬余戶(按每戶4.5口計,則明末全縣約有73350人)。是年,知縣劉熙祚以本縣人文日盛,申請經批准升興寧為中縣,縣學定額歲、科二試各入學30名(取得入學資格者通稱秀才)。

崇禎十年(1637年),全縣春大旱,夏大水。是年,知縣劉熙祚主修縣志6卷,今存。

崇禎十四年(1641年),劉熙祚在縣東西南北邊界加強關隘防守,加固城牆,加深城壕,並於四城門外築護城營房,養兵140名,按保、丁攤餉,以為給養,整頓保甲制度,嚴格編定戶籍,每10戶編為1甲。

清朝

順治三年(明隆武二年,1646年),知縣庄應詔修城池,重建西門樓。

順治四年(明永曆元年,1647年)正月,本縣民眾萬余破北廂諸圍寨,集結於灌水塘,連亘數里,圍攻縣城。知縣庄應詔率兵固守,相持數月。直至三月十八日,惠州府派總鎮黃應傑率兵來援,城圍得解。

順治五年(明永曆二年,1648年),南明皇族滋陽王第三妹避難興寧,招本縣秀才陳文升為儀賓。次年,夫妻二人到端州(今肇慶市)行在謝恩。南明桂王朱由榔誥封滋陽王妹為興寧縣主,授陳文升為亞中大夫。

順治八年(1651年)五月三日,縣民3000多人舉事,襲破縣城。知縣石楚欽、教諭鄧吉士、訓導許仲翼、典史譚肇先被殺,庫藏被破。四日,城南義尚圍彭邦瓊、李開陽等率各鄉勇合力圍擊。五日早,舉事隊伍被擊潰,首領劉世俊被擒,解惠州府處死。五月中旬,鎮守惠州的中軍參將紀大雄率兵來興駐守,年余後返惠。1651年始,清王朝統轄興寧,本縣奉行順治年號。

順治十年(年),清朝廷於本縣舉行首次歲試,督學錢朝鼎調集龍川、長樂(今五華縣)、永安(今紫金縣)、連平、和平、平遠、長寧(今新豐縣)、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鎮平(今蕉嶺縣)等縣士子歲試於學富明倫堂。是年,重修雞靈山靈化寺。

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朝廷頒定賦役全書,以明萬曆四十八年會計為例,全縣土地山塘37.95萬畝,稅糧合計5234石,連男婦丁口共編派「一條鞭」銀8317兩,加新增人丁稅銀,共計1.1萬兩。同年,興建建德橋,後更名三聖橋。順治年間,福建上杭人傅耀祖,工於制擢扇,因打死糧差逃至興寧,隱居興城後街,以制扇為業。其後裔遷居永和欖子圍,扇業便在永和一帶興盛起來。

康熙十五年(1070年)正月十二日,耿精忠部萬餘人,奉清朝廷命令,由福建取遭潮州,路經興寧,進攻廣州,迫平南王尚之信歸順。

康熙十九年(1680年),知縣王綸部調整明代原設驛鋪,北路設羅崗鋪、十三都鋪,西路設茅塘鋪、中道亭鋪,東路設楓槭鋪、江坑鋪、鐵馬鋪、古樓鋪、徑心鋪。每鋪撥兵20名,負責文書傳遞。

康熙二十年(1681年),知縣王綸部主修縣志8卷,今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縣李清滏以「玉璧長松」旌表耆壽5人:李學良105歲,羅有瑾103歲,張可奇103歲,陳成良101歲,石秉鉞98歲。

康熙二十蘭年(1684年),李清滏奉旨設興寧義學。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修葺城牆,疏通濠池,並修築寬8尺的城腳馬路。

嘉慶七年(1862年)八月,博羅、永安等地天地會起義。十一月,本縣石馬溫石二集結會眾響應。謀泄,知縣庄自儀率兵圍捕,溫等數人被捕,解省遭殺害。

嘉慶八年(1803),大雨雹,大風拔樹掀屋。

嘉慶十年(1808年)春,隕石墜於西廂。夏,雷擊學宮戟門。冬,地震。

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建北城門樓。知縣仲振履重修韓蘇書院,並改名墨池書院;重修羅探花祠,並以祠設探花書院;又改水口司公館為養正書院,翌年改名文峰書院。是年,仲振履主修縣志,12卷,今存。

嘉慶十九年(1814年),於縣城東南(今寧新橫湖長陂嶺)建文峰塔。是年,撤銷西河沿(今河唇街)米行,徙米市於老街,禁止米、谷私販出境。

嘉慶二十年(1815年),地震,年三次。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黃陂山洪暴發,水漲逾丈,沖崩山崗多處。1818年丁口數達262316。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春大旱;秋冬大疫,死者萬人。

道光五年(1825年)秋,彗星見於正南,長四五尺。

道光十四年(1834年)九月,地震。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大水沖潰西北城牆1丈多,城內倒塌祠宇房店甚多,知縣曾名芹呈准給資重建。咸豐元年(1851年)冬,瘟疫流行。是年,小洋堡(今寧新區洋里村)人曾享奎從江西興國學得製造土紙技術,兄弟5人在家開業,後發展至全村12家。所產土紙、紗紙,遠銷汕頭、梅州、佛山等地。

咸豐三年(1853年)冬,瘟疫流行。

咸豐四年(1854年)八月,受太平天國革命直接影響,長樂縣役孔阿福、天地會首領李進春集結會眾萬余,陷長樂縣城後,進攻興城。知縣張鶴齡調集永和、龍田、城南等團勇合擊,會眾潰散,斃、俘逾千人,遭殺害675人。

咸豐五年(1855年)正月,雨雪,繼夏冰雹,大者如卵。是年,知縣張鶴齡改建城內寶成寺為呂祖廟。十月,修整城牆、城壕,城牆增高二三尺至六七尺。城壕加深一二尺至五六尺不等,用銀二萬余兩。

咸豐六年(1856年),知縣張鶴齡增修縣志12卷,今存。是年,竹絲湖堡鴨橋人陳晃樓,陳擷仁到江西吉安學會高型織布機操作方法,並帶回高型織布機,改革了本縣織布技術。同年,壢陂堡群眾集資興建攔河石陂,灌溉農田978畝。

咸豐八年(1858年),法國傳教士於寧新赤沙嶺建天主教堂。

咸豐九年(1859年),太平軍石鎮吉部陷大埔、破嘉應州城後,於二月廿二日圍攻興寧城,久攻不克,至三月五日,不支而退,取道龍田、羅崗、羅浮,奔江西,入湖南。官紳恐其折回,飭令焚燒城西附廓房鋪。初六夜西風大作,城西11街延燒無余。咸豐年間,本縣布商開始在廣州、佛山設號,經銷興寧土布。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間,太平軍余部康王汪海洋部由福建武平敗退入粵,佔領鎮平(今蕉嶺),休整三月後向江西撤退;於八月路經本縣黃陂、羅崗、羅浮等地,遭清軍追擊。汪部在羅崗白水寨山伏擊追軍,殲滅關邦部,並重創其他迫軍。後入贛南,又遇清軍阻擊,敗退連平,復從連平翻山回師和平,經興寧大坪、羅崗、黃陂等地,十二月八日攻陷嘉應州(今梅州)城。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合邑重建學宮大成殿。

光緒七年(1881年),重建文峰塔,至今猶存。

光緒八年(1882年)二月,德籍教士黎力基與華籍教徒張學興、羅日壽在坪塘建立基督教崇真會,並興建教堂。

光緒十年(1884年),紫金「紫霞洞」先天道派人來興寧傳教.教徒李又勛於龍田雙溪寶善樓創設先天道堂。

光緒十一年(1885年),興寧督學何子淵創辦石馬(宇)雨南洞小學。

⑵ 安惠紳寶萊紳力萊膠囊女人可以吃嗎

產品不怎麼樣,,,做過放棄了,,,,有更好的,私。。。聊

⑶ 惠州紳豪大酒店前面分叉口叫什麼

惠州紳豪大酒店旁邊是龍湖大道/三環中路路口。 問題已解決記的採納。

⑷ 艾力紳、指南者、傑德惠州地區到店匯總

傑德

指導價:12.99~16.59萬

在外觀方面這款車採用的是橫貫式的鍍鉻裝飾條,兩邊配有犀利的大燈組合,高配版的車型採用的都是LED的光源,設有的是四邊形的鍍鉻裝飾條,看上去也是擁有著很高的時尚度。側身的線條還是很流暢的,整車的造型非常的個性,搭配是17寸的鋁合金輪轂會採用雙色混搭的設計,很有運動感。在車尾部分採用的是不規則形狀的橫向車燈組合,下邊是雙邊疏通的白氣管車尾還是有層次感。其長寬高分別為4667*1775*1530mm,軸距為2760mm。

內飾方面的設計還是很有特色的,液晶屏位於中控台的前方,中控台和車門內側都是有大面積的門,木紋面積以及大量的鍍鉻裝飾條,使得車內的質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高配車型採用的都是真皮的材質,在手感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在動力方面這款車分別搭載的是1.8l自然吸氣和1.5T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馬力都可以達到141Ps和156Ps,匹配五檔自動和CVT無級變速箱,其工信部公布的百公里最低油耗為6.3L,完全可以滿足於家庭轎車的需求。

以上就是今天為大家推薦的幾款惠州地區到店車型,如果您對以上車型有興趣,不妨到店親自體驗一下。如果您有關於這幾款車的問題,歡迎留下您的寶貴評論又或者關注【惠州車資訊】留言,感謝您的閱讀!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⑸ 王紳的介紹

王紳(來1360-1400),字仲縉,室名、號繼源志齋,元·婺州路義烏縣鳳林鄉(今浙江省義烏縣尚陽鄉)來山村人。明太祖朱元璋朝翰林待制,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王禕之次子,宋濂弟子,有志於學,官國子博士,預修《太祖實錄》。與方孝孺為同學,互為知交,相與友善。明·太祖、惠帝時期著名詩人。

⑹ 哈爾濱惠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哈爾濱惠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06月06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購銷:專通訊器材、儀器儀表、森林消屬防設備及病蟲害防治設備、計算機軟硬體及周邊設備、家用電器、耗材、日用百貨、五金用品等。
法定代表人:李大民
成立時間:2006-06-06
注冊資本: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23019910006169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哈爾濱市南崗區宣普街32號

⑺ 惠州市裕紳實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惠州市裕紳實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07月21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物業版管理、建築裝修裝飾工權程、水電安裝工程、空調製冷設備安裝(以上項目均憑資質證書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餘裕純
成立時間:2004-07-21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130000008908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惠州市惠城區河南岸惠淡路26號A棟3樓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