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的桃花
① 傷逝,月牙兒,莎菲女士的日記,女性觀的比較
中國古代:《詩經》《離騷》《九歌》《九章》《天問》《九辯》《周易》《尚書》《春秋》《左傳》《國語》
《論語》《老子》《戰國策》《禮記》《古詩十九首》《孔雀東南飛》《鹽鐵論》《漢書》《史記
《三國志》《搜神記》《詩品》《文心雕龍》《陽春白雪》《全宋詞》《趙飛燕別傳》《滄浪詩話》《貴耳集》《吹劍錄》《全元散曲》《西廂記》《桃花扇》《聊齋志異》《隋唐演義》《紅樓夢》《儒林外史》《鏡花緣》《虞初新志》《全唐詩》《全五代詩》《花間集》《孽海花》《唐宋傳奇集》《離魂記》《柳氏傳》《太平廣記》《柳毅傳》《霍小玉傳》《南柯太守傳》《古文觀止》
《三國志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封神演義》《金瓶梅》《警世通言》《喻世名言》
《醒世恆言》《兒女英雄傳》《施公案》 《三俠五義》 《榴花夢》 《筆生花》 《藝概》
現代::《子夜》,《倪煥之》,《金粉世家》、《啼笑姻緣》,《京華煙雲》,《沉淪》,《背影》,《緣緣堂隨筆》,《四世同堂》,《往事》,《上海屋檐下》,《邊城》,《雅舍小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南行記》,《莎菲女士的日記》,《梅雨之夕》,《雷雨》,《圍城》,《呼蘭河傳》,《白洋淀紀事》,《城南舊事》
《平凡的世界》,《浮躁》,《紅高粱家族》,《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殘〉〈秋收〉〈殘東〉》,《不談愛情》,《命若琴弦》,《穆斯林的葬禮》,《死水微瀾》,《茶館》,《傷逝》,《上海的孤步舞》,《金鎖記》,《生死場》等等。 外國:《變形記》[奧地利]卡夫卡
《童年》《人間》《我的大學》[蘇聯]高爾基
《羊脂球》《項鏈》[法]莫泊桑
《變色龍》 [俄]契柯夫
《戰爭與和平》、《復活》[俄]國托爾斯泰
《浮士德》{德}歌德
《雙城記》[英]狄更斯
《莎士比亞全集》[英]莎士比亞
《聖經》
《對話錄》[希]柏拉圖
《荷馬史詩》[希]荷馬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美]馬克.吐溫
《紅與黑》[法]司湯達
《草葉集》[美]惠特曼
《神曲》[意]但丁
《堂吉訶德》[西]塞萬提斯
《浮士德》[德]歌德
《社會契約論》[法]盧梭
《包法利夫人》[法]福樓拜
《高老頭》[法]巴爾扎克
《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安娜.卡列尼娜》[俄]托爾斯泰
《呼嘯山莊》 艾米莉·勃朗特
《荊棘鳥》[美] 考琳 ·麥卡洛
《飄》瑪格麗特•米切爾
《絞刑架下的報告》 伏契克,
《湯姆叔叔的小屋》,又譯作《黑奴籲天錄》和《湯姆大伯的小屋》[美]比徹·斯托夫人
《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和《笑面人》 [法]雨果
《三劍客》 [法]大仲馬
《簡•愛》 [英]夏洛蒂•勃朗特
《茶花女》[法]小仲馬
《基督山恩仇記》 大仲馬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
《老人與海》[美] 海明威
《泰戈爾短篇小說選》[印度]泰戈爾
《死魂靈》 (俄) 果戈理
《罪與罰》(上下》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雙城記》 [英] 狄更斯
《田裡的守望者》[美]塞林格
《在路上》[美]傑克·凱魯亞克
《熱愛生命》[美]傑克·倫敦
《了不起的蓋茨比》[美]菲茨傑拉德
《肖申克的救贖》[美]史蒂芬·金
《霧都孤兒》[英]迪更斯
《天使,望故鄉》[美]托馬斯·沃爾夫
《第22條軍規》[美]約瑟夫·海勒
《裸體的午餐》[美]威廉·巴勒斯
《巨人傳》[法]羅曼·羅蘭
《追憶似水年華》[法]普魯斯特
《安徒生童話》[丹麥]安徒生
② 為什麼古人要用桃花,來比喻美女的「紅顏薄命」
陽春三月,春風駘盪,桃花盛開,「滿樹如嬌爛漫紅,萬株丹彩灼春融」。隨著桃花進入最佳花期和賞花高峰的到來,各地紛紛舉辦各種各樣統的桃花節。遊人們徜徉在桃林中,無不心曠神怡,陶醉其間。
嫵媚嬌美的桃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女子亮麗的容顏。自古以來,桃花被詩人常用來比喻美貌女子。桃花和女人結合的文學創作最早的是《詩經》:一首《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通過比興手法描寫了桃花盛開之狀,歌詠了新婚女子的嬌媚可人,開啟了以桃花喻美人之先河。
這一文學意象對後世影響甚大,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也常用桃花來歌詠美人之貌。而桃花的愛情意象最初則源於唐代崔護的《題都城南庄》,詩中表達了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美好愛情: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當然,古人筆下的女子不全是紅顏薄命的桃花意象。它既有「易植子繁」的壯實農婦類桃花意象,那些如《詩經·桃夭》中新嫁娘一樣結實健康、美麗勤勞、生命豐盈的女子;又有「桃容增艷」的剛強義女類桃花意象,一如《桃花扇》中秦淮名妓李香君,《鏡花緣》中桃花仙子女俠燕紫瓊。
應該說,古人筆下的桃花意象是豐富多樣的。用桃花喻佳人,不只是突出她們的美,也隱喻了佳人的命運與前程。人花相映,花人合一,形成了人面桃花這一復合文學意象。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文學意象從上古時代重生殖崇拜的壯實健康,到中古時代充滿強烈的生命意識的傷感抒情,到近古時代追求自我價值展現的道義精神,反映出了不同時代社會文化思潮和文人的文化追求。古人的這些文化創造,猶如「灼灼其華」的夭夭桃花,充分顯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強烈旺盛的生命力。
③ 中國歌劇的探索過程
我國的歌劇可以說萌芽於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兒童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黎錦暉作曲),配樂劇《揚子江暴風雨》(聶耳作曲)它們都將歌曲與對白並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 張昊作曲),《大地之歌》(錢仁康作曲),《秋子》(黃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劇特色以探索中國歌劇創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後,由延安秧歌劇發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劇《白毛女》(馬可,瞿維等作曲)的誕生,標志著我國歌劇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對後來的歌劇創作有深刻的影響。為了與中國固有傳統戲曲相區別,此種歌劇被稱為新歌劇。到解放戰爭期間,又產生了不少新的歌劇創作,如《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赤葉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鸞》(艾實惕等作曲)等。a{gB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歌劇得到了新的發展,許多作品在繼承《白毛女》的傳統時,又吸收了地方戲曲的特點和西洋歌劇的一些有益經驗,陸續涌現出《小二黑結婚》(馬可作曲),《紅霞》(張銳作曲),《洪湖赤衛隊》(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江姐》(羊鳴等作曲),《草原之歌》(羅宗賢作曲),《阿依古麗》(石夫,烏斯滿江作曲),《傷逝》(施光南作曲)等優秀作品。 中國歌劇的發展,自三十年代開始進入探索期,有多種體裁,多種題材的形式出現。 體裁方面,有歌舞劇、小調劇、音樂劇、秧歌劇、正歌劇等;題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跡、民間故事、抗戰生活與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傳統戲曲形式改造、將話劇與歌曲結合、或據民間曲調填詞改編,總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國新歌劇的最初嘗試 一九二七年閻述詩 (1905-1963) 創作用民樂伴奏的舞台歌劇「高山流水」,閻述詩多才多藝,自已寫劇本,自已譜曲,自導自演,還親自參加燈光布景的設計製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現了春秋時代的音樂盛況和善樂者輩出的高文明社會。 閻述詩繼而又創作並演出「夢里桃花」及「瘋人淚」、「孤島鍾聲」、「憶江邊」等歌劇。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大批愛國志士離開東北進入關內,閻述詩不懼艱險,在編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劇「風雨之夜」後,離開東北入關。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名字 -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 (1894-1965) 是從小生長在中俄邊境華人聚居小鎮上的俄羅斯猶太人,出身蘇黎世音樂學院,在廣泛搜集中國民間音樂素材的基礎上,以傳說故事和傳統戲曲音調創作歌劇「觀音」及音樂劇「孟姜女」等,是中國歌劇發展過程中較成功的實踐。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國民族化樂劇樂曲創作、音樂教育、管弦樂隊組織、音樂社團組成、中國音樂的國際交流及通俗音樂提升上,都曾做出重要的貢獻,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名字。 熱心中國音樂的齊爾品 齊爾品 (Alexander Nikolaevich Tcherepnin 1899-1977) 曾根據中國民間故事譜寫歌劇「蚌殼」(後更名為「農夫與仙女」)。 齊爾品深為賈寶玉、林黛玉間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所吸引,認為是譜寫歌劇的好題材,有把「紅樓夢」編成歌劇演出的構想,可惜答應編寫劇本的魯迅逝世,這部歌劇也就沒了下文。 發展探索過程中較成功的實踐 而後,張曙曾以崑曲曲調創作小型歌劇「王昭君」;陳田鶴寫過歌劇「荊軻」(未完成) 和「桃花源」;王義平曾依陳田鶴的「荊軻」原作重新配器;錢仁康為陳田鶴的「桃花源」配過樂,也為蔡冰白的小歌劇「江村三拍」作曲,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歌劇「大地之歌」;黃源洛寫過「秋子」;陸華柏寫過「牛郎織女」,沙梅寫過古典歌舞劇「紅梅閣」;鄭志聲創作歌劇「鄭成功」,其它還有「岳飛」、「蘇武」、「西廂記」等,這些作品在中國歌劇的發展過程中,是較成功的探索和實踐。
二十世紀中國歌劇創作的拓荒者是黎錦暉,他創作了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等共12部,在當時的中國曾產生了巨大影響,並為中國歌劇創作開了先河。1934年聶耳和田漢推出《揚子江暴風雨》,這種「話劇加唱」的做法後來也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歌劇結構形式。從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慶一些專業作曲家在創造民族歌劇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現了《西施》(陳歌辛,1935)、《桃花源》(陳田鶴,1939)、《上海之歌》(張昊,1939)、《大地之歌》(錢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賓,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鑒西洋大歌劇的創作經驗,力圖解決音樂戲劇化問題。在這些作品中,成就較高、影響最大者,當推黃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現了《農村曲》(向隅等作曲)和《軍民進行曲》(星海作曲)這兩部作品。1943年,延安興起了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新秧歌運動。在延安秧歌運動基礎上產生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安波作曲)、《夫妻識字》(馬可作曲)這種載歌載舞、新穎活潑的廣場歌舞劇形式,改變了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方向並且直接孕育著大型歌劇《白毛女》。
1945年1-4月,延安魯迅文藝學院根據晉察冀邊區河北民間傳奇故事「白毛仙姑」集體創作了歌劇《白毛女》。該劇由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張魯、瞿維、煥之、向隅、陳紫、劉熾作曲,經3個月努力,於1945年4月首演於延安。該劇曾獲1951年度斯大林文學獎金二等獎。《白毛女》在我國歌劇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標志著中國歌劇終於尋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美學品格。繼《白毛女》之後,又出現了《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赤葉河》(梁寒光作曲)等優秀劇目。後來歌劇史家把從《兄妹開荒》到《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等優秀劇作在短時期內連續出現稱為「第一次歌劇高潮。」
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十七年中,我國歌劇創作在創作思維上形成了以下幾種不同的方式:
(一)、是繼承戲曲傳統,代表性劇目有:
《小二黑結婚》這是由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根據趙樹理的同名小說集體改編的五場歌劇,田川、楊蘭春執筆,馬可、喬谷、賀飛、張佩衡作曲。該劇創作於1952年,1953年1月由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首演於北京實驗劇場,並為1956年第-屆全國音樂周的上演劇目。《紅霞》由石漢編劇,張銳作曲,中國人民解放軍前線歌劇團於1957年首演於江蘇南京。
《紅珊瑚》作於20世紀60年代初。王錫仁、胡士平曲。趙忠、鍾立兵、林蔭語、單文編劇。同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政歌劇團初演於北京,獲得成功。還有陳紫等創作的《竇娥冤》等歌劇。
(二)、是以民間歌舞劇、小調劇或黎氏兒童歌舞劇作為參照系,創作新型歌舞劇,其代表作為《劉三姐》。
(三)、是以話劇加唱作為自己的結構模式,其代表作為「文革」後出現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
(四)、是以傳統的借鑒西洋大歌劇為參照系,代表作有《王貴與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羅宗賢作曲)、《望夫雲》(鄭律成作曲)、《阿依古麗》(石夫、烏斯滿江作曲)。
(五)、是以《白毛女》創作經驗為參照系,在觀念和手法堅持以內容需要為一切藝術構思的出發點,既不受制於、也不拒絕任何一種手法,只要內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劇手法、板腔手法或話劇加唱手法。這種創作模式有兩部歌劇傑作——《洪湖赤衛隊》和《江姐》足可證明其卓有建樹。
《洪湖赤衛隊》由張敬安、歐陽謙叔曲,朱本知、張敬安、歐陽謙叔、楊會召、梅少山編劇。1959年由湖北省實驗歌劇團首演於武漢。
《江姐》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歌劇團根據羅廣斌、楊益言的小說《紅岩》中的有關內容改編而成的,閻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這部歌劇創作於1962-1964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歌劇團於1964年首演於北京。
到了新時期,由於歌劇生存環境的變化和藝術觀念、歌劇趣味的發展,歌劇創作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的趨勢:
一種是雅化趨勢,即沿著嚴肅大歌劇的方向繼續深入開掘,把歌劇綜合美感在更高審美層次達到整合均衡作為主要的藝術探索目標。這種探索的早期成果是《護花神》(黃安倫曲)、《傷逝》和《原野》。
歌劇《傷逝》是由王泉、韓偉根據魯迅的同名小說改編,由施光南作曲而成的,中國歌劇舞劇院1981年秋首演於北京。
歌劇《芳草心》由王祖皆、張卓婭曲,前線歌舞團根據評彈和話劇《真情假意》集體改編,向彤、何兆華執筆。1983年由前線歌舞團在南京初演。
《原野》由萬方根據曹禺先生的同名話劇改編,金湘作曲, 1987年7月中國歌舞劇院首演於北京。《原野》是第一部被搬上國外舞台的中國歌劇,1992年1月,該劇在美國華盛頓肯尼迪中心艾森豪威爾劇院上演,劇中人物由旅美的華裔歌唱家扮演,指揮、導演、樂隊和合唱隊員由美方人員擔任,演出獲得成功。還有《阿里郎》(崔三明等曲)、《歸去來》(徐占海曲)等。
到了九十年代之後,又有《黨的女兒》改編,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劇團1991年首演於北京,閻肅、賀東久作詞,王祖皆、張卓婭作曲。《馬可孛羅》(王世光曲)、《安重根》(劉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孫武》(崔新曲)、《張騫》、《蒼原》(徐占海等曲)、《鷹》(劉錫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藝術性和歌劇綜合美的高層次營雜邙論,《原野》、《蒼原》、《張騫》可視為新時期嚴肅大歌劇創作的高峰。
另一種是俗化趨勢,即把美國百老匯音樂劇作為參照系,探索在中國發展我們自己的通俗音樂劇的途徑。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們現代的年輕人》(劉振球曲)、《風流年華》(商易曲)和《友誼與愛情的傳說》(徐克曲),此後這類探索貫穿於整個八九十年代,公演過的新劇目不下百部,但鮮有成功者。
④ 中國歌劇的發展概況
探索階段:(1919--1944)的新歌劇,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響,或是為了適應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斗爭的需要。前者,如:黎錦暉的兒童歌劇《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畫家》等,在倡導科學、民主精神上,在藝術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貢獻。後者,如:聶耳的《揚子江暴風雨》、向隅的《農村曲》、冼星海的《軍民大生產吧》等,都在反映群眾革命斗爭的內容上、在借鑒西洋歌劇的經驗上、在藝術形式民族化的問題上作出了寶貴的嘗試。
奠基階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的新秧歌運動為起點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劇,如:《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為新歌劇的創作開辟了正確的道路。此後,《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又獲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進一步探索新歌劇的創作經驗。《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繼問世。
深入探索階段:(1956---)是遵循「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方針,進一步大膽探索新歌劇的創作經驗的。這批新歌劇大致有三個創作道路。一、緊靠戲曲的創作道路,如:《紅珊瑚》、《紅霞》;二、基本上堅持《白毛女》的創作道路,如:《洪湖赤衛隊》、《江姐》;三、音樂語言及風格都建立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在音樂形式創作手法上又借鑒西洋歌劇經驗的創作道路,如:《阿依古麗》等。
十年動亂,新歌劇停止了創作。1976年之後,新歌劇又有了新的突破,如「《傷逝》、《芳草心》《第一百個新娘》等。
二十世紀中國歌劇創作的拓荒者是黎錦暉,他創作了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等共12部,在當時的中國曾產生了巨大影響,並為中國歌劇創作開了先河。1934年聶耳和田漢推出《揚子江暴風雨》,這種「話劇加唱」的做法後來也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歌劇結構形式。從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慶一些專業作曲家在創造民族歌劇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現了《西施》(陳歌辛,1935)、《桃花源》(陳田鶴,1939)、《上海之歌》(張昊,1939)、《大地之歌》(錢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賓,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鑒西洋大歌劇的創作經驗,力圖解決音樂戲劇化問題。在這些作品中,成就較高、影響最大者,當推黃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現了《農村曲》(向隅等作曲)和《軍民進行曲》(星海作曲)這兩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運動基礎上產生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安波作曲)、《夫妻識字》(馬可作曲)這種載歌載舞、新穎活潑的廣場歌舞劇形式,改變了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方向並且直接孕育著大型歌劇《白毛女》(馬可等作曲)的誕生。《白毛女》在中國歌劇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標志著中國歌劇終於尋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美學品格。繼《白毛女》之後,又出現了《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赤葉河》(梁寒光作曲)等優秀劇目。後來歌劇史家把從《兄妹開荒》到《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等優秀劇作在短時期內連續出現稱為「第一次歌劇高潮」。
⑤ 有哪些表達傷逝惜別之情的詩句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⑥ 經典的愛情著作
中國部分
《詩經》
《孔雀東南飛》
《霍小玉傳》
《長回恨歌》
《西廂記》
《牡丹亭》
《桃花答扇》
《紅樓夢》
《啼笑因緣》
《傷逝》
《象牙戒指》
《愛情的三部曲》
《邊城》
《傾城之戀》
《愛眉小扎》
《命命鳥》
外國部分
《美狄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傲慢與偏見》
《簡·愛》
《呼嘯山莊》
《德伯家的苔絲》
《法國中尉的女人》
《查特萊夫人的情人》
《少年維特之煩惱》
《陰謀與愛情》
《茵夢湖》
《巴黎聖母院》
《茶花女》
《包法利夫人》
《印典娜》
《嘉爾曼》
《追憶似水年華》
《情人》
《你好,憂愁》
《上尉的女兒》
《初戀》
《安娜·卡列寧娜》
《日瓦戈醫生》
《飄》
《紅字》
《珍妮姑娘》
《永別了,武器》
《洛麗塔》
《廊橋遺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荊棘鳥》
《沙恭達羅》
《摩訶摩耶
《源氏物語》
《雪國》
《挪威的森林》
《從此以後》
《春香傳》
⑦ 消瘦損,憑誰問只花知,淚空垂。舊日堂前燕,和煙雨,又雙飛。人自老,春長好,夢佳期。
六州歌頭·桃花 【年代】:宋
【作者】:韓元吉——《六州歌頭·桃花》
【內容】
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
紅粉膩,嬌如醉,倚朱扉。
記年時。
隱映新妝面,臨水岸,春將半,雲日暖,斜橋轉,夾城西。
草軟莎平,跋馬垂楊渡,玉勒爭嘶。
認蛾眉凝笑,臉薄拂燕脂。
綉戶曾窺,恨依依。
共攜手處,香如霧,紅隨步,怨春遲。
消瘦損,憑誰問?
只花知,淚空垂。
舊日堂前燕,和煙雨,又雙飛。
人自老,春長好,夢佳期。
前度劉郎,幾許風流地,花也應悲。
但茫茫暮靄,目斷武陵溪。
往事難追。
【鑒賞】:
《六州歌頭》這個詞牌大多是與悲壯激越的聲情聯系在一起的,如李冠(一作劉潛)的「秦之草昧」,賀鑄的「少年俠氣」,張孝祥的「長淮望斷」。宋人程大昌早就說過:《六州歌頭》本是鼓吹曲,音調悲壯,不與艷詞同科(《演繁露》)。但是,韓元吉的這首《六州歌頭》偏與常情相反,竟是一首典型的艷詞!
這就象古時布陣打仗那樣,雖有「常法」,然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飛語),只要用兵者別具「運用變化」之良才,是能收到「出奇制勝」的妙效的。韓詞那纏綿徘徊悱惻、低回往復之情,不就是通過短聲促節、繁句密韻的此調而熨貼酣暢地表達出來了嗎?
詞題是「桃花」,但實際內容卻是借桃花訴說一段香艷而哀怨的愛情故事。唐崔護《題都城南庄》詩雲:「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作者借崔詩之韻,再引入一些有關桃花的典故、成句,構成此詞的「骨架」。作者在這個骨架上加以渲染、變化、展衍、引申,添上了茂枝繁花,使它形成了現在這樣娉娉的特有風姿。
開頭先以春風怡盪、紅桃初綻起興。「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意可兩解。一說,桃花中有一種「小桃」的特殊極品,它在正月即行開放(見陸游《老學庵筆記》),因此此句解為春天剛剛來臨,小桃就獨得東風之惠而先行開放。另一說則作一般性的理解,「先上」雲雲意在突出桃花形象之鮮妍,謂其占盡一時春光之美。二說可以並存,並不妨礙對於詞意的理解。
「紅粉膩,嬌如醉,倚朱扉」三句則佳人比花,且漸由花引人。李白《清平調詞》雲「雲想衣裳花想容」,那是以花來比人;這兒卻是以人比花,——你看這朵桃花,豈非那濃施紅粉、嬌痴似醉、斜倚朱扉的佳人?
這樣的寫法,不僅使靜物富有了人的麗質和生氣,更為下文的由花及人作了鋪墊。於是乃引出了「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式的回憶:「記年時,隱映新妝面」兩句,就是前兩句唐詩的「翻版」。不過作者在此之後又作了大段的渲染:「臨水岸,春將半,雲日暖,斜橋轉,夾城西。草軟莎平,跋馬垂楊渡,玉勒爭嘶。認蛾眉凝笑,臉薄拂燕脂。」這里就交代了會面的時間、地點、所見佳人之面容,與前兩句唐詩相比更顯具體細膩。而這體現了宋詞(長調)
「鋪敘展衍」的特點以及《六州歌頭》短句促節的「優越性」。讀到此處,我們不難想像中詞人如何與佳人邂逅,從這么細致委婉的筆觸中我們不難感到詞人鍾情之深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詞情忽生轉折:「綉戶曾窺,恨依依」。這兩句中所包含的內容,實際上概括了兩人之間的愛情曲折:「綉戶曾窺」寫他尋訪、追求佳人的過程:「恨依依」則寫他尋人不遇或未能如願的惆悵失意。作者在此一筆帶過,不去為它多花筆墨。這是因為,這一段情節不是本詞的重點,它只在上文的「初遇驚艷」和下文的「別後相思」中占著一個「過渡」的地位。所以下片就轉入第二次詳細的描寫——對於今日此地睹花而不見伊人之懊惱情緒的盡情描繪。
下片開頭即以一「共」字相轉接。仍在當年「共攜手處」(這就暗示他在「窺戶不遇」之後終於與她會面、結合了。這中間省去許多情節,細心的讀者自不難體會出來)徘徊,可現今所見之桃花卻已非往日的艷嬌花可比,它早變得落紅隨步、香薄似霧,因而作者不由得要埋怨起春光的遲暮了。接下去四句則繼言自身面對落花而垂淚的相思苦痛:「消瘦損,憑誰問?只花知,淚空垂」。由於伊人已不復可見,所以自己被別離折磨得消瘦憔悴,只有桃花可以作證,而她則毫不知聞,這就更添了一層愁悶。這上面六句,又是從花寫到人,以落花的凋謝來映襯自己的傷感之情。行文至此,心緒益發紊亂,故下文就錯雜寫來,越見其觸物傷情、哀緒紛呈:「舊日堂前燕,和煙雨,又雙飛」,這是由「舊日堂前」的雙燕所對照引起的「孤棲」心緒(其中暗用了劉禹錫《烏衣巷》詩句):「人自老,春長好,夢佳期」,則從上文的「人不如燕」再次引出「春好人老」的悲感,且又以「夢佳期」三字綰合、呼應前面的「共攜手」:「前度劉郎,幾許風流地,花也應悲」,又一次扣住桃花,抒發了自己「劉邦重到」(暗用劉禹錫「桃花盡凈菜花開」、「前度劉郎今又來」的詩意,又兼用劉晨、阮肇於天台逢仙女的典故)的傷逝心情。經過這一番纏綿往復的詠嘆,最後結以「但茫茫暮靄,目斷武陵溪,往事難追」,點明了感傷往事、舊夢難續的主題。因為「武陵」一語中暗藏著「桃花源」典故,所以仍與題面「桃花」關合。
總體來看,此詞以詠「桃花」為線索,或明或暗地敘述了一段戀愛的故事:先在桃花似錦的良辰相遇,後在桃花陌上攜手同游,再後來則舊地重來,只見桃花飄零而不見如花人的蹤影,於是只能躑躅徘徊於花徑,唏噓生悲。而在訴說這段愛情的故事時,作者又始終緊扣著「桃花」這個題是面,曲折地抒發了自己的愁緒。所以確切說來,這首詞是「詠物」與「詠懷」的巧妙集合,它是借物以抒情,借物以懷人。比之崔護那首結構較簡單的七絕詩來,委婉風情和綺麗文采更勝一籌。而這,又是與作者活用《六州歌頭》長調的特有聲情分不開的。
⑧ 人自老,春長好,夢佳期,前度劉朗,幾許風流地,花也應悲 這句詩句是什麼意識。
六州歌頭·桃花 【年代】:宋 【作者】:韓元吉——《六州歌頭·桃花》 【內容】 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 紅粉膩,嬌如醉,倚朱扉。 記年時。 隱映新妝面,臨水岸,春將半,雲日暖,斜橋轉,夾城西。 草軟莎平,跋馬垂楊渡,玉勒爭嘶。 認蛾眉凝笑,臉薄拂燕脂。 綉戶曾窺,恨依依。 共攜手處,香如霧,紅隨步,怨春遲。 消瘦損,憑誰問? 只花知,淚空垂。 舊日堂前燕,和煙雨,又雙飛。 人自老,春長好,夢佳期。 前度劉郎,幾許風流地,花也應悲。 但茫茫暮靄,目斷武陵溪。 往事難追。 【鑒賞】: 《六州歌頭》這個詞牌大多是與悲壯激越的聲情聯系在一起的,如李冠(一作劉潛)的「秦之草昧」,賀鑄的「少年俠氣」,張孝祥的「長淮望斷」。宋人程大昌早就說過:《六州歌頭》本是鼓吹曲,音調悲壯,不與艷詞同科(《演繁露》)。但是,韓元吉的這首《六州歌頭》偏與常情相反,竟是一首典型的艷詞! 這就象古時布陣打仗那樣,雖有「常法」,然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飛語),只要用兵者別具「運用變化」之良才,是能收到「出奇制勝」的妙效的。韓詞那纏綿徘徊悱惻、低回往復之情,不就是通過短聲促節、繁句密韻的此調而熨貼酣暢地表達出來了嗎? 詞題是「桃花」,但實際內容卻是借桃花訴說一段香艷而哀怨的愛情故事。唐崔護《題都城南庄》詩雲:「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作者借崔詩之韻,再引入一些有關桃花的典故、成句,構成此詞的「骨架」。作者在這個骨架上加以渲染、變化、展衍、引申,添上了茂枝繁花,使它形成了現在這樣娉娉的特有風姿。 開頭先以春風怡盪、紅桃初綻起興。「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意可兩解。一說,桃花中有一種「小桃」的特殊極品,它在正月即行開放(見陸游《老學庵筆記》),因此此句解為春天剛剛來臨,小桃就獨得東風之惠而先行開放。另一說則作一般性的理解,「先上」雲雲意在突出桃花形象之鮮妍,謂其占盡一時春光之美。二說可以並存,並不妨礙對於詞意的理解。 「紅粉膩,嬌如醉,倚朱扉」三句則佳人比花,且漸由花引人。李白《清平調詞》雲「雲想衣裳花想容」,那是以花來比人;這兒卻是以人比花,——你看這朵桃花,豈非那濃施紅粉、嬌痴似醉、斜倚朱扉的佳人? 這樣的寫法,不僅使靜物富有了人的麗質和生氣,更為下文的由花及人作了鋪墊。於是乃引出了「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式的回憶:「記年時,隱映新妝面」兩句,就是前兩句唐詩的「翻版」。不過作者在此之後又作了大段的渲染:「臨水岸,春將半,雲日暖,斜橋轉,夾城西。草軟莎平,跋馬垂楊渡,玉勒爭嘶。認蛾眉凝笑,臉薄拂燕脂。」這里就交代了會面的時間、地點、所見佳人之面容,與前兩句唐詩相比更顯具體細膩。而這體現了宋詞(長調) 「鋪敘展衍」的特點以及《六州歌頭》短句促節的「優越性」。讀到此處,我們不難想像中詞人如何與佳人邂逅,從這么細致委婉的筆觸中我們不難感到詞人鍾情之深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詞情忽生轉折:「綉戶曾窺,恨依依」。這兩句中所包含的內容,實際上概括了兩人之間的愛情曲折:「綉戶曾窺」寫他尋訪、追求佳人的過程:「恨依依」則寫他尋人不遇或未能如願的惆悵失意。作者在此一筆帶過,不去為它多花筆墨。這是因為,這一段情節不是本詞的重點,它只在上文的「初遇驚艷」和下文的「別後相思」中占著一個「過渡」的地位。所以下片就轉入第二次詳細的描寫——對於今日此地睹花而不見伊人之懊惱情緒的盡情描繪。 下片開頭即以一「共」字相轉接。仍在當年「共攜手處」(這就暗示他在「窺戶不遇」之後終於與她會面、結合了。這中間省去許多情節,細心的讀者自不難體會出來)徘徊,可現今所見之桃花卻已非往日的艷嬌花可比,它早變得落紅隨步、香薄似霧,因而作者不由得要埋怨起春光的遲暮了。接下去四句則繼言自身面對落花而垂淚的相思苦痛:「消瘦損,憑誰問?只花知,淚空垂」。由於伊人已不復可見,所以自己被別離折磨得消瘦憔悴,只有桃花可以作證,而她則毫不知聞,這就更添了一層愁悶。這上面六句,又是從花寫到人,以落花的凋謝來映襯自己的傷感之情。行文至此,心緒益發紊亂,故下文就錯雜寫來,越見其觸物傷情、哀緒紛呈:「舊日堂前燕,和煙雨,又雙飛」,這是由「舊日堂前」的雙燕所對照引起的「孤棲」心緒(其中暗用了劉禹錫《烏衣巷》詩句):「人自老,春長好,夢佳期」,則從上文的「人不如燕」再次引出「春好人老」的悲感,且又以「夢佳期」三字綰合、呼應前面的「共攜手」:「前度劉郎,幾許風流地,花也應悲」,又一次扣住桃花,抒發了自己「劉邦重到」(暗用劉禹錫「桃花盡凈菜花開」、「前度劉郎今又來」的詩意,又兼用劉晨、阮肇於天台逢仙女的典故)的傷逝心情。經過這一番纏綿往復的詠嘆,最後結以「但茫茫暮靄,目斷武陵溪,往事難追」,點明了感傷往事、舊夢難續的主題。因為「武陵」一語中暗藏著「桃花源」典故,所以仍與題面「桃花」關合。 總體來看,此詞以詠「桃花」為線索,或明或暗地敘述了一段戀愛的故事:先在桃花似錦的良辰相遇,後在桃花陌上攜手同游,再後來則舊地重來,只見桃花飄零而不見如花人的蹤影,於是只能躑躅徘徊於花徑,唏噓生悲。而在訴說這段愛情的故事時,作者又始終緊扣著「桃花」這個題是面,曲折地抒發了自己的愁緒。所以確切說來,這首詞是「詠物」與「詠懷」的巧妙集合,它是借物以抒情,借物以懷人。比之崔護那首結構較簡單的七絕詩來,委婉風情和綺麗文采更勝一籌。而這,又是與作者活用《六州歌頭》長調的特有聲情分不開的。
⑨ 【10音社出品】大型神話古風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第六期淺淵篇,墨淵醒來的背景音樂
廣播劇的話配音基本都是出現在5sing,yyfc,lz去這兩個網站搜三生三世就ok了
⑩ 為什麼林芝被譽為「西藏江南
漫山遍野的林芝桃花早已裝點好自己,渴望在遊人面前展露自己迷人的風姿。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桃花占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看到桃花,陶淵明想到的是一個怡然自樂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記》,蘇軾想到的是春天的到來——「春江水暖鴨先知」,那麼美麗的桃花又勾起了你怎樣的情思呢?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花,從詩經里開過後,在詩詞里一直開了兩千多年、美了兩千多年。「竹外桃花三兩枝」的春之初曉、「桃花流水鱖魚肥」的春之嫵媚、「林花謝了春紅」的春之傷逝,只要與春天有關,就不能少了桃花的身影。
閑田隴上、山間禪寺、院落畫樓,桃花不擇水土,不分貴賤,不僅花美,還能結實,高雅文人賞其花、平民百姓食其果,這份氣質和品格就連高冷范兒的隱士們也偏愛幾分,夢里的理想國也要描繪成桃林落英繽紛的模樣。
理想國在現實生活中當然不存在,然而「桃花源」卻真實存在於聖地西藏林芝的山谷里。
巍峨的雪山、粉色的桃林、如茵的碧草上繁星般的野花??春天一來,心裡就念想著那片雪域高原的桃花林。
這里的桃花是高原野桃花。與江南的桃花不同,野桃花顏色略淺、多為粉紅與紅色。花朵雖小但枝幹上的花朵密度很高。
西藏的野桃花
每年3月中旬-4月中旬,山腳、山腰的桃花次第盛開,遠遠望去,雲蒸霞蔚,美不勝收,與山頂的雪峰呼應,猶如一片彩雲停留在山腰,別有風味;近看,蒼勁黝黑的老桃樹干開著密密匝匝的粉,遙想他的樹齡,頗有一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滄桑和壯麗感。
粉色桃花
林芝地區平均海拔約3100米,首府八一鎮海拔在2800米左右。而且那裡森林密布,氧氣相對充足,大多沒有不適反應。對於害怕有「高反」的人來說,林芝真的是進藏旅行的首選。
到達林芝最快捷的途徑是乘坐飛機,林芝機場周圍地形條件和天氣條件復雜,飛機只在上午時刻起降。因此在訂購機票時,特別是有轉機需要的朋友要合理安排好時間。
林芝米林機場上空遙望雪山群
選擇飛機進藏還有一個妙處就是可以開啟上帝視角,鳥瞰雪山群,當然選擇一個靠窗的位置(左右不限),也可以用相機去記錄,蜿蜒的山脈走向、雪峰頂上的飄渺雲海都是不錯的拍攝題材。
綿延不絕的雪山群
看點一:嘎啦桃花村
嘎拉桃花村,每年林芝桃花節的開幕都將在這里舉行。嘎拉桃花村距離城區八一鎮約半小時車程。
嘎拉桃花村觀景台
此處設有桃花觀景台,登上觀景台可以欣賞桃花村全景,桃花、田野、河流、雪山盡收眼底。
觀景台上桃花全景
西藏江南春色
看點二:雅魯藏布大峽谷索松村
春天的索松村是一個雪山和桃花簇擁的世外桃源,野桃花靜靜地開放在雅魯藏布江兩岸,野性恣意,村落和道路在此時倒成了點綴。
大峽谷內的村落
這里也是拍攝桃花與南迦巴瓦峰的絕佳地點。「世界最大峽谷」、爛漫桃花的暖、雪山的冷,在這里完成了視覺的大碰撞,對於拍攝者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創作聖地。
南迦巴瓦峰山腳下的桃花
雲遮霧繞的南迦巴瓦峰
江水兩岸的桃花與民房
桃花林內帥氣的藏馬
看點三:南迦巴瓦峰
沿著川藏線318一路向東,翻越至高點-色季拉山口(海拔4728m)。可稍作停留觀日出、雲海、林海,遠眺南迦巴瓦峰峻美的雄姿。
露出真面目的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橫斷山脈的交會處,是中國西藏林芝地區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峰體如三角形,終年積雪,雲遮霧繞,從不輕易露出真面目,當地人稱「十人九不遇」。
看點四:波密桃花溝
翻越色季拉山,前往波密桃花溝的途中有一處雲山霧海里的森林,整個景點如詩如畫,桃花開放的季節可以簡單看過後繼續前進。在魯朗可以品嘗到著名的魯朗石鍋雞。
318國道邊藏民種植的油菜花
兩年前到達波密必須經過通脈天險,現在已經打通隧道,為出行的人提供了方便。
波密的桃花是行程中最值得欣賞的,這里有中國最長的桃花溝,綿延30公里。
暮色中的桃花溝
波密縣布滿雪山和冰川,雪山腳下常常有大片的野生桃花
進入桃花溝內,撲面而來的都是桃花,桃花簇擁著房舍、農田和道路,行走其間,桃花農舍讓你有誤入桃源的夢境之感,遠處的巍峨山峰又讓你感覺一切都如此真實,錯落與真實之間,更覺恍惚。
被桃花簇擁的道路
路的兩邊的圍牆內都是藏民種植的青稞
從波密縣城繼續沿著318國道向東前行,沿途也是處處風光,可以沿路欣賞米堆冰川和然烏湖。
雪山倒影
然烏湖以水藍和靜知名,有「西天瑤池」美譽,水面平靜無波,靜謐而嫵媚,水邊高山峻嶺環繞,春季去時,峻峭山峰上白雪堆積,岸邊樹影婆娑,聖潔安詳。
林芝的桃花就像藏族姑娘臉上美麗的高原紅,如醉霞緋雲般地爭相鬥艷,不僅能讓人欣賞「雪域江南」那獨特的旖旎風光,更能讓人領略西藏最浪漫、最美麗的春天。
延伸閱讀
國內十大賞桃花勝地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在這春光燦爛的時節,除了西藏林芝,祖國大地還有很多「桃花盛開的地方」,讓您「春歸有覓處」。今天百代旅行小編就給大家推薦10處桃花勝地,邀您一起赴一場春天的粉色之約!
一、普者黑國家濕地公園
去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火爆熒屏,而劇中拍攝地,就是雲南普者黑!
悠遠的青峰山巒,恬靜的小橋流水,芳草青青,碧波盪漾,耳邊縈繞著鳥兒和田間牲畜發出的聲音,連空氣的味道都那麼清香,仿若置身於桃花源的畫卷之中!
二、北京平谷桃花海
北京平谷是著名的大桃之鄉,是世界最大的桃園之一,總面積達到22萬畝。這里桃花的花期大概在每年的4月中旬到5月初之間,綿延百里的桃花鋪成粉紅地毯,穿行桃林間,紅雲漫天,如霞似錦,如海如潮,青草蓋地。
三、湖南常德桃花源
桃花源風景區在三一九國道境內,風景幽寂,林壑優美。這里還保留有新石器時期大溪文化遺存,是《辭海》、《詞源》中《桃花源記》原型地。桃花源境內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藤纏繞,花草芬芳,有石階曲徑、亭台碑坊裝點,宛若仙境。
四、成都龍泉桃花
成都龍泉桃花園絕對可以稱上「花海」,擁有「七里香埂」、「九道花灣」、「桃花詩村」、「大佛春天」、「香格里拉」等五大景觀。桃花盛開的時節,千畝花海里的桃花灼灼芳華。
五、上海南匯桃花
上海南匯有近5萬畝桃林,種植面積之大,品種之多,為華東之最,有「桃花源」的美譽。從1991年起,南匯每年三、四月間都要舉辦桃花節。泛舟而行,在藍天碧海的映襯下,百里桃花爭奇斗艷、雲蒸霞蔚,徜徉於花海之中,遊客自己也成了一道人面桃花相映紅的風景。
六、濟南泗水桃花
泗水桃花節位於泗水縣泗張鎮。每年四月初,一年一度的「泗水桃花旅遊節」便會有成千上萬的遊客來此賞花、踏青、覽勝、尋訪。「桃花源」里使遊客真正享受到溶入自然、反璞歸真的心境,收獲的季節遊客可採摘鮮果,體驗農耕農牧的樂趣。
七、桂林恭城桃花
恭城是一個有1380多年的古老縣城。恭城縣城地貌似天然的大八卦圖,茶江以「S」型繞越整個城區,更顯瑤鄉文化之神秘。初春期間,漫步十里桃花長廊(全長約2.8公里)全是桃園,漫山遍野地綻放出五顏六色的桃花,爭奇斗艷,美不勝收。
八、杭州西湖桃花
杭州西湖早在唐代就已廣栽桃樹。如今的西湖蘇堤、白堤上,一株楊柳一株桃,花開時翠彩相間,千姿百態。漫步湖岸,極為賞心悅目。每當桃花盛開時,兩堤遊人如鯽。
九、廣東樂昌九峰桃花
每年三月,廣東省樂昌市九峰鎮的十萬畝桃花、李花爭相怒放。山是花園,花園是山,行駛盤山公路兩旁桃花嫣紅,李花雪白,讓慕名前來的遊客仿若置身花的海洋,走進九峰山,可謂是十里桃花的世外仙境。
十、舟山桃花島
《射鵰英雄傳》里的桃花島,如今就在舟山上。桃花島古稱「白雲山」,秦時安期生抗旨南逃至桃花島隱居,修道煉丹,一日醉墨灑於山石,成桃花紋,斑斑點點,故石稱「桃花石」,山稱「桃花山」,島稱「桃花島」。桃花島的桃花種類很多,粉的紅的,都一朵朵簇擁在枝頭,唯恐把誰擠下去似的。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在這春暖花開的時節,怎能少的了這一場春日之約。在這么多「桃花盛開」的地方,你最想去哪裡,邂逅一次灼灼桃花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