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家
『壹』 《桃花源記》中桃花源人敘說家世有什麼作用
說明桃花源復中人的來歷,跟《桃花源記制》中所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綺(綺里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實例,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或者說,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第一,躲避戰亂
第二,安土重遷
第三,安於樂土
第四,交通落後
第五,信息落後
『貳』 關於桃花源記,她家的東西是不是沒那麼正
桃花源記游戲中的金幣是不可交易的,5173上賣的金幣可能是連同帳號一起給的,單獨交易金幣是不可能的。另外一元=50金幣。你可以換算下值不值。
『叄』 桃花源記里的 便要還家 要 什麼意思
要,通假字。通「邀」,意為邀請。這句話的意思是,桃花源里的村民邀請漁夫去他們家裡做客。
『肆』 桃花源記
一.(2004·肇慶)
選文第三段略
1.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遂與外人間隔 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C.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②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D.①停數日,辭去 ②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話後,雖「嘆惋」但仍想繼續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話是 。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
二.(07重慶市,15分)
選文2,3段略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字詞的的含義。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悉如外人
(3)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2.下面加點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
A.彷彿若有光 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譯文: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譯文:
4.「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中人們 的特點;他們在送漁人離開時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 。
5.世外桃源寄託了陶淵明怎樣的社會理想? 答:
三.(2008 南充市)閱讀甲、乙回答
(甲)選文1,2段略
(乙 )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
嘗著《五柳先生傳》曰:「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甚親朋好事,或載酒餚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①融然②。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張,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節選自《晉書》)
[注]①適:滿足。②融然:和悅快樂的樣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與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標志。
1.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詞(2分)
⑴漁人甚異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穎脫不羈 ( ) ⑷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 ( )
2.請從[乙]文中摘錄出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所表現的理想生活形成強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3. 從[乙]文看,陶淵明的琴沒有琴弦,他本人也不會撫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卻「撫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撫琴嗎?結合全文看,這反映了他怎樣的性格?(3分)
答:
4.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譯文:
⑵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譯文:
四.(2008甘肅省金昌市)
選文略
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譯文: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文:
2.本文的線索是什麼?圍繞這一線索,作者寫了哪幾件事?(4分)
答:
3.用原文語句作答:(3分)
(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仍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3分)
答:
5.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並不存在。那麼,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麼用意呢?(3分)
答:
五.(2008吉林省)(甲)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0分)
選文略
晉1.本文作者陶淵明是東晉時期著名詩人,《 》是他的著名詩作之一。(1分)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還家( )
3.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中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的詩句,文中哪句話與其表達的意思相近?(2分)答:
4.作者生活的時代,賦役繁重,戰亂紛起,但文中描繪的卻是另外一番圖景,這寄寓了他
什麼樣的願望?(2分)
答:
5.本文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簡練的文字寫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形象地將桃花林的美景描繪出來。(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3分)
(乙)閱讀下文,回答問題。(5分)
江天一傳(節選)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縣人。少喪父,事其母及撫弟天表,具有至性。嘗語人曰:「士不立品者,必無文章。」前明崇禎間,縣令傅岩奇其才,每試輒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補諸生。家貧屋敗,躬畚土築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則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張敝蓋自蔽。家人且怨且嘆,而天一挾書吟誦自若也。
6.文中「嘗語人曰」中「語」的意思是: 。(1分)
7.請用自己的語言寫出本文是如何表現江天一酷愛讀書的。(2分)
答:
8.請結合陶淵明其人和你讀過的他的詩文,談談對「士不立品者,必無文章」這兩句話的
理解。(2分)
答:
六.(2008太原市)閱讀文言文,完成9~12題。(13分)
〔甲〕選文第三段略
〔乙〕房玄齡①奏:「閱②府庫甲兵,遠勝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備,誠不可缺;然煬帝④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選自《資治通鑒》)
〔注〕①房玄齡:唐太宗時任宰相。②閱: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煬帝:指隋煬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語言回答:甲文村中人來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論述治國更需重視民生時舉的事例是 。(2分)
2.解釋下面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還家 要: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絕境:
(3)誠不可缺 誠: (4)卒亡天下 卒:
3.用現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文:
(2)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譯文:
4.甲乙兩文都傳達著使百姓安居樂業的願望。如何實現這一願望呢?選一個角度具體說說你從古文學習中獲得的啟示。(3分)
〔幫幫你〕可回憶《治水必躬親》、《捕蛇者說》、《岳陽樓記》、《鄒忌諷齊王納諫》、《陳涉世家》等文章內容。答:
七.(08安徽非課改)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選文3,4段略
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3分)
(1)悉如外人 悉: (2)無論魏晉 無論:
(3)臨溪而漁 漁:
2.翻譯下面句子。(4分)
(1)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譯文: (2)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 譯文:
3.根據選段內容,在下面的空格處填入適當的成語。(4分)
欲脫塵網,陶淵明志寄□□□□;
□□□□,歐陽修情醉滁西琅琊。
4.兩段文字都描寫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請說說它們所表現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處。(4分)
答:
八.(08長春)(甲)閱讀《桃花源記》,回答問題。(10分)
選文略
1.《桃花源記》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詩人 。(1分)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鮮美( ) ②屋舍儼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尋病終( )
3.成語皆言簡意賅,許多成語都語出有典,如成語,就是濃縮本文的故事而來,意思是 。
(2分)
4.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文學創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像的空間,你認為本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析。(2分)
答:
5.漁人偶遇桃源,「處處志之」,最終卻「不復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3分)
答:
九.(08黔東南課改)閱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選段,完成文後各題。(8分)
選文2,3段略
1.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語。(2分)
(1)屋舍儼然: (2)便要還家: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6分)
(1)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譯文: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譯文:
十.(08蘇州)閱讀《桃花源記》中的兩段文字,完成6-10題。
選文2,3段略
1.哪兩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4分)
A.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餘人各復延至其家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
D.不足為外人道也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出師表》)
E.遂與外人間隔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答〕 和
2.下面各句括弧中是補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項不正確?(2分)
A.此人一一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聞,(漁人)皆嘆惋
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馬)也。(馬說)
C.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D.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客)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答〕
3.用現代漢語翻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4.「黃發垂髫」分別指代什麼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展現出一幅怎樣的生活圖景?(2分)
答:
5.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寫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麼相同的用意?(2分)
答:
十一.(08溫州非課改)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13分)
選文略
1.從選段中理出「漁人」的行蹤,在空格處填入短語。(2分)
發現桃花源——( )——( )
2.在選段中找出與下列加點字意思相同的詞。(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還家(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文:
4.第一段中表現桃花源優美環境的句子是 , , ;表現村中人快樂生活的句子是 。(4分)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十二.(08徐州)
選文為第一二段略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4分)
(1)屋舍儼然: (2)雞犬相聞:
(3)咸來問訊:———— (4)皆嘆惋: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2分)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問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C.①不復出焉 ②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D.①設酒殺雞作食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兩個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文:
(2)不足為外人道也。譯文:
4.下列詩(文)名句所表達的人生追求與本文明顯不同的一項是(2分)
A.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B.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
C.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游山西村》)
D.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十三.(09湖南婁底市)
選文略
1.下列語句中朗讀節奏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武陵人/捕魚為業 B.問/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後遂無問/津者
2.對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遂與外人間隔(隔斷,隔絕) B.阡陌交通(互相通達)
C.乃不知有漢(副詞,竟,竟然) D.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3.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著眼於「異」字,為下文描寫更令人驚異的桃花源作了鋪墊。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點,無論是寫桃花源人們的生活環境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一些生動可感的細節,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C.文中真實地描繪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展現了一個人人勞作、生活安定、風氣淳樸的現實社會。
D.這篇文章記敘層次清楚,一環套一環,一氣呵成,結構非常嚴謹。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文言語句的大意。(4分)
(1)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譯文: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譯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寫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一.1、D 2、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3、(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
二.1.(3分)(1)類(2)全 ,都(3)邀請( 每詞1分 )
2.(2分)A( 古義 ;B 交錯相通 :c 與世隔絕的地 方 ;D 不用說,更不用說.今義略)
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們個個都安閑快 樂,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 悅 之情 .顯得心滿意 足 。(「黃發垂髻 」1分 ,「怡然自樂」1分)(2 )漁人把自已聽到的事-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 或 :這個人為( 他 們)詳細 地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具言」與「所聞」 各1分, 其中「 所聞 」 譯成「 知道的」或「見聞的」都得1分 )
4.(2 分)熱情好客;他們害怕世人來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意合即可〕
5.(4分)表達了作者對和平(沒 有 戰 亂)的嚮往 , 對平等和諧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 「和平」與「平等和諧自足 」兩點每點各2 分 )
三.1.⑴對……感到驚異 ⑵交錯相通 ⑶ 束縛,約束 ⑷停止(2分)
2.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1分)
3.不是,他只是作出撫琴的樣子。(1分)這反映了他無拘無束,本性率真,面對窮困的生活,自得其樂的性格。(意對即可)(2分)
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悅幸福,自得其樂。
四.1.(1)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2)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2.第一問:漁人的行蹤。第二問:逢桃林、訪桃源、尋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2)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3)避秦時亂 4.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第二問:(1)源中生活安寧,(2)能安居樂業,(3)和睦相處。5.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和諧生活環境。
五.(甲)(10分)
1.飲酒(歸園田居)(1分,只要是陶淵明著名詩作即可)
2.(1)交錯相通(互相通達) (2)通「邀」,邀請(共2分,每小題1分)
3.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2分,抄寫全句也可)
4.圍繞「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5.圍繞第一段中描寫桃花林景色的語句,運用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即可。(共3分,結合作品內容1分,修辭手法1分,語言生動形象1分)
(乙)(5分)
6.告訴(1分)
7.圍繞「屋漏,日曬雨淋,讀書自若」或「家人埋怨環境艱苦,讀書自若」回答皆可。(2分)
8.結合陶淵明品行高潔、安貧樂道和他的詩文流傳千古、影響深遠,圍繞「讀書人若無高
潔品格,一定不會寫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結合陶淵明其人及作品1分)
六.1.桃花源中人說自從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就再沒有從這里出去。 煬帝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
2.(1)同「邀」,邀請 (2)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3)確實 (4)終於
3.(1)竟然不知道有個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2)如果你們盡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這是我的武器裝備(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認為關注民間疾苦可以使百姓安樂。《捕蛇者說》中蔣氏等人的悲慘遭遇說明了「苛政猛於虎」。減輕賦稅,關注民生,這是使老百姓安居樂業的關鍵。
示例2:我覺得為官者親歷親為、廉政愛民可以使百姓安居樂業。《治水必躬親》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時親臨現場,風雨無阻,不苛扣百姓錢糧,像他這樣才可以真正造福於百姓。
七. 1.(3分)(1)「全」或「都」(2)「不要說」或「更不必說」(3)釣魚(每小題1分)
2.(4分)(1)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2)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每小題2分)
3.(4分)世外桃源與民同樂(各2分)
4.(4分)共同之處: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風淳樸。③人與人和樂相處。(答出兩點就得滿分,意思對即可)
八. 1.晉代(東晉).陶淵明
2.①鮮艷美麗②整齊的樣子③沿、順著④隨即,不久
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脫離現實的美好場所或境地。或環境幽美的地方。
4.只要所選之句為讀者留下了一定的想像空間,並能對此句作簡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具言」的內容和「嘆惋」的內容文中都沒有具體體現,但讀者結合文章可以想像到「具言」和「嘆惋」的是桃源外世事變遷,人們飽經戰亂之苦。
5.此題只要能圍繞作者的矛盾思想來答,語言表述清晰流暢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對美好的理想社會的追求,以及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理想無法實現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文中的漁人雖「處處志之」,但終「不復得路」,暗示了桃源並不存在,這樣的理想無法實現。
九.1.(2分)⑴整齊的樣子(1分)⑵同「邀」邀請(1分)
2.(6分)(每小題譯出大意給1分;①小題「黃發垂髫」「怡然」能正確譯出給2分;②「妻子」「絕境」能正確譯出給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顯得心滿意足。
⑵(他們)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
十.1.A、B(A項:走;B項:指示代詞,這;C項:副詞,相當於「又」/恢復;D項:說/道理;E項:隔開/偷偷地)
2.A(「漁人」應為「桃花源中人」)
3.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在那裡)就看見一座山。
4.「黃發垂髫」分別指代老人和小孩。「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展現出一幅和諧安寧、自得其樂的幸福生活圖景。
5.陶淵明描繪桃花源這樣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的社會,與當時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郭沫若寫牛朗織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現出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憎惡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這一方面兩者是相同的。
十一.1.訪問(進入)桃花源離開桃花源
2.(1)咸(皆)(2)延
3.(他們)問起現在外面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和晉了。
4.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5.寄託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平社會的嚮往之情。
十二.1.(4分,每處一分,意思對即可得分)(1)整齊的樣子(2)聽到(3)都(4)驚訝,驚奇
2.(2分)答案:D
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知道魏、晉兩個朝代了。(2)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4.(2分)答案:B
十三.十三.1.D(「問津者」是一個具有獨立意義的語言單位,中間不能停頓)(2分)
『伍』 《桃花源記》中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的「延」什麼意思
延:邀請的意思。
餘人:其他的人。
各:各自。
至:到。
其家:他自己的家。
整句意思就是:其他的人便各自邀請他到家中做客。
出自: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譯文:這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裡來的。漁人都一一作了回答。這里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裡面的其它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亂,率領妻兒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裡的人問漁人現如今是什麼朝代,他們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
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餚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後,就向村裡的人告辭。村裡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5)桃花源記家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了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2、賞析
桃花源村民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最後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
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願「外人」重來。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陸』 桃花源記原文及翻譯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小溪劃船行走,不記得路程的遠近。突然到了一片桃花林,生長在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其他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在地上散落著。漁人對此覺得十分驚奇,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彷彿有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眼前出現了平坦寬廣的土地,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說,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6)桃花源記家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
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他的社會背景
陶淵明曾祖或為陶侃。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過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說,或名岱或名茂 ),父親具體事跡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淵明三歲,後嫁給程姓人家,故陶詩文提及她時稱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來,淵明最初的家境不壞。八歲時淵明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
人物生平
從小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閑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早年曾受過儒家教育,有過四海為家的志向;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歡自然。又愛彈琴讀書。他的身上,同時具有道家和儒家兩種修養。
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在此階段他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級官吏詳情已不可考。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後,二十九歲時,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閑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於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
三年丁憂期滿,淵明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念田園。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淵明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動盪於仕與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於武昌,陶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此時的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
不同於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一般農民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
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
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征他為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征。
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為江州刺史,約於此年或稍後一二年結交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為始安太守,與淵明結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於潯陽。
『柒』 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白話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7)桃花源記家擴展閱讀: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
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捌』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在哪裡
桃花源在重慶東南部的酉陽,是全國眾多「桃花源景區」中,與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原型最吻合的景區。
景區位於渝鄂湘黔四省市結合部的武陵山區腹地,總面積50平方公里,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戶外運動訓練基地。優美的自然田園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把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景象展現得淋漓盡致,是人們棲息疲憊心靈的精神家園。
(8)桃花源記家擴展閱讀:
景區由古桃源、伏羲洞、酉州古城、桃花源廣場、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二酉山世外桃源民俗生態旅遊文化主題公園、桃花源風情小鎮等部分組成。自古因武陵山地區「蠻不出洞、漢不入境」的皇命戒律,桃花源在武陵大山沉睡了1600年。
1、伏羲洞全長約2500米,洞寬10∽25米,高度20∽60米。因洞口頂部一塊天然巨石板酷似易經中伏羲龍圖的平面圖案而得名;
2、酉州古城全長1.3公里,土家吊腳樓依山而建,展示了800年州府的恢弘氣勢,是土家族民俗、建築、歷史、文化的「博物館」;
3、桃花源廣場佔地8.6萬余平方米,是武陵山區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綜合性文化廣場,在這里,動可舞擺手歡歌,靜可覓木葉情韻。
『玖』 桃花源記原文
桃花源記
魏晉 ·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內逢桃花林,容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賞析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