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豆畫
① 工筆畫—荷花的配色
我是畫小寫意的
因為我國畫老師的夫人是畫工筆的
所以
我工筆大致了解一下:
首先用小筆勾筋,劃出大致骨架(要用熟宣嗷 ^0^)
然後用色或者墨一遍遍染,最後再罩一遍陰影
葉子自然是汁綠(汁綠=藤黃+花青)
花有紅的白的,白的也可以用汁綠,或者用一點點曙紅,
紅得可以用胭脂,大紅
然後可以用赭石,花青作陰影
差不多就這樣。。。。。。
網上也有教程,樓主熱心的話可以上網找找!
----------------------------------------------------------------------------------
工筆花鳥畫早在唐代就產生了知名的畫家,前期薛稷以畫鶴見長,後期的邊鸞擅畫孔雀、蜂蝶,末期刁光胤更以畫湖石、貓兔、雀鳥而負盛名。五代更有黃筌、徐熙,作品皆形神兼備,而又各具特色。兩宋時代,由於皇室的參予與提倡,畫家輩出,黃居旂寀、趙昌、崔白、徐崇嗣、李迪,以及宋徽宗趙佶等爭奇斗艷,各有擅長。這時的工筆花鳥畫可說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元明清以來,花鳥畫出現了避繁就簡的寫意畫風,升華自然景象,蘊藏精神寄託,出現了林良、徐渭、朱聾、鄭板橋、李蟬、金農、趙之謙、吳昌碩、虛谷、任伯年等著名畫家。而工筆花鳥畫則每況愈下,日益凋零。到了民國時期,已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整個工筆繪畫的優良傳統.也幾乎喪失殆盡。
陳之佛面對當時畫壇衰敗枯竭的情景,感到無比痛心,一九三二年他在《明治以後日本美術界之概況》一文中沉痛地寫道:「回顧我國,自清末國事就衰,民國成立,內憂外患,又無巳時,政府視美術為無足輕重,藝界私人團體之間,又缺乏互相聯絡共策進行之精神,不但不見美術之發展,負有數千年光榮的中國美術,至今反見衰頹。」由於他對民族繪畫藝術有著深刻的認識,尤其對花鳥畫的形式,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親跟觀賞過歷代許多名家精彩流瞻的工筆花鳥畫真跡,被那些工細典雅、嚴謹不苟的大師作品所深深打動。一種對民族文化藝術的高度責任感,激勵他去為挽救和振興瀕於衰亡的工筆花鳥畫而努力奮斗。
1、陳之佛在回顧他走上工筆花鳥畫的道路時,曾說:「四十歲前,我山水、花鳥都畫,但既無名師指導,也不專攻。後來在一個古畫展覽會里,我被宋、元、明,清各時代花鳥畫大家的作品吸引住了,特別是一些雙鉤重染的工筆花鳥畫,時刻盤旋在腦際,久久不能忘懷,才開始專攻花鳥,並決心畫工筆。」
要知道這時陳之佛已是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在工藝美術事業主已有很高的成就,頗負盛名,寫意的花鳥、山水亦有相當的造詣,要轉攻工筆花鳥,必然要作出巨大的犧牲。而且當時又處在國難當頭動盪不安的時期,條件萬分困難,連礬宣和國畫顏料也難覓得,要從事工筆花鳥畫的研究與創作,更需要決心和勇氣。由於陳之佛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力克困難的決心、虛懷若谷的氣魄和熱愛民族藝術的情懷,毅然選擇了這條艱巨的藝術道路。經過長期艱辛的創作實踐,終於創立了內蘊深沉、獨樹一幟的工筆花鳥畫的嶄新風格。一九四二年三月一日,在四川重慶,首次舉辦《陳之佛國畫展》,展出一幅幅意境優美、構圖新穎,色彩雅緻、富有裝飾情趣、詩書畫合一的工筆花鳥畫,使觀者耳目一新,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目。著名學者潘菽、李長之撰文稱贊:「在花卉中開辟了這樣嶄新的作風……這是使人歡欣鼓舞的!我們盼望陳先生充分發揮它,千萬不要惑於流俗而放鬆它。藝術是有徵服性的,但新的作風必須以堅強的意志為後盾。」 「我們更熱切地盼望中國畫風的轉變將自此而開始。」著名書畫家郭沫若、陳樹人、汪東、沈尹默、柯璜、孔德成等都題詩贊頌: 「誰知現代有黃筌,粉本雙勾分外妍,藝術元憑人格重,似君儒雅更堪尊。」 「雪翁佳作逸興長,豆莢初肥花亦香,筆底經營露雨足,吹熙何必待東皇。」「雪翁逞遐想,落筆世所稀。既擅後蜀意,復具南唐奇。」「天寒群鳥不呻煊,暫倩梅花伴睡眠,自有驚雷籠宇內,誰從淵默見機先?」他們都恰如其分地頌揚陳之佛的勇敢開拓精神,和他超乎常人的膽識投身工筆花鳥畫的艱苦探索和創新,給工筆花鳥畫事業帶來新的生機。
---------------------------------------------------------------------------------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予你最大的幫助!!!!
② 荷花怎麼畫
荷花,又稱蓮花、藕花、水芙蓉、芙蕖等。荷花為多年生水植物。其根莖為藕,可食用。荷葉大而圓,翠綠如蓋。夏日開花,夏秋交際時盛開。花有紅、白二色,亭亭玉立,香遠溢清,常被譽之為「翠蓋佳人」、「花中君子」。 畫葉:荷葉姿態優美,隨風擺動。作畫時應把握正葉、側葉、翻葉、卷葉、垂葉等各種形態表現。大筆畫葉,注意...顯示全部 荷花,又稱蓮花、藕花、水芙蓉、芙蕖等。荷花為多年生水植物。其根莖為藕,可食用。荷葉大而圓,翠綠如蓋。夏日開花,夏秋交際時盛開。花有紅、白二色,亭亭玉立,香遠溢清,常被譽之為「翠蓋佳人」、「花中君子」。
畫葉:荷葉姿態優美,隨風擺動。作畫時應把握正葉、側葉、翻葉、卷葉、垂葉等各種形態表現。大筆畫葉,注意墨色濃淡干濕變化。有破墨法,即濃破淡,淡破濃法。水線分三級,先內後外。
卷葉為荷葉未完全開放時的葉形。這類葉形有一部分展開,還有一部分還捲曲成筒形。畫上幾片這種葉形,使之有變化,會給畫面增加情趣。
荷莖(梗)為中空管狀物,周生細毛刺。可用中濃墨一筆寫就,不可復筆。
荷花的花朵較大,花瓣上濃下淡,其色嫩潤典雅,又艷麗可人。畫白色荷花可用雙勾法。
荷花謝後,其蓮蓬開始長大,綠色。可畫為點綴。
③ 關於荷花的資料
別名:蓮花、芙蕖、水芝、水芸、水目、澤芝、水華、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 玉環、六月春、中國蓮、六月花神、藕花、靈草、玉芝、凌波仙子、水宮仙子、君子花等。
荷花為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莖(藕)肥大多節,橫生於水底泥中。葉盾狀圓形,表面深綠色,被蠟質白粉背麵灰綠色,全緣並呈波狀。葉柄圓柱形,密生倒刺。
花單生於花梗頂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單瓣、復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色或間色等變化;雄蕊多數;雌蕊離生,埋藏於倒圓錐狀海綿質花托內,花托表面具多數散生蜂窩狀孔洞,受精後逐漸膨大稱為蓮蓬,每一孔洞內生一小堅果(蓮子)。
花期6月-9月,每日晨開暮閉。果熟期9月-10月。荷花栽培品種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為藕蓮、子蓮和花蓮三大系統。
(3)荷花豆畫擴展閱讀:
荷的起源
「荷」被稱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
在人類出現以前,大約一億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澤覆蓋。當時,氣候惡劣,災害頻繁沒有動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數生命力極強的野生植物生長在這個貧瘠的地球上。
其中,有一種今天我們稱為「荷花」的水生植物,經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驗,在我國的阿穆爾河(今黑龍江)、黃河、長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澤湖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
大約過了九千年,原始人類開始出現。人類為了生存,採集野果充飢,不久便發現這種「荷花」的野果和根節(即蓮子與藕)不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漸漸地,「荷花」這一人類生存的糧食來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的心中,成為人類生存的象徵。
④ 按照清塘荷韻的想荷、種荷、盼荷、贊荷、賞荷、祝荷的順序寫一篇寫豆
從古至今,人們一說到荷花,首先想到的便是高雅、純潔。是的,荷花出於污泥而不染,它根本不屑於在泥沙中那不見天日的生活,它會不斷地為著光明,為著美麗,為了給人類那豐富的生活中再添加一抹美好的色彩,絢麗而無暇的為之奮斗。荷花也深受我的喜愛,我不僅只是因為它的外表,更是因為他的精神所給予了我無限的力量,敢於面對困難和險境……今天有幸讀到了季羨林先生的佳作《清塘荷韻》,更令我感觸頗多。如果說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潔的隱者,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麼,季老筆下的荷花則應該是張揚生命的強者,是徹悟生命的智者。文章中大量筆墨,作者都著重描寫了荷花生長的過程。起初,作者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水塘和自己的「心病」,說明了養荷花的原因,為後文荷花的誕生作了鋪墊。下文中作者又記敘了自己播種荷花、盼望荷花出現的急切心情。如:「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邊上去觀望」。這些語句生動的勾畫出作者對荷花的盼望和喜愛,語言幽默淳樸。後文中描寫了荷花的生長之盛與不同尋常的特點:不但紅色濃而且花瓣多。我想這幾株荷花在四年的拼搏與煎熬中,早已超凡脫俗,不與那些受幫助的「凡夫俗子」相同,因而受過磨難的人或物,他們的身上都閃耀著純潔而無暇的光芒,令人心生敬佩。最令我喜愛的段落便是那「月下插曲」了:可愛的小波斯貓會見到水中的「白玉盤」,心生趣意,竟縱身一躍落入了塘中。此情此景都不禁令人發笑,感到憐愛,同時這也側面寫出了荷塘的景色加上月光的配合,無疑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風景畫,令人沉醉其中……我們都知道有得必有失,有盛必有衰,有分必有合,因而這塘美麗的「季荷」即將走向衰落。而作者是什麼心情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多麼豁達的作者,我想此時,作者已被這迷人的荷花所征服,心中波瀾不驚,寧靜高雅,充滿期待……本文中作者描寫荷花的婀娜,寥寥無幾,甚至少得可憐,為何我們讀來卻被深深打動?我想,荷花的精神已常駐在每個人的心間,揮之不去,因而能與作者產生共鳴。荷花,一種堅強毅力的生靈;荷花,一種高傲美麗的生靈;荷花,一種高尚純潔的生靈。荷花它具備了人所應該具備的品質,因而它在百花中大放異彩!我們很難想像,在寂寞的歲月里,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那蓮子是怎樣暗暗地積蓄著力量,是怎樣將生命的嫩芽鑽出了堅硬的外殼。這芽一旦破殼而出,便以一種驚人的力量展示著生命的頑強與美麗。經過了整整兩年的期待後,在第三年,奇跡終於出現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圓圓的綠葉。這是生命的使者啊!雖「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卻足以使那顆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絲慰藉。一千多個日夜過去了,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蟬噪城溝水,芙蓉忽已繁」,原來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鋪滿了半個池塘」,放眼望去,滿目的綠荷紅蕖,撩雲逗雨,映日迷霞。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季老深愛著這滿塘「季荷」,每天數次徜徉於湖畔,默坐靜觀。塘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令人萬躁俱寂,陶然於玄思冥想之中。這就是智者與自然的對話,是心靈與自然的交融。「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而此時,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實,微風已拂不起半點漪淪。望著墜落的蓮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寧靜,這便是對生命的徹悟。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它要悄然離去了,那便順應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飄逸,如此灑脫。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態面對生命的消逝,荷花實在是徹悟生命的智者。總之,荷花給人們帶來的美感,是無窮無盡的,是感嘆不完的。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美的存在,關鍵是要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⑤ 史上是誰的荷花畫的最好
王冕 王冕(1310—1359),字元章,一字元肅,號煮石山農。浙江諸暨市長寧鄉郝山下人。他的別號很多,有竹齋生、會稽山農、會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浮萍軒子、竹冠草人、梅叟、飯牛翁、煮石道者、閑散大夫、老龍、老村等。另外,他還給自己的草堂,先後取了水南軒、浮萍軒、竹齋軒、滿目青山軒、梅竹軒、耕讀軒、心遠軒、竹西軒、聽雪軒、聽秋軒等名稱。他是元代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傑出的詩人和畫家。 王冕隱居在山明水秀的諸暨九里山的水南村。村上共有三戶人家,一年到頭辛苦過活。一條溪水像帶似的流過,挺秀的山巒聳立在屋後,山上竹木茂盛,一片蔥蘢。山光水色相映,景色秀麗,環境清幽,正如他詩篇中所說:「青山隱隱帶江流,江上軒窗面面幽。」他在此地「種豆三畝,粟倍之,梅千樹,桃杏居其半,芋一區,薤韭各百本;引水為池,種魚千餘頭」(《芝園後集》卷十)。王冕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么一個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山村中度過的。朴實的生活與清幽的山水孕育了他的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性格,賦予他的詩畫創作以濃厚的生活氣息。 王冕的祖代,原住在關西的王景(函谷關以西)。他的十世祖宗是王德元,在宋朝做清遠軍節度使的官。王德元有兩個兒子,一是王琪,曾任閬州觀察使;一是王琳,做過統制官。從王琳開始遷居諸暨,傳到王冕已經八代了。 王冕的遠祖,無疑是官僚家庭,但傳到王冕的父親已成為一個一貧如洗的農民。徐顯的《稗史集傳》載:「父力農,冕為田家子。」在王冕的《竹齋詩集》中說:「九里先生兩鬢皤,今年貧勝去年多。敝衣無絮愁風勁,破屋牽蘿奈雨何。數畝豆苗當夏死,一畦蘆穄入秋瘥。相知相見無他語,笑看生前白鳥過。」(《九里山中》)「白日力作夜讀書,鄰家鄙我迂而愚。破甑無粟妻子悶,更采黃精作朝頓。」(《過山家》)「江南古客無寸田,半尺破硯輸租錢。好山好水難夤緣,荃房日薄蒙荒煙。」(《有感》) 從這些詩句來看,他是親身參加各種勞動的,讀書作畫不過是他的農余活動,而且是為了生活,以賣畫易米糊口和納租付稅,他寫詩作畫自然與一般士大夫吟風弄月、消愁遣恨有所不同。由於他「耕無寸田,牧無風芻」,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冬天無棉絮過冬,草屋破漏無力修補,莊稼抗不住天旱,家中破甑無糧,妻子忍飢挨餓,不得已只好采野菜充飢。在此情況下,自己就不得不直接參加體力勞動,蓬頭赤腳,下田耕種,栽植竹、茶、桑、麻及雜糧等來維持生活。對這種貧苦生活的描述,在有關的著錄中到處可以找到。例如在《竹齋詩集》中還有「我窮衣袖露兩肘,回視囊中無一有」的描寫。在《鐵網珊瑚》里有「今年老異於上年,須發皆白,腳病行不得,不會奔趨,不能諂佞,不會詭詐,不能幹祿仕,終日忍飢過」的記載。盡管有此慘苦遭遇,但他寧願耕作賣畫度日,不願奔走豪門乞食,充分表現了一個藝術家的堅貞不屈的性格。 王冕的出生,一說生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卒於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享年七十三歲。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持此說。吳譜還載王冕生日為七月廿二日。一說生於元至元元年(1335),卒於明永樂五年(1407),享年七十三歲。
⑥ 工筆畫荷花怎麼畫
荷花屬於工筆畫中最基、基礎的,網上的教程是比較多的。而且相關的書籍也非常多,去書店看看~這也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國畫的入門還是找一個明白的老師帶你好些。
⑦ 一個窮苦的農家孩子因畫荷花而成才,這個人叫什麼
王冕(抄1287--1359年) 王冕,元詩人,畫家襲,字元章,號著石山農等,諸暨人,出身農家,自力苦學,後從學者韓性受業。應考進士,屢試不第。遂棄仕途,下東吳,入淮楚,曾北游大都,見天下將亂,遂歸隱。晚年避居會稽九里山,種植豆粟,灌園養成魚,以詩畫自娛,他的詩,有反映元末江南人民的苦難的,如:《南風熱》、《傷亭戶》等;有對元代統治的諷刺、抨擊的,如《冀州道中》、《盤車圖》等,也有歌頌隱逸生活的。語言質朴自然,善用比喻手法,藝術上有一定成就。他的畫和刻,皆負盛名;尤善畫墨梅石竹,往往通過對梅花冰潔的歌頌來表現自己的孤傲高潔。有《竹齋集》。
⑧ 為什麼清明節要畫荷花
明節的歷史,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