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翁主
❶ 有沒有關於桃花的故事
故事有點長。一個經典的民間傳說故事,很感動人的愛情故事,可謂盪氣加腸,那就是「絳娘與崔護的「桃花運」,先有詩曰: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是崔護寫的《題都城南庄》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並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含著才子佳人的純真之情,情節曲折神奇,人們稱之為「桃花緣」,也稱桃花運。
崔護是唐德宗貞年間博陵縣的一位書生,出身於書香世家,天資純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寒窗,極少與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閑出遊,也喜歡獨來獨往。這一年的清明時節,正逢一個難得的晴朗天氣,屋外桃紅柳綠、蝶舞蜂飛、清風微拂、春意襲人。午後春日暖照,苦讀了一上午的崔護深為春的氣息所感染,決心去郊外好好體味一下春的盛情。於是放下書本,興致勃勃地獨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楊柳花飛、鶯燕啁鳴、暖陽和風、瑞氣宜人。苦讀不知春已濃的他頓覺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盡的紅花綠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渾然不知道路的遠近。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他忽然覺得有些腿酸口渴,尋思著找一處鄉野農家歇歇腳、討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趕回城去。這里已是僻野,農家住得極為零落,他舉目四眺,望見不遠山坳處,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於是加快腳步朝山坳走去。臨近山腳,在遠處能望見的茅屋這時反而全部被桃樹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綴滿枝椏,微風吹來,清香繞人,讓人疑是誤入了桃花源中。沿著桃林間的曲徑往裡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籬圍成的小院,院落簡朴雅潔。院中住著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簡陋卻整齊異常。崔護心想:「何方高人,隱居在如此別致的地方。」
走近柴門,他叩門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一邊叫門,他一邊猜想,出來開門的必然是一位白發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談吐風雅的老翁。吱呀一聲,房門敞開,不料走出的卻是一位妙齡少女。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卻透出一股清雅脫俗的氣韻,使崔護甚感驚訝。他再次說明來意,少女明眸凝視,覺得來者並無惡意,就殷勤地將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廚下張羅茶水。崔護打量著四周,只見室內窗明幾凈,一塵不染,靠牆放著一排書架,架上置滿詩書,桌上筆硯羅列,牆壁正中懸掛著一副對聯,聯文是:「幾多柳絮風翻雪,無數桃花水浸霞。」語句雅緻,情趣不俗,絕不同於一般鄉野農家的風格。臨窗的書桌上正擱著一幀墨漬未乾的詩箋,上面寫著一首「詠梅」五言絕句:
素艷明寒雪,清香任曉風;
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詩句一定是這里的主人所書,似乎是在借梅花來感嘆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這樣充滿著蕭索與無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隱居在這里?又是何等心情與遭際而衍出如此無奈的文字呢?一連串的問號浮起在崔護腦際,使得他對這桃花環繞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興趣,一心想要探個究竟。
這時,少女托著茶盤從廚房中出來,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護,見對方正凝視著牆上的對聯似乎在品味,她會心地嫣然一笑,輕輕地喚一聲:「相公,請用茶。」崔護從思索中轉過神來,見少女正向自己走來,粉白透紅的臉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凈的布衣,更加襯托出少女的純真和靈秀,宛如一朵春風中的桃花,向人們展示著生命的風采。一時間,崔護竟然有些看得發怔,少女似乎察覺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簾,一份嬌羞把她點綴得更加動人,崔護不由得心旌搖曳,險些兒難以自恃。
但畢竟是飽讀詩書,通情識禮的書生,崔護努力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致於在少女面前失態。他禮貌地接過茶杯,輕輕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鎮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鄉里,接著又十分客氣地叩問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願多提這些,只是淡淡地說:「小字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並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崔護自然也就不便多問了。
然而牆上的聯句、桌上的詩句、以及眼前的人物,這一切所透露出來的,都強烈地暗示著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來歷。崔護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團迷霧,但既然人家不願多談,他也就只好擱在一邊了。兩人在屋中靜默了一會兒,崔護將話題轉到景物上.他大贊此地景色宜人,猶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聽他高談闊論,含笑頷首似是贊同,卻並不說話。說到春天,崔護詩情大發,又對古今著名的游春詩詞品評了一番,最後說道:「花開堪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折枝」。說完,他意味深長地望著絳娘,等著她的反應。靈慧的絳娘當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節,面對著這樣一位風華正茂、氣宇軒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竇初開的心中春意盪漾呢?但知書識禮的少女怎敢在一個陌生男子面前敞開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裡含羞不語,兩片紅霞染上了面頰,偶爾用含情脈脈的目光向崔護一瞥,一碰到崔護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腳尖,益顯出一副楚楚動人的模樣來。面對少女的無措,崔護也不知如何是好,飽讀聖賢書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熱烈、更輕浮的舉動來。
平時極少接觸女孩的崔護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見少女長久不語,還以為自己得罪了她。於是暗暗警惕著自己,不知不覺便在言語上有了一些收斂。
那時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一對未婚男女能夠端茶遞水,獨處一室,已屬破格之舉。在鄉村僻野尚且說得過去,若在城裡則是大逆不道的了。兩顆年輕而摯熱的心,在春日午後的暖陽中激盪著,彼此都被對方深深吸引著,然而「發乎情,止乎禮」,兩個飽受禮節教育的年輕人並沒有再進一步的越軌行為。眼看著太陽已經偏入西邊的山坳,崔護只好起身,懇切地道謝後,戀戀不舍地向少女辭別。少女把他送出院門,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著崔護漸漸走遠。崔護也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只見桃花一般的少女,映著門前艷麗的桃花,一同在春風中搖盪,心中暗嘆:真是一副絕妙的春景圖啊!但少女眼中無限的眷戀他卻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裡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護和絳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愛的漣漪。然而,男女之情,對男性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些點綴,在女性卻是生命的全部。自從崔護離開以後,絳娘對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盤桓在她腦海中,讓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縈,但這一切她又不能對任何人提起。而崔護回到家中,隨即就埋頭於繁重的功課中,日夜苦讀,心思不復他顧;尋春巧遇絳娘一事只能暫擱腦後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馬而荒廢了學業。
時光如流,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晴日,崔護望著城中綻開的桃花不由地觸景生情,回憶起去年春天的城南舊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騰,在無法壓抑的沖動中,崔護抱著興奮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來到城外尋找往日的舊夢。一路上花開如舊,瑞氣依然宜人,但這一些景物都已喚不起崔護的興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燦燦的桃花中的伊人。尋尋覓覓,終於讓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見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艷遇就是發生在昨天。走近院落,裡面寂靜無聲。他隔著竹籬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他重復著去年的語言,期盼著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許久都不見少女出來開門,他喚了幾聲:「絳娘!絳娘!」除了些許微弱的迴音外,並無應答之聲。再定睛一看,茅舍門上靜靜地掛著一把銅鎖,宣告著主人已不在此。頓時,崔護覺得如一瓢冷水澆頭,火熱的心涼了大半。推開柴門,枯坐在院中桃花樹下.
繽紛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見少女歸來。又是夕陽西斜的時候了,他訕訕地從窗欞中取出筆墨,悵然地在房門上寫下七絕一首,這就是開頭提到的那首「題都城南庄」。題罷,他仍覺意猶未盡,沉吟兩遍,想改第三句為「人面只今何處去?」轉念又想,一首七言絕句中用兩個「今」字,不甚妥當,於是仍依原句。再看詩中兩次提到「桃花」一詞,卻並不嫌重復,反而更突出了主題,渲染了氣氛。
崔護城南訪舊,沒能見到絳娘,回家後心裡一直放不下來,腦子里不斷地問:伊人究竟到哪裡去了呢?——掃墓?探親?郊遊?甚至是出嫁了?他想來想去,絳娘的倩影時常縈繞在心頭。這樣一來,他根本無法用心讀書,甚至連茶飯也難以下咽。於是,數日之後,他再度往城南尋訪。
這次,他熟練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遠遠地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蒼老的哭聲,崔護心中一緊,連忙加快腳步趕到茅舍前高聲詢問究竟。片刻之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漢,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淚眼模糊中,上下打量著崔護問道:「你是崔護吧?」
對老漢知道自己的名姓,崔護有些訝異,他點頭稱:「晚生是崔護。」老漢一聽,悲從中來,哭著說:「你殺了我的女兒啊!」崔護驚詫莫名,急忙詢問:「敢請老丈說明原委!」
老漢涕淚橫流,硬咽地述說道:「愛女絳娘,年方十八,知書達禮,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見了你,日夜牽腸掛肚,只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她等過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總不見你的蹤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時過一年,本已將絕望,前幾天到親戚家小住,歸來見到門上你所題的詩,痛恨自己錯失良機,以為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這個女兒相依為命,之所以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現在絳娘卻先我而去了,難道不是你殺了她嗎?」
聽了這番哭訴,崔護彷彿橫遭雷擊,一時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讓崔護心痛欲碎呢!他嗚咽道:「去年路經貴宅,口渴求飲,承蒙小姐賜茶,日前再來尋訪不遇,悵然題詩而返,不料竟意出這樣的變故,絳娘若死,晚生也不願偷生了!」他邊說邊奔入內室,抱住斷氣不久的絳娘聲嘶力竭地呼喊:「絳娘慢走一步,崔護隨你而來呀!」
崔護一邊搖晃著絳娘,一邊大聲哭喊,淚水流滿了絳娘的面龐。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蒼天,也許是他的真情喚醒了絳娘的心,總之,這時絳娘竟然悠悠地蘇醒過來。一開始是呼出一絲綿綿的鼻息,接著雙目微啟,然後唇角微動,似乎認出了崔護,自己把臉深深埋進崔護的懷里。老漢見了驚喜萬分,急忙備好姜湯米漿,慢慢給絳娘灌下。就這樣,多情的絳娘居然從黃泉路上又走了回來。
隨後,崔護回家把情況稟明父母,父母十分體諒他們的一片真情,於是依禮行聘,擇一吉日將絳娘娶進門來。絳娘的父親也經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頤養天年。但這父女始終不願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個難解之謎。也許老漢曾經在朝中為官,因故獲罪,於是隱姓埋名,蟄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顧忌,崔護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護娶了絳娘這么一位情深意厚、賢淑美慧的嬌妻,心中自是美不勝收。絳娘殷勤執家、孝順公婆、和睦親鄰,夜來紅袖添香,為夫伴讀,使得崔護心無旁思,專意於功課,學業日益精進。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崔護趕會士,獲進士及第,外放為官,仕途一帆風順,官到嶺南節度使。在絳娘的佐助下,他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❷ 關於桃花的名人散文。快啊!!好的加分~~~~
如下
關於桃花
作者:符恩軍
春天的時候,家鄉的桃花都會開得很燦爛
——盲劍客
王家衛的桃花
王家衛電影《東邪西毒》有兩種東西帶著不同尋常的美,一是酒,黃葯師的酒,叫醉生夢死;一是桃花,盲劍客家鄉的桃花,叫老婆。江湖的刀光劍影,倘若少了一縷酒氣,魅力就要大打折扣,刀光,血色,一有了酒氣加盟,忽焉而飄逸,讓殺戮帶著一種殘酷的、冷艷的詩意,彷彿是死神嘴角的微笑。而王家衛的桃花,則飄著一股幽微的、似有還無的江南氣息,這詩意甚至泛著人文的光,江南舊詩詞的光,吳越文人頹靡的光。酒,讓歐陽鋒慕容燕黃葯師他們披著江湖的外衣,而桃花,則將這些神功蓋世的俠客打回成一群醉生夢死的痴男怨女。
「春天的時候,家鄉的桃花都會開得很燦爛。」盲劍客來日無多,依然惦記著家鄉的桃花。後來歐陽鋒去了盲劍客的家鄉,發現那裡根本沒有桃花,「桃花只不過是一個女人的名字」,這個盲劍客的女人,是黃葯師的情婦,而黃葯師說,「我因為那個女人才愛上桃花」,那個女人心中惦記著歐陽鋒,她的小叔子。
王家衛真懂得用桃花,整部片子不見一株桃樹,未現一瓣桃花,據歐陽鋒看,桃花還只是帶綠帽的盲劍客一種痛苦的隱語,虛構的桃花,原來是出牆的紅杏。桃花劫下人難逃,痴男怨女的情慾糾纏,好比桃花落了滿蹊,鮮血,愛情,桃花,人生是旅途,路上凌亂的情愛,彷彿頹靡的桃紅,時間的西風吹起,江湖蕭瑟,每一個的腳下都是一條印滿蒼涼車轍的道路,直通死亡。電影里沒有桃花,然而,恰是如此,或者說《東邪西毒》就是一朵印有情慾殘影的桃花。它開放了一個多小時,然後悄然閉上,然後每個觀眾的內心深處都種著一株桃樹。
桃花劫
桃花和愛情牽扯到一處,不知道起於何時。《國風》的詩人寫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子之與歸,宜其室家」,看情形,不過是在期望新娘子有強大的生殖能力的同時,順帶贊美了下佳人的美貌而已。現在人常說的命犯桃花,其實是算命的術語,桃花入命,好像並非一件值得慶幸的事,而今人說一個人行了桃花運,是多半帶有一種欣羨的眼光,因為,桃花運者,愛情不斷也,美女紛然入懷,這桃花劫基本算是一筆算不清的艷情賬,每個男人估計都寧願惹上這筆賬。
桃花和愛情最靠邊的一次,估計是唐人崔護成就的,《題都城南庄》詩雲:「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唐朝的桃花,南庄的少女,詩人去年的艷遇,今年蕭然獨立的惆悵,讓多少後來的懷春的少女,知慕少艾的少男讀的滿懷漪瀾,春情涌動,愛意暗生。
崔詩人那還算不上桃花運,不過是偶然驚鴻一瞥,讓自己徒然添了一絲「求不得」的煩惱,還好寫了這首詩,不然簡直是很失敗的艷遇。朱彝尊的「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也到底寒了一晚,而崔詩人的艷遇實在有些短暫。在我們今天這些動輒要開房直奔主題的人們看,崔詩人基本是值得同情的。
崔詩人之後,桃花和愛情逐漸成了連體,但似乎再沒演繹出什麼驚艷的愛情故事來,李香君朝扇子吐了一口血,倒不是因為愛情,而是愛情的死亡;蘇東坡譏笑人家一枝梨花壓海棠,也和桃花毫不沾邊,以桃花的不食人間煙火,蘇東坡當也不會用桃花來形容古時的楊翁戀;倒是林妹妹空降後,荷了花鋤去葬花,還哭哭啼啼唱了首《葬花吟》,葬的正是桃花,而不是梨花啥的。人們常說桃李爭春,夭桃膿梨,其實照我看來,梨花開得實在是太腐敗,太炫耀,好像一個得瑟瑟的暴發戶,而桃花呢,這仙子靜靜地在牆角籬落,山野田間開著,即使難收難管,也天然有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幽靜,因此,胡蘭成說,桃花難畫,因要畫得她靜,實在是太知道桃花的美的一個人。正因如此,風骨清冷的林黛玉葬桃花而不葬梨花——葬梨花簡直是打掃衛生!葬桃花就更加合乎審美,只是林妹妹這樣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葬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花,說到底,太過寂寞了!
詩人的桃花
王家衛為什麼會用上桃花,來渲染某種情慾糾纏的東西,就因為王家衛是中國人,而桃花是太中國、太古典、太宋詞的花,如果真有司花的花神在,倘若長了金發碧眼,幾乎是塗抹錯了妝,司桃花的花神定然是個很古典的中國美女。
這種太古典太鄉土中國太宋詞的桃花,是落不到西洋詩人的筆下的。而中國詩人呢,每到春天,那幾乎就要跑到桃花下喝點小酒,發點幽情,睡個小夢,醒來衣服上落了些桃花,攤開紙,隨意一抹,桃花就化成一首詩開放了。
《詩經》那位把桃花和生小孩聯在一起的詩人雖然有些對不住桃花,但畢竟文明尚在起步,詩人的情懷未盡情伸張,可以原諒;文明漸進後,人看待花就遠離生殖了,如潘安就比前輩進步不少,他做河陽縣令時,讓全城每戶都種桃樹,待到春風吹過已見「二毛」的潘鬢後,滿城皆桃花矣!而到了南朝,經過一陣魏晉的飄逸之風的吹拂後,彷彿整天整夜都飄著頹靡的煙雨,每一個詩人似乎都拖著慵懶的身影。桃花此時不開放此時不被人關注,更待何時!庾信的「草綠衫同,花紅面似」中的那朵花據我看,實在不應該是桃花之花的其他花。「一種風流吾最愛,南朝人物晚唐詩」,都帶了憂傷的靡麗,憂傷的人最容易看見桃花。
而我們的陶淵明先生,悠然見南山之餘,雖然喜歡種柳樹而不是桃樹,但一旦進入夢中,來到溪水深處的人間仙境,卻終於還是種滿了桃樹,開滿了桃花,美其名曰:「桃花源」,多好的地方啊,不開桃花開什麼。為什麼開桃花呢,說到底,也還是桃花的幽靜,不怎麼靠近人間,爛漫中透出的一股山野氣息。
唐朝詩人喜歡寫桃花,崔護詩人已經提過,讓他遺憾去吧。李白送友還選在桃花潭,杜甫的草房門前種滿桃花,春天小鳥嘰嘰喳喳地叫,鄰居黃四娘家也重了不少桃花;但這些都不算什麼,因為很尋常,倒是劉禹錫先生筆下的道士,是些種桃樹的發燒友,這點不像財主石崇,專種那些高大的柏樹,好像古代的造林工作者。道士在玄都觀里種了上千株桃樹,劉禹錫政治上冬去春來後,去看桃花,得意的很:「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種桃道士今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詩人得意歸得意,但把桃花比作那些官場的諂媚小人,實在是太煞風景了,桃花的花神如果爭氣,何不到天上和劉詩人打一場官司呢!
但綜觀那時的社會氣氛,花神如要打官司,支持者估計要少得讓她流淚。雖則有白居易這樣的桃花痴,「村南無限桃花發,唯我多情獨自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人間桃花都碾作紅塵了,他老先生還要跑到深山古寺再過把看桃的癮,這等情懷實在難得,花仙子估計都動了下凡與他結緣的心。但桃花在唐人眼中,實在是受了不少屈辱,如杜甫同志,大筆一揮,給桃花定了性: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好像水面飄的不是桃花,而是楊花;李商隱先生就更過了,專門寫詩嘲笑她:「無賴夭桃面,平明露井東。春風為開了,卻擬笑春風。」詩人下筆真狠,桃花簡直是一個忘恩負義的王八蛋了。
唐朝以後,桃花沉默了好一陣子,宋朝的周敦頤和林和靖都是花痴,奈何一個獨愛蓮花,一個娶梅為妻子,都不關桃花何事;只到明朝,桃花才又有幸得遇一個如痴如狂的FANS,那人就是唐寅,此人愛梅,但更愛桃花。「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武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端的是瀟灑!此君沒事就跑到桃花下睡覺,醒來畫兩筆桃花,換作酒錢,用桃花換酒,不使人間造孽錢,真是飄逸的一塌糊塗,不知道買的酒是否叫「醉生夢死」乎?
今人筆下的桃花,印象最深的只有廢名的《橋》,那裡面正是開滿桃花。
我的桃花
桃花這種花,是開在鄉間的,如在水泥森林裡頭種植幾棵桃樹,幾乎是帶有一種囚禁它的味道,讓人一旁經過,心情再好,也毫無賞鑒的興趣。這點,李笠翁可以為我撐腰,他說:「欲看桃花者,必策蹇郊行,聽其所至,如武陵人之偶入桃源,始能復有其樂,如僅載酒園亭,攜姬院落,為當春行樂計者,喂賞他卉則可,謂看桃花而能得其真趣,吾不信也。」只是標准又有點高了。
「春天的時候,家鄉的桃花都會開的很燦爛」,《東邪西毒》里的盲劍客這句話基本上可以無償轉讓給我。小時候,家鄉隨處可以見到桃花,那時候,江南的河邊,江南的田野,江南的屋角,江南的山塢,你簡直一不小心就能碰上一株桃樹,春天時候,你一開眼,就有桃花靜靜地紅了你的視野,而今卻沒有了。
桃樹,梨樹,李樹,柚子樹,石榴樹,都不是因為它們的花,而被四處種植,而是因為它們能結果。鄉下人有些情趣的,喜歡蒔花弄草的,一般都偏愛什麼梔子花,月月紅,指甲花,雞冠花之類的,這些花要不以其香,比如梔子花,往往正在含苞待放的時候就被折了,插在裝了水的瓶罐里,好像被砍了頭似的開放,因為香遭此身首異處的不幸;要不以其功效,比如指甲花,據說環植在門前,可以讓毒蛇繞道遠走,不敢進門,因為按照迷信,蛇進門都不是好事,很有可能竟是某個祖宗披了馬甲來視察,要燒香拜它老人家安然出門,切不可以一棒子打死,如一時不懂打死了該蛇,則「毒蛇入室兮,主人將去」。要麼是權作一種並不看重的裝飾的東西,比如月月紅,每個季節不知羞恥地一開再開,地位就要下降,身份就有些低賤,偶然被少女戴在頭上,也依然會被擔心是否很村俗。
桃樹,梨樹有幸進行領土擴展,真不是因為它們花兒的美,而是因為它們果子的鮮美,敝人小時候就曾乘著夜色去偷摘桃子,偷來的桃子果然更其美味,至今回想起來,還恨不得專門回家一趟去溫故一遍。孫猴子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是因為實在沒資格吃,而東方朔先生據說被貶人間是因為偷吃仙桃,以其天堂在編人員身份,吃兩三個仙桃算什麼,而他竟要偷,就可以知道他是犯了敝人小時候一般的毛病,認為偷來的桃子更其美味也,所謂「買不如種,種不如偷」也。
但我從小就喜歡桃花,尤其是開在河邊的桃花,每年春天,一待桃花開矣,就要去折個三兩枝,插在自家屋角,等待其生根發葉,忽然成活。這里也還只是因為喜歡種植,而不是喜歡那桃花,真的喜歡桃花,估計要更晚,晚到知慕少艾,晚到看了電影《長亭》天天夢想也跑進夜間的山林遇見多情的狐狸精,那時,每次看見桃花,就會學學書中的詩人詞人,站在桃花下面好好看上一看,更其願望忽然某個遠處有個美麗的少女一眼瞥見傷春的敝人,而生愛慕之情。
懶得寫了,桃花早凋謝了,桃樹早被砍光了,現代文明之風一旦吹入田野鄉間,多少鳥兒,多少嘉木,稀里糊塗就迎來了祖先從不有過的浩劫。
把掌心溫存在一朵桃花的面孔上,我聽到桃蕊心跳的律動,聽到這個季節最動人的聲音。
三月的柳笛吹拂寒冬塵封的思緒,吹拂一些日子沉澱的音容,一些痛苦的思想。
三月的風是靈性輕盈的;
三月的雨是凝重憂郁的。
用一支長笛撐開這個季節的天空,看暮天楚江留下多少邑塵涉水人的跡痕;柳永的蘭舟過後,酒醒斷腸處,是誰的微笑清瘦如詩?是誰的寂寞燦然如花?在桃花汛最美麗的時刻,與夢往相依相愛!
一枚暗紅的果子,開始孕育一種記憶,一種聲音,一段心事,一則傳說。
於是,在遠離你的夢土上,我用憔悴的容顏在等待,我孤寂的淚水上,會有一位桃花仙子,凌波而來,為我傳唱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
2。夢境遙遠,桃林蔥郁。
在桃林深處的花叢中,紫色的青藤在那座小木屋上爬滿孤獨。
桃花無心,閑自開落,默然地陪伴我痛苦而寂寥的期望。
又是一季陽春,預感著,那命里註定的時刻悄悄地來臨。
這是殘冬里最後一個黃昏嗎?
杯子里的綠水裊裊地彌漫最初的清香,籟籟落花如雪。結疤的靈魂,以它全部的疼痛,全部的愛戀,親切地撫摸每一片桃花的心蕊,桃椏的枝梢。這個季節的鳥翅,宛如天使的暗語,劃動暮色的蒼重。
你臨水而佇,倚窗遠目,靜看夕陽嘆息一般緩緩地墜落,優美而憂郁的弧線。
驟然有清越超渺的聲音,幽雅浮起,彷彿晚風從平野盡頭踏歌而來;彷彿是清泉從山谷那端環繞桃林而來——
來了,那是青竹長笛!
來了,那是瘦風晚唱!
來自天邊的天籟之音,靈魂之曲,來自你呼吸深處的某一角落,陌生又似曾相識。
那是笛!
平地捲起霧霰,起伏涌動著,轉眼淹沒你背景中的小木屋。
那是笛!
召喚你長久沉寂的心潮,流電驚雷的瞬間,掀起一場波濤洶涌的颶浪。你顫粟著閉目細聽,淚珠如桃花瓣般飛落。
那是笛!
初上的月光似水清涼,多少紛飛的花瓣宛若你詞章里的清詞麗句,忽然化作盈盈的粉蝶,剎時棲滿你清瘦的雙肩,美你如桃花仙子!
你——該循笛聲而來!
❸ 關於桃花的古詩。
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北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譯文: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裡來了。
2、《贈汪倫》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3、《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譯文: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里來。
4、《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唐代: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譯文:黃師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滾滾向東流,溫暖的春天使人睏倦,只想倚著春風小憩。一株無主的桃花開得正盛,究竟是愛深紅還是更愛淺紅呢?
5、《桃花庵歌》
明代:唐寅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
❹ 描寫桃花的古詩
1、晚桃花
唐代:白居易
一樹紅桃亞拂池,竹遮松蔭晚開時。
非因斜日無由見,不是閑人豈得知。
寒地生材遺校易,貧家養女嫁常遲。
春深欲落誰憐惜,白侍郎來折一枝。
譯文
一棵盛開的紅桃花,花枝斜垂在池水上。因為旁邊有茂盛的松竹遮蔽,光照少,所以開放得要晚些。
若不是傾斜的夕陽透入林中,還沒辦法發現這里有一棵花樹,不過也只有我這樣喜歡尋幽探勝的閑人,才會過來一探究竟。
可惜這棵桃花長得不是地方,就像偏僻寒門的人才容易被忽視,貧窮人家的女兒通常晚嫁,是被惡劣的環境給埋沒了。
可憐鮮艷的桃花在這不見天日的地方寂寞地度過春天,快要凋零了也沒有享受到春光和遊人的賞識,今天機緣巧合被我發現,就折一枝花回去欣賞。
2、風流子·出關見桃花
清代:張惠言
海風吹瘦骨,單衣冷、四月出榆關。看地盡塞垣,驚沙北走;山侵溟渤,疊障東還。人何在?柳柔搖不定,草短綠應難。一樹桃花,向人獨笑;頹垣短短,曲水灣灣。
東風知多少?帝城三月暮,芳思都刪。不為尋春較遠,辜負春闌。念玉容寂寞,更無人處,經他風雨,能幾多番?欲附西來驛使,寄與春看。
譯文
海風吹著我的痩骨,我衣裳單薄,有些寒冷。四月初,我離開京都,到了山海關。望見到處都是關塞的牆垣,飛沙北走;山勢向渤海延伸,層巒向東方展開。人跡何在?只見柳樹的柔條搖擺不定,草很短,難以形成一片綠色。乍見一樹桃花。獨自向我微笑。它旁邊有短短的頹垣,一灣一灣的曲水。
三月末的山海關,不知有多少東風,感覺不到春天的氣息,使我的良好念頭一掃而光。我遠來此地不是為了尋春,也未嘗可惜(辜負)春盡,只是深深地念記著這樹桃花,玉容寂寞,在沒有人煙的地方,還能經受住幾番風吹雨打?還能堅持多久?我也想折一枝桃花,通過西來的驛使,寄給我家鄉的親友,看看關外的春花。
3、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譯文
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里來。
4、桃花溪
唐代: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譯文
一座高橋隔著雲煙出現,在岩石的西畔詢問漁船。
桃花整天隨著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5、桃花
唐代:元稹
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
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
譯文
桃花朵朵盛開,那或深或淺的顏色,好似美貌姑娘面容上濃淡相宜的薄妝,讓人心怡。
可無情的春風卻將那美麗的花瓣吹落於我的白衣之上,這讓人情何以堪啊!
❺ 桃花扇。全詞。
宋·晏幾道《桃花扇》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影風。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白話釋義:
當年首次相逢你酥手捧杯殷勤勸酒頻舉玉盅,是那麼地溫柔美麗和多情,我開懷暢飲喝得酒醉臉通紅。翩翩起舞從月上柳梢的傍晚時分開始,直到樓頂月墜樓外樹梢的深夜,我們盡情地跳舞歌唱,筋疲力盡累到無力再把桃花扇搖動。自從那次離別後,我總是懷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夢里與你相擁。今夜裡我舉起銀燈把你細看,還怕這次相逢又是在夢中。
(5)桃花翁主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二月以富弼為宰相,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議行新法,朝中政治風雲突變。而早在仁宗至和二年(1055)晏殊就已亡故,歐陽修則因反對新法,逐漸失勢,後於熙寧五年(1072)病故,這些親人或父執的亡故或失勢,使晏幾道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兼之個性耿介、不願阿附新貴,故仕途坎坷,陸沉下位,生活景況日趨惡化。
在這段與先前富貴雍華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日子裡,晏幾道採用憶昔思今對比手法寫下了許多追溯當年回憶的詞作,《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鍾》便是這其中的佼佼之作。
文章賞析:
上片回憶當年佳會,用重筆渲染,見初會時情重;過片寫別後思念,憶相逢實則盼重逢,相逢難再,結想成夢,見離別後情深;結尾寫久別重逢,竟然將真疑夢,足見重逢時情厚。
作品以時為序,上片回憶當年酒宴時的觥籌交錯,兩人初次相逢,一見鍾情,盡歡盡興的情景。「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四句是回憶當年的奢靡生活。「彩袖」的歌女「殷勤捧玉鍾」,此情此景,此人不惜「拼卻」為求「醉顏紅」也成了理所當然,足可見當時詞人與歌女的濃情蜜意,與詞人為求美人歡顏的豪情。
而後句「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以月亮的升落極寫時間之長,又是以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寫了舞宴歌席的環境,霓裳歌女舞姿妙曼,直到月兒低沉,歌聲婉轉,直到桃花扇下回盪的歌聲都消失了,言極其歌舞盛況。「「其中「楊柳」、「桃花」、「月」、「樓」都是那時春天夜晚的景色,但是「楊柳」和「月」是實景,「桃花」和「風」則是虛寫。對仗精巧,似實卻虛,給人一種如夢如幻的美感。
❻ 孔尚任的《桃花扇》原文到底是什麼
原文:
世態紛紜,半生塵里朱顏老;拂衣不早,看罷傀儡鬧。慟哭窮途,又發鬨堂笑。都休了,玉壺瓊島,萬古愁人少。
貧道張瑤星,掛冠歸山,便住這白雲庵里。修仙有分,涉世無緣。且喜書客蔡益所隨俺出家,又載來五車經史。那山人藍田叔也來皈依,替我畫了四壁蓬瀛。這荒山之上,既可讀書,又可臥遊,從此飛升屍解,亦不算懵懂神仙矣。
只有崇禎先帝,深恩未報,還是平生一件缺事。今乃乙酉年七月十五日,廣延道眾,大建經壇,要與先帝修齋追薦;恰好南京一個老贊禮,約些村中父老,也來搭醮。不免喚出弟子,趁早鋪設。徒弟何在?(丑扮蔡益所,小生扮藍田叔道裝上)塵中辭俗客,雲里會仙官。
弟子蔡益所、藍田叔,稽首了。爾等率領道眾,照依黃籙科儀,早鋪壇場;待俺沐浴更衣,虔心拜請。正是:清齋朝帝座,直道在人心。
出處:出自清代文學家孔尚任的《桃花扇》。
(6)桃花翁主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明朝滅亡之後,不少明朝的遺老不時聚會,抒發亡國之悲和人生憤慨。孔尚任的父親孔貞播就是其中的一位。孔貞播重氣節的品格、憂世的心腸、歸隱的行為,無不對孔尚任產生了重要影響。
賈鳧西是另一個對孔尚任產生重大影響的人。賈鳧西是孔貞播的友人,是位剛直不阿的明朝遺老。孔尚任幼年時曾為賈鳧西的座上賓,而且受到賈鳧西的優待。賈鳧西的思想對孔尚任也有重要影響。比如《桃花扇》中的柳敬亭說《論語》即是從中賈鳧西處得來。
還有一位重要的人物,正是他為孔尚任創作《桃花扇》提供了素材,他就是明末遺老孔尚則。他是孔尚任的族兄,在弘光朝做過刑部郎中。秦光儀是孔尚任的岳父,他因為在崇禎朝曾避亂於孔尚則處,故而從他那裡得知大量的南明遺事。
明亡後,孔尚則閑居曲阜老家,與同族的孔貞播、孔尚達以及賈鳧西等遺老,不時來往,時常聚在一起痛飲狂歌,抒發憂亂之慨。再加上孔尚任的岳父秦光儀經常向孔尚任講述弘光遺事,終於使孔尚任萌發了創作《桃花扇》的動機。
❼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是哪個朝代.誰寫的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出處是中華詩專詞,唐五代,屬崔護 ,所寫。
注釋: 這是一首情意真摯的抒情詩。崔護考進士末中,清明節獨游長安城郊南庄,走到一處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來熱情出來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節再來時,院門緊閉,姑娘不知在何處,只有桃花依舊迎著春風盛開,情態增人惆悵。
題都城南庄
作者:崔護(唐)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❽ 桃花的詩句和圖片
1、《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譯文: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里來。
2、《桃花》唐代:元稹
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
譯文:桃花朵朵盛開,那或深或淺的顏色,好似美貌姑娘面容上濃淡相宜的薄妝,讓人心怡。可無情的春風卻將那美麗的花瓣吹落於我的白衣之上,這讓人情何以堪啊!
3、《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 玄都觀桃花》唐代:劉禹錫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譯文: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車馬川流不息,揚起的灰塵撲面而來,人們都說自己剛從玄都觀里賞花回來。玄都觀里的桃樹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貶離開京城後栽下的。
4、《桃花》唐代:周朴
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可惜狂風吹落後,殷紅片片點莓苔。
譯文:桃花在漸暖的春色里先於百花綻放,誰能忍住不去看那明媚美麗的顏色?可惜初春的狂風地吹過以後,那美麗的花瓣卻只化成片片血紅的顏色點綴在青苔之上。
5、《慶庵寺桃花》宋代:謝枋得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譯文:當年的桃源人為了避秦之亂,找到這么一個男耕女織的佳地,但他們沒有年歷記載,只是看到桃花盛開,才知道是新的一年來到了。
倘若我住在桃花源里,就一定不讓桃花瓣落入溪水之中,隨水流出,為的是怕再有打漁人見到水中桃花,隨水找到洞口進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