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山慈雲寺桃花節
A. 青龍山慈雲寺風景區的介紹
青龍山慈雲寺位於鞏義市大峪溝鎮民權村,距鞏義市區20餘公里。這里四山回旁圍、答一水中流、峰巒聯亘、林木掩映、環境十分幽靜,是休閑度假的理想境地。青龍山慈雲寺風景區位於鞏義市東南15公里的大峪溝鎮南部。它東連五指嶺,西接石人山,南瞻中嶽嵩山,北攬黃河、洛水,總面積51平方公里。
B. 哪位高人知道 延超法師的《釋源祖庭青龍山慈雲寺》詩的原文
賀寶石
慈雲寺是位於鞏義市青龍山中的一座古老寺院,雖歷代方誌有記,因其地處荒僻,山路坎坷,加之民國以來損毀嚴重,幾乎被世人遺忘。1998年,鞏義市文物部門來此進行文物普查,清理出50餘通古碑碣。古碑記載慈雲寺創建於東漢明帝永平七年,是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東進中原後創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素有「釋源」和佛教「祖庭」之譽。那麼,攝摩騰、竺法蘭究竟何許人?他們創建的慈雲寺又為啥稱為「釋源」和佛教「祖庭」呢?
眾所周知,佛教於公元前六至五世紀中期產生於古印度。東漢之前,中國雖有零星的佛教信息流傳,多為道聽途說,不足為憑。《後漢書·西域傳》載:「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金黃色。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象焉。」漢明帝派遣使團邀請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到中土傳法,以白馬馱著佛像和梵文經卷回到洛陽,漢明帝正式接見了兩位高僧,這個過程,即後來佛教界常說的「漢明感夢,白馬西來」的故事。
東漢的都城洛陽,當時在今天的偃師境內,與鞏義毗鄰。史稱漢魏洛陽城。而鴻臚寺則是官署,是負責朝祭禮儀和接待外賓的政務機構。後人常常把今天洛陽的白馬寺當做當初漢明帝「敕建」的寺院,應該說這是對歷史的誤讀。若說是後來在原鴻臚寺舊址上建造的帶有紀念性質的寺院,則是完全可信的。這個白馬寺究竟在哪裡呢?這個白馬寺,就是鞏義青龍山中的慈雲寺。
歷史的真實應該是這樣的:當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翻譯了一些經卷後,向漢明帝提出了弘傳佛法、創立寺院的請求,明帝答應他們。於是,二位高僧就來到距洛不足百里的青龍山中。見「穹窿高聳、玉潤雲翔、林木掩映、塵氛迥隔」,正是創建叢林弘揚佛法的理想之地。得到了漢明帝「敕建」後,便於公元64年的某一天,帶領一批工匠和最初的佛教追隨者來到這里,開始了寺院的建設。立於明代正德二年(1507)的「重修青龍山慈雲禪寺記」的碑文中,是這樣記載寺院初創時的情景。
「慈雲寺,肇自漢明永平七年,僧攝摩騰、竺法蘭雲游此山,睹其勝慨,發心創建,躬荷畚鍤,親執斧斤,誅茅斬茨,辟雲構煙而成寺。」該寺取名為「大白馬寺」,即取「白馬西來」之意,並在這里「開演大法,廣度迷津」。使這里成為中國漢傳佛教的源頭和最早的傳播之地。在立於大明萬曆十七年(1589)的「青龍山慈雲禪寺五十三峰聖境之圖」的碑刻中,不僅以畫圖形式標出「二老談經」、「大天門除妖蛛」的具體位置,還標出了一座金光閃閃的「祖林塔」。按「祖林」的「祖」,應是事業開創者的稱謂。而「林」則是聖哲歸葬之地。攝摩騰和竺法蘭是把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天竺高僧,世稱聖僧,慈雲寺又是二僧開創的「釋源祖庭」。這「祖林」之謂,正是兩位聖僧的歸葬之地。這些珍貴的碑文資料,為我們勾畫出了攝摩騰和竺法蘭後半生在慈雲寺的活動與歸宿。
C. 青龍山慈雲寺風景區的旅遊資源
為了開發鞏義的旅遊資源,振興經濟,大峪溝鎮民權村先後投資3000多萬元修成了通往慈雲寺的盤山公路,重修了慈雲寺大雄寶殿、鍾樓、鼓樓、過廳和僧房。在進入景區的山頂上,修建了一座造型別致的山門。涼水泉水庫的建成,給慈雲寺增添了一些靈氣。高峽出平湖,風景這邊獨好。 當您離開喧器的城市,來到這空氣清新、綠樹成蔭的青龍山中,似乎又聽到當年的鍾鼓之聲,大有心曠神怡、六根清靜之感。
青龍山慈雲寺風景區每年接待遊客16萬人次,門票收入100多萬元1998年6月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慈雲寺石刻2000年9月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門票30元/人,從鄭州乘鄭州至洛陽長途和鄭州至鞏義長途車在鞏義大峪溝中嶺車站下車,換乘到青龍山慈雲寺風景區的車。
主要景點:
青龍關:青龍關位於青龍山中部山脊凹腰處,原是北部進入寺河的要道,西連「忠義古寨」,北望元帥池。「忠義寨」是民間傳說 中的宋代女俠裴月娥兄妹聚眾起義的山寨。
迴音壁:迴音壁又稱谷迴音。群眾俗稱「應聲窯」。空谷迴音實際是一種聲學原理,它根據距離、空間、甚至空氣流動等因素,在特定環境里才能形成。青龍山回間壁就具備這個條件。
福祿壽三星亭:「三星亭」三亭聯結,造形別致,為古建軍專家李傳澤設計。 三星亭是根據「福、祿、壽」三星山的名字而命名的。
先天彌勒大佛:青龍山先天彌勒大佛位於大天門溝和小天門溝之間,一座整體山峰的外表,彷彿是一座端坐的佛象。佛頭高28米,寬14.5米,相當於一個藍球場。
慈雲寺:慈雲寺的重要價值,在於她是中國佛教的源頭,最初的叢林,中華第一寺。 慈雲寺的創建是以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理念建築的。它以「山形滿月」為天體,融洽了天河,玉兔、桂樹等形象,隱喻了「天」的概念,並巧妙地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寺院的建築則是正方形。
D. 鄭州青龍山
50元,我還沒有去過,同學去過
去青龍山慈雲寺的N大理由
理由1 慈雲寺享有中華第一寺之譽
理由2 夏季山水含禪,禪寓山水,為避暑勝地
理由3 秋季紅葉滿山,層林盡染,景色美不勝收
理由4 冬季亦因慈雲寺之靈氣,香火興旺,遊客不絕
理由5 山中有天然大佛為世界之最,其為天下第一風水寶地
E. 青龍山慈雲寺怎麼樣
沒事轉轉還行。建議春暖花開,雨水豐富時節去,最好是自駕游,景區里邊到景點還有好遠距離。門票人多可以優惠。
F. 青龍山慈雲寺風景區的人文歷史
慈雲寺始建於漢代,是鞏義第一叢林。據寺內碑載:「東漢明帝水平七年(公元64年),有僧摩騰專,竺法蘭始屬建白馬寺於洛陽城西,既而雲游其山,因其山月之秀,遂開慈雲禪寺」。所以稱慈雲,是說佛之慈心廣大如雲,蔭庇整個世界。
慈雲寺歷經滄桑,或興或廢,一直延續至今,它經受了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成了令人遐思的古寺。唐貞觀元年至三年(公元627—629年),唐僧唐三藏玄奘奉敕重修此寺。 宋代香火仍然很盛。到了元代, 由於戰亂和災荒,曾—度荒廢。從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開始,直到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歷代都有修葺。極盛時期殿堂櫛比,金碧輝煌,僧五六百人,香客如雲,紛至沓來。本其形勝之雄,兼之制度之美,即元公之廬山,達摩之少林,無喻此地。
古老的慈雲寺,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歲月滄桑,清末以後逐漸走下坡路。慈雲寺現存的碑刻,無論就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都可以當作珍貴的旅遊資源;加以保護。有一通明碑上刻有「青龍山慈雲寺五十三峰呈現境圖」,四周群峰,萬壑爭流,摩騰、竺法蘭遙立青龍峰顛。飄飄欲仙,慈雲寺平面圖線刻在碑的中間,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G. 白馬寺和青龍山慈雲寺哪個是中國最早的寺廟
他們的時間歷史是一樣的,慈雲寺最早分上寺和下寺,上寺就是白馬寺,下寺就是慈雲寺。
H. 鞏義青龍山慈雲寺景區門票多少錢用餐多少優惠票多少
門市價50元,優惠價45元,景區內好像沒有內餐廳容吧。http://..com/question/361725933702315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