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搭渡3
① 「竹外桃花三兩枝」的全詩是什麼
《惠崇春江晚來景》 -蘇軾源(宋代)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② 纖纖青絲為君系,三生三世桃花渡 什麼意思
青絲是指頭發吧~感覺第一句應該是一個姑娘的頭發是為某個男子而繫上的~第2句我也不是很懂~輪回三輩子都從某片桃花林走過嗎?
③ 桃花渡在哪
確定是"桃花"
還是說桃葉渡么?如果是的就是再南京
④ 「竹外桃花三兩枝」,它的下一句是什麼
下一句是「春江水暖鴨先知」,是宋代詩人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詩句。
全詩: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 · 蘇軾
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其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4)桃花搭渡3擴展閱讀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裡來了。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學家蘇軾題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創作的組詩。第一首詩題「鴨戲圖」,再現了原畫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詩人合理的想像,與原畫相得益彰。第二首詩題「飛雁圖」,對大雁北飛融入人的感情,側面表現了江南春美。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一說此詩作於江陰。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宋徽宗即位後,蘇軾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
⑤ 桃花三悅三是什麼意思
你說的這個應該是「桃花三月三」吧?指的應該是桃花在三月初三日開放。
註:
三月三,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這天人們都到江水邊洗掉身上的污垢,消災除邪。《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家家戶戶晚上要在房間里放鞭炮炸鬼。
三月三,也是傳說中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傳說這一天也是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因此又稱「王母娘娘千秋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日子逐漸演變成祀神活動。
傳說
農歷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
農歷三月三,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裡頌經祈禱。
農歷三月三,在歷史傳說中是黃帝出生的日子,春秋時代的歷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具茨山朝拜黃帝的記載,唐代以後,漸成規制,綿延至今。
習俗
漢族
台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唐代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
在江漢流域,有「三月三,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這一天,人們會將新鮮薺菜花洗凈後捆紮成一小束,與雞蛋等一起煮。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詩文中的「地米菜」即是地(薺)菜,傳說三月三吃地菜煮雞蛋,不僅可以驅鬼保平安,還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
畲族
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
傳統的「三月三」,又稱「烏飯節」,傳說這天為穀米的生日,家家要吃烏米飯。據悉,畲族的「烏飯節」源於一名畲族將軍帶領畲民起義,反抗唐統治者的一場斗爭。而烏飯是用一種叫「烏稔子」的野果的汁液,把糯米飯染黑製成。
畲族三月三歌會也十分著名。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 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
壯族
三月三歌圩,又叫歌婆節,是壯族的重大節日。壯族三月三歌節這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
三月三歌墟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對象以歌對答,此起彼伏徹夜不息。所唱內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一不唱。在歌圩中,還有拋綉球作為定親信約的,所以,它又是戀愛中青年傳達情意的場合。
侗族
「三月三」是報京侗族的一個民俗節慶,大約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有關「三月三」侗族節日的來歷,傳說很多。後人統一為「播種節」。其一,農歷三月將開始農時播種。村民們舉辦農忙前的播種節,痛痛快快地玩幾天。過了「三月三」節,寨上將停止一切娛樂活動,專心一意的搞好農業生產。其二,三月春暖花開,是男女青年播種愛情的好時光。
如今的「三月三」節已成全寨人請客會友,廣交親朋,相愛定情,經商貿易的綜合性節日。
布依族
三月三是布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古時稱為"地蠶會",適逢冬去春來、春耕播種時節,村裡的男女老少帶著家炒的玉米花,一同到田間地頭踏青,吃玉米花、唱山歌。這也象徵著把田裡的害蟲都吃掉,期盼當年獲得豐收。後來,布依族的"三月三"又演變為布依族的情人節,青年男女同來到山坡上對唱情歌。
瑤族
瑤族的「三月三」,又叫「乾巴節」。相傳在很久以前,野獸經常出入瑤族村寨傷人、損壞莊稼,為了保衛家園,寨子的民族英雄盤古率勇士上山狩獵、捕殺猛獸,盤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頂破腹部而當場死亡。那天正是農歷的三月初三,為了紀念民族英雄盤古,瑤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為紀念盤古的日子,取名為「三月三」。
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們都要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狩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並且烤成乾巴帶回家裡。婦女們則上山採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後染成紅、黃、藍、紫四種顏色的糯米飯敬獻盤古,年復一年,一直流傳到今天。
現在,瑤族同胞們雖然不再上山狩獵捕獸,但每到過「三月三」時,他們都會放下手中的農活休息一天,婦女們做針線活,男人們讀經書或者搞其它娛樂活動,而姑娘小伙們則相約到寨子邊的山坡上樹林里對歌,尋找自己的意中人。
黎族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
每年的「三月三」,正當山花爛漫、紅棉爭艷、檳榔飄香的時候,黎族男女便會穿上盛裝,帶著山蘭米酒、竹筒飯和粽子,從四面八方來到集會點祭祀始祖。當夜幕降臨,山風送爽時,上年紀者聚飲敘舊,而青年男女們就成群結隊相會對歌,表達愛情。天將破曉時,才依依惜別,相約明年「三月三」再相會。
苗族
「三月三」是苗族人民紀念先祖的傳統節日。據苗族古歌中傳說,在遠古時候,有五位苗族祖先(姓鄧、盤、李、趙、蔣)遠渡重洋來到海南島。他們在過海途中約定到岸後,各走一方、各自為生,但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要相逢一次。後來,遵照祖先的囑咐,每年三月三,苗族人民都要團聚在一起,以紀念自己的祖先。
這一天,苗族人民也家家殺雞抓魚、蒸三色飯,祭祀先祖。
土家族
三月三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在土寨苗鄉,有一種習俗,叫「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就是農歷三月初三日,家家戶戶做蒿子粑粑吃。據說,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進山勞作,出門辦事,就不會遭遇蛇咬傷,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其它相關
始於漢代的「三月三」廟會
「三月三」廟會是江都古鎮仙女廟的傳統「節目」。
農歷三月初三,正值「杜鵑竹里鳴,梅花落滿道」的時節,這一天,當街西斑帶河上一彎纖細的月牙兒悄悄落下,鎮東那株蒼老的榆樹梢上慢慢地透出一抹紅暈,此時,小鎮此起彼落地響起歡快的爆竹聲,整個小鎮開始沸騰地熱鬧起來。
太陽漸漸升起,居高臨下觀望:身著吉服的人群,像彩蝶游移,從四面八方向鎮上匯攏,繼而如春潮般地湧向廟場。大街小巷,爆竹紛飛,鑼鼓喧鬧,到處是節日的歡聲……
據說,此會始於漢代。相傳西漢末年,王莽造反,天下大亂,三月初三,漢高祖第九代孫劉秀被王莽追逃到仙女廟(當時稱蔡家莊)一帶,為一漁夫所救。後來,庄民感念劉秀的福澤,特建一金龍王廟(鄉民以為皇帝是金龍化身),以後每年三月三,都有四鄉八鎮的村民前來燒香朝拜,漸而演化成廟會。也有人說這「三月三」與農事有關。農忙開始,鄉民總是祈求風調雨順,所以,這一天先祭奠一下龍王,以求一年五穀豐登。此說,似更可信些。
傳說總歸是傳說,對於身居鄉間,辛苦的人們來說,這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廟會的來源並不重要,但這一自娛性的節日倒是令人嚮往。廟會那天,鎮上的居民要事先邀請外地的親友赴廟會。於是方圓數十里的男女老少雲集鎮上,甚至揚州、南京一帶的人,也有乘車趕來的,那場面煞是壯觀。
這一日,龍王廟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廟場四周,商販雲集,各種小吃遍布街中,諸種土產雜陳其間。耍猴的,舞刀槍玩棍棒的,打蓮花落唱道情的……吆喝聲、叫賣聲、鑼鼓聲,還有孩子手裡的小嗽叭、哨子的聲音,混合成一片,二三里外也聽得見。廟前有一處平地,但見香客摩肩接踵,面容虔誠,燒香的、燒紙錠的,火光熊熊,濃煙升騰。廟堂內燈燭輝煌,香煙繚繞,鍾馨聒耳,一片伽藍香氣。
行香開始,浩浩盪盪的隊伍起程了。只聽鑼鼓喧天,鞭炮震響。「馬匹」(充神馬的人)赤著上身,穿紅褲,臉塗花紋,口中橫銜一枝長鐵簽(代馬嚼口),手執四五尺長的鐵棍,在神前跪拜踴躍,揮舞開道。其後是香火隊,信徒們背著香袋,手執香火,排成4 行,徐徐而行。只見煙霧繚繞,縹緲彌漫,如入仙境一般。緊隨香火隊之後是鼓樂隊,樂師身穿青衫,腰束黃帶,手執鼓、拔、笙、簫、弦子、二胡等樂器,演奏樂曲。接下來,是人數最多的化妝的歌舞隊,各種歌舞爭奇斗勝,美不勝收。
耍木頭人戲的則靠一根扁擔,扛著一個小檯子,周圍有布擋,上面掛有一排排尺把長的小木偶,台前掛有一個小布簾,藝人在布擋下面一手牽引線,一手敲大鑼,嘴裡唱著台詞,台上的小木偶就繪聲繪色地表演起來,什麼《豬八戒招親》、《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集生、旦、凈、末、丑和文場、武場於一身,其景令人陶醉。
走在行香隊伍最後的,是那些逢大難不死的劫後餘生者,他們身穿大紅囚衣,口裡喃喃念語,三步一跪,五步一叩,感謝神明恩寵,祈禱保佑平安。行香隊伍吹吹打打,熱熱鬧鬧,行一程停一陣,停一陣行一程,緩緩地繞鎮一周後再折回龍王廟,這時已是紅日偏西……
「三月三」是廟會也是集場,十里方圓,處處是貨攤,吃、穿、用、耍,琳琅滿目,五彩繽紛。從正月起,外地商賈和手工業者,即分水陸兩路,或肩挑驢馱,或推車乘船,從四鄉八鎮湧向仙女廟,其中有土特產品、農副產品、農具和一些小商品。
最多的是「窯貨」和「水鮮」,窯貨即宜興一帶的大缸、砂鍋、綠瓮、鍋碗瓢盆等,水鮮則是寶應一帶的藕、荸薺,所以「三月三」的江都集又稱為窯貨集和水鮮集。而通州大布,本地的家機布,也倍受歡迎。趕集的人幾乎個個都拿著購來的物件,尤其是農民,扛著買來的嶄新農具,眉飛色舞,喜氣洋洋。
「三月三」龍王廟會,隨著歲月的流逝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人們精心組織、規模盛大的「三月三」新廟會。其時,南京的、蘇州的、上海的、揚州的、江都本縣的商賈、群眾雲集江都鎮十幾條大街上,有來賣貨的,有來買物的,有來看熱鬧的,有來采風的,還有來談對象相親的,真是萬頭攢動,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前後延續三天。
集市上各種貨物應有盡有,入口的糧油、糕點、水果、土產;穿著的裙衫、衣褲;農用的,抽水機,拖拉機、化肥、農葯;家用的,傢具、炊具、電器、化妝品……不怕買不到,只怕想不到,五花八門貨,樣樣能買到。
入夜,節日的江都鎮別是一番風景。所有的文化場所燈彩通明,鑼鼓喧天,茶座、劇場、舞場、溜冰場、游樂場、公園到處是;揚劇、淮劇、黃梅戲,有名的劇團、紅的角兒紛紛登台,聯袂演出。
這些文化娛樂場所已成為人們交流信息、洽談生意、聯系感情的好地方。可以說每次廟會都使江都人開拓了眼界,都使江都人結交了朋友,都使江都這個千年古鎮名聲遠播。
三月三情人節
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三月三的情人節由來已久。有詩為證,李白詩雲:「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中國的情人節是多麼的浪漫:一對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艷陽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何等境界?!不僅如此,我國在很久很久以前,親人相別,友人相離都有折柳相贈的習慣,也有詩為證:「垂柳無端饋贈別」。由此可見,情即為柳,柳即為情以成定式。老百姓將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尋花問柳,即源於此。今天我們雖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結情的場面,但是卻有著無數的情詩和情歌,足以讓我們享用不盡。另外,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間,至今還保留著三月三賽歌會的習俗。雲南的少數民族,在農歷三月三這一天,許許多多的靚男少女成群結隊對歌定情,互贈信物,幽會密林深處,這場面和歐美國家的情人節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三月歌圩節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綉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綉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黎族「孚念孚」的傳說
據說很久以前,七指嶺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個名叫亞銀的年青人告訴大家,說他夢見一隻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鼻簫誘捕它。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頂峰,他在山頂上吹起他心愛的鼻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隻百靈鳥才從幽谷中飛來,亞銀趕忙追捕,他追過一座山崗,最後亞銀定神一看,百靈鳥變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應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旱災解除後,未想到卻觸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靈姑娘捉去,這時亞銀趕來,他倆躲進一個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燒到山洞時忽然烏雲滾滾、雷聲大作、石裂山崩,把萬惡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壓死了。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親們聞訊趕來,目送他們,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們美滿幸福。這一天正是農歷三月初三,從此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個傳統節日。
為了慶祝三月三,准備工作要提前半個月進行。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腌好封存;婦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獵物和粽粑作為祭品,用以祭禮堂里的祖先,若出獵無所獲,則殺雞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老人們攜帶腌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眾望的老人家裡,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
宜豐潭山「三月三」傳統牛噓
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江西省宜豐縣潭山龍崗鄒氏發祖公的誕生日,要唱戲三天,以示祭祖。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潭山鎮一帶都要舉行傳統「三月三」物資交流大會(當地方言稱牛噓,即傳統牛交易會),來自上海、湖南、湖北、南昌、上高等省內外二百餘商家共萬餘人參加了有著三百多年歷史傳統物資盛會。每次物資大會都會有商品、土特產、種子、耕牛、花卉、書畫、娛樂等七大交易市場。
「三月三」物資交流大會起源於清朝初期潭山鎮龍崗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當時鄒氏村民為了方便十里八鄉鄉民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而舉行的以土特產、種子、耕牛為主的物資交易。幾百年來,這一傳統盛會一直來間斷並由當初龍崗村發展為現在潭山集市舉行,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參加交流的商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豐富多。
三月三鬼節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⑥ 食糜三戰呂布,作穡桃花搭渡.是哪個生肖
你好,答案是馬
屬馬的人比較難與人混熟,他們的防衛心很重,所版以平時跟朋友權在一起的時候都會覺得他們不太合群的樣子。但是如果你身為他們的朋友,並且真心對待的話,屬馬的朋友一定會對你加倍的好,你也一定會感受到他的那種真誠付出。如果朋友有困難,只要他能辦得到,必定是赴湯蹈火,不辭勞苦出手幫忙,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他們都不會推脫。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⑦ 三戰呂布,作穡桃花搭渡,是什麼意思
閩南俗話:食糜三戰呂布,作穡桃花搭渡:比喻好吃懶做的人。
閩南話解釋:食糜(吃飯);作穡(做事情)。
應該是豬吧
⑧ 桃花搭渡的男女主人公是誰
女主:桃花
男主:渡伯
故事梗概:
陳馥閨演桃花,陳水和演渡伯。蘇小姐和表兄隔一條江談情說愛,桃花身為奴婢,整天搭著渡船奔跑兩地;幕拉開,舞台變成一條江,江上有舟,舟泊岸,岸有柳,柳下桃花,舟上渡伯,早晚見面多,話題也多,唱個歌兒解解渡江的沉悶,下層人之情趣也。
「正月百花開,百花開來蜂蝶狂,昨夜的園門沒上鎖,桃花偷走來渡江。」
渡伯唱正月,以花蝶取笑桃花好象要私奔的模樣。
「二月木棉花,紅花開了開白花,白花飛落你身上,唇邊額角好安家。」
他以花取笑她的花樣的年華,她也以花取笑他的銀白歲月。
然後,渡伯以三月的雙飛燕笑桃花奔走兩地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卻孤單單;桃花則用四月趕著雙飛燕雨水上揭陽的鷺鷥,嘲笑渡伯比它們多了一隻腳(船槳),所以一年四季都守在江邊。五月的龍船,六月的荔枝……都各有所喻,悅耳,歡愉,幽默而富於潮州地方風味。
附:部分戲文
不過女戲子,台上台下;
無非刀馬旦,夢里夢外
——桃花渡
桃花搭渡我叫桃花渡,至於真名早已不在乎了,只知道我一生的記憶,除了那拉二胡的男子,就是高甲戲了,而,拉二胡,亦是為了高甲戲,所以,從有記憶開始,就一直念叨著高甲出戲……
遇到他是在我怎樣一個年紀,我及笄他弱冠,隨著幫主的顛沛輾轉,我也流離在一個又一個地方,戲幫里的姐妹換了一批又一批,在那個文字成災的年代……
桃花搭渡我描鳳眉,穿花袍,上了那戲台,台下是翹首以盼的閩南老人家,我微微一回頭,便瞥見我左手邊戲台上,那拉二胡的老李已經不在了,取代他的卻是個眉清目秀的小夥子,正在認真地試著手上的二胡音色,嗚嗚咽咽的二胡聲,雖不像《二泉映月》般優美,卻別有一番冷清……
微微斗個花槍,戲開場,生旦凈末丑就位,唱南音,文武腔,我至始至終只記得那嗚嗚咽咽的二胡聲,彷彿一台戲,就為了成全那眉清目秀的小夥子手裡的二胡唱……
神不守舍……
等到下面的老人用力鼓掌,我驀然發現戲近尾聲,我一個後空翻,卻不小心翻出場外,落到了那一群吹吹拉拉的班底中去,觀眾卻渾然不覺,把手掌鼓得沸沸揚揚,那麼張揚……
場邊的阿伯把我扶起,報以一笑,望向那眉目清秀的小夥子,他淡淡一笑,只是說了你功夫不到家……
桃花搭渡高甲戲,劇有綉房、旦丑,音分南曲、傀儡,唱用本嗓,清婉細膩,我雖不是花旦大家,卻也從小苦練,一身本事,何有不到家?只是不知道什麼迷了心神……
而已……
拋卻了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的說法,我虛心向那小夥子請教,卻發現他造詣比我深多了,什麼空翻什麼唱腔,什麼大碰場什麼鳳擺尾,信手拈來,渾然天成……
我問他為什麼不上台,他卻說台上太投入,怕忘了自己是誰,還是台下清醒,可以一邊看戲一邊思索,我微微一驚,這話像是出自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夥子的口中嗎?
卻一時忘了自己是個比他還輕輕的小妹子……
他會寫劇本,什麼《秦宮月》什麼《花田錯》,在他筆下都那麼栩栩如生……
漸漸迷了自己,在他創造的一片世界中……
「這里可以用個旁白,再予以閩南十三腔,這樣更貼近觀眾不是嗎?」我站在他的身邊,看著他的筆下,那叫昭君的美麗女子幽怨地出塞,筆下緩緩流出的,不是文字,而是歷史了……
我反而更驚嘆於他的歷史和文字底蘊,連那眉間一蹙的風韻,都被他描摹的黯然銷魂……
「你幹嘛叫桃花渡?」
「不知道,我從有記憶開始,就出現在高甲戲的戲幫里,而大人們,都這么叫我……」我迎著他的目光,微微一笑,突然發現眉清目秀的他在那一瞬有那麼一點迷人……
「哦,以後如果有機會,我專門為你寫一個劇本……」他擱下手中的筆,站起身,對著窗外那宛如亘古不變的戲台嘆一嘆息,背對著我,好生蕭索……
夜好深了……
高甲戲子,如果愛上了高甲戲,就再也愛不上其他,除非那其他也是高甲一份子……
我暗自慶幸眉清目秀的他也對高甲戲愛得願意朝生暮死……
而我也慶幸可以像個書童一般,陪著他,看著他筆下的人物生老病死、婚喪娶嫁……
有時候高甲戲真的是種藝術,在那一場又一場的藝術中,我唱戲,他拉二胡,什麼破不破曉都不在乎,只在乎在藝術里的男男女女,他們相識相知……
就像《花田錯》里褪色的山水仍然是邂逅男女的鏡花水月一般,得罪了花田,原諒了打擾……
願日子就這么一天一天過,我也心安理得……
最記得那麼一天,戲到一半,我還醉在貴妃醉酒中,一批紅衛兵串上台,直接把他拉走,而原因就是他那一場《亭房道》太多兒女私情太過纏綿悱惻……
我還來不及跟他說句話,等我回身過來,他已經消失在街角,那麼步履匆匆……
我至此再也沒見過他一眼,不知道是不是緣分難盡……
愛也匆匆一別……
而我在他的房間里,竟然發現了一本劇本,《桃花搭渡》,而且未完待續……
我知道這是他寫給我的劇本,劇里的男女最後什麼命運卻少了交代……
多可惜,這一殘譜不知道要殘多少年……
誰知一殘就是殘了六十年!
月惟西掛,淚也結霜……
我轉啊轉,不知道轉過了多少地方,演啊演,不知道把那《桃花搭渡》演繹了多少遍,雖然有始無終……
但始終尋不到那個眉清目秀的他,也尋不到這樣一個能續寫殘局的人了……
直至我白發蒼蒼,我才明白,今生只得一醉了,那高甲戲結下的情緣,我在繼續而他呢?
對於他說的台上太投入,我終於懂得,那是一種愛到極致愛到骨子的深沉,除了這樣,再也沒什麼理由那麼投入了……
高甲戲,還是那麼迷人,我看著台上那一張張稚氣的臉,那小生怯生生,那花旦聲音珠圓玉潤,那武丑翻起了十三個跟斗,一切宛如水過……
誰知道那台上有沒有那麼一對情愫暗生的小夥子小姑娘呢?
而我對高甲戲的那份眷戀,永不曾變過,就像我還期待能在垂垂老矣的年紀,還能驀然在左手邊看見那滿臉皺紋卻眉清目秀的老頭,在拉著《桃花搭渡》的續曲……
「不過女戲子,台上台下;無非刀馬旦,夢里夢外……」我淺淺一笑,離開那高甲戲場,背後搭配著南音,拉起了嗚嗚咽咽的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