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之權衡
① 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
給天下人制定斗、斛來計量物品的多少,那麼就連同斗斛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回秤錘、秤桿來計答量物品的輕重,那麼就連同秤錘、秤桿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符、璽來取信於人,那麼就連同符、璽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仁義來規范人們的道德和行為,那麼就連同仁義一道盜竊走了.
② 權衡輕重 權衡之下是什麼意思
【解 釋】:權衡:衡量.衡量哪個輕,哪個重.
比喻比較利害得失的大小.
很高興為您解答,祝你學習進步!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請及時選為滿意答案,謝謝~~
③ 什麼才是權衡之術
中國古代帝王的「權衡之術」
順治去世之前,曾經挑選了四位顧命大臣,他們分別是索尼、鰲拜、遏必隆、蘇哈薩克四人,目的就是平衡,問題是索尼年邁,沒有精力和鰲拜斗爭,晚年時借生病為名,退出政壇,但索尼有生一天,鰲拜也不敢放肆,當索尼去世之後,鰲拜便來個大挑戰,威脅康熙,結果失敗。究其原因,就是索尼一死,打破了平衡大局,才出現問題。作為一個領袖,應該集中精神搞平衡,否則就會惹來大禍。
中國的政治,深受唐太宗影響。話說唐太宗很重視李績的能力,希望他助太子。晚年的時候,他對太子說,李績是人才,你應該重用他,但你對他無恩,我先貶他,待你登位後,立即起用他,升他的官,他必為你效死力。果然這一招甚有力,日後更成為歷代用人不傳之秘。順治當皇帝的時候,只有六歲,當時受制於皇親國戚,以孝庄的精明,也要賠上自己的貞操,才穩住局面,保住順治的帝位。但政治斗爭非常殘酷,於是,追隨先帝打天下的武士將領,一個一個地被排斥,順治初,攝政王多爾袞要分化黃旗大臣,但索尼、鰲拜等人不肯依附,多爾袞便大力打擊,將索尼革除所有職銜,黜為平民;鰲拜免死贖身、削爵;遏必隆亦因為和多爾袞的人有過節,被奪世職,抄了家產的一半;蘇哈薩克比較幸運,他是多爾袞的近待,沒有被排斥。
這種狀況一直到了順治八年親政之後,順治大權在握,才分別將全部的人召回復職。索尼,一等伯;鰲拜,二等公;遏必隆,一等公。各人再次有出頭的機會,自然忠心效力於順治。
順治離世之前,已經挑了康熙當接班人,但康熙只有八歲,當然要找人輔政。吸取上次經驗,如果找皇親國戚輔政,會出現自己當年的問題,因為攝政皇親有野心奪權,於是他來個大改革,不找皇親國戚,向愛新覺羅家族以外找人,找來四位自己對他們有恩的輔政大臣來幫助康熙,四位輔政大臣自然也感激流涕,大家一同發誓:誓協忠誠,共生死,輔佐政務,不私親戚,不計怨仇。又強調:不私往來諸王貝勒等府受其饋遺,不結黨羽,不受賄賂,惟以忠心仰報先皇帝大恩。他們四人的誓約,當然有誠意,但要有一個條件,就是一個監察制度,或者是有一個危機,才不會誘惑他們四人越軌。孝庄皇後最精明的地方是沒有來個垂簾聽政,當時也有人勸她垂簾聽政,但她堅決拒絕。因為她不居其位,所以不會變成箭靶,出了政治不平衡的時候,她反而可以瀟灑而又主動地處理問題。如果她好虛名而居其位,她肯定是居虛名而受實禍,會處處受制於人。
四位輔命大臣最初是平衡的,但索尼一死,鰲拜便立即擴大實力,他首先收買了遏必隆,因為這個人見風轉舵,容易對付,另外一個蘇克薩哈呢?他和鰲拜對抗,並以為自己是忠貞的,是為了國家而對抗鰲拜的,滿以為憑著自己的忠心,可以得到朝廷力量打倒鰲拜,他的目的也是奪權,如果朝廷利用他而清算了鰲拜,自己便一生顯貴。可惜的是他打錯了算盤,孝庄盤算,康熙還未成氣候,斗不過鰲拜,只好借蘇克薩哈的人頭一用,先讓鰲拜斬了他的人頭,推高了鰲拜的驕傲和自大狂,並最後用他的囂張打倒自己。果然是一招高招,孝庄皇帝因此而換來幾年時間,培養了康熙的實力,最後戰勝了鰲拜。這也是在平衡中的平衡戰術。
④ 「權衡」一詞是怎麼來的
(1)[scale]∶稱量物體輕重的器具。權,稱錘;衡,稱桿
為之權衡以稱之。――《莊子專·胠篋》
平權衡,正度屬量,調輕重。――《史記》
(2)[power]∶喻指權力
執權衡。――《晉書》
(3)[rule;standard]∶法度;標准
使人盡力於權衡。――《韓非子》
【中醫】權衡 ①秤錘和秤桿。衡器的通稱。《素問·至真要大論》:「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不得相失也。」 ②比喻事物在動態中維持平衡的狀態。《素問·氣交變大論》:「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
⑤ 權衡的意思
權衡一詞有三個意思,分別為:
1、稱量物體輕重的器具。權,秤錘;衡,秤桿。
出自:《禮記·深衣》:「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
釋義:規與矩,取其大公無私之義;繩,取其正直之義;權與衡,取其公平之義。
2、評量;比較。
出自:朱自清 《民眾文學的討論》:「在這種局勢里,我們若能稍稍權衡於輕重緩急之間,便可知道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建設民眾的文學,而不是擁護所謂優美的文學。」
3、借指南北二方。
出自:《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規矩為輔,副以權衡。四維以定,八封相望。」
釋義:先測定東、西、北、南方位,又測定東南、西南、西北、東北方位,於是布列好八卦。
(5)櫻花之權衡擴展閱讀:
權衡的近義詞有:
1、衡量
意思:指考慮;斟酌。
示例:你衡量一下這件事該怎麼辦。
2、掂量
意思:.用手托著東西上下晃動來估量輕重。
出自:.茹志鵑《百合花》:「她看看我,看看通訊員,好像在掂量我剛才那些話的斤兩。」
3、估量
意思:根據某些情況,對事物的性質、數量、變化等做大概的推斷。
出自:《官場現形記》第一回:「那老漢點點頭兒,拿眼把他上下估量了一回。」
⑥ 權衡的釋義
1、[Scale]:稱量物體輕重的器具。權,秤錘;衡,秤桿。衡器的通稱。
①《素問·至真要大論》:「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不得相失也。」
②莊子·胠篋》:為之權衡以稱之《
③漢 司馬遷《史記》: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
2、[Power]:喻指權力
《晉書》:執權衡
3、[Rule;Standard]:法度;標准
①《韓非子》:使人盡力於權衡
②《舊唐書·職官志二》:「較之優劣,而定其留放,所以正權衡,明與奪,抑貪冒,進賢能。」
4、(Trade-off):生態學詞彙,指生物在資源(物質和能量)在繁殖、生長、維持等三方面進行分配。生物可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投入到某一功能或性狀上的量多,必然會減少投入到另一項上的量。
5、比喻事物在動態中維持平衡的狀態。
《素問·氣交變大論》:「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
6、顴骨和眉心
①權即顴,衡《後漢書 蔡邕傳注》「衡,眉目之間者也」。
②《戰國策 中山策》「眉目、准頞、權衡」
⑦ 秉熒惑之精氣,酌朱雀之權衡。」是什麼意思希望解釋的簡單一些因為我是小學學歷太難會不理解
這句話節選自明代茅元儀所著的《武備志••火葯賦》
主要形容火在火葯制備過程專中的重要性屬 ,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概就是
即保持了火星熒熒似火、行蹤捉摸不定的精華特性,同時選擇兼顧了五行四向中火屬性朱雀的重要地位。
⑧ 「權衡」一詞在古代是指什麼
稱量物體輕重的器具。權,秤錘;衡,秤桿。
《禮記·深衣》:「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
宋 蘇軾 《徐州蓮華漏銘》:「人之所以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識多寡,手知輕重,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計者,必付之於度量與權衡。」
嚴復 《辟韓》:「今又使之操其刑焉以鋤,主其斗斛、權衡焉以信,造為城郭、甲兵焉以守,則其勢不能。」
喻指權力。
《晉書·潘岳傳》:「雖居高位,饗重祿,執權衡,握機秘,功蓋當時,勢侔人主,不得與之比逸。」
太平天囯 黃期升 《建天京於金陵論》:「執權衡以御民, 金陵 偏黨之習潛消。」
指樞要。
唐 柳宗元 《與裴塤書》:「又不幸早嘗與游者,居權衡之地,十薦賢乃得一售。」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四:「子位處權衡,職當水鏡,居進退之首,握褒貶之柄。」
法度;標准。
《韓非子·守道》:「明於尊位必賞,故能使人盡力於權衡,死節於官職。」
明 方孝孺 《凝命神寶頌》:「出令發政,道為權衡;喜怒從違,以道為經。」
清 葉廷琯 《雙貞圖詩》:「後世論人毋執一,當奉聖語為權衡。」
評量;比較。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熔裁》:「權衡損益,斟酌濃淡。」
唐 劉禹錫 《祭韓吏部文》:「手持文柄,高視寰海,權衡低昂,瞻我所在。」
清 陸師 《之官真州述懷》詩之三:「權衡奢儉間,張弛有治義。」
朱自清 《民眾文學的討論》:「在這種局勢里,我們若能稍稍權衡於輕重緩急之間,便可知道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建設民眾的文學,而不是擁護所謂優美的文學。」
借指南北二方。
《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規矩為輔,副以權衡。四維以定,八封相望。」
清 錢大昕 《廿二史考異·史記五·龜策列傳》:「 魏 相奏事,言東方之神執規司春,南方之神執衡司夏,西方之神執矩司秋,北方之神執權司冬。此雲規矩權衡,指四方而言,亦四維為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