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詩賞析
1. 桃花源詩的內容及翻譯
一、原文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二、譯文
秦王暴政亂綱紀,賢士紛紛遠躲避。
四皓隱居在商山,有人隱匿來此地。
往昔蹤跡消失盡,來此路途已荒廢。
相喚共同致農耕,天黑還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濃蔭,莊稼種植按節氣。
春蠶結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雞犬互鳴吠。
祭祀仍遵古禮法,衣裳沒有新款式。
兒童歡跳縱情歌,老者欣然自遊憩。
草木花開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雖無年歷記時日,四季推移自成歲。
歡快安逸樂無窮,哪還需要動知慧?
奇蹤隱蔽五百歲,一朝開放神奇界。
浮薄淳樸不同源,轉眼深藏無處覓。
請問世間凡夫子,可知塵外此奇跡?
我願踏乘輕雲去,高飛尋找我知己。
三、出處
《陶淵明集》
(1)桃花源詩賞析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陶淵明晚年,約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事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
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二、作品賞析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
三、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
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准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2. 陶淵明《桃花源詩》的全文翻譯
原詩: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諄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譯文:秦始皇暴政,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隱居,黃綺等人於秦末避亂隱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隱居避世。進入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如桃花源之路於是荒蕪廢棄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谷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獲了卻不用交賦稅。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的唱著歌,老人歡快的來往遊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歷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麼用得著操心?桃花源的奇跡隱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卻向世人敞開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澆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試問世俗之士,又怎麼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我願駕著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志趣相投的人。
3. 《桃花源詩》 分析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qǐ)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往跡浸復湮(yān),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qì)。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zǔ)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yì)。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niè)清風,高舉尋吾契(qì)。
譯文:秦始皇暴政,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隱居,黃綺等人於秦末避亂隱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隱居避世。進入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如桃花源之路於是荒蕪廢棄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谷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獲了卻不用交賦稅。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的唱著歌,老人歡快的來往遊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歷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麼用得著操心?桃花源的奇跡隱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卻向世人敞開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澆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試問世俗之士,又怎麼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我願駕著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志趣相投的人。
賞析: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我們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值得與《桃花源記》參照閱讀。
4. 桃花源記詩文的賞析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397年)。
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區或湖南常德一帶。
為業:把……作為職業,以……為生。為,作為。
緣:順著、沿著。
行:行走這里指劃船。
遠近:偏義復詞,僅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見。
夾岸:兩岸。
雜:別的,其他的。
鮮美:鮮艷美麗。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而紛亂的樣子。
異之:以之為異,即對此感到詫異。異,意動用法,形作動,以······為異,對······感到詫異,認為······是奇異的。之,代詞,指見到的景象。
復:又,再。
前:名詞活用為狀語,向前。
欲:想要。
窮:盡,形容詞用做動詞,這里是「走到······的盡頭」的意思。
林盡水源:林盡於水源,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盡,完,沒有了。
便:於是,就。
得:看到。
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
舍:舍棄,丟棄,
初:起初,剛開始。
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才,副詞,只。
行:行走。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然,形容開闊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
平:平坦。
曠:空闊;寬闊。
屋舍:房屋。
儼(yǎn)然:整齊的樣子。
之:這。
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
雞犬相聞:(村落間)能相互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種作:耕種勞作。
衣著:穿著打扮,穿戴。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黃發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黃發,舊說是長壽的象徵,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發,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發。
並: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乃大驚:竟然很驚訝。乃,竟然。大,很,非常。
從來:從……地方來。
具:通「俱」,全,詳細。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通「邀」,邀請。
咸:副詞,都,全。
問訊:詢問消息,打聽消息。
雲:說。
先世:祖先。
率:率領。
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兩個詞。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邑人:同鄉(縣)的人。邑,古代區域單位。《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
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絕,絕處。
復:再,又。
焉: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從這里。
遂:就。
間隔:隔斷,隔絕。
世:朝代。
乃:竟,竟然。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於現代漢語里的「無論」。
為:對,向。
具言:詳細地說出。
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嘆惋:感嘆、惋惜。惋,驚訝,驚奇。
余:其餘,剩餘。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至,到。
去:離開。
語:告訴。
不足:不必,不值得。
為:介詞,向、對。
既:已經。
便扶向路:就順著舊的路(回去)。扶:沿著、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動詞,做標記。處處,到處。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達。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詣(yì):到。特指到尊長那裡去。
如此:像這樣,指在桃花源的見聞。
尋向所志: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尋,尋找。 向,先前。 志,名詞,標記。
遂:終於。
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人士。
也:表判斷。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 計劃。
未果:沒有實現。果,實現。
尋:隨即,不久。
終:死亡。
問津:問路,這里是訪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作品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凈,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於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其專注於一而忘其餘的精神狀態,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忽逢」與「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美,彷彿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出,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第二段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及至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進入桃源仙境之後,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後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最後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願「外人」重來。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願。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於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它所暗示於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於無意中得之而不可於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系。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消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污了這塊化外的凈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5. 桃花源詩翻譯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⑴。黃綺⑵之商山,伊人亦雲逝⑶。往跡浸復湮⑷,來徑⑸遂蕪廢。相命肆農耕⑹,日入從所憩⑺。桑竹垂余陰,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⑻。荒路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⑼,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⑽。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⑾,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異源⒀,旋復還幽蔽⒁。借問遊方士⒂,焉測塵囂外⒃?願言⒄躡輕風,高舉尋吾契⒅。
[注釋]⑴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無道,造成戰亂,賢人們都逃離世間。嬴氏,指秦王朝。天紀,指合理的社會秩序。⑵黃,夏黃公。綺,綺里季。秦末漢初時高士「商山四皓」中的兩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時也離開了世間。伊人,指桃源中人。雲,語助詞,無義。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進山的路漸漸湮沒。跡,足跡,代「路」。⑸來徑,來時的路,與「往跡」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勵致力於耕田。肆,盡力。⑺憩,休息。⑻這兩句的意思是,春天養蠶,絲盡歸己;秋天莊稼熟了,也不用繳納租稅。靡,無。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進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禮器。⑽游詣,遊玩。⑾紀歷志,歲時的記載。⑿這兩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異蹤跡從秦末到晉已隱沒了五百年,卻被漁人在這一天發現了。五百年,約數。敞,開放。神界,仙境。⒀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風俗跟澆薄的世風,二者本源不同。⒁這句意思是,漁人離開不久,它又隱沒了,指記中的「遂迷,不復得路」。⒂遊方士,游於方內的人,指世俗中人。⒃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測知塵世以外的事。塵囂,指塵世。⒄言,語助詞,無義。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參考資料: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id=46275&pgid=108424
6. 陶淵明《桃花源詩》的分析
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凈,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於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其專注於一而忘其餘的精神狀態,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忽逢」與「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美,彷彿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出,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第二段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及至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進入桃源仙境之後,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後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最後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願「外人」重來。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願。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於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它所暗示於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於無意中得之而不可於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系。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消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污了這塊化外的凈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7. 桃花源詩的解釋
譯文
秦始皇暴政,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隱居,黃綺等人於秦末避亂隱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隱居避世。進入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如桃花源之路於是荒蕪廢棄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谷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獲了卻不用交賦稅。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地唱著歌,老人歡快地來往遊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歷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麼用得著操心?桃花源的奇跡隱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卻向世人敞開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試問世俗之士,又怎麼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我願駕著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志趣相投的人。
賞析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我們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值得與《桃花源記》參照閱讀。
段落分析
第一段,敘述、說明桃花源中人的來歷,跟《桃花源記》中所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綺(綺里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實例,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或者說,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寫桃花源里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說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稅」,是說到了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用不著向官府繳納賦稅,說明沒有封建剝削和壓迫。接著寫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仍然保持著古代的禮儀,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由自在地游樂。最後寫那裡的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怡然自得。隨著季節的自然變化調節生活和勞作,所以連歷法也用不著,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
第三段,詩人發表議論和感慨。「奇蹤隱五百」,是說從秦到晉,桃花源中人隱居了五百年(概數,實際是約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說桃花源被漁人發現,泄露了這個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復還幽蔽」,是說桃花源剛敞開又立即與外界隔絕,也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說的「遂迷,不復得路」。人們讀到這里,往往會想,既然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已「處處志之」,那麼,怎麼會再也找不著呢?如果細讀《桃花源詩》就會發現詩人對這個問題是已經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異源」,意思是說,世俗生活的淺薄與桃花源中民風的淳樸,是格格不入,絕然不同的。試想,如果真在那麼一個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給劉子驥他們找到了,那麼,它還能獨立存在嗎?東晉末期,戰亂頻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詩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寫得那麼安寧、和諧,這正是對黑暗現實的一種否定。千餘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對桃花源的有無進行過探討。有人說,避亂逃難時,確實有許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窮鄉僻壤去過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據此而把這個理想與桃花源等同起來呢?顯然不能,因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詩人理想化了的。「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遊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塵囂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這是詩人抒發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駕起輕風,騰飛而起,去追求那些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們(其中顯然包括詩的開頭所說的古代賢者和桃花源中人)。
據蕭統《陶淵明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無弦琴是彈奏不出聲音的,撥弄它是為了「寄其意」,描寫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雖然超塵脫俗,無法實現,卻也正是為了「寄其意」。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來看,《桃花源詩》在有些方面確比《桃花源記》寫得更為具體、詳細。《桃花源記》局限於寫漁人的所見所聞,漁人在桃花源逗留時間不長,見聞有限。而《桃花源詩》顯得更為靈活自由,也便於詩人直接抒寫自己的情懷,因此我們讀《桃花源記》不可不讀《桃花源詩》。
後記
需要說明的是有人認為《桃花源詩》贊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種消極、倒退的表現。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詩人寫作的本意。所謂「古法」,雖是一種寄託,表示嚮往古代社會的淳樸,而並非是要開歷史的倒車;所謂「於何勞智慧」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表示憎惡與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淵明是一個「有志天下」「欲為為而不能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負而無法實現,這才是他的思想本質,我們讀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一點。
8. 桃花源詩的作品鑒賞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
詩分三段。開頭六句為第一段,敘述、說明桃花源中人的來歷,跟《桃花源記》中所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綺(綺里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實例,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或者說,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中間十八句為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寫桃花源里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相命肆農耕」,是說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稅」,是說到了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用不著向官府繳納賦稅,說明沒有封建剝削和壓迫。「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和《桃花源記》中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相照應,兩句意思大體一致。接著寫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仍然保持著古代的禮儀,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由自在地游樂。最後寫那裡的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怡然自得。隨著季節的自然變化調節生活和勞作,所以連歷法也用不著,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
最後八句為第三段,詩人發表議論和感慨。「奇蹤隱五百」,是說從秦到晉,桃花源中人隱居了五百年(概數,實際是約六百年)。「一朝敞神界」是說桃花源被漁人發現,泄露了這個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復還幽蔽」,是說桃花源剛敞開又立即與外界隔絕,也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說的「遂迷,不復得路」。既然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已「處處志之」,那麼怎麼會再也找不著呢?其實這個問題在《桃花源詩》里已經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異源」,意思是說,世俗生活的淺薄與桃花源中民風的淳樸,是格格不入,絕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麼一個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給劉子驥他們找到了,那麼,它就不能獨立存在。東晉末期,戰亂頻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詩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寫得那麼安寧、和諧,這正是對黑暗現實的一種否定。千餘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對桃花源的有無進行過探討。有人說,避亂逃難時,確實有許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窮鄉僻壤去過理想的生活。但顯然不能據此而把這個理想與桃花源等同起來,因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詩人理想化了的。「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遊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塵囂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這是詩人抒發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駕起輕風,騰飛而起,去追求那些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們(其中包括詩的開頭所說的古代賢者和桃花源中人)。
據蕭統《陶淵明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無弦琴是彈奏不出聲音的,撥弄它是為了「寄其意」,描寫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雖然超塵脫俗,無法實現,卻也正是為了「寄其意」。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來看,《桃花源詩》在有些方面確比《桃花源記》寫得更為具體、詳細。《桃花源記》局限於寫漁人的所見所聞,漁人在桃花源逗留時間不長,見聞有限。而《桃花源詩》顯得更為靈活自由,也便於詩人直接抒寫自己的情懷,因此讀《桃花源記》不可不讀《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和《桃花源記》都是描寫同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但並不讓人覺得重復。《記》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節,有人物,有對話,描寫具體,富於小說色彩;《詩》的語言比較質朴,記述桃源社會的情形更加詳細。《記》是以漁人的經歷為線索,處處寫漁人所見,作者的心情、態度隱藏在文本之後,而《詩》則由詩人直接敘述桃源的歷史狀態,並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慨與願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顯示桃花源的思想意義和審美意義。
有人認為《桃花源詩》贊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種消極、倒退的表現。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詩人寫作的本意。所謂「古法」,雖是一種寄託,表示嚮往古代社會的淳樸,而並非是要開歷史的倒車;所謂「於何勞智慧」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表示憎惡與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淵明是一個「有志天下」「欲為為而不能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負而無法實現,這才是他的思想本質。 現代文物收藏鑒賞家、天津佛教協會原名譽會長龔望《陶淵明集評議》:文則妙絕,詩則非淵明之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