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泉棋譜
1. 諤諤,各位童鞋幫幫忙。 揚州有什麼民間傳說 拜託~
揚州雷堂
在觀音山北面,平山堂東北面有一塊地方叫雷堂,而揚州著名的漢墓也在附近! 下面正題 主要說的是雷堂,而這個雷堂呢就是隋煬帝的墓穴所在~ 話說隋煬帝楊廣荒淫無道,作為一代君王他卻迷戀揚州,當時叫江都在揚州大建行宮,網羅天下美女在行宮作樂玩耍...大家都知道就不細述了~揚州美女多也是因為他把天下的美女都帶到揚州而成的! 後來隋煬帝終於死在揚州,死了就要安葬啊,結果葬哪都被雷劈,後人也是沒辦法於是想出了一個主意,雷是雷神發的,乾脆把楊廣葬在雷神家裡,這樣劈不了了吧!沒人會劈自己家的!所以隋煬帝的陵墓在雷堂!
————
鳳凰歇腳遺羽成島
泰安西南有座土墩,一年到頭不長草。天上飛過的鳳凰,曉得是塊寶地,就落下來歇腳。鳳凰不落無寶之地,這也被附近的一對石壁虎看在了眼裡。
這對石壁虎,本來是用來鎮水的,可一到夜裡就不安分起來,偷偷摸摸來尋寶。鳳凰瞧見了,心想這些寶貝都是屬於泰安老百姓的,可不能被你們取走,就飛下來驅趕石壁虎。雖然趕走了兩只石壁虎,鳳凰卻害怕它們重來,望著滔滔的湖水,忍痛從身上拔下一根羽毛,擋住了石壁虎的去路。鳳凰飛走了,羽毛也變成了一座狹長的小島,人稱鳳凰島。
——————
隋煬帝泰安尋妹妹
在泰安,流傳著隋煬帝到揚州尋妹的傳說。當年,隋煬帝登上帝位,只知道沉迷女色,不顧倫理的他,甚至將目光盯上了同父異母的妹妹瓊花公主。瓊花仙子不堪忍受他的騷擾,就輾轉來到了鳳凰島上隱居。
可隋煬帝還是知道了她的去處,說是要開運河,就一路開到了揚州。瓊花仙子自知難以逃脫,就投入了運河自盡。隋煬帝只好將瓊花仙子葬在了鳳凰島上,自己溜回了京城。
公主死後,墳墓上開出了八瓣的花朵,把花瓣研碎放入水中洗臉,女孩子的容顏就會變得好看起來。「揚州出美女」的說法,就是從那時候流傳開來的。人們知道花是由瓊花仙子變來的,就把花命名為「瓊花」。
——————
玉井:一塊玉石的「感恩」傳奇
現在百盛購物中心對面有「宋井」,宋井東側50米有「八卦井」,100米左右處有「玉井」。這3口井有名有姓,也都有著傳奇的故事。今天,我們先講「玉井」,這個故事還引發一位詩人寫下一首「新詩」。
舊時揚州有一戶窮人家,家中有兄弟兩人,哥哥已結婚,弟弟身體弱,不能外出勞作,生活起居便由兄嫂照料。哥哥在外經商,經常幾個月不在家,照顧弟弟的擔子就落在大嫂肩上。長年照顧多病的弟弟,大嫂不免產生怨言,有時借故外出,幾天不給弟弟送飯。 但弟弟沒有怨恨嫂子,反倒力所能及地為嫂子分憂,還用自己積攢下來的月例錢接濟過路逃荒的人。 有一次,一個腿受傷的老者逃荒路過他家,當時,弟弟正在門口吃餅,見老者住著拐杖,腿上還有傷,而天色已晚,便請老者進屋歇息,並讓嫂子留此人暫住。誰知,話一出口就被嫂子頂了回去,「不行,你要留他,你也出去流浪吧。」 老者見狀,拉著弟弟的手,感激地說,「小兄弟,謝謝你的好意,我今晚在你家門前歇息一下便可,不用為難你家嫂子。」說著就向門外挪身子。
弟弟不忍看到老者夜宿街頭,便上前拉,不想,無論怎麼用力,都拉不動老者。不得已,弟弟到柴房取了草墊給老者,又把自己僅有的晚飯——一個薄餅分給了他。 當日,天降大雨,半夜的時候,弟弟起床勸老者進屋,老者不肯。傾盆暴雨連降3日,老者夜宿弟弟門前3日。弟弟每日把自己的飯菜分給老者。第三天,雨停了,老者已不見,弟弟在老者歇息的草墊下發現一塊玉石,便將其拿回家放於自己盛放銅板的盒子里。
沒想到,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此後,每日盒子的銅板都會多出幾枚,弟弟有了花不完的錢。這個事情被嫂嫂發現後,對弟弟的態度也好了起來。後來,嫂嫂又將玉石放於米缸之中,米也每日多出一些。
時間久了,關於玉石的傳說被強盜聽到了。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3個強盜突然自屋頂跳下,站在嫂嫂和弟弟面前,要他們交出玉石。此時,弟弟很從容,弱不禁風的他站在強盜面前試圖保護嫂嫂,嫂嫂雖是女子,卻不忍弟弟有所損傷,也沖上前來。
這時,只見弟弟一個箭步沖到井邊,說,「玉石在這里。」弟弟把玉石投入自家井中。
強盜見玉石落入井中,便試圖將井水撈干,不想,舀水一尺,反漲三尺,玉石終不能得,盜賊見此只得搖頭作罷。
此後,這口井便被人們稱作「玉井」,相傳即使在揚州最乾旱的時候,也沒有乾枯過。
——————
揚州瘦西湖裡面的一點傳說~
傳說清代乾隆皇帝7次下江南,揚州是光顧頻繁啊~據說原本瘦西湖也是揚州富庶天下的鹽商的私宅,同時也是乾隆的行宮而有一次乾隆在揚州懷念北京的白塔,發出感慨~被鹽商洞悉聖意~於是連夜用鹽等材料堆成白塔,更加 純金打造了白塔頂端的金葫蘆~直到8國聯軍侵華,發現了哪么大一個金葫蘆,用直升飛機吊下去運走了!後人幾年過去,也不可能還用真金做白塔葫蘆只能依樣葫蘆,做了個外形一樣的假白塔
——————
桃花泉:一盤棋譜一卷夢?
明清時期,揚州圍棋興盛,許多國手會聚於此,被稱為我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價值最大的古譜之一的《桃花泉棋譜》,便與揚州的一口古井大有淵源,井名「桃花泉」。據說,這口井也是現存少有的與曹雪芹家有直接關系的遺址。井原址在現皇宮一帶,當時是在兩淮巡鹽御史官署(亦叫兩淮鹽漕察院)院內,可惜遺址現已不存在。 說到圍棋,就不得不說到兩個揚州人。一個是宋代的徐鉉,他改進了圍棋棋譜的記錄方式,他 的《棋圖義例》是我國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專門解釋圍棋基本術語的著述;另一個人則是把古代圍棋推向輝煌的黃龍士。他所處的明末清初時代,正是我國圍棋的春秋戰國時期,名手如雲,而當時的四大圍棋國手有三人定居揚州,其中包括我國古代圍棋巔峰時期的兩個代表性人物,范西屏和施襄夏。 二人定居揚州時都已是50開外,范西屏時居兩淮鹽漕察院內,院內有井名桃花泉,井邊有亭,當時許多國手往來於江淮,肯定會與范西屏對弈於亭上。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范寫出了著名的《桃花泉棋譜》,由當時的鹽政史高恆刊刻出版。《桃花泉棋譜》問世前六年,施襄夏的《弈理指歸》也刊行於揚州,巧的是為其出書的也是鹽政使,所以有人推測,施襄夏當時也住在桃花泉邊。 因為施、范二人,桃花泉成為一時勝跡,但它的故事尚不止於此。文史專家韋明鏵介紹,康熙年間,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兼任兩淮巡鹽御史,住在桃花泉旁。據說,曹寅也喜歡圍棋,常邀國手名士到住所對弈,當時,曹寅以觀棋為樂,並把棋譜記錄下來,集成冊也叫「桃花泉棋譜」。 是否可以如此猜測:曹雪芹或許因為幼年來過揚州,才把林妹妹的家放在揚州? 現在鹽漕察院已經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繁華的城市中心,新修建的文昌中路和繁華的市肆,與詩文中揚州「十里長街市井連」的景象相似。雖然水井已沒有了,站在繁華街景中,也許新的「夢」還會產生。
——————
蜀井:據傳此井通蜀地
唐代張祜有詩曰,「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詩里的禪智山光說的就是現在的竹西公園附近。相傳唐代這里有一口井,叫蜀井,又稱「還缽井」。據說,蜀岡之名,便與這口井有關。 據傳,唐代時,峨眉山有一個和尚,在山間修行。一日,和尚在山中一洞穴處遇到一書生,書生來自揚州。和尚雲游四方,卻未曾到過揚州,在這巴蜀深山,遇到一個揚州書生,心下好奇,便答道, 「這里是四川峨眉山。怎說是貧僧救了施主呢?」 書生說,只記得自己當日正在揚州禪智寺遊玩,不想一陣風從寺中一口井內呼嘯而出,把自己卷了起來,至於後面的事就想不起來了。 又一陣冷風從洞穴吹來,和尚不由向洞穴深處望去。他曾聽師父說過,這個洞穴通向很遠,至今沒有人走到過盡頭。每到廣陵潮起,洞穴深處都會湧出大量的水。 「難道此洞通廣陵?」就在這時,因多日未曾進食,書生暈死過去。和尚趕忙取缽到洞口為書生打水,竟發現洞口的水是往洞里流的。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和尚將自己的缽投入洞穴,缽子順水漂進洞穴。 「如果相通,缽子會在淮南某處出現。」這樣想著,和尚決定送書生回揚州。果不其然,和尚後在蜀岡一井中發現了當年丟失的缽,缽上還留有自己的法號。「蜀岡通蜀」也就在民間流傳開來,這口井便被叫做「蜀井」,又叫「還缽井」。 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我市文史專家湯傑說,還有一種說法是,昆侖山沿長江北岸向東延伸,經過四川,到揚州時已是小山包,於是人們便將揚州的小山包稱作蜀岡;另一說,蜀岡不成山脈,是孤山,蜀為「獨」字繁體字的右部,名稱由此而來。
2. 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著名棋手姓名,他們的棋風特點以及相關的圍棋理
王積薪是唐玄宗時的棋手。據《西陽雜俎》記載,開元年間,王積薪曾在丞相張說家住過一段時間,在那裡和一行和尚下過棋。王積薪自知棋力不差,不久便去投考翰林。果然一戰告捷,成為「棋待詔」。以後他就常在宮中陪唐玄宗下棋。 王積薪性情豁達,不拘小節。在棋藝上則刻意求精,勤勉好業。
劉仲甫字甫之,籍貫有濟陽(今屬山東)、江西、江南諸說。北宋哲宗、徽宗時獨霸棋壇、所向披靡的大國手。活動時期在元佑至政和年間。居開封(今屬河南),翰林院棋待詔,擅名二十餘年。人稱其技藝較唐代王積薪高「兩道」。 劉仲甫曾於紹聖元年(1094年)與名手楊中和、王珏、孫先會於彭城市樓聯棋,成我國現存最早的聯棋棋譜成都府四仙子圖。著有《忘憂集》、《棋勢》、《棋訣》及《造微》、《精理》諸集,今僅《棋訣》存。
周懶予(約1630-?),明末清初圍棋國手,名嘉錫,字覽予,浙江嘉興梅里鎮人。後來名聲越來越大,因同音而被人訛傳為懶予。
范西屏(1709-?),清乾隆時期著名圍棋國手。一作西坪,名世勛,浙江海寧人。與施定庵齊名。弈棋出神入化,著子敏捷,靈活多變,有「棋仙」之稱。著有《桃花泉棋譜》、《二子譜》和《四子譜》。
施襄夏(1710~1771),名紹暗,號定庵。浙江海寧人,生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卒於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清代著名圍棋國手,與程蘭如、范西屏、梁魏今並稱「清代圍棋四大家」,與范西屏、黃龍士並稱「清代三大棋聖」。
3. 日本圍棋在古代時是不是有很多非常強人物啊
王積薪 唐玄宗開元初國手,被選為翰林院棋待詔,至天寶末仍在世,是位高齡者。他從小勤於學棋,開元間,年輕的王積薪與國手馮汪在太原尉陳九言家金谷園中對弈了 9局,結果大勝。後來進翰林院任翰林。王積薪被譽為唐代第 1國手。他的著作有《金谷園九局譜》、《棋勢圖》、《鳳池圖》、《棋訣》等。
劉仲甫 字甫之,濟陽人,北宋神宗時已負盛名,為棋待詔,至哲宗紹聖初,在京擅名20餘年。他著述甚多,有《忘憂集》、《棋勢》、《造微》、《精理》、《棋訣》等傳世。《棋訣》至今尚存。
過百齡 又名文年,無錫人。生於明萬曆年間,是明代末年最有影響的棋手。他從小聰慧,好讀書。11歲時即以棋聞名,擊敗了稱為第2品的葉台山,一時名震江南。20歲時,應邀北上京師,據《無錫縣志》記載:「文年字百齡,以善弈游京師,天下高手築壁壘攻之者,無遠不至,卒皆屈於文年,逐群奉為國手。自是數十年,天下言弈者,以文年為宗。」著有《官子譜》、《三子譜》和《四子譜》,以《四子譜》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黃龍士 名虯,又名霧,字月天,江蘇 泰縣人,生於清順治初,少年時即以棋藝無敵於鄉里。於是他父親帶他去北京,游關外,會名手,開擴眼界,棋藝大進。南返後,與老國手盛大有決戰 7局,以壓倒優勢獲勝。只有周東侯勉強與之抗衡,然亦勝少負多。他16歲時便成國手,被譽為清初14聖人之一,與黃宗羲、顧炎武諸大儒並稱。著有《弈括》和《黃龍士全圖》傳世。
范西屏 名世勛, 海寧人, 生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范父是個棋迷,「以好弈破其家,弈卒不工」。西屏「少穎悟,自髫年愛習前賢之譜,罔不研心」,隨山陰名手俞永嘉學棋。西屏12歲時便與老師齊名,16歲成國手,20餘歲游京師,與名手較量,戰無不勝,威震全國。所著《桃花泉棋譜》為清代棋譜權威之作。
施定庵 名紹
4. 圍棋的圍棋古籍
中國古代來重要圍棋著作自朝代著作唐代以前《新論》《弈旨》《圍棋賦》《弈勢》宋元《棋經十三篇》《忘憂清樂集》《玄玄棋經》明代《弈旨》 《弈問》《弈旦評》《弈難》《弈史》清代《兼山堂弈譜》《弈理指歸》《弈理指歸續編》《桃花泉棋譜》《餐菊齋棋評》《圍棋發陽論》民國時期《問秋吟社弈評初編》《棋國陽秋》《圍棋入門》資料來源:
5. 桃花泉的棋譜《桃花泉》
清代「康乾盛世」,圍棋界也曾出現過一個小小的高潮。那時號稱國手者有兩人:一個是版施襄夏,一個是是范西權屏,時人並稱「施范」。施襄夏名紹闇,號定庵,浙江海寧人。他著子嚴密,稱全國第一,著有《弈理指歸》二卷,及《二子譜》等。范西屏,名世勛,也是海寧人。著子敏捷,靈活多變,有棋聖之稱,著有《桃花泉棋譜》等。他們下棋變化無窮,二人之間的對弈,尚有十局流傳至今,被稱為「范施十局」,圍棋界仍十分重視。 范西屏晚年客居揚州,當時,揚州是圍棋的中心之一。范西屏居此期間,學生卞文恆攜來施襄夏的新著《弈理指歸》,向范西屏請教。(卞也是施的學生),范據書中棋局,參以新意,寫成棋譜二卷。揚州鹽運史高恆為了附冀名彰,特以官署古井「桃花泉」名之,並用署中公款代印此書。這就是《桃花泉弈譜》。 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譜》二卷,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價值最大的古譜之一,這本書,「戛戛獨造,不襲前賢」,內容異常豐富、全面,精闢地記載了范西屏對於圍棋的獨特見解。此書則一出版,便轟動棋壇,風行一時,以後重刻版本很多,二百年來影響了無數棋手。
6. 古代遠古郅唐朝著名棋手
王積薪
(1)名人介紹:
(生卒年月不詳)唐代國手。開元、天寶間翰林院棋待詔。少年時學弈勤奮,開元初,王積薪在太原尉陳九言府的"金谷園"與國手馮汪連奕九局,大勝之;後來加以評注後,取名為《金谷園九局譜》。
(2)主要業績:
王積薪著有《十訣》、《金谷園九局譜》、《棋訣》三卷和《鳳池圖》一卷 。
劉仲甫
(1)名人介紹:
劉仲甫字甫之,濟陽人。北宋神宗時國手。相傳 劉仲甫在離京去京師考棋待詔時,曾路過錢塘,在城北的紫霄宮,與錢塘名手舉行過一場激烈的比賽,無人為敵。約在元佑(1086-1093)間入翰林為御前棋待詔,在京擅名二十餘年。
(2)主要業績:
劉仲甫一生寫了很多棋類著作,有《忘憂集》,《棋勢》,《造微》,《精理》,《棋訣》等。
過百齡
(1)名人介紹:
過百齡(伯齡) 名文年,明末清初棋手,無錫人。十一歲解弈,與人對局無對手,名噪江南。長大後與前輩國手林符卿激戰百餘局,佔有優勢。以後 數十年間,天下論弈者咸推伯齡為宗,奉為國手。過百齡熟悉當時流傳棋式,所著《四子譜》以讓四子為重點,參考古譜,有所創新。
(2)主要業績:
著有《四子譜》、《三子譜》、《官子譜》。
周覽予
(1)名家介紹:
周覽予(懶予) 名嘉錫,明末清初棋手,浙江嘉興人。幼年學棋,棋藝漸至妙境。 後與前輩國手年已古稀之過百齡對局,多勝。越數年,與名手十餘人會於杭州,時人以其名高,由諸名手輪番挑戰他應付自如。周覽予又與當時國手安徽二虎周東侯和汪漢年角逐,亦占優勢。 其人棋藝雖高,但為人謙虛,棋風綿密細膩,以柔制剛。
(2)主要業績:
遺譜刊為《周懶予先生圍棋譜》。
黃龍士
(1)名家介紹:
黃龍士 (1651-?) 清康熙年間棋手。名虯,又名霞,字月天,生於清順治八或十一年,江蘇泰州人。少年學棋,已有基礎。後漫遊北方,境界愈深。十八歲時以七戰全勝的優勢挫敗老年時期的國手盛大有;二十一歲時又擊敗名手謝友玉。當時國手如卞邠原、吳瑞徵、何闇公、凌元煥、程仲容等與之對壘,無不屈居下風,能竭力周旋者僅 周東侯一人,兩人在奕樂園激爭近三十局,時人稱為"黃龍周虎"。清閻若璩列黃龍士與黃宗羲、顧炎武等並稱"十四聖人"。
(2)主要業績:
遺譜約一百餘局。著有《弈括》、《黃龍士全圖》、《自擬譜十局》等。
徐星友
(1)名家介紹:
徐星友,名遠,浙江杭州人,清朝國手。徐星友年歲高於黃龍士,但甘拜黃龍士為師,初授三子,即《血淚篇》十局。
(2)主要業績:
徐星友著有《兼山堂奕譜》等。
范西屏
(1)名家介紹:
范西屏 (1709-?)清雍正、乾隆年間棋手。名世勛,浙江海寧人。生於康熙四十八年。學弈於俞永嘉、 張良臣,年十二即與師齊名。十三歲與俞永嘉、施定庵至杭州,請益於徐星友。十五歲受先屢勝俞永嘉,十六歲稱國手。乾隆四年與施定庵弈於浙江平湖張永年宅,凡十三局(一說十局)勝負相當,被譽為舊式對子局的高峰。 後人稱為"當湖十局"。翌年為松江錢長澤參究《殘局類選》手稿。三十八歲已被譽為一代棋聖。范西屏棋風遒勁靈變,當局時思路敏捷,受子棋尤為出色;對棋藝發展規律見解精闢,與梁魏今、程蘭如、 施定庵並稱"四大棋家"。有奕中李白之美譽。
(2)主要業績:
著有《桃花泉棋譜》,《二子譜》,《四子譜》等。遺譜一百三十餘局編入《海昌二妙集》等中。
施定庵
(1)名家介紹:
施定庵 (1710-1770) 清雍正、乾隆年間棋手。名紹闇,字襄夏,別號定庵,浙江海寧人。與范西屏為同里同學。幼年從父學琴,繼而學弈。十二歲時與范爭先,並隨俞永嘉、范西屏至杭州,請益於徐星友。施定庵與范西屏兩人在乾隆四年於浙江湖州對奕十餘局,即《當湖十局》,勝負相當。其棋風精嚴遽密,操算深遠,與梁魏今、程蘭如、范西屏並稱"四大棋家"。有棋中杜甫之美譽。
(2)主要業績:
著有《奕理指歸》、《續奕理指歸》,校訂《弈隅通會》。評譜《手批十八局》載於《弈程》,遺譜一百五十餘局編入《海昌二妙集》中。
劉棣懷
(1)名家介紹:
劉棣懷 (1897-1979) 名昌華,安徽桐城人, 生於南京。 十三歲從僧人可慧學弈,擅長激戰與治理孤棋,勝率甚高,棋界呼為"大將"。棋界每以他為四段的"准繩", 以衡量其他棋手所達到的棋藝等級。與顧水如、魏海鴻、陳藻藩並稱為建國前上海的"四大棋家"。 1958年全國圍棋賽第一名,1959年獲第一屆全運會圍棋第一名。1960年在中日圍棋友誼賽中戰勝日本七段瀨川良雄。
(2)主要業績:
著有《怎樣下圍棋》、《圍棋官子常識》、《圍棋布局初步》(與人合作)等。
7. 你認為圍棋古代高手的棋力更強,還是現代高手更厲害
我認為圍棋古代高手的棋力更強。
圍棋古代高手喜歡融合陰陽,用更多時間專注這一項目。有天賦學習圍棋,又能把大量時間花在圍棋上的,確實少之又少。圍棋是博弈很好的工具,在當時社會廣為流傳。圍棋古代高手平時沒有什麼消遣,圍棋既是消遣,又是吃飯的傢伙。因此平時有更多的時間花在這上面,而現代圍棋高手不學圍棋,還可以干別的,選擇更多,誘惑也多。古代有“棋待詔”制度,通過多重選拔,經過嚴格考核才能入選。而圍棋古代高手如果被君王看上,派去比賽,下棋關乎朝廷顏面,更加關乎他自己的前程和性命。
古代高手要有名聲,得下過多少場比賽慢慢磨練出來。而現代高手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才有那麼多棋譜可以演練。現代下圍棋的人沒有以前那麼多,那麼離開原有的棋譜,結果可能無法確定。因此我認為圍棋古代高手的棋力更強。
8. 我國古代圍棋大國手范西屏和施襄夏的婚姻
反正都不幸福,一個浪跡天涯,一個捲入政治案。具體我也不清楚
9. 桃花泉棋譜的介紹
清代「康乾盛世」,圍棋界也曾出現過一個小小的高潮。那時號稱國手者有兩人:一個是施襄夏,一個是范西屏,時人並稱「施范」。施襄夏名紹闇,號定庵,浙江海寧人。他著子嚴密,稱全國第一,著有《弈理指歸》二卷,及《二子譜》等。范西屏,名世勛,也是海寧人。著子敏捷,靈活多變,有棋聖之稱,著有《桃花泉棋譜》等。他們下棋變化無窮,二人之間的對弈,尚有十局流傳至今,被稱為「范施十局」(又稱「當湖十局」),圍棋界仍十分重視。
10. 看吳清源的介紹,講到一本《新桃花泉》棋譜,這是什麼書,中國還是日本的誰著的或給個鏈接,多謝。
作者:(清)范西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