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擂茶
A. 擂茶燉魚頭是哪裡的做法
擂茶流抄行於南方客家人聚襲居地,是客家的傳統的飲茶習俗。依據所處地域不同,主要有桃江擂茶、桃花源擂茶、安化擂茶、臨川擂茶、將樂擂茶等幾個比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種類。擂茶又名「三生湯」,即主要以茶葉、生薑、生米仁為主要原料,依不同地域習俗和不同時令輔以其他作料,也可根據自身口味酌情增補。擂茶主要用具有:擂缽、擂棍、撈子,樣式叫法不同地區有差異。擂茶功效依配料而定,主要包括:提神去膩、清心明目、健胃養脾、滋補益壽等
B. 現在常德桃花源的花開了嗎還有桃花源哪家的擂茶比較好呢價位是多少呢
開了一部分,還沒有全部開,四月中旬去最好,既錯開了桃花節高峰期內,有可以看到桃花。桃容花源景區的擂茶都一般,而且價格貴。建議去桃源縣城,從桃花源景區外面就可以坐車去桃源,在打摩的去桃紡,大概三塊錢就可以了。擂茶價位一般在十元一個人,人多可以講價。
C. 桃源擂茶的製作方法
擂茶發源於湖南桃源縣馬石村,又名三生湯,是一種漢族特色食品。主要流傳於湖南常德、益陽等地。起於漢、盛於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薑等為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葯(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東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飢。又一說,擂茶源於中原,盛於長江中下游。
各地擂茶製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選擇差別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兩大類。
比如福建西北部民間的擂茶是用茶葉和適量的芝麻置於陶制的擂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細末後加滾開水而成;廣東的清遠、英德、陸河、揭西、普寧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葉放進牙缽(內壁有紋路的擂茶陶盆)擂成粉末後,依次加上熟花生、芝麻後旋轉研搗,再加上一點鹽和香菜,用滾燙的開水沖泡而成;湖南的桃花源一帶有喝芝麻擂茶的特殊習俗。是把茶葉、生薑、生米放到山楂木做的碾缽里擂碎,然後沖上沸水飲用。若能再放點芝麻、細鹽進去則滋味更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熱,二要慢咽,只有這樣才會有「九曲回腸,心曠神怡」之感;湖南的桃江擂茶是芝麻和花生為主,放入碾缽里擂碎,後用白開水沖泡,再放點白糖。擂茶製成後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氣撲鼻,入口滑溜柔潤、甜爽。製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法上各有不同。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為「甜飲」。而桃源擂茶則放鹽,大多為「鹹食」。桃江的婦女懷孕後,有特別要喝擂茶的習俗,說喝擂茶越多,養出的嬰兒越白胖。
D. 擂茶有哪些種類種類,各自的做法又是什麼
擂茶流行於南方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的傳統的飲茶習俗。
依據所處地域不回同,主要有桃江擂茶、桃花源答擂茶、安化擂茶、臨川擂茶、將樂擂茶等幾個比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種類。
擂茶又名「三生湯」,即主要以茶葉、生薑、生米仁為主要原料,依不同地域習俗和不同時令輔以其他作料,也可根據自身口味酌情增補。
擂茶主要用具有:擂缽、擂棍、撈子,樣式叫法不同地區有差異。
擂茶功效依配料而定,主要包括:提神去膩、清心明目、健胃養脾、滋補益壽等~~
E. 包裝的擂茶怎麼喝怎麼沖求答案
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芝麻、花生等配料放進擂缽里擂碎沖沸水而成擂茶。擂茶在中國南方多有內分布,但製作容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選擇差別較大。又如福建西北部民間的擂茶是用茶葉和適量的芝麻置於特製的陶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細末後加滾開水而成;廣東的陸河、揭陽、普寧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葉放進牙缽(為吃擂茶而特製的瓷器)擂成粉末後,加上搗碎的熟花生、芝麻後,再加上一點鹽和香菜,用滾燙的開水沖泡而成;湖南的桃花源一帶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習俗。是把茶葉、生薑、生米放到山楂木做的碾缽里擂碎,然後沖上沸水飲用。若能再放點芝麻、細鹽進去則滋味更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熱,二要慢咽,只有這樣才會有「九曲回腸,心曠神怡」之感;湖南的桃花江擂茶是芝麻和花生為主,放入碾缽里擂碎,後用白開水沖泡,再放點白糖。擂茶製成後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氣撲鼻,入口滑溜柔潤、甜爽。製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法上各有不同。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為"甜飲"。而桃源擂茶則放鹽,大多為"鹹食"。
F. 擂茶的來源
客家擂茶的來源
土家族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處,一直有喝擂茶的習慣。擂茶又名「三生湯」,我們在前面介紹宋代的茶館時提到它,當時汴京的茶肆在冬季兼賣擂茶。據傳,它是東漢大將馬援征五溪蠻時發明的。土家族則稱擂茶偉「三生湯」,有兩個出典。一是因為它是用生茶葉、生薑、生米加水研搗烹煮而成,主要原料是三種,所以叫「三生湯」。還有一種說法稱「三生湯」的得名和三國時蜀國的張飛(而不是東漢的馬援)有關,說張飛有次率士卒過武陵壺頭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內),因瘴氣太盛,許多士卒都生了病。當地一位民間老醫生獻秘方擂茶給眾人喝,很快大家病都好了。張飛說,真是三生有幸。擂茶因此叫「三生湯」。明代朱權著《瞿仙神隱》,具體記載了擂茶的製法:先將芽茶用湯浸軟,加熟芝麻擂細,再加川椒末、鹽酥油餅,入鍋煎熟,再加栗子片、松子仁、胡桃仁,和水煮,即成擂茶,比現在的做法要復雜些。相傳明代劉基寫的《多能鄙事》一書,也有類似的記載都比現在的做法復雜。喝擂茶有清火明目、去濕發汗、合胃止熱的多種好處,因此,它成為土家人世代相傳的一種習俗。一天不喝,全身不爽。良宵佳日,擂茶是佳品;招待親友,又是「點心」,兼有「以茶代酒」和「以茶代點」的雙重含義。
--------摘自《中國古代生活叢書•中國古代的飲茶和茶館•古代茶俗與茶藝之少數民族的茶俗》由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於1995年出版
我們的擂茶,到底是客家人自己的特產,還是源於土家族,抑或是二者的結合,看來是會是個不解之謎?
擂茶的由來
.
擂茶為客家人招待貴賓的一種茶點,擂既研磨之意,以陶制擂碗將茶葉.芝麻.花生.等多種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熱開水沖泡調勻後飲用.擂茶能充飢解渴,也能當保健飲料飲用.
擂茶工具
一,擂缽:以陶土拉胚製成.
二,擂捧:以芭樂,油茶樹干為主要取材,選大小適中,長約 40 cm 鋸切後陰乾,再去皮即可使用
擂茶的材料
(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
擂茶的製作
(一) 傳統作法:將傳統材料放入特製的擂缽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中間過程並不斷加開水,使材料娭成漿狀,極為費工費時,有食用擂茶的家庭,連小孩都加入擂茶行列.
(二) 現代作法:1. 茶葉,芝麻以乾果機打碎備用.
2. 其餘材料可混合打碎,最後再加入松子仁一起打碎用.
3. 以上材料放進擂缽加入適當開水,用擂擂勻,並加入香菜或九層塔及適量的鹽.
4. 沖入沸開水即可與米仔共同食用.
擂茶的吃法
(一) 茶點用:可配合米仔,米粿,糕餅一起食用,別有風味.
(二) 正餐用:傳統是加『米仔』共食,用米飯亦可.當正餐時可炒一些萵苣,椰菜等綠色蔬菜,豆乾,花生,蘿卜乾,四季豆至蝦仁等都可當配菜.
擂茶養生功效
客家擂茶由來以已久,據指導老師葉老師的母親口述,( 葉彭效女士,民國三十七年自廣東陸豐縣來台 ) ,在大陸客家地區,擂茶是極為普遍的傳統飲食,每天早午約十點,三點,客家人都會吃一次擂茶,尤其老人家最嗜此物,而一般家庭若有客人來訪而沒有請吃擂茶的,會被恥笑待客不周.而過去許多客家民來台都帶著擂缽,擂棍,可見從前吃擂茶風氣之盛.
吃擂茶成習的老人大多很長壽,活到八,九十歲以上,這是因為他們將綠茶研成末,富含維他命 C,又將花生,芝麻等高營養單位的乾果研末並食,容易吸收,就現代觀點而言是相當健康,有機的飲食. 北埔農會推廣擂茶,用意在推廣多食用綠茶,米食及客家傳統飲食.
G. 世上神仙知不遠,桃花只待有緣人。 這句詩要怎樣解釋呢 主要是前半句
桃花源擂茶茶藝
陶淵明筆下的桃源仙境,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人間仙境與桃花源擂茶是有著傳奇般淵源的。欣賞「桃花源擂茶」茶藝,先了解一下「桃花源擂茶」來源的歷史背景。
傳說東漢建武二十五年春,著名的軍事家、伏波將軍馬援奉命率部征討五溪南蠻,帶兵路經烏頭村(即今天的桃花源)時,士兵突然染上瘟疫,一夜之間,病倒許多,馬援自己也染病在身。隨軍大夫想盡辦法也無濟於事,一籌莫展。這時,一個老婆婆從桃林茂盛處走來,言稱能治好這病。馬援即派兵六十,跟老婆婆一道採茶、挖姜、碾米、打柴、燒水,然後又用30隻用桃花源質地堅硬的石頭戳成的岩缽,將生茶葉、生薑、生米(需炒熟)放入其中,以三蒼子木的木棒搗擂,擂成漿糊狀後,再沖入開水,讓官兵每人喝一大碗。不久,士兵全好了。傳說這位老婆婆是位仙姑,這種湯名之曰"三生飲"或「五味湯」,就是「擂茶」。從此「擂茶」就流傳下來,成為桃花源民俗。
「桃花源擂茶茶藝」就是怡清源根據這個故事編創的,極具民俗風情,而且充滿傳奇。
歐洲客人對湖湘民俗文化充滿好奇
一聽到「桃花源擂茶茶藝」的表演音樂,就有說不出的輕快,一身充滿活力。音樂是湖南民歌「溜溜歌」改編的,湖湘韻味十足的旋律、跳躍的節奏,極具畫面感,茶藝師尚未出場就讓人感受到了桃花源人忙碌做擂茶准備熱情待客的情景。茶藝表演的是擂茶的整個製作過程。看到茶藝師在不同的階段分別將生米、生茶葉、生薑放入擂缽不停地擂、搗,就有極想參與的沖動,親自體驗一番做擂茶的樂趣。當茶藝師將黃豆、芝麻粉倒入鐳缽,與 「三生」融合在一起時,那種芳香的味道隔著舞台飄過來,讓人即刻有了通體舒泰之感。
「桑麻雞犬自成村,天遣漁郎得問津。世上神仙知不遠,桃花只待有緣人。」
「桃花源擂茶茶藝」 美在表演的親切、輕松,美在質朴的民俗風情和故事的傳奇。
H. 聽說桃花源擂茶,在常德有個代理店,請問誰知道他們的電話號碼
鼎城小圓盤往桃花源方向有多家擂茶店,只是不太清楚電話號碼。
I. 擂茶有什麼功效
功效:
擂茶只當作一般飲品。若當葯用,如祛風寒、消暑氣、清火解毒之用,可添加如細葉金錢、艾葉、小葉客食碗(馬蹄金)、班筍菜(薺菜)、黃花、薄荷等,同茶葉一起擂爛。各種配料,易熟品,切碎後,放入缽內由開水沖熟;難熟的,放入鍋內煮熟,同開水一起沖入缽內。
擂茶,又名三生湯,是一種特色食品。主要流傳於廣東汕尾市、益陽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於漢、盛於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薑等為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9)桃花源擂茶擴展閱讀:
分布范圍:
擂者,研磨也。擂茶,就是把茶葉、芝麻、花生等原料放進擂缽里研磨後沖開水喝的養生茶飲。擂茶在中國華南六省都有分布。保留擂茶古樸習俗的地方有:湖南的桃源、臨澧、安化、桃江、益陽、鳳凰、常德等地,廣東省的海陸豐、英德、陸河、揭西、五華等地。
江西省的贛縣、石城、興國、於都、瑞金等地;福建省的將樂、泰寧、寧化等地;廣西的賀州黃姚、公會、八步等地;台灣的新竹、苗粟等地。
另外,在江西省豐城市下轄的荷湖、羅山、蕉坑、鐵路、洛市、秀市等地(即當地所稱的河東地區),江西撫州南豐縣(桑田、太源、太和)等地,也有擂茶的習俗,不過至今不清楚其流傳的開始時間。其製作方法比客家人的擂茶簡略了許多。
悠久的歷史淵源
揭西擂茶有較為悠久的歷史淵源,陸羽《茶經》卷三「聞南方有一困蜀嫗作茶粥賣」,結合河婆地名的傳說,此蜀嫗可能就是指何婆。陸羽是唐朝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他所說的茶粥就是把茶葉碾碎成細米,加上米粉、油鹽,製成茶團或茶餅,飲用時搗碎,放些蔥、姜、椒、桂等調料,用水蒸煮,煮成一大鍋茶粥供大家食用,這就是最初的擂茶。
J. 擂茶的名稱是如何得來,客家人為什麼喜歡它
擂茶及其傳說 自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問世以來,地處湖南西北的桃花源便以游覽勝地吸引著中外遊客,而且還以其著名特產———擂茶,使人流連忘返。 「擂茶」,古時候人們稱之為「三生湯」。它是用大米、生薑、茶葉這三種主要原料特製而成的一種飲料,其製作方法比較簡單:將洗凈的生薑、經水泡後的上好綠茶、炒至5成熟的大米,放在陶制的擂缽里,用山蒼子樹(又名山胡椒樹)木棒將其慢慢擂成漿汁狀,這就是「擂茶腳子」。由於山蒼子樹本身具有一種特殊的幽香,所以,由它擂成的「腳子」,也滲透著山蒼子特有的香味。 沖服擂茶的方法是:先在碗里放進半湯匙「擂茶腳子」和少許食鹽(愛甜食者可放入糖),再將少量開水倒入碗內,把「腳子」及鹽(或糖)化淡,然後,將沸水沿茶碗邊斜沖入內。這時,整個碗面便冒起縷縷清香撲鼻的熱氣,大有使人心曠神怡、一飲為快之感。細品慢咽,香、辣、咸(甜)、澀四味俱全,異香綿長。待到擂茶下肚,脾胃舒展,筋骨酥鬆,神態昂然。如果把它與兩廣的油茶、青藏的奶茶及酥油茶相比,則油茶顯得太辣、奶茶又顯得太酸,而酥油茶更顯得太濃。 由於茶葉、生薑具有解表、驅寒濕、健脾胃的功能,因而又有強身的作用。 說起「擂茶」的葯用價值,在擂茶之鄉的桃源縣境內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東漢末年,朝廷有一位被封為「伏波將軍」的名將,名叫馬援,他奉命領兵西征五溪蠻,途經烏頭村(今桃源縣桃花源一帶)時,因這一帶瘟疫流行,數千名將士紛紛病倒,潰不成軍。正在這時,桃花山中一無名氏老嫗向馬將軍獻出了這一民間秘方———三生湯。 將士們飲下擂茶後,立即感到邪走瘟散,轉危為安。此後,「擂茶」名聲大振。現在,我國西南地區許多農村仍流行喝「擂茶」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