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桃花源資料

桃花源資料

發布時間: 2021-02-25 22:32:30

Ⅰ 我想知道關於桃花源記的詳細資料

桃花源記

陶淵明(南北朝)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內逢

桃花林,夾岸數百容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

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

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

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

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

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

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

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

遂無問津者。

Ⅱ 桃花源記的作者資料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專421),即南朝劉裕弒君屬篡位的第二年。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打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Ⅲ 桃花源記的所有資料

.作者筆下的桃花源,環境優美,氣氛寧靜.在這里,沒有君主;沒有戰亂,沒有貧富,沒有欺騙,是理想的社會.因為當時社會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所以寫下了桃花源記.
2 .這個問題太白痴了!我不想回答!!(你們老師!!!).
3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4 .優美,寧靜.
5 .淳樸,好客,熱情
6.不存在,只是陶淵明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對田園安逸生活的嚮往,所以描畫出的一個理想社會

《桃花源記》是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此文已成為初中語文教材的傳統篇目(現入選於人教社初語二冊)。要學深學透這篇千古名作,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了解作者生平。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卒後世稱「靖節先生」。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馬,祖父和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到陶淵明時,家境已沒落。陶淵明少年時代由於家庭和儒經的影響,對統治階級抱著幻想,有「大濟蒼生」之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處的時代卻是對他十分不利的。這時,反動的門閥制度發展到了頂點,門閥士族壟斷了高官要職,出身於庶族寒門的人則遭到無理的壓抑。陶淵明的曾祖陶侃雖以軍功取得晉朝的高官,但本身並非門閥士族。到了陶淵明時代,連這樣的家世也沒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會的重視。東晉政治又極端的腐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十分尖銳。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這種客觀現實對陶淵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變化有著深刻的影響。直到29歲陶淵明才出仕,以後十多年裡,他幾次做官,都不過是祭酒、參軍等職,不僅濟世的抱負無法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在老莊思想和隱逸風氣盛行的影響下,陶淵明早年便有愛慕自然,企羨隱逸的思想。所以,這十多年裡他一直「一心處兩端」,行動上也是仕隱無常。三十九歲時,他的思想有了更大變化。就在這一年,他親自參加了勞動。此後,他又作過鎮軍、建威參軍,因為「耕植不足以自給」,又一度為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逢郡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職而歸。從此,他結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堅決地走上了歸田的道路。

二、關注寫作背景。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這時作者歸隱田園已經16年了。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倉促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三、內容賞析。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四、至今沿用的成語。

《桃花源記》中共有三個成語至今沿用。它們分別是: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成語的意思已有所變化,我們大多使用它們的比喻義或引申義。「世外桃源」現在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豁然開朗」指一下子出現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領悟某種道理;「無人問津」指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如果同學們在作文時能適當地使用這些成語,那麼你的文章定會錦上添花,生動有味。由此可見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對提高我們的語言和文學素養是必不可少的。

Ⅳ 桃花源記的全部資料

桃花源記 - 【原文】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編輯本段 回目錄 桃花源記 -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香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竟然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從這里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驚訝。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後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注釋:
1.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的詩人。
2.太元:晉孝武帝年號。
3.武陵:晉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緣:循,沿著。
5.英:花。
6.盡:盡頭。
7.才:僅。
8.儼然:整齊的樣子。
9.屬:類。
10.阡陌交通:田間小路縱橫貫通。南北小路叫阡,東西小路叫陌。
11.悉:盡,全。
12.黃發: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
13.要:通「邀」。
14.咸:都。訊:消息。
15.邑人:老鄉。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16.間隔:隔離。
17.乃:竟然。
18.元論:不要說。
19.延:邀請。
20.扶:沿著。向:原先。
21.志:作標記。
22.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23.詣:拜訪。
24.劉子驥:晉代有名的隱士。
25.規:計劃。
26.未果:沒有成為事實。
27.尋:不久。
28.問津:問路,訪求。津,渡口。

出自本文成語:怡然自樂、豁然開朗、無人問津、乃不只有漢,無論魏晉、世外桃源

賞析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Ⅳ 桃花源記資料

這里好詳細

Ⅵ 桃花源記的背景資料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

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6)桃花源資料擴展閱讀:

作品主題

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准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Ⅶ 關於桃花的所有資料

桃花,即薔薇科植物桃樹盛開的花朵。桃花原產於中國中部、北部,現已在世界溫帶國家及地區廣泛種植。桃花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文學創作的常用素材。
中文學名:桃花
拉丁學名:Prunus persica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
綱:雙子葉植物
目:薔薇
科:薔薇
屬:李
種:桃
分布區域: 溫帶
花程式
桃花:*K5,C5,A∞,G1:1
表示桃花為輻射對稱花,萼片5個,離生,花瓣5個離生,雄蕊多而不定數,雌蕊一心皮,一室,子房上位。
桃花
桃花
桃花
簡介 桃花原產於中國中部及北部,栽培歷史悠久,後來逐漸傳播到亞洲周邊地區,從波斯傳入西方, 桃花的拉丁名稱 Persica 意思就是波斯。現在中國,法國,地中海,澳大利亞等溫暖地帶都有種植。性喜陽光、耐寒、耐旱、不耐水濕,種植時最好選擇空氣流暢處。營養需要為氮肥,秋季時最好追加些骨粉。現中國各地廣為種植。
常見種類
一、小花白碧桃:開白色小花,花瓣橢圓形,花萼花較少,花枝多褐色,帶有綠斑。
二、大花白碧桃:開較大的白花,有著圓形花瓣,綠色的花枝上密生著細毛。
三、五色碧桃:又稱撒金碧桃,大部分花為白色或微帶紅絲,間有一枝或數枝花 為粉紅色,也有一花或一花瓣白色與粉紅色各半。長圓形花瓣,花枝紅褐色。
四、千瓣桃紅:花為粉紅色,多為三輪花瓣,花絲粉紅。有些花則略近
桃花
紅色, 花絲紅色,花枝袍紅。
五、紅碧桃:開粉紅色花,近於重瓣,花枝紅褐色。
六、絳桃:花深紅色,萼筒紫褐色,深皺有毛。花枝綠褐色。
七、綠花桃:花瓣淺綠色,倒卵形,花枝綠色帶紅褐色斑點,花期較遲,大多 在4月中旬開花。
八、垂枝碧桃:枝下垂,花重瓣,花色有深紅、灑金、淡紅、純白多種。
此外還有壽星桃、紫葉桃等,前者開白花大花,花期較晚,樹形矮小,葉片較 大;後者主要特徵是葉片帶紫色。
形態結構
桃花
桃花為落葉喬木.葉橢圓狀披針形,葉緣有粗鋸齒,無毛,葉柄長1-1.5cm.高可達6一10米。樹干灰褐色,粗糙有孔。小枝紅褐色或褐綠色,平滑。花單生,有白、粉紅、紅等色,重瓣或半重瓣,花期3月。核果近球形,表面密被短絨毛,因品種不同,果熟6一9月。主要分果桃和花桃兩大類。變種有深紅.緋紅.純白及紅白混色等花色變化以及復瓣和重瓣種.
較重要的變種有 :油桃 、蟠桃、壽星桃、碧桃。其中油桃和蟠桃都作果樹栽培,壽星桃和碧桃主要供觀賞,壽星桃還可作桃的矮化砧。樹高4~5米。一年生枝條紅褐色。葉多呈披針形,葉緣有鋸齒,葉柄基部常生蜜腺。花型有薔薇型和鈴型兩種。核果除蟠桃外,多為圓形或長圓形,果面除油桃外,均布有茸毛。果肉白、黃色或夾紅暈,少數呈紅色;肉質柔軟、脆硬或密韌;核表面具不同溝點紋路,均為種和品種群的重要分類依據。
桃花是中國傳統的園林花木,其樹態優美,枝幹扶疏,花朵豐腴,色彩艷麗,為早春重要觀花樹種。
桃的果實是著名的水果;桃核可以榨油;其枝、葉、果、根俱能入葯;桃木細密堅硬,可供雕刻用。
生態習性
桃性喜光,要求通風良好;喜排水良好,耐旱;畏澇,如受澇3~5日,輕則落葉,重則死亡。較耐寒,華東、華北一般多可露地越冬。
桃花宜輕壤土,水分以保持半墒為好。不耐鹼土,亦不喜土質過於粘重,不擇肥料,其餘生態習性大致與梅類似。但生長勢與發枝力皆較梅為強,而不能持久,約自15齡起即始趨衰退。
一般樹齡可維持20~50年。桃樹進入花、果的年齡皆早,通常嫁接苗定植後1~3年即始花始果,4~8年進入花果盛期。生長迅速,一年能抽發數次副梢。根系發達,須根尤多;移栽易於成活。花芽每節1~2朵,幾無柄,花與葉大致同時抽發,而葉在花後長成全形。
多數桃花品種以長花枝為開花、結果之主要部位,但「壽星桃「等少數品種則多在短花枝、中花枝上著生花、果。華東、華中一帶多於3月中下旬開花,6~9月果熟。
蟲媒花,異花傳粉。
繁殖方法
桃花繁殖以嫁接為主,多用切接或盾形芽接。砧木華東多用毛桃(桃之半栽培類型),北方則用山桃(P. davidiana Franch.)但用毛桃或山桃砧所接之桃樹,皆有樹齡短而病蟲害多之弊;如改用杏(P. armeniaca L.)為砧木,雖嫁接較費力,初期生長略慢,但壽命長而病蟲少。
砧木種子以秋播為便;或用濕砂秋後層積種子,至來年早春取出播種即可。播種時,通常行距40~50厘米,株距10~20厘米,溝深約5厘米,每處一粒。春播時如芽已萌發,要用土覆好幼芽。
芽接多在7~8月進行,砧木以用一年生充實的實生苗為好,二年生砧亦勉強可用。芽接成活率很高,多在95%以上;當年多不萌發,來春檢查一次,成活者去砧芽使桃花接穗抽發,未活者可即補行切接繁殖。
切接在春季芽已開始萌動時進行,選去春生長充實的桃花枝條,截成6~7厘米長枝段,要帶2節芽(1節亦可),切口長2~3厘米,砧木以一、二年生苗為好,過老者欠佳。約在砧木離地5厘米處截頂,然後切接。接後即須培土,略蓋過接穗頂端即可。切接成活率,一般可達90%或更高。
栽培技術
桃花移栽、定植多在早春或秋冬落葉後進行,種在排水陽光充足的地方,種植穴內當施基肥(人糞尿、堆肥、餅肥、骨粉等),促使花芽分化。幼齡苗木可行裸根移植;大苗及大樹,尤其是較名貴的品種,最好帶土團移植,或至少根部浸蘸泥漿,然後移栽,以保證成活。整形以自然開心形為主,修剪可較梅略重,既行疏剪,又加短截,對樹冠內的纖細枝,交叉枝和病蟲枝,都加以剪除,多於花前進行,盆栽者則可延至花後進行。 一般每年冬季施基肥一次,花前和6月前後各追肥一次,以促開花和花芽形成。此外,平時應適當中耕、除草。病蟲害主要有桃蚜、桃粉蚜、桃浮塵子、梨小食心蟲、桃縮葉病、桃褐腐病等,當及時防治。
養護要點
桃花
1、桃花澆水:不幹不澆,澆時要適量,防止積水造成爛根。
2、桃花施肥:每年開花花後各施一、兩次液肥,其餘時可不施肥。
3、桃花修剪:桃花為一年生充實之桃的腋芽,7月間分化花芽,第二年春季開花的習性,因此要注意修剪,幼桃以養成桃冠為主,開花後及時進行修剪,對開過花的枝條,只保留基部兩三個芽,其餘剪除。夏季對生長過旺的枝條,進行摘心,促使花芽形成。對於長勢不大好的植株,應避免修剪過多,應抑強扶弱,並注意枝 條分布均勻,造成優美的株形。
4、桃花換盆:每年春分時進行。換盆時在盆底放些磷肥作基肥,剪除過密根系,填入新的盆土。
防治病害
桃花防治病蟲害:桃花會產生縮葉病,可在病初起時每半月噴一次波爾多液刷 塗樹干防治。蚜蟲、刺蛾、天牛等蟲害可人工捕捉或噴農葯殺除。桃花為春節室內瓶插的好材料,為了確保它在春節開花,可進行催花處理。一般是在落葉後把盆移放到7℃以下冷涼地方,春節前一至一個半月再把盆移入室內,先給10℃左右的溫度,以後逐漸提高室溫,在20至25℃環境中,經過十五至二十五天即可開花。
桃穿孔病、桃炭疽病、桃流膠病是三種最為常見的桃花病害。
桃花
桃穿孔病
主要危害葉片,同時也危害枝梢和果。一類是由細菌引起的穿孔病稱細菌性穿孔病,另一類是由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穿孔病。溫暖多雨的季節利於桃細菌性穿孔病的發生,是桃花普遍發生的病害。桃真菌性穿孔病則容易在溫暖多雨的條件下發生,樹勢衰弱、排水不良、通風透光差的桃花植株易感病。加強管理,增施基肥,改良土壤,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是防治桃穿孔病的主要方法。同時注意剪除病殘體,減少再侵染病原。在早春發芽前噴波美3-5°石硫合劑,可兼治害蟲,生長期可噴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對細菌性穿孔病可選用鏈黴素、土黴素、井岡黴素等殺細菌性葯劑。
桃炭疽病
主要為害果實,葉和新梢也能發病。桃花開花時如遇低溫多雨則更易發病。消滅病梢、枯枝、僵果,減少越冬菌源是其主要防治方法,也可於花前噴波美5°石硫合劑。花後可用50%退菌特600倍,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噴施。
桃流膠病
主要危害枝幹,對樹齡較大的植株危害較為嚴重。加強桃樹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抗性,及時有效地控制樹干害蟲,減少不必要的機械損傷是防治的主要方法,也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殺蟲劑、殺菌劑。
桃縮葉病
主要發生在早春低溫多雨的季節。消滅越冬病菌,主要防治方法是噴施波美3—5°石硫合劑,l:1:100波爾多液,也可在花瓣露紅時用70%代森錳鋅500倍,70%甲基托布津1000倍噴施。特徵:桃花為落葉喬木.葉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粗鋸齒,無毛,葉柄長1-1.5CM.花單生,先葉開放,幾無柄,多粉紅色,5瓣,花期3-4月,6-9月果熟,變種有深紅、緋紅、純白及紅白混色等花色變化以及復瓣和重瓣種。
桃花食品食譜
桃花粥取桃花(干品)2克,粳米100克,紅糖30克。將桃花置於沙鍋中,用水浸泡30分鍾,加入粳米,文火煨粥,粥成時加入紅糖,拌勻。每日1劑,早餐1次趁溫熱食用,每5劑為一療程,間隔5日後可服用下一療程。適用於血瘀表現(如臉色暗黑、月經中有血塊、舌有紫斑、大便長期干結)者。此粥既有美容作用,又可以活血化瘀。但此粥不宜久服,且月經期間應暫停服用,月經量過多者忌服。如用新鮮桃花瓣效果更好。鮮品每日可用4克。
桃花豬蹄美顏粥桃花(干品)1克,豬蹄1隻,粳米100克。將桃花焙乾,研細末備用。把豬蹄皮肉與骨頭分開,置鐵鍋中加水,旺火煮沸,撇去浮沫,改文火燉至豬蹄爛熟時將骨頭取出,加入粳米及桃花末,繼續用文火煨粥,粥成時加入適量細鹽、味精、香油、蔥花、生薑末,拌勻,隔日一劑,分數次溫服。本方有活血潤膚、益氣通乳、豐肌美容、化瘀生新之功效,適用於面部有色斑的哺乳女子。產後服用此粥,既可通乳,又可去除面部色斑,並滋潤皮膚、補益身體。
桃花增白方桃花(干品)60克,冬瓜仁75克,橘皮45克,共研成極細末,置瓷瓶中備用,每次1克,每日2~3次,飯後用溫糯米酒送下。本方有活血化瘀、去斑增白、潤膚悅色之功效,可用於顏面較黑或面有黃褐斑者。
桃花丸取初開桃花,烘乾研磨過篩,煉蜜為丸,早晚各服6克。此丸對肝鬱氣滯、血行不暢所致面色黯黑或見粉刺、痤瘡、蝴蝶斑者均有良效;還可用於婦女痛經及偏頭痛的治療。
桃花茶取桃花(干品)4克,冬瓜仁5克,白楊樹皮3克。於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日採集桃花,曬干,保存。每天取桃花干品與冬瓜仁、白楊樹皮置杯中,沸水沖泡,加蓋,10分鍾後可飲。可反復沖泡3~4次,當茶水飲用,每日一劑。適用於有面部黑斑、妊娠色素斑、老年斑者,以及日照較強地區的皮膚較黑者。孕婦及月經量過多者忌服。
桃花酒桃花(農歷三月初三日採集)及上等白酒各適量。將桃花倒入酒壇中,加上等白酒,以酒浸沒桃花為度,加蓋密封,浸泡30日之後啟封,潷出葯酒另放,每次取葯酒5~10毫升飲用,早晚各1次。將桃花瓣放回酒壇,加適量白酒再浸45日,作為第二次葯酒,每次服10~20毫升,早晚各1次。健康中青年男女皆宜,飲之可防病美容悅色。月經量多者忌服。
桃花白芷酒採集花苞初放的桃花300克,白芷40克同放於瓶中,加上等白酒1000毫升,密封,一個月後開封取用。每日早晚各飲桃花白芷酒1盅,同時倒少許葯酒於手掌之中,雙手對擦,待手心發熱後,來回擦面部。本方能去除臉部黑斑,治療面色無華、黑斑及產後臉色黯黑等,一般使用40~60天,色斑消失,面色變得紅潤光澤。
碧桃花的花語和象徵代表意義:有消恨之意
花色艷麗無比,是觀賞桃花中的極品。碧桃原產我國,在我國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漢代時傳到波斯、印度,繼而傳至歐洲,最後又傳到日本。碧桃樹,樹皮灰色,主幹粗而壯,樹高可達3-4米,每年3-4月開花,有重瓣花、單辯花之分,大多不結果,花色豐富多彩,是著名的觀賞花卉。
相關傳說:
桃花源里有一種桃花,花瓣開了一層又層,顏色血紅血紅,活象牡丹花,它的名字叫做碧桃花。據說,它是陳碧的鮮血幻化成的。陳碧流了血,卻再也止不住。流著流著,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他身子一歪,一頭靠在桃樹上,便化成了桃林里的一棵最大最大的碧桃樹。

Ⅷ 桃花源記背景資料

寫作背景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這時作者歸隱田園已經16年了。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倉促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資料來源:http://ke..com/view/94220.htm

Ⅸ 桃花源記作者資料

陶淵明
陶淵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庄》《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幾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灸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1、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20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2、詠懷詩 以《雜詩》12首,《讀山海經》13首為代表。《雜詩》12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13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10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
3、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大約作於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志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朴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麼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像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朴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歷程,與世長辭。他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和星子縣交界處的面陽山腳下。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征土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

陶淵明去世後,他的至交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下《陶征土誄》,給了他一個「靖節」的謚號。顏延之在誄文中褒揚了陶淵明一生的品格和氣節,但對他的文學成就,卻沒有充分肯定,陶淵明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後幾十年裡,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認。

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統,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重視,愛不釋手。肖統親自為陶淵明編集、作序、作傳。《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專集的第一部,意義十分重大。肖統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贊「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時期,陶淵明的文學地位,雖得不到應有的肯定,但他的詩文作品,流傳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

到了隋唐時期,有越來越多的詩人喜歡陶淵明的詩文,對陶淵明的評價越來越高。

初唐王績是位田園詩人,他像陶淵明一樣,多次退隱田園,以琴酒自娛。其蹲硨蟆肥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