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村的那些事兒
Ⅰ 急求水滸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的情節概括
魯智深去大相國寺的路上,路過了桃花村,得知當地太公的女兒將要被桃花山上的強盜強娶,今晚就要成親。於是答應幫助太公,當夜,強盜(即「小霸王」周通)來成親。
魯智深便在洞房裡等著,當周通進去要鬧洞房的時候,被魯智深幾拳打倒,逃回了桃花山。周通回去告訴了桃花山上的大頭領李忠,李忠要給周通報仇,於是下山來找魯智深。
當他見到魯智深的時候,納頭便拜。原來以前魯智深和李忠見過面,於是魯智深做主,罷了這門親事。魯智深、李忠、周通便一起到了桃花山上。
不久魯智深要辭別,李忠、周通吝嗇,不肯拿出山寨里的錢為魯智深做盤纏,便下山去打劫了。魯智深就把桌上的金銀酒器拿了,又奔向大相國寺。
(1)桃花村的那些事兒擴展閱讀
魯智深原名魯達,是關西人氏。他早年在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種諤)麾下從軍,積功至關西五路廉訪使。後來,小種經略相公(種師道)鎮守渭州,麾下卻沒有將領幫護。老種便將魯達調撥到渭州,讓他在小種的經略府擔任提轄官。
魯達一次在茶坊吃茶,結識了史進,因久聞其名,便請他到酒樓喝酒。他們在途中又遇到史進的開手師父李忠,便邀請李忠一同前去。
三人來到潘家酒樓,剛剛開始喝酒,便聽到隔壁閣子有女子哭泣。魯達詢問原因,卻得知是民女金翠蓮被惡霸「鎮關西」強娶後拋棄。而所謂的「鎮關西」,卻是狀元橋下殺豬賣肉的鄭屠。
魯達不禁勃然大怒,當場便要去打死鄭屠,被史進、李忠苦苦相勸。他當即湊了十五兩銀子,給金老、金翠蓮父女做盤纏,讓父女倆回去收拾行李,准備次日離開渭州。三人又喝了幾杯,便離開潘家樓,在街頭分手,各自返回住處。
魯達次日一早便趕到金氏父女投宿的客店,安排他們安全的離開,直到金氏父女已經出城走遠,方才離開客店。他趕到鄭屠的肉鋪,並以經略府的名義讓鄭屠親自將肉切成臊子。鄭屠先切十斤精肉,又切十斤肥肉,整整忙活了一個早晨,卻被告知還要再切十斤軟骨。
鄭屠這才知道魯達是在戲弄自己,惱怒之下抄起刀便去和魯達拚命,結果被魯達一腳踹倒。魯達怒罵鄭屠,連打三拳,竟失手將其打死。
他見情勢不妙,一邊聲稱鄭屠詐死,一邊迅速離開現場。鄭家發現鄭屠已死,便到官府告狀。官府卻因魯達乃是軍官,先去請示了小種經略,這才派人去捉拿魯達。而這時,魯達早已逃出了渭州。
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惡霸鎮關西,為了躲避官府緝捕便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智深。後又因搭救林沖,流落江湖,與楊志、武松一同在二龍山落草。三山聚義後加入梁山泊,排第十三位,上應天孤星,擔任步軍頭領。他在征四寇的戰役中累立戰功,生擒方臘後在杭州圓寂,追贈義烈昭暨禪師。
Ⅱ 水滸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情節概括
魯智深去復大相國寺的路上,路過制了桃花村,得知當地太公的女兒將要被桃花山上的強盜強娶,今晚就要成親。於是答應幫助太公,當夜,強盜(即「小霸王」周通)來成親,魯智深便在洞房裡等著,當周通進去要鬧洞房的時候,被魯智深幾拳打倒,逃回了桃花山。周通回去告訴了桃花山上的大頭領李忠,李忠要給周通報仇,於是下山來找魯智深。當他見到魯智深的時候,納頭便拜。原來以前魯智深和李忠見過面,於是魯智深做主,罷了這門親事。魯智深、李忠、周通便一起到了桃花山上,不久魯智深要辭別,李忠、周通吝嗇,不肯拿出山寨里的錢為魯智深做盤纏,便下山去打劫了。魯智深就把桌上的金銀酒器拿了,又奔向大相國寺。
Ⅲ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起因:魯智深離開五台山文殊院,在山下鐵匠鋪打了一條水磨禪杖、一口戒刀,便取路往東京而去。他「夜住曉行」,半個月後來到桃花山,因錯過了宿頭找不到客店,便到山下的桃花村劉太公家中借宿。
經過:魯智深聽聞桃花山二寨主周通欲強娶劉太公之女,便決定為劉太公解除逼婚之憂。他假扮劉小姐,躲在洞房中,將前來成親的周通痛打一頓。周通逃出桃花村,回山寨去請大寨主為自己報仇。而所謂的大寨主,卻是魯達在渭州結識的李忠。李忠與魯智深相認,請他上桃花山做客。
結果:周通聽從魯智深的勸告,折箭立誓,取消了與劉小姐的婚事。魯智深在山寨中住了幾日,見李忠、周通「不是慷慨之人,作事慳吝」,便打算離去。李忠便與周通下山劫掠商旅,表示要將劫到的財貨送給魯智深作路費。魯智深卻趁二人不在,捲走寨中的金銀酒器,不辭而別。
(3)桃花村的那些事兒擴展閱讀:
小霸王周通同很多適齡青年一樣,他也渴望一份美好的愛情,於是在借糧的過程中他把綉球拋給了劉太公的女兒,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周通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有什麼不可以,他大大方方的給劉太公下了聘禮:20條蒜條金 一匹高檔綢緞,這是相當有檔次的聘禮了,而且周通還友好的表示隔一天再成親;
雖然有些倉促,但至少沒有使用暴力手段,這比以後他在梁山上的同事王英和董平要高尚得多,王英下山只要是有姿色的就搶上山,董平投降宋江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殺了東平太守搶了人家的女兒,而身為桃花山強盜的周通卻是以禮示人,以德服人。
Ⅳ 水滸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的全部內容
魯智深去大相國寺的路上,路過了桃花村,得知當地太公的女兒將要專被桃花山上的強盜屬強娶,今晚就要成親。於是答應幫助太公,當夜,強盜(即「小霸王」周通)來成親,魯智深便在洞房裡等著,當周通進去要鬧洞房的時候,被魯智深幾拳打倒,逃回了桃花山。周通回去告訴了桃花山上的大頭領李忠,李忠要給周通報仇,於是下山來找魯智深。當他見到魯智深的時候,納頭便拜。原來以前魯智深和李忠見過面,於是魯智深做主,罷了這門親事。魯智深、李忠、周通便一起到了桃花山上,不久魯智深要辭別,李忠、周通吝嗇,不肯拿出山寨里的錢為魯智深做盤纏,便下山去打劫了。魯智深就把桌上的金銀酒器拿了,又奔向大相國寺。
Ⅳ 求小霸王醉入金銷帳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的精彩片段
那大王來到庄前,下了馬。只見眾小嘍羅齊聲賀道:「帽兒光光,今夜做個新郎。衣衫窄窄,今夜做個嬌客。」劉太公慌忙親捧台盞,斟下一杯好酒,跪在地下。眾莊客都跪著。那大王把手來扶道:「你是我的丈人,如何倒跪我?」太公道:「休說這話,老漢只是大王治下管的人戶。」那大王已有七八分醉了,呵呵大笑道:「我與你家做個女婿,也不虧負了你。你的女兒匹配我也好。我的哥哥大頭領不下山來,教傳示你。」劉太公把了下馬杯,來到打麥場上,見了香花燈燭,便道:「泰山何須如此迎接?」那裡又飲了三杯。來到廳上,喚小嘍羅教把馬去系在綠楊樹上。小嘍羅把鼓樂就廳前擂將起來。大王上廳坐下,叫道:「丈人,我的夫人在那裡?」太公道:「便是怕羞不敢出來。」大王笑道:「且將酒來,我與丈人回敬。」那大王把了一杯,便道:「我且和夫人廝見了,卻來吃酒未遲。」那劉太公一心只要那和尚勸他,便道:「老漢自引大王去。」拿了燭台,引著大王,轉入屏風背後,直到新人房前。太公指與道:「此間便是,請大王自入去。」太公拿了燭台,一直去了,未知凶吉如何,先辦一條走路。那大王推開房門,見裡面黑洞洞地。大王道:「你看我那丈人是個做家的人,房裡也不點碗燈,由我那夫人黑地里坐地。明日叫小嘍羅山寨里扛一桶好油來與他點。」魯智深坐在帳子里都聽得,忍住笑,不做一聲。那大王摸進房中,叫道:「娘子,你如何不出來接我?你休要怕羞。我明日要你做壓寨夫人。」一頭叫娘子,一面摸來摸去。一摸摸著銷金帳子,便揭起來,探一隻手入去摸時,摸著魯智深的肚皮。被魯智深就勢劈頭巾帶角兒揪住,一按按將下床來。那大王卻待掙紥。魯智深把右手捏起拳頭,罵一聲「直娘賊」,連耳根帶B070子只一拳。那大王叫一聲:「做甚麼便打老公?」魯智深喝道:「教你認的老婆!」拖倒在床邊,拳頭腳尖一齊上,打得大王叫救人。劉太公驚得呆了。只道這早晚正說因緣,勸那大王,卻聽的裡面叫救人。太公慌忙把著燈燭,引了小嘍羅,一齊搶將入來。眾人燈下打一看時,只見一個胖大和尚,赤條條不著一絲,騎翻大王在床面前打。為頭的小嘍羅叫道:「你眾人都來救大王。」眾小嘍羅一齊拖槍拽棒,打將入來救時,魯智深見了,撇下大王,床邊綽了禪杖,著地打將出來,小嘍羅見來得兇猛,發聲喊都走了。
Ⅵ 急求《水滸傳》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主要內容
《水滸傳》魯智深大鬧桃花村主要內容:
魯智深在去大相國寺途中路過桃花村,假扮劉太公小女,打了來庄逼親的小霸王周通。當李忠來幫周通報仇時,與魯達相認,遂而到桃花山聚義廳商議休了親事。
魯智深嫌李、周二人慳吝,執意下山。趁李忠、周通下山劫掠金銀給他時,兩拳打翻兩個小嘍羅,自拿山寨金銀,後逃走。
(6)桃花村的那些事兒擴展閱讀:
智真長老修書一封,讓魯智深去東京大相國寺投奔自己的師弟智清長老,並贈送他四句偈言,稱「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魯智深離開五台山文殊院,在山下鐵匠鋪打了一條水磨禪杖、一口戒刀,便取路往東京而去。他「夜住曉行」,半個月後來到桃花山,因錯過了宿頭找不到客店,便到山下的桃花村劉太公家中借宿。
魯智深聽聞桃花山二寨主周通欲強娶劉太公之女,便決定為劉太公解除逼婚之憂。他假扮劉小姐,躲在洞房中,將前來成親的周通痛打一頓。
周通逃出桃花村,回山寨去請大寨主為自己報仇。而所謂的大寨主,卻是魯達在渭州結識的李忠。李忠與魯智深相認,請他上桃花山做客。
周通聽從魯智深的勸告,折箭立誓,取消了與劉小姐的婚事。魯智深在山寨中住了幾日,見李忠、周通「不是慷慨之人,作事慳吝」,便打算離去。
李忠便與周通下山劫掠商旅,表示要將劫到的財貨送給魯智深作路費。魯智深卻趁二人不在,捲走寨中的金銀酒器,不辭而別。
Ⅶ 魯智深大鬧桃花村、大鬧五台山50字情節概括
1.大鬧桃花村
魯智深去東京大相國寺的途中,聽說桃花山強盜要強搶劉小姐成親,於是大鬧桃花山。魯智深去東京大相國寺討職事僧做。魯智深下山,在桃花村遇桃花山二頭領小霸王周通欲強娶劉太公之女。
魯智深為劉太公解除逼婚之憂,假扮太公小女,打了來庄逼親的周通,大頭領李忠為二頭領報仇,與魯達相認。李忠、魯達、劉太公三人到桃花山聚義廳,休了親事。魯智深趁李忠、周通下山劫掠金銀給他,自拿山寨金銀,從後山滾下而去。
2.大鬧五台山
魯智深在寺中難守清規戒律,結果酒醉大鬧五台山。按規定和尚是不能喝酒的,但魯智深喜歡喝酒,很難忍得住。一次喝了酒撒起酒瘋,幾十個人都按不住他。第二次喝酒,他的禍闖大了,把山腰的亭子和泥塑的金剛都打壞了,長老沒法再原諒他了。
智真長老只得讓他去投東京汴梁大相國寺安身,長老說:「我這里不能留你了,我介紹你去東京大相國寺,我師弟在那兒當長老,他會安排你的。」臨別贈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7)桃花村的那些事兒擴展閱讀:
重返五台山
魯智深在隨宋江受招安、征遼得勝後陪同宋江,重上五台山,參禮智真長老。參拜了剃度他出家的智真長老後,長老道:「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魯智深臨別時智真長老再贈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魯智深原名魯達,出場時頭裹芝麻羅萬字頂頭巾,腦後兩個太原府紐絲金環,上穿一領鸚哥綠絲戰袍,腰系一條文武雙股鴉青絛,足穿一雙鷹爪皮四縫干黃靴。
魯智深,本名魯達,綽號「花和尚」,法名智深,中國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經典人物形象之一。渭州(今甘肅平涼)人,生活在北宋年間,原名魯達,當過提轄,又稱魯提轄。身長八尺,長得面闊耳大、鼻直口方。
為人慷慨大方,嫉惡如仇,豪爽直率,但粗中有細,與史進、林沖、武松、楊志等交好。因見鄭屠欺侮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出家當和尚,法號智深,後與楊志、武松佔領二龍山擔任大頭領。
在梁山泊一百單八將中排第十三位,星號天孤星,梁山上司職步軍總大將。征方臘得勝後隨錢塘江潮而圓寂,死後追封義烈照暨禪師。
Ⅷ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的原文(水滸傳)
智真長老修書一封,讓魯智深去東京大相國寺投奔自己的師弟智清長老,並贈送他四句偈言。魯智深離開五台山文殊院,在山下鐵匠鋪打了一條水磨禪杖、一口戒刀,便取路往東京而去。他「夜住曉行」,半個月後來到桃花山,因錯過了宿頭找不到客店,便到山下的桃花村劉太公家中借宿。
魯智深聽聞桃花山二寨主周通欲強娶劉太公之女,便決定為劉太公解除逼婚之憂。他假扮劉小姐,躲在洞房中,將前來成親的周通痛打一頓。周通逃出桃花村,回山寨去請大寨主為自己報仇。而所謂的大寨主,卻是魯達在渭州結識的李忠。李忠與魯智深相認,請他上桃花山做客。
魯智深到裡面,再把直裰穿了,和李忠都到廳上敘舊。魯智深坐在正面,喚劉太公出來。那老兒不敢向前。智深道:「太公,休怕他,他是俺的兄弟。」那老兒見說是「兄弟,」心裡越慌,又不敢不出來。李忠坐了第二位;太公坐了第三位。
魯智深道:「你二位在此,俺自從渭州三拳打死了鎮關西,逃走到代州雁門縣,因見了灑家齋發他的金老。那老兒不曾回東京去,卻隨個相識也在雁門縣住。他那個女兒就與了本處一個財主趙員外。和俺廝見了,好生相敬。
不想官司追捉得灑家甚緊,那員外陪錢送俺去五台山智真長老處落發為僧。灑家因兩番酒後鬧了僧堂,本師長老與俺一封書,教灑家去東京大相國寺投了智清禪師討個職事僧做。因為天晚,到這莊上投宿。不想與兄弟相見。
卻才俺打的那漢是誰?你如何又在這里?」李忠道:「小弟自從那日與哥哥在渭州酒樓上同史進三人分散,次日聽得說哥哥打死了鄭屠。我去尋史進商議,他又不知投那裡去了。小弟聽得差人緝捕,慌忙也走了,卻從這山經過。
卻才被哥哥打的那漢,先在這里桃花山紮寨,喚作小霸王周通,那時引人下山來和小弟廝殺,被我嬴了他,留小弟在山上為寨主,讓第一把交椅教小弟坐了;以此在這里落草。」
周通聽從魯智深的勸告,折箭立誓,取消了與劉小姐的婚事。魯智深在山寨中住了幾日,便打算離去。李忠便與周通下山劫掠商旅,表示要將劫到的財貨送給魯智深作路費。魯智深卻趁二人不在,捲走寨中的金銀酒器,不辭而別。
(8)桃花村的那些事兒擴展閱讀
宋江接掌梁山泊後,改聚義廳為忠義堂,並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魯智深坐鎮前軍寨,在七位守寨頭領中位列第三。 智取大名府時,魯智深扮作行腳僧人,混入城中為內應,並與武松一同奪取南門。
夜打曾頭市時,魯智深與武松、孔明、孔亮一同攻打正東大寨,並在混戰中亂箭射死蘇定。攻打東昌府時,魯智深與武松、孫立等一同押運糧草,引誘張清出城劫糧,卻被張清用飛石將光頭打「鮮血迸流」。
Ⅸ 魯智深大鬧桃花村簡介
魯智深大鬧桃花村」補充資料
就小說論人物,水滸傳應劫而生的三十六天罡及七十二地煞中,真正的好漢可說寥若晨星。可惜群盜的首領和軍師,都不是好漢。吳用雙手提著兩條銅鍊,專攻心計,殺人不見血,不是條好漢。宋江身背招文袋,反覆在閰婆惜那兒留宿,為個人權力,交結綠林人物,露出尾巴,也不是條好漢。(我記不清他翻臉殺那女人時,是用的摺刀還是用的撲刀)。相反,浪子燕青是用自己全心全意的精誠去探求淳樸的生活境界,是條好漢;他和別人都能自然相處,包括他救主人盧俊義和向道君皇帝赤膽進果。宋江和吳用瑣碎的思慮,使梁山泊那種清新的境界趨於破滅,因為他們在互相緊結的善惡中,只想佔好人的名聲,並無好人之實行,讓別人去擔當惡人的名,結果造成是非混淆,想像力癱瘓。宋江在梁山泊立法,不是根據精神製造條文(像摩西的十誡),而是仿效朝廷的條文,假造精神的罪人。
水滸傳的作者,在開章的寓言中,用幽默的筆調寫洪太尉;幽默是信仰的防腐劑,可以防止條文失去精神。在使人絕望的瘟疫中,太尉既然如此膿包,天師又已遺世深隱,只有從深淵中掙扎出來的魔君,以一片混沌的意志,向這個痛苦世界來投生,使人猛然體會到一陣像久旱生陰雲那樣慘淡的努力。這些惡魔投生的動機是善的,他們對當時枯槁的世界,有雷雨的催生作用。
※魯智深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里扯斷玉鎖。咦!錢塘江訊潮來,今日方知是我。」
這是莽和尚魯智深的結局,杭州六和寺中,中秋滿月之時,留下此偈,圓寂休止。人生之中,多的是「漸修」,經歷萬端,逐漸了解,原本都是些後知後覺,差勝不知不覺,白來人間走一遭的;少有的是那「頓悟」,別看他渾渾噩噩,到頭來一朝心頭忽地大放光明,一通百通,就此全盤洞察人生,擺脫了名韁利鎖,擺脫了所有一切束縛,既自由而又自然地瀟灑而去。這只是極少充具大智慧的人方能到達的境界,平常的一般人何能企求及此?是以一百零八人中,惟獨魯智深有五台山之行,早在第四回中,智真長老就曾慧眼識他。由此可知作者安排人物的深意。
魯提轄出場在第三回中,義助金氏父女,三拳打死鎮關西,那三拳打得好,各有形容:第一拳打在鼻上:「恰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第二拳打在眼上:「也似開了個絲帛鋪的,紅的黑的絳的,都滾將出來。」第三拳打上太陽穴:「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想來人生不平,小者可以酒消,大者,非劍不能消也,遇著了如鄭屠這等不明是非,不講情理的蠻橫惡霸,就只有以武力懲暴才能快意!水滸傳的這一段,為後世萬千無拳無勇的文人一吐積悒,該當為此浮一大白。
殺人亡命,從此舍棄了武官職份,開始了他頂天立地,江湖闖盪的義俠之行;五台山清凈佛門與他不合,那些梵唄唪經的儀規,哪能稍減他胸中自由的烈火,生成就是個獨來獨往,鋤強濟弱的英雄,世俗的羈勒對他一概無用。是以他能「解下絛,把直裰帶子都嗶嗶剝剝扯斷了。」樂蘅軍女士解說他解脫皈真的意象:「因此,他才能沖出深隱遺世的山門,投入濁流中去救世人。」(樂作「梁山泊的締造與幻減」),傅述先先生更說他:「是使信仰脫離偶像及條文回到真精神。花和尚像濟公,是個力行仁愛的酒肉和尚。」(傅作「談水滸傳的兩個和尚」)兩位都說得極好,筆者也以為宗教儀規雖能在慣性之下使人寧一靜定,但總也難免出世離塵的自私逃避;深隱修持只是一己,何如去憑恃智力助人付出?五台山之行對魯智深來說,是一處與聞潮坐化相連的先兆伏筆,是一段在比較之後始能濾清的過程,但卻絕不是仁者智深長久的棲止。如他,就必須獨持禪杖,決然遠去,一如昔年達摩的孤身曳杖,乘葦渡江,從此展開了他悲壯的萬里之行。
桃花庄義助劉太公;瓦官寺中,悲憫老僧,餓著肚子去抗暴;酸棗門外,大相國寺菜園之中,雄力倒拔垂楊,結識了豹子頭林沖,其後林沖被害流配,野豬林中,董超薛霸相害,魯智深的禪杖自天外飛來,及時救了好友。他可是講理的,聽得進林沖的相勸,不曾殺了兩個解差。這是他的仁者之心,從不濫殺無辜,不像那充滿著疑慮感傷的石秀、武松,從來不肯以平常心去對人,老是像貓一樣地在監視,等候小耗子犯罪,而結果又果如所料,被他逮到機會,以正義執法自居,抓過來開膛破腹剜心。
花和尚在桃花村假扮新娘,壞了周通的好事,又把他打得遍體鱗傷,可說侮辱加上傷害,甚於殺父母之仇。以小霸王的任性使氣,竟會對花和尚心服,讓劉太公留下女兒養老送終。由此可見魯智深尊重民間所信所行的風俗,也可見周通外強中乾,欺善怕惡。可是更基本的原因還是在花和尚自己能「不念舊惡」,因為記仇往往是互相影響。他打周通時,脫得赤條條,是表示一種「無我」的作為,他並沒有用文明社會中重重自我的意識去侮辱周通,因此周通能消化掉這件醜事。小霸王乘醉撲向喜帳卻抱新娘,卻被一個赤條條的和尚痛打,他猛然看見了「色即是空」的真相,在這種真相中,花和尚的真我是無我的。報仇是起於彼此害怕的心理,而不記仇也是互相的:舊約中無我的上帝說,「復仇是屬於我的!」在水滸傳中,武松復仇的連鎖反應變成李逵的機械屠殺。:::
魯智深原來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的人物。從他一出場不幸打殺鄭屠,直到大鬧野豬林,他一路散發著奮身忘我的熱情。固然魯智深同樣不能免於殺戮,但「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舊約傳道書);況且有甚於此的,他正義的赫怒,往往狙滅了罪惡(例如鄭屠之死,瓦官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們時感一己小利的局促(如李忠之賣葯和送行)和醜陋(如小霸王周通的搶親),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們對人性生出真純的信賴(如對智真長老總是坦認過失,如和金翠蓮可以相對久處而無避忌,如梁山上見著林沖便動問「阿嫂信息」,這是如武松者所不肯,如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水滸賦給梁山人物唯一的殊榮,是魯智深那種最充分的人心。在渭州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遠去,魯智深尋思著坐守了兩個時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後,他勸周通不要使劉太公養老送終,承祀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面對一群襤褸而自私可厭的老和尚,雖然飢腸如焚,但在聽說他們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鍋熱粥,再不吃它——這對人類苦難情狀真誠入微的體悟,是水滸傳中真正用感覺來寫的句子。這些瑣細的動作,像是一陣和煦的微風熨貼地吹拂過受苦者的灼痛,這種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樣,映照著魯智深巨大身影,讓我們看見他額上廣慈的縠皺。這一種救世的憐憫,原本是締造梁山泊初始的動機,較之後來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義疏財」,魯智深這隱而不顯的舉動,才更觸動了人心。水滸其實已經把最珍惜的筆單獨保留給魯智深了。
「本文要分析水滸傳的觀點,是把故事的發展看成從魯智深『泛愛眾生』的仁,萎縮到武松『同生同死』的義,再萎縮到宋江追求『名利權力』的忠;最後,武松敵愾同仇的義,擺脫了宋江自我中心的忠,而追隨魯智深忘我救人的仁。魯智深的仁,是同情和生機;宋江的忠,是私慾和殺機,武松的『義』一直游移在二者之間求『合宜』的結合。」
就水滸傳中的兩個活水人物言:傅氏贊美了魯智深聞潮坐化的壯美結束,那是仁者性行,頓悟之後的瀟灑而去;武松早在二龍山時期就與智深相處,(另一位是青面獸楊志,也是個一流的人物)長久濡染之下,使他知道了天外有天,宋大哥之外另有更為理想的典型,是他終能擺脫感傷,擺脫了自身似是而非的「義」,以及宋江虛為狹義的「忠」,而返歸於自然的近「仁」。
「無論從風格或結構的壯美來分析,水滸傳畫龍點睛的最後一筆在那兒?顯然不在宋江率領兄弟們在朝廷中從英雄降為戰士,再降為臣僕,最後更被毒害瓦解,而是在花和尚於中秋滿月下隨錢塘江潮音而去。魯智深在瘟疫中用雷電的動作生火取暖救生,但是使那火燎原的卻是宋江之罪,為了熄那火,宋江不惜讓梁山泊覆滅。花和尚隨潮而去,正好在這一片邪火中救出一片清涼境界,讓武松去皈依。」
「梁山泊中動力最大的兩個和尚,沒有隨宋江凱旋班師,回朝去受爵賞或毒害,保全了中國文學中功成勇退的幽美境界。魯智深最後隨潮而去,再以一種不息的行動永久地刺激我們的想像力,並且讓武松在戚傷中再造天真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