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桃花系暗戀

桃花系暗戀

發布時間: 2021-02-26 12:29:41

Ⅰ 暗戀桃花源形式解讀表達了什麼

+ 1 = 1
——賞析《暗戀桃花源》「口」加「犬」是「吠」。
「口」加「鳥」是「鳴」。
那麼「1+1」呢? 2? 11?……
我們習慣了「1+1=2」這樣的答案。但是《暗戀桃花源》這一出話劇告訴我們「1+1」是可以等於1的。
「暗戀」和「桃花源」是兩個不相乾的劇組,他們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綵排的和約,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相讓。由於演出在即,他們不得不同時在劇場中綵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錯的舞台奇觀。「暗戀」是一出現代悲劇。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也因戰亂離散;其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台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以相見,時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以瀕臨病終。「桃花源」則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漁夫老陶(桃)之妻春花(花)與房東袁(源)老闆私通,老陶離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此時劇場突然停電,一個尋找男友的瘋女人呼喊著男友的名字在劇場中跑過......
一出悲劇——《暗戀》。一出喜劇——《桃花源》就這樣在舞台上碰撞在一起。那麼一出悲劇加一出喜劇不就是一出「正劇」了嗎?可是導演偏偏不這樣做,他不讓兩個劇融合起來而是任由兩個劇在舞台上自由的沖突和交合。
環環相扣結構,絲絲關聯的內涵
有一個不甚准確的比方。《暗戀桃花源》的結構像是俄羅斯的套筒娃娃一樣。一個個看似不同的劇情結構卻在同一個舞台上環環相扣。與其說這是該劇導演的故意安排,倒不如看作是這兩個不同的話劇在舞台上碰撞後的必然相連。
在《暗戀桃花源》中,導演使用了套層結構,即戲中戲的形式。整個電影在一個大故事(兩劇團爭劇場)的故事之下又有兩個話劇的演出。《暗戀桃花源》講的是「現在」。對全片來說,電影時空幾乎是和現實時空同步的;「暗戀」講的是「過去」,是戲中戲之一,它的舞台時間主導了影片的電影時間;「桃花源」講的是「遙遠」,是戲中戲之二,它的舞台時間主導了影片的電影時間;而當兩劇組同在舞台上並發生沖突時,是戲本身,一個不斷來尋找劉子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本電影時間架構的現在時態。這種套層結構的使用很明顯,就是讓片中片——虛構中的虛構與映像敘事的另一部分——虛構中的真實形成兩相對照的鏡像文本,他們彼此折射、彼此包容與說明,以不同文本的方式構成同一文本敘事。也就是說,實際上兩個話劇起了結構上互相支撐,文本上互相解讀的功能。(《尋找與隔斷-----我看《暗戀桃花源》》——摘自《山莊茶社》)
看到最後,仔細的回味,原來如此。《暗戀》一劇在舞台上看似是一出悲劇,但是事實呢?而《桃花源》一劇是喜劇,但是深層呢?正如前面的引文中說到的那樣「實際上兩個話劇在結構上互相支撐,文本上互相解讀」所以不能簡簡單單的把它們看作是單一的喜劇或者是悲劇。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影片所講述的是三個故事,而這三個故事的比例大概為2:4:4。根據劇情,我們可以很容易的解讀出來《暗戀》和《桃花源》的關系,即互相對照。桃花源中武陵即暗戀中作為凡人的江濱柳的生活,而桃花源則是江濱柳心中的雲之凡。《桃花源》是補充說明《暗戀》的,也就是說,《桃花源》是《暗戀》的又一個結局,《桃花源》的最後袁老闆和春花陷入無奈的生活中就是江濱柳和雲之凡的又一結局。
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暗戀》是一部悲中帶喜的悲劇。江濱柳和雲之凡兩人因為戰爭和命運而使得海誓山盟成為了幻影,這看起來是那麼的可憐。但是仔細的看看《桃花源》中最後袁老闆和春花的結局,我們不難想像,到最後江濱柳和雲之凡也只會陷到生活的泥淖中去。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兩個人的分離更加的像是一種幸運,一種可喜可賀的運氣。因為分離,所以不能相守,也就避免了在平凡生活磨滅愛情的激情。
如此環環相扣的結構讓我們不會簡簡單單的就把《暗戀桃花源》看成是一出鬧劇。不仔細的體味每一個細節,不去關注每一次舞台上的躁動,怎麼能夠看清楚他們到底在表現什麼呢。
這種混雜的結構頗像電影中常用的手法——蒙太奇。分解與選擇、整合與組接、引導與創造是「蒙太奇」手法的基本功能。《暗戀桃花源》這出劇可以說是很好的運用和闡釋蒙太奇手法。如果我說《暗戀》、《桃花源》其實講的是同一個故事,也許會有很多的人不贊同。但是在我眼裡,那分明就是一出戲的不斷地被肢解、被改換、被組合。《暗戀桃花源》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本來就沒有古代與現代、眼淚與笑聲、過去與現在的區分。之所以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這得歸於「蒙太奇」的分解與選擇、整合與組接、引導與創造。江濱柳之於老陶,雲之凡之於桃花源,現代之於古代。看似如此的不搭界,但卻又那麼的相似。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體的,何來差別。那種看似的差別就是「蒙太奇」的作用。藉助它的作用,我們可以在現代人的身上找到古人的靈魂,我們可以從古人的精神家園里看到今人的追求,甚至我們看到的沒有古今之分(劇中古今同台對白交錯)。
《暗戀》排演的是一出愛情劇,江濱柳和雲之凡在大上海互相暗戀卻又失散,最後江在彌留之際卻又重逢雲。《桃花源》中老陶因老婆的偷情,對現實鬱郁而憤,轉而去尋找傳說中的桃花源,在那裡看到了老婆與情人袁老闆過著幸福美滿,詩情畫意的生活,明了之後,回家之時,卻看到了現實中愛情在殘酷中的崩潰!第三個則是一個瘋女人對「劉子驥」——這個在桃花源故事後再次尋覓人物的呼喊。這三個故事其實是闡釋了同一個主題——愛情(理想)的幾種可能和最終的無法實現!《暗戀》充滿了痛苦與幽怨,在巧合中卻始終無法突圍!而《桃花源》更多傾向於喜劇的悲劇性主題。打眼看去這兩者似乎沒太多的聯系,然而卻被「蒙太奇」巧妙的聯系在一起!其一:兩出話劇在同一舞台交互綵排,敘事上的打亂與無意識的吻合。其二,瘋女人對劉子驥的呼喊,在主題上不斷的暗示著兩者的同本同源!(《愛在何方——《暗戀桃花源》》——摘自《DVD熱力影迷會》)對於此,還有什麼理由覺得兩出劇是獨立的個體呢?充滿了詩意與哲理的台詞
如果要解讀《暗戀桃花源》,那語言也是不可或缺的鑰匙。我們看到,《桃花源》剛開始是老陶在開酒瓶。這酒瓶有瓶蓋,但就是打不開。老陶說了一系列的「什麼」——「這叫什麼家?這叫什麼刀?這叫什麼餅?」而到了桃花源之後,老陶又發現,他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竟連自己也說不清楚。
這是什麼酒哇?(到旁邊去拿菜刀。邊用菜刀弄酒瓶)這叫什麼家?買個葯,買一天了還沒買回來,這還叫家嗎?(打不開)我不喝可以了吧!(將菜刀與酒瓶放下,拿起餅)我吃餅!(彷彿感想頗多)武陵這個地方呀,根本就不是個地方。窮山惡水,潑婦刁民。鳥不語,花還不香呢!我老陶打個魚嘛,呵,那魚好像串通好了一塊不上網!老婆滿街跑沒人管!什麼地方!(咬餅,但就是咬不動)嗯……(把餅拍在桌子上,操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這叫什麼刀?(扔刀)這叫什麼餅?(把餅摔在地上,踩在兩張餅上,扔第三張餅)大家都不是餅!大家都不是餅!我踩!我踩!(突然停下,指著第三張餅)你別怕,你沒錯,你冤枉。(指腳下兩張餅)你們兩個這是干什麼?(交叉步,掃堂腿,頭頂地面欲倒立)壓死你,壓死你!這是老陶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發泄,似乎看起來很平常,但實際上他的台詞設置最顯功力,開始隨性而發,轉而卻處處受制,他找不到適合的言語!語言便漸為混亂,但在混亂中反而讓觀眾得到一種混混沌沌的失落,充分的展現了老陶的痛苦!
「袁老闆:我說你呀,你那個那個那個……
老陶:我哪個哪個哪個哪個……
袁老闆:(指春花)對她!
老陶:哦,對她!
袁老闆:對她也太那個那個那個什麼了。
老陶:好,就算是我對她是那個什麼了點兒,可是我對她再那個那個那個什麼,那是我們之間
的那個那個那個--什麼。可是你呢?你那個那個那個……
袁老闆:我哪個哪個哪個……
老陶:你那個那個那個又算是什麼呢?
袁老闆:好,就算我那個那個那個不算什麼,可是你那個那個那個……
老陶:我哪個哪個哪個……
袁老闆:你那個那個那個當初!
老陶:當初?哪個當初?
袁老闆:最當初!
老陶:最當初?我們都不是什麼。(兩人說著,不禁黯然坐下。停頓)要不這樣好了,我去死,
可以吧?」
這個是語言模糊性表達極至化的闡釋!開始似乎是兩人關於老陶打魚生活的交談,但隨著人物內心的變化,雙方都開始試圖在語言上找到最精確的詞語,然而吐出的卻是反復的「無意義」的「這個」「那個」「什麼」等,這些模糊的詞語是對話者在心理作用下無可奈何的表達,但是在傾聽著看來,卻成了最精確的表述!
演員形體的表演襯托在這些模糊性語言中。人物的感情在語言「受制」(人物本身的理解),形體便成為了人物潛意識中台詞的最好表達,如老陶發泄生活中不滿時,語言無力為繼,他的感情變成了形體,他踩,他摔,他臉部表情成了面具,傳達著他內心的郁憤!再如老陶在尋找桃花源的過程中劃船那段,使用藍色布料象徵溪水,老陶緣溪而行,這個時候需要注意的是客觀與主觀的雙重性,客觀上的表演,這是話劇舞台,布景只能是就地取材,他一定得將自己化身在真正的溪流之中,另一方面,人物內心感情在沒有語言的時候也需要得到闡釋,他在尋找,他在矛盾,他在思念。(以上關於台詞分析的文字較多的參考了《愛在何方——《暗戀桃花源》》——摘自《DVD熱力影迷會》)「1 + 1 = 1」
這是《暗戀桃花源》告訴我們的。雖然在舞台上看似有兩個劇在同時的進行著表演,但他不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們看到的是一出講述愛情和理想的話劇被剪成兩個完全看似無關的話劇。但是在舞台上的相聚,使得兩出的話劇又具有了同樣的精髓。我們流淚,我們大笑,但是淚流過、笑結束,留給我們的更多的是對於人生的一種思考。
「1+1=1」這樣的事情,也許,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邊發生著。

Ⅱ 暗戀桃花源全劇的時代背景和主題思想

故事梗概

空曠的劇場,一個劇團從後門進來,排練《暗戀》——一出關於一個台北老人回憶1948年在上海的一段凄美愛情的舞台劇。
江濱柳戰後在上海與雲之凡結識,但這對情侶因中國內亂而在1949年失散了。江到了台灣,十年後結了婚,日子也過得平安,但幾十年來心中一直無法忘懷年輕時那段最美麗的日子。
一直到前幾年,大陸開放了,江濱柳正式托友人至大陸打聽雲之凡下落,才發現原來1949年雲也逃離大陸到台灣,他一直不知道。雖現已年老,但他仍以年輕時的大膽精神,在報紙刊登了一張尋人啟事,尋找雲之凡,尋找他早已失去的夢想……
很明顯,這故事是劇團導演自己的愛情故事,他好像是想讓他失去的夢想再現在舞台上。他隨時陷入自己的回憶,隨時對男女主角表示他的不滿。他們雖然努力去演,但也不能完全體會這位導演對他們的批評。
當戲正排得起勁時,另外一個劇團來到劇場,打斷了《暗戀》的演出。他們說場地是他們定來排一出古裝鬧劇《桃花源》的。
這出戲非常大膽地改編了陶淵明原來的經典作品:無能漁夫老陶的老婆春花在外面偷漢子,老淘一氣之下往上游去,竟來到了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麗絕境「桃花源」。
此地的老百姓是在古代避亂時住進去的,對歷史一無所知。在這仙境中,老陶驚訝地遇見一對長得與春花及其情人袁老闆一模一樣的夫妻。他起先痛苦極了,後來慢慢學習如何跟他們相處,過著快樂的日子。可是他仍然是念著老家的春花,最後決定回去,想帶他老婆一起去那遙遠,美麗的地方……
兩個劇團在一個舞台上相撞,一片混亂,又找不到管理員,只有你搶我奪,一下是《暗戀》演出,一下是《桃花源》,而漸漸地,所有的沖突與矛盾開始相融合,兩出戲同時左右著演出……
在這一切之中,一位不知從哪來的神秘女子游盪在劇場之中,她到處尋找一位或許存在,或許不存在的男子「劉子驥」……

Ⅲ 暗戀桃花源的創作靈感

暗戀桃花源在我一生中,有相當的意義。她是我在台灣現在這一個混亂的局面之中,找到的一個平衡、一個人們渴望的秩序。暗戀和桃花源,兩個完全不搭調的故事,被安排在同一個舞台上,一個是在病房裡回憶過往情事的暗戀,一個是在桃花盛開的桃花源;這兩個故事看似天南地北,但卻可以從中找到他們的共通性。在創作時,我運用了許多對比、不和諧的人物、事情,來滿足現代人在潛意識中的某種慾望,我不敢說這是幽默,但我能說,暗戀桃花源是你我生活中的一個小玩笑,一個會令人發出會心一笑的小玩笑。
創作的時候,我常會想著很多問題,無法找到答案的問題;其實,說穿了,那就是人生嘛﹗每當我們在劇本中,設計一個人物時,不就是把許多的問題加在他或她的身上嗎?如果一個角色,缺少了這些問題而是一個完美的形像,那這個角色只能活在劇本里;沒有人能演好他,因為,他根本不是現實生活中可以找到的。
另外,我也曾經試圖去顛覆一個形像、一個角色,就像是平常嚴肅的政治人物,可以用丑角的形式來表現他;又像是女人,也可以用男人的態度來詮釋她。其實,太多的顧慮只會困住自己,綁住自己的思緒,有人說我的戲劇常加入很多政治的色彩,讓人看了之後不知不覺中,有股莫名而來的壓力;但是,我認為,我想要的就是要讓我的觀眾以不一樣的角度、視野和空間去看我們在現實社會中一些本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事,其實,他們是可以不一樣的。
一對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 因戰亂而在上海相遇且相戀,卻又因戰亂而分開離散;兩人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逃到台灣來,各自男婚女嫁,江濱柳一直痴心苦戀,直到四十年後兩人才再相逢,時江濱柳已似風中殘燭,瀕臨病終,這就是《暗戀》這出現代愛情悲劇的大綱。而《桃花源》則是在敘述武陵人「老陶」無法生育,而妻子「春花」卻又跟「袁老闆」私通,老陶無奈傷心的出走,溯河而上,意外地發現了桃花林,進入了桃花源中,度過了一段純真爛漫到近乎夢幻的時光後,他回到武陵,發現原本如膠似漆,男歡女愛的春花與袁老闆已陷入了現實的糾葛和相互的怨懟之中,並沒有從此過著想像中幸福美滿的快樂生活。
這兩出戲在同一個劇場中爭著排練,不時地相互干擾、打斷了對方的演出,卻無意巧妙的湊成了一出完美交錯的舞台劇。根據導演賴聲川表示:這出戲的靈感其實是出自於台灣舞台劇劇場的混亂環境,當年陳玉慧導演所導的《謝微笑》在藝術館綵排,其實對劇場工作人員來說,那麼該已是一種家常便飯的情況,《謝微笑》下午綵排,晚上首演,中間兩小時卻被安插了一場畢業典禮,劇場管理人根本不管他們還要裝台、調燈、技術排練,只是一股腦兒的將各種活動安排插入,於是當天綵排都還沒結束,小學生就已經坐在台下了,另一方面鋼琴、講桌都等著要搬上台,造成混亂無序的情況。沒想到這卻引發了賴聲川導演的靈感。於是《暗戀桃花源》 這部構思巧妙、安排縝密的好戲就此孕育而生。

Ⅳ 暗桃花是被暗戀意思嗎

暗桃花就是隱藏的桃花,就是還沒有被發現的桃花,也是桃花啦,既來之則安之就可以了

Ⅳ 暗戀桃花源的現實意義

暗戀桃花源在我一生中,有相當的意義。她是我在台灣現在這一個混亂的局面之中,找到的一個平衡、一個人們渴望的秩序。暗戀和桃花源,兩個完全不搭調的故事,被安排在同一個舞台上,一個是在病房裡回憶過往情事的暗戀,一個是在桃花盛開的桃花源;這兩個故事看似天南地北,但卻可以從中找到他們的共通性。在創作時,我運用了許多對比、不和諧的人物、事情,來滿足現代人在潛意識中的某種慾望,我不敢說這是幽默,但我能說,暗戀桃花源是你我生活中的一個小玩笑,一個會令人發出會心一笑的小玩笑。

創作的時候,我常會想著很多問題,無法找到答案的問題;其實,說穿了,那就是人生嘛!每當我們在劇本中,設計一個人物時,不就是把許多的問題加在他或她的身上嗎?如果一個角色,缺少了這些問題而是一個完美的形像,那這個角色只能活在劇本里;沒有人能演好他,因為,他根本不是現實生活中可以找到的。

另外,我也曾經試圖去顛覆一個形像、一個角色,就像是平常嚴肅的政治人物,可以用丑角的形式來表現他;又像是女人,也可以用男人的態度來詮釋她。其實,太多的顧慮只會困住自己,綁住自己的思緒,有人說我的戲劇常加入很多政治的色彩,讓人看了之後不知不覺中,有股莫名而來的壓力;但是,我認為,我想要的就是要讓我的觀眾以不一樣的角度、視野和空間去看我們在現實社會中一些本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事,其實,他們是可以不一樣的。

一對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 因戰亂而在上海相遇且相戀,卻又因戰亂而分開離散;兩人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逃到台灣來,各自男婚女嫁,江濱柳一直痴心苦戀,直到四十年後兩人才再相逢,時江濱柳已似風中殘燭,瀕臨病終,這就是《暗戀》這出現代愛情悲劇的大綱。而《桃花源》則是在敘述武陵人「老陶」無法生育,而妻子「春花」卻又跟「袁老闆」私通,老陶無奈傷心的出走,溯河而上,意外地發現了桃花林,進入了桃花源中,度過了一段純真爛漫到近乎夢幻的時光後,他回到武陵,發現原本如膠似漆,男歡女愛的春花與袁老闆已陷入了現實的糾葛和相互的怨懟之中,並沒有從此過著想像中幸福美滿的快樂生活。

這兩出戲在同一個劇場中爭著排練,不時地相互干擾、打斷了對方的演出,卻無意巧妙的湊成了一出完美交錯的舞台劇。根據導演賴聲川表示:這出戲的靈感其實是出自於台灣舞台劇劇場的混亂環境,當年陳玉慧導演所導的《謝微笑》在藝術館綵排,其實對劇場工作人員來說,那麼該已是一種家常便飯的情況,《謝微笑》下午綵排,晚上首演,中間兩小時卻被安插了一場畢業典禮,劇場管理人根本不管他們還要裝台、調燈、技術排練,只是一股腦兒的將各種活動安排插入,於是當天綵排都還沒結束,小學生就已經坐在台下弓,另一方面鋼琴、講桌都等著要搬上台,造成混亂無序的情況。沒想到這卻引發了賴聲川導演的靈感。於是《暗戀桃花源》 這部構思巧妙、安排縝密的好戲就此孕育而生。

Ⅵ 8. 《桃花源暗戀》:桃花源代表了什麼劇中是如何體現這種寓意的

暗戀桃花源》(1986年)的靈感,來自賴聲川 有一次在台灣藝術館看朋友排戲。下午綵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間,還有兩個小時要 給幼稚園開畢業典禮。舞台上的綵排還沒有結束,小朋友們都來了,鋼琴啊,講桌啊, 都急著要往舞台上搬。本來,賴聲川一直就在琢磨怎樣在舞台上表達悲與喜乃是「一體 之兩面」;整個大環境的混亂無序,正好給他提供了描述的對象。於是,各自並不完整 的悲劇「暗戀」與喜劇「桃花源」就這樣出現在一個舞台上了。沒有在現實生活中受到 干擾的刺激,《暗戀桃花源》這部戲不大可能在那個時候出現;舞台上沒有干擾,這出 戲就不可能有表演的張力與動力,戲劇根本無法往前走。這里的干擾,各種各樣,有悲 劇與喜劇的干擾,有演員和演員的干擾,還有導演和演員的干擾、旁觀者與演員的干擾 ,等等;可就是這么多種干擾,這么亂,居然從這中間又鑽出個秩序來。「暗戀」與「 桃花源」兩出戲同台演出之時,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經典時刻:劇場前台的服務人 員,算準了時間,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這一時刻回到劇場;演員李立群與顧寶明都親眼 見到過坐在第一排的觀眾,有人當場笑得從椅子上翻了下去。對於《暗戀桃花源》的演 出在當時造成的「盛況」,賴聲川覺得並不奇怪:這是與台灣人潛意識中的願望是符合 的。台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這是台灣人共同的經歷;然而身在其中,人們也能保持著 一種亂中的秩序。這種亂,轉變成劇場中的錯誤,就是把完全不搭調的東西放到一起; 這些完全不搭調的東西,放到一起後,居然也生長出了它的秩序來。這出戲,統合了台 灣觀眾生活中的許多亂象;它開掘的社會潛意識,綜合了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生態 ,甚至也反映了台北都市的百相。這種對社會潛意識的挖掘,再往深一步,表達在戲劇 藝術中,是有意識地提煉一種美學上的追求。

Ⅶ 暗戀桃花源是什麼內容

《暗戀》和《桃花源》,兩個不相乾的劇組,都與劇場簽定了當晚綵排的合約。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相讓。演出在即,他們不得不同時在劇場中綵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相對、悲喜交錯的舞台奇觀,讓觀眾在劇場里笑了又哭,哭過又笑……《暗戀桃花源》一劇以奇特的戲劇結構和悲喜交錯的觀看效果聞名於世,被稱為【表演工作坊】的「鎮團之寶」。
暗戀:一對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 因戰亂而在上海相遇且相戀,卻又因戰亂而分開離散;兩人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逃到台灣來,各自男婚女嫁,江濱柳一直痴心苦戀,直到四十年後兩人才再相逢,時 江濱柳已似風中殘燭,瀕臨病終,這就是《暗戀》這出現代愛情悲劇的大綱。
而《桃花源》則是在敘述武陵人「老陶」無法生育,而妻子「春花」卻又跟「袁老闆」 私通,老陶無奈傷心的出走,溯河而上,意外地發現了桃花林,進入了桃花源中,度過了一段純真爛漫到近乎夢幻的時光後,他回到武陵,發現原本如膠似漆,男歡 女愛的春花與袁老闆已陷入了現實的糾葛和相互的怨懟之中,並沒有從此過著想像中幸福美滿的快樂生活。

這兩出戲在同一個劇場中爭著排練,不時地相互干擾、打斷了對方的演出,卻無意巧妙的湊成了一出完美交錯的舞台劇。暗戀和桃花源,兩個完全不搭調的故事,被按排在同一個舞 台上,一個是在病房裡回憶過往情事的暗戀,一個是在桃花盛開的桃花源;這兩個故事看似天南地北,但卻可以從中找到他們的共通性。

Ⅷ 有個爛桃花暗戀我,還老以為我也喜歡他,好煩,最煩的就是對方沒開口表白,我也辦法拒絕

有個爛桃花暗戀你,還老以為你也喜歡他好煩,最煩的就是對方沒有開口版表白,你該怎麼拒絕?權我覺得這種是最好解決的,你跟他挑明了,就是你不愛他,不可能會戀愛的,直接講清楚就好了,別造成誤會,否則以後見面朋友也沒得做了。

Ⅸ 為什麼暗戀桃花源經典

《暗戀桃花源》(1986年)的靈感,來自賴聲川有一次在台灣藝術館看朋友排戲。下午綵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間,還有兩個小時要給幼稚園開畢業典禮。舞台上的綵排還沒有結束,小朋友們都來了,鋼琴啊,講桌啊,都急著要往舞台上搬。本來,賴聲川一直就在琢磨怎樣在舞台上表達悲與喜乃是「一體 之兩面」;整個大環境的混亂無序,正好給他提供了描述的對象。於是,各自並不完整 的悲劇「暗戀」與喜劇「桃花源」就這樣出現在一個舞台上了。沒有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干擾的刺激,《暗戀桃花源》這部戲不大可能在那個時候出現;舞台上沒有干擾,這出 戲就不可能有表演的張力與動力,戲劇根本無法往前走。這里的干擾,各種各樣,有悲劇與喜劇的干擾,有演員和演員的干擾,還有導演和演員的干擾、旁觀者與演員的干擾 ,等等;可就是這么多種干擾,這么亂,居然從這中間又鑽出個秩序來。「暗戀」與「 桃花源」兩出戲同台演出之時,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經典時刻:劇場前台的服務人 員,算準了時間,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這一時刻回到劇場;演員李立群與顧寶明都親眼 見到過坐在第一排的觀眾,有人當場笑得從椅子上翻了下去。對於《暗戀桃花源》的演 出在當時造成的「盛況」,賴聲川覺得並不奇怪:這是與台灣人潛意識中的願望是符合 的。台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這是台灣人共同的經歷;然而身在其中,人們也能保持著 一種亂中的秩序。這種亂,轉變成劇場中的錯誤,就是把完全不搭調的東西放到一起; 這些完全不搭調的東西,放到一起後,居然也生長出了它的秩序來。這出戲,統合了台 灣觀眾生活中的許多亂象;它開掘的社會潛意識,綜合了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生態 ,甚至也反映了台北都市的百相。這種對社會潛意識的挖掘,再往深一步,表達在戲劇 藝術中,是有意識地提煉一種美學上的追求。

在網路搜索「有戲網」購買暗戀桃花源演出票
提示:購票時請選擇「有戲網」認證過的加V機構,票品可保真
【有戲網:演出票務折扣超市】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