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特花園
⑴ 巴洛克與歌特式風格有什麼區別
巴洛克(Baroque)一詞本義是指一種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在當時具有貶義,當時人們認為它的華麗、炫耀的風格是對文藝復興風格的貶低,但現在,人們已經公認,巴洛克是歐洲一種偉大的藝術風格。
古典主義者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只是到了後來,才對巴洛克藝術有了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巴洛克藝術產生於16世紀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紀,進入18世紀,除北歐和中歐地區外,它逐漸衰落。巴洛文藝術最早產生於義大利,它無疑與反宗教改革有關,羅馬是當時教會勢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羅馬興起就不足為奇了,可以說,巴格克藝術雖不是宗教發明的,但它是為教會服務,被宗教利用的,教會是它最強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講巴洛克藝術有如下的一些特點:首先是它有豪華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三是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四是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五是它的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像;六是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的地位;七是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如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紋。當然,一些積極的巴洛克藝術大師不在此例,如魯本斯、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聯系。
巴洛克一詞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影響很大。義大利B.克羅齊等人認為源出於Baroco,原本是邏輯學中三段論式的一個專門術語;另一說認為源出於葡萄牙語baroco或西班牙語barrueco,意為各種外形不規則的珍珠,引申為「不合常規」。17世紀末葉以前最初將巴洛克運用於藝術批評,泛指各種不合常規、稀奇古怪,也就是離經叛道的事物。18世紀用作貶義,一般指稱違背自然規律和古典藝術標準的情況。一直到19世紀中葉都是用於貶義而非藝術風格的名稱。1888年H.韋爾夫林發表《文藝復興運動與巴洛克》一書,對巴洛克風格作了系統論述,從此確定了巴洛克作為一種藝術風格的概念。20世紀西方學者對巴洛克作了更為深入的研究,賦予它不同的意義,但當做一種藝術風格理解仍是主流。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義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採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9之感。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義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教皇當局為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 ..................
音樂的巴洛克時期通常認為大致是從1600年至1750年,即從蒙特威爾地開始,到巴赫和亨德爾為止。
實上巴洛克音樂最重要的特徵是它的伴奏部分即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演奏者在羽管建琴或管風琴(或撥弦樂器琉特琴或吉它)上奏出低音聲部,上面標出數字指示他應演奏的填充和弦。通奏低音經常由兩個人演奏,一人用大提琴(或維奧爾琴或大管)一類可延長音響的樂器演奏低音聲部,另一人演奏填充和弦。
這種使用通奏低音的織體是:上面一個人聲或樂器的旋律聲部,底部是一個低音樂器,中間填以和聲,這是典型的巴洛克音樂的風貌。上面的聲部也常有用兩個的,有時是為兩個歌手寫的,有時是兩把小提琴(此時即稱三重奏鳴曲),此種結構在巴洛克音樂中也很典型,特別是通奏低音不能或缺,說明由低音產生和聲的概念對於巴洛克音樂是如何重要,是它的中心。這個概念的出現並不突然,在十六世紀中已有將低音聲部區別於復調音樂中上面其他幾個聲部線條的,但只是到了巴洛克時期這種風格才清楚地確定下來。
與上述的變化一起,而且是有關的,是放棄復調(更精確地說,復調音樂成為一種老式的方法,幾乎只用於教會的某一類音樂中)。重視和聲必然導致在一首樂曲中出現和聲進行的若干終止點,這些終止點稱終止或收束,是由於某一種標準的一系列和聲進行而形成的。與此相關的是節奏的進行,在聲樂中,旋律要表達歌詞的情感,必須按照(甚至誇張)語言的自然節奏;在器樂中(包括一些聲樂,特別是合唱曲)有用舞蹈節奏的。由於低音用了舞蹈音樂的節奏型,加速了調性感覺的發展以及向某一個特定的音進行的趨向性。
與此同時,新樂器種類的出現加速了這個進程,其中最重要的樂器為小提琴族系。當時維奧爾琴的發音適合復調音樂的清晰但卻缺乏節奏的動力感,而小提琴潔凈明快的運弓以及其演奏輝煌技巧樂曲的能力適合演奏舞蹈節奏的音樂,與單聲部歌曲相比更有發揮技巧的能力。聲樂風格與器樂風格的交替進行是典型的巴洛克的手法,巴洛克音樂中有這樣兩種不同風格的交替進行是為了新奇和效果。
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樂形式是單聲部歌曲(相對於前一個時期復調音樂而言)以及與此相聯系的體載歌劇與清唱劇,強調語音與音樂的緊密結合,在歌劇中還有布景的效果。單旋律音樂中不使用對位,其形式是由旋律與低音相結合發展起來的,如分段歌形式,回族曲結構,在反復出現的低音聲部上的變奏。在樂器方面也有相應的發展,如適合於演奏通奏低音組合的樂器,以及替代維奧爾琴族系的小提琴等,小提琴族系樂器更靈活而且能演奏較高的類似人聲的音域。
哥特(gothic)這個特定的字匯原先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哥特復興」(GothicRevival)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穴中挖掘出來。同時,從18世紀末以來的一些文學作品,因為具有共同的基調與文體而被歸類於「哥特小說」。例如:華爾普(Walpole)的《奧藍托城堡》(TheCastleof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Radcliff)的《奧多芙的神秘》(TheMysteriesof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侶》(TheMonk),當然還有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這些作品戮力於處理殘酷的激情與超自然的恐怖主題,而小說的背景通常建構於荒涼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於無以擺脫的魔性愛欲,和(通常是陽性的)施虐者展開一段以死亡為終結的際遇......在這些小說中包含的情慾/性別(sexual/gender)的關系,古怪地糾纏於神聖與魔鬼的角力;極度的情色高潮來自於破滅(也就是儀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徵父權的宗教系統與企圖超越的的黑暗(陰性)力量,在某種不可明說的層面,其實隱諱而酷異地分享著「愛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當代的恐怖小說陣營中,象AnneRice的作品《吸血鬼紀事》(TheVampire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戀情慾與父性機制的復雜互動。
有趣的是,哥特文化這樣的現象除了在小說的紙頁上展開,也在20世紀的後半期侵入非主流音樂的大花園,成為另類音樂中極為殊異的一個支脈。如果你熟悉新音樂歷史脈絡的話,就會知道大約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樂隊分別頂著「後酷朋克(PostPunk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並逐漸混融成日後的哥特搖滾樂派。
早期的代表樂隊包括「蘇西與冥妖(SiouxsieandtheBanshees)」、「苞浩絲(Bauhaus)」、「喜悅割離(JoyDivision)」等等樂隊。它們的特色是沉鬱厭世的情調、冰冷刺骨的音符既帶有精細的美感,但又同時在音域層面上大量使用偏離旋律線的不協調音,穿插著對於傳統音樂的反制。在歌詞與表演概念層面,處理著生命與愛欲的荒涼,對現實狀態的厭棄,進而追求心靈深淵的奇詭樂趣。在舞台上,她/他們以偏鋒的狂亂扮裝出現,如「蘇西與冥妖」略帶虐待與被虐情調(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或Bauhaus的主唱PeterMurphy把自己打扮成美艷的雙性吸血鬼。除了性別的顛覆與反轉,哥特搖滾樂的強烈質素還表現在對於神學(或惡魔學)概念的執迷。在1981年成立的「仁慈姐妹(TheSistersofMercy)」是幾個愛好中古世紀風格的男子對於音樂意識型態的展現。被形容為「狂笑著注視羅馬城燒成一堆瓦礫」的主唱AndrewEldritch一語說穿哥特搖滾的宗教立場——對於我們,犬儒精神就如同天主教徒的聖水一樣。
如果說早期的PostPunkCool對生命的詮釋是沮喪與絕望(比如IanCurtis——JoyDivision的主唱——的自殺),那麼「仁慈姐妹」以及同道的樂隊比如「教會(TheMission)」、「全部的夏娃(AllaboutEve)」、「涅浮林之域(FieldsoftheNephilem)」、「祭儀(TheCult)」等樂團所秉持的,可能是睥睨於現實中的種種煩俗,企圖推翻假惺惺的教條,抽取反對與不滿的精神,化為音樂的「反面傳教(negativepreach)」。在「教會」的專輯《上帝自己的葯物》(God'sOwnMedicine)中,開宗明義的第一首歌〈荒原〉(Wasteland)就嘲諷地唱出「我還是相信上帝,但是上帝已經不信仰我了。」這等堪稱冒瀆的宣言,呈現出駭人的事實:原來長久以來,神與人的權力結構恰如性愛結構的主體與客體。在這張專集中,反復推敲著在推翻信仰的同時,死亡不再是父神用以脅迫的道具,反而是叛徒的情色烏托邦。如同在《愛我愛到死亡》(LoveMetoDeath)一曲,美妙地鋪陳情慾的高峰不被僵硬的「主控-屈從」(Dominance-submission)關系所固置;也就是說,在死亡(曠缺)的領域,致命的陰性激情並不受到掌管與壓制,發展出自己的美學。
不可否認,「死亡」在哥特搖滾樂的文化層面中,幾乎是個關鍵字。當某些保守的聲音或反挫勢力,企圖以這一點來抨擊哥特搖滾樂與其次文化,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回應:如「基督徒之死(ChristianDeath)」這個經營黑暗、痛苦情愫的樂隊,對他們而言,死亡所演繹/延異出來的腐敗、末世、毀滅等等情境,都足以讓我們逼近「終極高潮」(ultimateorgasm)。在一些專輯如《痛苦劇場》(OnlyTheaterofPain)、《天使的狂怒》(TheRageofAngels)、《鐵面具》(TheIronMask)中,「基督徒之死」悉心探索的重心就是這種近乎臨界點的痙攣之美。在其中一首歌曲「死欲(DeathWish)」,結尾的歌詞近乎狂喜地陳述「撒旦魔王是最仁慈的野獸」,配合凄厲的音樂,不啻狠狠地嘲弄了宗教/父權體系粗暴地規范在各種事物之上的二元對立價值觀。
另一種反應,也許可以引述布萊特(PoppyZ.Brite)在吸血鬼情色小說選集《血脈深處的愛》(LoveinVein)前言中所說的話:「哥特次文化(Gothicsubculture)並不是禮贊或者愛慕死亡,只是純粹地拒絕畏懼它。在探索死亡的過程,慢慢地和它體膚與共,逐漸與它親近。」這段話正好解釋為什麽像「涅浮林之域」、「還有這些樹(AndAlsotheTrees)」、「意志(Will)」、「利姬雅(Lycia)」、「TheMorendoes」等樂隊,會不可自拔地沉浸於「與死去的君王交歡」的髑髏式意象(macabreimage),同時又在這般異端的情慾里浮生出細致的張力。此外,死亡不必然是生命的匱乏,順著這些創作者的脈絡、以及在許多異教神話或惡魔學發現的象徵與寓言,死亡可能是貼近超自然、非人類領域的出口。
在此際90年代的中後期,哥特次文化不但在文學與音樂創作層面綻放,更影響了這個「混雜族群」(包括女性、酷兒、情慾的邊陲份子)的文化生態與身分認同。在情慾與性別的革命,哥特次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hermaphrodite)雖然還值得更進一步檢驗,但也是有助於沖迫禁制的美麗武器讓過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它者)擺脫單一的天堂,品味自身的慾望與天使的屍體。
⑵ 具體介紹下阿根廷開放戲劇倡導者德拉貢
來源:《當代拉美文學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 2012年3月出版)
作者簡介:朱景冬,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奧斯瓦爾多?德拉貢(1929-1999),阿根廷著名劇作家,生於恩特雷?里約斯省一個猶太移民家庭。青年時期曾攻讀法律,在幾個業余劇團當導演和演員。1956年進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弗雷?莫喬民間劇團,從事反映社會問題的戲劇活動。同年該劇團把他的劇本《瘟疫來自梅洛斯》搬上舞台。這是一個寓言歷史劇,借古代希臘的故事,揭露1954年美帝國主義武裝入侵、顛覆瓜地馬拉阿本斯政府的罪行。此劇確定了他後來的戲劇發展方向。另一個劇本《為講述用的故事》(1957),進一步顯示了他的戲劇才能。劇本包括三個生動活潑的短劇,即《牙周炎的故事》、《南非黑死病的傳染者》和《變成狗的人的故事》。其劇情和技巧比較簡單、樸素,大多反映社會時弊,如社會的僵化,缺乏人性等,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比如《牙周炎的故事》一劇,其劇情圍繞一個街頭勞動者展開:他的生活本來是很平靜的,但是不料患了牙周病,痛得他不堪忍受。可是他家境貧困,妻子又好吃懶做,給他看病的大夫看重的又是他的報酬,對他特別冷淡。這一切迫使他不顧牙痛拚命地幹活,結果病情日益惡化,最終要了他的命。同年,德拉貢以類似的風格寫了一個較長的劇本《10號桌上的客人》(1957)和一個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歷史劇《圖帕克?阿馬魯》(1957),內容是寫1781年印加人掀起的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悲壯斗爭。面對凶惡的西班牙征服者阿雷切,印加人表現得非常冷靜。圖帕克?阿馬魯雖然失明且忍受拷打,但在精神上毫不示弱。而阿雷切,面對這個無所畏懼的「囚犯」,自覺束手無策,簡直要瘋了。西班牙殖民者的猙獰面目暴露無遺。德拉貢1959年出版的劇本《地獄的花園》把矛頭指向大城市的貧困和腐敗,具有社會自然主義傾向。他的《舊市場的奇跡》(1963),介紹了一系列社會邊緣的小人物。同年出版的《人們對我們說我們是不朽的》表現年輕一代道德觀念的缺失,從而為社會帶來種種煩擾。此劇明顯運用布萊希特的戲劇技巧和雜耍劇的手段,並且將不少台詞針對觀眾,產生了滑稽、幽默、嘲諷的效果。在《阿莫雷塔》(1964)一劇中,德拉貢把劇情安排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義大利移民區,創造了一種叫喊喜劇,這是專為演員寫的劇目,劇中充滿了叫喊、愛情表白和幽默。
德拉貢和阿古斯丁?庫塞尼以及安的烈斯?利薩拉加一起,推動了20世紀五十年代的阿根廷獨立戲劇運動——一場真正的、充滿朝氣的戲劇運動,他們不聲不響、默默無聞,頑強地工作著,完全自由地探索民族戲劇發展的道路,探索新的戲劇表現形式和新的戲劇語言,反映一個歷史時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事件。而從1951年起,奧斯瓦爾多?德拉貢又成為阿根廷持續數年的開放戲劇運動的倡導者和主角之一。這個運動是在文化上對阿根廷軍事獨裁政權的一種反抗,在人民大眾中具有廣泛影響。德拉貢和戲劇界眾多人士組織和推動了這一運動的發展。開放劇團演出了德拉貢的《我和我的方尖碑》(1981)、《致勝利者》(1982)和《今天吃瘦的》(1983)。1988年,德拉貢創辦並領導設在哈瓦那的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戲劇學校。1996年9月,德拉貢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擔任塞萬提斯國家劇院院長,直至逝世。
德拉貢的劇作還有《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女英雄》(1966)、《監獄里的故事》(1973)、《侵犯者》(1981)、《誤入歧途的人》(1983)、《面團》(1984)、《返回哈瓦那》、《宇航員的孤獨》、《變成狗的人的故事》、《地震的兒子們》(1986)等。其中《誤入歧途的人》寫一個虛構的戲劇人物:一個成為拳擊冠軍卻又放棄了這一殊榮、令人欽佩的無產者形象。因為他寧可是他自己,也不願成為人人都企圖戰而勝之的勝利者。在一個反傳統的空間里——觀眾坐在梯形看台上——,導演何塞?博維在卡斯托?布萊依爾的舞台上靈活調動劇中的人物和道具,以創造原作的氣氛和情節。
德拉貢一生創作了30多個劇本,兩度獲古巴美洲之家戲劇獎,作為阿根廷開放戲劇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載入史冊。
⑶ 有誰來解釋一下什麼叫做 歌特風格……
轉帖(歌特風格的演變)
[ 2005-12-7 3:16:13 | By: 凌雪 ]
歌特風格的演變
1、初期的歌特音樂
一場新的歌特運動在整個80年代影響越來越大.相對70年代後期產生的朋克是判逆式的沒有遵從的另類文化,也許新歌特運動的產生是對朋克的一種回映.歌特運動反對狹義的道德,性觀念,和傳統的***信仰.音樂反映人性中黑色陰暗面以及對死亡獨特的迷戀.音樂抒緩而強勁的聲音經常表現在抑鬱,陰沉,甚至病態.
新歌特運動與10世紀的浪漫主義有著明顯的關聯,抒情詩性的,死亡的主題,對毀滅和黑暗的探尋是哥特藝術家的共同表現方式.音樂上,一些流派盡管加進了舞曲節拍和電子音樂元素,但仍以小和弦,緩慢的節奏表現出明顯的怪誕和抑制機構特性.視覺上,歌特藝術家看上去喜歡強化一種死亡式的審美,蒼白的面孔,黑色的長服,維多利亞時代的時尚(如有縐飾邊的襯衣),中世紀的廢墟和歌特式的建築.
很難具體確定歌特音樂產生的時間,70年代末期一些新的組合,樂隊的聲音或外形開始存在某種程度上黑色的成分.象The Cure,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The Damned, Adam & the Ants, Ultravox, Killing Joke, The Sound, the Comsat Angels 還有 Joy Division.他們的新浪潮和dark pop music 的樂風對後來的歌特音樂產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也許第一首真正的歌特聖歌是Bauhaus的Bela Lugosi's dead.
最早的英國流行歌特樂隊是UK Decay(現在已經沒什麼人知道了),80年代中期一些樂隊象The Sisters of Mercy, The Mission 和Fields of the Nephilim取得了相對的成功,他們的歌特搖滾樂和外形成為歌特的標准形式,成為許多後來組合的模仿對象,這種情況特別是在英國.這一時期非常優秀的樂隊還有And Also The Tree,Xmal Deuschland,Love Like Blood等.
整個80年代老式的歌特樂風占據著主導的地位,而一些樂隊探索著新的聲音,並不段摸索著新的音樂路線,最好的例子就是 Dead can Dance,在他們典型歌特式第一張同名專輯後音樂從中世紀和東方樂曲中吸收元素,風格融入了不少的世界音樂成分.之後的幾年DCD獲得了更多的認可,遺憾的是最近樂隊已經解體.The Cocteau Twins和DCD相同是來自4AD公司的組合,是 4AD低調迷幻樂風的代表.
英國並不是唯一出產黑色音樂的地方,來自美國的The Swans 早期涉足與先鋒樂派(avant-garde)領域,創作出了幾張偉大的專輯象like Children of God, White Light from The Mouth of Infinity 還有 The Burning World.另一支傳奇性的樂隊 Christian Death也許是被許多人認為是美國最著名的歌特樂隊了,他們不斷的做出一些有爭議的專輯,最值得推薦的是Only Theatre of Pain 和 Catastrop he Ballet這兩張.此外象Faith & the Muse,London after Midnight也是來自美國的優秀歌特組合.
2、歌特音樂的發展
現在讓我們去了解一下歌特音樂的改良風格和其他相關樂派.產生與比利時的EBM (Electronic Body Music )是一種電子化陰冷黑色的音樂。受德國KRAUTROCK運動中Kraftwerk之類電子樂隊的影響下產生的。EBM創始樂隊之一Front 242一低限化的節拍,抑鬱的聲音和軍國主義突擊隊是的裝束被大家認識。The Klinik, Insekt, Dive, Click Click, A Split Second 還有後來的Suicide Commando都是BM的一些重要樂隊。 Dive和Klinik利用聲納噪音營造出一種冰冷的外太空氣氛。Suicide Commando則融入了更多的舞曲化成分。類似的樂風在美國和加拿大被稱為Instrial,象Front Line Assembly ,Skinny Puppy 等樂隊。他們製造查的合成音樂和多層次的聲音非常適合帶上耳機去欣賞。 Front Line Assembly的經典專輯Classic albums are Caustic Grip(1990) and Tactical Neural Implant (1992),值得每個喜歡EMB的人去收藏。
說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談到德國,那裡可是現在歌特音樂的重鎮。許多德國的樂隊被慣以DARK WAVE的音樂標簽。Project Pitchfork樂隊是德國最早涉及到歌特音樂領域內,雖然他們的樂風有所改變,但一直算是一支流行化的組合,首張專集 Dhyani亦為經典,有典型的黑色音樂和評論性的歌片語成。Deine Lakaien樂隊的成員有著深厚的音樂基礎,他們做出了象'Love me to the end'這樣的浪漫主義歌曲。作品帶有著某種程度的中世紀感覺。德國很大一部分組合演唱時保持著自己的母語,例如Goethes Erben,樂隊的名字也就說明了一切。他們的前三張專輯就象是三部曲。各自獨立有相互關聯。而Lacrimosa,Tilo Wolf這些樂隊通過加如金屬樂的元素不斷的對音樂的表現手法做出嘗試。當然我們必須要知道 Das Ich這個組合,他們的經典專輯是Die Propheten,專輯中的歌曲機構復雜歌詞充滿著智慧化。陰暗電子樂派代表團體Calva y Nada 用德語和西班牙語交錯演唱,他們最有特點的是主唱Brenal的低音,而歌詞方面多涉及政治,社會之類的話題,從這方面看這支樂隊在歌特音樂王國中顯得與眾不同。總的來說由於浪漫主義情節,德國的大多說樂隊是浪漫的歌曲和陰暗電子化相結合的產物。
如今歌特范疇內的音樂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例如dark folk (陰暗民謠),這種樂風的代表是Current 93, Death in June, Sol Invictus還有Fire + Ice。早期的C93作品比較實驗性難以理解,之後David Tibet利用他個人化的思維開始想聲學民謠的方向探索。C93的前身樂隊Death in June自從首張專輯Nada推出後頗受爭議,他們甚至被指控為極端的右翼傾向。但DIJ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異教的祭典式的音樂。如果想聽這類音樂推薦給大家去找World Serpent,一個卓越的音樂廠牌,上面的提到的幾支樂隊均在其旗下推出過作品。對了,還有一支義大利的組合Ordo Equitum Solis也應該值得我們的關注。
許多歌特樂隊都有著某種中世紀的情節,他們將中世紀時期音樂和現代的創作手法相結合。德國有著許多這樣的中世紀組合,音樂的創作者一般有著良好的古典音樂教育背景,知名的樂團包括Qntal ,Estampie, Freiburger Spielleyt等。在義大利這種音樂更有影響,象Ataraxia ,Camerata Mediolanense多做出了許多出色的音樂作品。這類組合不僅僅有歌特的聽眾群還吸引著部分古典音樂的欣賞者。而The Moon lay Hidden Beneath a Cloud和 Rosa Crux的音樂中吸收了祭典音樂的成分。
當然許多樂隊的風格是非常難以介定的,象義大利的Take Kirlian Camera ,20年來樂隊風格年年都有變化。而法國的情慾主義陰暗電子樂隊Die Form 的音樂主題多涉及S/M(性虐待),他們每一部作品多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奇。另一支來自法國的樂隊Collection d'Arnell Andrea的鋼琴聲非常有特點,成為自己的獨特的標志。善於創作管弦樂的In the Nursery樂隊的作品非常適合作為電影中的陪樂。在北歐的瑞典,Cold Meat Instry 著個廠牌通過多年的努力推出了很多獨一無二的音樂作品。旗下的樂隊風格多樣,如血腥派實驗樂隊Brighter Death Now和 Deutsch Nepal,氛圍音樂組合Raison d'Etre,新古典主義的The Protagonist,天音組合Arcana等。說到天音如果想更好的了解建議去聽一聽like 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 Black Tape for a Blue Girl 還有Stoa這些代表樂隊。
⑷ 哥特式建築為什麼是尖頂的
據說那是為了更接近天堂,死後升天堂的時候可以少趕點路,以往被視為妖專魔的異類勇敢地擺屬脫了蒼白的天堂,絞碎天使的面孔,抵達永遠無情的慾望.羅馬風建築的進一步發展,就是12-15世紀西歐以法國為中心的哥特式建築。哥特式教堂「哥特」原是參加覆滅羅馬奴隸制的日耳曼「蠻族」之一,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反對封建神權,提倡復活古羅馬文化,乃把當時的建築風格稱為「哥特」,以表示對它的否定。
⑸ lack的用法
一、lack用作名詞時基本意思是「缺乏,不足」,不可數,只用作單數形式,其前面加不定冠詞a,常與介詞of連用。
例句:Hard work can often make upfor a lack ofability。
努力工作經常可以彌補能力的不足。
二、用作及物動詞表示「缺乏;不足;沒有」
例句:She lacks patience in dealing with children。
與孩子打交道她缺少耐心。
三、用於不及物動詞還可作「缺乏,短少;不足;需要。常用進行時。
例句:You will not be lacking in supportfrom me。
你將得到我的幫助。
(5)布萊特花園擴展閱讀
lack近義詞:shortage
發音:英 [ˈʃɔːtɪdʒ] 美 [ˈʃɔːrtɪdʒ]
意思:缺乏,缺少;不足
復數:shortages
短語:Shortage Risk
短缺險 ; 短量險 ; 欠缺險 ; 缺乏險
例:A shortage of funds is preventing the UN from monitoring relief。
資金短缺使得聯合國無法監督救濟工作。
⑹ 求一部電影名字
是偷天換日吧 又名義大利任務 其中那個電腦高手納普斯塔侵入了洛杉磯交通機構 對方電腦屏幕上寫的是「你們將永遠無法關閉真正的納普斯塔」應該在電影84分鍾的時候
演員:
馬克·沃爾伯格
查理茲·塞隆
愛德華·諾頓
唐納德·薩瑟蘭
傑森·斯坦森
劇情介紹
以查理(馬克·沃爾伯格飾)為首的一夥職業盜賊,其中包括內線史蒂夫(愛德華·諾頓飾)、電腦黑客里爾(塞斯·格林飾)、駕車能手羅勃、爆破高手「一隻耳」和專攻保險箱的約翰,在義大利威尼斯完成了一票大買賣,搶得了大量黃金。就在幾個人滿心歡喜准備分錢的時候,史蒂夫竟頓起殺心,欲將同夥滅口。老約翰不幸中槍身亡。在史蒂夫以為同夥都已被殺之後,一個人帶著金條溜之大吉。
為了報仇並搶回屬於自己的那份,剩下的人只好重新出發,與約翰的女兒斯黛拉(查理茲·塞隆飾)一起來到洛杉磯。為了搶在史蒂夫把金條脫手之前找到他,一夥人成功的控制了洛杉磯市的交通系統,造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城市交通阻塞。而他們駕駛著迷你型寶馬車,在裝甲車與直升機的追逐下,在大街小巷甚至是地鐵隧道里,完成了一場驚天大逃亡。
⑺ 什麼叫歌特
歌特金屬(Gothic Metal)
Gothic metal可說是歐洲搖滾金屬樂界近年來聲勢逐漸上揚的一支樂派,盡管目前相較於速彈金屬(speed metal)、前衛金屬(progressive metal)和旋律死金屬(melodic death metal)等樂派的主流地位而言,勢力仍不算龐大,不過從每年這些新興歌德團的成長速度和發片量來看,可以想見地在未來絕對會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本文中,我將從歌德在藝術文化上的起源和發展,到其對於重金屬音樂的影響,以及歌德派金屬樂的發展做一詳盡的介紹。
何謂「gothic」?首先,從字面上來解釋,它包含了三種意義,第一,在建築上的歌德式建築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樑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與結構;第二,在文學上歌德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點(如荒廢城堡)為背景的奇異、神秘之冒險故事;第三,歌德也代表一種字體相當華麗的印刷或書寫風格。
最早「gothic」這個字是起於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5~15世紀)的藝術風格,它的源由是來自於曾於公元3~5世紀侵略義大利並瓦解羅馬帝國的德國歌德族人,在15世紀時,義大利人有了振興古羅馬文化的念頭因而掀起了燦爛的文藝復興運動,由於義大利人對於歌德族摧毀羅馬帝國的這段歷史情仇始終難以釋懷,因此為了與這段時期有所區隔,他們便將中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稱呼為gothic,對他們而言即意味著野蠻。僅管gothic這個字原始上是帶有負面的意涵,但事實上為數可觀的美麗藝術作品都在此時被創作出來。
12世紀時,由於建築技術的精進,因而造就了大量歌德式教堂的誕生,其中最著名的就屬巴黎的聖母院大教堂(Notre Dame)。當然,歌德式風格也不僅止於建築,諸如雕刻、玻璃製品、裝飾品和彩繒圖稿等等,都深受影響,這類藝術創作從12世紀中到16世紀初一直綿延不斷。事實上宗教在歌德藝術上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不論是畫家或雕刻家,在他們的作品上都喜愛以宗教為題,對於寫實的題材則不甚感興趣。
約在公元1800年左右登場的浪漫主義運動(Romantic Movement),歌德與中世紀文化再度受到人們的親睞而得以復甦,浪漫主義可說是對於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理性主義(rationalism)的反動,感性、非理性的態度是這個運動的中心,而在這個時期,歌德開始與黑暗、奇異、古怪扯上關系,事實上浪漫派的許多象徵和主題都和這些歌德次文化相當類似,這時期的一些作家十分熱衷於描寫人心的黑暗、空虛面,性妄想、恐怖、神秘的題材都在文學作品中被廣泛地運用。此外,在視覺藝術上,浪漫派的畫家同樣偏愛黑暗、凄涼的景緻。在歌德小說中最典型的象徵就是吸血鬼(vampire),經典作品Bram Stoker的「Dracula」甚至在書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圖象,其可謂為發19世紀歌德文學以吸血鬼為題的濫觴。
時間來到1980年代,新的歌德運動在英國開始上演,歌德運動的出現或許可視為是對先前朋克文化(punk)的反動,不論如何,歌德精神開始在音樂上展現其影響力,歌德音樂同樣喜好以人性的黑暗、空虛面為題,並且對死亡亦有著濃烈的興趣,緩慢、悲傷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樂的特色,而吸血鬼再度成為這些主題的最佳象徵。
除了音樂上的表現,歌德派的藝人團體亦在視覺上展現死亡美學,如臉色畫以慘白,著黑色服裝,或是英國19世紀維多利亞式的褶邊服裝,而中古世紀的廢墟、歌德式建築亦被廣泛運用。英國的歌德運動在80年代中期達到了最高峰,最具代表性的樂團為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和Fields of the Nephilim等。
就音樂風格來說,此時期的英國歌德音樂被稱為New Wave,其在搖滾樂中加入了大量的合成器(鍵盤),以及前述的歌德元素,甚至也帶有電子味。而Gothic rock/New Wave在傳入美國後則進一步發展出instrial的分支,著名的團體有Ministry和Nine Inch Nail等;另一方面,在歐洲則更驅向電子樂發展。
而雖然歌德音樂在歐洲各地多朝向電子樂發展,同時也有一些其它的變形,但事實上歌德式的金屬樂也在90年代初期開始蘊釀,並終於在1995年由挪威名團Theatre of Tragedy的首張同名專輯昭告了歌德氣氛金屬時代的來臨。
不過在開始談歌德金屬前,我們不得不先從毀滅金屬(doom metal)講起,doom metal是一種沉重、黑暗、緩慢、憂郁而哀傷的音樂型態,有人認為doom metal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朔到Black Sabbath的首張同名專輯,及隨後的<Paranoid>專輯,不過真正doom metal風格的確立則是從瑞典名團Candlemass於1986年發表的<Epicus Doomicus Metallicus>專輯開始。相當多的doom metal團都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時誕生,隨後的英國名團My Dying Bride更將小提琴的編制納入其中,成為了日後凄涼派doom metal樂團借鏡的先驅。
而doom metal在90年代後也開始有多方面的發展,英國的doom metal重量級樂團Paradise Lost於91年所發表的專輯<Gothic>中,便是受到gothic rock的啟發,而成為率先將女音vocal和鍵盤弦樂襯底運用到金屬樂中的先驅之一。隨後,挪威的Theatre of Tragedy更是將doom metal與gothic元素徹底融合,進而開創出並確立了新一派的gothic doom metal,而T.O.T.也可說是帶起了歌德風再一次復興的首要功臣,T.O.T.的成功使得這股歌德金屬風潮由北歐開始迅速向外蔓延。
Theatre of Tragedy的幾項特色都成為此後歌德派金屬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已成為今日主流風格的gothic death,如采death metal殘暴男腔(甚至是black metal的尖吼黑腔)搭配柔美女音的對唱形式,這正是暗色浪漫的歌德精神,這種對比作風亦象徵著黑暗(死腔和金屬樂部份)與光明、生命及愛(女音、鋼琴和交響部份)之間的對抗。而T.O.T.女高音主唱Liv Kristine Espenas輕柔、不食人間煙火的曼妙唱腔也不知早已征服多少鋼鐵男子的心了。不過歐洲各國因為文化的差異,使得gothic metal亦發展甚至延伸出許多不同的形態,除了gothic doom外,在荷蘭則由The Gathering奠立了以優美女音做為主唱、著重心靈感受的純gothic metal,其主唱Anneke van Giersbergen飄渺而渾美的音色,可說是gothic metal界的完美典範,在稍後的另外兩支荷蘭gothic metal團Within Temptation及After Forever,也都以擁有音色、唱腔類似Anneke的女主唱著稱,足見The Gathering對荷蘭歌德金屬的影響力。不過The Gathering卻在近期逐漸轉變風格,金屬成份已愈來愈淡。
另外,北歐樂團則進一步地將一些black metal元素融入gothic當中而成為gothic black,著名的樂團有同為來自挪威的Tristania和The Sins Of Thy Beloved等,然而,事實上,gothic在北歐的發展,已是將gothic、doom、death、black融為一體,所以已難以將之歸類於單一風格,如Tristania除了盛大的交響氣勢外,甚至採用clean男腔、黑死腔加上歌劇女主唱和唱詩班的大合唱。
當然北歐樂團的音樂思維也不僅此而已,瑞典的Therion便與眾不同地發展出以管弦樂器(合成器取樣音色)與金屬樂器並重式的交響歌劇金屬,其在演唱部份於近期已全然採用專業的男女歌劇唱詩班。另外,芬蘭的As Divine Grace則以沈靜淡雅的atmosphere gothic予人一種看盡世間繁華的感受。
而說到傳統的歌德吸血鬼文化,不能不提的當然是英國的Cradle of Filth,其運用大量的鍵盤,營造出極度陰森黑暗、邪惡而詭譎的氣氛,並成功地將這股歌德氣氛融入殘虐的black metal當中,而樹立起Vampire Black metal,C.O.F.的這項成就,使其在black metal界享有極崇高的地位。
在德國方面則發展出古典民謠式的gothic folk,如Lacrimosa、Haggard等,這些團體除了合成器外,更採用了真實的管弦樂器,因此古典味相當濃厚,如Lacrimosa直接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而Haggard的團員包含管弦樂手甚至達到18人,古典化的程度相當深。
義大利近年來以前衛金屬和交響速彈金屬揚威於全歐洲,不過其在歌德金屬方面的發展亦不落人後,Inner Shrine、Macbeth即是個中翹楚,前者氣氛凄涼哀美,後者則充滿浪漫感與動人旋律。另外還有一些專注於氣氛營造的樂團,如充滿中古世紀感的Dunwich和Crown of Autumn,其中Dunwich更運用了中古樂器和僧侶唱詩班。
至於其它的歐洲國家也都有代表性的樂團,如波蘭的Sirrah,匈牙利的Even Song,羅馬尼亞的On Thorns I Lay等,風格上皆完全不同。
然而,gothic metal發展至90年代末卻也開始呈現兩極化的走向,一方面是繼續延續gothic death路線或是加重交響感,但另一方面則是回歸電子樂、工業味,甚至是早期的new wave路線,這種現象在一些大團身上特別明顯,如除了前述的The Gathering外,連Theatre of Tragedy在2000年的專輯<musique>都已幾乎褪去gothic death的色彩,而變為一個工業電子搖滾樂團,同時一些昔日的doom metal樂團也都同樣慢慢地在音樂中加入電子樂。
從以上的介紹可以了解到,歌特派的金屬樂已得到全面性的發展,不再局限於單一風格,而歌特不單是一種音樂型態,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歌特是一個可以讓人逃離現實而進入的幻想世界,一個黑暗而浪漫的世界,歌特精神除了可以表現在音樂上,也可以在衣著上,藝術上和文學上,帶有大量蕾絲的衣服、象徵浪漫的玫瑰,墳墓、吸血鬼、女巫,廢墟、歌德大教堂等等,這些種種都是歌德的符號象徵。當然,純就音樂上來說,一般喜好強烈直接的金屬樂迷,或許會對速度緩慢、著重氣氛發揮的歌特金屬較難以接受,不過若是能從根本上去了解這種樂派的背景和其所欲呈現的意境,適度地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或許就能體會到另一種不同的聆聽感受與樂趣。
Gothic Metal[歌特金屬]是1990年代中期之後才開始成形的一支新興重金屬樂派,歌特金屬的出現,可說為原本剛強制式化的金屬音樂,如吉他英雄式的音樂編奏型態,帶來了新的沖擊與啟發,它讓世人體驗到原來金屬音樂也能有如此陰柔和著重氣氛營造的表現方式,為金屬音樂開啟了另一種新的可能性。
在介紹歌特金屬之前,首先來談談「Gothic」這個字詞,Gothic (Art) 最早是用來歸類歐洲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5~15世紀]的藝術風格,一般人較熟悉的歌特式藝術,大概就是出現於12世紀後以具有尖拱形結構與彩繪玻璃著稱的歌特式大教堂,以及雕刻製品等。十九世紀初期,歌 特文學開始出現於小說的版圖,黑暗、古怪、神秘、性妄想等的題材,成為歌特作家熱衷描寫的主題。
時間來到1980年代的英國,接續著70年代末期灰暗低調式搖滾樂風[Post Punk]的腳步,歌特黑暗、詭魅、死亡和宗教等等的元素開始進入搖滾樂,開啟了歌特搖滾[Gothic Rock]的時代。而往後透過歌特音樂的發展,歌特精神逐步形成一種次文代,並擴散至整個歐洲與美國,歌特精神從音樂、繪畫裝置、乃至生活型態各個層面得到實踐。陰冷古堡廢壚、暗影幢幢的地下室、被絞架與刑具裝點的純美少女...等等,是歌 特音樂中的常見配件及角色,然而歌特族群在世人眼中幽微荒怪的行徑,卻是令普羅大眾驚恐震懾與誤解。
聚焦到音樂上來談,Gothic Rock的主要特色就是幽暗、低調,並運用電子節奏及鍵盤合成器,以營造出一種黑暗深沈的美感。往後的Gothic Rock則逐漸朝向電子樂發展,進而成為Dark wave樂派。而歌特文化的素材,也在90年代初期開始獲到金屬樂團的採用,英國知名的Doom Metal樂團Paradise Lost可說是歌特式金屬的先驅,其於1991年所發表的專輯<Gothic>中,便嘗試將少許女音vocal***樂襯底加入作品當中,93年的專輯<Icon>,其在美編設計上更進一步採用了歌 特式圖像做為意象表徵。隨後,挪威的Theatre of Tragedy則是將gothic元素與Doom/Death Metal徹底融合,正式確立了新一派的Gothic Death Metal,而TOT也可說是為金屬樂帶起歌特風的首要功臣之一,TOT的成功使得這股歌特金屬風潮開始迅速於歐陸蔓延。
然而對比於前面所談及的歌特搖滾,對於歐陸的歌特金屬樂派而言,大多僅是汲取歌特文化的黑暗、唯美氛圍,將之納入於音樂的表現或是視覺美學上,其所著重的仍是在音樂的本質上,不同於所謂的歌特音樂乃是歌特精神的延伸與實踐,兩者之間其實存在著很大的區別。
歌特金屬發展的歷史尚不到十年的時間,已累積出豐富的面貌,就風格特色上來談,大致可以粗分成以下幾類,不過這並不是絕對的分類,因為不同類別之間的界線有時並不明顯,而且有些樂團作品也可能會同時跨越不同類別。
(一)黑暗vs.光明/Gothic Doom/Death
Gothic Death Metal可說是現階段歌特金屬中最主流的一支,樂團作品也最多,Theatre of Tragedy在1995年所發表的首張同名專輯可說是影響性最大的歌特死金屬專輯,當中的音樂元素,如優美女音主唱與death腔對唱的形式,大量的鍵盤弦樂、鋼琴運用,都成為日後歌 特死金屬的最基本要素。柔弱女音與殘暴死腔的對唱,猶如天使與魔鬼般的對比,黑暗兼具優美感的氣氛與旋律,都是TOT為歌特金屬所做出的定義。
可惜的是TOT在第三張專輯<Aegis>之後,樂風便轉向電子歌特搖滾,不過所幸其同樣來自挪威的後輩樂團Tristania及The Sins of Thy Beloved,表現可說青出於藍,音樂性得到更大的開拓,特別是北歐黑死金屬冷冽氣息的注入,兩個樂團各有所長,Tristania氣勢瑰麗壯闊,並有豐富的演唱編排[黑死腔+低吟男腔+聲樂女腔+唱詩班],而TSOTB樂風哀美攝人,殘虐黑腔與銷魂女音精彩對唱,小提琴有著靈魂性演出,而巧合的是這兩團皆邀請了同一位小提琴手擔任guest樂手,也因此可以略為感覺到一些相似性。
德國的Lacrimas Profundere則是凄涼派Gothic Doom的最佳詮釋者,承襲自凄涼派祖師My Dying Bride的精神,樂風極度悲涼哀愁,小提琴、長笛、豎琴演出是一大特色,並有黑死腔+低吟男腔+聲樂女腔主唱,可惜從專輯<burning: a wish>之後同樣已改變樂風。
荷蘭的After Forever是另一支為歌特金屬注入新視野的傑出樂團,其音樂風格呈現出了廣闊的包容性,Doom、Black、Progressive、古典交響、聲樂、美旋律,多樣的音樂元素造就出迷人的創作,除了音樂之外,聲樂女高音主唱優異的演唱亦是一大重點!
推薦聆聽:
Theatre of Tragedy - Velvet Darkness They Fear (1996)
Tristania - Beyond The Veil (1999)
The Sins of Thy Beloved - Lake of Sorrow (1998)
After Forever - Decipher (2001)
Lacrimas Profundere - Memoranm (1999)
Within Temptation - Enter (1997)
Inner Shrine - Nocturnal Rhymes Entangled In Silence (1997)
(二)氣氛美聲/Atmosphere Gothic
這一類別的歌特金屬,並不強調歌特的黑暗面,其焦點反而是著重在情緒氣氛鋪陳和動人的美旋律上,呈現一種靜雅的浪漫感與脫俗的氣息,音樂相對而言也比較沒那麼重,在演唱上大多以純女音為主,或者是低吟式clean男腔。美聲歌特金屬最知名的代表樂團就是荷蘭的The Gathering,特別是其女主唱Anneke飄渺渾美的唱腔,堪稱是美聲歌特的完美典範。
另一支出色的樂團則是來自波蘭的Artrosis,其風格明顯深受The Gathering的影響,不過其音樂中多了一份東歐的民族氣息,因而有種特殊的新鮮感,專輯也多有演唱波蘭文及英文的兩種版本。
推薦聆聽:
The Gathering - Nighttime Birds (1997)
Artrosis - In Nomine Noctis (2001)
To Die For - Epilogue (2001/低吟男腔主唱)
(三)古典交響/Symphonic Classical Gothic
這個類別的樂團作品即是在音樂中融入古典或交響樂成份,不同於一般典型歌特金屬的重點大多放在氣氛營造上,此類樂團常有較嚴謹的編曲結構與較多的器樂演奏表現。在歌特金屬界知名度極高的Lacrimosa,即是此派的重要代表,由領導人物Tilo Wolff所一手創造的Lacrimosa古典歌特音樂世界,其音樂完全獨樹一格,充滿著一種強烈深沈的感染力,像是會觸動到聽者內心最深底處,而Tilo Wolff也是個人認為在整個歌特金屬樂派中,真正具有所謂「歌特」性格的音樂創作者,Lacrimosa的音樂就猶如Tilo個人生命的投射,聆聽Lacrimosa的音樂就彷佛進入到另一個世界,甚至是Tilo的內心世界。
瑞典的Therion,音樂風格從早期的Death Metal根基,逐漸發展成為格局龐大復雜的交響歌劇金屬,音樂不僅採用全然的管弦樂式配製,在演唱上也從帶有死腔到後來完全只有歌劇唱詩班表現。
德國的Haggard同樣是一支古典化相當深的樂團,其成員包含管弦樂手竟達到近二十人,厚重的Death Metal與高雅的管弦樂、聲樂女音巧妙地融為一體,音樂充滿著濃郁的中古世紀氣息與民族味,編曲極度引人入勝。
推薦聆聽:
Lacrimosa - Elodia (1999)
Therion - Theli (1996)
Haggard - Awaking The Centuries (2000)
Enid - Abschiedsreigen (2000/奧地利)
(四)狂暴美學/Gothic Black
Gothic Black Metal是將歌特元素與黑金屬相結合的一支樂別,此類中的樂團作品,一種是以歌特金屬為主體,加入部份黑金屬手法,如黑腔、狂暴吉他刷扣和噴射雙大鼓擊等;而另一種則是以黑金屬為主體,再加入歌 特元素。
義大利的Graveworm即是屬於前者,其曲式雖狂暴但卻沒有一般典型黑金屬的無人性與疲勞轟炸,相反的其音樂充滿著一種強烈的美感,氣氛與旋律性相當哀美動人,特別的是其作品中還加入了少許蘇格蘭風笛與弦樂組表現。
英國的Cradle of Filth則是後者的代表,事實上COF多是被歸在黑金屬中做討論,其將歌特文化中最黑暗的吸血鬼題材於交響黑金屬中發揮至極,成為自成一格的吸血黑金屬[Vampire Black Metal],更有趣的是COF在商業上的成功竟讓其成為第一支被五大唱片廠牌之一的Sony所簽下的黑金屬樂團。
推薦聆聽:
Graveworm - As The Angels Reach The Beauty (1999)
Cradle of Filth - Dusk And Her Embrace (1997)
(五)歌特前衛/Gothic Progressive
嘗試將歌特元素與前衛金屬相結合的樂團同樣是存在的,此類樂風可說融合兩派之長。丹麥的Sinphonia正是成功範例,其女主唱的唱腔可形容是帶點邪氣的Anneke[The Gathering],作品中既擁有歌特的幽美神秘氣息,又有前衛金屬變拍結構與彪悍的吉他riff,樂風相當特殊卻又十分吸引人。
推薦聆聽:
Sinphonia - When The Tide Breaks (2000)
Dame En Noir - La Clef Des Songes (1998)
【結語】
歌特金屬是一種著重「美感」的金屬樂別,這種美並不只是直接淺層的旋律性優美而已,它所呈現與觸發的,是一種人類內心中的黑暗性,欲跳脫虛假、束縛,追求純美與性靈的悸動,一種從絕望甚至自虐中,醒悟而獲得解脫的心靈升華之美。當然,隨著音樂的發展與相互影響、融合之後,歌特金屬已不見得都具有這樣的本質性。
在音樂的呈現上,歌特金屬也顯露了極大的包容性與可能性,例如古典樂或前衛金屬編曲手法的融入,不過歌特金屬在90年代末期快速發展之後,在21世紀的初期也呈現了疲態,許多大團甚至回頭靠攏電子歌特搖滾或Darkwave路線,新進樂團也少有超越現況的表現,不過我相信這只是一個短暫的潛沈與尋求突破的階段,歌特式美學縱然不是主流,但也絕不會從洪流中消失,因為在人類內心中永遠都會存在著一個幽微的角落,而歌特金屬正是具顯這種暗色美學的重金屬音樂。
⑻ 歌特是什麼
哥特文學及其文化現象
哥特(gothic)這個特定的字匯原先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哥特復興」(GothicRevival)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穴中挖掘出來。同時,從18世紀末以來的一些文學作品,因為具有共同的基調與文體而被歸類於「哥特小說」。例如:華爾普(Walpole)的《奧藍托城堡》(TheCastleof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Radcliff)的《奧多芙的神秘》(TheMysteriesof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侶》(TheMonk),當然還有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這些作品戮力於處理殘酷的激情與超自然的恐怖主題,而小說的背景通常建構於荒涼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於無以擺脫的魔性愛欲,和(通常是陽性的)施虐者展開一段以死亡為終結的際遇......在這些小說中包含的情慾/性別(sexual/gender)的關系,古怪地糾纏於神聖與魔鬼的角力;極度的情色高潮來自於破滅(也就是儀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徵父權的宗教系統與企圖超越的的黑暗(陰性)力量,在某種不可明說的層面,其實隱諱而酷異地分享著「愛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當代的恐怖小說陣營中,象AnneRice的作品《吸血鬼紀事》(TheVampire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戀情慾與父性機制的復雜互動。
有趣的是,哥特文化這樣的現象除了在小說的紙頁上展開,也在20世紀的後半期侵入非主流音樂的大花園,成為另類音樂中極為殊異的一個支脈。如果你熟悉新音樂歷史脈絡的話,就會知道大約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樂隊分別頂著「後酷朋克(PostPunk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並逐漸混融成日後的哥特搖滾樂派。
早期的代表樂隊包括「蘇西與冥妖(SiouxsieandtheBanshees)」、「苞浩絲(Bauhaus)」、「喜悅割離(JoyDivision)」等等樂隊。它們的特色是沉鬱厭世的情調、冰冷刺骨的音符既帶有精細的美感,但又同時在音域層面上大量使用偏離旋律線的不協調音,穿插著對於傳統音樂的反制。在歌詞與表演概念層面,處理著生命與愛欲的荒涼,對現實狀態的厭棄,進而追求心靈深淵的奇詭樂趣。在舞台上,她/他們以偏鋒的狂亂扮裝出現,如「蘇西與冥妖」略帶虐待與被虐情調(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或Bauhaus的主唱PeterMurphy把自己打扮成美艷的雙性吸血鬼。除了性別的顛覆與反轉,哥特搖滾樂的強烈質素還表現在對於神學(或惡魔學)概念的執迷。在1981年成立的「仁慈姐妹(TheSistersofMercy)」是幾個愛好中古世紀風格的男子對於音樂意識型態的展現。被形容為「狂笑著注視羅馬城燒成一堆瓦礫」的主唱AndrewEldritch一語說穿哥特搖滾的宗教立場——對於我們,犬儒精神就如同天主教徒的聖水一樣。
如果說早期的PostPunkCool對生命的詮釋是沮喪與絕望(比如IanCurtis——JoyDivision的主唱——的自殺),那麼「仁慈姐妹」以及同道的樂隊比如「教會(TheMission)」、「全部的夏娃(AllaboutEve)」、「涅浮林之域(FieldsoftheNephilem)」、「祭儀(TheCult)」等樂團所秉持的,可能是睥睨於現實中的種種煩俗,企圖推翻假惺惺的教條,抽取反對與不滿的精神,化為音樂的「反面傳教(negativepreach)」。在「教會」的專輯《上帝自己的葯物》(God'sOwnMedicine)中,開宗明義的第一首歌〈荒原〉(Wasteland)就嘲諷地唱出「我還是相信上帝,但是上帝已經不信仰我了。」這等堪稱冒瀆的宣言,呈現出駭人的事實:原來長久以來,神與人的權力結構恰如性愛結構的主體與客體。在這張專集中,反復推敲著在推翻信仰的同時,死亡不再是父神用以脅迫的道具,反而是叛徒的情色烏托邦。如同在《愛我愛到死亡》(LoveMetoDeath)一曲,美妙地鋪陳情慾的高峰不被僵硬的「主控-屈從」(Dominance-submission)關系所固置;也就是說,在死亡(曠缺)的領域,致命的陰性激情並不受到掌管與壓制,發展出自己的美學。
不可否認,「死亡」在哥特搖滾樂的文化層面中,幾乎是個關鍵字。當某些保守的聲音或反挫勢力,企圖以這一點來抨擊哥特搖滾樂與其次文化,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回應:如「基督徒之死(ChristianDeath)」這個經營黑暗、痛苦情愫的樂隊,對他們而言,死亡所演繹/延異出來的腐敗、末世、毀滅等等情境,都足以讓我們逼近「終極高潮」(ultimateorgasm)。在一些專輯如《痛苦劇場》(OnlyTheaterofPain)、《天使的狂怒》(TheRageofAngels)、《鐵面具》(TheIronMask)中,「基督徒之死」悉心探索的重心就是這種近乎臨界點的痙攣之美。在其中一首歌曲「死欲(DeathWish)」,結尾的歌詞近乎狂喜地陳述「撒旦魔王是最仁慈的野獸」,配合凄厲的音樂,不啻狠狠地嘲弄了宗教/父權體系粗暴地規范在各種事物之上的二元對立價值觀。
另一種反應,也許可以引述布萊特(PoppyZ.Brite)在吸血鬼情色小說選集《血脈深處的愛》(LoveinVein)前言中所說的話:「哥特次文化(Gothicsubculture)並不是禮贊或者愛慕死亡,只是純粹地拒絕畏懼它。在探索死亡的過程,慢慢地和它體膚與共,逐漸與它親近。」這段話正好解釋為什麽像「涅浮林之域」、「還有這些樹(AndAlsotheTrees)」、「意志(Will)」、「利姬雅(Lycia)」、「TheMorendoes」等樂隊,會不可自拔地沉浸於「與死去的君王交歡」的髑髏式意象(macabreimage),同時又在這般異端的情慾里浮生出細致的張力。此外,死亡不必然是生命的匱乏,順著這些創作者的脈絡、以及在許多異教神話或惡魔學發現的象徵與寓言,死亡可能是貼近超自然、非人類領域的出口。
在此際90年代的中後期,哥特次文化不但在文學與音樂創作層面綻放,更影響了這個「混雜族群」(包括女性、酷兒、情慾的邊陲份子)的文化生態與身分認同。在情慾與性別的革命,哥特次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hermaphrodite)雖然還值得更進一步檢驗,但也是有助於沖迫禁制的美麗武器讓過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它者)擺脫單一的天堂,品味自身的慾望與天使的屍體。
如何識別一支歌特樂隊?
1、此樂隊的音樂氣氛怪誕且超現實。
2、此樂隊的歌詞包含歌特主題。
3、樂隊成員的外表十分歌特化,一水兒黑。
4、樂隊自稱歌特樂隊,和其他歌特樂隊一起演出,並出現在歌特合輯當中。
5、來自於四大歌特唱片公司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的樂隊。
如何識別一個歌特族?
性格:害羞且不愛交際。
藝術傾向:藝術,特別是音樂、攝影和繪畫。人文,特別是文學、歷史和哲學。
著裝:永遠的黑色或暗色衣服。顯眼的宗教飾物,但卻幾乎天天改變信仰,永遠不戴金首飾。
什麼是歌特風格?
音樂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類的名詞都是「歌特風格」。
再具體形容:黑暗的恐懼、死亡的悲傷、禁忌的愛、徹底的痛苦帶來的美感,簡而言之,人類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吸血鬼文化?
惡魔主義?邪教?
歌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與種族、性別也無關。大多數歌特樂隊都是非宗教的甚至是積極的反宗教樂隊。那些吸血鬼、天主教、古埃及和異教的視覺信號只是在傳達「黑暗的力量」,以聯系至歌特音樂的感覺。
歌特族們與其他同年齡的社會團體一樣同樣存在社會傾向,你會發現歌特族中最大的傾向實際上是對政治的極度冷漠,因為幾乎所有黨派的觀點聽起來都是一樣的,而且毫無用處。
歌特存在的理由
很多人被一種毫無快樂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這很不幸。但是歌特使這種消沉的感覺成為了生活方式的一種,換句話說: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選擇——這是一種藝術。
歌特同時也許還是一種精神療法。如果你對一個屬於主流社會的白領仔細談起你上次自殺未遂的經過,那麼他可能會帶著一種奇異的眼光躲你躲得遠遠的,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你或許還可以得到廉價的同伴永遠不會為你感到難過,你手腕上的傷痕會得到認真的尊重,「你很酷」!所有感到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都會在歌特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什麼是歌特時尚?
任何黑色的東西,或其它暗色,如海軍藍、深紅。可以透(薄尼龍或漁網狀面料),但不露。銀飾。蒼白的皮膚。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需要一種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為想體現維多利亞時代關於「蒼白的皮膚是貴族的標志」這一審美,也可能是反對沙灘文化里「太陽曬出的古銅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論。
黑發、漂白過的極淺的金發、紅發或紫發。黑白化妝。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細眉。
自我束縛的裝飾和戀物癖的服裝。皮革、PVC、橡膠、乳膠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紀的束腰也極為常見。寬領帶或逞釘子的項圈或緊緊系在脖子上的絲絨繩。
T形十字章(古埃及關於永恆生命的標志)。五角星。這是異教徒關於火、土地、空氣、水、靈魂的符號。十字架(基督教的象徵)。
歌劇風格的披肩、斗篷和長手套。歌特族們一般不會像朋克們那麼極端,他們會講些品位。
月光撒滿大地一切黑暗盡歸歌特王朝
無數個劇黑的夜晚,月光冷冷地包圍著一切。空中劃過銳利的線條,像是發掘世界最深的罪惡。生命緊緊地依附著死亡,渲染著黑暗和絕望。Gothic(歌特)的命名是從德國的「Goth」部落由來的,Goth人入侵了義大利並推翻了羅馬帝國。在15世紀,人們普遍帶有著文藝復興的觀念,希望回到古典時代。介於古典時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這段時間被稱為中世紀。因為義大利記恨Goth人毀掉了他們的羅馬帝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始終對中世紀帶有著否定的術語,他們稱這一時期為「Gothic」。意味著野蠻和粗野。當然我們要看到事物的雙面性,中世紀給世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傑出的藝術作品。這時期的建築技術上有了突破式的改進,產生了像NOTRE-PAME這樣的歌特式大教堂。歌特式的藝術不僅僅體現在建築上,從12世紀到16世紀的早期,雕刻,玻璃製品,裝飾物等都貼上了歌特藝術的標簽。宗教在歌特藝術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畫家,雕刻家們比起用現實主義的方法表現主題更多的運用宗教的感覺。不管怎麼說,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門很顯然對「Gothic」這個詞彙是含蓄的否定。
在英漢字典中Gothic的解釋如下:
(a)1歌特人的;歌特語的2(建)歌特式的3中世紀的;野蠻的,粗野的4(印)歌特體的;(英)黑體的5歌特式小說體的(以恐怖,凄涼,衰敗為特徵)(n)1歌特語2歌特式建築,尖拱式建築。
那麼,若是歌特與音樂的聯姻,則任意地寫作了GothicRock。歌特音樂在字典中又做出了另一種解釋:熱烈的混合了各種樂器,秉持著悲觀絕望的終極價值觀,透露出啟示錄般神秘虛空的歌詞。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義運動中(ROMANTICMOVEMENT),中世紀文化逐漸極其相關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浪漫主義成為這場文化運動的中心。浪漫主義者希望跳出歷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紀時代,有些人從宗教或神秘主義中尋求理想,還有些人試圖從自然中得到答案。他們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在整個浪漫主義運動中歌特開始被認為和黑暗,奇異,鬼魅等相關連,浪漫主義和歌特作家象Byron,Shelley,Baudelaire還有Verlaine沉迷於對人類陰暗面的表現。歌特情緒在視覺藝術上也有明顯的體現,畫家象CasparDavidFriedrich對黑暗和荒涼的展現。而在建築上新歌特式逐漸成為時尚。
這一時期許多歌特式小說家不斷涌現,不僅歌特文學是對人類自身黑色陰暗面的展示,也是對當時社會正統思維模式的一種挑戰,是一種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體。歌特小說中比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例如瑪利.雪萊的Frankenstein,布來恩.斯托克的Dracula,還有EdgarAllan詩集中的描寫.斯托克筆下對吸血鬼化身的描述同以往比較走入了對立的角度.(當代作家AnneRice的InterviewwiththeVampire和PoppyZ.Brite的LostSouls等作品也是斯托克式的延續.)到了20世紀的70年代,朋克作為一種亞文化侵入了主流文化的領域。原始的朋克來自於暴力和強大的顛覆。而原名為Warsaw的JoyDivision的出現,無疑將這場充滿了破壞慾望和無政府主義的朋克運動帶進了後朋克(Post-Punk)時代。
早期的代表還有如SiouxsieandtheBanshees(蘇可西女妖與怪獸),Bauhaus(包嚎司)等等。它們充斥著沉鬱厭世的情調。音樂往往冰冷刺骨,既帶有精細的美感,但又同時在音域層面上大量使用偏離旋律線的不協調音,對於一切傳統音樂極端的蔑視。在歌詞與表演概念層面,展現著生命與愛欲的荒涼。從對現實狀態的厭棄,進而追求心靈深淵的奇詭樂趣。在舞台上,她/他們以偏激的狂亂扮裝出現,如蘇可西略帶虐待與被虐情調(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Bauhaus的主唱彼特.墨非(PeterMurphy)把自己打扮成冶艷無常的雙性吸血鬼?這種對性別的顛覆與反轉,還表現在對神學(或惡魔學)概念的狂熱的執迷。在1981年成立的TheSistersofMercy(仁慈姐妹),是幾個愛好中古世紀風格的男子對於音樂意識的反扼,一度被形容為「狂笑著注視羅馬城燒成一堆瓦礫」的主唱愛特利奇(AndrewEldritch)一語道破歌德搖滾樂團的宗教立場----對於我們,犬儒精神就如同天主教徒的聖水一樣。
早期的後朋克對於生命的詮釋往往飽含著沮喪與絕望。例如JoyDivision(快樂分裂)的主音歌手IanCurtis於80年的自縊身亡。那些耗損生命而成的音符,成就了JoyDivision的不朽經典,見證著整個低調文化。他那套灰暗而孤離的人生觀,隱藏著陰郁的遺傳因子,將整個後朋克文化盡染成深灰與暗黑。八十年代,在迂落的音樂里構築了一個悲觀的年代,至少在英倫及歐陸地下文化的層面上來說如此。在當時的獨立音樂圈裡,趁勢湧出一大批黑暗病態、風格邪異的樂隊,他們的音樂源自於無盡的壓抑,以及對生命的詛咒。如TheMission(教會),AllaboutEve(所有的夏娃)、FieldsoftheNephilem(列伏林之地)、TheCult(祭儀)等等。這些被視為絕望、邪氣、頹廢的樂隊/樂手,從Punk那種過激的破壞意識,反方向潛逃往一個內斂而黑暗的世界--這就是那個占據RockMusic了大半個八十年代的低調音樂時空。哥特搖滾在英國地下音樂圈的形態與演進,正猶如一派邪教降臨大地時伸出巨魔的手掌。它通過難以想像、天馬行空的邪異素材來悅納聽眾,這就不僅包括了在音樂領域聖靈齊放的空前創造力,也包括了在視覺造型上,所給予人們的前所未有的剌激視覺體驗。中性化的身份造型,濃妝艷抹的打扮,這些並非新浪漫一族的專利。哥特彷彿是新浪漫的個性相反的孿生兄弟,是華美艷麗背後黑暗病態的一面。現在讓我們去了解一下歌特音樂的改良風格和其他相關樂派.產生於比利時的EBM(ElectronicBodyMusic)是一種電子化陰冷黑色的音樂。受德國KRAUTROCK運動中Kraftwerk之類電子樂隊的影響下產生的。
EBM創始樂隊之一Front242一低限化的節拍,以抑鬱的聲音和軍國主義突擊隊的裝束被大家認識。TheKlinik,Insekt,Dive,ClickClick,ASplitSecond還有後來的SuicideCommando都是BM的一些重要樂隊。Dive和Klinik利用聲納噪音營造出一種冰冷的外太空氣氛。SuicideCommando則融入了更多的舞曲化成分。類似的樂風在美國和加拿大被稱為Instrial,象FrontLineAssembly,SkinnyPuppy等樂隊。他們製造出的合成音樂和多層次的聲音非常適合帶上耳機去欣賞。FrontLineAssembly的經典專輯ClassicalbumsareCausticGrip(1990)andTacticalNeuralImplant(1992),值得每個喜歡EMB的人去收藏。
說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談到德國,那裡可是現在歌特音樂的重鎮。許多德國的樂隊被慣以DARKWAVE的音樂標簽。ProjectPitchfork樂隊是德國最早涉及到歌特音樂領域內,雖然他們的樂風有所改變,但一直算是一支流行化的組合。首張專輯《Dhyani》亦為經典,有典型的黑色音樂和評論性的歌片語成。DeineLakaien樂隊的成員有著深厚的音樂基礎,他們做出了象'Lovemetotheend'這樣的浪漫主義歌曲。作品帶有著某種程度的中世紀感覺。德國很大一部分組合演唱時保持著自己的母語,例如GoethesErben,樂隊的名字也就說明了一切。他們的前三張專輯就象是三部曲,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而Lacrimosa,TiloWolf這些樂隊通過添加金屬樂的元素不斷的對音樂的表現手法做出嘗試。當然我們必須要知道DasIch這個組合,他們的經典專輯是《DiePropheten》,專輯中的歌曲機構復雜歌詞充滿著智慧化。陰暗電子樂派代表團體CalvayNada用德語和西班牙語交錯演唱,他們最有特點的是主唱Brenal的低音,而歌詞方面多涉及政治,社會之類的話題,從這方面看這支樂隊在歌特音樂王國中顯得與眾不同。
總的來說由於浪漫主義情節,德國的大多數樂隊是浪漫的歌曲和陰暗電子化相結合的產物。如今歌特范疇內的音樂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例如darkfolk(陰暗民謠),這種樂風的代表是Current93,DeathinJune,SolInvictus還有Fire+Ice。早期的C93作品比較實驗性難以理解,之後DavidTibet利用他個人化的思維開始向聲學民謠的方向探索。C93的前身樂隊DeathinJune自從首張專輯Nada推出後頗受爭議,他們甚至被指控為極端的右翼傾向。但DIJ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異教的祭典式的音樂。如果想聽這類音樂推薦給大家去找WorldSerpent,一個卓越的音樂廠牌,上面的提到的幾支樂隊均在其旗下推出過作品。對了,還有一支義大利的組合OrdoEquitumSolis也應該值得我們的關注。許多歌特樂隊都有著某種中世紀的情節,他們將中世紀時期音樂和現代的創作手法相結合。德國有著許多這樣的中世紀組合,音樂的創作者一般有著良好的古典音樂教育背景,知名的樂團包括Qntal,Estampie,FreiburgerSpielleyt等。在義大利這種音樂更有影響,象Ataraxia,CamerataMediolanense都做出了許多出色的音樂作品。這類組合不僅僅有歌特的聽眾群還吸引著部分古典音樂的欣賞者。而TheMoonlayHiddenBeneathaCloud和RosaCrux的音樂中吸收了祭典音樂的成分。
當然許多樂隊的風格是非常難以界定的,象義大利的TakeKirlianCamera,20年來樂隊風格年年都有變化。而法國的情慾主義陰暗電子樂隊DieFORM的音樂主題多涉及S/M(性虐待),他們每一部作品多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奇。另一支來自法國的樂隊Collectiond'ArnellAndrea的鋼琴聲非常有特點,成為自己的獨特的標志。善於創作管弦樂的IntheNursery樂隊的作品非常適合作為電影中的陪樂。在北歐的瑞典,ColdMeatInstry這個廠牌通過多年的努力推出了很多獨一無二的音樂作品。旗下的樂隊風格多樣,如血腥派實驗樂隊BrighterDeathNow和DeutschNepal,氛圍音樂組合Raisond'Etre,新古典主義的TheProtagonist,天音組合Arcana等。說到天音如果想更好的了解建議去聽一聽likeLoveisColderthanDeath,BlackTapeforaBlueGirl,Stoa這些代表樂隊。
而在哥特音樂的文本中,我們可以細味到一些涉及宗教、性愛、死亡、絕望、基督以至匪夷所思的虛無論語句,這些都是哥特音樂不可或缺的一環,GothicRock,這覆蓋在影像模糊、虛無飄渺的外在軀殼之下的音樂,一切都是那麼神秘。哥特搖滾的風格,可說是繼承自JoyDivision的遺傳,尤其是那種把貝司提升至主奏位置的癖好,直至今日的後哥特朝代仍無法完全擺脫。那些抑壓著低沉聲線或扭曲的人聲,沉重如郁結般的貝司,迷幻的吉它聲,充滿控訴力的鼓擊,偶爾發出鬼哭神號般的嘶叫,如同石磨般沉重或是狂野得分崩離析的曲式,還有一張張RockMusic蒼白的面孔∶當你對生命感到茫然無助時,你會想到在它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嗎?是心靈的孤立無援?是死亡陰影的籠罩?還是人世間的悲劇?GothicRock,是建築於無意識的抽象表達而多於刻意性的音樂顛覆行為。如同面臨一季暗晦的寒冬氣候,我們被哥特文化侵佔,在非人化的後工業現代社會裡面,追逐著一種活著死亡的體驗。同樣存在著Barry的音樂先覺,除一貫本色的RockMusic在那個悲觀的八十年代裡,Gothic這種棲身於主流文化的陰影里的次文化,其影響力早已越過音樂的界限,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的態度,一個哥特信徒所追求的黑色國度。度過模糊的九十年代,下個世紀今天的哥特搖滾已被解構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TheSistersOfMercy,TheMission這些昔日的哥特守護神也早已離棄了他們的信徒。但是在今日的陰暗樂派(Dark-Wave)運動中,在死亡民謠(DeathFolk)、後工業噪音(Post-Instrial)、陰暗氛圍音樂(DarkAmbient)以至新古典(Neo-Classical)這些形式主義的風格外殼之下,我們仍然欣喜地發現Gothic依然是這些地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遺傳基因。在這場突破和沖決了情慾與性別的革命中,歌德次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hermaphrodite)成為了砸碎禁錮的美麗武器。看吧,以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勇敢地擺脫了蒼白的天堂,絞碎天使的面孔,抵達永遠無情的慾望。
⑼ 求猶太人的名字
baby boy names
Aaron
Abarron
Abba
Abe
Abel
Abell
Abijah
Abimelech
Abir
Abiram
Abisha
Able
Abner
Abraham
Abram
Abramo
Absolom
Adam
Adar
Addai
Addam
Aden
Aderet
Adin
Adir
Adiv
Adlai
Adlai
Adley
Adli
Admon
Adniel
Adon
Adonai
Adriel
Adriyel
Ager
Ahab
Ahsalom
Aitan
Akiba
Akim
Akiva
Aksel
Akub
Alijah
Alim
Alivia
Alon
Alter
Alva
Alvah
Alvan
Amasa
Amichai
Amiel
Amikam
Amir
Amiram
Amita
Amiti
Ammi
Ammitai
Amnon
Amon
Amos
Amram
Aram
Ardon
Ari
Arie
Ariel
Arion
Arlan
Arland
Arlando
Arlen
Arlin
Armen
Armin
Armon
Arnan
Aron
Arvad
Arye
Aryeh
Asa
Asaf
Asaph
Asher
Ashur
Avi
Avichai
Avidan
Avidan
Avidor
Aviel
Avigdor
Avimelech
Avinoam
Aviram
Avisha
Avishai
Avital
Avner
Avniel
Avraham
Avsalom
Avshalom
Axel
Azaria
Azarious
Azaryah
Azaryahu
Azriel
Bama
Barak
Baram
Barnabas
Barnabe
Barnaby
Baron
Barrak
Bart
Bartel
Barth
Bartholomew
Bartley
Baruch
Bela
Ben
Benedictson
Beniamino
Benjamin
Benjy
Benkamin
Benny
Benoni
Benroy
Benson
Benson
Benzion
Berakhiah
Betzalel
Binah
Binyamin
Boas
Boaz
Bogdan
Bohdan
Cain
Cale
Caleb
Carmel
Carmelo
Carmi
Carmine
Chagai
Chaim
Chanan
Chanoch
Chaviv
Chavivi
Chayim
Che
Chepe
Chiram
Choni
Dabi
Dagan
Dagon
Dalit
Dan
Dane
Danel
Danell
Dani
Daniel
Daniele
Danil
Danila
Dann
Dannie
Dannon
Danny
Dantrell
Danyl
Dar
Dave
Davi
David
Davin
Deen
Deron
Dor
Doren
Dov
Dovev
Eban
Eben
Ebenezer
Eder
Efraim
Efran
Efrat
Efrayim
Efrem
Efren
Efron
EIlis
Eitan
Elam
Elan
Elazar
Elazaro
Eleazar
Elhanan
Eli
Elias
Eliezer
Elihu
Elijah
Eliot
Eliseo
Elishama
Elisheba
Elisheva
Eljah
Elkanah
Elliott
Elrad
Ely
Emanuel
Emmanuel
Enoch
Ephram
Ephrem
Ephron
Eran
Eri
Eron
Errapel
Esau
Esdras
Eshkol
Esra
Etan
Ethan
Evelyn
Eyal
Eyou
Ezechiel
Ezekiel
Ezra
Ezrah
Feivel
Foma
Ga
Gabe
Gabi
Gabor
Gabrian
Gabriel
Gabriele
Gabrielo
Gal
Gali
Gamaliel
Ganit
Gavi
Gavriel
Gedaliah
Gedalya
Gedalyahu
Gedeon
Geremia
Gersham
Gershom
Giacomo
Gian
Giannes
Gideon
Gil
Gilead
Gili
Gilli
Gilon
Giovanni
Gur
Guri
Gurion
Guy
Habib
Hadar
Ham
Hanan
Hannibal
Harel
Harmon
Harrell
Harrod
Hayyim
Heber
Heman
Herschel
Hershel
Hezekiah
Hieremias
Hiram
Hod
Honi
Hosea
Hyman
Iakovos
Ian
Iaokim
Ichabod
Ike
Ilias
Illias
Imanol
Ioan
Ionnes
Iosep
Ioseph
Iov
Ira
Iram
Isaac
Isaakios
Isaiah
Isaias
Iseal
Ishmael
Isiah
Ismael
Ismail
Israel
Isreal
Itai
Ittamar
Ivrit
Ixaka
Izaak
Izreal
Izzy
Jaap
Jabin
Jacan
Jack
Jacob
Jacob
Jacobe
Jacot
Jaden
Jader
Jadon
Jaedon
Jael
Jaira
Jairus
Jake
Jakeem
Jakome
James
Jamian
Jamie
Jamiel
Jamin
Jamon
Jan
Jancsi
Jani
Janie
Jankia
Janko
Jannes
Janos
Jantje
Japhet
Japheth
Jaques
Jarah
Jared
Jariath
Jaron
Jarrett
Jasper
Javan
Javen
Jaydon
Jaymin
Jeb
Jebediah
Jed
Jedadiah
Jedaiah
Jedd
Jedediah
Jedi
Jediah
Jedidiah
Jehoichin
Jehu
Jem
Jenda
Jephtah
Jerad
Jerah
Jered
Jeremi
Jeremiah
Jeremias
Jeremie
Jeremy
Jeriah
Jerod
Jerrah
Jerrick
Jerrod
Jesiah
Jess
Jesse
Jessey
Jessie
Jessy
Jesus
Jethro
Jim
Jimmy
Joachim
Job
Jobe
Joby
Jocheved
Jock
Joe
Joed
Joel
Joen
Joey
Johan
John
Johnathan
Johnathon
Johnny
Jokin
Jomar
Jon
Jonah
Jonam
Jonas
Jonatan
Jonathan
Jonathon
Jonny
Joop
Joosef
Jopie
Jorah
Joram
Jordain
Jordan
Jordell
Jordi
Jordy
Jore
Jori
Jorie
Jorim
Jory
Joseba
Josef
Joseph
Josephus
Josh
Joshua
Joshwa
Josiah
Josias
Joss
Josu
Josue
Jotham
Jourdaine
Jourdon
Jov
Joziah
Jubal
Jubal
Jud
Jud
Judah
Judas
Judd
Jude
Juha
Jukka
Junien
Jurre
Jussi
Kalb
Kaleb
Kaniel
Karmel
Kedem
Kenaz
Kobe
Kuper
Laban
Lapidos
Lapidoth
Lavan
Lazar
Lazarus
Lazzaro
Leb
Lemuel
Lev
Levey
Levi
Lewi
Lot
Machau
Machum
Mads
Mai
Maichail
Makis
Mal
Malachi
Malachy
Manasses
Manuel
Marnin
Matai
Mate
Mathe
Mathew
Mathews
Matt
Matthew
Matthias
Matthieu
Mattias
Matyas
Matz
Mayir
Meilseoir
Meir
Melchoir
Menachem
Menassah
Mendel
Meyer
Micah
Michael
Michel
Michon
Mihaly
Mika
Mikael
Mike
Mikel
Mikhail
Mikhalis
Mikhos
Mikkel
Miron
Misi
Miska
Mitchell
Moeshe
Mordecai
Mordechai
Moses
Moshe
Mosheh
Myron
Naaman
Nachman
Nadav
Nadiv
Naftali
Naftalie
Nahum
Nat
Natanael
Nate
Nathan
Nathanael
Nathanial
Nathaniel
Nechemya
Nehemiah
Nethanel
Nimrod
Nissim
Noach
Noah
Noam
Noe
Nuri
Obediah
Oded
Ofer
Omar
Omeet
Omet
Omri
Oren
Ori
Orin
Oris
Ornice
Osip
Ovadiah
Ovadya
Oved
Ovid
Ozi
Ozzi
Ozzie
Paltel
Palti
Paz
Pesach
Pessach
Phineas
Raanan
Radwan
Rafael
Rafal
Rafe
Ranen
Rani
Ranit
Ranon
Raphael
Ravid
Rechavia
Reuben
Reuhen
Ron
Roni
Rouvin
R'phael
Ruben
Rueban
Saadya
Sakeri
Salamon
Samoel
Sampson
Samson
Samuel
Sanson
Sasson
Saul
Schmaiah
Schmuel
Seanan
Senen
Seosamh
Seosaph
Serafim
Serafin
Seraphim
Set
Seth
Shaan
Shadrach
Shane
Shelomo
Shem
Shet
Shilo
Shiloh
Shimshon
Shlomo
Shubha
Simao
Simcha
Simen
Simeon
Simon
Simson
Sinai
Sinon
Siomon
Sivan
Sol
Solomon
Symeon
Taaveti
Taavi
Tab
Tabor
Talmai
Tamas
Taneli
Tapani
Teppo
Thaddeus
Thoma
Thomas
Tobiah
Tobias
Tobin
Tohy
Tomas
Tomek
Tovi
Tsidhqiyah
Tutyahu
Tuvya
Tuvya
Tzadok
Tzefanyah
Tzefanyahu
Tzion
Tziyon
Tzuriel
Tzvi
Uri
Uriah
Uriel
Uzziah
Uzziel
Vaschel
Venamin
Veniamin
Venjamin
Ximen
Ximon
Ximun
Yaakov
Yadid
Yagil
Yago
Yair
Yakov
Yanis
Yannis
Yaphet
Yardane
Yarema
Yaremka
Yaron
Yavin
Yedidiah
Yedidyah
Yeeshai
Yehoash
Yehonadov
Yehoshua
Yehuda
Yehudah
Yehudi
Yerachmiel
Yered
Yerik
Yerucham
Yeshaya
Yiftach
Yigil
Yigol
Yisreal
Yissachar
Yitro
Yitzchak
Yoel
Yonah
Yosef
Yosefu
Yusef
Yuval
Zacchaeus
Zach
Zachaios
Zachariah
Zacharias
Zachary
Zachely
Zack
Zadok
Zalman
Zamir
Zan
Zane
Zani
Zarad
Zared
Zavad
Zayit
Zebediah
Zebulon
Zebulun
Zechariah
Zed
Zedekiah
Zeke
Zephan
Zephaniah
Zevulun
Zimra
Ziv
Zohar
Zubin
Zuriel
Jewish baby girl names
Aaliyah
Agael
Abarrane
Abbey
Abbie
Abby
Abegayle
Abhy
Abiah
Abichail
Abigail
Abira
Abra
Abrianna
Ada
Adah
Adamina
Adar
Adara
Adena
Adene
Aderes
Adin
Adina
Adinah
Adinam
Adine
Admina
Afra
Ahava
Ahelie
Ahuda
Ahuva
Ailat
Ailish
Ailsa
Ailsie
Aiya
Aizza
Akibe
Akiha
Akiva
Aleeza
Aleezah
Alessa
Alia
Alissa
Alitza
Aliya
Aliza
Alizah
Alize
Allonia
Alona
Aluma
Alumit
Alva
Alverna
Alvina
Amariah
Amaris
Amarisa
Amarise
Amarissa
Amira
Ana
Anais
Analise
Anamari
Anamarie
Anat
Anata
Anate
Anatie
Ance
Ane
Aneta
Anetta
Anica
Anichka
Anika
Aniki
Aniko
Anita
Anitra
Anka
Anku
Ann
Anna
Annaliese
Annalisa
Annamarie
Anne
Anneliese
Annette
Annie
Annikka
Annikke
Annikki
Annora
Annorah
Annot
Anny
Annze
Anora
Antje
Anyuta
Aoife
Aphra
Araminta
Araminte
Ardath
Ardice
Ardith
Areille
Arella
Aridatha
Ariel
Ariela
Ariella
Arielle
Ariellel
Arin
Asenke
Ashira
Asya
Atalia
Atalie
Atara
Atarah
Ataret
Atera
Ateret
Athaleyah
Athalia
Athalie
Atira
Avagail
Avera
Avichayil
Avigail
Aviva
Avivah
Avivi
Avivit
Axella
Axelle
Aya
Ayala
Ayalah
Ayanna
Ayla
Ayla
Ayn
Azalea
Azelia
Azelie
Aziel
Bathsheba
Battseeyon
Battzion
Batya
Becca
Becka
Becky
Bella
Beruriah
Bess
Bessie
Beth
Bethanee
Bethani
Bethanie
Bethann
Bethany
Bethea
Bethel
Betheli
Bethesda
Bethia
Bethsaida
Bethseda
Bethsheba
Betje
Betsy
Betti
Bettina
Bettine
Betty
Beula
Beulah
Bitya
Bluma
Bozi
Bracha
Brachah
Carmel
Carmela
Carmeline
Carmella
Carmen
Cayla
Chaba
Chabah
Chaka
Chana
Chanah
Chasidah
Chasya
Chava
Chaviva
Chavive
Chaya
Chayka
Chedva
Chephzibah
Cochava
Daba
Daganya
Daganyah
Daliah
Dalila
Dalis
Dalit
Daliyah
Danae
Danele
Danelle
Danette
Dani
Dania
Danica
Daniela
Danielle
Danila
Danit
Danita
Danya
Daphna
Daphnah
Daphne
Dara
Darah
Dareen
Darice
Darissa
Darra
Darrah
Dava
Davi
Davida
Davina
Davinah
Davinia
Davitah
Davite
Deana
Debbie
Debby
Debora
Deborah
Debra
Debrah
Debralee
Deena
Delila
Delilah
Dena
Denna
Derora
Derorice
Derorit
Devery
Devi
Devora
Devorah
Devoria
Devorit
Devra
Devri
Dina
Dinah
Dinora
Dinorah
Divsha
Divshah
Diza
Dynah
Edan
Eden
Edna
Edra
Edrea
Eeva
Eleora
Elia
Eliana
Eliane
Eliora
Elisabet
Elisabeth
Elisavet
Elisaveta
Elisheva
Eliza
Elizabeth
Elizaveta
Elka
Elke
Elli
Ellice
Elora
Els
Elsie
Elspeth
Elyse
Elzira
Emmanuella
Emmanuelle
Emunah
Enye
Erela
Erelah
Erith
Eritha
Erzsebet
Ester
Esther
Estrela
Eszter
Etana
Etel
Ethel
Etilka
Eva
Evacska
Eve
Evette
Evia
Eviana
Evie
Evike
Evita
Ewa
Fanchon
Fifna
Fifne
Fina
Fruma
Gabby
Gabi
Gabriela
Gabriele
Gabriella
Gabrielle
Gaby
Gada
Gafna
Gail
Gaille
Galenka
Gali
Galia
Galice
Galila
Galilah
Galina
Galit
Gallia
Galochka
Galya
Gana
Ganet
Ganice
Ganit
Ganya
Gavra
Gavrila
Gavrilla
Gayle
Gayora
Gazit
Geela
Gefen
Gelilah
Gella
Genessa
Genisa
Genisia
Geona
Geva
Gila
Gilah
Gilal
Gilala
Gilana
Gili
Gilia
Gilit
Giovanna
Gisa
Gittel
Giza
Giza
Grazina
Grazinia
Grazyna
Guiditta
Guiseppina
Gurice
Gurit
Hadar
Hadara
Hadarah
Hadassah
Hanna
Hannah
Hannalee
Hanne
Hannela
Hannele
Haya
Hedia
Hedva
Hedya
Helsa
Hephzibah
Hepsiba
Hepzibeth
Hila
Hinda
Holda
Hosanna
Hulda
Idra
Ikia
Ilana
Ilanit
Ilia
Ilse
Ilyssa
Ionanna
Iris
Isabel
Isabella
Isabelle
Isha
Isibeal
Ismaela
Iva
Ivana
Ivane
Ivanna
Ivria
Izabella
Izso
Jaantje
Jacoba
Jadyn
Jael
Jaffa
Jafit
Jafita
Jaina
Jaine
Jaira
Jakoba
Jakobah
Jan
Jana
Janae
Jane
Janee
Janet
Janetta
Janette
Janice
Janie
Janina
Janine
Janis
Janita
Janka
Janne
Jans
Jansje
Jaquelina
Jaqueline
Jaquenette
Jaquetta
Jayne
Jaynie
Jemima
Jemimah
Jemina
Jenda
Jenis
Jensina
Jensine
Jerusha
Jessica
Jessie
Jezebel
Joan
Joanna
Joaquina
Joaquine
Jobina
Jocelin
Joceline
Jocelyn
Jochebed
Joda
Jodie
Joella
Joelle
Joelliana
Joelliane
Johanna
Johannah
Johnda
Johnna
Johyna
Joka
Jokina
Jokine
Jola
Jonati
Jone
Jorah
Jordan
Jordana
Jordane
Jose
Josebe
Josee
Josepha
Josephina
Josephine
Josette
Josie
Joxepa
Jozsa
Juci
Jucika
Judeana
Judeena
Judi
Judie
Judit
Judith
Judith
Juditha
Judy
Judy
Jutka
Karmelita
Karmia
Karmina
Karmit
Katriel
Kefira
Keilah
KeIyn
Kelilah
Kelula
Kelyn
Keran
Keren
Kerrin
Ketura
Keturah
Kezia
Keziah
Kiba
Kinneret
Kinnette
Kiva
Kivi
Kochava
Ksena
Kyla
Lael
Laila
Laili
Lailie
Laylie
Lea
Leah
Leia
Lemuela
Lena
Lesham
Levia
Lewanna
Liana
Libba
Libby
Liesbet
Liesheth
Lilah
Lilie
Lilith
Lily
Liora
Lirit
Lirita
Lisa
Lisabet
Lisabette
Lisavet
Lisbet
Lise
Livana
Livia
Liza
Liza
Lizbet
Lizbeth
Lizbeth
Lois
Madalen
Madalyn
Madel
Madeleine
Madelena
Madelene
Mae
Magda
Magdala
Magdalena
Mahala
Mahalia
Mahola
Maia
Maialen
Maidel
Malak
Malcah
Malha
Malina
Malina
Malkah
Mallaidh
Mara
Maree
Maren
Mari
Maria
Mariam
Mariamne
Maribel
Maribella
Maribelle
Marie
Mariette
Marika
Marily
Marilyn
Marion
Marisha
Mariska
Marlena
Marlene
Marnina
Martha
Marthe
Mary
Maryann
Maryanna
Matana
Matea
Mathea
Mathia
Mattea
Matthea
Matthia
Matxalen
Mava
May
Mayah
Mazel
Meheytabel
Mehitahelle
Meira
Menachema
Menachemah
Menora
Mettabel
Mical
Michaele
Michaelina
Michaeline
Michaelyn
Michal
Michalin
Micheala
Micheline
Michelle
Micol
Micole
Mieze
Mikele
Milcah
Mili
Mira
Mireille
Mirella
Miren
Mireya
Miri
Miriam
Mirit
Mitzi
Molly
Moriah
Morice
Moriel
Morise
Morit
Moselle
Mychal
Myriam
Naamah
Naamit
Naava
Naavah
Nainsi
Nan
Nana
Nancsi
Nancy
Nanelia
Nanelle
Nanette
Nanine
Nanna
Nannie
Nanny
Naomi
Nasya
Natania
Nathania
Navit
Nechama
Nediva
Nedivah
Nehama
Neomi
Neorah
Neorah
Neta
Neviah
Nili
Nin
Nina
Ninacska
Nira
Niria
Nirit
Nita
Nitza
Nitzanah
Nizana
Noa
Noga
Nora
Norah
Noy
Nureet
Nuria
Nurit
Nurita
Nusa
Nusi
Odeda
Odede
Ofira
Ofra
Oma
Omah
Omette
Ona
Onit
Ophra
Ophrah
Oprah
Ora
Orah
Oralee
Orali
Orinda
Orlee
Orli
Ornetta
Orpah
Orzora
Orzsebet
Paili
Pall
Paz
Paza
Pazia
Pazice
Pazit
Penina
Peninah
Perke
Perzsi
Perzsike
Poll
Polly
Qeturah
Raananah
Rabah
Rachael
Rachel
Rachele
Raechel
Rafela
Rahil
Rakel
Ranice
Ranit
Ranit
Ranita
Raonaid
Raphaela
Raphaella
Raquel
Razi
Reba
Reba
Rebecca
Rebekah
Rebekkah
Rena
Reuel
Reveka
Rimona
Rina
Rinna
Rinnah
Riva
Rivka
Rona
Ronia
Ronit
Ronli
Ronni
Rosana
Rosanne
Ruta
Ruth
Sabra
Sabrina
Sadie
Sallie
Sally
Saloma
Salome
Samantha
Samara
Samuela
Sapphira
Sapphire
Sara
Sarah
Sarai
Sari
Sarita
Schlomit
Segulah
Sela
Selah
Sele
Seleta
Selima
Semadar
Semira
Serafine
Seraphina
Seraphine
Serefina
Shaina
Shamira
Shana
Shanae
Sharis
Sharne
Sharon
Shayna
Sheera
Sheri
Sherine
Sherri
Sherry
Shira
Shiri
Shona
Shoshana
Shoshanah
Sonel
Susan
Suzannah
Suzette
Tabitha
Tahlia
Tal
Talia
Taliah
Talitha
Talor
Talora
Talori
Talya
Tam
Tamah
Tamar
Tamara
Tamarah
Tamera
Tamitha
Tamma
Tammy
Tamra
Tamryn
Teme
Temima
Temira
Thadina
Thadine
Thirza
Thomasin
Thomsina
Tikva
Tirza
Tirzah
Tivona
Tivona
Toba
Tobit
Toibe
Tomasina
Tomasine
Tova
Tovah
Tovi
Tsifira
Tzilla
Tzippa
Tzivia
Tziyona
Tzzipporah
Urice
Urit
Uzziye
Vadit
Vania
Vanna
Varda
Vardit
Vared
Vida
Vidette
Yaakove
Yachne
Yael
Yaffa
Yaffit
Yamin
Yana
Yardenah
Yarkona
Yedidah
Yehudit
Yelizavetam
Yelysaveta
Yessica
Yetsye
Yetta
Yevunye
Yitta
Yocheved
Yona
Yonina
Yoninah
Yonita
Yordana
Yoseba
Yosebe
Yosepha
Yosephina
Yovela
Yuhudit
Yuta
Zacharee
Zahar
Zahavah
Zaide
Zamora
Zaneta
Zanna
Zara
Zarah
Zarahlinda
Zayit
Zaza
Zazu
Zehave
Zehavi
Zehavit
Zehira
Zehuva
Zemira
Zemirah
Zemora
Zera
Zerlinda
Zibia
Zibiah
Zilla
Zillah
Zimra
Zipporah
Ziva
Zoheret
Zulema
⑽ 莎士比亞戲劇作品及賞析
莎士比亞的歷史劇表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政治思想:主張改革,抑制貴族和教會勢力,反對社會動亂和封建內戰,主張重用有才能的新貴,反對資產階級的個人野心和對權力的貪欲。主張開明君主統治,對內能使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對外則能戰勝敵國,維護民族與國家的獨立。莎士比亞的系列歷史劇為世界戲劇史上所罕見。
1、哈姆萊特是古代丹麥的一個王子,他是一個人文主義形象,這和他在「威登堡大學」里所受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系。
2、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而現實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個思想家那樣地思考許多哲學問題,卻找不到答案。於是他要為父報仇,可是他內心又是矛盾,因為他想的不光只是為父報仇,而是扭轉整個乾坤。在這樣艱巨的任務面前,他想要行動也行動不起來。
3、性格過於內向、審慎及單槍匹馬的處境,使他感到猶豫,造成他行動上的延宕。因此最後只能是與敵人同歸於盡。
4、他的悲劇既有罪惡勢力過於強大的客觀原因,也有其內存性格弱點的主觀原因。所以,哈姆萊特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哈姆萊特》的題材、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哈姆萊特和克勞狄斯的斗爭反映了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和反動的封建王權之間的斗爭。哈姆萊特是悲劇的中心人物,典型的新興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家。哈姆萊特的性格發展史。「歡樂的王子」、「憂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動的王子」是統一的。哈姆萊特的憂郁和延宕的意義。哈姆萊特的性格特徵是富有感情和思想,勇於探索,善於分析,但思慮多於行動,剖析偏於哲理。脫離群眾的孤軍作戰是哈姆萊特悲劇的重要根由。哈姆萊特的典型意義。「血腥的國王」克勞狄斯的形象、奧菲麗亞的形象以及雷歐提斯的形象。從正反兩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他譴責封建貴族爭權奪利給國家造成的內亂,認為通過道德改善可以產生開明君主,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與理想的社會制度。
莎士比亞將這一單純為父復仇的故事,改變唯一出反映特定社會矛盾的傑出悲劇。股市講述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德國人文主義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學求學,父死回國送葬,回國後,他見到的是叔父篡奪王位並與母親匆匆結婚,滿朝文武向新王諂媚,他深深感到抑鬱和痛苦。這時,父親鬼魂出現,告訴他自己實際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謀殺。王子為了證實鬼魂的話和逃避仇人的監視,假裝精神失常。篡位者對此十分懷疑,就派哈姆萊特的兩個老同學和御前大臣的女兒——他的情人去試探他的隱秘,這都被哈姆萊特一一識破了。為了證實謀殺者的罪行,哈姆萊特安排了一場「戲中戲」,劇情與其父被謀殺的情形十分相似。這是謀殺者驚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這時,王後受其夫指示,找王子談話,談話間,哈姆萊特發現帷幕後有人偷聽,就把劍將他刺死,原來是御前大臣,他情人的父親。無辜的姑娘既失去了父親,又失去了王子的愛情,應此瘋癲,墜河而死。新王決心除掉哈姆萊特,設計派他出使英國,以便借刀殺人。但這一陰謀也被王子識破,他中途折回丹麥。新王又生一計,讓御前大臣之子與王子比劍,暗中備下毒劍毒酒。比賽中,哈姆萊特被毒劍刺中,又用毒劍刺中了新王和御前大臣之子,王後也因誤飲毒酒身亡,四人同歸於盡。哈姆萊圖臨死前囑咐好友繼續他未完成的事業。
哈姆萊特是一個性格非常復雜的人物,他對社會現實善於觀察和思考,並曾經懷著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願望。但他對人類的信念突然被他母親和叔父的偽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間原來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微賤者費盡辛勤換來的鄙視」。他對丑惡現象的深惡痛絕和對現實生活的無能為力,和他無法解脫的內心深層的痛苦,這種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 be, or not to be」這一震撼了數代人靈魂的問題。這一問題很難完全譯成中文。它包含著「活著還是死去」、「生存還是毀滅」、「忍受下去還是反抗」等種種含義。正是由於無法對這一問題做出明確的回答,哈姆萊特才長期躊躇和拖延著他早應採取的復仇行動,關於這種說法曾經有過不同的看法和爭論。有人說,這是由於他「生性猶豫,缺乏行動,所以失敗」;有人說他「天生患有憂鬱症」,用歌德的話來說就是由於他「軟弱性,缺乏魅力」;俄國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則認為:「哈姆萊特天生純粹是內在的、冥想的、主觀的、生來富於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變要求它的,卻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動;召喚他從空想的世界中走出來,到現實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氣質完全不同的行動的世界中去。」其實,以上這些都是復仇行動所以延宕的原因。此外,恐怕還應加上他對母親的下意識的眷戀,對殺死叔父後自己所承擔的責任的恐懼等等。另外,這種延宕同時也是出於戲曲情節和沖突的規定性和需要。
總之,《哈姆萊特》是一出悲劇,一出讓人無法忘記的悲劇。
莎士比亞的戲劇,塑造了一系列概括性強、具有獨特個性並且在矛盾中發展的典型人物形象。他的許多著名悲劇人物,不論是思想深刻周密、憂郁沉思的哈姆萊特,剛正不阿、單純輕信的奧塞羅,含冤負屈、悲苦無告的李爾王,權勢熏心、傲慢殘酷的麥克白,心胸坦盪、動機純良的勃魯特斯,或者是勇敢堅強、品質高尚的安東尼奧,都是埃斯庫羅斯戲劇里的巨人式的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給人以難以磨滅之深刻印象。
莎士比亞生活在封建制度開始瓦解,新興資產階級開始上升的大轉折時期。當時中世紀以宗教神學為代表的蒙昧主義思想走向沒落,資產階級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世界觀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義在社會文化思潮中開始占據統治地位。莎士比亞則以他的劇作,大膽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殘酷黑暗及對人性的禁錮,強烈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希望建立新型的社會關系和倫理思想的要求,為人文主義在英國和歐洲的傳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莎士比亞的許多劇作都遺失了,流傳下來的只有三十七個,研究者將他的創作按思想和藝術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
人文主義(也叫人本主義)是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張一切以人為本,以此來反對羅馬教會所代表的神權的絕對統治。針對教會認為人生是苦難和罪惡的邪說,人文主義反對禁慾主義和來世思想,肯定現世生活,歌頌愛情和個性解放;針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人文主義提倡理性,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因而有權追求知識,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學;針對封建壓迫和封建等級制度,人文主義鼓吹仁慈、博愛,歌頌純真的友誼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險精神。總之,人文主義反映了新的時代精神,它體現了意氣風發、朝氣蓬勃和樂觀進取的精神,同時,也表現出了巨大的創造力。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最早的國家是義大利,同時,它也是人文主義文學的誕生地。由於得天獨厚的條件,義大利得開風氣之先。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就是在十四世紀的義大利首先興起,成為這個運動的中心。這個時期在文學方面有詩人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法國的拉伯雷和西班牙的塞萬提斯,而英國當屬我們這本書的主人公——戲劇之王莎士比亞。
藝術的復興和文學的復興是相輔相成的,文藝復興也必然少不了藝術。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當之無愧為這個時代的大師。除此之外,各個國家在建築、雕塑等方面也都有了重大的突破。
哲學與科學在這個世界大變革的時代也不甘寂寞,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伊拉斯謨與馬基雅維利的哲學思想不但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而哥白尼、布魯諾、第谷、開普勒、以及伽利略這些偉大科學家的出現又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認識,人們在享受著文學與思想的飛躍與升華的同時,感受到了地球並不是我們的惟一,太陽並不是我們的奴僕,這是一個怎樣偉大的時代呀!
一言以蔽之,文藝復興宣告了中世紀的結束和現代社會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