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游世紀花園
A. 龍游有大商場,大超市嗎
有啊,福泰隆是大商場,底下一層是超市;解百超市;世紀聯華是大超市,也有商場;西聯超市也有商場,還有「有意思」餐廳。
B. 浙江省有哪些博物館
序號
博物館名稱
性質
地址
1
中國財稅博物館
行業
杭州市吳山廣場28號
2
中國水利博物館
行業
杭州市蕭山區水博大道一號
3
浙江省博物館
文物
杭州市西湖區孤山路25號
4
浙江自然博物館
文物
杭州下城區西湖文化廣場6號
5
中國絲綢博物館
文物
杭州市西湖區玉皇山路73-1號
杭州市
6
杭州博物館
文物
杭州上城區糧道山18號
7
中國茶葉博物館
文物
杭州市龍井路88號
8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
文物
杭州市上城區南復路60號
9
杭州名人紀念館
文物
杭州市南山路2-1號
10
杭州西湖博物館(西湖學研究院、杭州風景名勝區檔案館
文物
杭州市上城區南山路89號
11
韓美林藝術館
文物
杭州市西湖區桃源嶺3號
12
馬一浮紀念館
文物
杭州市西湖區楊公堤10號花港公園蔣庄內
13
杭州南宋遺址陳列館
文物
杭州市上城區中山南路99號
14
杭州孔廟
文物
杭州市上城區府學巷8號
15
杭州李叔同紀念館
文物
杭州市虎跑路39號(虎跑公園內)
16
浙江辛亥革命紀念館
文物
杭州市龍井路南天竺
17
岳飛紀念館
文物
杭州市北山路80號
18
俞曲園紀念館
文物
杭州孤山路32號
19
連橫紀念館
文物
杭州市葛嶺路17號
20
良渚博物院
文物
杭州餘杭區良渚街道美麗洲路1號
21
杭州市蕭山區博物館
文物
杭州市蕭山區北干山南路651號
22
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
文物
杭州市蕭山區城廂街道湘湖路978號
23
杭州市餘杭博物館
文物
杭州市餘杭區臨平南苑街95號
24
杭州市餘杭區章太炎故居管理所
文物
杭州市餘杭區倉前街道倉前塘路59號
25
桐廬博物館
文物
桐廬縣城南街道學聖路646號
26
葉淺予藝術館
文物
桐廬縣城南街道大奇山路519號
27
中國印學博物館
行業
杭州市西湖區孤山後山路10號
28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杭州中國刀剪劍、扇業、傘業博物館)
行業
杭州市小河路450號、336號、334號
29
中國濕地博物館
行業
杭州市西湖區天目山路402號
30
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
行業
杭州市上城區萬松嶺路100—1號
31
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行業
杭州市拱墅區運河文化廣場1號
32
錢塘江大橋紀念館
行業
杭州市之江路6號
33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杭州舊址紀念館
行業
杭州市上城區長生路55號
34
龔自珍紀念館
行業
杭州市上城區馬坡巷16號
35
杭州西湖博覽會博物館
行業
杭州市北山路41-42號
36
潘天壽紀念館
行業
杭州南山路212號
37
杭州胡慶余堂中葯博物館
民辦
杭州上城區大井巷95號
38
杭州東方圓木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江干區五堡二區159號
39
杭州土火齋古陶瓷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江干區杭海路1191號
40
浙江朱炳仁銅雕藝術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上城區河坊街221號
41
馬寅初紀念館
民辦
杭州市下城區慶春路210號
42
杭州世界錢幣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上城區河坊街178號
43
杭州都錦生織錦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下城區鳳起路519號
44
杭州高氏照相機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米市巷12-302.303 / 拱北永和坊七幢一樓
45
杭州神博農家博物苑
民辦
杭州市蕭山區寧圍鎮順壩402號
46
杭州華夏紫砂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上城區長生路58號
47
杭州市梅家塢周總理紀念室
民辦
杭州市梅家塢211號
48
杭州眼鏡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延安路238號大光明眼鏡五樓
49
杭州市蕭山區湘湖吳越古文化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蕭山區文化路104號
50
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上城區醬園弄12號
寧波市
51
天一閣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天一街10號
52
寧波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鄞州區首南中路1000號
53
寧波幫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鎮海區庄市街道思源路255號
54
寧波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江北區洪塘街道保國寺內
55
寧波服裝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鄞州區下應街道灣底村西江古村
56
浙海關舊址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江北區中馬路542號
57
鼠疫場遺址紀念館
文物
寧波市海曙區江廈街道華樓街5號
58
浙東海事民俗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江東北路156號
59
北侖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北侖區新碶街道中河路37號
60
它山堰水利陳列館
文物
寧波市鄞州區鄞江鎮它山堰村王元暐路
61
餘姚博物館
文物
餘姚市龍泉山西麓廣場
62
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文物
餘姚市河姆渡鎮蘆山寺村
63
慈溪市博物館
文物
慈溪市寺山路352號
64
浙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文物
餘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
65
奉化市溪口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奉化市溪口鎮武嶺西路159號
66
奉化市歷史文物陳列館
文物
奉化市體育場路56號
67
張蒼水紀念館
文物
寧波市海曙區蒼水街194號
68
潘天壽故居
文物
寧海縣冠庄建設村
69
王錫桐起義遺址
文物
寧海縣桃源南路22號
70
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
行業
寧波市鎮海區沿江東路198號
71
鄞州革命烈士紀念館
行業
寧波市鄞州區章水鎮振興中路66號
72
王康樂藝術館
行業
奉化市溪口鎮溪南
73
寧波市鄞州濱海博物館
行業
寧波市鄞州經濟開發區合興路188號
74
沙孟海書學院
行業
寧波市鄞州區東錢湖錢湖東路99號
75
象山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行業
象山縣丹城丹東街道東澄河路
76
華茂美術館(浙江民族教育博物館)
民辦
寧波市鄞州區鄞縣大道中段2號
77
寧波市鄞州紫林坊藝術館
民辦
寧波市鄞州新城區日麗中路666號
78
寧波市鄞州區金銀彩綉藝術館
民辦
寧波市鄞州區下應街道啟明路818號9幢68號
79
德和根藝美術館
民辦
象山縣丹城街道東谷湖景區
80
寧海環球海洋古船博物館
民辦
寧波市寧海縣強蛟鎮
81
寧海縣江南民間藝術館
民辦
寧海縣大佳何鎮大佳何村
82
寧海縣十里紅妝博物館
民辦
寧海縣徐霞客大道1號
83
寧波市鄞州區黃古林草編博物館
民辦
寧波市鄞州區鄞縣大道古林段312號
84
寧波市鄞州區滄海農博園農具陳列館
民辦
寧波市鄞州區首南街道桃江村
85
餘姚農機博物館
民辦
餘姚市馬渚鎮
86
浙江省浙東越窯青瓷博物館
民辦
餘姚市北濱江路43號
87
慈溪市大進古陶瓷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西二環南路68號
88
慈溪市東方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滸山街道孫塘南路(南路)378-382號
89
慈溪市上林遺風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滸山街道世紀花園21號
90
寧波鄞州居家博物園
民辦
寧波市鄞州區高橋鎮民樂村
91
寧波市鄞州區朱金漆木雕藝術館
民辦
寧波市鄞州區橫溪鎮橫溪水庫大壩西側
92
慈溪市永興明清傢具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龍山鎮達蓬公路118號
93
慈溪市吳越青瓷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橋頭鎮周塘路860號
94
慈溪市民間古文化博物館
民辦
寧波市慈溪市觀海衛鎮方家村
95
慈溪市上林湖越窯青瓷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新浦鎮老街路389號
96
慈溪浙東陶瓷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慈甬路1888號
97
慈溪越韻陳列館
民辦
慈溪市匡堰鎮王家埭村
98
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古塘街道坎墩大道155號
99
慈溪市趙府檀藝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天元天潭路86號
100
慈溪市家盛古文化博物館
民辦
寧波市慈溪市慈百路270號東三樓
101
慈溪市上越陶藝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新城大道南路432-436號
102
慈溪市徐福紅木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龍山鎮范市湖濱北路工業開發區26號
103
寧海東方藝術造像博物館
民辦
寧海桃園路222號
104
慈溪市珍麗民俗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白沙街道三北大街2323-2327號
105
慈溪市溪上翰墨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白沙路街道百仕園5號
C. 龍游旅遊景點有哪些
1、龍遊民居苑
龍遊民居苑,是龍游最著名的旅遊景區,坐落在風光秀麗的雞鳴山專畔,為國家屬4A級旅遊景區。雖然這是一處新建的旅遊景區,明清古建築都是從外地遷移而來,卻薈萃了眾多精品古建築,堪稱建築藝術的傑作。
2、龍游石窟
提起石窟景觀,對於很多人而言並不陌生了,被當地人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的龍游石窟,相信不少人都曾到這里旅遊觀賞過。龍游石窟也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與民居苑一樣,除了周末和法定節假日外,這里都是免門票的,非常的良心。
3、石角漂流
如果夏季來龍游旅遊度假的話,「石角漂流」那是一定要去的,這里不僅有著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更是可以坐在竹筏上漂流在青山綠水間,感受這里秀美的自然美景,據說當年乾隆還曾到這里游歷過。
(3)龍游世紀花園擴展閱讀:
浙江省級特色小鎮創建與培育對象考核成績「放榜」,衢州龍游紅木小鎮躋身全省16個優秀小鎮行列。截至目前,紅木小鎮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多億元,建築體量達70多萬平方米,紅木小鎮文化園已完成一期主體工程,進入內部裝修掃尾階段,將於年內開門納客。
D. 衢州龍游屬於哪個區
龍游縣歸屬衢州市領轄,2014年,龍游縣行政村規模調整,轄2街道、6鎮、7鄉、專262個行政村。2街道:龍屬洲街道、東華街道。6鎮:湖鎮鎮、橫山鎮、塔石鎮、小南海鎮、溪口鎮、詹家鎮。7鄉:模環鄉、石佛鄉、社陽鄉、羅家鄉、廟下鄉、沐塵畲族鄉、大街鄉。
E. 龍游縣的地理環境
1、常住人口
2010年,龍游縣常住人口36.24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6.82萬人相比,十年共減少0.58萬人,下降1.58%。全縣常住人口中縣外流入人口為3.06萬人,佔8.44%。
2、家庭戶人口
2010年,龍游縣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2.87萬戶,家庭戶人口為32.79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5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99人減少0.44人。
3、性別構成
龍游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8.86萬人,佔52.04%;女性人口為17.38萬人,佔47.9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1.61下降為108.52。
4、年齡構成
龍游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5.22萬人,佔14.40%;15-59歲人口為24.41萬人,佔67.36%;60歲及以上人口為6.61萬人,佔18.24%,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 4.33萬人,佔11.95%。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4.56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0.22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36個百分點,其中 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06個百分點。
5、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龍游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05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4.56萬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2.85萬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2.11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843人上升為565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9032人上升為1257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30980人上升為35462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由41222人下降為33417人。
龍游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2.68萬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0.39萬人,文盲率由8.34%下降為7.39%,下降0.95個百分點。
6、城鄉構成
龍游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2.97萬人,佔35.7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3.27萬人,佔64.21%。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了4.64萬人,鄉村人口減少了5.22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了13.17個百分點。
7、人口地區分布
龍游縣常住人口按街道、鄉鎮分布如下: 街道、鄉鎮 常住人口數(人) 全縣合計 362380 龍洲街道 88894 東華街道 35136 湖鎮鎮 42472 小南海鎮 26780 詹家鎮 20990 溪口鎮 17862 橫山鎮 24281 塔石鎮 32921 羅家鄉 6013 廟下鄉 8447 石佛鄉 11904 社陽鄉 6292 大街鄉 5162 沐塵鄉 7650 模環鄉 27576 其中:工業園區 3687 1998—2005年,龍游縣交通建設投資30多億元。2006年底,龍游縣交通「二縱二橫一環十連」完成,總投資達到40多億元,縣境內共高速公路1條計24.6公里,國道1條計30.776公里,省道3條計63.154公里,縣道21條計268.938公里,鄉道計29條160.091公里,專用道7條計21.658公里,公路總里程544.617公里。其中一級公路76.431公里,二級公路102.066公里,三級公路26.304公里,四級公路299.612公里,等外公路40.204公里。全縣高級路面達到341.665公里,占總里程的62.73%;中級路面達到202.952公里,占總里程的37.27%。大中小公路橋梁146座8814.08米,互通式立交4座1169.76米,隧道3座3700米。杭新龍高速、龍麗高速龍游段,共計55.2公里。
龍游縣境內有衢江、靈山江等主要河流,衢江航道龍游境內長度28.0公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停航,只有采砂船通行;靈山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停航。
2014年12月10日,杭長高鐵正式運行,龍游跨入高鐵時代。 國家高速G60滬昆高速公路、省高速S33龍麗溫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
國省干線:「一縱三橫一環」的國省道干線公路骨架。
一縱:由320國道和222省道組成。
三橫:315省道,21-17省道連接線,62省道西延線。
一環:繞城公路(S315+S316+G320)。 龍游縣境內沒有民用機場,其西距衢州機場26公里,高速直達,航空運輸便利。
機場連接線一:龍豐公路為機場連接線,服務老城區及新城區的對外航空運輸需求,將龍豐公路提升為一級公路。
機場連接線二:楊士線東延線為服務湖鎮、城北工業園區的機場連接線,等級為一級公路。 疏港主通道:滬昆高速公路;320國道橫山——楊士線——315省道十里坪公路——222省道溪口公路。
疏港輔通道:楊士線;315省道。 構建「一主四副多點」客運樞紐體系,實現縣域客運服務全覆蓋。
「一主」即構建一個交通客運樞紐中心;「四副」即以橫山、溪口、塔石、湖鎮客運站為四個副樞紐,滿足四大片區客運需求;「多點」即在社陽、羅家、大街、小南海、石佛等鄉鎮設客運站,拖動客運基礎設施向農村地區延伸。 結合龍游縣旅遊景區發展,建設以下5條通景公路:
虎游線;龍麗高速塔石互通——三門源公路;寺底袁——十里坪—三疊岩公路;溪口——陳村公路;窯頭——建德梅嶺公路。
F. 龍遊河的傳說
,民間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龍遊河的傳說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東海的龍宮里,住著龍王爺和他的一家人。有一天,老龍王發起威風,大擺龍尾,大海的潮水就一下子湧上了堤岸,淹沒了許多莊稼和無數的老百姓。一時間,兒啼母哭,子嚎父泣,實在悲慘。玉皇大帝大怒,令龍王將功贖罪,速將潮水退盡,讓出沿海灘地二百里,並派龍後娘娘到海岸一行,待退潮將盡之際,從海岸灘頭游向長江,迂迴入海,形成入江大河,以利百姓耕種。龍後娘娘奉旨乘潮水來到海岸,她的大龍子也悄悄跟了出來。當潮水在海岸沙灘上向下落得差不多了,龍後娘娘便順著潮水,領著大龍子從海岸游向長江。龍後娘娘在前呼喊,大龍子在後面跟著,他們從嘴裡噴出水來,沖開泥沙往南行。果然,在它們游過的地方就成了一條大河。可是,游不多遠,貪玩的大龍子就漸漸落在媽媽後面了。龍後娘娘只好游游停停,停停等等,每游一段就回頭喊兒子趕快跟上,凡是龍後娘娘回頭喊龍子的地方,河道就拐了一個大彎。就這樣一直游到現在的如城,龍子畢竟年幼,直喊累,無奈,龍後娘娘便圈了一個直徑三里的圓圈,將龍子圈在裡面,准備歇一下再繼續游。 恰好此時,托塔李天王受玉帝派遣看看進展,行到此處,從雲端往下一看,只見龍後游出來的河道竟是彎彎曲曲的,將來船隻來往航行,不但要拐許多彎子,還要多行很多路,禁不住大罵:「大膽孽畜,如此下去,等你們游到長江,這條河不是到處都是彎子么?」於是他落下雲端,抽出鞭子,對准龍後母子,狠抽兩鞭。 龍後娘娘挨了一鞭疼痛難忍,直竄向東南方去了,但游到丁堰鎮大橋那邊時,她還是停下來歇了一下,等候自己的兒子,這一歇可就把那裡團成了一個深不見底的大水潭。她回首翹望,怎麼也等不到兒子,潮水又將退盡,這才傷心地從節制閘那裡游進了長江。而大龍子被這一鞭抽得渾身抽搐,他拚命扭動身子,一共扭了九十九個彎子,最後才從如皋南門竄向楊花橋,經磨頭、吳窯、桑木橋那裡游出長江,回東海去了。 龍後母子從長江游回龍宮,東海龍王贖罪的二百里地方也撤出來了,如皋就在其內。後來,老百姓在這里精耕細作,終於把滄海變成了桑田。人們為圖吉利,便把海岸叫海安;把龍後娘娘從海安經如皋至南通節制閘入長江的那一段通揚河叫大龍遊河;把龍後娘娘團在丁堰鎮等候大龍子形成的深潭叫龍潭;把大龍子單獨游過的地方叫做小龍遊河,又叫通江河,這也就是現在我們所叫的龍遊河;龍後母子扭成的那些灣子,也就是後來的蝦子灣、梅家灣、柴灣等地方。據說,如城內的外城河和內城河,是龍後娘娘母子倆休息時形成的。 如今,龍遊河已成為如皋的代稱,出外闖盪的如皋人,都自豪地稱自己是龍遊河的兒女。 龍遊河的傳說從側面反映了如皋地區由滄海變成桑田的歷史事實。大約6000年前,古長江口移到揚州、鎮江以下。長江三角洲北岸逐漸形成了揚州到李堡(李堡,原屬如皋,1943年後劃歸海安縣。)附近的揚泰沙咀,由於地勢較高,通稱揚泰岡地。岡地上分布著一列列東北、西南走向的條狀沙脊。如皋西部自高明鎮盧庄到海安東部李堡間的一條沙脊,為揚泰岡地的最後一條沙脊。如城鎮就位於揚泰岡地的東南緣。這一帶「土高色赤」,人們習慣地稱它為赤岸。今天如城至東陳鎮一帶,古代就叫赤岸村。這是如皋最早成陸的地方。揚泰岡地成陸後不久,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勞動了。上世紀70年代發現的海安青墩遺址,為我們提供了今天海安、如皋、如東一帶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生動圖景。 當時,這一帶氣候溫濕,人們在窪地的土墩上建造了低矮簡陋的木屋,過著定居的生活。他們使用磨製的石斧、石鋤、石錛等工具開墾荒地,種植莊稼,飼養了豬、狗、牛等牲畜,已經掌握了原始的種麻、紡線、織布的技能,燒制出了造型美觀的陶器。在發現的墓穴里,挖掘出了稀有的璧、環、墜等精製玉器。隨葬品的多少,反映了當時氏族公社內部已出現了貧富差別。 如皋南境成陸較遲,今江安、石庄之間,有一條東西長約20公里的老岸,就是魏晉南北朝時的江岸線。據清嘉慶《如皋縣志》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劃分沙田,即以此老岸為界,老岸以北為老岸區,以南為圩田區。老岸地區實際是古揚泰岡地的南緣,圩田地區是以後經墾殖形成的。唐時,從古石庄經白蒲到今通州市的石港有一條名為「橫江」的長江支流,出海口在今掘港(掘港,現屬如東)附近。唐朝末年,古橫江淤塞加快,逐漸成為陸地。此後,古如皋南境成陸面積增大,直至摩訶山(今張家港市段山)。《太平寰宇記》載:「宋初,如皋南境在摩訶山南。」明永樂年間,如皋南境大部坍沒,摩訶山和古石庄均沒入長江。直至民國初年始漲成永安沙,1943年漲連北岸。1965年後又陸續圍墾長青沙、又來沙、躍進沙,這是如皋成陸最晚的地區。</SPAN>
G. 常州天寧區九洲新家園屬哪個學區
浦前中心小學、第八中學
H. 龍游有什麼地方好玩
龍游縣有多種地方戲劇流行,名伶輩出,是婺劇重要發源地。民間舞蹈盛行龍舞、獅舞、採茶燈、馬燈等。20世紀50年代初,下庫泥望見陳龍曾與奉化布龍組合,上京演出,『名噪一時。民風淳樸,以艱苦創業著稱。農民勤於耕作,治無隙地。行商不辭艱辛,「挾資以出守為恆業,即秦晉滇蜀萬里視若比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