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詩王維
1. 出自《桃花源記》的古詩
桃花源詩
陶淵明
嬴(yín)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qǐ)之商山內,伊人亦雲逝. 往跡容浸復湮(yān),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qì).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zǔ)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r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yì).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niè)清風,高舉尋吾契(qì)
補充: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2. 桃花源的詩是什麼
——晉·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武陵桃源送人》
——唐·包融
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
先時見者為誰耶?源水今流桃復花。
《桃源》
——唐·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驅雞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煙溪口,萬古潺湲二水斜。
《桃源》
——唐·李白
露暗煙濃草色新,一翻流水滿溪春。
可憐漁父重來訪,只見桃花不見人。
《桃源行》
——唐·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山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山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桃源行》
——唐·劉禹錫
漁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綸擲餌信流去,誤入桃源行數里。清源尋盡花綿綿,踏花覓徑至洞前。洞門蒼黑煙霧生,暗行數步逢虛明。俗人毛骨驚仙子,爭來致詞何至此。須臾皆破冰雪顏,笑言委曲問人間。因嗟隱身來種玉,不知人世如風燭。筵羞石髓勸客餐,燈爇松脂留客宿。雞聲犬聲遙相聞,曉色蔥籠開五雲。漁人振衣起出戶,滿庭無路花紛紛。翻然恐失鄉縣處,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滿溪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尋無蹤,至今流水山重重。
《尋桃源》
——唐·張喬
武林春草齊,花影隔澄溪。路遠無人去,山空有鳥啼。水垂青靄斷,松偃綠蘿低。世上迷途客,經茲盡不迷。
《桃源》
——唐·章碣
絕壁相欹是洞門,昔人從此入仙源。數株花下逢珠翠,半曲歌中老子孫。別後自疑園吏夢,歸來誰信釣翁言。山前空有無情水,猶繞當時碧樹村。
《桃源篇》
——唐·權德輿
小年嘗讀桃源記,忽睹良工施繪事。岩徑初欣繚繞通,溪風轉覺芬芳異。一路鮮雲雜彩霞,漁舟遠遠逐桃花。漸入空濛迷鳥道,寧知掩映有人家。龐眉秀骨爭迎客,鑿井耕田人世隔。不知漢代有衣冠,猶說秦家變阡陌。石髓雲英甘且香,仙翁留飯出青囊。相逢自是松喬侶,良會應殊劉阮郎。內子閑吟倚瑤瑟,玩此沈沈銷永日。忽聞麗曲金玉聲,便使老夫思閣筆。
《桃源》
——唐·李群玉
我到瞿真上升處,山川四望使人愁。紫雪白鶴去不返,唯有桃花溪水流。
就知道這么多
3. 有關桃花源的詩句
1、《武陵桃源送人》唐代 包融
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
先時見者為誰耶,源水今流桃復花。
譯文:
進入幽靜的武陵源後,村落中雞犬處處,是那秦時人家。
最先見到這幅美景的是誰呢?如今武陵源的水流動依舊,桃花也重開了。
2、《點絳唇·桃源》宋代 秦觀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譯文:
我酒醉後架著小船,在湖中盪漾,聽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處。現實世界的名利纏身,不能解脫,沒有辦法在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煙水茫茫,籠罩在夕陽的余輝里。兩岸的青山排列無數,晚風吹來,落花如雨,竟然不記得來時走過的路了。
3、《傷桃源薛道士》唐 劉禹錫
壇邊松在鶴巢空,白鹿閑行舊徑中。
手植紅桃千樹發,滿山無主任春風。
譯文:
花壇邊的老松尚在,仙鶴的巢卻已空空如也。白鹿在舊日里的羊腸小道中悠閑地行走。
故人(指薛道士)親手種的千萬株紅桃樹,花朵已經開滿了山坡,而它們的主人卻不在了,只能任憑春風吹拂。
4、《桃源憶故人·暮春》宋 蘇軾
華胥夢斷人何處,聽得鶯啼紅樹。幾點薔薇香雨,寂寞閑庭戶。
暖風不解留花住,片片著人無數。樓上望春歸去,芳草迷歸路。
譯文:
如同華胥一樣理想的安樂和平之夢做完了,人在何地?只聽得黃鶯啼於紅樹。薔薇露珠如香雨般滴下,寂寞地進入了閑空的庭院。
溫暖的春風不懂得留住花,卻將它一片片地吹落到人們身上。樓上人遠看著春天快要過去,滿地長長的芳草迷了人眼看不見歸路。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 秦觀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譯文:
霧迷濛,樓台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麼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4. 桃源行 王維 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山口潛行始隈陝,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人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隴靜,日出雲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聞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人。初因避地去人問,及至成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人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注釋】津:渡口。不見人:不知不覺中見不到人煙。
隈嗅(Weīyu):山、水彎曲的地方。曠望:指視野開闊。
攢(cuan)雲樹:雲樹相連。攢,聚集。散花竹:指到處都有花和竹。
樵客:指漁人。古代漁礁並稱。漢姓名:指漢朝以來的各朝名字。武陵源:此處指桃花源,相傳在今瑚南桃源縣西南,晉代屬武陵郡。
物外:世外。
房櫳(long):房屋的窗戶。
俗客:指漁人。囚桃花源中人以仙境自居,故指外來漁人為俗客。
都邑:指桃源人原來的家鄉。閩巷:街巷。避地:遷移居住地以避禍患。
游衍:流連不歸,游樂。
桃花水:春水。桃花開時河流漲溢。
【解析】此詩是衍化桃源故事的,本之於淵明的《桃花源記》。但王維的詩與陶淵明的文有一個顯著的不同,淵明筆下,桃源中人是為躲避秦朝暴政而來此的,他們在桃花源中耕作生活,與世隔絕,但他們是人而絕不是神仙,桃花源是陶淵明心目中理想的社會。而到了王維詩中,住在桃花源中的,是神而不是人了。你看,「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鳴犬喧」,飄浮著一種仙氣;「初因避地去人間,更問神仙遂不還」,則直言其求為仙人矣。這樣,桃花源就成了一種虛無縹緲的仙境,而不是淵明心目中可能會存在的一種理想社會了,無疑,王詩削弱了陶文的思想意義。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王維的「桃源」,充溢著一種十分靜謐的氣息;十九歲的詩人即嚮往這種世外桃源,可以證明王維的隱逸之志是由來已久的;此詩中的靜謐氣息也是與王維晚年詩歌的意境類似的。
5. 有關桃花源詩句
關於桃花源的典故有兩個,一個是廣為人知的陶淵明的桃花源,一個是劉阮天台桃源遇仙中桃花源,說起來還要早於陶淵明作《桃花源記》。李商隱詩中「劉郎已恨蓬山遠」、劉禹錫詩中的「前度劉郎今又來」等均為後者之典,秦觀《踏莎行》中「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中桃源所指則很有爭議。其他還有未見桃花源字樣,但隱含其意的詩,比如李白的《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下面是一些直接寫陶淵明桃花源的詩:
《桃源》
——唐·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驅雞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煙溪口,萬古潺湲二水斜。
《桃源》
——唐·李白
露暗煙濃草色新,一翻流水滿溪春。
可憐漁父重來訪,只見桃花不見人。
《桃源行》
——唐·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山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山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同吉中孚夢桃源》
——唐·盧綸
春雨夜不散,夢中山亦陰。雲中碧潭水,路暗紅花林。花水自深淺,無人知古今。夜靜春夢長,夢逐仙山客。園林滿芝術,雞犬傍籬柵。幾處花下人,看予笑頭白。
《桃源行》
——宋·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桃源行》
——唐·劉禹錫
漁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綸擲餌信流去,誤入桃源行數里。清源尋盡花綿綿,踏花覓徑至洞前。洞門蒼黑煙霧生,暗行數步逢虛明。俗人毛骨驚仙子,爭來致詞何至此。須臾皆破冰雪顏,笑言委曲問人間。因嗟隱身來種玉,不知人世如風燭。筵羞石髓勸客餐,燈爇松脂留客宿。雞聲犬聲遙相聞,曉色蔥籠開五雲。漁人振衣起出戶,滿庭無路花紛紛。翻然恐失鄉縣處,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滿溪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尋無蹤,至今流水山重重。
6. 寫「桃花源」的古詩(20分)
《桃花源詩》
——晉·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武陵桃源送人》
——唐·包融
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
先時見者為誰耶?源水今流桃復花。
《桃源》
——唐·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驅雞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煙溪口,萬古潺湲二水斜。
《桃源》
——唐·李白
露暗煙濃草色新,一翻流水滿溪春。
可憐漁父重來訪,只見桃花不見人。
《桃源行》
——唐·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山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山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同吉中孚夢桃源》
——唐·盧綸
春雨夜不散,夢中山亦陰。雲中碧潭水,路暗紅花林。花水自深淺,無人知古今。夜靜春夢長,夢逐仙山客。園林滿芝術,雞犬傍籬柵。幾處花下人,看予笑頭白。
《桃源行》
——宋·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朝中措·桃源圖》
——元·善住
桃源傳自武陵翁。遙隔白雲中。漫說人間無路,豈知一棹能通。紅英夾岸,霞蒸遠近,爛漫東風。將謂神仙別境,雞鳴犬呔還同。
《題桃源》
——唐·李宏皋
山翠參差水渺茫,秦人昔在楚封疆。當時避世乾坤窄,此地安家日月長。草色幾經壇杏老。岩花猶帶澗桃香。他年倘遂平生志,來著霞衣侍玉皇。
《桃源行》
——唐·劉禹錫
漁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綸擲餌信流去,誤入桃源行數里。清源尋盡花綿綿,踏花覓徑至洞前。洞門蒼黑煙霧生,暗行數步逢虛明。俗人毛骨驚仙子,爭來致詞何至此。須臾皆破冰雪顏,笑言委曲問人間。因嗟隱身來種玉,不知人世如風燭。筵羞石髓勸客餐,燈爇松脂留客宿。雞聲犬聲遙相聞,曉色蔥籠開五雲。漁人振衣起出戶,滿庭無路花紛紛。翻然恐失鄉縣處,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滿溪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尋無蹤,至今流水山重重。
《桃源詞二首》
——施肩吾
夭夭花里千家住,總為當時隱暴秦。歸去不論無舊識,子孫今亦是他人。
秦世老翁歸漢世,還同白鶴返遼城。縱令記得山川路,莫問當時州縣名。
《桃源》
——唐·李群玉
我到瞿真上升處,山川四望使人愁。紫雪白鶴去不返,唯有桃花溪水流。
《尋桃源》
——唐·張喬
武林春草齊,花影隔澄溪。路遠無人去,山空有鳥啼。水垂青靄斷,松偃綠蘿低。世上迷途客,經茲盡不迷。
《桃源》
——唐·章碣
絕壁相欹是洞門,昔人從此入仙源。數株花下逢珠翠,半曲歌中老子孫。別後自疑園吏夢,歸來誰信釣翁言。山前空有無情水,猶繞當時碧樹村。
《桃源篇》
——唐·權德輿
小年嘗讀桃源記,忽睹良工施繪事。岩徑初欣繚繞通,溪風轉覺芬芳異。一路鮮雲雜彩霞,漁舟遠遠逐桃花。漸入空濛迷鳥道,寧知掩映有人家。龐眉秀骨爭迎客,鑿井耕田人世隔。不知漢代有衣冠,猶說秦家變阡陌。石髓雲英甘且香,仙翁留飯出青囊。相逢自是松喬侶,良會應殊劉阮郎。內子閑吟倚瑤瑟,玩此沈沈銷永日。忽聞麗曲金玉聲,便使老夫思閣筆。
7. 桃源古詩詩
桃源抄行
唐 · 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襲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8. 關於桃花源的詩句
《桃花源詩》
——晉·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武陵桃源送人》
——唐·包融
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
先時見者為誰耶?源水今流桃復花。
《桃源》
——唐·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驅雞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煙溪口,萬古潺湲二水斜。
《桃源》
——唐·李白
露暗煙濃草色新,一翻流水滿溪春。
可憐漁父重來訪,只見桃花不見人。
《桃源行》
——唐·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山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山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同吉中孚夢桃源》
——唐·盧綸
春雨夜不散,夢中山亦陰。雲中碧潭水,路暗紅花林。花水自深淺,無人知古今。夜靜春夢長,夢逐仙山客。園林滿芝術,雞犬傍籬柵。幾處花下人,看予笑頭白。
《桃源行》
——宋·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朝中措·桃源圖》
——元·善住
桃源傳自武陵翁。遙隔白雲中。漫說人間無路,豈知一棹能通。紅英夾岸,霞蒸遠近,爛漫東風。將謂神仙別境,雞鳴犬呔還同。
《題桃源》
——唐·李宏皋
山翠參差水渺茫,秦人昔在楚封疆。當時避世乾坤窄,此地安家日月長。草色幾經壇杏老。岩花猶帶澗桃香。他年倘遂平生志,來著霞衣侍玉皇。
9. 陶淵明《桃花源詩》的全文翻譯
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詩》譯文:
秦王暴政亂綱紀,賢士紛紛遠躲避。四皓隱居在商山,有人隱匿來此地。往昔蹤跡消失盡,來此路途已荒廢。相喚共同致農耕,天黑還家自休息。桑竹茂盛遮濃蔭,莊稼種植按節氣。春蠶結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雞犬互鳴吠。祭祀仍遵古禮法,衣裳沒有新款式。兒童歡跳縱情歌,老者欣然自遊憩。草木花開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雖無年歷記時日,四季推移自成歲。
歡快安逸樂無窮,哪還需要動知慧?奇蹤隱蔽五百歲,一朝開放神奇界。浮薄淳樸不同源,轉眼深藏無處覓。請問世間凡夫子,可知塵外此奇跡?我願踏乘輕雲去,高飛尋找我知己。
原文: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9)桃花源詩王維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陶淵明晚年,約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事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
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詩詞賞析
《桃花源詩》是陶淵明創作的附於《桃花源記》之後的一首五言詩,詩與記珠聯璧合,又相互獨立,並無重復之感。
此詩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中人民和平、安寧的生活,詩人以自己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深切感受,突破了個人狹小的生活天地,從現實社會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難出發,結合傳說中的情形,描繪了一個與現實社會相對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會。
《桃花源詩》和《桃花源記》都是描寫同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但並不讓人覺得重復。《記》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節,有人物,有對話,描寫具體,富於小說色彩;《詩》的語言比較質朴,記述桃源社會的情形更加詳細。
《記》是以漁人的經歷為線索,處處寫漁人所見,作者的心情、態度隱藏在文本之後,而《詩》則由詩人直接敘述桃源的歷史狀態,並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慨與願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顯示桃花源的思想意義和審美意義。
其他有關世外桃源的詩詞
1、《桃源行》——宋代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譯文:望夷宮里在指鹿為馬,秦人多半死在長城腳下。逃避亂世的不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種桃人家。到此地種桃度過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實桃枝可作柴薪。子孫在這里生活與世隔絕,雖有父子卻不分君臣。
漁郎盪著船不知遠近,在桃花深處相見吃驚地彼此相問。世上人怎記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晉。聽說長安又吹起戰塵,春風中回首往事淚下沾巾。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紛紛又歷遭多次似秦末之戰禍。
賞析:王安石此作是在陶淵明所作基礎上又有所發揮,他作為一個政治家,不再把目光主要集中在那理想的境界,而更著眼於現實的殘酷,久亂難治。王安石的《桃源行》就是利用這個傳統題材加以發揮,憑著自己的想像,作了一番再創造。
詩中將「桃花源」中的雲、樹、花、竹、雞犬、房舍以及閭巷、田園等描繪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表現了桃源中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處處洋溢著人間田園生活的氣息。全詩筆力舒健,從容雅緻,通過形象的畫面來開拓詩境,充分反映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
2、《武陵桃源送人》——唐代包融
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 先時見者為誰耶,源水今流桃復花。
譯文:進入幽靜的武陵源後,村落中雞犬處處,是那秦時人家。最先見到這幅美景的是誰呢?如今武陵源的水流動依舊,桃花也重開了。
賞析:本詩所引武陵,自然是陶淵明名篇《桃花源記》中的武陵源。可以說整首詩都是從其中化出。武陵之於桃源,不僅在唐詩中得以繼承和發展,而且對於初唐的山水田園詩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使一些「山水田園詩」的創作不僅具有更浪漫的想像空間和絢麗色彩,而且還產生了神奇詭異的仙化意象。
這一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於當時唐朝社會道教盛行,再加上富裕的生活和繁榮昌盛的社會使得人們追尋心靈深處中對於生命短暫的憂郁。因此,許多篤信道教的詩人在他們的作品中,常常會描寫他們近乎幻覺式的想像。包融的《武陵桃源送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