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進士桃花
㈠ 崔戶與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女子最後怎麼樣了
博陵人崔護,資質甚美,性情孤潔寡合,應舉進士及第。清明節這天,他一個人去都城南門外郊遊,遇到一戶庄園,房舍佔地一畝左右,園內花木叢生,靜若無人。崔護走上前去扣門,過了一會兒,有位女子從門縫里瞧了瞧他,問道:「誰呀?」崔護告訴了自己的姓名,說:「我一人出城春遊,酒後乾渴,特來求點水喝。」女兒進去端了一杯水來,打開門,讓他進去坐下。她一個人靠著小桃樹靜靜地立在那裡,對客人有著極為深厚的情意。她姿色艷麗,神態嫵媚,極有風韻。崔護用話引逗她,只是默默不語。兩人相互注視了許久,崔護起身告辭。送到門口後,她似有不勝之情地默默回到屋裡,崔護也不往地顧盼,然後悵然而歸。此後,崔護決心不再去見她。到了第二年清明節,忽然思念起她來,思念之情無法控制,於是直奔城南去找她。到那裡一看,門庭庄園一如既往,但是大門已上了鎖。崔護便在左邊一扇門上題詩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過了幾天,他突然來到城南,又去尋找那位女子。聽到門內有哭的聲音,扣門詢問時,有位老父走出來說:「你不是崔護嗎?」答道:「正是。」老父又哭著說:「是您殺了我的女兒。」崔護又驚又怕,不知該怎樣回答。老父說:「我女兒已經成年,能知書達理,尚未嫁人。自從去年以來,經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時,見在左邊門扇上有題字,讀完之後,進門她便病了,於是絕食數日便死了。我老了,只有這么個女兒,遲遲不嫁的原因,就是想找個可靠的君子,藉以寄託我的終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這不是您害死她的嗎?」說完又扶著崔護大哭。崔護也十分悲痛,請求進去一哭亡靈。死者仍安然躺在床上,崔護抬起她的頭讓其枕著自己的腿,哭著禱告道:「我在這里,我在這里……」不一會兒,女兒睜開了眼睛。過了半天,便復活了。
㈡ [桃花依舊笑春風]全詩是什麼
題都城南庄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縣)人,字殷功,貞元進士,官嶺南節度使。 (中網文學書殿,轉載請保留 www.zwwx.com)
崔護的這首七言絕句,字面簡單,語言率真自然,明白流暢,幾百年來一直為後世人傳誦,經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廣為引做典故和成語使用。說到這首小詩,還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唐詩紀事》和《本事詩》對此都有所記載。《唐詩紀事》載此詩本事雲:「護舉進士不第,清明獨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叢萃。扣門久,有女子自門隙問之。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啟關,以盂水至。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崔辭起,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徑往尋之,門庭如故,而已扃鎖之。因題『去年今日此門中』詩於其左扉」。
《唐詩紀事》和《本事詩》所記載的這個「本事」,其真實性很值得懷疑。興許是先有了詩,然後據以敷衍成上述「本事」,也並非沒有可能。但不管這個「本事」真假與否,有兩點似乎應該可以斷定,那就是這首詩一是有情節的,二是這個「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有一定的幫助。
崔護此詩,整篇寫今昔之感,寥寥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後兩個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託、交互襯映的場面。
詩的今昔之感是從對一位乍見而又旋離的貌美情多、靚若桃花的少女的回憶引起的,由今思昔,利用追敘的手法,先寫「去年」,由此引起了第一個場景:尋春艷遇——「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去年」、「此門」點出時間、地點,說的非常肯定,毫無含糊,可見認象之深刻、記憶之確切。當時「此門中」正春風拂煦、桃花盛開,立著一位美麗的少女,其容面與桃花交互映照,著實靚麗。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去描摹桃花的嬌艷和女子的美麗,而是抓住「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只用「相映紅」三個字一點,頓把人面花光交互輝映、互為陪襯又爭妍斗勝的美好景象勾勒的栩栩如生。「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顏,同時也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神馳目注、意奪情搖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動人的一幕,從而激發讀者對前後情事的許多美麗想像,留給讀者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
㈢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此詩出自何處
【出處】: 唐五代-崔護【題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注釋】:
這是一首情意真摯的抒情詩。崔護考進士末中,清明節獨游長安城郊南庄,走到一處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來熱情出來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節再來時,院門緊閉,姑娘不知在何處,只有桃花依舊迎著春風盛開,情態增人惆悵。
這首詩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崔護……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睠盼而歸。嗣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於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詩·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頗可懷疑。也許竟是先有了詩,然後據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兩點似可肯定:一、這詩是有情節性的;二、上述「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是有幫助的。
四句詩包含著一前一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第一個場面:尋春遇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有那麼一回事,就應該承認詩人確實抓住了「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最動人的一幕,可以激發起讀者對前後情事的許多美麗想像。這一點,孟棨的《本事詩》可能正是這樣做的,後來的戲曲(如《人面桃花》)則作了更多的發揮。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艷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麼呢?「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㈣ 桃花崔護是什麼意思
崔護是人名,桃花是七言絕句的名
題都城南庄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縣)人,字殷功,貞元進士,官嶺南節度使。
崔護的這首七言絕句,字面簡單,語言率真自然,明白流暢,幾百年來一直為後世人傳誦,經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廣為引做典故和成語使用。說到這首小詩,還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唐詩紀事》和《本事詩》對此都有所記載。《唐詩紀事》載此詩本事雲:「護舉進士不第,清明獨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叢萃。扣門久,有女子自門隙問之。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啟關,以盂水至。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崔辭起,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徑往尋之,門庭如故,而已扃鎖之。因題『去年今日此門中』詩於其左扉」。
《唐詩紀事》和《本事詩》所記載的這個「本事」,其真實性很值得懷疑。興許是先有了詩,然後據以敷衍成上述「本事」,也並非沒有可能。但不管這個「本事」真假與否,有兩點似乎應該可以斷定,那就是這首詩一是有情節的,二是這個「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有一定的幫助。
崔護此詩,整篇寫今昔之感,寥寥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後兩個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託、交互襯映的場面。
詩的今昔之感是從對一位乍見而又旋離的貌美情多、靚若桃花的少女的回憶引起的,由今思昔,利用追敘的手法,先寫「去年」,由此引起了第一個場景:尋春艷遇——「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去年」、「此門」點出時間、地點,說的非常肯定,毫無含糊,可見認象之深刻、記憶之確切。當時「此門中」正春風拂煦、桃花盛開,立著一位美麗的少女,其容面與桃花交互映照,著實靚麗。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去描摹桃花的嬌艷和女子的美麗,而是抓住「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只用「相映紅」三個字一點,頓把人面花光交互輝映、互為陪襯又爭妍斗勝的美好景象勾勒的栩栩如生。「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顏,同時也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神馳目注、意奪情搖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動人的一幕,從而激發讀者對前後情事的許多美麗想像,留給讀者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
㈤ 古詩大全桃花詩崔護艷遇意思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崔護……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睠盼而歸。嗣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於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詩·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頗可懷疑。也許竟是先有了詩,然後據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兩點似可肯定:一、這詩是有情節性的;二、上述「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是有幫助的。
四句詩包含著一前一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第一個場面:尋春遇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有那麼一回事,就應該承認詩人確實抓住了「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最動人的一幕,可以激發起讀者對前後情事的許多美麗想像。這一點,孟棨的《本事詩》可能正是這樣做的,後來的戲曲(如《人面桃花》)則作了更多的發揮。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艷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麼呢?「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盡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並不是一首小敘事詩,而是一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於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於敘述了一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讀者不見得有過類似《本事詩》中所載的遇合故事,但卻可能有過這種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尋春遇艷」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於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㈥ 人面桃花 什麼什麼的全詩是什麼忘了。謝謝
題都城南庄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縣)人,字殷功,貞元進士,官嶺南節度使。 (中網文學書殿,轉載請保留 www.zwwx.com)
崔護的這首七言絕句,字面簡單,語言率真自然,明白流暢,幾百年來一直為後世人傳誦,經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廣為引做典故和成語使用。說到這首小詩,還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唐詩紀事》和《本事詩》對此都有所記載。《唐詩紀事》載此詩本事雲:「護舉進士不第,清明獨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叢萃。扣門久,有女子自門隙問之。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啟關,以盂水至。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崔辭起,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徑往尋之,門庭如故,而已扃鎖之。因題『去年今日此門中』詩於其左扉」。
《唐詩紀事》和《本事詩》所記載的這個「本事」,其真實性很值得懷疑。興許是先有了詩,然後據以敷衍成上述「本事」,也並非沒有可能。但不管這個「本事」真假與否,有兩點似乎應該可以斷定,那就是這首詩一是有情節的,二是這個「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有一定的幫助。
崔護此詩,整篇寫今昔之感,寥寥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後兩個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託、交互襯映的場面。
詩的今昔之感是從對一位乍見而又旋離的貌美情多、靚若桃花的少女的回憶引起的,由今思昔,利用追敘的手法,先寫「去年」,由此引起了第一個場景:尋春艷遇——「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去年」、「此門」點出時間、地點,說的非常肯定,毫無含糊,可見認象之深刻、記憶之確切。當時「此門中」正春風拂煦、桃花盛開,立著一位美麗的少女,其容面與桃花交互映照,著實靚麗。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去描摹桃花的嬌艷和女子的美麗,而是抓住「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只用「相映紅」三個字一點,頓把人面花光交互輝映、互為陪襯又爭妍斗勝的美好景象勾勒的栩栩如生。「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顏,同時也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神馳目注、意奪情搖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動人的一幕,從而激發讀者對前後情事的許多美麗想像,留給讀者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
以花喻美女佳人,古往今來,沿用既久,已成俗爛。但該詩卻有幾點不同,一是詩人沒有直接的去描寫桃花是如何的絢麗多姿和那位少女是如何的漂亮美麗,而是僅用大家所都為熟識的絢麗桃花作為映襯,用「相映紅」間接的來烘托少女的美麗形象,將景色與人很好的融化在了一起;二是本詩賦寫眼前實景,正所謂「本地風光,順手拿來」。
寫到這里,詩人本可以把「去年」游遇的場景繼續寫下去,但詩人沒有,而是筆鋒一轉,直接進入「今日」。於是便勾勒出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同是「今日」,同是「此門」,但美麗少女已經走了。依舊是春光爛漫、百芳吐艷的季節,依舊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增光添彩的那張與桃花「相映紅」的美麗「人面」卻不知「何處去」了,唯餘一樹桃花依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的依舊含笑,更加勾起了詩人對「去年」「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思念和憐惜,使詩人的故地重遊感到無比的失望和惆悵。試想,去年今日,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佇立桃花樹下凝眸含笑,脈脈含情,與桃花相映;而今,人去杳然,桃花依舊含笑春風,這除了勾起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麼呢?「依舊」二字,正隱含了詩人無限失望、惋惜和悵惘的情緒。
綜觀全詩,前兩句由今到昔,後兩句由昔到今,兩兩相形。盡管情緒上的轉變劇烈,但文氣卻一貫而下,轉折無痕。整首詩語言朴實率真自然,說事明白流暢。論寫作技法主要是採用了「映照對比」,用「人面」和「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人去景存的映照對比,把兩次不同的游遇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面對現實的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這首詩盡管具有著某種情節性甚至可以說帶有某些戲劇的色彩,同時還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記載,但它的廣為人誦,除了這些和以上所說的語言、結構、寫作技法之外,筆者認為該詩本身所抒發的某種人生體驗才是最重要一個的方面。「本事」對於它的廣泛流傳可能起到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但是該詩留給讀者的典型意義並不在於它描述了一個令人們感興趣的故事。讀者不見得有過類似「本事」中所載的際合故事或際遇,但卻可能有過相類似的人生體驗,即在偶然或不經意間遇到某種美好的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它時,卻再也不能復得。這興許正是這首詩幾百年來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㈦ 桃花依舊笑春風出自何處
推薦回答
【題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出處】:
中華詩詞-唐五代-崔護
【注釋】:
這是一首情意真摯的抒情詩。崔護考進士末中,清明節獨游長安城郊南庄,走到一處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來熱情出來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節再來時,院門緊閉,姑娘不知在何處,只有桃花依舊迎著春風盛開,情態增人惆悵。
㈧ 桃花依舊笑春風上是誰寫的詩啊全詩是怎樣的啊
這是唐代詩人崔護的詩作《題都城南庄》,全詩如下: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內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容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詩意是: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長安南郊的這戶人家門口,看到姑娘你正在庭院里盛開的桃林間嬉戲,你那美麗的面龐和鮮艷的桃花交相輝映,更顯得嬌艷如花,讓我看得如痴如醉,久久難以忘懷。時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遊,姑娘你那美麗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裡,只有滿樹桃花依然笑迎著和煦的春風。
據說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在長安南郊偶遇一美麗少女,次年清明節重訪此女不遇,於是題寫了此詩。
㈨ 人面桃花相映紅,是出自哪首詩啊,
一、出自:《題都城南庄》
二、擴展知識:
1、原詞欣賞:題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
2、作品簡介:《題都城南庄》是唐代詩人崔護的作品,載於《全唐詩》卷三百六十八。這首詩設置了兩個場景,「尋春遇艷」與「重尋不遇」,雖然場景相同,卻是物是人非。開頭兩句追憶「去年今日」的情景,先點出時間和地點,接著描寫佳人,以「桃花」的紅艷烘托「人面」之美;結尾兩句寫「今年今日」此時,與「去年今日」有同有異,有續有斷,桃花依舊,人面不見。兩個場景的映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的無限悵惘之情。此詩膾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二句流傳甚廣。
3、作者簡介:崔護(772 — 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生平事跡不詳,唐代詩人。公元796年(貞元十二年)登第(進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為京兆尹,同年為御史大夫、廣南節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全唐詩》存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庄》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該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
所謂一詩定詩名,崔護也以這一首詩,而成就了他的名垂青史。
㈩ 人面桃花相映紅是哪首詩里的,全詩是什麼
「人面桃花相映紅來」出自《題都源城南庄》是唐代詩人崔護的作品,載於《全唐詩》卷三百六十八。原文: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注釋:
⑴都:國都,指唐朝京城長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臉。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開的樣子。
譯文: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長安南庄的這戶人家門口,姑娘你那美麗的面龐和盛開的桃花交相輝映,顯得分外緋紅。
時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遊,姑娘你那美麗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裡,只有滿樹桃花依然笑迎著和煦的春風。
崔護(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博野縣)人,生平事跡不詳。公元796年(貞元十二年)登第(進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為京兆尹,同年為御史大夫、廣南節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全唐詩》存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庄》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該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