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花園
A. 如何評價丹克雷
大師就是大師,是我們仰望的存在,也值得我們尊敬。他的得意代表作《米勒花園》,是第一個現代主義設計的產品。他的園林藝術設計是我們都需要學習的存在,他是個普通人,但他擁有了傳奇的一生。
B. 你喜歡的建築有哪些
首先感覺蘇州博物館不錯。體現了很多的細節。
我還是比較喜歡中國的古典園林,尤其是回江南答的私家園林,古人造園的精妙讓人敬佩,小園子還體現了園主人的個人修為。
特別是園林中的一些小院落,空間布局都相當精巧。最喜歡的是蘇州藝圃西南邊的浴鷗庭園,內有「芹蘆」,「南齋」和「香草居」,圓洞門、白石、青藤和紅楓構成了一組雅緻的畫面。陳從周先生在《惟有園林》中描述藝圃的小橋「涓涓流水細侵階」。
另外還有蘇州拙政園的小滄浪,小中見大,是水院的典型作品。在細雨蒙蒙中看著小飛虹,實在是相當愜意。
揚州個園,「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個園有特別的四季假山。親眼看見個園園門時,那一片竹,一抹影,讓我感動得想流淚(好吧我是比較感性).
C. 請問朝陽區東三環京廣橋向東500米,首都經貿大學對面,有個中國銀行是哪個支行呢
設計招標競賽,細心的人會發現:許多投標設計成果的設計說明,前途未卜的神嘗試解釋他們的設計理念,寓意深刻,但很藝術,科學性,功能性,經濟性的,社會的,等等,都做我們所傳的一切可能。似乎有很多的設計理念和設計結果在他們的設計作品之間的聯系,或者說,石岩廠房裝修公司,甚至連可能是牽強的。他們的設計概念包裝設計的「皇帝的新衣」。
不是聳人聽聞,現代景觀設計面對的是合理的,猖獗的短理論風險的絞殺。真正從宏觀的探索性研究,以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但在微觀的理論已不多見,這一理論提出的概念唬人的噱頭和身份標簽,設計師熱衷的各種學術講座,而不是朴實的研究的一些問題是今天浮燥的社會的一個普遍的問題。 「他們的概念往往是受歡迎的,而不是深刻的,當他們深,但並不流行」(魯道夫·阿恩海姆),深圳鹽田植物裝飾。景觀設計概念的意識,成為抽象的空氣,而不是能夠感知的形象來表達。 「的概念,不是這樣」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滋擾,景觀設計專業。西方景觀設計的形式語言斷頭缺胳膊移植中國的土地上,大陸通過南北風「越吹以上。」白宮「加」故宮「的景觀設計,往往是幽默的。從南到北,復制模仿小每個獨特性,發人深省,境界高遠有意義的工作「(劉濱義,2001)。 「更可怕的是盲目照搬和模仿幾乎是家常便飯正式的設計,這些設計的所有時尚的風格標志名稱和漠視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醫療服務,和褻瀆與專業的願望藝術的追求」(唐鈞,2004)。
早在1979年,貝聿銘先生清華大學發表講話,提醒國內設計師應該是在傳統的建築形式,除了大屋頂的另一個關注的牆壁和庭院,並在香山腳下設計了香山飯店,說明自己的觀點。建築物的牆壁和院牆開窗設計體現了一種新的想法,但很快就出現了許多被稱為貝葉斯窗口「或」貝氏牆「,一個新的形式主義和符號。的外衣混凝土清水混凝土詩人」安藤忠雄在效仿「住吉的長屋,獨特的建築語言清水混凝土的應用,許多建築物穿上干凈的水。近年來,各種形式的景觀設計中引入許多外國作品,彼得·沃克瑪莎施瓦茨,佐佐木,哈格里夫斯,布雷最大,因此,他們的景觀設計實踐的機械復制。事實上,沒有超越的屋頂是不公平的清水混凝土,但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太習慣於表面的東西,我們看到的
21世紀是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的時代,每一個城市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人造景觀,古典園林景觀設計理論受到了質疑現代都市本質接受的事情。創新研究這個問題,如何開展現代景觀的形式語言是發展的需要和挑戰。已經是一個迫切需要研究這個問題,並探討滯後已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景觀設計呈現可怕的「千城一面的現象的原因之一。
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多種,除了時間,建設一個共同的崇拜心理的暴發戶心理,小農意識,除了專業學科的發展和設計自己的理由質疑,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方面,作為一個「潘多拉的盒子」惡神「,而」天使「的發布,也來到地球,人類自從掌握了工業革命一個天然的「武器」的轉型,原有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在各種自然災害的警告,人類逐漸認識到對生態的破壞,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發展,因此,生態設計進入,生態設計工具,園林景觀設計注重生態的漠視與技術共生,充滿了生活,從情感上體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詩意的生活「理性」和「技術」的藝術,這樣的狀態藝術與技術的分離。
另一方面,在買方市場中,經濟壓力的雙重作用下,景觀設計師的查詢的形式已成為更多更「經濟」和「方便」主義,普遍缺乏深刻的探索景觀設計語言。在20世紀的結束,中國的現代景觀設計,附庸的許多概念的「現代主義」的色彩邏輯,一些更「成熟」和「扁平化」消化深度的姿態,進入商業經濟建設的大潮中,在一個輕松的心態,全面的結構表面繁榮的現代景觀的整合能力明顯衰退的關鍵,「沉默」的景觀設計,景觀設計語言的現象。已成為一個「病毒增殖。大擴張的概念,理論研究的新景觀理論的創新趨勢「,微觀的具體的概念物化的形式的問題的一般解決的問題,似乎已經成為現代教條式的框架設計」的形式如下功能「路易斯(路易斯)的函數形式的順便探討」微不足道「的形式語言研究往往停留在一個膚淺的」深「的模式,它未能與景觀的概念是一個很好的粘接。
此外,我們的設計藝術教育,或以知識為基礎的質量教育和審美娛樂的情況「的生活素養教育,這使我們到藝術的理解首先將被放置在純藝術的位置。園林藝術景觀設計課程的教育效果圖表現的技術培訓,或成為像曲高和寡的高雅美德。這方面的知識結構佔主導地位的景觀設計與藝術之間的關系似乎十分密切,但其實相距甚遠。在景觀設計中的藝術形式,已成為一個理性的邏輯園林綠化,雕塑,壁畫的形式成為標榜景觀設計師藝術素養的點綴。看來,藝術的創造性思維和藝術,而不是直接給我們多少更有利的想法?邏輯?藝術這樣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擴大外延傳統的純藝術「,藝術的功能是唯一的審美娛樂,本身就是一個思想寶庫的現代藝術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浪費和誤讀的藝術功能的弱化和表面的現象。
藝術發展其自己的規律發展到今天,它是幾乎深入到人的心靈和思想的各個方面,並通過藝術家的實踐,產生了很多的藝術構思,藝術觀念和藝術語言,這本身就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思想寶庫,它比那些只是簡單的繪畫技術培訓為目的的「藝術」要深刻得多。要連接到的藝術世界和後工業時代的現代設計技術在世界的邊緣領域「(嘜頭賈尼馬可·迪亞尼)設計追求」各種項目的活動中能引起詩意反應(蒙蒂尼Alessando麥狄尼)。翠花「藝術和技術之間的邊界「已悄然消失,雙方的整合,共存,對話,可以說,在後工業時代,藝術本身已成為一個強大的生產力,它肯定會影響和滲透到的姊妹學科,藝術與科學的思想交流提供一個更方便,更有效的。
現代藝術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不應該成為最後的裝飾和點綴的藝術景觀設計,不僅僅是一種形式的語言參考源,而是一種思維方式,雖然在中國傳統園林設計的藝術審美指導的方法使用,還沒有完全適合發展的現代園林建築的需求,但並不意味著藝術「冷宮。今天遭遇危機的國家認同和國家「千城一面」(俞孔堅),藝術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工具,在景觀設計中的創新應發揮其應有的魅力。
大家都知道,藝術的基本價值在於創新,沒有創新的藝術是沒有價值的,但也沒有必要存在。景觀行業的「千城一面」現象和藝術形成了相對五顏六色的對比。許多景觀設計師已經注意到了這個現象,和活躍的藝術觀念和藝術語言應用到他們的景觀設計,創造了許多有意義的作品。然而,藝術與景觀設計有著本質的不同藝術觀念和語言藝術與景觀設計融合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總結。藝術和藝術語言的使用在景觀設計中的概念,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個堅持大美術(藝術)的概念:
一大美術美術的各個領域,從傳統的美術概念是不同的。更深層次的,藝術的本質的意義是一門藝術文化。不只是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技能,而應涉及更廣泛的藝術文化,思考人類的精神通過藝術和最終追求。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談論藝術,讓人聯想到純粹的藝術,如繪畫,油畫,雕塑或繪畫,雕塑藝術,從事藝術和工藝品及其他劣質的實用藝術,沒有藝術細胞的代名詞。建築,景觀,室內設計也總結美術的邊緣,從邊緣藝術的興趣漸行漸遠。
1987年,趙優娉在第一階段的「藝術研究」所倡導的「建立一個大型的藝術概念」,20世紀90年代後,大美術的概念,而不同時通過藝術創作,藝術教育,藝術展覽,藝術活動,以及在倡導美術。各大美術院校,張道一教授,袁運甫教授一直堅持以「大美術概念」。事實上,在當今世界,隨著高科技的快速發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知識結構已成為越來越多地集成和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辦公室裝修,藝術的發展是沒有例外,包括體系結構,景觀,室內設計,時尚的設計,現代設計藝術必然要暴露的大藝術,大藝術,他們學習,相互借鑒,吸收的交叉,滲透,甚至重新組合。
格式塔心理學為代表的數字魯道夫·阿恩海姆,他認為審美經驗的表現對象和它的受力結構(外部世界),用同樣的力量在人體神經系統的租賃和相同的類型的結構(內部世界)。藝術創作的理念是?藝術家的藝術經驗,通過藝術和藝術傳達的藝術語言,觀眾參與的行為和藝術家通過藝術欣賞,藝術情感上的共鳴。各學科之間的藝術「同構現象」??已經存在。前輩們長期研究的結構各學科之間的藝術,如19世紀後期,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是德彪西試圖在自己的音樂作品的印象派繪畫的直接影響下,呈現出朦朧的照明和顏色,甚至顫動的空氣。人們還舞蹈和雕塑之間的關系形容為「雕塑還是舞蹈,舞蹈活動的雕塑」,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謝林的建築被稱為「凝固的音樂」的音樂被稱為「流動的建築。」
/> 20世紀初,著名的景觀設計師布雷最大,早在20世紀50年代,繪畫語言將被使用在景觀設計,他的設計風格,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影響,他的景觀設計,植物種類繁多, ,形成了大型彩色畫;美國著名的景觀的建築師Bitewoke(彼得·沃克)的工作原理是極簡藝術,大地藝術,光效應藝術的影響,他將在景觀設計中的藝術頓悟描述為:「燈火通明,就像的前行方向的燈塔「,深圳市南湖辦公室裝修公司,他曾努力申請極簡藝術??的景觀設計。現代雕塑的語言,也影響了景觀設計,亨利·摩爾(Henry Moore)雕塑景觀設計雕塑空間的另一種理解,雕塑不限於被動靜止的觀賞對象,人們可以參與的雕塑,雕塑甚至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節。如哈佛的三個兒子,丹·凱利,他設計的米勒庄園和亨利·摩爾雕刻公園電網結構,水平線的景觀設計,植物,鋪裝,美化景牆元素,以創建一個雕塑空間(圖1-2)深圳市寶安裝修公司。
丹(Dan Kiley的1912年),凱利·米勒花園
丹·凱利(丹·基利1912年)米勒花園
2,堅持的藝術觀念和景觀特色相結合的原則:
景觀設計的目的,歷史已經經歷了一些變化,傳統的花園的價值體系,雖然它也將考慮等因素,合理的布局,適合大規模的交通功能,但藝術審美的價值是主要的評估標准。 「詩」和「由人作,宛自天然」的主要追求的是傳統的花園,傳統園林的價值體系的基礎上的藝術審美價值體系。
現代主義的發展,設計師們開始注重對社會的景觀元素。奧姆斯特德設計了紐約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首次提出了景觀設計,以公眾的身體和精神的再生創造一個地方。 「哈佛革命」先進景觀機能,哈佛大學的三個子李艾科博(加勒特Eckbo),羅斯(詹姆斯·羅斯),凱利(丹·基利)從不同的角度促進了社會功能的景觀。李艾科博發表的「一個生活景觀景觀居住,他強調的功能和作用的景觀設計在社會生活中,羅斯認為在路易斯·沙利文的著名報價」形式追隨功能「(形式追隨功能),羅斯最重要的是空間的實用性,他說,「我們不能生活在畫中,景觀設計作為一組畫剝奪了人民的生活領域。丹·凱利的設計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質量,被稱為「點光」的結構主義,但他同樣認為,設計是生活本身的映射,函數的追求會產生真正的藝術。哈佛革命後,社會景觀價值提升到頂部的現代景觀設計學的價值體系初建立的審美,社會的二進制值系統。 20世紀70年代初
20,麥克哈格(麥克哈格)播下了種子生態景觀設計,在1969年,他出版了「自然」的設計與自然,不僅是景觀設計師的設計符合環保運動的主導地位,「千層餅」模式在同一時間,他創立的生態方法的應用景觀生態學與具體操作。 1986年,理查德·福爾曼(理查德·福爾曼)和萬克爾戈德羅恩(邁克爾·Godron)合著的「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學,一般生態學家的一系列簡化的原則和准神秘主義的蓋婭假說作為分析工具的分支學科「斑塊」(補丁) - 走廊(走廊) - 矩陣(Matr??ix)的模式,研究景觀的三個特點:結構,功能的變化。後的麥克哈格斯坦尼茲(斯坦內茨)的,管工,摩根(Morgan)的促進生態功能逐步上升到頂部的另一個現代景觀的價值體系。3 R原則(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再生設計的理論(蓄熱式設計),生態更向前一步。在這一點上,現代景觀三價系統到社會,生態,美學,也是價值體系的現代景觀的大多數院校教學(三,四)。
主體育場,北京2008年奧運景觀設計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
事實上,景觀設計時的三個主要領域中的任何一個設計師的審美,社會,生態退縮,他們面臨的結果是分離的理論和實踐,因此失去創造一個全面,平衡的三價設計的機會。
堅持藝術創新的目的
/>無論是現代景觀設計的目的是什麼,是開始設計的審美需求是一個不可迴避的任務。研究美學的審美心理的觀眾將不僅是地域文化的消失,千城一面的現象,但也可能導致疲勞。景觀設計將導致沒有創新「,似乎到已經看到」的發展和進步,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創新,創新是民族的進步的靈魂,但也的持久動力國家的繁榮。正如羅曼·羅蘭說「的誕生第一行為人的行為是創新,創新原本是人的基本特徵,但積極意義的創新,以創新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和創新的方式,仍然需要或主要是由後天文化,依靠創新教育和實踐總結。創新思維是創新的關鍵。創新思維以新的方式,新的方向,一個全新的角度對一些事情的思維過程,它與一般的思維是最大的區別是,它有一個獨特的思維,思維的靈活性,思維,靈敏度,多思考方向。創新思維是各種思想,各種思維的協同統一的結晶。創新的思維往往會帶來新的思想,新的觀點和意圖,而不是結果,使景觀設計呈現多元化的創新局面。 (五,六)
巴拉甘(路易斯·巴拉甘1902至1988年)的:聖克里斯多巴爾(SAN CRISTOBAL)住宅庭院
BR />
托馬斯教堂(托馬斯教堂1902-1978)的唐納的花園(Donnel花園)
關於作者:
Liaosheng,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學院,湖南建築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與設計系講師,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項目負責人。
柳,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研究生,講師,湖南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與設計系碩士。相關的主題文章:
整體傢具店,珠寶布局中的重要環節
解釋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當代文化的文化意義要充分理解的基礎上
%5B%E6%8F%90%E8%A6%81%5D%E5%BB%BA%E7%AD%91%E5%8F%B2%E4% B8%8A%E4%BB%8E%E6%9D%A5%E9%83%BD%E4%B8%8D%E7%BC%BA%E5%A5%87%E8%BF%B9
D. 誰有印地安那州哥倫布市的米勒花園的圖片就是丹·克雷設計的那個 謝謝啊
大師的經典與我的思考(轉帖) 搜這個
E. 米勒花園杯蠟是用來干什麼的
延春閣位於建福宮花園,建福宮花園亦稱西花園(西苑),建於乾隆五年,為帝後、妃嬪休憩回娛樂的地方,後來皇帝答也將各類珍寶玩物存放於此花園。延春閣平面呈方形,面各五間,周圍廊,二層出平座,四面各三間。並沒有具體記載延春閣曾經用作什麼用途,應該是供皇帝後妃遊玩或是用於存放珍寶。1923年,末代皇帝溥儀要檢查存放在建福宮花園的珍玩,但存放在這里的許多珍貴物件都已被太監偷偷拿出宮變賣,那些太監怕溥儀查出虧空責怪,便放了一把火將建福宮花園燒了。延春閣也在這場火中成為廢墟,現在的延春閣是1998年重建的,目前作為故宮的貴賓接待室。
F. 誰有丹·凱利米勒花園比較全的照片
上網路圖庫去看看。
G. 請問西方現代景觀設計分哪些理論流派不勝感激
現代極簡主義景觀之追根溯源
摘 要:現代極簡主義景觀是一個在當代表現非常活躍,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景觀設計流派,本文嘗試 通過對極簡主義景觀產生、發展的歷史淵源的探尋,從一個方面闡述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如何繼承發揚傳統的 問題。
關鍵字:極簡主義景觀;傳統;歷史淵源;古典園林
極簡主義景觀在形式上追求極度簡化、客觀、抽象,以很少的設計元素控制大尺度的空間,但對觀眾的影響和沖擊力卻十分迅速和直接,簡單中彰顯著復雜,純凈中映射出神秘。
極簡主義景觀是現代主義景觀的總結與發展。向前追溯,極簡主義有著久遠的思想淵源。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哲學家老子就曾經有「少則多,多則感'的說法,而在西方,古希臘時期哲學家柏拉圖在論述幾何立方體時,就已提出了簡單極少的觀點。處於不同文化體系下的古代東方和西方藝術中,都曾經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出對極簡的追求。
1 東方淵源
早在13世紀,通過馬可?波羅所著《東方見聞錄》西方人就開始了解中國文化,此後並一直保持著相當的好奇和熱情,具體到造園藝術,「中國熱」更在18世紀的英國風景式園林中達到高潮。中國園林中對意境的營造和以少勝多的抽象手法對極簡主義景觀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查爾斯?詹克斯在其《現代建築語言》書中,指出「中國園林有實際的宗教上和哲學上的玄學背景」,佛、道對中國文化乃至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禪宗源於佛教文化宗派,是在中國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個中國佛教宗派。它不僅吸收了以往佛教諸派思想以及玄學思想之所長,而且還融合了中國文化中有關人生問題的思想精髓,從而與華夏民族注重現實生活的文化傳統構成水乳交融的整體,與儒、道一並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基本組成。提倡通過個體的直覺體驗和沉思冥想的思維方式,從而在感性中通過悟境而達到精神上的一種超脫,與自山禪悟折射出十足的空寂、空靈,淡遠卻不乏明凈、流動、靜謐的氣韻。中唐時期,禪宗美學的興起,將審美與藝術中主體的內心體驗、直覺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極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並把禪宗思想融入到中國園林的創作中,從而將園林空間的「畫境」升華到「意境」。從禪宗的觀點看,時間萬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這就為園林這種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藝術提供了審美體驗的無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與大自然的根本界限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構築了中國文人園林中以小見大、咫尺山林的園林空間。小中見大的創作手法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藝術中應用是十分廣泛的,如「長河無點墨,但見筆縱橫」的中國繪畫留白處理,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中國古詩詞在禪宗看來,規定性越小,想像餘地就越大,因而少能勝多,只有簡到極點,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間去供人們揣摩與思考。除了以小見大的創作方法以外,中國園林中還注重「淡」的表現,一是景觀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視覺效果,其中簡、疏、古、拙等都可構成達到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過「平淡無奇」的暗示,觸發你的直覺感受,從而在思維的超越中達到某種審美體驗。
公元12世紀,禪宗思想進入日木,並慢慢地滲入到日本人生活和文化等各個層面,並在與本土文化的不斷碰撞、融合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哲學思想。到了日本室町時代,禪宗思想開始影響園林藝術的創作。禪宗所主張的純粹依靠內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語、文字和行為表達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將日木園林的創作,從各種物質條件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僧侶們運用非常單純的材料、極為簡練的手法,營建禪寺園林??一種觀照式的庭園,表現廣大無限的自然界和內心幽幻的宗教世界,讓人們通過靜坐、觀賞和內省,達到對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木的枯山水推向純凈、抽象的極致。
極簡主義景觀設計代表人物彼特?沃克(Peter Walker)認為「園林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早在建築之前就已經進入現代主義階段,因為在日木傳統園林和17世紀法國園藝師德魯?勒?諾特的規則式園林中,古典主義的真正精神和現代主義的萌芽都已十分明顯」。將簡潔潛存於復雜之內的哲學精華,在他的園林中獨特的細節或宏觀的整體中都有所體現,如他所設計的哈佛大學唐納噴泉(Tanner Fountain)(圖1)、日本京都高科技中心景觀和日本Minato-ku的IBM大樓庭院景觀(圖2)都是極富禪意的作品,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傳統日本園林靜觀和冥想的特點。禪宗園林對他的作品影響之深遠可見一斑。
「極簡」,並不是簡單,而是將物體形態的通俗表象,提升凝練成為一種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極簡」,是文化提煉,是擯棄陳俗與浮華,直至本原,誠如禪悟所求,要人擺脫千般計較,萬種索求這些外在束縛與迷亂,在萬象之中直覺體悟生命的原本面目,從而達到精神的圓滿與永恆。現代極簡主義景觀運用簡潔的形式表達深遠的意境,創造出一種沁人心脾的神秘感,這些和禪宗的思想內涵顯然有著相似之處。
中國園林作為受道家哲學思想影響的藝術,以對物我相融的意境為追求目標,中國園林所追求的美,首先是一種化景物為情思的意境美,一種「無我」的,充滿「至樂」「人樂」的藝術精神,它不強求直觀自然山水的形象,而是把那些能引起思想情感活動的自然因素攝取到園林中來,以象徵性的題材和手法反映高尚、深邃的意境。其次,才是花木竹石本身的形式美,這就是中國園林的內在精神。
在中國園林中,山水強調的是介於現實與理想,局部與整體的一種轉換過程,所以往往採用抽象的手法,即在寫意和模仿自然之間保持一種張力平衡,並不強求重現自然山水的形象,而是把自然景物中最能引導思想情感的要素提取出來,經過抽象以象徵性的題材和洗煉的手法反映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有限中見無限的意境使觀賞的人既感到自然,又發人深思所謂「山水無得失,得失在人心;諸法本無大小相,大小在人情」,就強調了感情的抽象力。
現代極簡主義則索性以抽象還原的符號直接構成作品,在構圖上強調幾何和秩序,多用簡單的幾何母題如圓、橢圓方、三角或者這些母題的重復以及不同幾何系統之間的交叉和重疊,簡約、客觀、無主題,把抽象的手法發揮到了極至。如沃克設計的德克薩斯州的索拉那(Solana) IBM研究中心園區景觀(圖3)、加州橘郡市鎮中心的景觀(圖4)等。
2 西方淵源
如果說東方文化對極簡主義景觀的內涵塑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西方文化則對極簡主義景觀的外顯特徵有著直接的影響。
和中國園林相對照,西方古典園林根植於歐洲文化的肥田沃土中,深受西方哲學、美學思想的影響。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萬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數,數的原則統治寧宙的一切現象。他們的美學觀念也是從數的觀點出發,認為美的源泉是數的協調,因此提出「黃金分割律」。這種數學的或幾何的審美思想一直深刻地影響著歐洲藝術界,西方幾何規則式園林風格正是在這種唯理主義的美學觀念影響下逐漸形成的 。
17世紀歐洲自然科學的發展對思想領域產生了極深刻的影響,出現了以培根和霍布士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唯理論,理性受到絕對的尊崇,數學和幾何學成為一切知識的基礎在藝術領域,笛卡爾也推崇理性的規則和標准,強調結構的明晰和邏輯,在美學上他主張制定一些穩固的、系統的、能夠嚴格遵守的藝術規則和標准,他認為藝術品最重要的品格是:結構象數學一樣清晰明確、合乎邏輯。笛卡爾反對非理性的巴洛克主義,否定想像力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不承認自然是藝術創作的對象。笛卡爾的唯理主義奠定了法國古典主義思潮的哲學基礎,也迎合了17世紀半葉法國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法國古典主義園林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將幾何規則式的西方園林傳統發展到極致,受人本主義思想的支配,西方園林追求人工美,欣賞人工化的自然。黑格爾在闡述西方古典園林時說:「最徹底地運用建築原則和園林藝術的是法國的園林,它們照例接近高大的宮殿,樹木是栽成有規律的行列,形成林蔭大道,修剪得很整齊,圍牆也是用修剪整齊的籬笆來造成的,這樣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一座露天的廣廈」。17世紀的西方造園家認為「如果不去加以調整和排得整齊勻稱的話,人們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東酉都是有缺陷的」。在法國古典主義園林中,人們不欣賞樹木花草自然的美,而只把它們當作有各種色彩和質感的均質材料,用來鋪砌成平台的圖案,或者修剪成球形、長方、圓錐等綠色的幾何體,園林的美不是自然形態之美,而是各種圖案和幾何體的美,即人工美。17世紀,園林史上出現了一位開創法國乃至歐洲造園新風格的傑出人物??勒?諾特,他在吸收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園林許多特點的基礎上,開創了一種新的造園樣式,這種園林同樣是幾何式的,但有著更為嚴謹的幾何秩序,靜而開闊,統一中又富有變化,均衡和諧,顯得富麗堂皇(圖5)。
極簡主義景觀代表設計師丹?凱利(Dan Kiley)、彼特?沃克(Peter Walker)在參觀考察了勒?諾特設計的凡爾賽花園之後,都有很深的觸動。凱利在那裡找到了他一直苦苦尋覓的結構手段,之後凱利開始嘗試運用古典要素,在各種尺度的下程中進行新的試驗。從20世紀40年代晚期到50年代早期,凱利的作品顯示出他運用古典主義語言營造現代景觀空間的強烈追求,並在此後的設計中逐步提煉,使得作品愈發現代、秩序、簡約,如他早期設計的米勒花園(Miller Garden)(圖6)、科羅拉多空軍學院(圖7),到後來的達拉斯聯合銀行大廈噴泉廣場(圖8)作品等。沃克則如此形容他參觀了巴黎的蘇艾克斯、維康府邸和凡爾賽之後的感悟,「象一盞明燈照亮了前進的方向」。他發現,勒?諾特設計的園林展示了極簡主義藝術家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極簡主義藝術家在控制室內外空間的方法上與勒?諾特用少數幾個要素控制巨大尺度空間的方法有相當多的聯系。他甚至認為,從某種程度來說,勒?諾特早在17世紀就已經完成了極簡與景觀的結合。沃克設計的園林就是現代的和極簡的德國慕尼黑機場凱賓斯基酒店花園,將勒?諾特的古典主義、極簡主義和現代主義結合起來塑造景觀(圖9),使設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3 結束語
簡潔、秩序的外顯特徵回應了現代生活的功能需要;豐富、深邃的內涵感悟滿足了現代人的精神需求。極簡主義景觀顯然是繼承發揚傳統的一個優秀範例,它在古典精粹和時代精神之間找到了一個非常契合的交叉點,東、西文化兼收並蓄,揚長避短,實現了碰撞後的融合和傳統基礎上的現代超越。
傳統和現代的關系始終是令設計師們頭痛但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繼承發揚一種傳統,並不應該是純粹的對既往風格的延續,也不是傳統符號的賣弄,更不會是對過去的拷貝,而應該立足當代,回顧傳統,放眼未來,深層挖掘,尋找當時當地最恰當的表達方式,或許,對極簡主義景觀的一番追根溯源可以給我們帶來些許多的思考和啟示。
H. 如何使用Adobe Reader9.3
設計招投標競賽中,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在許多投標設計成果的設計說明中,玄乎其神地試圖說明他們的設計概念是如何寓意深刻,而又極具藝術性、科學性、功能性、經濟性、社會性等等,無一不竭盡宣揚之能事。而在他們的設計作品中,發現設計概念與設計成果之間似乎並沒有多大的聯系,或者說,深圳石岩廠房裝修公司,即使有聯系也可能是牽強附會。他們的設計概念成為包裝設計的「皇帝的新衣」。
並非聳人聽聞,現代景觀設計正面臨著被似是而非,大肆泛濫的空頭理論扼殺的危險。真正既能從宏觀上進行探索性研究,又能在微觀上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已不多見,理論成為各種學術演講的噱頭和身份的標簽,設計師熱衷於提出唬人的概念,而不腳踏實地研究一些問題也是當今浮燥社會的一種普遍問題。「他們的概念往往是通俗而不深刻,當它們深刻的時候,卻又不通俗」(魯道夫阿恩海姆),深圳鹽田廠房裝飾。他們的景觀設計概念脫離了知覺,成為抽象的空氣而不是用能感知的形象來表達。「有概念、沒手法」已成為景觀設計界的一種普遍公害。西方的一些景觀設計形式語言被斷頭缺臂地移植到中華大地之上,「歐陸風」吹遍了大江南北。「白宮」加「故宮」的景觀設計,常讓人啼笑皆非。「從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各性鮮明,耐人尋味、境界高遠意味深長的作品」(劉濱誼,2001)。「更令人發指的是,盲目抄襲和模仿的形式化設計幾乎司空見慣,這些設計打著種種時髦的風格標牌而無視起碼的對場所和功能的關懷,也褻瀆著專業對藝術追求的渴望」(唐軍,2004)。
早在1979年,貝聿銘先生在清華大學發表的一篇演講中就提醒國內設計師,在傳統建築形態里,除了大屋頂還有另一個應引起注意的,是牆和庭院,並在香山腳下設計了一座香山飯店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建築中的牆和庭院以及牆上的開窗設計體現了新思路,但不久又出現了很多被稱為「貝氏開窗」或「貝氏牆」的仿效之作,成為新的形式主義和符號。隨著「清水混凝土詩人」安藤忠雄在「住吉的長屋」對清水混凝土這一獨特的建築語言的應用,國內的許多建築也披上的清水混凝土的外衣。近幾年,國外許多景觀設計的作品以各種形式被介紹中國來,如彼得沃克、瑪莎施瓦茨、佐佐木、哈格里夫斯、布雷馬克斯等等,於是,他們的景觀設計手法又被生吞活剝地照搬照抄了。其實,我們要超越的不是大屋頂也不是清水混凝土,而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太習慣於把我們看到的表面的東西作為事物的實質來接受了。
中國的二十一世紀是個空前城市化的時代,每天在各個城市都在產生大量的人造景觀,而古典園林的園林設計理論受到了現代城市發展需要的質疑和挑戰。如何對現代景觀形式語言的進行創新這一問題的研究,已屬迫切的需要。這一問題研究和探索的滯後,已成為現代城市景觀設計呈現可怕的「千城一面」現象的原因之一。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樣的,暫且拋開建設方普遍存在的崇洋心理、暴發戶心理、小農意識不談,從專業學科本身的發展和設計師自身原因方面追問,也至少存在以下原因:
一方面,工業革命如同一個「潘多拉」魔盒,在釋放出「天使」的同時,「邪惡之神」也同時降臨人間。人類自從掌握改造自然的「利器」之後,原始的生態環境便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在種自然災害的警示之下,人類逐漸認識到生態的破壞,已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發展。於是,生態設計應運而生,生態設計以「理性」和「技術」為工具,景觀設計中對生態的強調,漠視了與技術共生的,使生活飽滿,從感性上體驗自然和人生的韻味詩意的藝術,從而使藝術與技術處於分離狀態。
另一方面,在買方市場、經濟壓力的雙重作用之下,景觀設計師對形式的探究更趨向於一種更「經濟」和「便捷」的拿來主義,普遍缺少對景觀設計語言的深層探究。20世紀末的中國現代景觀設計,附庸了許多含有「現代主義」色彩的理念邏輯,從而以某種更為「成熟」和「平面化」的消解深度的姿態,投入到商業大潮的經濟建設之中。在一種輕松的心境中,全面地建構起現代景觀的表面繁榮。因此批判與整合的能力明顯地衰退,景觀設計出現了「失語」的現象,景觀設計語言也變成了一種「病毒式的泛濫」。在新的景觀理論創新的潮流中,理論研究出現了「概念大膨脹」,微觀而具體的概念物化的形式問題似乎已成為普遍解決了的問題?在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提出的「形式追隨功能」的現代設計教條框架中,形式的研究成為功能探究後順便提及的「小兒科」。形式語言的研究往往停留在一種表面化的「深層」模式上,從而未能同景觀概念加以很好的粘接。
再者,是長期以來的我國設計藝術教育,更多的還是一種知識化的素質教育和「審美娛情式」 的人生修養教育,這使我們在對藝術的認識上首先就將其置於一個純藝術的位置。景觀藝術的教育成為景觀設計課程中的效果圖表現技術訓練,要麼就成為陽春白雪似的高雅德行。在這種知識結構的支配下,景觀設計與藝術的關系看似很近,實則相去甚遠。藝術在景觀設計中成為各理性邏輯之後的形式美化,以各種雕塑小品、壁畫的形式成為標榜景觀設計師藝術素養的點綴。似乎藝術創作思維和藝術並不能直接給我們多少更為有利的構思邏輯?這種理解下的藝術,也只是停留在擴大了外延的「傳統純藝術」,藝術的功能也只是審美娛樂。而本身就是一個思想寶庫的現代藝術在現代景觀設計中被浪費和誤讀了,藝術的功能存在被弱化和表面化的現象。
藝術以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演變到今天,它幾乎深入到了人類心靈和思維的各個方面。並通過藝術家的實踐,產生了大量的藝術觀念,藝術思想和藝術語言,這本身就是一個具有巨大潛能的思想寶庫,它遠比那些只是被用於單純的繪畫技法的訓練為目的「藝術」要深刻得多。在後工業時代的現代設計中,設計成為「連接藝術世界和技術世界的邊緣領域」(馬可第亞尼Marco Diani),設計活動是在追求「種種能引起詩意反應的物品」(蒙蒂尼Alessando Mendini)。藝術與技術兩者之間的截然「邊界」已悄然消失,雙方在融合、共生、對話。可以說,在後工業時代,藝術本身也已成為一種強大的生產力,也必然會影響和滲透到相關的姊妹學科中去。藝術給科學提供了一個更方便和更有效交流思想的環境。
現代藝術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不應該成為最後的擺設和點綴,藝術對景觀設計而言,也不只是一種形式語言借鑒的來源,而是一種思維方式。雖然沿用傳統園林設計中的以藝術審美為指導的方法論,已不完全適合現代景觀設計學發展的需要,但並不意味著要同時把藝術打入「冷宮」。在當今遭遇民族身份危機和全國「千城一面」的情況下(俞孔堅),藝術作為一種思想工具,在景觀設計的創新中應該發揮它應有的魅力。
眾所周知,藝術的根本價值即在於創新,沒有創新的藝術是沒有價值,也是沒有必要存在的。而景觀界的「千城一面」現象和藝術界的相對豐富多彩形成了對比。許多景觀設計師已注意到這種現象,並積極主動地將藝術觀念和藝術語言運用到他們的景觀設計中去,創作了許多意味深長的作品。但是,藝術與景觀設計有著本質的區別,藝術概念和藝術語言與景觀設計的融合並非一個簡單相加的過程。藝術概念和藝術語言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 堅持大美術(藝術)觀念:
大美術包含所有美術領域,它區別於傳統的小美術觀念。從深層次講,大美術的內涵是一種美術文化的性質。美術不只是單純的專業技能和技巧的一技之長,而是應涉及更為廣泛的美術文化,是通過美術對人文精神的尋思和終極追求。長期以來,人們談論起美術,就聯想起國畫、油畫、雕塑這類純藝術,甚至「畫畫、雕塑」成為美術的代名詞,認為工藝美術等實用美術是低人一等的,是沒有藝術細胞的人所從事的。也把建築、景觀、室內設計等歸納為是游離於藝術范疇邊緣的邊緣美術。
1987年,趙友萍在第一期《美術研究》上就提倡「建立大美術觀念」,90年代後,大美術觀念不經而傳,無論是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美術展覽等美術活動,都在倡導大美術。在各大美術院校中,張道一教授、袁運甫教授等一貫堅持「大美術觀念」。事實上,當今世界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在現代化進程中,知識結構日趨綜合,深圳松崗寫字樓裝修,美術發展也不例外,包括建築、景觀、室內設計、服裝設計等現代設計藝術都必將置身於大美術之中,它們在大美術中相互借鑒、吸收、交叉、滲透、乃至重新組合。
格式塔心理學派代表人物魯道夫阿恩海姆,他認為審美體驗是對象的表現及其力的結構(外在世界),與人的神經系統中相同的力的結構(內在世界)的同型契和。而藝術創作是藝術家的藝術體驗經過藝術構思,用藝術語言進行了藝術傳達,觀眾通過藝術鑒賞等參與行為,就與藝術家產生藝術情感的共鳴。各藝術門類之間本來就存在「同構現象」。前人很早就研究了各藝術門類的同構現象,比如19世紀後期,以作曲家德彪西為代表的法國印象派音樂,就是在印象派繪畫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德彪西竭力在自己的音樂作品中,表現出朦朧的光影與色彩,甚至是顫動的空氣。人們還把舞蹈和雕塑的關系形容為「雕塑是靜止的舞蹈,舞蹈是活動的雕塑」;18世紀德國哲學家謝林把建築稱作是「凝固的音樂」,把音樂稱作是「流動的建築」。
20世紀,著名的景觀設計師布雷馬克斯,早在50年代就將繪畫語言運用於景觀設計中,他的設計風格受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影響,在他的景觀設計中,用大量的各種植物,形成大塊的彩色畫;美國的著名景觀設計師彼特沃克(Peter walker )的作品也受到了極簡主義藝術、大地藝術、光效應藝術的影響,他將在景觀設計時對藝術的頓悟形容為:「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深圳南湖寫字樓裝修公司,他努力把極簡主義藝術應用於景觀設計中去。 現代雕塑語言也影響著景觀設計,亨利摩爾的雕塑提供了景觀設計對雕塑空間的另一種理解,雕塑不限定是被動靜止被觀賞物,人可以參與到雕塑中去,甚至成為雕塑的有機組成部分。例如哈佛三子之一的丹凱利,他設計的米勒庄園和亨利摩爾雕公園採用網格的結構、水平視線設計、利用植物、鋪地、景牆等造景元素營造了一個雕塑空間(圖1-2),深圳寶安裝飾公司。
丹·凱利(Dan kiley 1912)米勒花園
丹·凱利(Dan kiley 1912)米勒花園
二、 堅持藝術概念與景觀功能相結合的原則:
景觀設計的目的在歷史上曾歷經多次變革,在傳統園林的價值體系中,雖然也會考慮諸如合理的布局、適宜的尺度、交通功能等方面因素,但藝術審美是其價值的主要評價標准。「詩情畫意」和「雖由人作,宛自天成」是傳統園林的主要追求,因此,傳統園林的價值體系是基於「藝術審美」的一元價值體系。
現代主義的發展,使設計師開始關注景觀的社會要素。奧姆斯特德在設計紐約中央公園時,首次提出景觀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給公眾創造身心再生的場所。「哈佛革命」又推進了景觀的功能主義,哈佛三子埃克博(Garrett Eckbo)、羅斯(James Rose)、凱利(Dan Kily)分別從不同角度推進了景觀的社會功能性。埃克博出版了《為了生活的景觀》(Landscape for living),他強調了景觀設計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羅斯則信奉路易沙利文的名言「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羅斯最重視的是空間的實用性,他說「我們不能生活在畫中,因此作為一組畫來設計的景觀剝奪了我們使用活生生的生活領域的機會」。丹凱利的設計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性,被譽為「點起了結構主義的明燈」,但他同樣認為設計是生活本身的映射,對功能的追求才會產生真正藝術。哈佛革命之後,景觀價值的社會性被提高到價值體系的頂端,現代景觀設計學初期就確立了「美學、社會」的二元價值體系。
20世紀70年代初,麥克哈格(McHarg)播下了生態學在景觀設計中應用的種子,1969年他出版的《設計遵從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不但把景觀設計師推向了環境運動的主導地位,同時他創立的生態學途徑「千層餅」模式使景觀生態學的應用有了具體可操作的方式。1986年,理查德福爾曼(Richard Forman)和萬克爾戈德羅恩(Michael Godron)合著了《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提出了一門介於一般生態學家的簡化主義和准神秘主義的蓋婭假說之間的分支學科,以「斑塊」(Patch )—— 廊道(corridor)——基質(Matrix)模式作為分析工具,研究景觀的三個特徵:結構、功能、變化。之後,在麥克哈格,斯坦尼茲(Steinitz),福爾曼、摩爾根(Morgan)等人的推動下,生態功能逐步上升到現代景觀價值體系中的另一個頂端。以3 R(Rece、Reuse、 Recycle)為原則的再生設計(Regenerative Design)理論,把生態學更向前推進了一步。至此,現代景觀建立了以社會、生態、美學的三價體系,並且也成為大多數院校的現代景觀教學的價值體系。 (圖三,四)
北京2008奧運會主場館景觀設計
北京2008奧運會主場館景觀設計
事實上,當設計師從美學、社會、生態的三個主要領域的任何一個撤出時,他們面對的結果都是理論和實踐的分離,使自己失去了創造綜合而平衡的三價設計的機會。
三、 堅持藝術創新的宗旨
無論現代景觀設計是出於何種目的開始的,審美需求都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設計任務。研究審美受眾的審美心理就會發現,「千城一面」現象不但使地域文化消失,而且也會引起審美疲勞。沒有創新的景觀設計會引起「似乎在哪見過」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永恆主題,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持久動力。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人類出生的第一個行為就是創新的行為」,創新原本是人的基本特徵,但積極主動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和創新方法,仍需要或者說主要靠後天培養,要靠創新教育,並在實踐中進行總結。創新思維是創新的關鍵。創新思維是一種新方式、新方向、新角度,用以處理某種事物的思維過程,它與一般思維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具有思維的獨特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敏感性、思維的多向性等。創新思維是多種思維的結晶,是多種思維協同的統一。所以創新思維常會給人們帶來嶄新的思考,嶄新的觀點,和意向不到的結果,從而使景觀設計呈現多元化的創新局面。 (圖五、六)
巴拉甘(Luis Barragan 1902-1988)聖·克里 斯多巴爾(san Cristobal)住宅庭院
托馬斯丘奇(Thomas Church 1902-1978) 唐納花園(Donnel Garden)
作者簡介:
廖生安,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湖南科技職業學院藝術設計系講師,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項目負責人。
楊柳,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湖南科技職業學院藝術設計系講師。相關的主題文章:
整體傢具專賣店建立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飾品布置
文化意義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演繹;是對中國當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礎
%5B%E6%8F%90%E8%A6%81%5D%E5%BB%BA%E7%AD%91%E5%8F%B2%E4%B8%8A%E4%BB%8E%E6%9D%A5%E9%83%BD%E4%B8%8D%E7%BC%BA%E5%A5%87%E8%BF%B9
I. 丹凱利作品集有哪些
米勒花園平面圖 米勒花園是丹.凱利最具有代表性的現代園林作品之一,這個項目使他第一次有機會去實踐自己十餘年來所形成的一套設計理念。整座花園的設計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米勒家族是哥倫布斯著名的藝術贊助入,他們希望將這座住宅作為整座城市現代建築運動的一部分,並最終選擇了沙利寧、羅奇和吉拉德作為建築師,凱利則負責花園的園林設計。剛從歐洲歸來不久的凱剩在米勒花園中試圖用古典主義造園元素來表達一種代的空間感,希望這種園林能夠滿足美國家庭的日常生活需求。 花園中的主要建築平面呈長方形,內部的四個功能區——主卧室和兒童卧室、廚房和儲物間、客房和客廳呈風車狀排列在中心下沉的起居空間周圍。建築周圍是面積約10英畝的長方形平坦草地。沙里寧將牆體和柱基的尺度定為2英尺六英寸,作為建築空間的劃分形式,凱利則用10英寸的網格來布置樹木和綠籬,將建築的空間延伸到了周圍的庭院中。通過大樹和修剪綠籬的相互圍合作用來創造了一系列室外功能空間:成人花園、游樂場地、餐台、游泳池和私密小林園。 圖14 亨利.摩爾設計的雕塑 圖15 噴泉水池 花園的主人口位於東面,路邊兩行高大的栗樹形成了一條深邃的「綠色隧道」,而隧道盡頭則是視線開闊的停車場。整所花園的邊界被相互交錯的兩列修剪綠籬所包圍著。房屋的東而是兩行白橡樹,限定了中間革地的邊界,白橡樹對面是一片蘋果園;在花園的西南角有一列較高的綠籬,它們將游泳池圍合成一個較為私密的空間;房屋的西面種植了18棵洋槐和紫荊樹叢以抵擋夏季的夕曬;房屋的南面則是一條刺槐林蔭道,林蔭道的兩端分別布置了亨利.摩爾設計的雕塑(圖14)和一個方形噴泉水池(圖15)。整個庭院的南半部是一大片矩形草坪,修剪整齊的草地在最南端的自然樹林和沼澤地處結束。 圖16 入口的林蔭道 圖17 建築與園林的相互滲透 米勒花園的植物都是根據主人喜好經過精心挑選的,有著和周圍環境相協調的尺度、比例和節奏。高大的行植樹形成了庄園的主要軸線,同時也成為連接兩個私密空間的通道(圖16)。在選擇植物時,植物學家曾對種植洋槐表示過懷疑。四十年以後的事實證明,這種洋槐樹的色彩、紋理和光影效果是其它樹種無法代替的。米勒花園的成功與業主的藝術修養有著很大的關系,凱利回憶道:「只要你詳細地解釋你的設想,他們就會表示贊同。」整個花園的建築和園林(圖17)從設計、旋工到維護都一絲不苟,原本的設計意圖在漫長的施工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貫徹。這一切努力米勒花園的環境一直保持著較高的質量。 (2)庫斯克住宅(Kusko Residence 1996) 庫斯克住宅位於馬薩諸塞州的威廉姆斯鎮上,附近是貝克榭山區住宅房屋是由建築師波爾.麥克倫姆設計的,外形樸素、構造精巧。房子的客廳、廚房、主卧室、書房和客房都是相對獨立的幾何體,鑲嵌有大面積的玻璃窗。在對現狀進行分析後,丹.凱利認為沒計的關鍵在於如何將建築獨特的幾何式布局與周圍極具野性的自然環境結合起來,盡量保持現狀自然環境的完整性。 庫斯克住宅平面圖 從入口到住宅的過程是設計師精心設計的一組景觀,車道的盡端是一條斜坡,與停車場相連。停車場被抬高了數英尺,客人可以遠眺四周的風景。一條覆蓋了各色藤類植物的小路通往住宅的大門。從入口車道一直到住宅前的大片草坪,空間的限定主要通過一道高低不同的擋土牆來完成,同時擋土牆也保護了房屋的地基。整個擋土牆的線條簡潔,襯托出房屋的構架,最後巧妙的消失在叢林中,它是引導客人進入住宅的重要標志。牆的後面種植了一排紫杉,沿牆的地面上二種有各種藤本植物,春季開花時,將叢林點綴得春意盎然。在房屋南面的斜坡上,凱利設計了一組台地(圖18),一直到達坡地的池塘邊。台地有七級台階,每層台階上都種植了薔薇和花草,台階用木條鑲邊。水塘靠近台階的一端被挺齊的切割成一條線,遠離台階的湖水部分倒映著房屋和樹,顯得清澈明亮。隨著季節的變化,池塘周圍的自然景色也在不斷變化,池塘變成了自然變幻的縮影。池塘水源來自附近的天然噴泉,一條小溪從池塘邊蜿蜒而過,丹.凱利還在溪流上架了一座橋,過了橋就進入了自然的樹林。 這個小型的庭院很好的融人了周圍環境,丹.凱利的設計緩解了建築的突兀感,有效的利用了地形與現狀植物,表達了一種與自然相和諧的設計思想。
J. 如何學習家裝平面圖及效果對比圖樣
展開說一下吧,平面圖不像是繪畫,不是藝術表現力的傳達,重要的是設計內容的專傳達。據此,先按屬下構成內容不做細致分析。
因為如道路、建築、廣場的尺度與實用相關,並不是無限制的構成。園林設計,簡單來說是種樹、做鋪裝、地形、水系、構築物。把各種元素放在一起,是完成了設計,但是完成距好的設計還是有距離的。
在設計時候,最好能夠同時想像建成後的效果,最美的景色是什麼樣子,甚至這個園林有什麼樣的氣質。這種「美」與「氣質」的體會,在實景中的體驗,和在平面圖中的感受,應該是一致的。我認為這就是平面圖的「美」的意義。
比如,米勒花園(丹克雷)的平面圖著重表現內在結構,青海原子城(朱育帆)的平面圖強調游覽路徑同時表達場地氛圍,斯德哥爾摩森林墓地(西古德勞倫茨)的平面圖中的紀念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