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桃花園
A. 去信宜金垌看桃花線路圖
坐車到信宜城南新車站之後坐「信宜到金垌」的班車。信宜到金垌的班車有兩條線可以走,可以坐經北界、高坡的,也可以坐經庄垌到金垌的。到了金垌後就坐摩托車去上麽管理區的付子村..到啦!嘻嘻,我就是上麽的哦!
B. 信宜哪有正宗地道的楊桃鴨吃
美食隆地方特色綠色美食:秘制楊桃焗鴨 信宜懷鄉雞,黃華江魚,本地豆餅,西江柴槍粉 鄭氏南兔 鄉村土豬肉 無公害蔬菜 尚文粉 鄉村粗糧面 山村河魚煲。原材料嚴格把關,原產地授權經銷商
C. 信宜市北界鎮有幾個村,詳細說明
北界鎮行政轄塘村、北界、良垌、羅漢、平山、東村、石訂、南山、桃子、金坡、六問、結坡、甘棠、雙壽、金渠、豐月、六表、學地、汕口、長坡、六雲、柴沖、高坡等23個村委會,345個自然村。
D. 聽說五華新開了一間五華縣華林武術學校 在哪裡
學校現位於五華縣環城南路(長安油站斜對面),交通便利。學校投入2000多萬元添置教學設備和校園建設,現擁用語音室、電腦室、多媒體教室、物理實驗室、生化實驗室、音樂舞蹈室、圖書室及乒乓球場、籃球場、大型室內訓練場和散打擂台等。。1、開設班制: 小學、初中 高中
2、收費標准:
方式一:
學制學費: 一年制:5800元
兩年制:9300元
三年制:11500元
方式二:
學年段 一次性繳交捐助費
小學1-2年級至高中畢業 14000元
小學3-4年級至高中畢業 13000元
小學5-6年級至高中畢業 12000元
初中7-8年級至高中畢業 11000元
初中9年級高一至高中畢業 10000元
註:凡一次性繳交捐助費後,每學期只需交教育成本資料費(小學600元、初中700元、高中800元)和生活費
學生統一夥食,每學期食宿費(一日四餐)2800元,校服費每年五套共250元
備註:秋季8月1日開始報名入學,9月1日正式上課,春季正月初八開始報名入學,正月十六正式上課,提前到校的學生補習文化課和武術基本功訓
E. 求一篇茂名信宜的風味小吃的作文
信宜美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如鎮隆楊桃鴨、西江柴槍粉、水口黃鱔粥……這些美食在粵西乃至廣東,小有名氣。信宜美食以豐富多樣、口味爽口而名震粵西,享譽全省。信宜地處山區,氣候較為特殊。由於地域的特點和本土材料的優勢,信宜美食多種多樣。同時,信宜美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身為信宜人的我們理應了解信宜美食,並努力將其發揚光大。
1、池洞食慣嘴粉皮
根據池垌鎮的說:「食慣嘴粉皮」原來是叫「食龜嘴粉皮」的,食龜嘴是當地的一個地名(在池洞鎮周村對面的河邊)。解放前這一帶地方交通很不方便,去信宜縣城、羅定、高州等地趕集的人,都喜歡在食龜嘴這個地方停下休息,吃點東西。這里的粉皮特別好吃,於是人們就把這里的粉皮叫「食龜嘴粉」,後來當地的人覺得這個名稱不好意頭,於是有人將它改為「食慣嘴」,因為粉很好吃,很容易上癮,含有「食慣了再來」的意思,此名自民國時期開始流傳。
「食慣嘴粉皮」是以冬季稻黃谷碾的大米作為原料,用適當比例的水,浸一小時後,用石磨磨漿,並且要磨兩次.然後加上配料,用蒸具蒸熟像一張薄如紙的粉皮。蒸好後切成帶狀,再加上調味品,即可食用。食慣嘴粉皮主要特點是:薄、嫩、香、滑、韌、均。外地遊客吃過後都贊不絕口。
池洞食慣嘴粉皮
按池垌當地人說:食慣嘴粉皮本來叫食龜嘴粉皮的,它是池垌鎮的一個地名,就在池洞鎮(在信宜區向北走九公里)周村對面的河邊上。以前池洞一帶交通很不方便,沒有什麼陸路交通,主要是靠水路。為此去信宜、羅定、廣西等地趕集的挑夫們,喜歡在食龜嘴這個地方歇歇腳,吃碟粉。開始時人們叫食龜嘴粉,後來人們覺得這個名字不夠文雅。當地的人們認為這里的粉極好吃,很易上癮,於是有人將它改為「食慣嘴」,其含義含有「食慣了再來」的意思,於是這名字就這樣傳開來了。由於粉皮好吃,成為人們的飲食習慣,「食慣嘴」這個名也就一箭雙雕了。此名自民國時期開始流傳到至今。
食慣嘴粉皮以優質的冬造黃谷碾的大米為原料,放在水裡浸泡一小時以後才磨,適當加上配料,用石磨磨漿兩次,第一次粗磨,第二次細磨,然後用蒸具蒸熟成一張薄如紙狀的粉皮。蒸粉皮時一要薄,二要猛火,在蒸的時候特別要掌握火候。蒸好後放在竹網上,用手工捲起來,切成條狀,再加上調味品,即可食用。食慣嘴粉主要特點是:粉薄、幼嫩、香滑、軟韌、均勻、美味可口。在信宜市林林總總的土特產食品中,食慣嘴粉皮和柴槍粉被稱作「粉中雙璧」,外地遊客吃過後均印象深刻。
一碗白粥、一碟食慣嘴粉皮,成了信宜人至美的早餐,也成了外地人到信宜的必嘗美食。
2、西江柴槍粉
西江柴槍粉是信宜民間傳統製作的一道風味小吃,因其色、香、味俱全, 而遠近聞名。據當地人說,在清乾隆三十年,北界鎮西江村大部分農戶都製作柴槍粉運往鎮隆(信宜舊縣城)、北界等集市去買。粉皮以優質美味取勝,十分受人歡迎。
柴槍粉選用優質的白大米,用石磨打成嫩米漿,然後用蒸具蒸制。蒸制時的火候要恰到好處。蒸出粉皮後,捲成中間大、兩頭尖,形似柴槍狀(信宜人的農具)而得名。
柴槍粉與其他米粉比較,有其獨特的風味,香味可口,別有一番風味。
F. 信宜南玉的分類
偶也是抄來的:詳細 見:http://www.xinyilao.com/bbs/thread-1936-1-1.html
有兩種分類:
1、龍船類 動物類 餐飲類 配飾類 花草盆景類 壁畫類 其他
2、盆景工藝 龍船工藝 座件工藝 掛件工藝
至於不同之處,抄了些。
玉石的種類和產地
玉,在我國是美石的同義語。古人視玉為寶,今人又把珍貴的玉石稱為寶玉。我國是一個玉石之國,但目前國內的珠寶界、考古界和地質界對玉、玉石和寶石的定義是有區別的。目前國際上統稱的玉專指軟玉和硬玉(即我們通常說的翡翠),其它玉雕石料統稱為玉石。寶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具有特殊光學效應的集合體,絕大多數都是某種礦物的單晶體,如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貓眼石、碧璽、紫牙烏等。
一、硬玉
19世紀後半葉,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將中國的「玉」分為軟玉和硬玉(見地質情報所:《翡翠沖的《國外地質科技》,1981年第2期)兩類。硬玉,我國俗稱「翡翠」,是我國傳統玉石中的後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
翡翠不管是「山料」(原生礦石)還是「籽料」(次生礦石),主要是由硬玉礦物組成的緻密塊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組成翡翠的硬玉礦物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形成翡翠的纖維狀結構。這種緊密的纖維狀結構,使翡翠具有細膩和堅韌的特點。
硬玉是由一種鋼和鋁的硅酸鹽礦物組成,純凈者無色或白色。其塊體的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硅佔58.28%,氧化鈉佔13.94%,氧化鈣佔1.62%,氧化鎂佔O.91%,三氧化二鐵佔O.64%,此外還含有微量的鉻、鎳等。其中,鉻是使翡翠具有翠綠色的主要因素。通常翡翠含氧化鉻O.2~O.5%,個別達2~3.75%以上。
翡翠硬度為7,比重3.33。礦物折光率:Ng=1.667,Np=1.654;重摺率0.012。
常見的翡翠顏色有白、灰、粉、淡褐、綠、翠綠、黃綠、紫紅等,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按顏色和質地分,有寶石綠、艷綠、黃陽綠、陽俏綠、玻璃綠、鸚哥綠、菠菜綠、淺水綠、淺陽綠、蛙綠、瓜皮綠、梅花綠、藍綠、灰綠、油綠,以及紫羅蘭和藕粉地等二十多個品種。
翡翠在我國明確地稱為硬玉,可能始於宋代。而漢代張衡的《西京賦》、班固的《西都賦》以及六朝徐陵的《玉台新詠詩序》提到的翡翠都有可能指軟玉中的碧玉,而非硬玉。正因為硬玉在唐代已不可考,故李善注《文選》、顏師古往《漢書》均未嘗及之。近來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中稱:在18世紀以前,中國人並不知道硬玉這種東西。以後,硬玉才從緬甸產地經雲南輸入中國。前不久,蘇聯地質學家基也夫林科也指出,緬甸度冒、緬冒、潘冒和南奈冒的次生翡翠礦發現於1871年,至今已開采了一百多年,仍未采空。緬甸烏龍江河谷的原生翡翠早在13世紀(宋末至元初)已經采礦(見《國外地質科技》)。而我國目前從宮廷珍藏和出土文物中尚未發現明朝以前的翡翠。因此,中國人何時稱硬玉為翡翠,緬甸翡翠何時輸入中國,一直是未弄清楚的歷史之謎。我們期待考古工作者能有新的發現,來解決這一歷史懸案。
二、軟玉
軟玉是我國礦物學家對英文Nephrite的譯名。這一英文名稱源於希臘語,有「腎臟」之意。這是因為古代洲認為將這種玉石佩掛在腰部可以治癒腎病(久術武夫:《寶石貴金屬辭典》)。看來,古歐洲人和我國古代人一樣,都迷信於玉。中國古人不僅認為飾用這種玉可以辟邪,而且認為飲用玉粉可以治病。然而不論歐洲人也好,喜歡玉器的墨西哥和紐西蘭人也好,都沒有中國人使用軟玉的歷史悠久。中國在世界上有「玉石之國」之稱,這同發現和使用軟玉的悠久歷史有關。
軟玉在我國有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和墨玉等品種。它們與硬玉不同,是由角閃石族礦物中透閃石陽起石礦物(以透閃石為主)組成的緻密塊體。在顯微鏡下觀察,軟玉同硬玉一樣也呈纖維狀結構。這種由透閃石或陽起石組成的纖維狀結構,是軟玉具有細膩和堅韌性質的主要原因。透閃石是一種含水和氟的鈣鎂硅酸鹽,其成分中常含有4%以下的鐵,當鐵含量超過4%時即過渡為陽起石。我國新疆軟玉塊體的化學分析結果是:二氧化硅佔57.6O%,氧化鋁0.25%,三氧化二鐵0.66%,氧化錳0.16%,氧化鎂25.61%,氧化鈣2.68%,其它雜質2.74%。硬度6~6.5。比重2.96~3.17。礦物折光率:透閃石為Np=1.599~1.619,Nm=1.612~1.630,Ng=1.622~1.640,重摺率0.O21~0.023;陽起石為Np=1.619~1.688,Nm=1.630~1.697,Ng=1.640~1.705,重摺率0.021~0.027。
軟玉常見顏色有白、灰白、綠、暗綠、黃、黑等色。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軟玉的品種主要是按顏色不同來劃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稱「羊脂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將灰白色的青玉稱為「青白玉」。碧玉呈綠至暗綠色,有時可見黑色臟點,是含雜質如鉻尖晶石礦物等所致。當含雜質多而呈黑色時,即為珍貴的墨玉。黃玉也是一種較珍貴的品種。青玉中有糖水黃色皮殼,現有人稱其為「糖玉」。白色略帶粉紅色者有人稱為「粉玉」。虎皮色的則稱為「虎皮玉」等。
目前所知,國內除台灣豐田地區產軟玉外(包括透閃石貓眼石),主要產地在新疆。新疆和田玉的悠久歷史,在《史記》、《漢書》、《魏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五代史》等古書中,均有記載。不過,西漢以前,史籍所載新疆產軟玉的情況常夾帶著不少神話故事。從《史記》中記載的《李斯諫逐客書》和《蘇厲給趙惠文王書》中的幾句話(「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此數寶者秦不生焉。」「代馬胡犬不東下,昆侖之玉不出,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來看,早在春秋戰國至秦統一六國時,新疆的軟玉已從昆侖山北麓和田諸地源源不斷地輸向內地。尤其是密爾岱所產的軟玉塊度較大,常有上萬斤者。清時在烏沙克塔克台地區有密爾岱產的棄玉三塊,大者萬斤,次者八千斤,又次者重達三千斤。故宮博物院珍寶館珍藏的「大禹治水玉山」原重一萬零七百多斤,這一迄今為止的最大玉件,即產自密爾岱。
岫岩玉,簡稱岫玉,因產遼寧省岫岩縣而得名。這種玉石的主要品種表面看來,同新疆的青玉或碧玉有些相似,但組成的礦物和硬度則不同。組成岫玉的主要礦物是蛇紋石。成分中常含有二價鐵、三價鐵,還混有錳、鋁、鎳、鈷等雜質,這些混入物使岫岩玉具有各種顏色。岫玉的顏色有白、黃、淡黃、粉紅、淺綠、綠、翠綠、暗綠、褐綠及其它雜色。其中常以綠色調為主,顏色介於青玉和碧玉之間。組成岫玉的蛇紋石礦物,通常佔85%以上,常見少量方解石、透閃石等其它礦物。透閃石的混入,可增大岫玉的硬度。
岫玉的五質非常細膩,半透明至不透明,蠟狀至油脂光澤。硬度2.5~5.5,比重2.5~2.8。蛇紋石礦物的平均折光率1.54~1.55。蛇紋石是鎂質碳酸鹽岩、鎂質基性宕、超基性岩的交代蝕變礦物,也可與滑石、綠泥石等共生。
岫玉玉質同翡翠和軟玉極易區分,主要是光澤(老帶油脂光澤)和硬度的不同。
岫玉廣泛產生接觸變質的鎂質大理岩中,我國很多地區具備這種地質環境,所以其產地相當廣泛。目前已知有下述不同產地和以產地為名所劃分的品種:
岫玉綠色,半透明至不透明,產地在遼寧省岫岩縣瓦溝。化學成份是:二氧化硅43.80%,氧化鎂42.10%,氧化鈣0.56%,氧化鋁0.006%,三氧化二鐵0.64%,水11.81%,雜質12.85%。硬度4.8~5.5,比重2.61。產於古老地層白雲石大理岩中。
在我國江蘇、浙江一帶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經鑒定發現其中有岫玉(鄭建:《江蘇省吳縣新石器遺址出土的古玉研究》)。殷墟婦好墓中有四十餘件玉器,「其中多數與現在遼寧岫岩玉接近,少數與河南南陽玉接近,極個別與新疆和闐(田)玉相似。」(夏湘蓉、李仲均、王根元:《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第428頁)。由此可見岫玉的開采史至少有三四千年歷史了。
南方玉開采史不詳,因產於廣東省信宜縣泗流地區,故又稱「信宜玉」。玉質大多數由蛇紋石組成,並含有少量金雲母、滑石、方解石、透閃石、綠泥石、綠簾石等。因含雜質多,顏色常與岫玉不同,色調暗綠至褐綠。同時產出的地質條件與岫玉也有差別,它產於雲母片岩和條帶狀混合片麻岩組成的地層中,玉石礦體下面常有0.2~5.5米厚的滑石層。
祁連玉產祁連山,玉色暗綠,帶有較多的黑色臟點,岫玉和南方玉沒有這一特點。
京黃玉淡黃色,也由蛇紋石組成,因產北京十三陵老君堂接觸變質大理岩中而得名。本世紀60年代發現,歷史上是否開采過,情況不明。因產量過少,現已停采。
安綠石也是蛇紋石玉質,因首次發現於吉林集安縣的綠水河而得名。產於蛇紋石化大理岩古老的地層中。玉質較純,細膩光潔,蘋果綠至墨綠色,微透明至半透明。
與岫玉相似的蛇紋石玉石還有不少產地和品種。因此,當我們鑒別新石器時代以來屬於這類玉質的玉器時,切不可輕易斷定玉質的來源。1977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蘇吳縣草鞋山、張陵山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中,經鑒定有一件玉管為蛇紋石玉石,就不是遼寧產生的岫玉,玉料可能是江蘇鎮江的產物。
四、藍田玉
藍田玉的名稱初見於《漢書·地理志》,美玉產自「京北(今西安北)藍田山」。其後,《後漢書·外戚傳》、張衡《西京賦》、《廣雅》、《水經注》和《元和郡縣圖志》等古書,都有藍田產玉的記載。至明萬曆年間,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稱:「所謂藍田,即蔥嶺(昆侖山)出玉之別名,而後也誤以為西安之藍田也。」從此引起後世人的紛爭,有的說藍田根本不產玉,有的說即使產玉可能是萊玉(色綠似菜葉的玉石)。近些年,陝西地質工作者在藍田發現了蛇紋石化大理岩玉料,認為它就是古代記載的藍田玉(1978年11月23日《 *** 》)。這一發現不僅引起了尋找珠玉原料的地質界重視,也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興趣。1982年,地質礦產部地質博物館,展出了上述藍田玉的原石。這種蛇紋石化強烈時,局部已經變成與岫玉相同的玉石了。玉質從外觀上看,有黃色、淺綠色等不均勻的色調,並伴隨淺白色的大理岩。這種玉石雖然不很美觀,但因為藍田地處西安古城附近,玉質硬度為4左右,容易加工,所以古人有可能採用做為裝飾品。在漢代玉器中有兩件很像現今的藍田玉,一件是在陝西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玉鋪首嵌在古墓門上;另一件是故宮博物院藏的漢代玉佩。從這兩件玉器玉質和色澤上看,很多地質學者都認為同現今的藍田玉相似。但它是否真是古代的藍田玉,則需加以進一步的考查。
五、南陽玉
南陽玉因產河南省南陽而得名,又因礦區在南陽的獨山,故又稱「獨山玉」。
南陽玉色澤鮮艷,質地比較細膩,光澤好,硬度高,可同翡翠媲美。德國人曾稱其為「南陽翡翠」,蘇聯地質學家基也夫林科曾把南陽玉歸屬於翡翠類型的玉石礦床。據河南地質工作者近幾年的研究,探明南陽玉是一種蝕變斜長岩,組成礦物除斜長石外,還有黝簾石、綠簾石、透閃石、絹雲母、黑雲母和榍石等。經過顯微鏡鑒定,玉質含有多種蝕變礦物,蝕變作用以黝簾石化、綠簾石化和透閃石化為主。由於玉石中含各種金屬雜質電素離子),所以玉質的顏色有多種色調,以綠、白、雜色為主,也見有紫、藍、黃等色。
南陽玉硬度6~6.5。有玻璃光澤,多數不透明,少數微透明。化學分析的結果是:二氧化硅41~45%,氧化鋁30.71~34.14%,氧化鎂 0.28~1.73%,氧化鉀0.02~2.64%,三氧化二鐵0~0.8%,氧化亞鐵0.27~0.88%,氧化錳0.02~0.1%,三氧化二鉻 0.01~0.34%,結晶水0.23~0.74%,二氧化碳0.06~0.52%。南陽玉的微量元素分析結果是:鉻0.01~0.5%,鎳小於 0.1%,釩0.001~0.1%,錳0.01~0.05%,鈦0.001~0.5%。
據文字記載,南陽玉在漢代已開采是無疑問的。近來考古出土的資料將南陽玉的開采推到商晚期以前。1952年李濟在《殷墟有刃石器圖說》中指出,殷墟有刃石器凡四百四十四件,其中有玉器七件,而這七件玉器的質料全是南陽玉。《安陽殷墟五號墓的發掘報告》中也指出,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七百餘件玉器,其中四十餘件標本經初步鑒定,「其多數與現代遼寧岫岩玉接近,少數與河南南陽玉接近,極個別的與新疆和闐(田)玉相似。」(《考古學報》1977年第2期)而 1983年10月在四川成都「寶石講座和學術交流會」上,河南省地質局在宣讀關於南陽玉的一篇論文中說,在南陽縣黃山出土一件南陽玉玉鏟,經鑒定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產物,距今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可知南陽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被採用了。
六、綠松石
綠松石是由細小的綠松石礦物為主組成的隱晶質緻密塊體,含有銅、鋁和水的磷酸鹽,通常產於次生淺成礦床中。多呈天藍色、暗藍色、藍綠色和綠色,風化強烈的呈綠白色。具有柔和的蠟狀光澤。硬度6,比重2.6~2.8。平均折光率1.61~1.63。
綠松石在我國也是古老的傳統玉石,早在新石器時代,它同青玉、瑪瑙等玉石一起用作裝飾品。據《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一書中的統計,從新石器晚期的齊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遺址到南北朝時代的墓葬中,有多處發現過綠松石裝飾品。
我國綠松石,除鄂西北為其著名產地外,近幾年在陝西、新疆、安徽、河南等省都有發現,由於鄂西北諸縣古屬襄陽道管轄,所以又把鄂西北諸縣所產的綠松石稱為襄陽甸子,且開採的歷史也悠久。但全世界產綠松石的以波斯為最著名,因通過土耳其輸入歐洲各國,又有「土耳其玉」或「突厥玉」之稱。我們在鑒定我國古代出土的綠松石製品時,也應考慮其玉料來源,不一定都是襄陽甸子。
七、瑪瑙
瑪瑙由於紋帶美麗,自古就被人們飾用。出土玉器中,常見成串的瑪瑙珠,以項飾為多。
我國古書有關瑪瑙的記載很多。漢代以前的史書,瑪瑙亦稱「瓊玉」或「赤玉」。《廣雅》有「瑪瑙石次玉」和「玉赤首瓊」之說。瑪瑙一語來源於佛經。梵語本名「阿斯瑪加波」,意為「瑪瑙」,可見佛教傳入我國後,瓊玉或赤瓊才在我國改稱「瑪瑙」。
組成瑪瑙的細小礦物除玉髓外,有時也見少量蛋白石或隱晶質微粒狀石英。嚴格地說,沒有紋帶花紋的特徵,不能稱瑪瑙,只能稱玉髓。現今市場上一些沒有紋帶花紋的玉髓也稱為「瑪瑙」,這同古代瑪瑙的含義是不相符的。瑪瑙純者為白色,因含其它金屬元素(如Fe、Ni等)出現灰、褐、紅、藍、綠、翠綠、粉綠、黑等色,有時幾種顏色相雜或相間出現。瑪瑙塊體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硬度6.5~7,比重2.65。
瑪瑙依其紋帶花紋的粗細和形態分有許多品種。紋帶呈「縞」狀者稱「縞瑪瑙」,其中有紅色紋帶者最珍貴,稱為「紅縞瑪瑙」。此外尚有「帶狀瑪瑙」、「城砦瑪瑙」、「曇瑪瑙」、「苔蘚瑪瑙」、「錦紅瑪瑙」、「合子瑪瑙」、「醬斑瑪瑙」、「柏枝瑪瑙」、「曲蟮瑪瑙」、「水膽瑪瑙」等品種(見李時珍《本草綱目》)。
在沒有紋帶花紋的「玉髓」中,也有不少是玉石原料。根據顏色的不同,有「紅玉髓」、「綠玉髓」(亦稱英卡石)、「蔥綠玉髓」、「血玉髓」(亦稱血石)和「碧玉」等。
瑪瑙同軟玉一樣也是我國傳統的玉石。在南京北陰陽營等遺址中出土的玉器中就有瑪瑙杯和瑪瑙珠。在大量的瑪瑙珠中,有一粒作辟邪狀,長1.7厘米。甘肅永靖大何庄齊家文化遺址,山東莒南大店春秋墓中以及南京象山東晉墓中等,也都相繼發現了瑪瑙珠。
古代的瑪瑙既有來自西域、印度、波斯、康國、日本等國的貢品,也有產自我國內地的。如東北扶余和挹婁,前者治所在今吉林四平市;後者為民族名,生活在長白山北,松花江、黑龍江下游,這里自古以出「赤石」享名(見《後漢書·東夷傳》)。此外蔚州(今蔚縣)九空山和宣府(宣化)、四角山(見《天工開物》),甘肅和寧夏一帶(見《博物要覽》),陝西延安府神木和府谷地區(見《廣輿記》),汝州赤嶺鎮(見《宋史》),南京雨花台(見《珍玩續考》)等地,均產有瑪瑙。現今我國地質工作者在西北、華北、東北以及西南、華南許多地區都探明有瑪瑙的產地。古今中外,因為瑪瑙產地眾多,所以鑒定出土瑪瑙的玉料來源就不那末容易了。如著名的唐代獸首瑪瑙杯,其玉料來源就搞不清楚。
八、青金石
青金石玉料是由青金石礦物組成,常含方解石、黃鐵礦,有時出現少量透輝石等。阿富汗產的青金石玉料,其青金石礦物平均含量佔25~40%。玉質呈獨特的藍色、深藍、淡藍及群青色。不透明,玻璃至油脂光澤。硬度5.5,比重2.7~2.9。色深藍和濃而不黑者,稱「青金」;深藍和黃鐵礦含量多於青金石礦物時,稱「金格浪」;淺藍色和含白色方解石(一般不含黃鐵礦)者,稱「催生石」(此名源於古人用青金石作催生葯之說)。
青金石在古代稱為「璆琳」或「琉璃」,多被用來製做皇帝的葬器,因其色青,可以達升天之路。《拾遺記》卷五載:「昔始皇為家,……以琉璃雜寶為龜魚。」有人認為這里的「琉璃」就是青金石。但古人辨別寶石,在色不在質,其色相似的,其質雖異,其名仍同。因此秦始皇墓中是否有青金石,還需考古工作者來驗證。外國學者赫爾芝認為,中國在公元2世紀(東漢)已有青金石,而章鴻釗在《石雅》中則認為中國三代之初已有。這一爭執,也有待於廣大考古工作者來解決。
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發現青金石的產地。古代著名產地在波斯和蘇聯。據記載,阿富汗和蘇聯貝加爾湖地區所產的青金石,都曾輸入過中國。如果我們在古墓中出土有青金石,其玉料來源不是阿富汗,就有可能是貝加爾湖的產物。
九、碧甸子與孔雀石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載:「天柱山,州(興安州,今陝西安康縣)西五十里,下有碧鈿、青綠諸洞二十餘處,唐宋俱採取入貢,明始停閉。」夏湘蓉等在《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中認為:「按元代的碧甸並非甸子,明代的碧鈿當不例外。」這是因為綠松石(甸子)一般不與孔雀石(青綠,亦稱「石綠」)共生,而「硅孔雀石」則常與孔雀石共生。既然已知與「碧鈿」共生的是孔雀石,那麼「碧鈿」或「碧甸子」很有可能是指「硅孔雀石」。
孔雀石是一種次生氧化礦物,通常產於銅礦上部的氧化帶中。孔雀石因呈孔雀綠色而得名,多呈塊狀、鍾乳狀、皮殼狀及同心條帶狀。硬度4~6,比重3.9~4。常同褐鐵礦、方解石、錳土、玉髓、硅孔雀石等共生。
硅孔雀石也是一種次生礦物,多數由黃銅礦、黝銅礦等受鹼性硅酸鹽的熱溶液作用變化所形成。呈綠、藍綠至天藍色,常呈蛋白石或瓷釉狀的塊體,也有呈土狀或葡萄狀者。硬度2~4,比重2~2.24。和孔雀石一樣不透明,玻璃至土狀光澤。與孔雀石的區別除化學成分不同外,顏色比孔雀石淺並近於天藍色(接近於綠松石),比重和硬度都小於孔雀石。此外,硅孔雀石性脆,也是與孔雀石以及綠松石的重要區別特徵之一。
古人常把綠松石、孔雀石和硅孔雀石三者相混。今天許多考古工作者仍是如此,常把孔雀石誤認為綠松石的不是少數,應在鑒定時注意。
十、寶石
從大量的考古資料得知,我國出土的玉器質料主要是傳統的玉石,但伴隨出土的也有寶石。現將一些重要的寶石簡介如下:
鑽石礦物學名金剛石。等軸晶系,多呈八面體,也有斜方十二面體和六八面體者。化學成分為碳。硬度10,比重3.5~3.6,折光率2.40~2.48。 18世紀以前,印度是世界上鑽石的唯一產地。巴西鑽石發現於1728年;非洲鑽石發現於1850年。我國山東鑽石的產出,據說僅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據《文物》1972年第11期第32頁報道,南京象山7號東晉墓葬中,出上鑲嵌有金剛石的戒指,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的最早鑽石,按時間看應屬天竺的產品。
紅寶石和藍寶石礦物學名都是剛玉。三方晶系,晶體常呈桶狀、錐狀、板狀、柱狀、不規則粒狀等,晶面上常有斜紋或橫紋。硬度9,比重3.95~4.10。折光率:N0=1.767~1.772,N0=1.759~1.763;重摺率0.008~0.009。成分中混入金屬鉻呈紅色;混入鐵、鈦、錳等呈藍色或其它色調。現今,在寶石學中和珠寶商業界,除了紅色透明者稱紅寶石外,其它各色剛玉的透明晶體(能做寶石者),皆稱「藍寶石」。如黃色者,稱「黃色藍寶石」;綠色者,稱「綠色藍寶石」等。
在紅寶石和藍寶石中還有兩個特殊品種,稱「星彩紅寶石」和「星彩藍寶石」。這種寶石一般不透明或近於半透明,琢磨成弧面型寶石後,在弧形頂面上出現六條放射狀的光帶,宛如一顆閃光的星星。
紅寶石,我國古有「紅刺」、「照殿紅」及「巴拉斯」之稱。現已知「巴拉斯」一名實指礦物學名叫「尖晶石」的寶石。藍寶石,我國古有「瑟瑟」之稱,而古代的 「瑟瑟」作為珠寶名稱也兼指其它藍色或綠色的寶石。近些年來,在華東、華南等地發現了藍寶石的產地,紅寶石目前尚未發現。如果在古墓中發現藍寶石,很可能來自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地;紅寶石很可能來自緬甸、泰國、柬埔寨。
祖母綠元末文學家陶宗儀在《綴耕錄》中稱為「助水刺」。
綠寶石,一般泛指可做寶石的各色透明的綠柱石礦物晶體。根據顏色不同,它們都有各自的名稱。比如,天藍色者稱「海藍寶石」;黃綠色者稱「橄欖海藍寶石」;純黃色者稱「金黃綠寶石」;淡紅色者稱「玫瑰綠寶石」等。只有當成分中含鉻,使其顏色變得濃綠或翠綠時,才是祖母綠。
祖母綠獨特的翠綠色是因為晶體中混入了金屬鉻離子,三氧化二鉻的含量一般在0.15~0.20%,深翠綠色者三氧化二鉻的含量可達0.5~0.6%。晶體常呈六方柱狀。硬度7.5,比重2.71。透明,有玻璃光澤。折光率:No=1.585,No=1.579;重摺率0.006。晶體中常有瑕疵,多呈閃亮的小片,亦稱「蟬翼」。祖母綠由於顏色美麗,有「綠寶石之王」的譽稱。四千多年前,在古埃及和希臘就被用做首飾鑲嵌品,常琢磨成盤型或價梯型,工藝美術界專稱「祖母綠型」。
古代的祖母綠出產於埃及。1930年蘇聯在中烏拉爾山才發現祖母綠。本世紀20年代以來,南非(阿扎尼亞)、辛巴威和巴西等地,都相繼發現了大型祖母綠礦床。現今祖母綠的著名產地在哥倫比亞的契沃爾和木佐行政區。此外印度、坦尚尼亞、尚比亞也產祖母綠。我國至今未發現祖母綠的產地。明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王帶上鑲嵌的大顆祖母綠,不知來自何地。
貓眼石俗稱「貓兒眼」,古稱「獅負」,意為被獅子背負過的意思。這種寶石主要產於錫蘭(現稱斯里蘭卡),故又稱「錫蘭貓眼石」。
貓眼石的礦物學名稱「金綠寶石」,是金綠寶石礦物的特殊品種。這種寶石因晶體中有平行分布的「管狀」氣孔包裹體,加工成弧面型寶石(俗稱腰圓)後,能對光產生集中反射,出現一條像貓眼「瞳眸」似的光帶,故稱貓眼石或貓兒眼。
貓眼石何時在我國出現,史籍難考。章鴻釗在《石雅》中引《琅環記》語說;「仙女上玄宗獅負二枚……玄宗藏於牡丹鋼合中以驗時雲。」此處「獅負」是否就是較早的貓眼石,待考。現已知清東陵乾隆墓中出土有貓眼石;故宮博物院珍寶館里金塔頂上也鑲嵌有質量不太好的貓眼石。我國古今的貓眼石皆由斯里蘭卡輸入,最早輸入中國的時間則有待於考證。
碧璽《清會典圖》卷四十三稱「碧囗(王亞)囗(王厶)」;《博物要覽》中稱「披耶西」;《滇海虞衡志》中稱「碧霞歪」、「碧霞囗(王比)」、「碧洗」;《玉紀》中稱之為「碧霞希」。民國初,北京市場上的珠寶商常稱「碧硒」或作「碧璽」,皆系今日的「電氣石」寶石。今「碧璽」一詞已成為各色電氣石寶石的工藝名稱。
電氣石礦物成分相當復雜,晶體呈柱狀,斷面為球面三角形,晶面上有縱橫。寶石為各色透明晶體,強玻璃光澤。硬度7~7.5,比重2.98~3.05。根據顏色等不同有「紅碧璽」、「綠碧璽」、「黃碧璽」、「褐碧璽」以及「碧璽貓眼石」等若干品種。深紅色者俗稱「雙桃紅」,淺紅色者俗稱「單桃紅」。故宮博物院珍寶館里珍藏有大量的各種顏色的碧璽製品,多屬明清之物。古籍記載碧璽產緬甸。現我國新疆阿勒泰所產碧璽最為有名,但開采年代不詳。
緊牙烏亦稱「子牙烏」,現為各色石榴石寶石的工藝名稱。《博物要覽》、《輟耕錄》書中稱石榴石為「避者達」。其中色紅如同紅寶石者,有「錫蘭紅寶石」之稱;黃色者,有「黃榴石」之稱;翠綠色者有「翠榴石」之稱,亦稱「烏拉爾祖母綠」。我國出土的紫牙烏寶石不詳。故宮博物院珍寶館里許多暗紅到紫色紅色的寶石,大多數都是紫牙烏寶石,但原料來源不詳。現已知我國新疆阿勒泰偉晶岩中產有紅色、黃綠色等石榴石寶石。此外江蘇省、浙江省也發現紅色的石榴石寶石。
尖晶石英國和俄國王冠上鑲嵌的紅寶石,有的就是現今的尖晶石。英國女皇加薩琳王冠中央鑲嵌的那顆「黑太子星」紅寶石,重389克拉,據久米武夫《寶石貴金屬辭典》載,這是一顆特大的尖晶石寶石,十七世紀以12萬盧布購於北京。
尖晶石常呈八面體,玻璃光澤。硬度3,比重3.5~4.06。平均折光率N=1.717。尖晶石是均質礦物。它同紅寶石(紅色剛玉)的區別,除晶形和硬度等不同外,放在偏光鏡下(正交偏光)轉動,其較簿的邊部出現亮和黑(消光現象)的變化時,即為紅寶石,全是黑色(全消光)時即為尖晶石寶石。
近來我國已發現翠綠色的尖晶石。國外主要產地有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和澳大利亞等地。
G. 信宜歷史
唐虞時代(前21世紀),信宜地屬南交。夏朝(前21世紀—前16世紀),信宜地屬揚州南裔。商朝(前16世紀—前11世紀),信宜地屬南越。西周(前1066年—前771年),信宜地屬南海。周靈王三十五年(前334年),被熊商打敗的越人逃散到江南海上各地居住,是為百粵(越),信宜地屬百粵。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設置南海郡,信宜是南海郡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任囂和趙佗奉命平定南越,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信宜地屬桂林郡。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派陸賈封趙佗為南越王。信宜地屬南越。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平定南越,設置南海、蒼梧等7個郡,開始設置端溪縣(轄現在的德慶、鬱南、羅定、雲浮、信宜5縣市及高州縣的馬貴、古丁、深鎮),隸屬交州刺史部蒼梧郡。信宜是端溪縣地,相沿了613年。
南朝梁(502—557年),析端溪縣地置梁德縣(意在顯示梁朝德政)及梁德郡,梁德縣是信宜縣前身,縣治在今池洞鎮太安圍底街,轄地包括現在信宜全市,高州縣的馬貴、古丁、深鎮以及羅定縣的蕾濱、新樂、都門、扶合、加益一帶。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梁德郡,保留梁德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梁德縣名為懷德縣,意取感懷隋王朝之德,縣轄地不變。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懷德縣地置信義縣,以南近信山(在今鎮隆鎮沉沖村南面)、北接招義山即雷公嶺(池洞鎮與徑口鎮界山)得名,即取信山的信字與招義山的義字,成信義縣名,縣址在今鎮隆鎮八坊村,信義(信宜)置縣始此;潭峨縣(以潭峨江得名,縣址在舊縣村)。同時,設南扶州,轄懷德、信義、潭峨3縣(即轄原梁德縣地),州治遷到信義縣治。武德五年(622年),析懷德縣地置特亮縣(以特亮山即牛弼山得名,縣治在今徑口鎮木威村),隸屬南扶州。唐貞觀八年(634年),南扶州改名竇州(以鎮隆東江、西江匯合處的羅竇洞得名。據說,原來有巨長石橫貫江的兩岸,秋冬潦盡,江水僅從石下的竇洞流出去,為便於通舟楫,後把該洞炸掉),轄懷德、信義、潭峨、特亮4縣。稱信義為竇州,始此。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懷德、潭峨、特亮3縣,其地並入信義縣,仍屬竇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避宋太宗趙光義諱, 信義縣改名信宜縣。信宜縣名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至今未變過。
http://tieba..com/f?kz=241749197
歷史事件
凌十八起義 公元1850—1852年,信宜暴發一場農民起義,當時轟動整個粵西地區。起義首領叫「凌十八」。故歷史上叫做「凌十八起義」。凌十八(1819—1852)名錦才,因排行十八稱為凌十八,是信宜錢排人。1849年前往廣西金田村參加洪秀全的「拜上帝會」,第二年春回到信宜錢排大寮組織拜上帝會,聚眾宣講,進行拜旗起義。起義軍發展到三千多人。知縣宮步霄知道後,親自率隊前往「征剿」,鎮壓拜上帝會。凌十八奮起反攻,取得勝利。1851年1月,凌十八率軍四千人進取廣西,攻入玉林州城,由於太平天國起義已北進,起義軍北進受阻,戰斗很激烈。7月10日,凌十八率兵轉移到信宜與羅州交界的羅鏡圩安頓下來,繼續籌糧擴軍,加築工事,抗擊清軍。廣東巡撫葉名琛前來督剿。由於起義軍受困,糧斷彈盡。6月12日,清軍分三層十五隊進攻羅鏡圩,凌軍奮起還擊,無法抵擋,最後全部壯烈犧牲,凌十八也跳井就義。
大洪國起義 繼凌十八起義之後,又一場農民革命風暴席捲了信宜大地。這場斗爭的領導者,就是廣東天地會的首領之一,農民政權「大洪國」的建立者陳金缸。1857年,陳金缸在廣東懷集稱南興王,建立「大洪」政權。1861年,陳金缸率部繞道廣西岑溪進入信宜,一路打破清軍和地主武裝的圍追堵截,直撲信宜縣城(當時的縣城在鎮隆)。縣城守軍和大小官員望風而逃,起義軍不戰而攻下鎮隆。陳金缸在信宜仍稱南興王,建立「大洪國」,將學宮作為皇宮府。其勢力拓展到茂名、化州、電白以及廉江的許多地方。1864年9月,大洪國的重要將領鄭金叛變,誘殺陳金缸,獻城投降。轟轟烈烈的大洪國起義遂告失敗。
懷鄉起義 1927年12月16日,中共廣東南路特委和信宜縣委領導200多名信宜農軍,為配合廣州起義發動了懷鄉起義。當天中午,起義軍司令部在懷鄉大營地召開慶祝大會,朱也赤代表革命政府宣布:建立懷鄉區蘇維埃政府,實行減租減息,廢除苛捐雜稅,並處決反動區長周植盛。12月18日,廣州起義失敗,國民黨信宜縣府將派大批兵力前來「圍剿」。為避敵鋒芒,12月23日起義軍安全沖出重圍,轉移到洪冠,留下17名骨幹在洪冠堅持斗爭,其餘分散隱蔽。
桄榔武裝起義 1945年2月2日,信宜特派員陳志輝領導武裝起義。當晚,起義隊伍四十多人分為兩隊,一隊攻打桄榔(今鎮隆)東鄉公所的20多人,由林驥、練松林率領,半夜12時,由內應林仲豪開門接應,不發一槍即攻下桄榔東鄉公所,繳槍十多支,接著拉隊往龍登沖收繳地主林佐光的槍支和開倉奪糧;另一隊攻打桄榔西鄉公所的20多人,由甘耀楷、林壽祥率領。由於內應林俊耀、林俊昌事先被敵發覺,他們已被監視,當我軍到達鄉公所時被敵開槍掃射而撤退。起義次天,敵軍100多人趕來清鄉掃盪。我隊伍被迫化整為零,起義遂告失敗。游擊隊員林俊昌、黨員林俊耀被敵押解回縣城後,受盡嚴刑拷打,始終忠貞不屈。於同月10日,在鎮隆圩尾英勇就義。
信宜解放 1949年10月22日,中共高州地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第五支隊司令員王國強令十五團從北面直攻信宜縣城;令中共高州地委委員車振倫率領陳庚桃起義部隊(原保九團)從東面柴口向信宜進攻;令打入國民黨信宜縣自衛總隊任副總隊長的共產黨員陳達增策動該隊副總隊長兼第一大隊長麥國起義,麥國見到兵臨城下,大勢已去,同意起義,由陳達增指揮官兵400餘人起義。國民黨縣長陸祖光倉惶出逃,信宜縣宣告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