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桃花源
1. 「處處都是桃花源」的前一句是什麼
落英繽紛,心中有聖地,處處都是桃花源
2. 桃花源大搜索 中國有哪些桃花源 哪一個才是你心中的桃花源
我想,人們對於桃花源的印象多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吧。「桃花源」這一可能是詩人的理想世界,桃花源是一種「仙境」,一種讓人忘卻煩惱的地方,一種去了就再也不想離開的地方。讀過《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後,總有人會想「桃花源」的真的存在嗎? 事實上,《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不知道是現實生活中的哪一處,但是現實生活中,還有另外幾處叫「桃花源」的地方,至於是不是仙境,就等待你去親身知曉啦! 湖男常德桃花源風景區 常德桃花源,其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舉世聞名,具有很高的游覽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成為中國歷史滄桑、文化變故的產物,是世界隱逸文化的見證,可以代表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層面,閃爍著人類文明的光芒。常德桃花源被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AAA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和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常德桃花源地處湘西北,是湖南通往中國西部的門戶,319國道貫穿其中,位於長沙、張家界、三峽、湘西四地的中心,距這四地均在200公里左右。常德桃花源風景名勝區有神話故鄉桃仙嶺、道教聖地桃源山、福地洞天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個景區近百個景點。同時,還有百里沅江風景線,戰國采菱城遺址、星德山、仙姑洞、熱市溫泉、宋教仁故居、翦伯贊故居等外圍景觀。瀟湘八景之一的漁村夕照,位於景區之中。 湖北十堰桃花源 竹山縣地處鄂西北山區,境內森林茂盛,地勢險峻。《竹山地名志》記載,桃源村名始於晉代。從官渡鎮桃園村波漁溝乘小木船沿堵河(古稱武陵河)逆流而上,行約半小時,猛見一座孤山從河心突起。山背就是不足兩米寬的武陵峽口,兩邊是數百米高的絕壁,抬頭仰望,僅能見一線天光。河水從幽遠的峽谷深處流來,令人神往,好似陶淵明所寫「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下船徒步溯溪,河水冰涼,嬉鬧行進大約一個小時後,進入大峽谷,花香撲鼻,鳥語入耳,不多久便看見一片茂密的桃樹林,可謂「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連雲港宿城桃花源 江蘇連雲港地界內有一個叫宿城的山凹,這里三面環山,一面向海,要想進入,只有翻越虎口嶺,沒有其它通路。在這個天然巧成的「塢壁」堡壘中間,卻有一片美麗的川原,名叫大竹園。大竹園東面的海面上,有一座峻峭的山,形如大船,故稱船山。山腳轉彎處,有一條路,可以通向高公島。陶淵明在著名的《飲酒》詩里說:「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根據地方史籍記載,陶淵明所說的「 東海隅」,就是這座位於東海一角的宿城高公島,而這里也曾和陶淵明有過一段故事。 陶淵明盡管在《桃花源詩並記》里描寫了桃花源的樣子,卻沒有道出它究竟在什麼地方。他不會想到,後世人受他的啟發,找桃花源找了一千多年。上到皇帝,下到書生,無不對世外桃源充滿憧憬。那些被人們認為是桃花源的地方,都是風景怡人的寶地。也許,陶淵明想樹立一個審美的標准,讓人們更多地去發現大自然的神奇吧。 江西桃花源 桃花源景區,位於山南景區西南部,地處廬山大漢陽峰下,總面積約一萬多畝,"桃花源"又稱康王谷,是廬山第一長峽谷,全長約15華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稱,景觀特色以幽谷風光取勝。 這里交通便利,谷口即105國道,距九江市20公里,距星子縣城及鄱陽湖水路18公里,距馬回嶺機場10公里,距廬山牯嶺20公里.康王穀穀中西側峰嶺綿亘,青山疊翠,瀑溪瀉流,田園如畫,氣候尤適,引人入勝,是一處田園攬勝的極佳之地.入口處,有溪流自谷中蜿蜓向前,沿溪而上行十里許,眼前豁然開朗,屋舍儼然,壟田層層,雞犬之聲相聞,溪流千回百轉,如此景象直至谷底,有一條瀑布懸空數十米,蔚為壯觀。 安徽桃花源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十里桃花渡,須從岱峰游。」 桃花源長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世界文化遺產地—黟縣,是指黟縣漳河流域石山至漁亭10公里段。徽州古村落和居民掩映在古樹群中,構成一幅又一幅美輪美奐的桃花源山水長卷。一座又一座的徽州牌樓、古祠則如新安江源頭百年圖騰。昭示著歷史的深逐,生態的原始,民風的古樸…… 台灣桃花源 位於基隆河支流新寮溪溪谷中,由從前的「野人谷風景游樂區」、「天雲洞風景區」、「大華壺穴區」組合而成。 景區園內有翠谷瀑布、觀音瀑布、迷魂洞瀑布、新寮瀑布、茵夢瀑布等,雖然這些瀑布不如十分瀑布壯觀,但四周環境幽雅秀麗。 河南南陽內鄉縣桃花源 桃花源位於河南南陽內鄉夏館鎮北8公里的青杠樹村。屬於世界地質公園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內的一個優秀景點。沿桃花溪進入桃花谷,谷深3.5公里,可觀賞景點十八處,有「天鵝湖」、「鴛鴦湖」、「鴛鴦橋」、「南天門」、「珍珠潭」、「菊花灣」、「綠芳潭」、「桐花灣」、「杜鵑灣」、「丹卉潭」、「一線天」、「響水潭」、「金卉潭」、「銀卉潭」、「墨卉潭」、「天門瀑」、「落英潭」、「桃花源」組成。青山綠水,鬱郁蔥蔥,「山不在高,奇在層次,水不在深,妙於曲折。」 桃花谷俗稱「三嶺九道彎,九彎十三潭」,谷中林茂花豐,深秀奇幽。
3. 官渡鎮的鄉鎮概況
竹山縣官渡鎮位於鄂西北邊陲,跨東經109°55′-110°10′,北緯31°57′-32°03分′,巴山東麓,是入川達渝之咽喉,秦巴文化古驛,堵河水道上的璀璨明珠。官渡鎮距竹山縣城64公里,東與房縣中壩接壤,西與竹溪兵營相連,南同柳林鄉交界,北和上庸鎮毗鄰。全鎮版圖面積400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居委會,60個村民小組4318戶19316人。官渡鎮自然資源豐富。境內有豐富的水能、礦產、林特、旅遊等自然資源,水能資源蘊藏量理論裝機達30萬千瓦以上;硅質黑板石品高質優、走俏歐美;境內石煤儲量豐富,閃長岩建材質地光潤,磁鐵礦蘊藏量達4500萬噸;「驢頭峽」牌山野菜清香脆嫩、綠色環保,深受消費者青睞;官渡黃酒甘甜味美,享譽鄂渝陝;萬畝煙葉已成為財政增收、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畜牧產業發展勢頭強進,黑豬養殖、波爾山羊、鄖巴黃牛已初具規模,成為畜牧產業大鎮。娃娃魚等特色水產養殖地理環境得天獨厚。
官渡鎮景觀引人入勝。境內有聞名遐邇的《桃花源記》原型地,大自然賦予了官渡迷人的風韻,是人們返樸歸真、回歸自然、旅遊觀光、尋奇探險的最佳去處。被列入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的重要旅遊目的地。民俗風情源遠流長,民間文化底蘊深厚,民歌、民間故事、收藏、雕刻、剪紙等文化博大精深。已成功主辦三省七鄉鎮的歌手參加的民歌大賽四屆。被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北省地質公園、湖北省旅遊明星鎮、湖北省衛生鄉鎮、十堰市魅力鄉鎮等榮譽稱號。
4. 桃花源記中人們生活得時間段中發生了哪些戰役
說大的
項羽滅秦
楚漢相爭
剿滅匈奴
平定赤眉
征討董卓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夷陵之戰
滅蜀
滅吳
八王之亂
淝水之戰
5. 《桃花源記》中桃花源是個怎樣的地方
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景色優美,人人勞作,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戰亂,生活安定,風氣淳樸。
選我吧!老師說的,一定對的。
6. 武陵俊桃花源導游詞200字
從官渡鎮桃園村波漁溝乘小木船沿堵河(古稱武陵河)逆流而上,行約半小時,猛見一座孤山從河心突起。山背就是不足兩米寬的武陵峽口,兩邊是數百米高的絕壁,抬頭仰望,僅能見一線天光。河水從幽遠的峽谷深處流來,令人神往,好似陶淵明所寫「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下船徒步溯溪,河水冰涼,嬉鬧行進大約一個小時後,進入大峽谷,花香撲鼻,鳥語入耳,不多久便看見一片茂密的桃樹林,可謂「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繼續前行便進入小武陵峽,更加奇幽,兩岸山壁如刀削斧劈一般,天空只是一道彎曲的白線,光滴滴的岩壁上橫生出參天大樹,改走山路,翻過海拔1800米的驢頭山,到達武陵峽谷上游出口——桃源村的一個自然村落。村子住著12戶人家。借宿山頂農家,次日清晨,站在山上往谷底一看,果然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桃花源記》所敘晉太元年間,中國版圖上叫「武陵縣」的只有今天的竹山縣。竹山古稱武陵縣,屬漢中郡,在秦朝就有了。晉時,武陵縣屬上庸郡。而竹山境內的堵河舊稱武陵河,河中峽谷至今還叫「武陵峽」。尤其是,峽谷入口處的村子叫桃花源村,屬竹山縣官渡鎮;出口處的村子叫桃花源鄉,屬竹溪縣。桃花源村也好,桃花源鄉也好,桃花源這個地名不是現在安到這里的,而是古已有之。而且,我們可以從在竹山縣官渡鎮流傳甚廣的故事《梯仙國》中,尋找到其中的證據。近年來有學者考證,《桃花源記》與《梯仙國》故事同屬一題材。這個故事在《太平廣記》第十二卷有所記述。故事發生在唐中宗神龍元年,當時竹山縣有個富人叫陰隱客,他在自家後院打井時,發現了一個山洞,山洞後面隱藏著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千岩萬壑,莫非靈景。石盡碧琉璃色,每岩壑中,皆有金銀宮闕。有大樹,身如竹有節,葉如芭蕉,又有紫花如盤。五色蝴蝶,翅大如扇,翔舞花間。五色鳥大如鶴,翱翔樹杪。每岩中有清泉一眼,色如鏡;白泉一眼,白如乳」。其中的一個都城名為「梯仙國」,這個世外桃源就在竹山縣。
而且,《桃花源記》里說,武陵漁人從桃花源出來後,把這事告訴了郡太守,太守便派人尋找。後來南陽劉子驥聽說此事,也欣然前往。二人均未果。古時信息不暢,分析起來,這個郡肯定與南陽很近,所以南陽劉子驥才會聽說此事。而與南陽相鄰的郡只有上庸郡。因此,桃花源在竹山的可能性更大。桃花源人是避秦亂而躲到山裡去了,而秦亂就是發生在漢中郡與南陽一帶,這里是古戰場,因此附近老百姓會就近跑進隱蔽的大山中。這里的自然景觀,更符合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很不易於尋找,連世世代代生活在附近的當地老百姓都很少進去。無論從地容地貌還是從歷史文化上講,竹山桃花源更像原型。
7. 十堰竹山官渡怎麼樣
官渡有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現在還保存著官渡古集鎮原始風貌。
最出名的要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在竹山官渡。
看看古代的老陶是怎麼描述官渡的桃園把。
中央台也播放了的。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原型,究竟是在長江以南還是在長江以北?究竟是在東南之隅還是在西北之角?全國30多個叫 「桃花源」的地方各執一詞。
昨晚,看了CCTV《見證--發現之旅》欄目攝制組拍攝的專題片《尋源》。《尋源》採用以專家評說、實景拍攝的方式,結合《桃花源記》描寫的情景,通過歷史資料、地理位置以及自然風光,論證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官渡鎮武陵峽(桃花源)是否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原型地。
節目介紹,鄖陽師專副校長、教授周進芳到各地查看「桃花源」,又遍查史書,歷時一年,四易其稿,最終形成結論。近日,他對媒體宣稱,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武陵峽才是真正的「桃花源」原型地。他的理由和根據是什麼?
周進芳認為,要找到「桃花源」,就必須找到那個到過桃花源的武陵人。因為,1600年前的陶淵明在文章中明確地告訴世人:「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可見,桃花源的知情人是一個武陵人。那麼,這個以捕魚為生的武陵人究竟是哪裡的人?這得從「武陵」這個地名說起。
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和《漢書·地理志》記載:「武陵郡,高帝置。」其具體的年號,在《水經注·沅水》中有記載,為「漢高祖二年」,即公元前205年在湖南設置了一個武陵郡。
漢高祖設置武陵郡的時候,漢中郡里還有一個武陵縣,漢中郡的武陵縣在哪裡?周進芳查閱《中國歷史地圖冊》發現,這個武陵縣的縣址就在今天的竹山境內,東經110度,北緯32.15度左右,就是今天竹山縣的寶豐鎮和竹溪縣的縣河鎮之間。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武陵縣」和「武陵郡」會同時存在,且不在同一個地方呢?
周進芳說,公元前611年,庸國被多國部隊滅掉了,但是庸國人在楚國的統治下也許生活並不快樂,他們還得生存下去,怎麼辦?就得往別的地方另求發展。有一支朝東南方向走,在今天的湖南境內落了戶。雖然他們失去了故國,但依然懷念著故土,為了記住家鄉,就對這個新居住地用舊有的名字命名,加上楚國文化的南遷,這就造成了地名的大搬遷。湖南湘(水)、資(水)、沅(水)、澧(水)這些水名,在我們今天的荊門和鍾祥一帶都找得到。湖南的武陵郡、大庸郡等郡名,都是武陵人或者是當年的庸國人和楚文化南遷的時候所留下的痕跡。
發現「桃花源」的武陵人究竟是武陵縣人還是武陵郡人呢?也就是說,究竟是竹山人還是常德人呢?周進芳認為,通過《桃花源記》所敘述的其它事件和人物來分析、推斷:武陵人更有可能是竹山人。這有以下多方面的佐證。
「桃花源人」源自何處?
《桃花源記》中那些熱情、淳樸的「桃花源人」從何而來呢?他們曾自我介紹:「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秦時亂」發生在什麼時候啊?周進芳考證,從文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來推斷,「秦時亂」指的是秦始皇「並吞六國」時發生的戰亂。這個「亂」,只能發生在秦與之交戰的地方,尤其是會發生在與秦國有著土地爭端的「關塞」和「要沖」。秦國與楚國打了多年的仗,戰爭的主要地點,就是在今天的旬陽縣境內的郇陽關、竹溪縣境內的關埡子這一帶拉鋸式地作戰,於是有了所謂「朝秦暮楚」之說。
「桃花源中人」的先人避之惟恐不及,就連忙拖兒帶母,躲進了深山老林。從情理上講,躲軍躲匪不可能跑得太遠,尤其是帶著家眷。因此,從「秦亂」這件事情來看,「桃花源中人」就是秦、楚兩國交戰之時的邊民之後,說得更明確一點,就是當年處於「朝秦暮楚」一帶的老百姓的後代。
還有一個有力的佐證,那就是《桃花源記》後面詩中所傳遞的重要信息。詩的開頭就寫道:「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這里提到的秦時避亂的「賢者」——夏黃公和綺里季,他們是「商山四皓」中的兩位賢人。所謂「商山四皓」,就是秦末漢初的時候四位著名的學者。據史書上記載,他們為了抗議秦時的暴政和避亂,長期隱藏在商山,他們出來的時候年齡都已80有餘,眉皓發白,故被稱為「商山四皓」。這「商山四皓」被劉邦之子劉盈接到京都,劉盈接位之後,他們又回到了商山,死後葬於陝西丹鳳境內的商山,也就是今天的丹江之濱。商山、武陵峽,都離秦、楚交戰的西段關隘不遠。從「桃花源人」的來歷看,武陵人就是竹山人。
南陽劉子驥與哪裡相鄰?
《桃花源記》里說,武陵人從桃花源出來之後,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太守。周進芳認為,武陵人一連串的行為,在時間上具有相當緊密的連續性,從中所透露出來的信息就是,太守所在地與捕魚的河流以及「桃花源」,不會有很大的空間距離。
據《竹山縣志》記載:竹山境內的堵河,史稱堵水,也名庸水,也叫武陵水,河中峽谷至今還叫「武陵峽」。查《中國歷史地圖冊》可以清楚地知道,陶淵明生活的時代,當時上庸郡的郡址就在今天的竹山縣縣城沿著堵河上去二三十里地的河邊。
從空間上看,漁人極有可能徒步短時間內將發現「桃花源」的事情報告給太守,所以才有「及郡下,詣太守說此」這樣連續的行為發生。
太守想看一看「桃花源」,結果未能如願。第二個未能如願的是南陽的劉子驥,這個人史書上確有其人,《隱逸傳》中記載,他游樂山水、不修儀操。古時候交通、信息都不便通,他一沒做官,二沒有權勢,是個隱士,他能夠聽說桃花源的事情,分析起來,這個郡與南陽肯定很近。當時,南陽的地盤非常之大,武當山都屬於南陽管轄。與南陽相鄰的郡只有上庸。
周進芳說,如果陶淵明指的這個武陵不是武陵縣的話,他完全沒有必要提及南陽劉子驥,完全可以設置一個空間距離更小的其他隱士來作證。
總之,從捕魚人與郡守的聯系,從郡守到南陽劉子驥之間的時空關聯上看,「桃花源」在現今的竹山境內的可能性更大。
自然景觀哪裡更逼真?
周進芳分析,桃花源的景觀可分為外景觀和內景觀兩個部分。它的外景觀具有三個比較鮮明的特徵:第一,溪流長,可行舟;第二,林盡水源;第三,有山,山有小口。
竹山堵河曾叫武陵河,是漢江的重要支流,不僅當年可行船,就是今天依然有很大的水流。從官渡鎮乘小木船沿著武陵河逆流而上,不久,就可看到一座孤山從河心突起。河水從幽遠的峽谷深處流出來,令人神往,這不就是「林盡水源」嗎?從山背後狹窄的不足兩米寬的山口一望,兩邊是數百米高的絕壁,抬頭仰望,僅能見一線天光。這不正是「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嗎?這不就是「初極狹,才通人」的武陵峽口嗎?
桃花源內在的自然景觀也有三個特點:第一,群山環抱之中有一塊平地;第二,林木茂盛,溪水環繞,花草鮮艷;第三,房屋儼然。從武陵峽谷中出來,便到了一個叫桃花源的自然村落。據《竹山地名志》記載,此處 「桃源」之名始於晉代。如果站在山上往谷底一看,果然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竹山武陵峽的自然景觀,比其它任何地方都更與「桃花源」相符。
習俗風情何處更接近?
周進芳認為,從待人接物方面來看,竹山人熱情好客,一家來了客人,就是大家的客人,家家戶戶關心,這不就是「咸來問訊」嗎?有條件的邀請至家,待客的好菜好酒都貢獻出來享用,這不正是桃花源中人遇到捕魚人之後「便要還家」的遺風嗎?
從生活方式來看,桃花源中人見了漁人,「設酒殺雞作食」。三個詞,六個字,傳神地寫出了他們的生活習俗。再看看今天的竹山人,至今不是還盛行著「家家釀酒」、「無酒不成宴」的酒文化嗎?不是還流行著「殺雞待貴客」、「貴客吃雞頭」、「無雞不成宴」的待客方式嗎?
從鄉風民俗來看,今天竹山的許多鄉鎮都十分淳樸,人與人之間坦誠相待,在桃源村等一些地方還保留著「夜不閉戶」的生活習俗。
現今的許多竹山人的生活方式和風情習俗,是不是桃花源中人風俗的擴展與延續呢?
有沒有人願意放棄現在的工作和生活,來這個「桃花源」般的地方生活?答案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竟然沒有一個人願意,只想在生活壓力大的時候,來這里釋放一下;情理之中的是現代人雖然嚮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但真的讓我們放棄過慣的都市生活,卻又何其的難!
8. 桃花源 湖北
桃花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
《桃花源記》
1.桃花源系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該景區位於常德桃源縣境內,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筆下描繪的人間仙境,「福地洞天」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道教聖地」桃花山、「神話故鄉」桃仙嶺,讓您留戀忘返……桃花源門票68
2.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原型在哪裡?全國有30多個地方在「據理力爭」。湖北省竹山縣武陵峽風景與《桃花源記》十分相近,北京、武漢等地20餘名專家實地考察後,認為無論從自然生態還是從歷史文化上講,這里疑似桃花源。
[「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穿過20公里武陵峽後別有洞天
竹山縣地處鄂西北山區,境內森林茂盛,地勢險峻。從竹山縣城繞盤山公路3小時便到官渡鎮。
4月7日上午8時許,天空放晴,記者與竹山縣委外宣辦主任鄒義龍等一行3人從官渡鎮出發,行車約半小時來到桃源村。《竹山地名志》記載,桃源村名始於晉代。
乘小木船沿堵河(古稱武陵河)逆流而上,行約半小時,猛見一座孤山從河心突起。山背就是不足兩米寬的武陵峽口,兩邊是數百米高的絕壁,抬頭仰望,僅能見一線天光。河水從幽遠的峽谷深處流來,令人神往,好似陶淵明所寫「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進入峽谷約一公里,亂石壘壘,船工說:再不能前進了,河水冰冷刺骨,有的地方深過頭頂。
竹山縣文聯主席華賦桂10次進峽谷探訪,他寫道:進入大峽谷,花香撲鼻,鳥語入耳,不多久便看見一片茂密的桃樹林,可謂「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繼續前行便進入小武陵峽,更加奇幽,兩岸山壁如刀削斧劈一般,天空只是一道彎曲的白線,光禿禿的岩壁上橫生出參天大樹。
當日上午11時開始,一行3人改走山路,天黑時終於翻過海拔1800米的驢頭山,到達武陵峽谷上游出口——桃源村的一個自然村落。村子住著12戶人家。借宿山頂農家,次日清晨,站在山上往谷底一看,果然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鄒義龍說,在這條20餘公里長的武陵峽谷里,還有一處開闊地,住著幾戶鄧姓人家。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一老人問:「毛主席他老人家現在身體可好?」
8日晨,記者借宿的陳姓人家殺了一隻大公雞招待「外來客人」。
戶主陳文章今年86歲,他有11個孩子,長子已60多歲,最小的女兒也有35歲了。女兒均嫁到山外,幾個兒子仍住在山坳里。這些房屋大都建在懸崖邊,全是用泥巴夯築的土牆,再蓋上青瓦。
早晨7時許,陳家四子陳明喜牽著騾子上山,他對記者說:山坳里很少有外人來,以前只有收農業稅的人進來,現在農業稅免了,收稅的人也不來了,不速之客只有成群結隊來偷苞谷吃的獼猴和玩耍的飛狐。
52歲的陳明喜說,村裡陳氏約佔一半,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豬長大了都賣不出去,因為誰都無法把肥豬抬出陡峭的大山。
去年底,在全國「農灣改造」工程中,山坳里的人家先後用上了電燈、電話和電視。此前,很多人還靠桐油燈照明。
當日上午,記者一行徒步約1小時抵達武陵峽谷底部。沿途飛瀑流泉隨處可見,河谷里有水田十數畝。谷底住有一戶人家,戶主王定喜到山坡耕地去了。女主人、31歲的曾立萍懷揣著一隻小豬剛剛回來。記者跟她有一段對話:
「現在國家主席是誰?」
「不知道。」
「那你知道鄧小平嗎?」
「不知道。」
「你聽說過毛主席嗎?」
「毛主席,我知道。」
華賦桂說,山坳里一位老人曾問他:「毛主席他老人家現在身體可好?」
□ 專家觀點
竹山「桃花源」更貼近原型
華中科技大學張良皋教授曾三次赴竹山實地考察武陵峽。他對「竹山桃花源才是真源」提出如下依據:
其一:《桃花源記》所敘晉太元年間,中國版圖上叫「武陵縣」的只有竹山。竹山古稱武陵縣,屬漢中郡,在秦朝就有了。晉時,武陵縣屬上庸郡。而竹山境內的堵河舊稱武陵河,河中峽谷至今還叫「武陵峽」。峽谷入口處的村子叫桃花源村,屬竹山縣官渡鎮;出口處的村子叫桃花源鄉,屬竹溪縣。「桃花源村也好,桃花源鄉也好,桃花源這個地名不是現在安到這里的,而是古已有之。」張良皋說。
其二:《桃花源記》里說,武陵漁人從桃花源出來後,把這事告訴了郡太守,太守便派人尋找。後來南陽劉子驥聽說此事,也欣然前往。二人均未果。古時信息不暢,分析起來,這個郡肯定與南陽很近,所以南陽劉子驥才會聽說此事。而與南陽相鄰的郡只有上庸郡。因此,桃花源在竹山的可能性更大。
其三:桃花源人是避秦亂而躲到山裡去了,而秦亂就是發生在漢中郡與南陽一帶,這里是古戰場,因此附近老百姓會就近跑進隱蔽的大山中。
其四:這里的自然景觀,更符合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很不易於尋找,連世代生活在附近的當地老百姓都很少進去。
除張良皋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尹虎斌博士、劉宗迪博士等20餘位專家也認為,無論從地容地貌還是從歷史文化上講,竹山桃花源更像原型。
南北「桃花源」、「武陵源」可以並存
全國現有三十多個地方叫「桃花源」,其中以湖南桃源縣的桃花源風景區、張家界的武陵源,名聲最盛。
記者聯系桃花源風景區采訪時,該景區堅稱是桃花源的真源。但據《桃源縣志》記載,桃源縣是宋朝太祖干德一年(公元九六三年),由轉運使張詠根建議仿陶淵明作的《桃花源記》一文之意而設置的。而這時,陶淵明已死了六百多年。
張家界的武陵源也名聲在外,但這是一九八二年由黃永玉先生命名的。
雖然湖南常德一帶,漢代也曾經設武陵郡,但竹山武陵縣的設置在秦朝就有了,時間要早得多。歷史學家石泉先生考證,中國古代地名搬家現象比較普遍,造成許多地名相同。如湖南常德一帶的武陵郡、大庸郡,就是從湖北竹山復制過去的。不僅如此,湖南湘、資、沅、澧四水都可以在湖北找到出處,如湖北漢水古稱襄江,湖南湘江就是搬用這一地名。
張良皋教授建議,由於竹山桃花源無論從自然景還是歷史文化角度上講,都十分有特色,因此可與湖南的武陵源、桃花源並稱為「南武陵」、「北武陵」或「南桃花源」、「北桃花源」。二者可以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