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桃花源混花都
⑴ 桃花源記怎麼理解作者的理想社會
作者抄當時生活的時代正是襲東晉王朝極端腐敗之時,對外一味投降,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宦官專制,作者討厭這種現狀,但他又無能為力,也不願干涉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發情懷,塑造了一個與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思想與美好情趣. 作者渴望沒有壓迫剝削、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社會狀態,應當指出,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⑵ 桃花源記BB
要知道,桃花源記是一個沒什麼人氣的游戲,而且這個游戲還學問道,老不斷開新區,也就造成了玩家的不斷流失,弄出了很多鬼區,所以,基本上是沒有野外BB隊的,95%沒有,剛開不久的新區可能例外。
一般訓BB都不去野外的,有錢的都是給它吃玉含珠\紫破果實\經驗類的水果等等,不過很燒錢。
主流快速訓法有以下幾種:
1:預留些劇情主線任務不做。主線任務給的經驗非常豐富,很多人都是預留一些主線任務沒做,等BB差不多到某個等級的時候再去做,那時候BB獲得的經驗非常多。還算可以。
2:混跟BB差不多的隊伍刷守護或者師門或者其他BB能或經驗的活動,不推薦,費時間精力。
3:最主要的也是最多人用的,家園特訓BB。基本上訓一次BB可以獲得它等級的經驗,比如50多級的BB訓一次大概有5W左右經驗(大概這個數值),一次下來就有25W左右的經驗獲得了,很快的。強力推薦。不過這個要求你要小號多,可以用換號來訓BB,基本上如果你有5個多小號,基本上很快你的BB就能達到74J了,小號越多,BB訓得跟快。具體就是你大號帶上你要訓的BB,跟其他不是你小號的人一起訓,等到了你當隊長時,就換小號來訓,小號訓完立即離隊大號頂上。額,我相信你是明白我說的什麼吧?!
⑶ 桃花源記混次什麼意思
這么說吧。。一個號一天可以在家裡訓一次BB。。為了快速的練BB所以都回是5個人一起做。一答個人做一次。。有的人呢已經做過了但是還去跟別人做。那麼別人帶他訓BB但他沒有次數帶人家訓BB跑了就是混次了。。。訓BB混次在游戲裡面是很被人XX的。
⑷ 桃花源記的寫作特色是什麼
《桃花源記》資料:《桃花源記》創作背景
一 虛實結合的寫法
文中桃源內外的景物,村中的風俗人情都是通過漁人的觀察和感覺或藉助漁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而文章開頭寫他「忘路之遠近」,臨末又寫他「遂迷,不復得路」是要通過這些帶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讀者,這里所寫的世外桃源是一個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二 巧妙的景物描寫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段景物描寫引起漁人的興趣,激發了他的好奇心,使他產生「欲窮其林」的動機,從而有可能偶然發現這片與世隔絕的理想樂土。而且,這美麗的桃花林景色,也從旁烘托,令人想像桃花源里環境景色的美好,起到近在門前栽種花木的作用。
《桃花源記》重點難點指導
一 本文學習的重點是理清敘述順序,把握敘述線索,理解材料的詳略安排。
「自讀提示」已明確告訴我們,文章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後為順序。第1段,寫漁人偶逢桃花林。第2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第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熱情款待。第4、5段寫漁人出桃花源,太守尋而不得和劉子驥往而無果。從文章各段的敘述看,1、4、5段寫略寫,只是交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結果,與第2、3段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兩段詳寫了桃花源中安樂自由的生活環境和熱情淳樸的社會風尚。如詳寫這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寫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雞犬之聲,有聲有色地描繪了一個和平寧靜的社會環境;詳寫桃花源中人對漁人的熱情款待和與漁人的誠懇交談,表現出這里沒有戰亂,沒有剝削壓迫,民情淳樸,是一個作者嚮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會。充分表達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二 正確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是學習的難點。
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不能脫離作者生活的社會環境。東晉末年,社會政治混亂,兵禍連結,民不聊生。作者看到百姓深受戰亂之苦,對黑暗的社會現實非常不滿,但又改變不了這黑暗的社會現實,只好棄官歸隱,潔身自愛,安貧樂道,於是他虛構出一個人人勞動,自食其力,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和平寧靜的世外桃源,用以批判黑暗的社會現實,反映勞動人民的願望,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意志和願望,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作者也自知這只是一種空想,開頭結尾的寫法對此都有暗示,桃源究竟在何處,沒有具體點明,人們想再訪也不可得。
《桃花源記》資料:《桃花源記》創作背景
《桃花源詩並記》或《桃花源記並詩》,據王瑤考定,大約寫於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二年(421),作者時年五十七歲。棄官隱退後,他已過了十多年的農村生活,經歷了晉宋易代的戰亂局面,對戰亂造成的災禍和農民逃亡的苦難有了一定的感受。《記》是《詩》的序文,著重敘述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和桃花源的環境景物;《詩》著重描寫桃花源的歷史、風俗和恬靜生活。通過《記》和《詩》,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共同勞動、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寄託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要求和願望,同時對當時的社會也無疑地是一種批判和否定。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雖說是一種子虛烏有的空想,但不象《詩經·碩鼠》中的「樂土」、「樂國」那樣朦朧迷離,事、情、景、物都勾畫得具體形象,給人很強的真實感。對此,前人有種種附會,都不盡可信;今人也做了大量的考證。比較有說服力的看法是,詩人虛構的「世外桃源」之所以能產生以假亂真的魅力,除了他高超的藝術功力,主要是因為:1.諸如「小國寡民」、「樂土樂國」、「大同世界」之類的上古農村公社的傳說,使他有可能受到思想啟發;2.長期與農民呼吸與共、休戚相關的躬耕生活,使他有機會積累感性材料;3.漢末以來,避難逃荒的人民往往自動集結起來構築堡塢以自存自保的事實,使他有條件找到模擬形式。
⑸ 桃花源為什麼打不開
因為它不可能打開,所以打不開
⑹ 桃花源記 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實我們應當怎樣看
1.沒有剝抄削,沒有壓迫,沒有紛襲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都友好和睦。
2.(1)這一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剝削的願望,具有積極意義。(2)它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只能是一種幻想,不可實現。(概括地說:桃源雖好,世上難找)
我們教過了,相信我哦!!!
⑺ 桃花源記有多少字
包括標點一共395個字。《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7)帶著桃花源混花都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⑻ 桃花源記 一部電視劇
基本資料 電視劇《桃花源記》片長:20集 年份:2004 類型:古裝奇情 出品人:賀長勛 製片人:謝恩惠 編劇: 磐 石 導演:磐 石 動作導演:陳冠龍 服裝設計:呂彬 演員名單 恬妞 飾 桃花長老 邵桐 飾 上官劍 張可佳 飾 桃 花 金應生 飾 天 舒 丁曦 飾 桑 兒 李志明 飾 槐 蔭 王昕婷 飾 阿 菊 於東 飾 鐵 樹 白楊 飾 桃花父 張璐 飾 天舒娘 陳寶國 飾 秦始皇 王姬 飾 上官母親 故事簡介 御用殺手潛入人間仙境,經歷由黑至白的人生蛻變,桃花少女迎來生命春天,演繹夢斷天堂的愛恨情仇。 在我國中部的武陵山脈,在武陵水脈的縱深處,有一群山懷抱、桃花映掩之地,她便是傳說中的桃花源。 相傳在秦始皇統一中國時,一群先秦遺民為了躲避秦王暴政,在這里營造出一個「世外桃源」,過著「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小國寡民」的生活。江湖上傳言,桃花源之所以能夠與世隔絕不為外界所發現,是因為有桃花陣與桃花劍這兩樣護源之寶。於是,為了得到這一武林秘笈,江湖上展開了一場生死博殺。 此時,桃花源正在為一年一度的桃花節舉行廣典活動。演出結束之後,桃花、桑兒、阿菊等一群桃花源的姑娘去湖邊梳洗 ,猛然發現一個身中數箭、奄奄一息的外來者水生從湖底冒出。水生被桃花源人高尚道德情操震撼,並與桃花和桑兒產生了刻骨銘心的愛情,最後終於說出了自己真正的身世——他既不是漁民,也不叫水生,而是一個江湖殺手,本名上官劍,人稱「天下第一劍」。 上官劍帶領孝武帝出兵征討桃花源。隊伍到達目的地,只見眼前一遍荒涼,根本就不是傳說中青山綠水、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孝武帝和司馬道子才始知上當。司馬道子劍指上官劍,上官劍不動聲色地說: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桃花源!孝武帝要以欺君之罪處死上官司劍。上官司劍拔劍,表示不勞他人動手,揮劍自刎。 從一個混跡江湖、謀財害命的冷血殺手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上官劍的思想與人格均在桃花源的理想世界裡得以重新構造,死亡是他為理想和愛情作出的最終選擇,一個英雄由此誕生……
⑼ 桃花源記 逍遙派
55J前都可以帶白老虎混過去。。到55就可以換牛頭了。。在還有事50J以後才能自專己加點的。。屬你想玩陰陽就可以全敏加。。比較陰陽是一個F系。。學技能肯定都是要學的並不是選擇的學。帶BB55就牛頭 北冥之類的65就熊貓 之類的主要看ZZ和打的技能。
⑽ 《桃花源記》藝術特色
文學網 > 名著閱讀 > 桃花源記 > 桃花源記藝術特色
桃花源記藝術特色
發布時間:2015-04-18編輯:jia手機版
《桃花源記》的語言也十分准確和精練。文章一開頭,只用「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這19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人物和開端。第二段描寫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過一百多字,就勾畫出了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從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寫到男女老少的衣著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寫得層層深入,次序井然,沒有一句多餘的話。在這段文章里,還表現了詩人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詞用語恰到好處。像寫山裡人見到漁人,問他從何而來的時候,詩人沒有重復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只寫了「具答之」三個字,就概括了漁人的全部答話;漁人見太守說起桃花源的情狀,也只用「詣太守,說如此」的「如此」兩個字,來概括漁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見聞。
陶淵明的語言風格,是非常樸素、自然的。他寫文章不重詞藻的華麗,不事雕琢,而是盡力做到樸素,自然,接近口語。但是我們讀他的作品,並不覺得單調乏味,而是感到詩意盎然,淳樸渾厚。蘇軾說他的作品「癯而實腴」,就是說他善於用樸素、清淡的外表來表現豐富的內容。而這一點也正是《桃花源記》的語言特色。(李文)
語言曉暢,用詞精到。《桃花源記》多用白描手法,語言通俗流暢,明白如話,敘寫情事,如口說家常;描繪人物,如面對朋友。明代許學夷說,陶多用「晉宋間語。靖節耳目所濡,故不覺出諸口耳」(《詩源辨體》)。在當時一味講究辭藻、雕琢字句、形式主義蔚然成風的氛圍中,陶淵明以清新朴實的語言描繪的理想境界,可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一朵清新可喜的奇葩。
然而我們絕不要以為「記」中的這種自然的語言是隨意寫來的,它是經作者仔細推敲、苦心琢磨的結果。正如宋人所說:「語造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槁,中實敷腴。」(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卷四)例如,寫桃源人民見到武陵漁人後,作者用「乃大驚」三字,就既寫出了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又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又如寫山口有光,是「彷彿若有光」。「彷彿」,好像的意思。這二字用得既靈活又貼切。為什麼說山口有點兒光呢?
第一,因所寫山口很小,光線不甚分明,用「彷彿」二字正可描繪出光線極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樣子,這更符合桃花源隱蔽五六百年而不為人發現的情景。
第二,因為桃花源是虛設的境界,其中景物並非實有,所以用詞不能太著實。這樣,給讀者以迷離恍惚之感,增強了語言藝術的魅力。
《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所以原題是《桃花源詩並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後來就有人索性將標題寫為《桃花源記並詩》,終至於「喧賓奪主」了。(蘇文)
作者善於用通俗平易、樸素自然的語言在其田園詩中描寫他所喜愛的農村生活。在《桃花源記》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一段寫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僅僅用22個字就描畫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圖。頭兩句從正面寫桃林之茂密,第三句從反面寫桃樹之多而且純,後兩句從側面襯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開後花瓣紛紛落下的景象。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詞語如「芳草鮮美」,簡直給讀者一種有色有香的感覺,而所用的語言卻是接近口語化的。陶淵明用這些樸素的散文語言描繪了桃源外圍及內部的自然美和人們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後世不少的畫家去畫桃源圖。清人衛炳鋆說:「桃源山水,畫中景也。……而古今之列入畫譜者,唐、宋以來,惟摩詰《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動。……韓文公有《題桃源圖》詩,舒元輿有《錄桃源畫記》,吟詠之餘,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設色,大約因淵明記想像為之。」(《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陶淵明卷下編》,中華書局1962年版)作者在敘述中的語言不僅做到樸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練,沒有多餘的廢話。全文用32個字就講了一個有頭有尾,有人物,有對話,有情節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寫桃源社會,所以著重詳寫桃源內的人與事,寫桃源外的事就從略。作者往往用精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收到以少勝多的效果。如寫到桃源人初見漁人的情景,只寫「見漁人,乃大驚」,後面三個字不僅寫出了桃源人見到漁人的神色,而且也體現了他們與外界隔絕之久。又如寫漁人與桃源人談話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一句話作了交代。這個復句所包含的內容也很多。漁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詳細情況,不是作者所要著力描寫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筆帶過。而後半句,雖只三個字,但從桃源人共同的「嘆惋」中,可以想像到漁人所說的世上的情形,與桃源內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麼混亂不堪!而桃源內的生活又是多麼安定!
《桃花源記》中許多詞語由於言簡意賅,一直被後世沿用下來,至今還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不足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等,這些詞語都幾乎成了人們熟悉的成語。其中「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用來表現桃源人與世外隔絕之久,而又說明桃源內沒有朝代變化的情形,非常貼切,又非常生動具體。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錄》中說:「唐人有詩雲:『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及觀淵明詩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便覺唐人費力如此。如《桃花源記》言:『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可見造語之簡妙。蓋晉人工造語,而淵明其尤也。」從上所說,可見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淵明駕馭語言上的深厚功夫。不言而喻,陶淵明在寫作《桃花源記》藝術上的獨創之處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