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宮
⑴ 建福宮花園有什麼建築特點
在紫禁城的後半部分,位於中軸線的北端,有三座花園,居中者在乾清宮後面的,叫做御花園。位於中軸線東北部的有寧壽花園,又稱乾隆花園。位於中軸線西北部的即是建福宮花園。
早在明代建造皇宮時期,這里就是一處神秘的宮殿,是西六宮之一,稱西五所,是專門供皇太子居住的場所。「皇太子」,也就是「王儲」和「准君王」,這種金貴人物歷代都受特殊保護,除了他的父母和師爺外,一般文武官員不許接近。
就是應皇帝之召,進宮到金鑾殿或乾清宮面見君王的大臣或皇帝本家的親王,也是不許隨便進入的。因此,即便是在宮中侍候皇上多年的大臣,對於這處宮殿內部的奧秘,也不甚知曉。
紫禁城號稱三宮六院,有許多地方是供神的地方。歷代皇帝都宣揚「君權神授」,認為天地萬物是由神「創造的」,皇上和皇子皇孫,都是上天的子孫,是要受神保護的。進入這處有神仙塑像和終日焚香燃燭的宮殿,去看那些栩栩如生的喜怒無常的神仙,既讓人敬畏又使人肅然起敬。
建福宮花園建於1740年,其東為重華宮,南為建福宮,西面和北面是高高的宮牆。乾隆少年時代就是以皇太子的身份在這里度過的,在他繼皇位後,將這里改建為建福宮花園,作為他休息和游樂的場所。
建福宮花園是參照江南園林設計的宮中之園,佔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園中建築形式各不相同,亭台樓閣游廊曲折,高低錯落,配置山石樹木,景色秀麗典雅,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
乾隆皇帝和皇後、皇太後經常來此休息賞景。除近侍大臣外,通常的文武大臣都是不許進入的。乾隆喜歡寫詩,有文獻記載,在他的詩集中,至少有10多首是寫建福宮花園的。花園里宮殿的匾額和楹聯中,也有許多是乾隆皇帝親自題寫的。
乾隆皇帝特別喜歡「五福」這個字眼,有一副楹聯是這樣寫的:
交泰三陽肇羲象;
斂時五福協箕疇。
大意是說三陽開泰和五福臨門,乃是皇家的吉祥用語,也是民間常用的對聯。
乾隆皇帝還寫過一首《御制建福宮賦》,說建福花園之建築是利用舊時宮殿改建的,儉而不陋,宮牆不擴幽而靜怡。
他說他不贊成漢制之奢,峻宇雕牆,酒池肉林,應當居安思危,進賢納諫,斂時五福,不要貪圖安逸,此乃「建福」之本意。乾隆御制詩雲:「
臘雪猶然鴛鴦瓦,東風全不發綾花。
願將建福宮中福,賜予寰區萬姓家。
乾隆喜好寫詩,亦好安靜。建福宮花園有靜怡軒。詩雲:
意靜則身怡,文軒並得之。
一時茲避暑,兩歲未言詩。
紗牖風輕送,石階旭漸移。
當年結構意,孤矣不堪思。
建福宮花園格局是以宏偉的延春閣和寬敞的靜怡軒為主,周圍有玉壺冰、凝暉堂、妙蓮花室、碧琳館、敬勝齋、吉雲樓、慧曜樓、積翠亭等建築環繞。
這里的建築布局錯落,構思精巧。以游廊的設計特色鮮明,不僅起到劃分空間的作用,而且使各個建築物巧妙相連,造成虛實相間的藝術效果,一反皇宮花園四平八穩的風格。乾隆喜歡在這里休息、游樂,也常在此吟詩,高興時就召見能文能詩的近臣在此一唱一和。
建福宮花園為帝後休憩、娛樂的場所。建福宮花園坐北朝南,以延春閣為中心,周圍散布有敬勝齋、碧琳館、凝暉堂等建築。
這些建築高低錯落,內以游廊相連,並配有山石樹木,虛實得當,堪稱融皇家園林與江南私家園林藝術特色於一體的佳作。
而且它布局十分獨特,不像御花園、慈寧花園等故宮花園追求左右平衡對稱,因此在我國古代宮廷園林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乾西五所是內廷西六宮以北五座院落的統稱。乾西五所與東路的乾東五所相對稱,由東向西分別稱為頭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為南北3進院,原為皇子的所居。
乾隆皇帝即位之後,將乾西二所升為重華宮,頭所改為漱芳齋並建戲台,三所改為重華宮廚房,而後拆建四、五所改建建福宮及花園,從而徹底改變了乾西五所原有的規整格局。
建福宮花園一組建築,東一路以軸線控制,布局不失皇家建築的嚴謹氣氛。西一路以延春閣為中心向心布局,建築形式也多體現了乾隆時期靈活多變和豐富多彩的特點。
園內是一個以靜怡軒、慧曜樓一組建築為主體的院落,甚為封閉、安謐。西邊以延春閣為主體建築,倚宮牆建有吉雲樓、敬勝齋、碧琳館、妙蓮華室和凝暉堂。它們不僅以富華、艷麗的建築立面遮蔽了平直的宮牆,而且在一片樓宇、花廊縱橫的空間里襯托出延春閣的高聳和宏偉。延春閣的南邊,疊石為山,岩洞磴道,幽邃曲折,古木叢篁中,饒有林嵐佳趣。
凝暉堂面東三間,以南室「三友軒」稱著。1747年,乾隆帝以舊藏有曹知白十八公圖、元人君子林圖、元人梅花合卷庋軒中。歲寒三友深為乾隆帝所喜愛,遂以「三友軒」顏額,並御制三友軒長詩,書以巨幅懸於軒內。
除藏三友珍品外,另在三友軒窗外種植松竹梅更是內外相呼應。堂中有聯道:
十二靈文轉寶炬;
三千凈土蔭慈雲。
讀之聯句,如入佛門之地,可知此地曾為供佛之處。
妙蓮華室,有聯道:
青蓮法界本清凈,白毫相光常滿圓;
轉諦在語言而外,悟機得真實之中。
碧琳館為一座依山而建的小巧玲瓏的建築,館前疊石種植竹、檜,大有「咫尺間,縹緲蓬壺趣」的意境。
延春閣平面呈方形,面各五間,周圍廊,二層出平座,四面各三間。《國朝宮史》記載有:
閣內南面匾曰、聯曰;東室門上匾、西室門上匾、東次室聯、東西室內匾、右室聯、西面匾、左室匾、右室匾;二層樓上匾、最上樓匾。
從記載來看,延春閣雖然外觀二層,內實為三層,為明二暗三有夾層的樓閣式做法,其中底層間隔較多,寧壽宮花園的符望閣仿延春閣所建,因其底層分布復雜多變,真真假假變幻其中,身臨其境難辨東西南北,因有迷樓之稱,由此延春閣布局之復雜可想而知。
建福宮花園平面圖
⑵ 北京市故宮建寧宮花園的百科,快全
念了,想了,等了
⑶ 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葉卡捷琳娜宮花園里看到的花。請教其花名。敬請大家指點。
杜鵑花,網路可查
⑷ 怎麼算 花園宮旺弱
長生
花園長生四男兒,配上旺胎五英奇,
男女聰明佳歡喜,男婚女嫁兩相宜。
沐浴
花園沐浴在命宮,花開花謝重又重,
殘花落葉春歸去,只存二三繼香燈。
冠帶
花園冠帶貴子藏,帶有龍袍鳳冠昂,
男榮女貴開財庫,金技玉葉配銀欉。
臨官
花園臨官建祿宮,詩禮傳家書香稱,
園內羅猴採花蕊,入胎存三算是興。
帝旺
一樹錦綉棲五鳳,園庭茂盛鸞和鳴,
五男兒女正常格,貴子登科樂心胸。
衰宮
花園衰宮子凋零,梧桐落葉秋風生,
園內天狗來破壞,因此兒子少長成。
病宮
花園病宮本一兒,早生貴子在青年,
此乃麒麟宜謹育,切莫失德遭別離。
死宮
花園死宮松竹梅,歲寒三友耐雪花,
配得夫婿八字貴,自然兒女龍鳳飛。
墓宮
花園墓宮是殀亡,園內涼亭本安全,
花正開時風雨到,猶宜作福可無防
⑸ 北京建福宮花園有什麼獨特之處
建福宮花園,始建於1740年,面積400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2800多平方米。建福宮花園院落層次分明,建築以延春閣為中心,四周有敬勝齋、吉雲樓等十幾處古建。
作為皇帝休閑放鬆的場所,建福宮花園與故宮整個的結構不同,集宮、殿、樓、閣、齋、堂、亭、軒於一體,是紫禁城內空間變化最豐富的院落。
由於乾隆皇帝的鍾愛,1771年修建的寧壽宮花園就是以建福宮花園為藍圖。
太子居住的神秘花園
在紫禁城的後半部分,位於中軸線的北端,有三座花園,居中者在乾清宮後面的,叫做御花園。位於中軸線東北部的有寧壽花園,又稱乾隆花園。位於中軸線西北部的即是建福宮花園。
早在明代建造皇宮時期,這里就是一處神秘的宮殿,是西六宮之一,稱西五所,是專門供皇太子居住的場所。"皇太子",也就是"王儲"和"准君王",這種金貴人物歷代都受特殊保護,除了他的父母和師爺外,一般文武官員不許接近。
就是應皇帝之召,進宮到金鑾殿或乾清宮面見君王的大臣或皇帝本家的親王,也是不許隨便進入的。因此,即便是在宮中侍候皇上多年的大臣,對於這處宮殿內部的奧秘,也不甚知曉。
紫禁城號稱三宮六院,有許多地方是供神的地方。歷代皇帝都宣揚"君權神授",認為天地萬物是由神"創造的",皇上和皇子皇孫,都是上天的子孫,是要受神保護的。進入這處有神仙塑像和終日焚香燃燭的宮殿,去看那些栩栩如生的喜怒無常的神仙,既讓人敬畏又使人肅然起敬。
建福宮花園建於1740年,其東為重華宮,南為建福宮,西面和北面是高高的宮牆。乾隆少年時代就是以皇太子的身份在這里度過的,在他繼皇位後,將這里改建為建福宮花園,作為他休息和游樂的場所。
建福宮花園是參照江南園林設計的宮中之園,佔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園中建築形式各不相同,亭台樓閣游廊曲折,高低錯落,配置山石樹木,景色秀麗典雅,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
乾隆皇帝和皇後、皇太後經常來此休息賞景。除近侍大臣外,通常的文武大臣都是不許進入的。乾隆喜歡寫詩,有文獻記載,在他的詩集中,至少有10多首是寫建福宮花園的。花園里宮殿的匾額和楹聯中,也有許多是乾隆皇帝親自題寫的。
乾隆皇帝特別喜歡"五福"這個字眼,有一副楹聯是這樣寫的:交泰三陽肇羲象;
斂時五福協箕疇。
大意是說三陽開泰和五福臨門,乃是皇家的吉祥用語,也是民間常用的對聯。
乾隆皇帝還寫過一首《御制建福宮賦》,說建福花園之建築是利用舊時宮殿改建的,儉而不陋,宮牆不擴幽而靜怡。
他說他不贊成漢制之奢,峻宇雕牆,酒池肉林,應當居安思危,進賢納諫,斂時五福,不要貪圖安逸,此乃"建福"之本意。乾隆御制詩雲:"
臘雪猶然鴛鴦瓦,東風全不發綾花。
願將建福宮中福,賜予寰區萬姓家。
乾隆喜好寫詩,亦好安靜。建福宮花園有靜怡軒。詩雲:意靜則身怡,文軒並得之。
一時茲避暑,兩歲未言詩。
紗牖風輕送,石階旭漸移。
當年結構意,孤矣不堪思。
⑹ 西班牙的阿爾罕布拉宮花園與阿爾罕布拉宮是一回事嗎
阿爾罕布拉宮由皇宮、夏宮、城堡和花園組成,是一體的。
⑺ 女主是御花園宮女重生,男主雍正,的小說叫什麼名字
書蟲在清朝的米蟲生活
⑻ 男女花園宮列表從正月到十二月對長生沐浴~養宮,怎麼用
首先你要觀察它排的時間 比如睡覺後 吃飯後等等 然後到那個時間你看它到處聞 你就... 或者現在網上有買那種排便的誘導液 !洗澡還是用寵物專用的洗!比較安全!!!!...
⑼ 慈寧宮花園的由來是什麼
乾隆帝不僅為母親修建了壽康宮,還為母親在紫禁城內改建了一座花園,名為慈寧宮花園。內
此花園容位於故宮內廷外西路慈寧宮的西南,始建於明代,本來是明清太皇太後、皇太後及太妃嬪們遊憩、禮佛之處。花園中原有臨溪觀、咸若亭等建築,1583年改名為「臨溪亭」、「咸若館」。
1769年進行大規模改建,此後雖「頗有更動」,但花園總的規模和布局始終沒有大的變化。故宮內現存的慈寧宮花園南北長約130米,東西寬50米,總佔地面積6800平方米。園中僅有建築11座,佔地不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集中於花園北部,南部則地勢平坦開闊,蒔花種樹,疊石壘池,意在使太後、太妃嬪們不費跋涉之勞便可欣賞到山林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