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街五號
『壹』 閱讀《喬廠長上任記》《花園街五號》,談一下英雄與群眾,到底誰是歷史的推動者
《喬廠長上任記》是蔣子龍創作的短篇小說,1979年發表於《人民文學》第7期。
小說講述版了經歷了十年動亂後,權某重型電機廠生產停頓,人心混亂,老幹部喬光朴主動請纓收拾爛攤子,喬廠長上任後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扭轉了生產的被動局面。小說塑造了改革家喬光朴堅毅的英雄形象,應和了變革時代的人們渴望雷厲風行的「英雄」的社會心理,成為改革文學的開山之作。曾獲得1979年度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貳』 在《喬廠長上任記》《花園街五號》中,群眾,為什麼是歷史的推動者
《花園街五號》是現代作家李國文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1983年發表於《十月》。
《花園街五內號》以臨江市五十年容的發展歷史為背景,通過花園街五號這幢俄式別墅主人的更替,真實地描寫了圍繞當前經濟改革中選擇接班人問題所展開的矛盾斗爭,塑造了幾個具有時代特徵和獨特個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主題。小說突破了一般作品固於某個具體改革方案之爭的表面化描寫,緊緊抓住選擇接班人這一改革中的核心問題,並將其置於半個世紀的廣闊歷史背景中,把現實與歷史交融起來進行描寫,深刻揭示了這場改革的歷史必然性
『叄』 花園街五號的中國小說
作者:李國文
出 版 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31968
版次:1
頁數:418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這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見證了上個世紀生存和發展的歷史;見證了在這座房子里所發生的一切傳奇故事;見證了政治權力、經濟財富、名聲雅望的興衰成敗;見證了幾代人的榮與辱,叩開一幢建築物的大門,也就是打開一部沉重的歷史。
花園街五號,這幢俄羅斯風格的建築物,是這座城市的數一數二住宅,在不同年代中,先後居住過的這座城市的數一數二家家庭,賦予這座白樺林中的豪宅一種神秘色彩。
由於住戶不同一般的身份,非同小可的能量,他們跌宕起伏的命題,悲喜哀樂的人生,也影響著這座城市的興衰隆替的沿革,滄桑遭際的變化。因此,這座房子的歷史,也是這座城市生存發展的見證。
在上個世紀里,這座房子里發生的一切傳奇故事,都與這或有政治權力,或有經濟財富,或有名聲雅望,或有社會背景的幾家人,在這里相撞擊,相較量,相沖突,乃至相廝殺有關。他們或代表著一個時代,或代表著一個階層,敗者的不能心甘,勝者的不能心安,得者的凱覦更多,失者的夢想翻天,陰霾晦暗,惡風腥雨,便是翻過去的那一頁的全部。 雖然,有的人充滿著慾望,甚至邪惡,但同時,有的人也會洋溢著感性,蘊蓄著善良,就在這同一層頂下的一代一代,既有刀光劍影,鐵血交鋒的仇父孽子,也有情恨結緣,恩仇糾纏的痴男怨女。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似水年華,如夢歲月,那詩般的畫面,令人懷念。紅與黑的愛,淚與火的情,苦澀和甜蜜的記憶,柔美麗剛勁的融合,那音畫般的旋律,使人沉醉。
如今,在改革潮流下,在時代風雲中,陽光燦爛下的這幢建築物,自然也生生不息地重寫新的歷史。 花園街五號是一座俄羅斯風格的花園洋房,座落在臨江市中心晨光公園附近一片樹林里。從它建成到現在已經過去50多年,換了四個朝代、五位主人。在這里居住過的都是臨江市最有權勢、能夠決定臨江命運的人物。
第一位主人是建造這座洋房的白俄貴族康德拉季耶夫,僑民協會主席;第二位主人是大土匪出身、偽滿時期臨江駐屯軍司令兼警察局長劉大巴掌;第三位主人是解放後共產黨第一任市委書記呂況;第四位主人是「文革」中造反起家的市革命委員會主任。
現在,市委第一書記、代市長韓潮和他老伴——市文聯副主席吳緯、還有他們的兒媳——《臨江日報》記者呂莎住在這里。實際上韓潮並不喜歡這座洋房,50年前他是個小泥瓦匠,參加了這座洋房的建造,後來從事革命工作也在臨江一帶,對洋房的歷史非常了解,知道以前的四戶人家重復著類似的不幸結局:後一戶總是把前一戶幹掉才搬進去;每一戶的上下兩代人總是悖謬、沖突、決裂,有的甚至砍掉老子的頭。
韓潮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任命的,現在即將離休,選擇接班人的問題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但兩個候選人都不能使他完全滿意。一個是現任市委常委、第一副市長的丁曉,此人辦事穩重,但太圓滑,沒有什麼大作為。另一個是朝氣蓬勃、敢想敢乾的劉釗。此人是劉大巴掌的兒子,上中學的時候受韓潮引導參加革命,為營救革命戰士他和韓潮一起在花園街五號的樓頂上槍殺了他的父親。解放後他當過呂況的秘書,「反右」和「文革」中受迫害,後來是韓潮積極活動為他平了反,讓他回臨江工作。回臨江後他沒有職務,但他不在乎,只想在改革的時代干點實事。丁曉視他為政治對手,有意讓他去收拾虧損嚴重的老大難企業臨江拖拉機廠。沒想到劉釗3年就扭虧為盈,使拖拉機廠成為全省上交利潤和創匯率最高的企業。他的方法就是充分相信工人,敢獎敢罰。於是丁曉又讓他去抓破土動工兩年還沒完工、焦頭爛額的沿江新村工程,等著看他的笑話,但他大膽實行承包制,不到一年就建成了沿江新村。
韓潮很贊賞劉釗的工作能力,但看不慣劉釗那種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的神氣和猛打猛沖的工作方法。而他的兒媳呂莎卻堅決支持劉釗,寫文章為劉釗叫好。呂莎是前市委書記呂況的女兒,讀大學時就愛上了爸爸的秘書、比她大10多歲的劉釗,但爸爸硬逼她和韓潮的兒子、平庸的韓大寶結了婚。「文革」中韓大寶改名韓學青,造了韓潮的反,「文革」結束後還留戀那個年代,患了精神分裂症,長期住在醫院里,使呂莎成了守活寡的人。
呂莎心裡仍愛著劉釗,想和已不可能治癒的大寶離婚,但又不願傷了待她如親生父母的韓潮和吳緯的心。韓潮夫婦既害怕孤獨,又幻想有一天兒子會病癒,也不讓呂莎離去。這個星期天,韓潮被劉釗請去看沿江新村的房子,回到家發現一個長相酷似康德拉季耶夫的外國人進了花園街五號,很生氣。
原來劉釗知道他不願與外國人打交道,有意以視察沿江新村的名義將他引出家門,讓外國人來看花園街五號。那個外國人是康德拉季耶夫的孫子,名叫奧立維,童年時代在花園街五號生活過,現在是義大利的大商人。劉釗想讓他給臨江礦泉水廠投資,使臨江礦泉水打入世界市場,所以請他看他童年生活過的地方,喚起他對臨江的好感。晚上劉釗和奧立維舉行會談,精通英文的呂莎去當翻譯。
而此時,丁曉卻在為擠掉劉釗這個和他競爭市委書記位置的對手不擇手段四處活動。他指使人寫誣陷信,說若干年前劉釗和呂莎發生過不正當關系,又讓劉釗原來的妻子、在劉釗受迫害時離開劉釗嫁給省委書記的歌唱演員羅縵親自來臨江當說客,給劉釗施加壓力,讓他放棄競爭。劉釗要求去抓丁曉一手操縱的市第一建築公司,解決臨江大廈建建停停的問題,並且當著25個市委常委和省委一位副部長的面和丁曉爭吵,揭露丁曉挪用臨江大廈的經費建高級幹部住宅。
正巧這天省委那位副部長是來搞民意測驗的,他請25個常委無記名投票,看誰適合當市委書記。韓潮見劉釗這樣沒有「領導風度」,又生氣又失望。他以為劉釗已經沒有希望,對丁曉也不滿意,便投了棄權票。
但他贊成劉釗對待臨江大廈的急迫態度,一個人悄悄來到大廈工地,看穿了丁曉的騙局。丁曉為了自己高升加緊活動,不惜犧牲人民利益。他先是讓容易造成污染的醬油廠改建到劉釗准備搞礦泉水廠的溫泉鎮,又阻撓奧立維去溫泉鎮考察,還把一位老教授捐贈給市博物館的一幅鄭板橋的畫送給省長許傑,拉關系。
韓潮去省城開會,省委書記高峰對他公開了那次市委常委投票結果:棄權一票,選其他人四票,丁曉九票,劉釗十一票。這個出乎預料的結果使韓潮看到了共產黨員的良心。高峰批評他失去了求賢若渴的精神,變得優柔寡斷、是非不明,並決定把劉釗推向重要領導崗位。
不久,韓潮讓呂莎回到劉釗身邊,陪劉釗去省里接受任命,並決定另找房子搬出去,把花園街五號改成臨江市少年宮。因為劉釗早就嚷著要給臨江市的兒童們建少年宮了。 李國文(1930—),原籍江蘇省鹽城縣,1930年8月24日生於上海;1947年入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攻讀理論編劇專業,1949年投奔革命到北京,進華北革命大學學習;1950年至1953年間先後任天津鐵路文工團和入朝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文工團創作組長;1954年到中國鐵路總工會宣傳部任文藝編輯;1957年7月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反對官僚主義的短篇小說《改選》,引起一定反響;但不久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鐵路工地參加勞動,此後長期擱筆。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後重新提筆寫作,發表了《車到分水嶺》、《空谷幽蘭》等有影響的短篇小說;1978年調到中國鐵路文工團任創作員。發表在1980年3月號《人民文學》上的《月蝕》,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冬天裡的春天》於1982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出版短篇小說集《第一杯苦酒》;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危樓紀事》獲1984 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6年調到中國作家協會,擔任《小說選刊》主編,至1989年底該刊停刊;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專業作家。
『肆』 花園街五號怎麼樣
原來是悲催男和小蘿莉在政治革命大潮沖擊下苦逼了20多年最後終於在卧鋪上牽手的純愛故事,歐耶~~
『伍』 長影著名導演姜樹森去世了
長影著名導演姜樹森去世了。
8月4日下午,長影著名導演姜樹森在長春家中去世,享年90歲。她是上世紀我國頗具代表性的女性導演之一,曾於1961年擔任長影經典影片《劉三姐》的副導演,在1971年與武兆堤、馬爾路聯合執導了電影《沙家浜》,從此開始獨立執導影片。
姜樹森導演的作品題材廣泛,類型各異。其中,反映改革開放初期社會面貌的《殘雪》《花園街五號》《赤橙黃綠青藍紫》《女人的力量》等一系列現實題材影片,上映後均引發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5)花園街五號擴展閱讀
姜樹森導演作品的藝術特色:
姜樹森的作品不算多,但卻是獲獎比例比較高的。這不僅反映了導演的功力,更反映出了她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應有的政治敏感度,以及為國家、為民眾著想的大義胸襟與情懷。
在電影《花園街五號》里,姜樹森沒有單純追求藝術技巧,而是從影片的題材出發,質朴地表現出作品應有的思想內涵。在電影的表現手法上,姜樹森充分利用了時空形態的喻義和對比,將歷史和現實富有層次地展開。
作為一名女性導演,姜樹森在以女性題材為主的影片導演上,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潛能。在電影《女人的力量》中,姜樹森將女主人公黎莎置身於普通人的地位並加以全方位的展現,以顯示人物的生活實感,從而擯棄了理想主義的刻畫,體現了清新、朴實、簡潔、明快的藝術基調,重在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陸』 長影著名導演姜樹森什麼時候去世的
據長影集團消息,8月4日下午,長影著名女性導演姜樹森在長春家中去世,享年90歲。南京藝術學院口述歷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余泳向記者證實了這個消息。
姜樹森是上世紀國內頗具代表性的女性導演之一,曾擔任經典影片《劉三姐》的副導演。姜樹森把自己全部的愛都奉獻給了中國電影事業,正如她所說的「我拍電影時,滿腦子都是分鏡頭和機位,沒別的了」。
(6)花園街五號擴展閱讀
姜樹森簡介
1930年,姜樹森生於黑龍江省肇東,1947年在部隊文工團擔任演員兼編導,1958年後陸續在《劉三姐》、《朝陽溝》、《三關排宴》、《青松嶺》、《路考》等長影影片中擔任副導演;上世紀70年代末,姜樹森開始獨立執導影片,代表作包括故事片《殘雪》、《赤橙黃綠青藍紫》、《花園街五號》、《女人的力量》、《嗨!姐們兒》、譯製片《賣花姑娘》、《勇敢的米哈依》等30餘部作品。
其中,《殘雪》榮獲1980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花園街五號》榮獲1984年文化部優秀影片二等獎,被譽為反映改革的生動教科書;《女人的力量》榮獲1985年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
「改革」和「女性」兩個關鍵詞貫穿了姜樹森的導演生涯。她的作品題材廣泛,類型各異,具有宏大的思想意識,時代氣息濃重,電影語言朴實無華,注重挖掘生活的真實本質,同時也不乏女性溫情和純真的光芒,上映後均引發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柒』 花園街五號的電影評價
影片根據李國文同名小說改編,借用一棟房屋裡幾代人的興衰變革、復雜矛盾和圍繞其所代表的社會地位對不同人造成的影響,反映了改革的重大意義,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
影片注意挖掘深刻、尖銳的社會矛盾與思想沖突,並且不迴避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的丑惡現象與矛盾,通過對它的揭示反映出不同人的思想境界和價值觀念,引發人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該片獲文化部1984年優秀故事片二等獎。
『捌』 大連 花園街五號在什麼地方
大連沒有花園街,有商城花園小區,在甘井子區聯合路和松江路交叉口東北,19路、621路到金三角站下車路北就是。
『玖』 讀《喬廠長上任記》《花園街五號》(梗概),談一下英雄與群眾,到底誰是歷史的推動者
《喬廠長上任記》是蔣子龍創作的短篇小說,1979年發表於《人民文學》第7期。小說講述了經歷了十年動亂後,某重型電機廠生產停頓,人心混亂,老幹部喬光朴主動請纓收拾爛攤子,喬廠長上任後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扭轉了生產的被動局面。小說塑造了改革家喬光朴堅毅的英雄形象,應和了變革時代的人們渴望
『拾』 哈市花園街五號坐公交路線,到哪下車
你做公交車直接坐到花園街站下,比如你在哈站就可以選擇89路。
公交線路:89路,全程約3.3公里
1、從哈爾濱火車站步行約440米,到達哈站
2、乘坐89路,經過4站, 到達遼陽街站
3、步行約60米,到達花園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