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桃花源記讀後感

桃花源記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1-27 06:02:24

⑴ 《桃花源記》讀後感(400字)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彷彿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
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里,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丑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幹凈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⑵ 桃花源記讀後感200字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內容並不知曉。只是對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嚮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託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餘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偽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不願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後來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朴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無限的嚮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通過形象地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後,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⑶ 《桃花源記》讀後感(400字)

有一位千古文人叫做陶淵明。有一位武陵人,捕魚為業。有一個地方叫做桃花源,有一個心願叫做留下來。

你是否還有時間,可以再一次不厭其煩地容我講述一遍《桃花源記》的故事?漁人來到這亦真亦假的世界,來到這如夢如幻的地方,「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中做,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在這里,他過上了一種在那戰亂紛飛的境地,永遠無法奢望的理想生活。桃花隨風凌舞,一片片的花瓣輕點舞步,沾濕了他的肩頭,也沾濕了他的心房,只不過,他卻沒有發現。

只待離開,才開始醒悟。源中老人苦苦相勸,「不足為外人道也」他卻始終忍不住和其他人說,人們只當他發夢。在賦稅繁多,顛沛流離的日子裡,人們早已失去了夢想,那樣美好的一個詞彙,只有被無情的點點啄碎。

南陽的一位高尚士人也隨他苦苦找尋,最終卻抱憾而終,死前的疑問,對他們兩人而言,何其痛苦,何其悲傷?

既來之,則安之,不要再走了。與其離開後無盡的悔恨,果斷的選擇留下來,在如此純美的地方,可以擁有一畝田地,一處宅院,捕魚為生。

有些際遇,其實一生真的只有一次。

⑷ 桃花源記讀後感

《桃花源記》:彷彿若有光
《桃花源記》,我初中時讀過,沒什麼印象。初中時讀過的大都沒什麼印象,魯迅也沒什麼印象。魯迅的「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篇後來我頗喜歡,「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彷彿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然而現在卻非常之藍……」我喜歡魯迅的深沉冷硬,以及這讀來頓感深沉幽遠的漢語之美。但那時對此也沒什麼印象,估計會覺得它陰郁,似乎那個時代的作家都下筆陰郁。
同樣,《桃花源記》再次讀到並且喜歡也是在多年之後,工作之後。它收錄在一本叫作《魏晉南北朝散文》的書里,其中還有庚信的《枯樹賦》、鮑照的《蕪城賦》(讀到了鮑照的《擬行路難》,我才知道君不見什麼什麼這一句式並非李白首創),等等,都寫得好,但我認為《桃花源記》更好,更合我胃口,當時不無驚艷之感,這與初中時倒背如流過應也不無關系。《桃花源記》,我是當作小說讀的(讀而不是看),它就是小說。它的和諧規整,已臻完美。如果說「晉太元中」是頭,是擲石子入水,「南陽劉子驥………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是必不可少的足,是餘波,而「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是這個小說的眼睛,是反映了天空景象的盪漾開來的波光。「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耐人尋味。《枯樹賦》中有一句「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可以說是「驚人之語」。驚人之語固然驚人,畢竟只是人對事物的觀念,是詮釋,是加諸於其上。而「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則已是事物本身了,它體現了人的注視,人注視著這流轉的人世——這人世中的人、事和物,人使這一切顯現為「典範」(所謂形式),而這便是我所追求的寫作直接的、具體而微的目標。當時我大概就是這么想的,現在則是更清楚了。
另外,我還想說的是,《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是魔幻的,也是人間的。

⑸ 《桃花源記》讀後感100字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無限的嚮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通過形象地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後,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⑹ 桃花源記讀後感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彷彿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

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里,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丑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

⑺ 作文《閱讀桃花源記有感》300字∼400字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彷彿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

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里,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丑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幹凈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⑻ 《桃花源記》讀後感悟。

這篇文章具有傳奇色彩。首先是漁人入桃花源的經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而他不返回而一直走下去。還有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株雜樹,漁人進入裡面後發現了一個美麗的地方桃花源的人看見他十分驚訝。經過一番詢問漁人才知道這里是一些在秦國時為了逃避戰亂而隱居在這里。漁人在桃花源的人們熱情招待後離開時桃花源的人請他保守這個秘密。漁人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在回去的路上漁人在每一個地方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他卻違背諾言把這事告訴太守。可是當他們去尋找桃花源的時候卻迷路了。南郡城的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知道這件事後便去尋找桃花源。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找到,不久便病死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尋找桃花源。

陶淵明在寫這篇文章時已經辭官隱居農村十餘年。他和劉子驥一樣嚮往著那種與世無爭、和諧和美麗的生活。桃花源同時也是作者心中所想的生活。可是陶淵明面對黑暗的社會,他只能選擇隱居耕作,不問世事,最後在貧病中死亡。他不就是在逃避嗎?雖然一個人的能力有限,無法改變事實,但畢竟要努力。魯迅曾經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著死亡。」陶淵明不就是在沉默中死亡了嗎?

當我看完這篇文章後,我明白了我們不能夠在逃避了,我們要勇敢地面對眼前的任何困難努力的去克服身邊的各種困難。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