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的桃花
『壹』 贊美桃花源的詩句
《桃花源詩》
——晉·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武陵桃源送人》
——唐·包融
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
先時見者為誰耶?源水今流桃復花。
《桃源》
——唐·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驅雞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煙溪口,萬古潺湲二水斜。
《桃源》
——唐·李白
露暗煙濃草色新,一翻流水滿溪春。
可憐漁父重來訪,只見桃花不見人。
《桃源行》
——唐·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山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山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同吉中孚夢桃源》
——唐·盧綸
春雨夜不散,夢中山亦陰。雲中碧潭水,路暗紅花林。花水自深淺,無人知古今。夜靜春夢長,夢逐仙山客。園林滿芝術,雞犬傍籬柵。幾處花下人,看予笑頭白。
《桃源行》
——宋·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朝中措·桃源圖》
——元·善住
桃源傳自武陵翁。遙隔白雲中。漫說人間無路,豈知一棹能通。紅英夾岸,霞蒸遠近,爛漫東風。將謂神仙別境,雞鳴犬呔還同。
《題桃源》
——唐·李宏皋
山翠參差水渺茫,秦人昔在楚封疆。當時避世乾坤窄,此地安家日月長。草色幾經壇杏老。岩花猶帶澗桃香。他年倘遂平生志,來著霞衣侍玉皇。
《桃源行》
——唐·劉禹錫
漁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綸擲餌信流去,誤入桃源行數里。清源尋盡花綿綿,踏花覓徑至洞前。洞門蒼黑煙霧生,暗行數步逢虛明。俗人毛骨驚仙子,爭來致詞何至此。須臾皆破冰雪顏,笑言委曲問人間。因嗟隱身來種玉,不知人世如風燭。筵羞石髓勸客餐,燈爇松脂留客宿。雞聲犬聲遙相聞,曉色蔥籠開五雲。漁人振衣起出戶,滿庭無路花紛紛。翻然恐失鄉縣處,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滿溪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尋無蹤,至今流水山重重。
《桃源詞二首》
——施肩吾
夭夭花里千家住,總為當時隱暴秦。歸去不論無舊識,子孫今亦是他人。
秦世老翁歸漢世,還同白鶴返遼城。縱令記得山川路,莫問當時州縣名。
《桃源》
——唐·李群玉
我到瞿真上升處,山川四望使人愁。紫雪白鶴去不返,唯有桃花溪水流。
《尋桃源》
——唐·張喬
武林春草齊,花影隔澄溪。路遠無人去,山空有鳥啼。水垂青靄斷,松偃綠蘿低。世上迷途客,經茲盡不迷。
《桃源》
——唐·章碣
絕壁相欹是洞門,昔人從此入仙源。數株花下逢珠翠,半曲歌中老子孫。別後自疑園吏夢,歸來誰信釣翁言。山前空有無情水,猶繞當時碧樹村。
《桃源篇》
——唐·權德輿
小年嘗讀桃源記,忽睹良工施繪事。岩徑初欣繚繞通,溪風轉覺芬芳異。一路鮮雲雜彩霞,漁舟遠遠逐桃花。漸入空濛迷鳥道,寧知掩映有人家。龐眉秀骨爭迎客,鑿井耕田人世隔。不知漢代有衣冠,猶說秦家變阡陌。石髓雲英甘且香,仙翁留飯出青囊。相逢自是松喬侶,良會應殊劉阮郎。內子閑吟倚瑤瑟,玩此沈沈銷永日。忽聞麗曲金玉聲,便使老夫思閣筆。
『貳』 世上有桃花源嗎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事是真的嗎
中國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慶酉陽、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蘇連雲港、安徽黃山、台灣基隆、河南南陽、重慶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
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麼地方?學術界尚有爭議。真正的桃花源也許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樂園。
武陵源
桃花源得名自陶潛的《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由此可見,桃花源的地理位置應位於「武陵」這個地方。那麼武陵到底在哪兒呢,《通典》卷一百八十三:「朗州今理武陵縣。春秋、戰國時皆屬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
漢高更名武陵郡,後漢、魏至晉皆因之。晉趙廞問潘京雲:『貴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義陵郡,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數為所攻,光武時移東出,共議易號。傳曰止戈為武,詩稱高平曰陵。』《武陵記》桃花源,即此地也。」
那麼上面提到的「郎州」即「武陵」又在哪兒呢?「武陵」這一地名,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漢書·地理志》記載:「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屬荊州。
(領)縣十三:索(今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漢壽縣地,故城今鼎城區韓公渡鎮城址村)、孱陵(今湖北公安縣與湖南安鄉、澧縣、津市、南縣、華容等縣地)、臨沅(今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大部和桃源縣地)、沅陵(今沅陵、瀘溪、吉首、麻陽等縣地)、鐔成(今洪江市、靖州、綏寧、會同、通道、中方等縣地。
錯入今貴州省境)、無陽(今芷江、新晃、懷化等縣地,錯入今貴州省境)、遷陵(今保靖縣地,錯入今重慶市境)、辰陽(今辰溪、麻陽、花垣、鳳凰等縣地)、酉陽(今永順、龍山、古丈等縣地,錯入今重慶市境)、義陵(今漵浦縣地)、佷山(今湖北長陽縣地)、零陽(今慈利、石門、臨澧、澧縣等縣地)、充(今永定區、桑植縣地)」 。
武陵郡又稱「義陵郡」。其來歷據晉人常林《義陵記》雲:「項羽弒義帝於郴,武陵人縞素哭於招屈亭,高帝聞而義之,故曰義陵。」郡治義陵縣(一說治索縣)。建置時間,據《後漢書·郡國志》武陵郡下原註:「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水經注·沅水》記為「漢高祖二年(前205年)]
文學參考
由此可見,陶潛所說的桃花源應該位於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內,並且在歷代寫「武陵」的詩文中,如唐孟浩然的《武陵泛舟》、王昌齡《武陵龍興觀黃道士房問易因為題》、《武陵開元寺黃煉師院》、司空圖《武陵路》。
曹唐《武陵洞》、五代王建《武陵春日》、宋梅堯臣《武陵行》、張斛《武陵春曉》、唐庚《武陵道中》、胡浚《武陵竹枝詞》(六首)等詩,基本上是寫桃花源,標題卻寫的「武陵」,往往把「武陵」當作桃花源的代名詞。
常德市內現有4A級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桃花源風景區,景區內風景秀麗,歷史遺跡眾多,酷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所以我們認定湖南常德內的桃花源是最接近陶潛文中所描繪的仙境。
然而為了考證更加嚴謹,我們在此也不下定論,只是認為湖南常德桃花源更接近陶潛所描寫的桃花源。
(2)桃花源的桃花擴展閱讀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桃花源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桃花源
『叄』 關於桃花源的對聯
1、為聞廬岳多真隱;別有天地非人間。——勞鳴勛題桃花源內
2、桃花流水窅然去;嬴顛劉蹶了容不聞。——吳恭亨題湖南桃源縣桃花源
3、語彼武陵人,多事何須尋洞口;笑儂荊楚客,痴情只為愛桃花。——白雉山題湖南桃花源
4、秦可避歟,車同軌,書同文,神州萬里皆王土;今何世耶,魏也好,晉也罷,國史千秋頌盛朝。
——羊春秋題桃花源
5、客來亞非歐,留連流水桃花,何處可尋彭澤令;世非秦魏晉,幸福垂髫黃發,爾今不異武陵人。
——王尹宙題桃花源
6、說什麼仙,看千年石洞開時,城郭人民,還是耕田鑿井;
閱成今古,聽半夜金雞叫醒,興亡秦漢,都歸浪水落花。
——吳恭亨題桃花源桃源洞
7、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甘澍題桃花源牌桃花山坊
『肆』 酉陽桃花源開桃花了嗎
你說的這個情況,這個時候應該是還沒有開刀。
桃花源景區位於酉陽縣城,無論駕車前往還是乘坐長途汽車,都比較方便。有人說:世界上只有2個桃花源,一個在你心中,另一個在重慶酉陽。雖然是一個人造景區,但充分利用了周邊的山水自然條件,來到這里彷彿真的置身於600多年前晉代詩人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確實值得一看。 在桃花源景區中,提供漢服租賃服務,並不是換個衣服收費照相那種,而是你真的可以換上漢服在景區內游覽,直到你離開景區的時候退還服裝即可,可以說是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體驗一把穿越的感覺,確實挺有趣的。 門票:桃花源景區分為半程游和全程游。半程游的路線主要是桃花源的主景區,門票96元/人;全程有除了主景區外,還有一個太古洞景區,大約就是溶洞之類的,全票128元/人。 交通:從龔灘古鎮前往桃花源大約75公里,全程省道,行車約2小時;從重慶市區前往桃花源大約360公里,大部分是高速公里,行車約4小時45分。 美食:酉陽的美食別具一格,屬於土家族的特有風格,融合了川菜的麻辣鮮香和貴州菜的酸辣口味,特色菜有:麻辣豆花、豆花牛肉鍋、雙椒脆腸、米豆腐等。
『伍』 桃花源的由來
桃花源,出自陶淵明詩《桃花源詩》。
詩的序桃花源記記述一個世俗的漁人偶然進入與世隔絕之地的奇遇記。本文幻想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時人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大部分學者認為,桃花源記是陶潛對當時的社會不滿,希望追求一個平靜和諧的社會而寫的。
『陸』 陶淵明寫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
陶潛所說的桃花源位於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內,並且在歷代寫「武陵」的詩文中。往往把「武陵」當作桃花源的代名詞。
在陶淵明所處的時代,生活在武陵地區的湘西苗族正處於父系氏族初期的社會階段,這里生產力低下,剩餘產品極少,貧富不懸殊,無徭役,無關稅,百姓生活安寧,相處和平,與《桃花源記》中人們的生活狀態十分相似。
武陵地區的苗族人民崇拜桃樹,並有殺雞待客的習俗,也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吻合。中國其它叫做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慶酉陽、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蘇連雲港、安徽黃山、台灣基隆、河南南陽、重慶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
(6)桃花源的桃花擴展閱讀
桃花源出處
桃花源,出自陶淵明詩《桃花源詩》。詩的序桃花源記記述一個世俗的漁人偶然進入與世隔絕之地的奇遇記。
本文幻想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時人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
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大部分學者認為,桃花源記是陶潛對當時的社會不滿,希望追求一個平靜和諧的社會而寫的。
『柒』 《桃花源記》中「桃花源」和「桃花林」有何區別
「桃花源」和「桃花林」在文中僅有一個區別,即范圍大小不同。
《桃花源記》中「桃花源」指整個隱居之地,包括靠近隱居之地的「桃花林」,「林盡水源」處的山洞以及從洞口進入後的桃花源人生活的村莊等等,但「桃花林」僅指隱居之地外的桃林。
《桃花源記》為東晉陶淵明所作,借武陵漁人行蹤,描述了一處安寧和樂的世外桃源生活,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7)桃花源的桃花擴展閱讀
理解《桃花源記》中的歷史現狀
《桃花源記》並不是 「塑造一個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記述了一個社會現實:晉末,大量人口苦於賦稅徭役,成團躲起來,在地下社會里生活。
晉宋時,皇帝從貴族那裡得不到錢糧人力,所以對佃民徵求的徭稅都非常重。史載,當時貧者不復堪命,很多逃亡入「蠻」,成了山民。在這種背景下,文章主角漁夫從武陵的某個小漁村出發了。漁人捕魚,通常往水闊魚多的地方去。
而《桃花源記》中武陵漁夫之所以要駕船「緣溪行」,順著小河溝逆流而上,往上游的深山老林里去,是在溪水裡發現了異常——當時的朝廷,對於逃戶聚落是懸賞誅求的,漁夫到上游去冒險,當然有目的。
接下來村民輪流請他到自己家裡招待,可以推測,就在同時,桃花源里的頭領們一定在討論:這個鬼頭鬼腦的傢伙是否為官府派來的探子,有沒有必要幹掉他。過了幾天,沒什麼動靜,大家怕漁夫的家屬把他失蹤的事告官,於是才把他放還了,但臨走時還是向他申明:「不足為外人道也!」
這個漁夫一脫離險境,馬上原形畢露:「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此處全用短句,以強調漁夫行動的迅速、堅決。太守非常重視此事,「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馬上就派人出發了。
可是一回去漁夫就發現:自己的記號已經被破壞了,去的路被隔絕——一定是漁夫從洞口出來,背後就有人跟著他,見到記號就給破壞掉了。
最後提到的南陽劉子驥,是個名聲不錯的人,聽說這個案子,准備前往探險。可還沒找出什麼成果便生病死了,所以,「後遂無問津者」。劉先生死了,應該有更多的人站出來,完成他未竟的遺願,加倍去尋找這塊世外桃源才對啊,可從那往後卻沒有提出去找桃花源的人了。
原來,劉子驥是有身份的人,他的探險隊不像漁夫那樣單槍匹馬,因此他找到桃花源,那裡邊的人恐怕就在劫難逃了。所以,很有可能,這位多事的劉先生不是善終,這里也許是作者加的一個隱語。桃花源中的人知錯一要除掉他,因為漁夫和劉子驥的背後就是官府,官府到來就意味著苛政!
『捌』 關於桃花源的詩句
《桃花源詩》
——晉·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武陵桃源送人》
——唐·包融
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
先時見者為誰耶?源水今流桃復花。
《桃源》
——唐·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驅雞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煙溪口,萬古潺湲二水斜。
《桃源》
——唐·李白
露暗煙濃草色新,一翻流水滿溪春。
可憐漁父重來訪,只見桃花不見人。
《桃源行》
——唐·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山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山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同吉中孚夢桃源》
——唐·盧綸
春雨夜不散,夢中山亦陰。雲中碧潭水,路暗紅花林。花水自深淺,無人知古今。夜靜春夢長,夢逐仙山客。園林滿芝術,雞犬傍籬柵。幾處花下人,看予笑頭白。
《桃源行》
——宋·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朝中措·桃源圖》
——元·善住
桃源傳自武陵翁。遙隔白雲中。漫說人間無路,豈知一棹能通。紅英夾岸,霞蒸遠近,爛漫東風。將謂神仙別境,雞鳴犬呔還同。
《題桃源》
——唐·李宏皋
山翠參差水渺茫,秦人昔在楚封疆。當時避世乾坤窄,此地安家日月長。草色幾經壇杏老。岩花猶帶澗桃香。他年倘遂平生志,來著霞衣侍玉皇。
『玖』 假如太守找到了桃花源,桃花源結果是怎樣的
想像一:假如太守找到了桃花源,桃花源人大禍臨頭,太守帶軍隊攻打桃花源,桃花源從此又會戰亂不斷。想像二:假如太守找到了桃花源,攻下以後,太守是這里最高長官,他又會讓桃源人交苛捐雜稅,桃源人又重新陷入痛苦生活中。想像三:假如太守找到桃花源以後,他看見桃花源如此美麗,於是把這里占為己有,桃源人被趕了出來,到處流離失所。
『拾』 有關桃花源的詩句
1、《武陵桃源送人》唐代 包融
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
先時見者為誰耶,源水今流桃復花。
譯文:
進入幽靜的武陵源後,村落中雞犬處處,是那秦時人家。
最先見到這幅美景的是誰呢?如今武陵源的水流動依舊,桃花也重開了。
2、《點絳唇·桃源》宋代 秦觀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譯文:
我酒醉後架著小船,在湖中盪漾,聽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處。現實世界的名利纏身,不能解脫,沒有辦法在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煙水茫茫,籠罩在夕陽的余輝里。兩岸的青山排列無數,晚風吹來,落花如雨,竟然不記得來時走過的路了。
3、《傷桃源薛道士》唐 劉禹錫
壇邊松在鶴巢空,白鹿閑行舊徑中。
手植紅桃千樹發,滿山無主任春風。
譯文:
花壇邊的老松尚在,仙鶴的巢卻已空空如也。白鹿在舊日里的羊腸小道中悠閑地行走。
故人(指薛道士)親手種的千萬株紅桃樹,花朵已經開滿了山坡,而它們的主人卻不在了,只能任憑春風吹拂。
4、《桃源憶故人·暮春》宋 蘇軾
華胥夢斷人何處,聽得鶯啼紅樹。幾點薔薇香雨,寂寞閑庭戶。
暖風不解留花住,片片著人無數。樓上望春歸去,芳草迷歸路。
譯文:
如同華胥一樣理想的安樂和平之夢做完了,人在何地?只聽得黃鶯啼於紅樹。薔薇露珠如香雨般滴下,寂寞地進入了閑空的庭院。
溫暖的春風不懂得留住花,卻將它一片片地吹落到人們身上。樓上人遠看著春天快要過去,滿地長長的芳草迷了人眼看不見歸路。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 秦觀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譯文:
霧迷濛,樓台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麼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