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桃花源記對比閱讀

桃花源記對比閱讀

發布時間: 2020-11-29 09:25:17

桃花源記和昨夢錄的閱讀理解

迷路

外到里

里到外

共同之處是都生活的很安逸,不用交稅什麼的,每個人都很快樂,無憂無慮。

不相信他的真實性,以後的生活怎麼樣不能確定,可是在這之前是都不可能有這么無憂無慮的生活的。剝削是一直存在著的。

Ⅱ 桃花源記比較閱讀

《桃花源記》比較閱讀補充二則(2006年·內蒙古包頭課改卷)(甲)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大道之行也》)6.在原文劃橫線的空缺處填寫原句。7.解釋文中加點的詞。交通:戶:8.甲、乙兩文都反映了古人對人類美好社會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對理想社會進行了 ,乙文則是 。9.乙文中與甲文「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相對應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答案:6.講信修睦貨惡其棄於地也 7.交錯相通 門 8.描寫 闡述 9.老有所終,幼有所長 10.描寫了桃花源優美的環境和幸福的生活。 (2006年·安徽非課改卷)【甲】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1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3分)(1)悉如外人 悉:(2)無論魏晉 無論:(3)臨溪而漁 漁:17.翻譯下面句子。(4分)(1)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2)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18.根據選段內容,在下面的空格處填入適當的成語。(4分)欲脫塵網,陶淵明志寄□□□□;□□□□,歐陽修情醉滁西琅琊。19.【甲】【乙】兩段文字都描寫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請說說它們所表現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處。(4分) 答案:16.(3分)(1)「全」或 「都」 (2)「不要說」或「更不必說」 (3)釣魚(每小題1分)17.(4分)(1)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2)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每小題2分)18.(4分)世外桃源與民同樂(各2分)19.(4分)共同之處: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風淳樸。③人與人和樂相處。(答出兩點就得滿分,意思對即可)

Ⅲ 桃花源記 五柳先生傳比較閱讀

目錄

譯文和點評
重點句子
擴展
文言常識/課後練習
注音
作者簡介
主要內容
總體概括
展開
思想感情作者資料
作者故意隱去傳主的家世、生平事跡等一般傳記要素,而著重表現他的性格志趣與精神氣質,更加突出本文主旨。語言樸素洗練,看似平淡,實則蘊涵深刻。
本文作者在文中多處言「不」證實表明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體現了陶淵明的高潔志趣,表達了陶淵明平淡自然和安貧樂道的境界,以及對自己人格的堅持。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1)人也,亦(2)不詳(3)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4)。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hào)讀書,不求甚解(5);每有會意(6),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7)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8)知其如此,或(9)置酒而招之;造(10)飲輒(zhé)盡(11),期在必醉(12)。既醉而退,曾(zēng
)不吝(lìn)情去留(13)。環堵蕭然(14),不蔽風日;短褐(hè)穿結(15),簞(dān)瓢(piáo)屢(lǚ)空(16),晏(yàn)如(17)也。常著文章自娛,頗(pō)(18)示己志。忘懷得失(19),以此自終(20)。
贊(21)曰:黔婁(22)(qián 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於貧賤,不汲(jí)汲於富貴。」(23)其言茲(zī)若人之儔(chóu)乎(24)?銜(xián)觴(shāng)賦詩(25),以樂(26)其志(27)。無懷氏(28).之民歟(yú)?葛天氏之民歟(yú)?
注釋
⒈【何許】何處,哪裡。許,處所。
2.【亦】也。
3.【不詳】不知道。 詳,詳細地知道。
4.【因以為號焉】就以此為號。因,於是,因此。以,把,用。為,作為。以為,以之為。焉,語氣助詞。
5.【不求甚解】這里指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甚,深入,過分。
6.【會意】指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會,體會,領會;今意指領會別人沒有明白的意思。
7.【嗜】喜好。
8.【親舊】親戚朋友。親,親戚。舊,這里指舊交,舊友。
9.【或】有時。
10.【造】往,到。
11.【造飲輒(zhé)盡】去喝酒就喝個盡興。輒,就。
12.【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3.【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沒有捨不得離開 (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態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吝情,捨不得。去留,意思是去,離開。
14.【環堵蕭然】簡陋的居室里空空盪盪。環堵,周圍都是土牆,形容居室簡陋。蕭然,空寂的樣子。
15.【短褐(hè)穿結】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 穿結,指衣服上有洞和補丁。
16.【簞(dān)瓢(piáo)屢空】簞和瓢時常是空的(形容貧困,難以吃飽。)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瓢,飲水用具。屢空,經常是空的。
17.【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樣子。 晏:安然 如:……的樣子。
18.【頗】"稍微"。
19.【忘懷】忘記。
20.【自終】過完自己的一生。
21.【贊】傳記結尾的評論性文字。今義稱贊、贊美。
22.【黔(qián)婁】戰國時齊國的隱士。
23.【不戚(qī)戚於貧賤,不汲(jí)汲於富貴。】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戚戚,憂慮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於,介詞,由於、因為,的意思。
24.【其言茲若人之儔(chóu)乎】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儔,輩,同類。
25.【銜(xián)觴(shāng)賦詩】一邊喝酒一邊作詩。觴,酒杯。銜,含著。
26.【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樂。
27.【志】:心志。
28.【無懷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據說在那個時代,人民生活安樂,恬淡自足,社會風氣淳厚朴實。
編輯本段
譯文和點評

譯文
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植有五棵柳樹,因此就用「五柳」作為他的別號了。五柳先生安閑沉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但不執著於對一字一句的瑣細解釋;每當讀書有所領悟的時候,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五柳先生)生性嗜好喝酒,但因為家貧就不能經常喝酒。親朋好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備酒招待他。他去喝酒,他總是一醉方休,喝醉了就離開,從來不有意留下。他的住室四壁空空盪盪,破舊得連風和太陽都無法遮擋,穿的粗布短衣打滿了補丁,飲食簡陋而且經常短缺,而他卻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寫詩作文章當娛樂,稍微抒發自己的志趣。他能夠忘掉世俗的得失,只願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贊賞他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不因為處境貧困而終日憂心忡忡,不為了追求富貴而到處奔走鑽營。」推究她所說的話,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婁那樣的人物嗎?一邊喝酒,一邊作詩,滿足自己的志趣,他也許是無懷氏時期的人吧?他也許是葛天氏時期的人吧?
點評
這篇傳的寫法很特別。正式給人立傳,總要說這個人叫什麼名字,是什麼地方人。但陶淵明筆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來歷,這就使人覺得高深莫測,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富於傳奇色彩。因為他的宅邊有五棵柳樹,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於是他也便把這作為自己的雅號。
本文贊語,用「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話來贊揚五柳先生,說「其言茲若人之儔乎」,意謂大概這兩句話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類人吧,也就是說五柳先生是黔婁一類人物。兩句話非常精煉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徵,使古今兩個人物相映生輝。下面「銜觴賦詩」幾句,用記述與抒情再補一筆,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畫面上真的活動起來。雖然貧困,並不妨礙他心境的悠閑,飲酒賦詩,自有不可多得的樂趣。這幾句也和前面「傳」的部分相呼應。贊語以「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結束,說五柳先生雖生活在後世,但他的精神卻徜徉於上古帝王無懷氏、葛天氏的淳樸時代,則其為人行事之超然絕俗也就不足為怪了。兩句話用或然語氣表示肯定,尤為妙絕,使全篇神韻飄然而遠。
編輯本段
重點句子

1.表明隱者心境的句子: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2.精神愉悅的句子:好讀書,不求甚解
3.率真放達的句子:性嗜酒、期在必醉
4.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句子: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
6.表明志趣的句子: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7.五柳先生的性格特點: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率真自然
編輯本段
擴展

1.宅邊有五柳樹
從「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其一》) 的詩句可知陶宅邊確實有柳樹。並且有5棵。
2.好讀書
陶淵明讀書是在完成耕種之後,從「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讀〈山海經〉》)可以看出。又常與友鄰討論,所以又寫道:「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雜詩·其二》),「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讀〈山海經〉》),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見。
4.簞瓢屢空
這是五柳先生以顏回自況,顏回簞瓢屢空而「不改其樂」,說明他安貧樂道。五柳先生亦當如此。陶淵明亦常「簞瓢屢空」,如「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乞食》),就是寫他由於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貸的情況。
5.黔(qián)婁
戰國時齊國人。魯恭公曾遣使者致禮,賜粟三千鍾,想聘他任宰相,他堅辭不受。齊王又派人送去黃金百斤,聘他為卿,他也不接受。死時衣不蔽體。其妻亦有賢德。「黔婁有言」,一本作「黔婁之妻有言」。陶淵明在《詠貧士》中曾寫道:「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
本文已選入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互動的21課拓展閱讀中。
編輯本段
文言常識/課後練習

1.古今異義:
1.每有會意
古:指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
今:指領會別人沒有明白的意思
2.親舊知其如此
古:舊交,舊友
今:過去的,過時的
3.好讀書,不求甚解
古: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
今:只求懂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貶義)
4.造飲輒盡
古:到,往
今:製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時 ; 有的人
今:或者
6. 因以為號焉
古: 以之為,把(它)當作
今:認為,作為/把,用
7.贊曰:黔(qián)婁之妻有言
古:常用於傳記體文章的結尾處,表示作傳人對傳主的評論。
今:誇獎,誇贊
8.頗示己志:
古:很
今:略微
2.一詞多義:
1.以:1、因以為號焉 【介詞,把、用 】
2、以此自終 【憑借或連詞,不翻譯】
2.之:1、或置酒而招之【代詞,他】
2、葛天氏之民歟 【助詞,的】
3.言:1、閑靜少言【說,說話】
2、黔婁之妻有言【言語,話】
4.如:1、晏如也 【......的樣子】
2、親舊知其如此 【像】
5.許:1、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處所、地方】
2、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表示約數,左右】
6.其:1、其言茲若人之儔乎【句首語氣詞,表推測】
2、親舊知其如此【代詞,他】
7.志:1、以樂其志【志趣,志向】
2、處處志之【標記】
3.重點虛詞
1 以 因以為號焉 "用",助詞
2 因 因以為號焉 表順承,"就"
3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也字表判斷 翻譯成 是
4.詞類活用:
1.亦不詳其姓字:形容詞用作動詞,詳細地知道。
2.親舊知其如此:形容詞用作名詞,親戚朋友。
3.以樂其志:為動用法,為……感到快樂.
4.性嗜酒:名詞用作動詞,喝酒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好讀書,不求甚解。(省略主語,應為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譯文:先生喜歡讀書,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釋。
因以為號焉。(介詞「以」後省略賓語「之」,應為:因以之為號焉)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缺少主語,應為「(先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譯文:先生生性喜歡喝酒,家中貧窮不能經常有酒喝。 )
缺少主語: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因以為號。(省略「之」字,應為「因以(之)為號」。譯文:於是就把「五柳」作為號了。)
2、倒裝句: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狀語「於貧賤」「於富貴」後置,應是:不於貧賤戚戚,不於富貴汲汲)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應為「不知先生何許人也」譯文: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
3、疑問句:
無懷氏之民歟?(一般疑問式)
4、判斷句式: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也」表判斷。意思是: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
5、流傳下來的成語:
不求甚解:原指讀書要領會精神實質,不必咬文嚼字。現多指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6.中考練習
一、閱讀《五柳先生傳》,完成文後各題:
①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②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3分)
(1)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
(2)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
(3)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2) 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3、選出「之」字用法不同於其它三項的一項( )
A.茲若人之儔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無懷氏之民歟? D.葛天氏之民歟?
(2)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4、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5分)
5、你是否喜歡五柳先生?理由是什麼?(3分)
【參考答案】
1、(1)處所 (2)到,目 (3)同類,輩
2、(1)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 (2)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3、B
4、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志趣:一是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二是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三是寫文章,「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通過種種敘述,把一個雖處於貧困之中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5、喜歡。因為五柳先生是一個率真自然,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的人。
不喜歡。雖然五柳先生對當時混亂、丑惡的現實有清醒的認識,但他卻選擇了逃避,借酒消愁,安於現狀。
二、閱讀《五柳先生傳》,完成文後各題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我,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娛,頗示已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這官歟?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語(4分)
(1)亦不詳其姓字(詳細) (2)每有會意(體會、領會)
(3)期在必醉(期望) (4)其言茲若人之儔乎(輩、同類)
2、請用自己的語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達出來。(2分)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3、文章結尾提到「無懷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願望?(2分)
4、根據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語言以小傳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學簡要介紹五柳先生(含生活狀況、性格特點、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參考答案】
1、(1)清楚 (2)體會、領會(3)期望(4)輩、同類
2、不憂心忡忡於貧賤,不熱衷於發財做官
3、希望人類社會返璞歸真,人們過上淳樸無爭、怡然自樂的生活
4、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樹而得號為「五柳」。他家境貧寒,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為人閑靜少語,一生喜歡讀書和喝酒,常寫文章自娛自樂。
編輯本段
注音

嗜 shì 輒 zhé 吝 lìn 褐 hè 簞 dān 黔 qián 儔 chóu 觴 shāng 賦 fù
瓢 piáo 蔽bì屢 lǚ 晏yàn 戚 qī 茲 zī 歟 yú 汲 jí
頗 pō
編輯本段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又名潛,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有《陶淵明集》傳世,本文亦出自此。因為好喝酒,又被稱為酒聖陶淵明。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陶淵明 五柳先生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庄》《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幾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道,「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至今膾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麼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像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朴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也是傑出的辭賦家與散文家。陶詩今存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陶文今存12篇,計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
陶淵明以他眾多詩作抒發了自己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精神品質 。令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編輯本段
主要內容

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多用否定句。
總結「不」(否定句)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而擊節嘆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概括第一、二段的內容,體會朗讀語調的輕微變化
第一段:寫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Ⅳ 桃花源詩與桃花源記對比閱讀答案~~,題目如下

1.《桃花源詩》中的伊人指的是《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中人。
2.《桃花源詩》中與《桃花源記》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表意類似的句子是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3.從表達方式看,兩文的不同:
《桃花源詩》(以下簡稱《詩》)屬詩歌的體裁。而《桃花源記》(以下簡稱《記》)以《記》為體裁;
《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含蓄地表達了對當時戰亂、黑暗腐敗現實生活的不滿和渴望和平的願望;《詩》則是借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直接抒發自己追求隱逸是恬淡生活的志向。
《記》以通篇是敘述和描寫講故事。沒有作者的議論。《詩》故事在中間是為前後的議論服務的。
《記》是以第三人稱視角統帥全篇。《詩》則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統帥全文。
二者的相同:
其表達主題都是為了表現對黑暗腐敗、戰亂現實的不滿,表達追求和平安寧田園生活的願望。
表達方式所寫的內容上,二者都一段對桃花源安寧和諧富足的田園生活的敘述。

Ⅳ 桃花源記和資治通鑒對比閱讀理解

那是不可以的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