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中
Ⅰ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是什麼地方桃花源的真相是什麼
《桃花源記》之中的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一個地方,桃花源的真相只不過是陶淵明厭惡了政局的混亂,民生不堪而幻想的一個人民安居樂業的烏托邦。陶淵明作出《桃花源記》的時候正處於天下大亂之時,當時連年戰爭,民間民不聊生,人們都生活與困苦之中。
所以綜合而言,桃花源的真相實際上是當時東晉末年社會的反版,文中的生活描寫越是美滿,實際生活就越是困苦,所以桃花源的真相實際上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諷刺。只是陶淵明雖然文采出眾,但是也無力改變天下局勢,只能以文字的方式虛構一個幸福美滿的地方。
Ⅱ 桃花源記中的以是什麼意思
以:在桃花源記中的以~是「認為」的意思。
Ⅲ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在中國真的有此地嗎
陶淵明所寫桃花源的位置,學術界尚有爭議。真正的桃花源也許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樂園。
但大部分人認為,陶潛所說的桃花源應該位於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內,並且在歷代寫「武陵」的詩文中。
如唐孟浩然的《武陵泛舟》、王昌齡《武陵龍興觀黃道士房問易因為題》、《武陵開元寺黃煉師院》、司空圖《武陵路》、曹唐《武陵洞》、五代王建《武陵春日》、宋梅堯臣《武陵行》、張斛《武陵春曉》、唐庚《武陵道中》、胡浚《武陵竹枝詞》(六首)等詩。
基本上是寫桃花源,標題卻寫的「武陵」,往往把「武陵」當作桃花源的代名詞。常德市內現有4A級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桃花源風景區,景區內風景秀麗,歷史遺跡眾多,酷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所以我們認定湖南常德內的桃花源是最接近陶潛文中所描繪的仙境。
拓展資料:
1、桃花源,出自陶淵明詩《桃花源詩》。詩的序桃花源記記述一個世俗的漁人偶然進入與世隔絕之地的奇遇記。本文幻想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
是作者與時人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大部分學者認為,桃花源記是陶潛對當時的社會不滿,希望追求一個平靜和諧的社會而寫的。
2、中國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慶酉陽、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蘇連雲港、安徽黃山、台灣基隆、河南南陽、重慶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
Ⅳ 桃花源中的人的這個地方稱為什麼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絕境乃與世隔絕之地,世外桃源之境,逃到此地本就為避人避禍,所以無以名之最好。
Ⅳ 桃花源記中桃花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因為桃花源里的人對漁人所在的社會的遭遇感到同情。
漁人告訴他們外面早已經都經歷了漢朝,現在到了魏、晉兩朝。桃源人聽聞以後為外面的社會這么動亂,為外面的人不能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感嘆惋惜。
拓展資料: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凈,語出自然。
《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
Ⅵ 桃花源中的人把這地方稱為什麼
桃花源中的人把這地方稱為絕境。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個人看法
Ⅶ 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何論魏晉」啥意思
釋義:我本是桃花源中人,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出處:出自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原文節選: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白話譯文: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7)桃花源中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義熙元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但他無法改變,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Ⅷ "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是什麼意思
我一直在桃花源中生活,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
出自:《桃花源記》魏晉·陶淵明
節選: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翻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亂,率領妻兒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裡的人問漁人現如今是什麼朝代,他們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
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餚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後,就向村裡的人告辭。
(8)桃花源中擴展閱讀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了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文章的結構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Ⅸ 桃花源記中陶淵明虛構桃花源的目的是什麼
《桃花源記》通過虛構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
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9)桃花源中擴展閱讀:
桃花源記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
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於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
Ⅹ 《桃花源記》中「桃花源」和「桃花林」有何區別
「桃花源」和「桃花林」在文中僅有一個區別,即范圍大小不同。
《桃花源記》中「桃花源」指整個隱居之地,包括靠近隱居之地的「桃花林」,「林盡水源」處的山洞以及從洞口進入後的桃花源人生活的村莊等等,但「桃花林」僅指隱居之地外的桃林。
《桃花源記》為東晉陶淵明所作,借武陵漁人行蹤,描述了一處安寧和樂的世外桃源生活,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10)桃花源中擴展閱讀
理解《桃花源記》中的歷史現狀
《桃花源記》並不是 「塑造一個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記述了一個社會現實:晉末,大量人口苦於賦稅徭役,成團躲起來,在地下社會里生活。
晉宋時,皇帝從貴族那裡得不到錢糧人力,所以對佃民徵求的徭稅都非常重。史載,當時貧者不復堪命,很多逃亡入「蠻」,成了山民。在這種背景下,文章主角漁夫從武陵的某個小漁村出發了。漁人捕魚,通常往水闊魚多的地方去。
而《桃花源記》中武陵漁夫之所以要駕船「緣溪行」,順著小河溝逆流而上,往上游的深山老林里去,是在溪水裡發現了異常——當時的朝廷,對於逃戶聚落是懸賞誅求的,漁夫到上游去冒險,當然有目的。
接下來村民輪流請他到自己家裡招待,可以推測,就在同時,桃花源里的頭領們一定在討論:這個鬼頭鬼腦的傢伙是否為官府派來的探子,有沒有必要幹掉他。過了幾天,沒什麼動靜,大家怕漁夫的家屬把他失蹤的事告官,於是才把他放還了,但臨走時還是向他申明:「不足為外人道也!」
這個漁夫一脫離險境,馬上原形畢露:「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此處全用短句,以強調漁夫行動的迅速、堅決。太守非常重視此事,「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馬上就派人出發了。
可是一回去漁夫就發現:自己的記號已經被破壞了,去的路被隔絕——一定是漁夫從洞口出來,背後就有人跟著他,見到記號就給破壞掉了。
最後提到的南陽劉子驥,是個名聲不錯的人,聽說這個案子,准備前往探險。可還沒找出什麼成果便生病死了,所以,「後遂無問津者」。劉先生死了,應該有更多的人站出來,完成他未竟的遺願,加倍去尋找這塊世外桃源才對啊,可從那往後卻沒有提出去找桃花源的人了。
原來,劉子驥是有身份的人,他的探險隊不像漁夫那樣單槍匹馬,因此他找到桃花源,那裡邊的人恐怕就在劫難逃了。所以,很有可能,這位多事的劉先生不是善終,這里也許是作者加的一個隱語。桃花源中的人知錯一要除掉他,因為漁夫和劉子驥的背後就是官府,官府到來就意味著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