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古詩
『壹』 《大林寺桃花》古詩的意思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里來。
『貳』 《大林寺桃花》整首詩的詩句
用詞如果說要追求以一當十的效果,那莫過於詩歌了。如《泊秦淮》一詩中,「煙籠寒水月籠沙」的兩個「籠」字,將煙、水、月、沙四種景物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對秦淮河的月色煙光產生一種朦朧、迷茫的感覺,彷彿眼前重現了六朝的貴族在秦淮河上醉生夢死的情景,同時感受到晚唐綺靡腐敗的風氣。再如《春望》中的「破」「深」等都有著很深的含義。
詩歌的構思同樣追求巧妙。如《過零丁洋》一詩中,詩人將自己個人的經歷和整個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以「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比喻說明國家和個人的境遇,接著五六兩句又巧妙地運用地名抒發自己憂慮不安的心情,將敘事、抒情結合,構思巧妙神奇。再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詩人巧妙地利用自然界存在的風雨,把現實和夢境聯系起來,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而表現了愛國主義的主題。
學習這四首詩,要體味詩人濃郁的愛國熱情,咀嚼准確精妙的語言,誦讀這幾首詩,增加詩歌積累。
雙基知識導學
1.注音
濺(jiàn)
抵(dǐ)
簪(zān)
搔(sāo)
戍(shù)
夜闌(lán)
4.解釋
(1)感:感傷。
(2)時:時局,時事。
(3)濺:濺滴。
(4)深:草木叢生。
(5)抵:值得。
(6)白頭:實指白發。
(7)籠:籠罩,課文表示煙霧月光輕柔籠罩秦淮的朦朧狀。
(8)猶:還。
(9)冰河:冰封的黃河。
(10)惶恐:驚慌害怕。
(11)零丁:孤苦的樣子。
(12)取:助詞,表動態。猶「著」「得」。
(13)汗青:指史冊。古代用竹簡書寫,先把青竹簡用火烤乾水分,以便書寫和防蛀,叫汗青。
5.辨義
寥落
寂寥
「寥落」,稀少。「寂寥」,寂靜、空曠。
身世
身份
「身世」,人生的經歷、遭遇(多指不幸的)。
「身份」,自身所處的地位。
惶恐
惶惑
「惶恐」,驚慌害怕。「惶惑」,疑惑恐懼。
『叄』 大林寺桃花古詩的意思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第一句: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第二句: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第三句: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第四句: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里來。
注釋
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
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盡:指花凋謝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剛剛。
長恨:常常惋惜。春歸:春天回去了。覓:尋找。
不知:豈料,想不到。轉:反。此中:這深山的寺廟里。▲
『肆』 《大林寺桃花》古詩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於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廬山上大林寺時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絕。全詩是: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此詩說初夏四月作者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詩中寫出了作者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發現的驚訝與意外的欣喜。全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立意新穎,構思巧妙,趣味橫生,是唐人絕句中一首珍品。
此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 「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而就是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伍』 大林寺桃花 的古詩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譯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盡的時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放。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惋惜,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里來。
注釋:
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
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盡:指花凋謝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剛剛。
長恨:常常惋惜。春歸:春天回去了。覓:尋找。
不知:豈料,想不到。轉:反。此中:這深山的寺廟里。
『陸』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古詩解釋
人間四月份花兒都凋謝了,而大林寺的桃花才剛開始盛開。總是遺憾無法尋找春天的歸宿,沒想到他卻轉移到這里來了。
『柒』 大林寺桃花這首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一、詩句意思:
人世間的四月春花已經落盡,山上大林寺的桃花卻剛剛盛開。常常遺憾春天一去無處尋找,沒想到它轉移到這里來了。
二、詩句原文: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三、名句賞析: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人間四月,江南大地的春花已經落盡,但詩人卻意外地在高山古寺之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
這兩句表現了詩人的驚喜之情和對春天的熱愛、留戀。這里,詩人把春光擬人化,它不僅形象美麗,而且頑皮好動,彷彿會和人捉迷藏似的,寫得活靈活現。
(7)大林寺桃花古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年四十六。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情況,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參考:「余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廣平宋郁、安定梁必復、范陽張時、東林寺沙門法演、智滿、士堅、利辯、道深、道建、神照、雲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
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
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