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的
⑴ 桃花源記的主題
8.(1)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回來往。(2)問答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9.第一問:漁人的行蹤。第二問:逢桃林、訪桃源、尋桃源。10.(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2)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3)避秦時亂
11.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第二問:(1)源中生活安寧,(2)能安居樂業,(3)和睦相處。12.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和諧生活環境。
⑵ 桃花源記的背景資料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
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2)桃花源記的擴展閱讀:
作品主題
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准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⑶ 《桃花源記》的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走,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香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走,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於是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寫出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從這里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驚訝。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後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⑷ 桃花源記原文及翻譯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
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
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說,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作者:東晉文學家陶淵明
(4)桃花源記的擴展閱讀
一、主旨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二、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
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三、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是「〈小口〉彷彿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裡面〉隱隱約約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丟下船,從洞口進去。)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哪裡來。)
省介詞:
例二:林盡水源(是"林盡於水源"的省略.)
3)出自本文的詞語:(今義)
世外桃源:指環境幽靜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開朗: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
與世隔絕:不與人來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三、作者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作品的語言平淡,但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平易的語言表達出來;表意易讀懂,其內涵還需細細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實秋曰:「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鑿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
他善於以白描及寫意手法勾勒景物、點染環境,意境渾融高遠又富含理趣。語言精工本色,樸素真率,筆調疏淡,風韻深厚。但陶詩並非只有飄逸悠然、自然沖淡一種風格,也有金剛怒目的慷慨豪放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的「精衛銜微木」等。
陶詩還善於將興寄和自然美融為一體。他筆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徵意義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實有之景。如《擬古》其七「日暮天無雲」中所寫「雲間月」、「葉中華」,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對人生最美好酣暢的短暫時光的比喻。
陶淵明筆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歸鳥、孤雲,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也是詩人高潔性格的象徵。
陶淵明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而這田園生活也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其潔身自好,不願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安天命」等消極思想。
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於爽朗之勝,語言質朴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寫景、議論緊密結合,情景交融,從中反映了作者的個性,他的清高自賞和不與世俗同習。
⑸ 概括一下《桃花源記》的主要內容
1、主要內容
晉朝太元年間,武陵一個漁夫,偶然的機會,穿過桃林的盡頭的一座山的山洞。發現了世外桃源,裡面無論男女老幼,都怡然自樂,沒有世間的紛擾與戰亂,他們自稱祖先是躲避秦朝的戰亂而來此地,就再也沒出去過了。漁夫在桃源住了幾天就離開了,並沿途做了記號,告知當地太守。但無論是太守派的人,還是後來像南陽劉子驥那樣的名士,想再次尋求這個世外桃源,卻再也找不到了,再後來,就再也沒人去尋找這個世外桃源了。
2、原文簡介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3、創作背景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4、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詩人、辭賦家、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歸隱後寫了大量田園詩,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創始人。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因為好喝酒,又被稱為酒聖陶淵明。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有《陶淵明集》。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於真實感受,影響唐代詩歌的創作。
⑹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的是什麼地方、
桃花源並不存在,桃花源是虛構出來的。
《桃花源記》是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一個幻想的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時人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6)桃花源記的擴展閱讀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
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⑺ 《桃花源記》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桃花源記》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出了一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回的理想社會,表答達了作者的願望。
拓展資料
1.作者在文中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那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自由安樂,彼此和睦相處。這是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願。
「桃花源」是個虛構的理想社會,既反映了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內戰的願望,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在當時階級社會中只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空想,又是作者隱逸、逃避現實的思想反映。
2.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⑻ 桃花源記其的含義
世外桃源
【拼音】: shì wài táo yuán
【解釋】: 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出處】: 晉·陶潛《桃花園記》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沒有遭到禍亂的美好地方。
【拼音代碼】: swty
【近義詞】:洞天福地
【反義詞】:人間地獄
【歇後語】: 陶淵明的理想
【燈謎】: 空中仙閣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指理想世界
【英文】: the Land of Peach Blossoms
【故事】: 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記載:一個漁夫隻身劃船進入一山洞,發現一座桃源,這里的居民男耕女織,大人小孩均參加勞動,沒有賦稅和徭役,人們的關系十分淳樸親切,到處是一遍安樂祥和的氣氛,與外面的世界隔絕。
⑼ 桃花源記的全文翻譯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
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
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
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說,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9)桃花源記的擴展閱讀
《桃花源記》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體。之所以說它是現實主義,是因它有條不絮地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情節、人物、結局,一應俱全,這個尋找桃源的故事,折射出了現實社會的種種風貌。
同時,它又是浪漫主義的,因它好似仙境一般,亦真亦幻、漫漶迷離,無論是誰都找不到桃源的確切位置,尋不出那樣一種井然有序、怡然自樂、堪稱完美的社會生活。
真實也好,虛構也罷,通往桃源之路上的鮮美,桃源內景緻的幽然靜謐,桃源民風的醇美質朴,桃源的得而復失,都具有永恆的魅力,讓後人一再懷著虔誠的期許,走上落英繽紛的小徑,與心中那個纖塵不染的世界相逢。
鍾嶸贊曰:「文體省凈,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武陵人在捕魚途中,偶然闖進了一片桃花林。
綠水潺潺,桃花盛放,花瓣紛飛,沁人心脾的嫩草香氣就此撲面而來。正是這如蓬萊仙境的桃林誘引著他不願停下手中的槳,一直前行,要去看看前方到底有怎樣迷人的景緻。
待他行小溪盡頭,穿過山的狹窄小洞,才真正進入了桃花源。路途中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風光,不過是一首交響曲的前奏而已,桃源內的美景與人情才是主旋律。此地有寬曠的土地,整齊的房屋,肥沃的田野,清澈的池塘,茂盛的桑竹以及交錯的村落。
人們在這片無喧囂、無征戰的土地上,交遊耕作,怡然而自樂,沒有戰爭,沒有朝代的更替,隨之而來的苦難更是無從談起。漁人不禁為之動容,他所來的世界,隨處可見荒蕪頹然的耕地,隨處皆是顛沛流離的生活。
不僅僅如此,桃源中的人對漁人極為熱情,相繼邀來做客,「設酒殺雞做食」。漁人復驚,桃源之外,盡是互相傾軋、勾心鬥角之人。
恬靜自在的桃花源,唯有與世隔絕方才潔凈如初,和諧有序。故而,漁人出去後,再來尋覓時,便「遂迷不復得路」,就連好游山澤、隱居不仕的劉子驥也尋終未果。自此,它依然在誰人都不曾知曉的角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靜默地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沒有戰亂,沒有剝削壓迫,更沒有虛偽傾軋。在桃園中,人們平等自由、共同勞動、豐衣足食、待人友善。或許,這樣的世界並不存在,它只是陶淵明換身居動盪的時代,幻想出來的美的象徵、理想的符號。
這樣的桃源,陶淵明之所以能尋找,並且能描繪得如此醉人心神,是因這片和諧的桃源,坐落在他的心上。
⑽ 桃花源記的主旨是什麼
《桃花源記》的主旨: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並記》的組成部分,寫作年代大約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這時陶淵明已經57歲了。他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又由於他長期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記和詩內容一致,但重點和表現手法不同。文章全用客觀的記敘方法,虛構了一些人物和情節,而詩則直接表達了作者對桃花源這個美好淳樸的理想社會的嚮往,以記敘為主,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由於本文的創作,後來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樂的地方,或與外界隔絕,脫離現實斗爭的幻想境界。在人類發展史上,「桃花源」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理想國度的藍圖之一。
(10)桃花源記的擴展閱讀
桃花源,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筆下所描述的「芳草鮮美、綠茵紅飛」世外桃源的意境以來,千百年來已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和士大夫神往避世的絕佳去處。他們從來不曾吝嗇過筆墨,可謂先賢盛說桃花源,仙家一出尋無蹤。
譬如李白的《山中問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好一個俗人毛骨驚仙子,山幽水亂尋無涯。李白在《桃源》詩中又寫道「露暗煙濃草色新,只見桃花不見人」。
此情此景彷彿眼前只有遠處青山郭外斜的煙雨蒙蒙,近處桃花遍野、落英繽紛,早已不辨仙源何處尋,萬里蒼蒼煙水暮,正如暗戀桃花源里的台詞:好像一切都停止了,山停止了,只有桃花仙子了,一切都停止了。
而唐朝詩人崔護的詠桃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則表達了詩人在桃花源里所處的另一種心境。
桃花依舊,人面不見,人去樓空,淺淺的愛情失意不經流露於詩中,然而正是對美的揮之不去的嚮往和對愛求之不得的失落,千百年來成就了詩人的幾多情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