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口
Ⅰ 蔣公炸花園口淹死了多少日軍
蔣公炸花園口淹死了7000多人。
花園口決堤之後,突入豫東地區的日軍對奔涌而至的黃河水猝不及防,有的被洪水淹沒,有的為傷病所累而被丟棄,還有一部分為中國軍隊所殲滅,其他的只好停止追擊,集結於黃泛區以東。
花園口決堤之後的一個月內,中國軍隊開展了反攻,豫東地區的日軍基本得到肅清,日軍被迫逃往豫皖交界處。
後來,在談到黃河決堤所帶來的戰斗人員傷亡時,日軍承認「曾受相當損失」,從中日雙方所披露的材料來看,這個數字從7000人不等。
(1)花園口擴展閱讀:
花園口決堤給日軍造的困難只能稱一般,僅使其主力由沿平漢線和淮河兩路合圍改為沿長江推進,日軍的戰略部署並未因此打亂,武漢到底也沒能守住。
與豫、皖、蘇人民因決堤而蒙受的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相比,這點作用微不足稱道。花園口決口,死於此次事件的人民群眾。
在隨後九年中共計多達89萬人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所殺中國軍民的三倍,佔八年抗戰中中國損失的3500萬人口的2.5%,而日軍傷亡只有1000多人,花園口決口造成了歷史上人為的一次大災難。
Ⅱ 大連花園口經濟區的風景名勝
大連花園口經濟區的風景名勝為花園口遺址。
花園口是個普普通通的小港,100多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把它載入了史冊。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第二軍在戰艦聯隊的掩護下,於當年10月24日沒打一槍一炮,順利從花園口登陸,直接進犯皮口、金州、大連、旅順。
1997年5月21日,中共大連市委辦公廳、大連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1997〕9號文件,把花園口標志確立為大連市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花園口遺址同鴉片戰爭博物館、圓明園遺址一樣,坦誠地記錄著中華民族遭受外敵人侵的恥辱,記載著中國人民追求自由,不畏強暴,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的英勇抗爭。
(2)花園口擴展閱讀
大連花園口經濟區跑出政務服務「加速度」
1、在加快推動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上求實效。
推進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等。實行全程電子化辦公,網上受理審批。全面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實行「五證合一」。
通過落實自主申報、網上登記、信息共享、開辟企業專區,完善「一站式」集中服務,設立集中辦事綜合服務窗口,統一辦理政務服務事項,推行線上線下並行辦理一套材料、一次性告知、容缺受理、辦理進度查詢、郵寄服務等便利化措施,真正實行「一個窗口受理、一個印章審批、一個流程辦結」,徹底實現全區「清單之外無權力,大廳之外無審批」。
2、在「服務項目、服務企業、服務群眾」中解難題。
通過流程再造、系統優化、數據共享,促進審批提速,落實「項目吹哨、部門報到」要求,全力保障項目落地開工。積極發揮「項目管家」作用,將服務「送」到現場,集中解決一批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3、在「聚焦為民服務,辦好民生實事」上見真章。
切實把群眾的難點、痛點、堵點作為工作切入點,圍繞百姓「吃水、交通、醫療、就學」等難點問題,壓實責任,主動作為。
Ⅲ 蔣介石為什麼要炸開黃河花園口
1938年6月6日,國民黨軍隊為了阻止日軍西進,決定在黃河花園口掘堤放水淹日軍,6月9日,悍然掘開鄭州花園口大堤,使黃河水奔騰直瀉,奪淮入海,人為地製造了一場震驚世界、慘絕人寰的大浩劫、大災難。
Ⅳ 蔣介石為什麼要炸黃河花園口
以水代兵,為阻止日軍西進。
花園口決堤,又稱花園口事件、花園口慘案,是中國抗戰史上與文夕大火(長沙大火)、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的三大慘案之一。1938年5月19日,侵華日軍攻陷徐州,並沿隴海線西犯,鄭州危急,武漢震動。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黃泛區,間接導致慘絕人寰的1942河南大飢荒, 史稱花園口決堤。
Ⅳ 花園口名稱的來歷
鄭州花園口的傳說和得名原因:光緒三年,一位許老漢帶著女兒在渡口下船回家,遇騷擾,被路過的李獻陽搭救。許老漢把女兒許配給李獻陽,小兩口為照顧老人,婚後搬到了花園口。
還記錄了花園口的來歷:花園口是花園與渡口的合稱,明代靈寶人許天官在此管河築堤,兒子許贊為弘揚許氏功德在此修建花園,因此得名~
Ⅵ 被蔣介石炸掉的花園口是哪一年由誰修建的
1938年,經歷了淞滬會戰後的中國軍隊主力沿長江緩緩西撤,掩護從華東搶運的工業物資通過長江向四川轉運,以期在西南進行長期抗戰。華東日軍也在沿長江西進追擊中國軍隊主力。
但徐州會戰失利後,日軍快速機動部隊沿隴海鐵路快速西進,直插武漢。若日軍快速機動部隊先期抵達武漢,日軍將完成對中國軍隊主力的合圍。聚殲中國軍隊主力,畢其功於一役。
5月23日,日軍以坦克機械化部隊對蘭封發起猛攻,中國守軍全線崩潰。蘭封會戰失利。中國軍隊再也無力阻止日軍機械化兵團直插武漢包圍中國軍隊主力,6月7日,中國軍隊炸開黃河花園口大堤,形成千里澤國,終於擋住了日軍機械化兵團。為中國軍隊主力西撤贏得了時間。
中國統帥部決堤放水實在也是迫不得已,如果中國軍隊主力在武漢地區被日軍合圍殲滅,中國在短期之內就很難再組織大規模的武裝抵抗。說白了,那就是亡國之禍。因此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焦土抗戰從來都是極其悲壯慘烈的。毒蛇噬指,壯士斷臂。中國政府此舉也明白的昭示天下,無論要付出多大的犧牲,中國都會把抗戰進行到底。
Ⅶ 花園口決堤事前為何不通知
因為花園口決堤是臨時決定的換地點重新決堤,並且當時的戰事非常緊張版,通訊也不發達,因權此沒有提前通知。
花園口突圍任務是由保衛黃河的國軍上鎮部隊執行的。地點首先選擇在中牟縣相對較薄的堤防趙口。因為趙口流沙太多,無法打開。
他們退守到徐州後,南下到蚌埠,過淮河,再到合肥與日軍其他部隊會合,又開始從長江北岸進攻武漢。黃河改道,雖然為國民政府爭取了喘口氣的時間,但到了1938年10月,花園口扒開後第4個月,武漢仍然失守。花園口決口終究沒有挽救武漢失陷的命運。
Ⅷ 鄭州花園口
這種情況就比較考驗企業的營銷做的好不好了 建議你可以
一、在網路地圖或者其他地圖上看看有沒有
二、附近的微信小程序看看有沒有
三、微信附近的人看一下有沒有這方面的(一般各個職業的都喜歡在個人簽名里體現自己的工作)
希望能幫助到你
Ⅸ 鄭州花園口的由來
花園口位於鄭州市北郊15公里處。宋時曾在此建閘治水,後漸成村落。隨著黃河河道南移,村落被河水淹沒,成為黃河渡口,名花園口。1938年6月,日本侵略軍逼近鄭州,國民黨軍隊不戰即潰,在此扒開黃河大堤,使豫、皖、蘇三省四十四縣受淹。如今的花園口瑰麗多姿,大河上下,蔚為壯觀。
花園口旅遊區東西全長10公里,佔地面積600餘公頃,景區主要景觀和游樂項目有:黃河公路大橋、將軍壩、鎮河鐵犀、扒口處遺址、決口界碑、黃河漁家樂、黃河漂流、沙灘泳場、以及騎馬、狩獵、快艇、電子激光游樂等娛樂項目。
花園口是歷史上震驚中外的「花園口決口事件」發生地。也是黃河下游的起始段,這里河面寬闊,氣勢雄偉,屬於典型的游盪型河段,具有寬、淺、散、亂、懸的特點。河勢變幻多端,是觀賞黃河的最佳去處。花園口還是綿延數百公里,號稱「水上長城」的黃河大堤起點,代表了黃河下游治理的最高水平,是黃河治理的窗口,同時還是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對外宣傳教育基地。
景區北端,全長5550米的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凌空飛躍,橫跨大河兩岸,波濤滾滾的黃河水從橋下奔涌而過,一瀉千里。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始建於1984年,1986年國慶節正式通車,當時號稱「亞洲第一公路大橋」,橋名由一代偉人鄧小平題寫。
景區南大門對面有將軍壩一處,是萬里黃河上固而無雙的一個壩頭,該壩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後經不斷加固,距近已有200多年歷史,清嘉慶年間,在此又修建了一座將軍廟,為百姓祈禱黃河安瀾之地。廟址就是今日的花園口的引黃閘處,此壩又被稱為「將軍壩」。1991年2月,江X民總書記視察黃河,就是在此壩留影。
花園口旅遊區還有民國堵口合龍紀事碑亭(又稱八卦亭)、扒口處雕塑和決口口門界碑等景點。八卦亭是當年國民黨軍隊扒開大堤之後堵口閉氣的地方,由兩座六角的琉璃瓦亭相對而立,亭內各有六面柱體石碑一通。扒口處雕塑高14米,顯著地標出了當年決堤事件的確切位置。決口口門界碑則標出了扒開大堤壩經洪水沖刷後最寬達1460米時的位置。
南裹頭黃河滔滔,一望無際,河水直擊護堤,是黃河中下游濤聲最響、旋渦最大、觀看黃河視野最開闊的去處之一。遊人在此可以欣賞黃河風光,利用免費的燒烤台和鐵銑進行自助燒烤;也可以乘著漁船觀覽黃河雄渾壯闊的兩岸風光,欣賞水鳥、野鴨的怡然自得充分領略人與自然的和諧,還可以體驗黃河漂流的驚險、刺激的同時,品嘗到以世代打魚為生的「黃河吉卜塞人」熱情獻上的純正黃河佳宴,暢飲「黃河情」酒。緊臨八卦亭西側,是河南省面積最大的露天沙灘游泳場,水域面積約2萬平方米,沙灘面積1萬多平方米,是人們夏季娛樂休閑、避暑健身的理想場所。景區還邀請了深圳三亞園林公司作了總體設計,其中包括東方神舟、天河樂園等八大景區46個主要景點。
花園口雖小,卻天下皆知。今日的花園口物產富饒、人民安居樂業的魚米之鄉。花園口遺址處,已是鳥語花香、四季常青、三季開花的美麗天地,成為鄭州市近郊旅遊踏青、休閑觀光的重要熱點。
花園口地理概述
民間傳說,最早這里並不叫花園口。到了明朝時期,天官許某在這里修建了一座花園,方圓540餘畝,種植四季花木,終年盛開不謝, 遠近男女爭往游覽觀賞。後來黃河南滾改道,滔滔洪水,把這座美麗的花園吞沒。從此,這里就成了黃河南岸一個渡口,群眾便稱之為花園口。
位於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民間傳說,最早這里並不叫花園口。到了明朝時期,天官許某在這里修建了一座花園,方圓540餘畝,種植四季花木,終年盛開不謝, 遠近男女爭往游覽觀賞。後來黃河南滾改道,滔滔洪水,把這座美麗的花園吞沒。從此,這里就成了黃河南岸一個渡口,群眾便稱之為花園口。
1938年,蔣介石在花園口扒開了黃河大堤,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淹死了八九十萬人。這樣花園口就出了名。
傳說故事
相傳在很多年前,黃河在這里決了一次口。人們費了幾年功夫才把決口堵住。堵口修堤的老百姓不少是災民,早已無家可歸,等把黃河水堵住,有的乾脆不走啦,住在堵口修堤時蓋的臨時草庵里。他們在這里開地耕種,成家養孩子,慢慢人多了,就成了一個村莊,取名叫貴家莊。又過了好些年,從滎陽流出來的涸水在這里流入黃河。這樣一來,這里南來北往的人多了,成了個熱鬧的地方。
到了明朝,貴家莊出了個大官,叫許贊,在這里當天官。許贊當了幾年官,搜颳了不少錢,就在家裡修了個大花園。這個大花園方圓五六百畝大,種了許多奇花異草,一年四季花園里都開花,飄著香,遠近幾十里的人都來這里看熱鬧觀花。
一年春天,許天官回家。貴家莊像趕廟會一樣,一群群,一夥伙,攙老人,背小孩,擠擁不堪來許家花園看花。人多了,做小生意的,賣吃食的也多起來。許天官的花園在黃河和涸河角角里,來看花的人要過涸水,水上無橋無船,趟過來趟過去很不方便。許天官看到這些情形,就想:我要在涸水上弄個船,擺渡來往的人,這是個賺錢的買賣呀!
許贊想發財,就開挖了涸水入黃河的水口,讓黃河水倒流到涸水裡去。這樣一挖,涸水河面寬了,水也深了。許天官弄了個大船,找了幾個船工,修了渡口,擺渡行人。人們聽說有了擺渡,來看花的人更多了。不幾個月,許天官就賺了不少白花花的銀子。
夏季到了,黃河一漲水,呼地涌進了涸水,水越漲越大,黃河沖著涸水河口,向南滾了幾里,稀里糊塗把許天官的大花園也淹沒了。
後來這里真的成了南北來往的渡口。人們去這里的時候,總是說:到花園口去。這樣花園口的名字就叫起來了。
位於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民間傳說,最早這里並不叫花園口。到了明朝時期,天官許某在這里修建了一座花園,方圓540餘畝,種植四季花木,終年盛開不謝, 遠近男女爭往游覽觀賞。後來黃河南滾改道,滔滔洪水,把這座美麗的花園吞沒。從此,這里就成了黃河南岸一個渡口,群眾便稱之為花園口。
花園口的歷史和現在
花園口是黃河的縮影,也是黃河的一個窗口。名臣、河神、鐵犀、傳說……黃河文化在花園口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黃河歷史在花園口寫下了不朽的篇章。
黃河專家說,花園口特殊的地理位置註定了其非凡的歷史。
花園口曾經是許家花園
花園口在哪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對於今天的鄭州人來說,花園口是個鎮,也是一個村;對於黃河工作者來說,花園口是黃河大堤上11.6公里長的一段險工;史學家和人文學者眼裡的花園口,則是國民黨當年扒開黃河的地點。在鄭州市內問花園口,知道的人會這樣告訴你:「順著花園路一直向北,當你看到黃河的時候,你腳下站的地方就是花園口。」
許多年以前,這里的確是個花園。傳說明朝嘉靖年間,吏部尚書許贊在這兒建了一座花園,佔地540畝,遍植奇花異木,估計還對外開放,不收門票,所以就成了附近老百姓「娛樂休閑的好去處」。花園旁邊的渡口是連接黃河兩岸的唯一通道,花園口因此得名。幾百年過去了,許贊家的花園早已被洪水淹沒,古老的渡口也在上世紀80年代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建成後永遠地消失了。沒有了花園和渡口的花園口卻永遠留了下來。
當年許家花園是不是真的繁花似錦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不過如今的花園口確實是綠樹蔥蘢,花團錦簇。將軍壩是花園口大堤的中心地段,也是看黃河的最佳地點——向東看,不遠處就是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向西看,連綿不絕的黃河大堤就像水上長城。同行的河務局的同志指著長長的黃河大堤對我說:「我們所說的花園口,就是這11.6公里的險工段。從西邊的花園口樞紐泄洪閘開始,到東邊的找蘭庄,這中間有壩、垛以及護岸152座。咱們腳下的將軍壩就是花園口險工90號壩,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是花園口險工的主壩。當時這條壩的旁邊有一座將軍廟,所以取名『將軍壩』,壩長120多米,根石深23米多,是黃河根石最深的一道壩。」
將軍是民間傳說中的黃河水神, 據說有64位。將軍的原型大都是歷朝歷代的治河官吏,這些人生前忠於職守,死後被老百姓懷念,漸漸地就成了「神」。明清以來,對將軍的崇信十分流行,黃河兩岸險要的堤防處普遍建將軍廟,但如今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了。可能是為了讓花園口看上去更像一處風景區,將軍壩前也新添了一尊高大威猛的將軍像。據說花園口的這位九龍將軍姓陳,因治河有功,被敕封為河神將軍。因為幾個皇帝都曾加封於他,所以他是將軍中最顯赫的一位。
將軍壩西側不遠處還立著一尊「鎮河鐵犀」。鐵犀高約兩米,坐南朝北,面河而卧,它渾身烏黑,獨角朝天,雙目炯炯。鎮河鐵犀也叫鎮河鐵牛、獨角獸,它和將軍一樣,也是黃河文化的一種。之所以用鐵犀鎮水,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鐵者金也,為水之母,子不敢與母斗」;另一種說法是,「犀為神牛,牛能耕田,屬坤獸,坤在五行中為土,土能克水」。
花園口的這頭鎮河鐵犀「皮色」陳舊,看上去像個古物,其實是個「克隆」鐵犀!那個真的鐵犀如今保存在開封東北郊的鐵牛村,是明朝政治家於謙在開封治河時所鑄,於今已經有600年的歷史了。
於謙治河的事知者甚少,但他的那首《石灰吟》恐怕很多人都會背誦:「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於謙借物言志,表達了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為了社稷蒼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堅強意志和決心。綜觀於謙的一生,確實人如其文。
公元1449年,明英宗貿然率大軍出征與瓦剌軍作戰。土木堡一戰明軍大敗,50萬人馬全軍覆沒,明帝英宗被俘。於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扶英宗之弟為景帝,穩定朝野,親自督戰五晝夜打敗了瓦剌軍,贏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英宗也得以歸國。
於謙對明朝有再造之功,但也因此種下了日後的殺身之禍。後來英宗復辟,從其弟手中奪回帝位,於謙被殺。
於謙被害後,他的家也隨之被抄,但抄出來的只有書和生活日用品。堂堂的一品大員竟這樣廉潔,連抄家的人也不敢相信。後人評價於謙「有巍巍定難之功,有侃侃立朝之節,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貪之潔」,實在不為過。想想中國歷朝歷代,忠臣良將也是多不勝數,但有幾個真正能像於謙這樣在國家危亡之際挽狂瀾於既倒?
每次想起於謙,心中都有些激動。如果來花園口的人看到這鎮河鐵犀,都能想到於謙,也不枉當初「克隆」這龐然大物者的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