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桃花心木教學實錄

桃花心木教學實錄

發布時間: 2020-11-30 19:48:52

桃花心木的重點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在作者的鄉下老家,有一個種桃花心木的人,他不按回固定的答規律給樹苗澆水,樹苗卻長成大樹。作者借種樹喻育人,說明了只有在不確定中經受住考驗的人,才能長大成材。
而且
文章從描寫桃花心木的形狀很特別開始,引出桃花心木樹苗和種樹人,再寫作者觀察種樹人種樹的奇怪現象,最後寫作者與種樹人的談論。種樹人的話,使作者受到感動,明白了「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的道理,點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在描寫和敘述中轉承自然流暢,由作者的疑問引出種樹人的一番話,使作者受到啟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⑵ 桃花心木教案

3 桃花心木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是我國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語言朴實流暢、寓意深刻。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文章從描寫桃花心木的形狀很特別開始,引出桃花心木樹苗和種樹人,再寫作者觀察種樹人種樹的奇怪現象,最後寫作者與種樹人的談論。種樹人的話,使作者受到感動,明白了「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的道理,點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在描寫和敘述中轉承自然流暢,由作者的疑問引出種樹人的一番話,使作者受到啟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編選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抓住重點句段,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二是體會課文是怎樣借物喻人,從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種樹人的話和「我」從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體會到作者介紹種樹的經驗、道理和方法僅是一個比喻,其目的是為了說明育人之道。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奇怪的是,他來得並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這句話寫種樹人的奇怪做法。有兩點奇怪:一是來的時間不確定,隔三差五,或十幾天來一次;二是澆水的量也不確定,時多時少。這句話為後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鋪墊。

②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理解這句話首先要弄清楚「不確定」的意思,可先讓學生結合課文前面種樹人給樹澆水沒有規律來理解,明白這里的「不確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預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難。只有經得起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才能成為堅強的人、有作為的人。

③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因為種樹人來的目的就是讓樹木適應環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經得起風吹雨打的鍛煉,學會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紮根,茁壯生長。如種樹人所願,現在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說明他種樹成功了。

(2)對詞語的理解。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其中的道理。文中指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

從從容容:非常鎮定,不慌不忙的樣子。文中用來形容種樹人對樹苗的生長了解非常清楚,對樹苗的枯萎一點兒也不驚訝和慌張。

語重心長:言辭誠懇,情意深長。文中用來形容種樹人的說話,表現出對人的真誠懇切和情意深長。

二、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6個生字,抄寫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抓住重點句段,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

4.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建議

1.可以從以前學過的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鞋匠的兒子》導入,讓學生回憶這些課文的寫法有什麼特點。

2.在閱讀中,要引導學生首先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可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種樹人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種樹人為什麼這樣做?桃花心木給了作者什麼啟示?圍繞這些問題學習理解具體語句,對種樹人的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的描寫和作者聽了種樹人語重心長的話受到感動的部分,進行深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討論交流,探究種樹人奇怪做法的原因。在探究中使學生逐步體會其中的道理,受到啟示,獲得人生感悟。

3.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句段,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可讓學生先自讀,勾畫出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並反復研讀,仔細體會,然後小組交流或全班交流,尤其重點體會課文以「桃花心木」為題,不是單純地寫樹木,而是借樹木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

如,下面這些語句,「奇怪的是,他來得並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的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但是,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拚命紮根的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對這些含義深刻的句子,要聯繫上下文,前後貫通地反復研讀。在理解的基礎上,討論交流,讓學生逐步清晰地認識到桃花心木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拚命紮根,長成了百年大樹,顯示出勃勃生機;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為意志堅強、有所作為的人。樹似人,人如樹,樹與人的形象疊印在一起,以此體會到文章在表達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4.朗讀指導應注重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文章以「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奇怪——越來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動,可以此為線索進行朗讀指導。重點朗讀作者看到種樹人的做法感到奇怪時的所想,聽了種樹人的一番話時的所感,指導學生邊讀邊揣摩「我」的心理活動和變化。

對種樹人說的話,指導學生抓住關聯詞語,體會種樹人不確定地給樹澆水的原因,從正反兩方面來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可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看法,加深對課文主旨的感悟。

5.字詞教學應注意聯系字義記憶字形。

在字詞教學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在理解字義的基礎上加深記憶。如,「萎」字上面是草字頭,中間的「禾」最後一筆是捺。「鍛」是金字旁,中間部分最後一筆是「提」,不是「橫」。

四、教學案例

片段:

品讀重點句段,領悟課文主旨

師:當「我」忍不住把心中的種種疑問提出來以後,種樹人有什麼表現?

生:他先笑著說,然後又語重心長地說。

師:好!請在「笑」「語重心長」這兩個詞下面打上著重號。他笑著說的什麼話?語重心長說的什麼話?請同學們一起讀讀種樹人說的話。

師:聯繫上下文想一想,作者為什麼有這種情感變化呢?

生:我覺得種樹人先「笑了」,是因為他覺得我提的問題很幼稚。後來變得「語重心長」,是因為他覺得他這樣種樹有深刻的道理。

師:理解得好。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話,注意體會種樹人的心情。

(生齊讀種樹人說的兩段話。)

師:聽了種樹人的話,作者受到了什麼啟示呢?用課文中的語句說一說。

生:「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努力生長。」

生:人在不確定中生活,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生:在不確定中生活,能深化對環境的感受與對情感的體驗,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受到的啟示以及你的感受?

生:我覺得作者受到的啟示是,人和樹一樣,都要學會在不確定中生活。從種樹人的話中,我們可以知道樹木遇到的不確定主要是老天不會按時下雨,還可能遇到狂風暴雨。我們人也會遇到很多不確定,比如,生病了,下崗了,或者遇到其他災難。

師:是啊,人和樹一樣,常常是在「不確定中」生活。

生:作者受到的啟示還有: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比如,我爸爸已經換了三次工作,他告訴我,這一輩子再換什麼工作,他都能很快適應了。我覺得這就是在不確定中生活,讓我爸爸經受住生活的考驗。

師:所以我們要像你爸爸一樣,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作者受到的啟發還有什麼呢?大家再深入地想想。

生:我覺得作者還感受到了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非常重要。就像種樹人說的,樹木要能在不確定中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才能長成百年大樹。人也一樣,如果長期依賴自己的爸爸媽媽,像溫室里的花朵一樣,長大了就很難有出息。

師:聯系課文,你體會到了獨立自主的重要。

師:同學們,聯系生活實際想想,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有哪些不確定因素?面對這些不確定,我們應該怎樣鍛煉自己「獨立自主」的心?請大家把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寫下來。

(生寫話。)

師:誰來讀讀自己寫的話?

生:我從小到大都生活在爸爸媽媽身邊,得到了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可是一個周末,爸爸媽媽同時出差了,讓我自己在家照顧好自己。我吃了兩頓方便麵,覺得膩了,就跑到婆婆家,讓婆婆教我做蛋炒飯和下掛面。後來,我還學會了炒幾樣菜呢。現在我不但不怕爸爸媽媽出差,有時候還主動幫助媽媽炒菜呢。

師:這就是在生活的不確定中鍛煉了你獨立自主的心,深化了你對環境的感受和對父母情感的體驗。還有誰能交流自己寫的想法?

生:我想到了我們的學習。我們從幼兒園到大學,可能要二十多歲才畢業。要更換好幾個學校,可是有的同學學習總是需要老師或家長督促才肯完成作業,一旦離開家長,或者換了學校和老師,學習就容易退步。像這樣的同學就需要管好自己,培養自己獨立自主的心。

師:看來對「在不確定中生活,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也給了你很深的啟發。我們再一起朗讀課文這兩句話吧。

⑶ 桃花心木主要內容

此文從描寫桃花心木的形狀寫起,寫到桃花心木樹苗和種樹人,再寫作者觀察種樹人種樹的現象,最後寫作者與種樹人的談論。

引出了「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的道理,點明了文章的主旨。

全文語言親切自然,文筆恬淡清新,娓娓道來,由事入理,融理於事,水到渠成,順理成章,意味無窮。

(3)桃花心木教學實錄擴展閱讀

這篇文章頗給人一種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的感覺,也是以種樹之法,寓為人處世之理,但本文更是以桃花心木這種特殊的樹的生長過程設寓,生動形像地揭示出人生的哲理:「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養成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

在不確定中,我們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覺知。在不確定中,我們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告訴人們,自主精神才是一個人的立身立世之本。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文章層層深入,層層設疑,由事入理,融理於事,意味深長,奈人尋味。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借物喻人,寓意深刻。哲理通俗易懂,具有教育意義。語言自然親切朴實。

⑷ 關於桃花心木的資料

桃花心木屬於楝科,是常綠大喬木,冬天常落葉,皮孔密布,因木材呈桃花色版澤而得名。權偶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具短小葉柄,3~6對對生,斜卵形,先端漸銳,基部歪形,長3~7.5公分,寬1.5~3.3公分;開黃綠色花,聚傘圓錐花序腋出。圓錐花序,花瓣有五瓣,腋生;雄蕊筒壺形,花蕊10~12枚生於筒壺之裂處;蒴果深褐色卵形木質化,拳頭大,種子深褐色有翅。柱頭頭狀,漿果木質橢圓形,外具5縱棱,長8~15公分,寬2.5~5公分,熟時暗褐色;種子有翅,長1.2公分。樹冠壯碩,木材用途多,是高級樹種。喜高溫、耐旱,日照需充足。冬季~早春有半落葉現象。初春落葉後迅即萌換新葉,葉片翠綠盎然。 桃花心木高可以達到10公尺以上,主幹十分地明顯。因為長大之後的桃花心木樹碧綠清秀,因此它也是造林或是行道樹的高級樹種,另有當庭園樹之用途且木材可制高級傢俱、器具、建材、船艦用材。 春、秋兩個季節是十分適合植桃花心木的季節,可以使用播種法來繁殖,土質則以肥沃的砂質土壤為最佳。生長於排水良好,日照充足場所

⑸ 桃花心木課堂實錄名師講解確定不確定出示表格

讀了桃花心木這篇課文,讓我想到老師,課文借桃花心木的生長,比喻成人的成長。而老師,如春蠶,犧牲自己,把溫暖給別人。如粉筆,給了我們知識,而自己卻因而犧牲。老師如蠟燭,犧牲自己,照亮別人。而桃花心木手受種樹人的影響,才可以長為參天大樹,正如種樹人所說的那樣,樹木要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木自然就枯萎了。

沒有枯萎的桃花心木正是因此,自己學會生長,找到水源,而拚命生長。汲水生長。正是因為沒有被這些不可預料的坎坷、曲折、磨難所打倒,所以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而枯萎的桃花心木是因為沒有克服這些坎坷、曲折、磨難,是因為它們不去努力,因此,本來,可以長成百年大樹,可是卻給枯萎了,正是因為這樣,就失去了最美好的機會。

讀了這篇課文使我恍然大悟,讓我知道人應該多經歷那些坎坷,多經歷那磨難,多經歷那些曲折,才可以為我們的後路做下永不堵塞的准備,也只有這樣,展望未來才會像藍天上的小鳥一樣越飛越高,越飛越近,只有這樣,才能為以後做長遠打算,而不會像一些不堅強的毛毛蟲一樣,永遠只是好吃懶做,而不做出更大的貢獻。

讀完這篇文章後,文章的意思在最後的話里一目瞭然,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定要多經歷一些坎坷、曲折、磨難,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長成參天大樹,就像桃花心木一樣,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激發出內心的潛能,比如,父母不在的時候,要自己試著自己做一做,因為失敗乃成功之母;還有如果這次成績下降了,我們應該想想是不是粗心大意,是不是因為題太難,找到這些原因後,及時的改正,不能依賴別人,說別人沒教好,因從我們身上找原因,這樣,才可以從失敗的隱影里徹徹底底走出來。

我們應該學習種樹人,學習他的精神,按他說的話去做。只有這樣,我們長大以後才會無愧於心。

⑹ 台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 》.借物喻人 還學過《 陽光的香味》《心田上的百合花開》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台灣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借種桃花心木樹苗人的種樹之道,比育人之理。文章蘊涵道理深刻。說明育人同植樹一樣,同樣應該在不確定的生活環境中,培養人的自我生長能力。並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加深對育人道理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插秧、枯萎、依賴、鍛煉、優雅、汲水、基業、幸而、一番、考驗、膝蓋、轉化、莫名其妙、從從容容、無緣無故、語重心長、勃勃生機、狂風暴雨」,理解「汲水、莫名其妙、從從容容、無緣無故、語重心長」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通過對含義深刻語句的理解,體會種樹人的用心,理解作者從中領悟的道理,能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看法,從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諦。

4、體會作者借物喻人、層層設疑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含義深刻語句的理解,體會種樹人的用心,理解作者從中領悟的道理,能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看法,從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諦。

2、體會作者借物喻人、層層設疑的寫作方法。

3、朗讀課文,說說種樹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4、作者從種樹的故事中,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5、讀讀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弧里的問題。

(1)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這里的「不確定」是什麼意思?聯系生活實際,你能想到哪些「不確定」?)

(2)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桃花心木為什麼不會枯萎了?)

⑺ 桃花心木,停頓記號

《桃花心木》是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學習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激勵少年兒童努力增強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克服依賴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經受鍛煉和考驗;另一個目的就是進一步培養獨立閱讀能力以及讀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一、 自讀感悟,層層深入,指導學生多疑。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自主選擇讀書方式,調動了同學們讀書的積極性。學生有的大聲朗讀,有的快速默讀,有的小組合作讀。教室里頓時響起了一片讀書聲,大家讀得興致勃勃。趁此機會,我讓學生對新接觸的文章內容本身質疑,對文章的文理質疑,對文章的字、詞、句、段以及布局謀篇質疑……只有全面開花,進行落到實處的訓練,才能切切實實地教會學生質疑的一般方法。為此,語文教師就應該抓好閱讀教學的預習關,讓學生一入文,就產生探究的興趣,就有疑可疑。經過這樣一番「自學──自疑──自覺──自悟」,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學習方法和認知規律主動獲取知識,主動提高自學能力,實現了學生語文學習中的第一次超越自我的過程。形成了「學就有疑」的思想。
如教學《桃花心木》時,有一學生說:「我很奇怪,這個種樹人為什麼每次都知道帶幾株樹苗來補種?他怎知道有幾株樹苗會枯萎?」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採用「倒踢花球」的形式,巧妙地將要解決的問題,又拋給學生。於是,我也附和著,「是呀,真奇怪,為什麼呢?」然後審視全班學生。這時,學生大概以為老師也犯難了,便自告奮勇地猜測:「我從課文的插圖上看,種桃花心木的人年齡挺大了,大概也有五、六十歲了吧。因此,他做事情應該不會隨隨便便吧。」好!這里便有我需要的課堂生成的亮點。於是,我又引導其他學生:「聽他的話,你有問題要問嗎?」(抓住疑點,引導學生發問,這也正是教會學生質疑)。學生馬上反應:「你從哪兒感覺他隨隨便便?」於是我們要求這個學生用文中的語句回答。「『樹苗種下以後,他常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並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種樹苗的人偶爾會來家裡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這些語句描寫可以看出種樹人似乎並沒有規律做事,似乎隨隨便便。」我於是肯定了學生的發現,並且將這兩個學生念的自然段出示在黑板上。讓學生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句理解「隨隨便便」。經過一會兒的自讀,學生於是從「並沒有規律」發現了「多長時間來一次,不一定;澆水的量,不一定;每次什麼時間來,不一定。」這三個「不一定」便是學生眼中的「隨隨便便」。而這三個「不一定」也就是解決學生質疑的問題的關鍵點!
至此,我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就在問題懸而未決的時候,我又一次將「花球」踢給了學生。這時,班級里沉默了。只一會兒,有學生用下文種樹人的話來回答了:「他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每次下多少?』這句話讓我明白,種樹人不是隨隨便便,莫名其妙,他這樣做是有意的。」精闢!我又一次順學而導,引導多讀種樹人的這句話並理解這句話。接著又通過設計成課堂練習,要求學生聯繫上下文,將題目中的三個「?」用文中的內容補充完整。即:它幾天來一次?(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上午還是下午?(他有時上午來,有時下午來);一次下多少?(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最後採用師生問答,生生問答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模仿」與「不一定」的理解,從而讓學生明白種樹人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農民,他是一個有心人,他深諳種樹之理。
一個問題的發現和解決,通常要經歷「產生迷惑──調動積累──嘗試解決──促進理解」的過程,只有教師適時,適度地點撥生發,「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才會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星,引導學生的認識不斷轉向深入,使學生實現又一次的超越自我。
二、自學檢測,合作交流。 自學檢測,讀完以後,學生們抑制不住想要表達的慾望,紛紛發表自己對課文的看法:由於我對學生見解的肯定和鼓勵,同學們暢所欲言,課堂上出現了十分活躍的局面。合作交流,大家對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便以較多的時間反復閱讀和思考,並在課文中找出具體表現的語句,畫一畫,讀一讀;然後,分小組議論,同學們討論十分激烈。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同學們爭著發言,紛紛匯報各組討論情況。這時,一個平時不太喜歡講話的男孩站起來充滿自信地說道:老師,小孩子太獨立了是不是沒有安全意識!」這一見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屬於備課的空白地帶。短暫的停頓之後,我意識到必須馬上轉換角色,成為同學學習的引導者,因為這是一個能夠開啟學生智慧火花的問題,我要緊緊地抓住。於是,我帶著欣賞的目光予以表揚:「這個看法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談談自己的見解。」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班學生立刻將注意力轉移到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
同學們各抒己見,各有各的道理。聽著他們的發言,我感到欣慰與激動。雖然同學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但經過討論,彼此互相啟發,大家都增強了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口頭表達水平,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感悟。這正是新的課改理念的生動體現。
三、換位思考,適時拓展。置換角色,換位思考更能促進學生深入地學習,於是我要求學生或者與文本中的人物置換角色,「如果你是文中的某某,你會怎樣做,怎樣說?」或者「你喜歡文中的誰?為什麼?」等對學生進行語言思維訓練;或者與文本的作者置換角色,「如果你是文章的作者,你會用什麼樣的形式或語言開頭或結尾?」對學生進行表達方式的訓練;或者退得更遠一些,讓學生與教師置換角色,「假如你是老師,你會怎樣檢查你的學生是否理解了?」對學生進行抓住重點,突出中心的訓練。接著還要不失時機地進行閱讀或寫作的拓展,拓寬學生的思路,學路,文路。教學《桃花心木》時,我採用與教師置換角色的換位思考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難點。接著學生經過閱讀、交流、聯系生活討論實現了對文章難點的理解。同時又受到了自主、自立、自強的人文教育。正是由於學生的換位思考,抓住了語段的重點,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因而讓本語段的理解自然而然地聯系了生活而讓學生的感悟加深了。
四、熱情接納學生的感受。接納學生的感受,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具體表現。課改,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 間,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課堂上,教師應如何對待學生們的不同見解,這節課,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發,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我根據實際問題因勢利導,巧妙點撥,不僅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學效果。我體會到,教師在課堂上聽到學生的「異口異聲」時,要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去熱情接納。試想,如果我當時不管三七二十一,按照事先設想的教學步驟,不予考慮或一口否定了嵇鴻海的不同看法,後果便可想而知。
教師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精心組織教學活動。要實現課堂教學的真正革命,變以往的重教師、重教學為重學生、重學情,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教師的指導、引導、點撥、調控的作用。屬於重點問題,引導學生自求自解;屬於難點問題,教師可給以旁敲側擊;屬於有爭議問題,教師可指點學生各抒己見。對學生理解不到、體會不深,甚至理解錯誤的地方,教師則要疏導、訂正。在辯證地處理好導與學的過程中,教師便可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應該著眼於人的發展。為此,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學生的要求出發,有效地組織教學,培養會學習、想學習,能學習的人。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多疑」,引導往縱深方向的「多慮」,拓展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學生的「思」與「學」的能力將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⑻ 《桃花心木》是一篇什麼文章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是我國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這篇版文章語言朴實流暢、寓權意深刻。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文章從描寫桃花心木的形狀很特別開始,引出桃花心木樹苗和種樹人,再寫作者觀察種樹人種樹的奇怪現象,最後寫作者與種樹人的談論。種樹人的話,使作者受到感動,明白了「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的道理,點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在描寫和敘述中轉承自然流暢,由作者的疑問引出種樹人的一番話,使作者受到啟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編選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抓住重點句段,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二是體會課文是怎樣借物喻人,從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種樹人的話和「我」從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體會到作者介紹種樹的經驗、道理和方法僅是一個比喻,其目的是為了說明育人之道。

⑼ 小學課文<桃花心木>的各方面資料

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是我國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語言朴實流暢、寓意深刻。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文章從描寫桃花心木的形狀很特別開始,引出桃花心木樹苗和種樹人,再寫作者觀察種樹人種樹的奇怪現象,最後寫作者與種樹人的談論。種樹人的話,使作者受到感動,明白了「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的道理,點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在描寫和敘述中轉承自然流暢,由作者的疑問引出種樹人的一番話,使作者受到啟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編選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抓住重點句段,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二是體會課文是怎樣借物喻人,從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種樹人的話和「我」從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體會到作者介紹種樹的經驗、道理和方法僅是一個比喻,其目的是為了說明育人之道。
2.詞句解析
桃花心木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奇怪的是,他來得並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這句話寫種樹人的奇怪做法。有兩點奇怪:一是來的時間不確定,隔三差五,或十幾天來一次;二是澆水的量也不確定,時多時少。這句話為後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鋪墊。 ②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樹木的「不確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人的「不確定」是指生活是變化無常的,可能會遇到一些坎坷、曲折、磨難,甚至是不幸。在不確定中生活,經得起風風雨雨的考驗的人,才能成為堅強、有作為的人。 ③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因為種樹人來的目的就是讓樹木適應環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經得起風吹雨打的鍛煉,學會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紮根,茁壯生長。如種樹人所願,現在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說明他種樹成功了。 (2)對詞語的理解。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其中的道理。文中指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 從從容容:非常鎮定,不慌不忙的樣子。文中用來形容種樹人對樹苗的生長了解非常清楚,對樹苗的枯萎一點兒也不驚訝和慌張。 語重心長:言辭誠懇,情意深長。文中用來形容種樹人的說話,表現出對人的真誠懇切和情意深長。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